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绩效评价综述

环境绩效评价综述

环境绩效评价综述
环境绩效评价综述

论文题目: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综述年级: 2012级

专业: 12级财务管理

姓名:唐乐

学号: 1213101006

目录

一、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

(一)加拿大政府及其《环境绩效评价》 (1)

(二)“环境绩效指数”排名 (1)

(三)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1)

(四)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生态效益评价标准 (2)

(五)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及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2)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探索 (2)

三、启示 (4)

参考文献 (5)

一、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世界上第一个尝试达成环境整体指数的是1980年至1988年英国发展的一套环境指数系统,它用以评价不同的环境,将数据分析加权合并从而得出整体指数。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42届联合国大会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多次强调了可持续性的发展概念,人们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在发展经济时必须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必须要有企业的合作与参与,环境管理手段开始从尾段治理,转向污染预防,综合管理发展,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到环境的综合治理之中。

1989年,Pearce等人发表了《绿色经济的蓝图》,首次提出将环境因素融入企业经营决策的问题,探讨了对环境资源进行实务核算。这些都为环境绩效评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环境绩效评价真正有系统性的发展与定义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一)加拿大政府及其《环境绩效评价》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lCA)1994年在《环境绩效报告》中,列示出了不同行业的环境业绩指标。在制定这些指标体系时主要考虑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该报告列举了资源、公用事业、大型制造业、小型制造业、零售业、交通业和其他服务业共7种行业和15个方面的环境绩效指标。内容涉及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对土地的破坏和恢复,采掘、使用再生资源,污染预防,固体废物的管理,危险废物的管理,能源的保护,空气方案,水方案,自我监控方案,对环境负责的产品与服务、科技的创新,员工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情况,环境绩效的分析等方面。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企业环境管理的需要,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选择。1

(二)“环境绩效指数”排名

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世界经济论坛合作组织,提出用“环境绩效指数”排名来评价政府环境管理绩效。它按照六大政策类别中的16项(2008年已扩展到25项)指标,对世界各国进行排名。六大政策类别包括: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生产性自然资源和可持续能源政策。同时提出了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一共由三个层级的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由环境经营业绩、环境管理业绩和环境财务业绩构成;在环境经营业绩指标下设绿色采购情况、能源投人情况、原材料投人情况、水资源投入情况、产品或服务产出情况、“三废”排放情况与物流过程中的排污情况等7个二级指标;在环境管理业绩指标下设企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守法情况、内部环境管理情况、与外部环境沟通情况等4个二级指标;在环境财务业绩指标下设环境资本性支出、环境成本、费用、环境负债与环境收益4个二级指标,另外,在二级指标下共设计了45个三级指标。从而形成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三)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14000系列标准是关于组织“环境管理”的指南,其目的是促使组织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并持续提高环境绩效。自1994年后ISO 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环境绩效评价的国际标准,并于1999年11月发布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指南)正式公告,为组织内部实施环境绩效评价提供指南,促使组织发现并阻止未遵

1T.B. Ramos et 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policy indicators for the public sector: the case of the defense secto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82 (2007) 410–432.

守环境法律法规的事项。环境绩效评价是对组织环境绩效进行测量与评估的一种内部系统程序和管理工具,依据环境绩效准则进行信息评价、报告和交流,并针对组织的内部业务流程进行定期评审和改进。ISO14031标准为处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技术条件的组织,提供了一套“环境绩效指标库”。评价指标可分为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和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后者又可再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和操作绩效指标。2

(四)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生态效益评价标准

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于2000年6月提出了全球第一套评估生态效率指标的量化架构,主张以生态效率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环境绩效。生态效益指标主要是用于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供管理者订制目标,提出改善方案作为内部管理之用,但同时也是企业与其它内部或外部利益相关者间重要的沟通工具。WBCSD将生态经济效率指标体系分为三大类: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及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等。在WBCSD指标架构下,生态效益可以通过基本公式:生态效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来界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可表示成产能、产量、总营业额、获利率等;环境影响可表示成总耗能、总耗原料量、总耗水、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等;生态效益可用企业的资源生产力表示,诸如每单位耗水量(每单位耗能、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单位原料)的产量(营业额、获利率等)。生态效率指标将环境指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要求企业以较少的环境影响实现较大的价值,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使指标更具弹性,用于不同行业间环境绩效的比较,WBCSD发展出各行业可通用的“核心指标”(或称通用指标)与仅适用于特定企业的“辅助指标”(或称企业特定指标)两类的指标。WBCSD将生态效益指标架构分为3个层次:①类别:在环境影响或是企业价值上,影响所及的广泛领域,可应用到所有的企业;②因素:在所影响的特定范畴相关的信息类别;③指标:在所影响的特定范畴有关的一项特定指标,而这项指标可用来反映环境绩效。核心指标由于其普适性,几乎对所有企业适用,并且计量方法已经得到公认。但是不同企业在产品和生产流程的差异使其面临的环境问题和价值不同,辅助指标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应用生态效益指标进行环境绩效评估能展现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通用指标和企业特定指标的划分,不仅使不同行业间环境绩效的比较具有可操作性,也完善了环境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3

