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宜人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个宜人自然的环境。
园内常常有假山、水池、花木等人工景观,通过人为的方式模拟自然景观,创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园内的植被丰富多样,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卉、树木和草坪,给人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和舒适的感觉。
同时,园内常常有水面,或者是人工的小溪、水池等,让人们在漫步园中时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这种声音给人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二、潜心雅致:中国古典园林以潜心雅致为设计理念,注重装饰细节和美学品味。
园内常常有精雕细刻的石雕、花卉瓷器等装饰品,使整个园区更加生动和精致。
同时,古典园林的建筑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如亭、阁、楼、轩等建筑物的形状、纹饰和材质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格和文化氛围。
古典园林的建筑采用了复杂而精美的工艺,常用的材料有石头、木材、瓷砖等,给人一种古典、庄重的感觉。
三、寓意深远:四、空间布局有序: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一般采用有序的方式,注重对称和整齐。
园内的景观、建筑、植物等都被布置在一个有序的空间中,以体现整体的美感和平衡感。
园林中的亭院、走廊、庭院等建筑物常常排列得很整齐、有序,给人以安静、和谐的感觉。
同时,园内的路径和步行区也经过精心设计,让游客可以按照一定的路线游览,以体验全新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五、突出变化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场景的变化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为游客提供不同的视觉和感受。
园内的景区常常设置有明暗、高低、圆直、曲直等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制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给人们带来一种丰富多样的体验。
同时,古典园林还注重景观的欣赏性,通过布局和设计让游客可以在园内找到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景色,体验不同的美景。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凭借其宜人自然、雅致潜心、寓意深远、空间布局有序以及变化欣赏等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中国古典园林总结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一直以来,中国古典园林都被视为艺术的结晶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总结,探讨其魅力和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宋朝和明朝。
一般来说,古典园林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
皇家园林多建在宫殿的后花园内,是皇帝和贵族休闲娱乐的场所,如颐和园、圆明园等。
私家园林则多建在富裕的官宦人家,是他们居住的场所,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在于其富有哲学意味的设计和唯美的景观。
古代中国有着独特的审美理念,追求自然、简朴和平衡。
园林的设计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创造景观、布局建筑来体现自然和人的关系。
园林中的山水景观和水系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被认为是天人合一的表现。
许多园林中都建有水池、湖泊、小溪等水景,配上假山、亭台、廊桥等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
园林的空间布局通常是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三个部分,前厅是迎宾的地方,中厅则多为景观的核心区域,后厅则是主人居住的区域。
在园林的设计中还会加入池塘、花坛、假山、亭台等元素,以突出整体景观的美感。
此外,园林中的建筑也是极具特色的,常常采用仿古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还注重细节的处理和意象的营造。
园林中常常有奇石、小桥、曲径等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另外,园林中的植物也是设计的一部分,不仅注重选择和搭配,还追求变化和丰富性。
许多园林中都栽种了各种不同的树木、花卉和草坪,使园林更加生动和有趣。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瑰宝,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简朴和平衡,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
园林中的山水景观、水系和建筑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223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学 术 论 坛中国是东方园林艺术的发源地,是世界上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
中国古典园林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文学的影响,讲究意境创造,力求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盛唐吴门画家张璪在《绘境》中提出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造园艺术遵循的原则。
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佛家的讲情义、尊崇自然、谈玄论道、崇尚隐逸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文人特有的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情操,这也决定了中国造园的自然情调和诗情画意的美学思想。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意画境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具有田园诗与山水画的特质。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
中国园林品题内容常采用古代诗文名句,或借助典故中优美意境来深化景观文化内涵,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美感。
这些文学性品题与园林空间环境相融合,诗化了园林景观,升华了景观意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风采。
如匾额“与谁同坐轩”,出自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空幻、悔悟和淡漠感。
中国古代画家在遍游了名山大川之后,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园空间,要像绘画那样,把对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
如同《园冶》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具有深远的意境和极强的感染力。
另外中国山水画的画面安排,十分讲究构图层次。
园林的空间构图在布局上就是成功的运用借景、障景、对景、点景等手法。
2 中国古典园林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体。
建筑历史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中国的古典园林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唐代的皇家园林开始,到清代的私家园林,都各具特色。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再通过人工景观的设计,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和谐、自然、宁静、美丽的氛围。
这种设计理念称为“山水园林”,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最早的“山水园林”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汉阳陵园林。
汉阳陵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是唐高祖李渊和其妃的陵墓。
园林的设计采用了自然山水、人工园林、宫殿建筑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个富有艺术风格的陵墓。
