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述评
- 格式:docx
- 大小:24.99 KB
- 文档页数:5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读书笔记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是一本深刻的教育哲学著作,它探讨了道德教育的本质、方法、目的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简要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并表达我对其观点的看法。
一、简介《道德教育原理》是杜威对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的全面阐述。
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包括道德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等。
杜威强调道德教育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以便他们能够在行动中学习和体验道德价值。
二、主要内容1. 道德教育的目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力,而不是简单地传授道德规则。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能够独立思考、判断并采取行动,而不是盲目地遵循规则或传统。
2. 道德教育的方法杜威提倡通过实践和经验进行道德教育。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实践道德价值,例如通过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等行为。
此外,杜威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他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道德价值。
3. 道德教育的内容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经验相关。
他主张通过故事、游戏、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礼仪和传统价值。
此外,杜威还强调了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应该体验和理解道德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实践道德价值。
三、我的看法我认为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
他的观点对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而道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杜威的观点对于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他强调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经验性,这提示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性认识。
其次,他强调了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作用,这提示我们应该注重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他强调了道德情感的重要性,这提示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情感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道德价值。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 , 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 , 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 。
他早期发表的论文《我的教育信条》、著作《学校与社会》 (The School and Society 和《儿童与课程》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三者构成了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体系。
后来 , 他又从事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理论著述 , 出版了《我们怎样思维》 (How We Think 、《明日之学校》 (Schools of Tomorrow 和他的哲学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 构筑了一个完整而又严密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大厦 , 成为资本主义现代教育理论发展中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派别。
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 , 进行了长达 8年的教育改革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 , 它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
虽然这一教育思想曾经遭到其他学者的猛烈抨击 , 但是 , 杜威对教育的贡献是空前的。
正如美国学者罗思 (R.J.Roth 所说:“ 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过杜威……可是很难想像 , 它在前进中怎么可以不经过杜威而超过杜威。
” ①一、杜威教育思想简述1.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教育即生长 ; 教育即生活 ;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1 教育即生长 (education as growth 。
杜威从生物化心理学理论出发 , 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是以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 , 教育就是促进本能的生长。
他说:“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 , “ 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 , 并指出了起点。
” ②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 他更为明确地提出:“ 教育即是生长 , 除它自身之外 , 并没有别的目的 , 我们如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 , 要看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 , 能否供给方法 , 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
应该让儿童自由成长与自然发展。
因为,儿童顺从成人和教师的“命令”而做事与学习,是受外部力量的压制而为的,他们没有兴趣,象做“苦工”一样,这样,他们所进行的“活动”就不会有良好的结果。
而让儿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活动”的内容,这种“活动”目的明确,能唤起儿童的积极性与奋发精神,因而“活动”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显然,从杜威反对用“强制”的方法来管理与训练儿童来看,那么,他要求尊重儿童的个性与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这一点是可取的,应给予肯定。
然而,他强调儿童自由活动,自然发展,这里很明显包含这样的思想:应废除学校的规章制度,儿童的“自愿”支配了学校里的活动,因而造成知识质量下降,纪律松驰等恶果。
(4)教学方法。
杜威根据“从经验中学习”的原则,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方法。
在他看来,人们应当“从做事里面求学问”。
儿童是从他所做的事里发展自己的,他在该书关于“工作与游戏”、“可用的作业”等节中论述了儿童“从做中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他说明,对儿童进行手工训练以及木工、金工的作业等,就是实施“从做中学”的方法。