(五)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及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在2001年发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报告指南》中推荐包括资源消耗、废弃物产出和污染物排放的共10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环境绩效。并在其后修订的2002版中建立的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类别的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确定了每一类别的核心指标和附加指标,共有16个核心指标和19个附加指标。《指南》鼓励报告者将其环境业绩与更广泛的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如将企业的排污量与当地的、区域的或全球的环境承受能力相联系。《指南》尝试根据组织外部制定的标准,使组织自愿报告数据来解决行业内数据的兼容性问题,但其标准仍然根据物理环境标准指标来制定。4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探索

2C.Jasch.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ndicator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8 (2000)

79–88.

3WBCSD. Measuring eco-efficiency—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R].Geneva, 2000.

4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2006).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environmen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1-38). http://www. https://www.doczj.com/doc/236545616.html,, 2006.

环境绩效的概念主要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在我国的实施而进入国内。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将环境会计理论首次引入了我国。5与此同时,郭道扬教授也在《财会月刊》上发表了《绿色成本控制初探》一文。6此后,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做法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环境会计理论引入后,我国学者的研究方向就转向了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

陈静与林逢春就国际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我国应用问题做了系列研究:首先就国际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与我国相关法规相容性以及国际ISO14031指标体系和生态效益指标体系的差异做了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议;接着建立了由环境守法指标、环境管理指标、先进性指标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指标等主要指标构成的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模糊综合指数评估模型,并在环境绩效评估中加以应用;在此基础上,陈静、林逢春、杨凯(2007)借鉴WBCSD提出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构建了环境绩效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在静态评估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建立企业环境绩效动态评估模型并对7家钢铁企业2002—2003年的环境绩效进行了测算,得出了DEA 动态评价法能综合反映企业当年的环境绩效水平和环境绩效持续改进方面的贡献,可为管理部门和公众提供更为全面的企业环境绩效信息的结论。7此外,曹颖(2006)对环境绩效评估体系构建方法与原则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云南省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8乔引华等(2006)从企业管理层、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三个角度分析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应包含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个层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9孙立成等(2009)认为非期望产出是影响区域环境绩效的主要因素,并运用非径向非期望产出DEA模型测度了2000-2007年中国各地区的环境绩效静态技术效率水平,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考察了各地区环境绩效跨期动态变化的趋势及相应的影响因素得出在整体上,中国大部分地区环境绩效静态技术效率水平均相对较低,其中环境绩效的技术效率水平是导致环境绩效下降的主要因素,而环境绩效技术进步则促进了环境绩效水平的提高。10刘建胜、廖珍珍(2010)认为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的双赢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分析环境管理绩效指标和环境操作绩效指标可以检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结果的好坏。标杆法和平衡计分卡法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两种有效方法。11田金玉(2011)借鉴ISO14031环境评价体系,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构建了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12任玲、西凤茹(2011)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做了研究。13对比国外研究,我国对环境绩效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实践探索方面,1994年我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表明我国政府己开始重视一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归宿。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实施,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研究空前高涨,各界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2001年1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国审计学会也于2003年召开了环境

5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理论探讨,1992(5)

6郭道扬. 绿色成本控制初探[J].财会月刊,1997(5)

7陈静,林逢春,杨凯.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动态评估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2007,27(5):717-720

8 曹颖.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生态家园,2006(1)

9乔引华,乔鹏芳,薛红梅.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6(11)

10孙立成,周德群,李群.基于非径向DEA模型的区域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11刘建胜,廖珍珍.略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企业活力,2010(10)

12田金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2):99-101

13任玲、西凤茹.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1(4)

审计问题研讨会,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等专业科研机构(组织)也开始关注微观企业的环境管理与评价问题,并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另外,我国政府代表已经多次参加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的讨论;许多工程技术专家、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也积极致力于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环境会计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启示

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的矛盾态势,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除了政府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环境管理之外,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进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调动企业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观国内外对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出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关注程度的提高,社会各界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加大。企业如果只考虑自身的眼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的长期利益,不加强环境保护,最终将被淘汰。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等。“制度”的推进意味着期待已久的环境立法工作将取得实质性进展,此时对环保标准和依据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但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大多是对国外相关资料的介绍,如有关国际组织或一些发达国家有关企业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价的制度和标准等,但是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该国或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法规、企业文化等现实情况密切相关,各国和国际组织所处的环境不同,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及重点都会有差别,而且研究和介绍的一些有关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指标和标准等与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相距较远,实践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方面考虑不多。因此,我们应借鉴当前的研究成果,重点放在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突破,使理论研究的成果能够在未来的管理实践制度设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永祥,宋轶君.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启示[J].市场论坛2006(2)