唐朝在建筑和园林方面的成就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宋代的园林大多以私家园林为主,以苏州为代表。
苏州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常常融入了民间的诗词、绘画、雕塑等元素,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地方文化。
苏州园林的设计灵感多取自自然山水,然后运用人工手段来修剪造景,使园林呈现出自然美的外观。
元代的园林设计大多是仿照唐宋时期的风格,但同时融合了蒙古族的文化,充满了异国情调。
元代的皇家园林多以盛况华丽而著称,如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这些园林常常把大自然完美呈现,再加以建筑、雕塑等人工艺术的融入,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宏伟、雄浑的气息。
明清时期,园林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清代的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包括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温州的江南岛,杭州的花港观鱼等等。
这些园林在景观和设计上充分表现了建筑风格时代性、地域性和私家韵味,成为了古典园林中的代表之作。
同时,清代的园林也保持了“山水园林”的特点,追求自然和人文的协调,使园林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典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典园林的设计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绝佳体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布局上,古典园林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思想,如建筑的高低、轻重、虚实等。
从气质上,古典园林传达了宁静、悠然、恬淡、自然的审美观念,使人们在景色中感受到了一种纯粹和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巧的布局和细致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重要的一个传统文化是“山水思想”。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古人认为山水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景观,通过园林的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将山水元素引入园林中,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园林中的山水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四季文化”。
中国古代园林以四季的变化为主题,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美景。
春天的花朵盛开、夏天的绿荫蔽日、秋天的丹枫如火、冬天的白雪皑皑,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色和氛围。
四季文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更表达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四季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园林中还融入了诗词文化。
古代园林往往与文人雅士相联系,他们在园林中创作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常常与古诗词相呼应,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诗词文化赋予了园林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还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哲学意义的景观,如曲径通幽、回廊转折等。
这些景观通过布局和设计,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宇宙的关系。
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和布局,人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它们以山水思想、四季文化、诗词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核心,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这些传统文化赋予了园林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试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景观作者:刘丽赵昀王建国来源:《现代园艺》2013年第08期摘要:我国的园林艺术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上是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到目前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含蓄的意境和丰富的主题思想,融入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
本文从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国园林;儒家思想;禅宗思想;道家思想1 中国园林与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主流地位。
即使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呈现出多元形态。
儒家仅仅属于其中主要的一家,然而到了汉武帝年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学便成为正统,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产生了深深地影响并起着主导作用。
《周易》中对天、地、人三才进行了充分强调,指出以人为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和谐关系予以充分的重视。
人与自然比较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地位,然而儒学并不把自然当作异己力量来看待,而是提倡自然与人和谐相处,指出天人是相通的。
于是,这些思想的产生,使得中国人的艺术心境与自然完全融合,在中国园林中形成了一条不可动摇的、大家都遵循的原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中国园林有机地融合植物、建筑、山水为一体,在空间有限的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对大自然中的美景进行模拟,经过提炼加工,融合人工美与自然美于一体,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协调共生的艺术综合体。
苏州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充分表现出自然与人浑同一体,自然与陶然的闲适心情,同时,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具有影响作用的还有儒家的比德思想。
古典园林在我国尤其强调寓义于物,以物比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人们认为自然景物象征着人格美、品德美、精神美。
2 中国园林与禅宗思想禅宗是因佛教文化逐渐形成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一个佛教宗派。
它不仅对以往玄学思想和佛教诸派思想所长加以充分吸收,而且还将中国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融合进去,从而与注重现实生活文化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传统文化中与儒、道并称为的三大成之一,它通过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和个体的直觉体验,通过悟境在感性中获得精神上一种自由与超脱。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特点和精华。
一、历史渊源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贵族府邸的园林建设已经非常发达。
而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园林则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寺庙和皇家园林建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点。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时期。
那时,园林建筑的主人并不是贵族,而是士绅和文人。
