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 格式:docx
- 大小:24.22 KB
- 文档页数:5
奴隶社会的改革专题一梭伦改革课标:(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改革背景:①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③萨拉米危机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1)经济改革: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
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②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2)政治改革:①首先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第三、第四等级)②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包括三个方面:A 改革公民大会:恢复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 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C 设立陪审法庭。
(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都是梭伦创立的)作用: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3.梭伦改革的评价(1)性质:奴隶主实行的民主改革(2)积极性:①促进雅典经济发展。
②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局限性:①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存。
②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占十分之一。
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4.改革的基本特点:(1)革命性:触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中庸性”:调停平民与贵族关系。
(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3)法治性:废除了严刑酷法,制订新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中外其他奴隶社会的改革:一.克里斯提尼改革(1)内容: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选修一记忆方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1、财产等级制度:一全二高三低四无(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第二等级担任高级官职,第三等级可出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2、找三人代表三位改革家讲述改革措施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11、春秋战国的新气象:经济大发展,地主要掌权,战争很频繁,百家齐呐喊2、秦国的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得到认同。
尚武精神很猛,晋国已经不行。
到处招揽贤能,孝公决心强兵。
商鞅及时到来,变法隆隆发生。
2——2商鞅名字的由来:商鞅本来不姓商,本姓公孙名叫鞅。
卫国是其出生地,故此又称他卫鞅。
曾投魏国不得志,后到秦国拜秦王。
两次变法功劳大,封到商地称商鞅。
对商鞅一生的评价:一代有雄才商鞅,变法使得秦强。
纵然有些局限,难掩成就辉煌。
招致贵族反抗,无奈命归西方。
生命死得其所,英名万古流芳。
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第2课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新制;长官租田(三长制、官吏俸禄制、租调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的原因:平城离得远,改革难进展。
粮食很困难,北方不安全。
迁都的进行:谎称要南伐,抵洛道路滑。
谁还愿南伐,只好迁都啦。
移风易俗的措施:讲易通改(讲汉话、易服装、通婚姻、改籍贯、改汉姓。
作业让老师一讲就容易了,学生们通通都改过来了)第3课政权封建化的措施:尊儒、办校、复礼、纳制第四单元第2课富国之法:青市农税均免(请示农税均免:请示中央后,农民的税全免了)强兵之法:甲马兵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第3课变法的作用:变法的启示: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改革的信念是不能妥协的,改革的人选是要细加斟酌的。
第五单元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因信能称义,仪式去一去。
《圣经》是权威,上帝心中立。
王权高教权,路德才出气。
第3课加尔文改革:核心虽是先定论,选民弃民自己混。
政权教权合为一,最高领袖加尔文。
第六单元第1课改革的背景:奥斯曼统治黑暗,马木路克割据混战,阿里上台夺权。
第3课英国的干涉:签约奥斯曼,策动奥斯曼,偏袒奥斯曼。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归纳“改革结局”的一
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判断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的方法
(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第1 页共1 页。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科书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介绍教育部2003年安排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课程“(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关于学习这一模块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安排了中外历史上9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
其中,中国4个,即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和清末的戊戌变法。
外国5个,即古代希腊的梭伦改革、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非洲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内容基本反映了历史上改革的大致面貌。
本书采用单元和课的结构,每项改革为一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3课或4课,单元或课前有引言,课后有“探究学习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进行探究性学习。
同时,本书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安排了3个活动课。
共计29课时+3课时。
教学建议:1.紧扣主题。
2.重新组织(根据不同的情况)。
3.合理安排课时。
4.做到难易有别(梭伦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如梭伦改革,即使在高等院校的世界通史课程中,也讲得相对粗略。
但根据课时安排,最少也要设计3课时的内容。
目前的课本内容比较细。
这一专题是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前奏或铺垫,在理论上不易把握。
概念也比较多,如部落、城邦、贵族与平民、古代农业与工商业、债务奴隶制、财产等级制度、僭主政治,可以结合必修一内容,进行回顾,加以铺垫。
又如阿里改革,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没有任何知识基础。
需要将近代时期非洲、埃及的历史加以适当的铺垫,要回顾一下奥斯曼帝国、马木路克的统治以及英国和法国的殖民统治。
历史学科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1、背景: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
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
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
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
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