[2]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理论探讨,1992(5)

[3]郭道扬. 绿色成本控制初探[J].财会月刊,1997(5)

[4]陈静,林逢春,杨凯.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动态评估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2007,27(5)

[5]田金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2)

[6]任玲、西凤茹.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1(4)

[7]曹颖.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生态家园,2006(1)

[8]刘建胜,廖珍珍.略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企业活力,2010(10)

[9]乔引华,乔鹏芳,薛红梅.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6(11)

[10]孙立成,周德群,李群.基于非径向DEA模型的区域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

[11]中共中央党校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环保行业点评:建立制度,明确问责,坚定投入,加强监管[DB/OL].

https://www.doczj.com/doc/236545616.html,/zonghezhuanti/szzt/zjsbjszch/jjsbdgggjc/3zhuanjing/44467.shtml [12]T.B. Ramos et 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policy indicators for the public sector: the case of the defence secto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13]C.Jasch.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ndicator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0)

[14]WBCSD. Measuring eco-efficiency—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R].Geneva, 2000.

[15]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2006).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environmen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1-38). http://www. https://www.doczj.com/doc/236545616.html,, 2006.

文献综述绩效评价

绩效是评价一切实践活动的有效尺度和客观标准。伴随着我国产业集聚的迅速发展,产业集聚的绩效评价也在不断地完善。 对于产业集聚绩效评价,起初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来分析。如鲁丹和张肖虎(2009)通过分工和专业化、规模经济、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和市场效应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赵军和时乐乐(2012)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评价产业集聚绩效;陈建军和胡晨光(2008)、宋燕平和王艳荣(2009)、常亚楠(2012)他们分析了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效应的关系,产业集聚的效应通过创新、技术的提升效应、生产率的提升来表现;彭国川(2005)通过生产率的提高评价工业集聚绩效,孙兆斌(2008)业提出利用生产率来评价金融产业集聚绩效;赵忠华(2009)利用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来度量产业集聚创新的绩效。 为了更直观的评价产业集聚的绩效,一些学者不断地探索构建产业集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苏李、臧日宏和田国英(2011)利用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指标对及集聚绩效进行评价;左和平和杨建仁(2014)提出了陶瓷业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业集聚、竞争、合作、创新、产出和经济促进六个方面;《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体产业集聚绩效评价的指标集聚联系程度、合作程度(基础设施的投入、服务机构收入及种类、中介机构收入对产业的贡献率)、创新程度(成果及专利数、技术人员数、研发投入、新产品率)、规模经济效应(市场占有率、产业增加值率、总产值和企业及规模以上数目)、单位经济效应和总体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全员生产率)。 参考文献 1、鲁丹,张肖虎.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赵军,时乐乐.中国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给予区域将经济发展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2.09 3、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06 4、宋燕平,王艳荣.面向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技术进步效应分析.科学学研究.2009 5、常亚楠.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2.02 6、彭国川.中国工业集聚与经济绩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 7、孙兆斌.中国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检验—以银行业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08.09 8、赵忠华.创新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绩效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环境绩效指标

* 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绩效包括哪些 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绩效的定义为:一个组织基于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系统成效。这里,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环境管理系统成效则意味着组织通过加强环境管理而取得的综合绩效。 企业的环境绩效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从财务角度来讲的, 即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导致的财务影响,亦即在环境方面的主观努力而导致的财务业绩。 环境财务绩效是一个类似于利润的概念,它是环境收入和环境支出之间的差额。一般而言,无论从事何种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势必导致某种支出。同时,企业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也有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某种经济收益。如环保产品导致的税收减免、因通过了环保认证而成功打入某个市场,从而扩大了销售额,还包括因达到某种环保指标而免于遭受法规惩处的或经济制裁的机会收益。收益抵除支出,就是环境财务绩效。 第二个方面是站在环境质量角度来讲的, 即企业的主观努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出贡献或者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所形成的环境质量绩效。 环境质量绩效则包括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情况以及生态环境损失情况等。此外,环境质量绩效还可以包括环境审计报告、未来展望等部分。事实上,凡是与企业的环境质量有关的、具备重要性特征的事项都可以