他们利用园林来表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文化素养,这种情况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入发展。
明清时期与宋代相比,建筑风格更加庄重,特别是在景观造型和布局方面,更加精致和独特。
与欧洲的花园相比,中国古典园林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表现,不仅关注园林的视觉效果,同时更注重其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和艺术方面更为独特和瑰丽。
二、特点1. 艺术形式多样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由汉白玉、青石板、丹霞石等地方优秀的自然材料构成。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中还穿插着雕刻、绘画等形式。
整个园林建筑是一个氛围包容、柔美宁静、欲望和心灵博弈的空间。
2. 充分发挥艺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对于园林艺术的发展贡献巨大,它不仅强调“以人为本”,也注重对美的诠释和体现,并将音乐、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水、石、树、花的自然创意和人与自然的合一。
3. 丰富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不可替代的特点之一,园林中寓意极多,并不会因文化层级不同而使人无法领会。
三、精华1. 苏州园林苏州被誉为中国园林之都,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苏州园林的设计非常讲究细腻,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拙政园”,它将传统的古典园林和现代的造园技术完美结合,其中的《春晓》、“太极图”、“帝子楼”、“花园盆景”、“楼之洞”及“谦祥斋”等景点都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1.1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严谨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术,山明水秀的风景,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的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道家思想盛行,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此时,奴隶制衰败,封建制兴起,正是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时期。
社会形势动荡,政治斗争矛盾突出,原来的士大夫阶层政治理想破灭后,寻求新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价值观。
他们躲避政治斗争,远离社会,遨游名川大山以寄情于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并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正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
道家的这种自然观对我国的古典文学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与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精湛的设计理念,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美的深刻理解。
中国古典园林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优雅、富有诗意的氛围。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其对自然的模仿和提炼上。
园林设计师们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微缩于园林之中。
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心的营造,使园林中的山水仿佛是自然天成,而非人工雕琢。
比如,假山的堆砌模仿了真实山峰的形态和纹理,溪流的设计则展现了河流的蜿蜒曲折。
这种对自然的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使之更具美感和韵味。
在植物配置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也有着独特的艺术手法。
园林中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花卉、树木、竹子等。
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梅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竹子代表着正直和谦逊,荷花寓意着纯洁和高雅。
植物的搭配也十分讲究,注重色彩、形态和季节的变化。
春天有桃花、杏花绽放,夏天有荷花盛开,秋天有枫叶飘落,冬天有梅花傲雪,使得园林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呈现出不同的美景。
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亭、台、楼、阁、轩、榭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往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相互映衬。
比如,亭一般建在山水之间,供人休憩观赏;楼阁则高耸于园林之中,可俯瞰全园景色。
建筑的装饰也十分精美,门窗上的雕花、屋檐下的彩画,都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也充满了艺术特色。
园林常常采用曲折迂回的路径,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通过巧妙的遮挡和引导,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园林中的空间划分也十分灵活,有开阔的广场,也有狭窄的小巷;有幽静的庭院,也有热闹的水榭。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园林建设,将园林视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进行园林设计、营造和管理,不断演变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如汉代的园林、唐代的园林、宋代的园林、元代的园林等。
其中,以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园林为代表,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性精品。
本文将从园林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景点特色三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展开探讨。
一、园林的历史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和展示。
自古以来,中国园林建筑始终贯穿着自然、人文、艺术和信仰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书画艺术、诗词歌赋、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均体现在了古典园林中。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
古代园林建筑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智慧与匠心的结晶,是古代文化精髓的代表。
凭借着独到的文化思想与美学理念,古代园林建筑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提供了精神与思维上的启迪和冥想,使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古代,园林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
贵族们喜欢在园林中举办各种宴会和活动,分享彼此的文化、艺术和智慧。
同时,园林也是信仰和宗教文化的体现,尤其是佛教园林和道教园林,如西湖边的灵隐寺和岳阳楼的道观等,深受人们的崇敬和赞美。
二、建筑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独具匠心,展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传统美学。
其实现方式非常具象,即在一个有限空间中营造一个自然山水之美的人工园林。
在建筑风格上,中国古典园林往往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把人们带入到一个自然风景的场所中。
在建筑材料上,中国古典园林通常使用灰瓦、泥塑、木构、石雕等天然材料,运用传统的园林观念和造园技术,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为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更多文化气息和建筑美学的内涵。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石桥、曲径、廊庑、攀岩、亭台、假山、池塘等设计元素贯穿始终,它们被巧妙地布置在园林中,形成了奇巧玄妙的景观,让人们在细微处体验到园林建筑之美。
