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 格式:pptx
- 大小:186.45 KB
- 文档页数:40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心理学领域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并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阐述。
1. 自我意识的建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之一就是自我意识的建立。
在幼儿期,孩子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理解并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偏向自我中心,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在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2. 语言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还表现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掌握语言,建立起自己的语言系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能够用语言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以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3. 社交能力的培养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还包括社交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阶段,孩子开始逐渐融入社会集体,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和互动,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情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其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4. 感知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还表现在感知能力的提升上。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以促进其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结回顾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一个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复杂课题。
从自我意识的建立到语言能力的提高,再到社交能力的培养和感知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呈现出多样化和多维度的特征。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些规律,以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教育引导儿童提供了依据。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2. 记忆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表现为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3.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推理等。
4.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6岁,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脆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情绪调节能力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
3.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关爱他人、合作、分享等。
教育者要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2. 同伴关系发展3. 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儿童的教育启示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儿童的教育启示儿童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他们的身心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相应的教育启示,对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育的程度不同虽然儿童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但由于他们的发育方向及速度的差异,其发展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儿童开发能力强,有的儿童开发能力弱。
2.发展有序儿童发展过程并非无序的,而是一种发展有序的过程,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有着自然的顺序,通常可以按年龄分阶段来概括。
3.发展多元多元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般特征,儿童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水平也不同,有的领域开发能力强,而有的领域开发能力较弱。
4.发展相对稳定尽管儿童的发展状态及其发展速度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但总的来看发展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发生突变的情况。
二、儿童的教育启示1.应注重发展有序性儿童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儿童发展的有序性,因为儿童具有独特的发展序列,应根据儿童的年龄,掌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合理安排教育活动,以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
2.应注重多元化发展应充分认识儿童发展的多元性,不能过分偏重某一领域的发展,而应注重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的发展,让儿童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体系。
3.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应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并帮助儿童发挥自身的活力和能力,并结合儿童的发展阶段,给予儿童更多的自主权,让儿童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总之,儿童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教育儿童时,应该从儿童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把握儿童自身发展的规律,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儿童的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规律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1. 连续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例如,儿童的语言发展从简单的发音到单词句,再到简单句、复合句,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从出生后的咿呀学语开始,他们不断地模仿和学习周围人的语音、语调,逐渐增加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明显的跳跃。
- 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连续的。
儿童在感知觉方面,从对简单的形状、颜色的感知,逐渐发展到对复杂的空间关系、物体特征的辨别。
他们的注意力从最初的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增长,有意注意慢慢发展起来,这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2. 阶段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例如,在0 - 1岁是婴儿期,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被称为感知运动阶段。
他们在这个阶段会经历反射活动(如吸吮反射等)、初级循环反应(重复偶然发现的有趣动作,如偶然用手碰到玩具并不断重复这个动作)、二级循环反应(对周围环境中的物体产生兴趣并进行有目的的动作,如为了听拨浪鼓的声音而摇晃它)等发展过程。
- 2 - 3岁是幼儿早期,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掌握简单的口语,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会说“我”“我的”等词汇,开始区分自己和他人。
在思维方面,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依赖于具体的动作,比如在摆弄玩具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 3 - 6岁是幼儿期,儿童的思维从直观动作思维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他们在这个阶段能够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思维,例如在计算3 + 2时,可能会通过数手指或者脑海中想象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的形象来得出答案。
同时,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开始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能够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会规则。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 方向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总体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从认知能力来看,他们的感知觉越来越敏锐,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不断提高,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认知发展规律:1.感知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发展,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儿童对世界的感知逐渐从模糊的、混沌的整体向更加清晰、具体的方向发展。
2.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他们的记忆从无意识、机械记忆逐渐向有意识、理解记忆过渡。
儿童开始能够回忆和再认之前的事件,并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分类和编码。
3.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他们开始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但仍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或行动来理解和思考问题。