列入到环境质量绩效的体系中来,可以灵活采用量化的或者非量化的方式来披露。 企业环境绩效的特点编辑 企业环境绩效具有外部性、无形性和长期性等特征。 (1)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微观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外部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影响(即外部经济)和不利的影响(即外部不经济)。 (2)无形性 企业环境绩效的无形性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效果难以用货币形式确切计量,现有市场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其效益;二是企业活动的环境收益或损害往往间接地体现于生产、投资、销售等各个环节,无法直观或单独表述,产生的影响在空间范围上也很难有效界定。如企业环境污染产生的噪音等。 (3)长期性 企业环境绩效的产生,是企业对环境施以影响与作用的结果,耗时较长,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会一直持续下去,这就决定了企业环境绩效具有长期性特征,如企业治理环境的效益、企业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等。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是对企业原有绩效评价体系的补充,是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将其外部性予以内部化,对无形性和长期性进行科学界定与计量,从而建立起科学实用的评价制度,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编辑

环境绩效评估 ISO14031

ISO14031的基本流程,指标体系,意义 环境绩效评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ISO14031),是持续对组织环境绩效进行量测与评估的一种系统的程序。对象则是针对组织的管理系统、操作系统,乃至于其周围的环境状况。 所谓的“环境绩效评估(Env如~ntalPerformanc。Eval移ation,简称EPE)”是由组织自我界定适合组织和行业特性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以供组织内外部的利益相关方了解组织在环保方面的成效。通过实施15014031环境绩效评估标准,可将组织在环境方面的表现转化为有力的指标和数字,来证明其环保“绩效”。 组织的环境管理绩效为环境绩效评估的工作重点所在,在考虑成本效益下,可针对其重要的环境参数,建立持续监督的系统,并将评估结果与各利害相关者加以沟通。这也呼应了环境管理系统持续改善的要求与精神。 ISO14031的目的 为组织进行环境表现评价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并将环境表现评价的有关信息通报给管理者和其他相关方提供了指南;鼓励并促进各种类型、地点和规模的组织,主动使用环境表现评价方法;使组织不仅能满足其自身的需要,还能考虑到相关方的需求;该子系列标准作为一种内部的管理工具是一种通用标准。 意义 发现环境问题的根源,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 了解环境影响的程度,协助环境管理体系的完善和进行持续改善 协助资派的有效分配,展示环境份理的成效 加强污染控制,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满足现代水库职能要求 环境绩效评估指标的建立与选择 进行环境绩效评估时,最重要的课题即为选择适当的环境绩效指标(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EPIs)。指标的选择攸关后续绩效评估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在选择指标时,不管是定性或定量的数据或信息都应简单明了,并能反映出组织的特性与范围。 在ISO14031所规定的环境指标,依其评估对象和目的的范畴大小,分为环境状态指标(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dicators,ECIs)和环境绩效指标(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PIs),而EPI又可分为管理绩效指标(Managemen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MPIs)及作业绩效指标(Operati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PIs),可分别针对组织外界环境,组织本身操作系统及管理系统进行评估。 以上这三项指标亦可作为环境管理系统(ISO14001)执行成效指标,在环境管理系统的环境政策之下,必须设定环境目标与标的来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是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 国外对绩效考核的测评工作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就利用360°反馈的评价模式来对组织绩效进行测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领导能力的测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测评方法日趋完善,成为企业人力测评和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进人,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测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大多数企业在对高管人员的测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般测试、个性能力测评和情景模拟测评等方法(主要偏向于定性分析)。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的测评方法还不够成熟,也可以说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高对高管人员的综合测评效果,追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组织的高效性,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先进人力资

源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剖析国内外现有绩效考核成熟经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综合测评提供参考依据。 一、国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一)绩效考核的引进 在国外,罗伯特于19世纪采用绩效考核;美国军队引进该形式是在1813年,而该国政府是在29年之后才引入的。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绩效考核已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组织。最早提出绩效管理的是美国学者奥布里,在这之后,各国学者开始对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1965年,斯坦利.E.西肖尔最先对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曾在《密执安商务评论》这本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指出将所有对企业绩效进行考评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虽然这种观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但是斯坦利.E.西肖尔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只关注企业本身的内部因素。 (二)全过程绩效管理 20世纪快进入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几个代表性观点。首先罗杰斯等人的主要观点是绩效应该从整体进行管理,他们于1990年指出在政府里面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计划、改进和考察。

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它与组织控制体系是密不可分的,与企业的经营控制系统、人事控制系统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管理控制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检验经营结果与预期的目标是否一致以及确定导致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避免产生于经营目标不一致的行为。研究构建中国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评价结果的规范示列和编制客观的评价报告;二是设计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创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系统;四是选择合理实用的评价计分方法。”因此,怎样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怎样构建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财务指标 一、引言 自20世纪初杜邦公司运用投资报酬率指标进行业绩评价以来,业绩评价就再也没有逃出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伴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围绕着业绩评价目标导向的演变,对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优劣的讨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等诸多问题,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又成为国外业绩评价的两大主流方法。(王化成,2004)