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顺应了时代的需要;采用了可行的措施;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商鞅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1、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改革一、思路(1)实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变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2)目的: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3)类型:①社会内部局部调整统治措施的改革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4)根源:旧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原因:①旧制度本身存在缺陷②制度完善,统治者滥用(6)特点:艰巨性、多样性(追求客观、理性至上)(7)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自上而下(8)评价①标准:是否对社会发展起作用②基本思路:分析当时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在多大程度适应这一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发展起什么作用(9)分析改革成败原因①历史潮流②新旧势力对比③配套措施④改革者素质⑤外部环境(10)改革成功重要条件①改革家远见卓识②社会互动③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思想解放④正确政策⑤先进理论指导(11)启示①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的调整、改良②人类进步需要改革③改革教训值得汲取④由于涉及利益重新分配,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刀光剑影,比革命温和⑤只要改革有利于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就值得肯定⑥改革应适应国情,顺应民意,不能照搬照抄(12)革命与改革区别①背景不同(平和、动荡)②根本目的不同③方式、力量不同(和平、暴力)④对生产力发展影响不同(不会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对生产力造成一定破坏)(13)比较改革思路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作用二、革命(1)根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2)根本目的:用暴力破怀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理想的社会制度(3)领导力量:下层群众发动,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4)评价人物标准: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三、梭伦改革㈠背景⒈爱琴文明时期(BC.30—BC.12世纪):君主制⒉荷马时代(BC.11—BC.9世纪):氏族公社⒊古风时代(BC.8—BC.6世纪):民主制奠基确立⒋古典时代(BC.5—BC.4世纪)民主制的成熟——走向衰落,先后被马其顿、罗马征服㈡原因1、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土地兼并和债务奴役严重,以小农和小手业者为主体的平民同氏族贵族奴隶主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要求废除债务奴隶制,重新分配土地。
背景政治:贵族占据主要统治地位,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
军事:阶级斗争的激化-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
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地位的保护。
鼓励发展工商业,稳定平民利民主。
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度上的氏族残余。
内容政治:①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
②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③设立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④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文化:移风易俗,破除原始时代遗留下的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意义: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
生产力提高:铁器和牛耕经济生产关系变革: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私有化旧贵族没落,地主、自耕农阶层兴起背景政治各国变法:春秋:管仲改革战国: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军事: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世卿世禄政治:建立县制,实行连坐法,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内容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社会习俗:推行小家庭政策作用:建立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焚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意义:较为彻底,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2.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题文)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错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按阐述先后顺序为“习惯法—成文法—万民法”,《十二铜表法》能够得以颁布体现了平民所起的作用,在随着对外扩展的过程中,外邦人依然难以获得公民权,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据此分析可知①③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征2.《史记·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奖励军功【答案】B【解析】第1页/共9页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体现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选B。
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完整解读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宗室贵戚怨恨商鞅.这是由于商鞅采取了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所以选D.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
影响类)
1.
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
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
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
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
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
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
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
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
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
(9分)参考答案
(1)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
(2)影响:
1.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
2.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
2.
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一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
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
.....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为此必须杂
种五......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
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
(9分)
参考答案
(1)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2分) ;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
(2分) ;平籴法。
(共6分,每点2分)
(2)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 (2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3分)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分)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2分)
分析:
(1)第一问,此问题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内容,材料内容很直白,但需要学生有高度概括的能力,材料中的内容“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表明李悝变法的一个内容,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相关的,是与李悝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关的。
材料中注重农业发展的内容也很明确。
(2)第二问,这一问要依据第一问的答案来逐-分析得出结论。
李悝变法内容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依据才能和功劳选拔官员,这与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血缘政治的局限性有直接的关系,也正是分封宗法制即将崩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符合历史潮流发展的。
注重农业发展在当时生产力低的情况下是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魏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
3.