中式园林的美学特点园林,无论是中式还是西式,都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美的追求与表达。
然而,中式园林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中式园林的美学特点:1.师法自然中式园林的美学理念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师法自然”。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中式园林在营造景观时,尽可能地模拟自然景观,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2.诗意盎然中式园林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充满了诗情画意。
每一处景致都如诗如画,寓意深远。
石头、水池、桥梁、建筑等元素都可能包含着丰富的诗意。
3.空间层次中式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有着丰富的层次感。
通过巧妙地利用建筑、植物、山水等元素,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空间感受。
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氛围,相互之间又通过走廊、小径等元素连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4.建筑为骨中式园林中,建筑往往起到骨架的作用。
它们不仅为园林提供了必要的功能,如休息、居住等,更是在景观中起到了串联和引导的作用。
同时,中式建筑的美感也是园林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植物造景植物是中式园林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选用适合的植物,搭配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使得园林在不同的季节都有着不同的景致。
同时,植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特质也被用来增强园林的美感。
6.水景灵魂水是中式园林的灵魂。
无论是静态的湖面、池塘,还是动态的小溪、瀑布,水都为园林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水的流动性和反射性也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
7.意境深远中式园林追求的不仅仅是视觉的美感,更追求的是深远的意境。
每一处景致都可能包含着寓言、故事、哲理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观察和思考,观众可以从中得到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示。
8.文化内涵中式园林的美学特点还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上。
从历史、文学、哲学到建筑、绘画、雕刻等各个领域,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在园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文化内涵使得中式园林不仅仅是自然美的呈现,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象征文化主要表达内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化符号和象征,这些符号和象征传达着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谐以及道德伦理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一些文化符号和象征是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
古人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此在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摹拟自然景物的山水、石桥、流水、草木和鸟兽,园林的规划和建设都是按照自然景物的规律和节奏来进行的。
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营造,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奇特和生机,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放松。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还表达了人们对人生和道德的思考和追求。
园林中常常布置有各种各样的寓意深远的景物和建筑,比如亭台楼阁、假山水池、廊榭长廊等。
这些景物和建筑的设计和摆设往往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如忠孝孝道、仁义道德、贞节坚忍等,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向往。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一些文化符号和象征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学、绘画和艺术等方面的表现。
在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描绘山水风景、花鸟虫鱼等题材的绘画作品和诗文碑刻,这些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的精髓和内涵,也传达了中国人对诗情画意和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象征文化的主要表达内容包括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对人生和道德的思考和追求、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和绘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营造,这些文化符号和象征得以充分表达和展现,进而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之一是园林布局和建筑的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往往是以“山、水、植物、建筑”为主要元素,同时结合道路、池塘和雕塑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在这些元素中,山水是最基本的元素,被誉为“园林之魂”。
在古典园林中,山水的选址和塑造考究着其“气”的美学概念,其山水布局和造景手法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而且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的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哲学以及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对它的影响,并由此体现在园林的风格、布局以及审美情趣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儒道禅风水引言传统文化是由文化遗产与民族性格纵横交错而成的。
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和培植了根深叶茂的造园学,结出奇葩异果的园林艺术,它深刻地体现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禅和风水理论各自以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及其意境的表达。
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 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
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教化、“忠恕’,和“中庸”〔3〕之道,这些理论学说也被中国园林所汲取,并主要在以下几点表现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
(一)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思想与君臣民的礼制观是一致的尊王攘夷、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影响皇家园林的规划、布局。
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象征着皇权至上。
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那就是佛香阁。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创造与审美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它不仅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在这片充满诗意与哲理的天地里,意境的创造和审美追求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所在。