业绩评价就是根据企业预先制定的目标从而来设计与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客观的、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相应经营期内的业绩做出客观的、公正的和准确的综合判断。 无论是业绩评价的具体方法,还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思想,西方的一些国家的业绩评价不管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和成熟。很多学者对业绩评价的研究与发展一直兴盛不衰,20世纪初出现了对成本的业绩评价;20世纪中期出现了杜邦分析法,运用财务指标对分权部门业绩进行评价和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平衡积分法开始兴起,该系统是集经济增加值、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标杆管理,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于一身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因此,当前应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企业现状的业绩评价体系,实施和制定适应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和业绩评价体系。 二、国外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发展 西方的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大约建立过三个过程,分别是成本业绩评价阶段、财务业绩评价阶段和综合业绩评价阶段。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成本业绩评价阶段 哈瑞(1911)设计了标准成本制度,这是美国最早出现的标准成本制度,他开创了业绩评价指标的先河。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成本控制,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由被动的事后系统反映分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

2019企业文化-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环境绩效评估

精心整理 2019年-9月 ★★★文档资源★★★ 一、企业环境责任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新潮流。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 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三个方面:即,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其中环境责任 主要是指“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把环境责任纳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19 99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全球协议(UN Global Compact)”,并于2000年7的社 动增加对 限度的 的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紧密结 个环节来分析这一问 题。 非常重 (National Environmental (Global 环 2001年2月23日发布的。该准则还书的公开并加 强了其可比性。 环境报告书要通过环境绩效评估展现企业环境管理的业绩。环境绩效评估可在考虑环 境因素下,增加对企业内部活动、产品与服务的了解;可评估出企业运作带来的成本与 利益;在显示企业的环境绩效外,亦可达到资源的有效分配及作为企业内部员工与企业 外部利害相关者沟通的基础。因此,环境绩效评估系统可以通过企业经营者、投资人与 政府等相关利益团体的不同角度,以系统和整体的方法体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架构。 二、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

精心整理 2019年-9月 所谓“环境绩效评估”就是利用适当的指标,将组织(企业、公司、工厂等)环保的绩 效,转化为简单易懂的信息的过程。这是组织内部从收集、测量、分析、评估、报告, 兼顾对内与对外,展现对环境管理所做努力程度的一项必要程序。 环境绩效评估最大的好处就是了解产品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凭借定性与定量的环境绩 效评估指标,提供给组织内部管理者及外部利害关系人相关的环境信息。由于指标的适 当选取,无论管理者或利害关系人是否具备专业的环境知识,都可利用生态效益值的变 化,了解组织和产品对环境影响的程度。生态效益并不是某段时间的片面信息,而是全 面性的。其中必须考虑整个生产流程,并且生态效益评估的结果要能够反映组织所做的 努力和产品生态效益的持续改进,展现企业环境责任实施的成果。 因于层 开其环境信 拒压力将愈大, 业数量相当可观,但 现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系统 度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有助于 环境绩效评估的具体方法有: (一 年里约地球高对生态效益的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获得, 减少每单位产品和服务的原料使 强每单位产品和 服务的服务效能。 生态效益的概念主张将生态、环保方面的信息,转化为财务数字,对企业界及金融界 而言才有具体的意义,因此WBCSD 发展并制定生态效益指标以量化企业在环境和经济两 方面的信息,即将生态效益看作一种“产出”除以“投入”的比率。“产出”所指的是 企业、部门或整体经济活动产品与服务的总值;“投入”则指企业、部门或整体经济活 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总和。生态效益的评定量,决定于投入与产出双方面的鉴定指标。 为了使生态效益指标架构更具有弹性,可应用到更多不同的行业类别,且尽量将指标 协调一致以便于比较,WBCSD 发展各行业可通用的“核心指标”(Core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绩效管理对于处于成熟期企业而言尤其重要,没有有效地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从绩效管理思想的起源、绩效管理的概念,以及绩效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绩效管理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综述。从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经历了由单一的评估制度,逐步向系统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关键词】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模型经济竞争文献综述 对于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下我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整个组织的绩效;二是指个人的绩效。对于绩效的含义,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从工作结果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二是从工作行为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因此我们主张应当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所谓绩效,就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其中工作业绩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工作的行为。 一、参考文献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2003年陈瑜编写的《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与设计》中以是以DT公司为研究对象。DT公司是一家由研究所转制形成的高科技上