材料:霍光的重要历史功绩是废去昌邑王,确定(汉)宣帝继位。
这是保证西汉社会继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
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卒。
宣帝
始亲政事,“励精为治”,号为“中兴”君王。
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世的继续,实行武帝末年以来罢兵力农、“思富养民”的政策。
宣帝于本始元年至神爵四年(公元前73~前58年),曾七次下诏征召人材。
又先后诏令安置流民、减免田赋、减低盐价和赈济灾民,还一再派遣使者或丞相、御史的属官,到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出入人罪的不法官吏,考查地方官治绩。
被称为“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宣帝“励精为治”的变革举措。
(8分)(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汉宣帝变革举措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7分)
参考答案:
(1)举措:推行和平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继承“休养生息”政策;重用人才;整顿吏治。
(答出四点即可得8分)
(2)影响:促进了汉朝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缓和了国内民族矛盾;形成“宣帝中兴"局面。
(7分)
解析:本题以汉宣帝变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问变革举措可从材料“罢兵力农”“思富养民”“征召人
材”“减免田赋”“查....不法官吏”等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第(2)问回答“影响”可紧扣,上述变革举措,从“社会发展”角度(可细分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内安定等)组织答案。
4.
材料:汉光武帝首先妥善安置功臣减小改革的阻力,然后命令后族、宫戚“不得封侯与政”,重申“阿附藩王之法”收捕诸王宾客;重视人才选拔,沿用察举制,颁布了“四科取士”的诏书。
公元39年,下令在全国“度田”即丈量土地,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骚乱。
光武帝用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手段平息了叛乱。
汉明帝令外戚、阴、邓等家互相纠察,穷治楚王刘英;建武6年裁并了400多县约占三分之一,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
中央兵减至2500人,废郡国都尉都试制度;改变王莽时期机构乱置的做法,加强原有秘书机要机构尚书台的事权,削弱了宰相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权势,君主集权
因此而强化。
经过汉光武帝和汉明帝长达几十年的改革,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大为改观,史称“光武中兴”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初年改革的内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初年改革的作用。
(6分)参考答案
(1)协调各方利益,打击外戚、藩王等;精兵简政、裁撤机构、冗员;削弱宰相三公的权力,增加尚书台的决策权;重视选拔人才,沿用察举制;丈量土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小农制经济和打击地方豪强势力;促进东汉王朝迎来了“中兴”的局面。
解析(1)材料关键信息“汉光武帝首先妥善安置功臣减小改革的阻力,然后命令后族、宫戚'不得封侯与政’,重申'阿附藩王之法'收捕诸王宾客”重视人才选拔,沿用察举制,颁布了‘四科取士'的诏书”“下令在全国'度田’即丈量土地,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骚乱。
光武帝用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手段平息了叛乱“汉明帝令外戚、阴、邓等家互相纠察,穷治楚王刘英;建武6年裁并了400多县约占三分之一,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
中央兵减至2500人,废郡国都尉都试制度;改变王莽时期机构乱置的做法,加强原有秘书机要机构尚书台的事权,削弱了宰相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权势,君主集权因此而强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初年改革的内容。
(2)材料关键信息“重视人才选拔”“君主集权因此而强化”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大为改观,史称光武中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东汉初年改革的作用。
5.
材料:开皇初年,隋文帝力矫北周末年“用法深重”“诛杀无度”的弊政,命高颍、郑译、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
...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輾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车辐、鞅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酷法。
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应上报朝廷,“三奏而后决”,以昭慎重。
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刑部的奏报,认为犯罪人数还很多,乃因刑律太严。
命
苏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刑律改革的主要内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刑律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1)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严酷的刑法;慎判死罪,由中央审定后才能判罪;宽省刑罚,删减死罪、流罪等条文。
(2)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隋初的政治统治;体现了关注生命的人文性,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制度。
解析(1)本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命高颍、郑译、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
.....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輾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车辐、鞅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酷法”可以得出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严酷的刑法;“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应.上报朝廷,三奏而后决,以昭慎重”可以得出慎判死罪,由中央审定后才能判罪;“命苏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以得出宽省刑罚,删减死罪、流罪等条文。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和第一问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是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隋初的政治统治;体现了关注生命的人文性,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