4.想象的发展:想象是指创造新的形象或情境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想象从简单的、模仿性的形象逐渐向更丰富、有创造性的形象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表现一些创造性的行为。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情感表达、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规律:1.情感表达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他们开始能够体验和表达更多种类的情绪,如高兴、悲伤、愤怒等,并开始理解这些情绪的原因和结果。
2.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认知是指儿童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3.社交技能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发展出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解决冲突、合作游戏等。
他们开始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交规则,如轮流和分享。
三、动作和身体发展动作和身体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大肌肉运动和精细动作方面的能力发展。
以下是动作和身体发展的主要规律:1.大肌肉运动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跑、跳、平衡等大肌肉运动能力逐渐提高。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儿童是指3-6岁之间的儿童,这个年龄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育,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世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交能力。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 感知与认知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能够感知周围的事物,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味道等,并能够将这些感知整合成一种认知。
例如,他们能够认出不同的动物和物品,并开始学习它们的名称和功能。
2. 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他们能够认识自己的身体、性别和特点,并开始探索自己的个性和身份。
例如,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行为,如“我是一个男孩”或“我喜欢这个颜色”。
3. 情感与社交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并开始形成情感上的联系。
例如,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友好、合作和分享的行为,并学习如何解决冲突。
4. 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学习语言和语法,并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例如,他们能够说出简单的句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5. 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学习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任务,如穿衣服、洗手和上厕所。
同时,他们也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开始学习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形成、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提高以及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这些规律为学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前儿童的需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对其整个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其智力、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1.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在学前期经历了从感知到思维的转变过程。
他们从对外界事物的感知逐渐发展出对物体的概念和分类能力,并开始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同时,他们的记忆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短期记忆逐渐发展为长期记忆。
2. 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表现为情绪的丰富和情感的稳定。
他们开始体验到更多的情绪,如快乐、愤怒、悲伤等,并逐渐学会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儿童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也逐渐增强,开始建立起亲子关系、友谊等。
3. 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具有自己的需要和权利。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性别差异。
4. 儿童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行为也在不断发展。
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并开始学会通过语言和行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同时,他们也开始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价值观,并学会遵守这些规则。
5. 儿童游戏行为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在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游戏还能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三、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1. 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其心理发展的关键。
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玩具,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等。
2. 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情感表达,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总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中,总趋势是指儿童心理发展在时间维度上的整体变化趋势。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总趋势可分为下述3个方面: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依赖到自主。
从简单到复杂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常呈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学前儿童的认知、语言、思维、情感和社交行为的发展在时间上是相互关联、逐步升级和递增的。
在这些方面,学前儿童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是简单的,例如,一个婴儿的第一次笑则有可能只是一声"咯咯"的叫声,而不是成熟的开怀大笑。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心理发展的总趋势下,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会逐渐变得更加复杂,行为也更加多样化和独立。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在时间上也呈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趋势。
在出生时,学前儿童的感官和动作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尚处于最初的阶段。
然而,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在心理发展的总趋势下,他们发展了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变得越来越有意识。
例如,从3岁到5岁,他们开始具有多种形式的社交行为,如玩伴间的建立和共享游戏,渐渐地获得了社交技能和见解。
从依赖到自主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在时间上也呈现从依赖到自主的趋势。
孩子在出生时完全依赖于父母或照顾者的照顾,无法独立生活。
但随着年龄增长,在心理发展的总趋势下,孩子开始学会独立的生活,例如,穿衣、梳头等。
并且,由于学前儿童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他们逐渐适应一家的环境,和父母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系。
从而,学前儿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人格、价值观等方面的主见与自主性,为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各种情况做好了准备。
总体看来,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依赖到自主是我国整个学前教育的基础。
这些总趋势将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长,需要家长和教育者进行引导和对其进行加强培养。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学前心理学必背问题注意1、本部分内容是最重要的内容,并非全部问题2、部分答案只有要点,扩展部分看书本3、选择题部分比较零碎,务必将课本多看几遍第一章绪论一、为什么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谈谈你的理解(l)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它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学前心理学的内容是什么?)(l)个体心理的发生;(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是?P5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P5(1)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
(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同时,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他总是受到遗传,环境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五 .学前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 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精品文档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成熟期:0—18岁学前时期:0—6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技能的发育的科学。