市公司,本文的作者作为DT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同业界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合作,指导并实施了公司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业绩的高速成长。作者所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以对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为主线,针对DT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在对企业现有的职位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估并据此建立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分为部门、干部和员工三个不同的层面分别进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并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进行研究,构建了企业的基础激励框架。本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理论、技术与方法,根据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成功建立了适合于DT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并对体系的推行和实施进行了研究,为高科技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7年杨建奎编写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目标已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提升企业价值转变。经营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不仅是激励与约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成为企业实施价值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绩效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具体体现。从而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三大策略,即价值源泉、价值动力和价值形象进行了系统剖析,归纳出影响这些策略的驱动因素,进而应用价值战略的思想构建了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同时,在评价模型中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使模型更加完善和体现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特征。以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主体对价值的判断为依据,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正在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公司所采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管理学者、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有效的方法、措施,综述如下: 一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考核发展而来,绩效考核的内涵也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科学管理”与“绩效考核”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高潮以后,人事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正式进入了企业管理活动范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 “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科学管理”是在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的运用中体现绩效考核。 (二).“组织行为学理论”与“绩效考核” 组织行为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强论,如奥法佛的ERG 强论、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强论和认知评价强论、亚当斯的公平强论和弗鲁姆的期望强论等对人事管理有广泛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早期理论与“绩效考核” 巴克的人力资源职能强论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不仅是使个人快乐,而且要是企业所有人员能有效地工作和取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在最高分可能的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有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做工作达到更高的效率。 彼特.德鲁克和巴克等人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1992年斯挂瑞认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之间有27个方面的不同点,可从信念和假设、战略领域及重要程度三大类来分析。 建立动态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绩效考核将侧重点由以往对员工的态度与特质考核,转向动态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二近年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状况 (一)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概念的提出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的工具,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 he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 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较流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但其实,立足于我国的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的方法。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

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环境绩效评估

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环境绩 效评估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环境绩效评估 一、企业环境责任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新潮流。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三个方面:即,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其中环境责任主要是指“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把环境责任纳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19 99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全球协议(UN Global Compact)”,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该协议号召公司遵守的社会责任中,就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首要责任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是企业生存之本。有人认为企业承担环境的社会责任,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而从长远角度看,企业环境的社会责任是与其经济利益紧密结合的,并且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可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分析这一问题。 企业因为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而赢得竞争优势,有远见的国际知名大企业对此非常重视。企业相关的利益团体也越来越重视企业运作对经济以外的环境和社会方面造成的影响。金融市场需要了解有关企业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信息。部分国家推行相关法令,要求企业申报环境绩效及其他非金融性绩效,如挪威及瑞典政府立法规范其企业环境年报信息。美国的国家环境表现跟踪计划(Nation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rack Program,TEPT)也规定成员企业有关环境绩效报告的框架以全球报告指南(Global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综述及实践应用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综述及实践应用 来源:中国期刊网更新时间:2010-7-2 点击数:89 绩效评价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商业实践,它经历了结果评价,侧重于行为过程的评价,最终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与公司发展战略融为一体的过程。总的来说,绩效评价的演进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平均主义思想下的赏罚调剂阶段、主观评价阶段、德能勤绩评价阶段、量化考核与目标考核阶段。每一阶段的绩效评价系统都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的管理要求所决定,绩效评价的差异性集中体现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上。彼得·德鲁克为代表的鼓吹派,在其代表著作《管理实践》中提出了“评价,否则放弃”;反对派的代表人物戴明,在《质量管理》中猛烈抨击了绩效评价,列举多项绩效评价的“罪状”,认为绩效评价有可能使员工误入歧途,使管理偏离方向。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对此也都褒贬不一。 西方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流派 企业绩效是企业期望的结果,是企业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人是绩效的主体,产生绩效的结果与人的态度、知识、工作环境等因素有紧密联系。同时,由于理论界对绩效概念以及绩效评价标准等存在不同的理解,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绩效评价模型和流派。 行为绩效评价法。美国的坎贝尔是行为绩效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绩效是那些与组织目标有关的、并且是可以根据个人能力进行评估的行动或行为。他设计的绩效评价模型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维度:财政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领导目标管理、基础设施管理。他对因特定作业而产生组织成效的绩效行为与因其它方式而产生的组织成效的绩效行为进行了区分;其所指的作业绩效与为履行职责所从事的作业活动相关联,更多地渗透在组织所规定的角色行为里。他将绩效划分为八个方面:职务特定作业绩效、职务非特定作业绩效、写作和口头交流、努力、遵守纪律、为团体和同事提供便利、监督与领导、管理,并用这些因素来描述所有职务的绩效结构。 绩效产出评价法。伯纳丁等人吸收了早期卡纳的成果,在1995年提出了绩效产出评价法。他们认为绩效是员工最终行为的结果,是员工行为过程的产出,强调产出结果的重要性。他们将绩效理解为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以及结果和产出等指标,认为个体执行作业活动的成效是员工作业绩效的主要变异来源,个体在知识能力上的差异更多地影响作业绩效,培训和经验对提高员工作业绩效有着直接的帮助。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企业缺少一个标准化的监督管理体系,也没有出台具体的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对于排污量是否达标、是否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问题无法给出具体的定量的回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不断破坏,企业必须在经济和环境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经济和环境达到双赢,环境已成为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树立企业形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环境绩效评价也就随着社会大众对环境要求的不断增加而变得十分引人注目。 关键词:环境绩效;环境绩效评价;环境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16-02 发达国家在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他们前后提出了一些环境绩效评价标准,也对于如何提高环境绩效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这对环境绩效评价的量化的发展是十分有帮助,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国研究环境绩效的学者也在有关的部分获得了许多的成果,但是对于建立一个标准而有系统性的具体的环境绩效的评价我们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因此,环境绩效评价研究随着社会大众对环境要求的不断增加变得十分引人注目。 一、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西方国家对环境绩效评价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且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99年完成了《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正式公告。它设计了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是专门为了企业内部而设计的,但对于具体的环境绩效指标没有明确的表明,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环境绩效评价指标。该指标库分为内部环境绩效指标(epis)和外部环境状况指标(eci)两个指标,内部环境绩效指标包括企业经营绩效指标以及企业管理绩效指标。 1992年,“生态效益”这个概念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生态效益是以生态系统良性的循环和生态的平衡为基础的,这与人类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密切相关的。要求企业为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人类需求而生产与其他产品有一定的竞争力的产品时,让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这一个过程中,逐渐将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生态资源的消耗减少到地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即为生态效益的评估标准,观察企业绩效的变动情况,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这对于企业之间的效益对比分析是非常有利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经济体联盟一起建立起了以为参照指南撰写报告者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报告框架为目的的一个报告组织,与此同时编制了《可持续发展报告》。gri绩效指标体系共有50个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一些相关的要素,环境绩效体系包括16个核心指标与19个附加指标。gri指标中的环境要素里面含有环境费用、产品回收、资源消耗、污染的治理、“三废”排放情况,还有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建议报告人员将企业污染环境的程度与环境的承受能力相结合。 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 三、企业环境绩效计量模型 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建议 (一)明确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目的 我国企业对环境绩效研究的目的不够明确。环境绩效不论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是为了控制环境污染,还是政府对环境管理的要求,都应该明确其最终目的是与环境绩效有关联的各个主体都能够共同受益,这样明确了目的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价方法、选取评价的指标,环境绩效评价才做的有意义。 (二)建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 现阶段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多数是国外的研究学者取得的成果,我国并没有提出一个系