从杜威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来看,他提出的“从做中学”的方法,是他的学校即社会、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必须统一的思想在教学法中的表现。
不过,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一,在学校中实施“从做中学”的方法时,杜威贯彻了要培养具有“工业才能”的人的思想。
他提出。
要注意到工业在学生“活动”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问题,在谈到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时,他对物理、生物、化学、地理知识是比较重视的。
不过,他对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这个问题谈得较少,这一点,是一大缺陷。
第二,杜威指出,儿童在进行“主动作业”时要有科学的方法。
在第十七章“课程中的科学”的第一节中,他专门论述了“逻辑的方法与心理的方法”。
他着重说明,采用观察的方法与实验的方法,有利于提高知识的精确度。
而运用逻辑的方法,则可以使人们了解知识的逻辑顺序,从而更完善地掌握知识。
评析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者:范刚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69期摘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文章概述了该书的大致内容,主要对书中所陈述的民主社会、民主教育及蕴含的各种教育思想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民主主义民主社会民主教育儿童学校一、作者撰写《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时代背景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论著很多,主要有《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思维术》、《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
这个时代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美国的资产阶级既有腐朽、没落、反动的一面,又有其前进的一面。
因为,这时美国面临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发展时期。
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内容介绍《民主主义与教育》全书共分二十六章。
从第一至第九章论述的是教育作用与目的问题。
杜威十分重视教育目的问题,在本书序言和第八章中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
在第一至第三章中,杜威说明了教育在向青年一代传授知识与经验及形成儿童的品格中的作用。
在第十二至二十一章中,论述的是实用主义的教学论。
他的教育理论的特点是:既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出发论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又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辨证法的思想;既从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出发、主张根据社会需要让学生学习实用知识,又注意学生的地理、博物、园艺等学科的教学;既强调儿童的“主动作业”,又谈到“分科教学”问题;强调照顾儿童的兴趣与能力,主张“儿童中心主义”。
由此看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是十分复杂的,因而我们对这一体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浅析杜威德育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作者:陈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8期陈茜(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杜威的德育思想产生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培养民主社会有用的合格公民为目的,以养成“有用的习惯”为主要内容,通过改变教材设计、教育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虽然杜威的德育思想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别表现在教育观中的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理想主义等方面。
关键词:杜威;德育思想;进步性;局限性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62-03一、杜威的德育思想杜威的德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 世纪初,从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来说,其德育思想可分为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模式四大部分。
关于德育目的,杜威主张一个人不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且还应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成员,所以学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的有用的合格公民。
杜威认为,儿童不仅是未来家庭的建造者,还是未来社会的一分子,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正如杜威所讲,对儿童来说,要在这些不尽相同的相关职责中占有适当的一席之地,就意味着在科学、艺术和实力方面的训练,意味着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和交流手段;意味着受过训练和健康的体魄、娴熟的手艺和敏锐的目力,意味着养成勤勉和锲而不舍的习惯,一言以蔽之,是有用的习惯。
杜威在此所讲的养成各种有用的习惯,就是其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杜威提出要通过活动的途径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选择有道德价值的学科教材,使知识具有道德意义,更要让学生从社会生活经验中理解和掌握判断善恶的知识。
杜威主张应当把道德教育的目的看作是各科教学的首要和共同目的,教材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而不应该是与生活实际绝缘的纯知识性材料的简单罗列或堆积。
以历史科目为例,应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比较分析,使得学生从历史事件的学习中反思当今社会生活方式,并认识、尊重和奉行人与人之间的责任与义务。
杜威教育思想述评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就是灌输知识,培养能力,激发热情,塑造品格。
”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杜威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而不是只关注学习知识,因为只有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才能塑造学生的品格。
杜威还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塑造学生的品格,这些思想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如何看待杜威学校的教学实验篇一:小学社会平时作业小学社会课后作业及课堂讨论题课后作业第一章网上查阅资料,完成300字左右读后感“你对‘杜威学校’教学实验的看法”。
答:杜威的最重要的学习观,就是“从做中学”,提倡把对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因此在让学生学习的体验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杜威是非常强调设置问题情境的,在情境中提出问题,然后再根据现有的材料作出假设,再去寻找方法与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最后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的结论。
这个过程,在我们看来是过分地注重了学生的直接经验。