它并非简单的景观堆砌,而是通过巧妙的布局、精心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元素,营造出一种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和心灵触动的氛围。
走进一座古典园林,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园林中的山水布局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
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山水相依,相得益彰。
假山的堆叠,力求模仿自然山峦的形态,或雄伟险峻,或秀丽婉约,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而水流的设计,则或潺潺流淌,如鸣佩环;或汇聚成池,平静如镜。
山水之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边,水中倒映着岸边的美景,虚实相生,令人陶醉。
植物的配置也是营造意境不可或缺的元素。
古人常以植物来寄托情感和寓意。
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代表着高洁、清幽、坚韧和淡泊。
在园林中种植这些植物,不仅增添了自然的生机与美丽,更赋予了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天的桃花娇艳动人,夏天的荷花清新脱俗,秋天的菊花傲霜独立,冬天的梅花凌寒绽放,四季的更替在园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
园林中的建筑更是意境的重要载体。
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各具特色,功能各异。
亭子往往建于高处或水边,供人休憩、观景,其造型简洁而优雅,给人一种空灵之感。
楼阁则高大宏伟,可俯瞰整个园林的美景,让人有一种居高临下、胸怀天下的豪迈之情。
廊则如一条蜿蜒的纽带,将各个景点连接起来,使人在行走中感受到移步换景的妙趣。
而榭则临水而建,与水相互交融,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温馨之感。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艺术的杰作,它们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中国古典建筑如何体现东方文化智慧建筑,不仅是人类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典建筑,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着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中国古典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古人常说:“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在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古典园林就是典型的例子,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与山水、花草、树木相互映衬,融为一体。
比如苏州的拙政园,通过巧妙的布局,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
建筑的选址也十分讲究,通常会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借助自然的地势和风景来增添建筑的美感。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布局上,中国古典建筑强调对称与均衡。
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传统民居,大多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
以故宫为例,从午门到神武门,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重要建筑,左右两侧的建筑则相对称。
这种对称的布局体现了秩序和稳定,给人以庄重、威严的感觉。
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平衡、和谐的价值观。
而在四合院这样的民居建筑中,房屋围绕着庭院布局,主次分明,体现了家族的秩序和长幼尊卑的伦理观念。
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体系也独具特色。
其中,木构架结构是最为常见的。
木材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
木构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通过榫卯连接,使建筑在地震时能够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稳定性。
而且,这种结构形式为建筑内部创造了灵活的空间布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分隔和组合。
建筑装饰更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雕刻、彩绘、琉璃瓦等元素,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雕刻常常出现在门窗、梁柱等部位,题材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寓意着吉祥如意、美好幸福。
彩绘则多描绘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传递着道德教诲和文化传承。
琉璃瓦色彩鲜艳,造型精美,常常用于宫殿和寺庙的屋顶,彰显着建筑的尊贵和庄严。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有何独特之处中国古典园林,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景观,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那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呢?首先,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之美”。
与西方园林追求规整、对称的布局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强调顺应自然,模仿自然山水的形态。
园林中的山峦、溪流、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都力求呈现出自然的韵味。
设计师们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心的营造,让人们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比如,假山的堆叠模仿真实山脉的起伏,溪流的流淌宛如山间清泉的蜿蜒。
这种对自然的尊崇和模仿,使得园林充满了生机与灵动。
再者,“意境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核心之一。
园林不仅仅是物质的空间,更是精神的寄托。
通过景观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比如,“曲径通幽”的设计,让人在漫步中感受到宁静与神秘;“借景”的手法,将园外的山水风光引入园内,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和意境。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诗词匾额,也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在空间布局上,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疏密有致”。
既有开阔的水面和广场,也有狭窄的小径和幽闭的小院。
这种疏密相间的布局,使得园林在空间上富有变化和节奏感。
比如,在进入园林时,可能会先经过一段狭窄的廊道,然后豁然开朗,呈现出一片开阔的水面和精致的建筑,给人以惊喜和愉悦的感受。
同时,园林中的“移步换景”也是一大特色,随着游人的行走,眼前的景色不断变化,每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致,让人仿佛在欣赏一幅流动的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还非常注重“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园林中的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亭、台、楼、阁、榭、廊等建筑形式多样,造型优美。
它们或依水而建,或傍山而立,与山水花草融为一体。
建筑的风格也往往与园林的整体氛围相协调,如南方园林的建筑多轻巧秀丽,北方园林的建筑则显得庄重雄浑。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作者:申超奇魏影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20期【摘要】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独树一帜,被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园林;影响1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