绩效考核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 关键字:绩效绩效考核绩效管理 1 简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企业来讲,企业的目标是分解到了各个业务单元的目标以及各个职位上的每个工作者的目标,而个人目标的达成构成了业务单元目标的达成,企业的整体目标是由各个业务单元的绩效来支持的,也就是由每个员工的绩效来支持的。是否存在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绩效考核在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是改善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评价与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考核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员工主要途径之一。绩效考核做得好,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反之企业管理就会出现混乱,造成无序发展,因此,绩效考核就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中心工作之一。 2.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绩效考核是“舶来品“,最早是在外国过引进,而外国现在的考核更多的是一种定性化,因为在经历了200多年工业化之后,西方管理已经非常标准化,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就是清晰、混沌、再清晰、再混沌的过程。所以西方的考核注重了定性化。但是由于我国的工业文明刚刚开始,管理水平较低,尚没有经历清晰的发展过程,而管理对象的素质也较低,还没有达到自发自动的程度所以采用定量化的考核制度。在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非科学性主要表现为考核目的的不明确,有时甚至是为了考核而考核;(2)绩效考核基准模糊化;(3)绩效考核角度的单一,往往是上级对下属进行审查或考核;(4) 对绩效考核体系理解的发散性;(5)考核过程的形式化,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6)考核结果无反馈,考核结果无反馈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第二种是指考核者无意识或无能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7)考核者态度的极端化,出现过松或者过严;(8) 业绩考核方法的选择不当,员工比较评价法、行为对照表法、关键事件法、等级鉴定法、目标管理评价法等方法运用不当;(9)考核者心理、行为上的错

环境绩效评价综述

企 业 管 理 论文题目: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综述年级: 2012级 专业: 12级财务管理 姓名:唐乐 学号: 1213101006

目录 一、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 (一)加拿大政府及其《环境绩效评价》 (1) (二)“环境绩效指数”排名 (1) (三)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1) (四)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生态效益评价标准 (2) (五)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及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2)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探索 (2) 三、启示 (4) 参考文献 (5)