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2、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儿童是指3-6岁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其一般规律,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这些规律,以便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成长。
1.认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使用简单的语言和符号,能够进行基本的分类和序列化,能够理解数值概念和简单的计数。
他们还能够开始发展时间和空间概念,能够理解方向和位置的关系。
此外,学前儿童还能够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
2.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快速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开始具备基本的情感控制能力。
此外,他们还能够开始发展同理心,能够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在社交方面,学前儿童开始能够与同龄人进行基本的互动和沟通,能够学习分享和合作,能够开始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
3.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开始能够发展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能够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此外,他们还能够开始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开始发展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4.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手工活动,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能够进行基本的图画创作。
此外,他们还能够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和游戏。
总结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这些规律,以便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成长。
同时,应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帮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专题拓展资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讲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等四个方面。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我们实际上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都已经有所接触。
本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将对这些知识加以条理化并在理论上作进一步阐述,以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章着重讨论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大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本书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上介绍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从第六章起的以后各章,又从认识、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介绍入学前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从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简单到复杂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不齐全到齐全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比如:初生时还不能集中注意,头几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认人,1岁半以前还没有想象活动,2岁左右才开始真正掌握的语言,6岁左右个性才开始初具雏形。
这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
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二)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趋势都是从浑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100%通过课程总成绩=形成性考核×50% +终结性考试×50%形考任务(60分)阶段测验一题目1概念题01.学前儿童心理学答: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题目2概念题02.发展答:发展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中,心剃头生、发展的特点和纪律;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剃头展的特点和纪律。
题目3概念题03.个案研究法答:个案研究要求对某个学前儿童或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阐发其心理特性,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进而进行准确的题目诊断与有用的干预行动。
题目4概念题04.跨文化研究法答:跨文明研究法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明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文明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在研究时通常选取文明差异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题目5概念题05.纵向研究答: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被试进行重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题目6概念题06.横向研究答: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尝试,以探究心剃头展的纪律或特点。
题目7 概念题07.观察研究答:观察进修是指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可以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进修、无尝试进修。
题目8概念题08.替代强化答:替代强化是指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题目9概念题09.认知结构或图式答:有构造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历、办理题目。
题目10概念题10.同化与顺应答:同化是指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个规律:主观能动性:儿童并不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教育,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成人的教育。
他们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心理水平出发,考虑成人提出的要求。
符合自己需要的就接受,不符合自己需要的就拒绝。
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可分成若干相互联系的、发展水平不同的阶段。
掌握各个年龄阶段应具备的心理特征,我们就能掌握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权,以科学的方法培养和教育孩子。
不均衡性:幼年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而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又有各自发展的缓慢期和快速期,比如,幼儿是先学会把形状从事物中抽象出来,后学会把颜色从事物中抽象出来。
外在基础是活动:儿童活动是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活动就没有心理。
因为儿童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接触到客观事物,才能与人交往,才能由此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增长知识,从而使心理得到发展。
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1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2岁时候可模仿较为负责的动作,3-4岁模仿能力的发展就更快了。
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父母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正确的言行去引导培养孩子,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好奇心理:儿童生来好奇,5-6个越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
到了4、5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
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
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父母不可有厌烦之心,更不能予以斥责,应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并耐心的解释。
好游戏心理:小孩子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的。
父母应根据这一特点,尽量为孩子准备安全的游戏环境和设施,注意孩子游戏过程的动作行为,一方面培养他们对有益游戏的兴趣和爱好,一方面使还是得到充分的运动。
合群心理:婴幼儿尤其喜欢群居,2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5-6岁这个合群心就发展的更强烈。
此时,父母应设法为孩子创造和提供与小伙伴玩耍、游戏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引导和培养他们建立合作伙伴、团队友谊的关系,促进孩子诚实、信任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表现为简单的条件反射活动,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之后的心理活动会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由不齐全到齐全,由笼统到分化。
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从被动到主动: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儿童的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活动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