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率降低了。
确实,在美国要讲一个知识原理,比如物理学上的浮力概念,所费的时间与周折要比我们多得多。
他们从学生分组合作亲自做皮划艇开始,带学生到湖边体验浮力,再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出关于浮力的几个公式与原理。
整个过程,教师一直在做一个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之类的工作,直到很费劲地让学生把这些原理一一“发现”出来为止。
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就是在这样边做边学的嘻嘻哈哈的过程中完成的。
在我们看来一个公式如果在课堂上让老师来讲的话,我们可能只要几节课就可以讲得让学生能够在试卷上考出高分的。
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少慢费差地来做那些工作。
杜威批评过这样的学习观,因为他们认为让学生去体验与探究,总是有浪费时间的感觉。
其实一个人的真正学习总是离不开思维、经验及学习的具体的材料。
离开了经验与具体材料及情境的学习表面看起来是高效的,实际上是无效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的学生知识量上虽然远远超出美国学生,可是这些知识学习得非常痛苦而沉重。
而美国的学生在量上也许远远不如我们,但是他们的心灵中保持的那份好奇之心,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及科学思维的方法却是我们远远不如的。
我们的学生把学习当成了敲门砖,学习的目的与动力几乎都在学习之外,全然难以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及理解知识本身的奥妙。
所以,一旦脱离了学校与老师,或者离开了考试,学习的动力便没有了。
摘要: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
杜威在其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建树,尤其是在学校德育方面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杜威德育思想中国德育启示正文: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教育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杜威于“五四”运动前夕来我国,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传播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教育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德育教育。
在题为《教育哲学》的讲演中,杜威又论及了“道德”的构成。
他指出:“须知道德有三个部分:(一)知识;(二)感情;(三)能力。
先有了知识,知道因果利害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然后可以见诸行为。
不过单有知识,而没有感情以鼓舞之,还是不行,所以又要感情,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不得不如此做,对于社会有一种同情和忠心。
但是单有知识感情还没有用,所以还必须有实行的能力,对于知道了要做,和爱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用实行能力去对付它。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
在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杜威转而以新的道德观和教育观为基础,建构一种宽广的、切合实际的、正常的道德教育思路。
具体而言,这种思路表现在对道德、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等问题的全新诠释。
他认为道德是个体的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合金,培养学生的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是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教育的道德目的应该贯穿一切教学,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行而致其知,育养社会人——xx《教育中的xx原理》述评一、对传统xx的批判杜威在《教育上的道德原理》一书中,通过区别“道德概念”(moral ideal)和“关于道德的概念”(ideals about morality)这两个概念来阐述自己关于德育目的的观点。
所谓“道德观念”即“不论怎样已成为品行的一部分,因而是行为的工作动机的一部分的那种观念”是道德的“品格与动机”它“在行动中见效果,是行为有所改进。
”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则是“关于诚实、春节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行或好的行为。
”即是一种道德的信息与知识,是一种外在道德教育或灌输的产物,未能内化为行动的内驱力或约束力。
而以往的德育思路却恰恰以后者为中心,提出加强道德教育的立场,只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智商高情商低或“两面三刀”之人。
对此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批判:“我们关于道德教育的概念是太狭隘、太注重形式、太病态了。
我们把伦理的这个名词与某些贴上美德标签的,从大量其他行为中分离出来的与履行这些美德的儿童的惯常形象和动机更加分离的某些特殊行为联系在一起。
到的教学因此于这些特殊的美德的教学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有关的某些感情上的灌输联系一起,道德被看做是非常伪善的1东西。
”被斥为“狭隘、注重形式、病态的”的一方面实质学校德育所坚持的道德观念。
另一方面是指学校通行的道德教育方式。
这一点前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现实中队学校德育教育中产生的问题。
即固有观念思路不对,教育方式不对,导致学生厌倦德育课程,乃至知行不能相符的情况出现。
这是一个德育时效性的问题,其症结在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失范。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狭隘性。
道德教育的目的限定于固定美德、伦理的知识的传授教育,使学生应然地遵守某种行为准则,而不给予生活中使用的指导。
在具体实施中,又以德育为核心独辟了一门学科,是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情感的培养。
一般地,是其他科目如数学与之分列,教师常将德育之任务推给政治老师及思政课,忽略了各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所应担当的德育任务。
第二,学校道德教育过于形式化。
在学校德语课中,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的人群,开展固定的程式化的教学,即教师讲授到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影响学生的行为,但在实际日常生活中课堂上学习的美德知识只是作为一种参考。
长期深受形式化德育教学的学生可能是一个刻板规则的遵守着,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很少能从道德角度分析考虑并判断行为道德的意义与价值。
实际上这种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并未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内化为自我约束判断是非的能力。
第三,学校德育观念的病态。
在日常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学校往往将德育重点放在“行为纠错”上,而不是“习惯养成”,通过一系列的校纪校规、班纪班规对学生提出“不准或应该”之类纠错性语词和方式,以期望学生能在纠错后改正。
但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常常是滞后性的,仅仅采取事后纠错便是一种倒置,而真正的德育重点恰在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是欲前性的规范教育,先入内化为习惯再加之“纠错”方成之。
而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恰恰也忽视这点。