一、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世界上第一个尝试达成环境整体指数的是1980年至1988年英国发展的一套环境指数系统,它用以评价不同的环境,将数据分析加权合并从而得出整体指数。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42届联合国大会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多次强调了可持续性的发展概念,人们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在发展经济时必须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必须要有企业的合作与参与,环境管理手段开始从尾段治理,转向污染预防,综合管理发展,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到环境的综合治理之中。 1989年,Pearce等人发表了《绿色经济的蓝图》,首次提出将环境因素融入企业经营决策的问题,探讨了对环境资源进行实务核算。这些都为环境绩效评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环境绩效评价真正有系统性的发展与定义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一)加拿大政府及其《环境绩效评价》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lCA)1994年在《环境绩效报告》中,列示出了不同行业的环境业绩指标。在制定这些指标体系时主要考虑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该报告列举了资源、公用事业、大型制造业、小型制造业、零售业、交通业和其他服务业共7种行业和15个方面的环境绩效指标。内容涉及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对土地的破坏和恢复,采掘、使用再生资源,污染预防,固体废物的管理,危险废物的管理,能源的保护,空气方案,水方案,自我监控方案,对环境负责的产品与服务、科技的创新,员工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情况,环境绩效的分析等方面。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企业环境管理的需要,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选择。1 (二)“环境绩效指数”排名 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世界经济论坛合作组织,提出用“环境绩效指数”排名来评价政府环境管理绩效。它按照六大政策类别中的16项(2008年已扩展到25项)指标,对世界各国进行排名。六大政策类别包括: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生产性自然资源和可持续能源政策。同时提出了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一共由三个层级的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由环境经营业绩、环境管理业绩和环境财务业绩构成;在环境经营业绩指标下设绿色采购情况、能源投人情况、原材料投人情况、水资源投入情况、产品或服务产出情况、“三废”排放情况与物流过程中的排污情况等7个二级指标;在环境管理业绩指标下设企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守法情况、内部环境管理情况、与外部环境沟通情况等4个二级指标;在环境财务业绩指标下设环境资本性支出、环境成本、费用、环境负债与环境收益4个二级指标,另外,在二级指标下共设计了45个三级指标。从而形成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三)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14000系列标准是关于组织“环境管理”的指南,其目的是促使组织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并持续提高环境绩效。自1994年后ISO 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环境绩效评价的国际标准,并于1999年11月发布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指南)正式公告,为组织内部实施环境绩效评价提供指南,促使组织发现并阻止未遵 1T.B. Ramos et 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policy indicators for the public sector: the case of the defense secto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82 (2007) 410–432.

环境绩效评价综述

环境绩效评价综述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企 业 管 理 论文题目: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综述年级: 2012级 专业: 12级财务管理 姓名:唐乐 学号: 06

目录 一、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加拿大政府及其《环境绩效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环境绩效指数”排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生态效益评价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及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探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启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项目团队绩效的文献综述

关于项目团队绩效的文献综述 摘要:对于组织的高效运作,创建高绩效的项目团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影响项目绩效的项目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核心项目经理、团队知识共享两个方面分析绩效团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知识共享;项目经理;团队能力;绩效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团队工作设计的广泛应用,团队知识共享已成为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团队的概念提出后,学术界涌现大量关于团队的研究,如高层管理团队、虚拟团队、知识型团队都是学者研究的热门领域。目前对于企业内部建立的团队如何实现高绩效,哪些因素影响高绩效团队等问题是亟待进行系统研究的。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有很多,学者也各有不同的看法[1]。 二、知识共享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一)知识共享的概念知识共享指知识可以在知识拥有者与接受者之间相互交流;正是因为知识可以流动,所以知识共享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只是不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传送,向他人学习的时候,必须有重建的行为,必须具有知识去学习、共享他人的知识。 (二)知识共享与绩效的关系 由于项目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产生的信息量是巨大的,项目人员通过一个项目可从中积累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但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系统的独立性使得知识孤立地存在于单个项目内部,无法为后续项目起到参照或预见的作用,尤其对于新的项目参与人员来讲,往往都要从头开始,很难学习以往的经验教训,造成重复浪费。因此尽可能通过知识共享的方式改变知识孤岛的现象,增加知识的供应,促进项目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项目的绩效就成为项目组织的重要目标。 (三)知识共享的障碍 知识的分类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还有个人知识,团队知识和组织知识之分,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个人;但一个项目团队中也有它的知识,例如有关项目的进展、项目的成本以及项目的质量等方面的知识;组织同样也具有自己的知识,组织的知识是将个人的知识和团队中的知识进行扩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