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隋唐之后,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
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
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的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哲学以及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对它的影响,并由此体现在园林的风格、布局以及审美情趣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儒道禅风水
引言
传统文化是由文化遗产与民族性格纵横交错而成的。
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和培植了根深叶茂的造园学,结出奇葩异果的园林艺术,它深刻地体现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禅和风水理论各自以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及其意境的表达。
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 儒家文化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
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教化、“忠恕’,和“中庸”〔3〕之道,这些理论学说也被中国园林所汲取,并主要在以下几点表现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
(一)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思想与君臣民的礼制观是一致的
尊王攘夷、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影响皇家园林的规划、布局。
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象征着皇权至上。
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那就是佛香阁。
以佛香阁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这与一君率万民是相似的。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儒家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
物与吾一体”之说。
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
”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
(三)君子比德思想在园林的布局、设计中的体现
在儒家看来,大自然的山川草木能够表现出与人的高尚道德相似的特征。
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何以乐水,仁者何以乐山呢?就因为水的清澈象征人的明智,水的流动表现智者的探索,而山的稳重与仁者的敦厚相似,山中蕴藏万物可施惠于人,正体现了仁者的品质。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
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
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
2道家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道家认为道本无为而能自然生化万物,人与自然相比如此渺小,所以应顺其自然,不可任性而为,以免破坏万物之和谐。
道家所追求的是虚静之心,也就是人与宇宙合一的精神,此亦为中国艺术精神之基本性格。
反映在园林中的景观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昆仑山模式
无论是在上古神话中,还是在道教传说中,昆仓山都被中国人作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山仙境加以描绘。
经过历代中国人千百年的加工和提炼,终于使它成为一个能满足人的一切欲望,甚至可以使人不死的理想境域。
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
已抽象为一个以高峻为主要特征的理想景观模式。
(二)蓬莱模式
海上仙岛,作为高峻的山体,被海洋所阻隔的岛屿,非仙羽不可及。
发展至汉武帝时代,遂开创了“一池三山”格局,即开辟太液池,中有三岛曰蓬莱、方丈、瀛洲。
由此可窥视出道家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淡泊自由、浪漫飘渺的精神内涵。
(三)壶天模式
在中国的道教神话和传说中,还以“壶天”或“洞天”为仙境。
“壶”即葫芦,我国各民族都曾有关于人出自葫芦的神话。
道家之“壶天”原本为葫芦之内腔。
而据王嘉《拾遗记》:“三壶,则海中三山也。
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形如壶器。
”如此可见,蓬莱模式也是一个中有空腔的大葫芦[5]。
上述三种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所谓神仙起居出没的幻想境界早在秦汉时代就落实到了园林造景之中,后来成为园林的传统布局。
如北海琼华岛广寒殿左右小亭“方壶”“瀛洲”,颐和园昆明湖中的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以及苏州留园中部湖心岛上的“小蓬莱”、拙政园远香堂前水中的“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等三岛都象征着海中三神山。
3禅宗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冲突
与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的自我调整,自3世纪的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扎根和光大。
禅宗思想主张通过个体的自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
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
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而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
”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
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
4风水理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风水”语出于晋代郭璞《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
之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葬经》概括风水选择标准为:“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云云。
传统风水在我国人居环境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
这种古老的学说,虽然充满神秘色彩,但是,它具有我国古代哲理、美学、心理、地质、地理、生态和景观诸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含着人如何顺应自然的大量论述。
风水理论中关于景观格局的提法在造园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想的风水格局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住宅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所谓负阴抱阳,是指基址背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左辅右弼山,亦可称为青龙和白虎砂山,山上要保持丰茂的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水面或具有弯曲的水流;水的对面有一个对景山———案山;基址的轴线方向则最好是坐北朝南。
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轴线是其他方向也可。
因为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
5结语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自然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禅和风水理论各自以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及其意境的表达。
数千年的华夏传统文化,是进行各种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