杜威指出:“儿童对自己在干什么应该有积极的认识,以便从他们必须做什么的立场判断行为。
只有这样,他才有真正的使他能够为未来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标准”1[美]杜威《学校*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P1582学校的这种注重放置错误的德育方式往往阻碍了学生合理的发展只只一味的服从规则成为机械化缺乏正确价值观的人。
二、学校教育的xx基于对传统德育教育中的诟病,度为题吃自己鲜明独特的实用主义道德观,核心是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人”,其关键在于使学校教育成为道德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xx目的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目的不是使学生成为对刻板规则的遵守而是使其通过学校教育使自己充分的、适当的成其所能成之人。
语词,杜威提出了道德三要素:知识、情感、能力。
而学校道德教育也应围绕此开展。
在杜威看来,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一代新人的社会智慧、社会行为能力和社会情感恰恰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责任。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所谓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相互联系的人类的生活共同体。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而,学校做为培养人的机构应是社会的学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真实社会的缩影。
学校责任在于培养人的社会性。
在《教育上的道德原理》一文中“学校以及管理学校的人的道义责任是对社会负责。
学校基本是社会建立的一个机构,从是某一项特定的工作……执行某种特殊功能,以维持生活和促进社会福利……一般地说,许晓的全部机构,特别是他的具体工作,都需要时时从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方面来加以考3虑”。
基于杜威将学校认为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机构,因为将教育的目的界定为“培养佩佐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并且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与此,杜威便脱里传统将道德教育看作学校教育中的独立部分的窠臼。
将其孤立的德育目的转为教育的道德目的,从而突出了道德教育重要性。
(二)学校德育教育重要地位杜威在《教育上的道德原理》中指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
”的普遍认同使学校教育“道德的目的一切教学中,不论在什么课题中都处于普遍和统治的地位”他不仅将学校定位于社会需要的教育机构,而且努力将教育的道德目的落实于一切教学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如前所述,杜威将学校教育作用定于培养学生知识、情感与能力上。
而他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智育上。
“学校中智育和道德训练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的分离只是把学校设想并将成为一个自身内部就有社会生活和价值的社会机构一个失败的表现。
”因而,学校应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关注社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观念。
“教育者的职责——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就是务必使儿童和青年生动活泼的获得最大可能道德的观念,使其成为主动的观念和指导行为的动力。
”这就意味着学校要走出独立设置所谓学校特色的德育规则、理念的自我封闭的怪圈。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深入到学生的日常一切学习生活中去,扩展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
学校生活主题是教学,一二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教学中如何使得德育居于普遍地位,不仅在思政课乃至整个学校生活中去。
三、教育中的xx原理杜威通过将道德转化为社会智慧、社会情感和社会行动能力将三者看成教育目的,将道德目的贯穿于全部教学突出了杜威德育观、教育观即教育应该遵循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道23[美]杜威《学校*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P148.158[美]杜威《学校*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P184xx原理。
从社会方面来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真正的道德促进学生社会智慧、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学校教育本身便应是一种社会生活。
学校也就是社会的雏形。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精神。
倘若缺乏社会精神的培养,那么学校教育只是一种锻炼,培养工具性能力的孤立场所而已。
因此学校注重培养学生于实践中接近生活,学习实践能力,把每门学科看作是使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加强思政与各学科同步建设。
从心理方面来看,“必须寻求某些刺激使儿童坚持的学习”学校应重视学生自发的本能与冲动,为其提供足够适合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发展其个性创解能力,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形成和检验判断力中不断得到锻炼,“引用每一种吸引儿童的活跃的能力,诉诸于建造生产和创造的才能与方法,都标志着一个机会可以把他的重心从自私的吸收转到社会性服务中从而使其学会互相合作”四、行而致知——xx原理的落实如何进一步落实教育中的德育原理呢?在《教育中的德育原理》中也只是给与一些指导性意见并无实质性做法,但结合以下杜威德教育思想不难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行而致知。
第一,行而致知能使学校成为真正社会生活。
学校给予的学生必要的训练创造诸多实践性活动。
正是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不仅学习将来生活中有用的技能,了解认知伦理知识,具备判断力。
在实践中,培养其德智体美劳各种素养,期求让学生在动手中自觉掌握生活技能,学会自制,自我管理,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是一种社会生活的预前模拟,让学生在踏进社会前通过亲身实践适应、体悟未来可能的各种生活。
掌握一定的技能,将来更好的参与生活,发展自我为社会贡献。
第二,行而致知,能够发展学生的社会精神。
对学生的活动呢你里、对他在建设制作创造方面的能力有吸引的每一种教学法的采用,都标志着巴鲁利的重心从自私吸收转移到社会性服务上来的机会。
杜威通过作业、游戏、演戏等活动使学生明白相互合作交流是教学情景化生动化。
第三,行而致知体现了学科社会价值。
课程设置时便考虑学科的社会价值而学科社会价值的真正实现则有赖于教学方法。
教师在生活情境中提供学科知识,使学生生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遇到新问题又诉求于动手实践已求新知,这样使学科知识转化为能够自我理解并应用的直接的行动能力,道德教育所形成的道德概念也成为判断、约束行为的能力。
第四,行而致知能够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践是一种活动,在实践中便有了人际交往,进而形成社会、人际关系。
良好的情景式的实践安活动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丰富的交往,从中老师更了解学生,学生了解老师,掌握一定的人际相处之道。
综上,杜威的道德教育注重学生社会智慧、情感、能力等培养,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公民。
其核心在于行而致知改变以往孤立病态、高、大、空的伦理道德说教,着重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人才。
对我们的思政教育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