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书稿(Word版,111页,全集)
- 格式:doc
- 大小:447.00 KB
- 文档页数:111
《狼》教例评析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读——读懂词意。
(6分钟左右)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读——读顺句子。
(6分钟左右)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读——读评故事。
(14分钟左右)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
同学们〖ZZ6〗从屠户的角度、〖ZZ12〗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
同学们从“狼”〖ZZ9〗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
引导同学们从“〖ZZ4〗语言表达”〖ZZ9〗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
读——品读意味。
(8分钟左右)1.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4.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课文语言简洁生动。
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
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
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演读情境。
(3分钟左右)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景,读出高潮。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黠——增笑[评析]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声的诵读。
“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在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此教例参考宋子江老师的论文《怎样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9期)设计而成。
教学主要内容如下。
一、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弄清楚内容、体裁、人称、写法等。
二、提问:你认为课文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作答:①用了倒叙的手法,②首尾呼应,③首尾抒情议论,④用词准确,⑤写了周总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
……三、教师调整:根据课文内容,我们要说清楚“课文好在哪里”,重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学生继续踊跃发言:①好在主题鲜明,②好在结构完整,③好在情感丰富,④好在充分表现了周总理的崇高形象。
……四、教师导向:好!我们就来看课文是怎样把周总理的形象写得光彩照人的!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写发言提纲。
五、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有条理地组织板书:写“我”看:慈祥的目光充满了充满了听:窗帘唰地拉开电话是总理打来感:像在询问百感交集泪水……写“工作人员”遵照总理指示送“我”去医院回答总理电话中的询问领导指示送新衬衫〖FK(〗写总理,不放过每一个〖ZZ2〗细节,尽情铺叙。
〖FK)〗六、教师继续导向:刚才有同学谈到这篇课文“好在情感丰富”,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有条理地板书:课文开头:点示衬衫意义,点示课文主题,点示全文的取材立意,情感丰富。
课文中间:反复抒发内心感受,反复穿插点示主题的议论,情感激动。
课文结尾:扩展主题,升华主题,以小见大,情感深切。
〖FK(〗写情感,从头至尾穿插〖ZZ4〗议论抒情,反复激荡〖FK)〗七、教师小结:要说《一件珍贵的衬衫》好在哪里,主要就好在上面值得学习的这两点。
[评析]面对这个教例,我们说:好精美! 一篇常常被认为学生一看就懂的“没有什么讲头”的文章,在几个回合之间被教师讲析得溢光流彩。
这里面就有学问。
学问之一在于教师读教材的水平,教师自己要能够明确课文究竟好在哪里。
如果揣摩透了作者布局谋篇用词造句的心思,乃至钻研到文章如出己手,那就必然能够切中肯綮,左右逢源。
教课资料范本初中语文教例点评100篇 51《在骄阳和暴雨下》教例评析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51.让课文更有嚼头——《在骄阳和暴雨下》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本课教课的第二课时。
( 第一课时集中议论了三个问题:1.课文如何写“骄阳”的“狂热” . 此时的祥子表现为一种什么形象?2.课文如何写“暴雨”的“凶狠” . 此时的祥子又表现为一种什么形象 ?3.不论在“骄阳下” . 仍是在“暴雨中” . 都穿插有“风”和“柳”的描绘 . 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上课后 . 教师交代:这节课的学习要点是在详细的语言环境中领会词义 . 并同时领会作者遣辞造句的高明水平。
方法是老师先读. 你们再找例子 . 讲词义。
1.作者擅长使用精华正确、富于表现力的词 . 比如“一头栽到地上”、“加紧往前奔”。
( 学生:争着往外跑 . 都攥着把葵扇遮着头 . 四下里找 . 大家都嚷着 .几乎要跳起来 . 雨小了些 . 祥子吐了一口气 . 坐车的跺着脚喊 )2.作者擅长将同一个词用于不一样的对象 . 表现不一样的含义 . 比如车夫灌井水和祥子灌井水。
( 学生:天热得发了狂. 柳枝舞;他的裤子全裹在身上. 全部东西都裹在里面 . 裤子裹住他的腿 . 水裹住他的腿;〖Z Z3〗白亮亮的阳光.〖Z Z3〗白亮亮的水 . 〖ZZ3〗白亮亮的雨点 )3.作者常常频频连续使用一个词 . 说明事物或人物的状况 . 表现其程度不一样平常。
如〖 ZZ2〗到处烫手 . 〖ZZ2〗到处憋闷。
( 学生:全乱 . 全响 . 全迷糊;〖 ZZ2〗不可以仰头 . 〖ZZ2〗不可以睁眼 .〖Z Z2〗不可以呼吸 . 〖ZZ2〗不可以迈步 . 辨不清〖 ZZ2〗哪是树 .〖ZZ2〗哪是地 . 〖ZZ2〗哪是云 )4.作者巧选不一样的词 . 从几个方面描绘同一对象。
如〖 ZZ2〗雨星、〖Z Z2〗雨点、〖 ZZ2〗雨道。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16.开发学习潜能——《松鼠》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南昌市三中张富老师的一节开发学习潜能的教改试验课(详见《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7期)。
课型:学课。
时间:45分钟。
一、教师宣布学习重点。
①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②用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③先总写,后分写。
二、教师用问题把学生引进教材。
①本文题目有什么特点?②本文抓住松鼠的什么特点去写?③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去写的?④本文先总后分,请指出哪是总,哪是分。
⑤先总写后分写,这种写法有什么优点?⑥本文可以分为几段?请说出段意。
⑦如果要把这篇课文压缩为一句话,应是文中的哪一句?请同学们把老师提出的这7个问题重复一遍。
(同学们放声复述。
)三、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书上做自读笔记。
(一般不问老师,同时要求快速。
)四、小组交流讨论。
(四人小组先相互检查读书笔记的完成情况,接着讨论难回答的问题。
)五、学生回答问题,谈对教材的理解。
①学生合上书本,就老师提出的7个问题放声作答。
②5个学生起来单独作答。
③全班同学再将全部问题连起来答一遍要求做到不漏不颠倒。
六、教师精讲课文,学生修改自读笔记。
教师就前述7个问题作简单讲析。
七、师生总结。
学生各自进行口头小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评析]张富老师把课型分为“学课”、“习课”。
此节课是一节粗线条、高要求的“学课”。
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能大量听记老师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在自学讨论之后能一次作答。
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大量吸收、大量输出、快速吸收、快速输出的能力。
这种不同凡响的大胆创新需要以下“意识”的支撑:①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学法的意识;②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意识;③开垦学生潜在才能的意识;④教师限时讲授的意识;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追求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意识;⑥大运动量、快速训练的意识。
这便是观念的转变、改换。
由此我们想到了当代科学提出的“开垦人”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由此我们想到了著名学者的研究结论:普通人只发展了他蕴藏能力的十分之一;由此我们想到了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由此我们想到了钱梦龙的“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析”的自学指导六步法。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目录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背影》教例评析3.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4.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5.分类式课堂笔记——《〈论语〉六则》教例评析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小橘灯》教例评析7. 不落俗套——《枣核》教例评析8.课中活动充分——《过故人庄》教例评析9.诵读品析积累——《卖炭翁》教例评析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卖炭翁》教例评析11.抓住“难”字讲文章——《老山界》教例评析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13.思路明晰单纯——《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14.《春》教学设计集评——《春》教例评析15.只取一瓢饮——《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16.开发学习潜能——《松鼠》教例评析17.穿插几次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19.教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0.美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1.把“球”抛给学生——《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22.一次多篇——《寓言三则》教例评析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一面》教例评析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鞋》教例评析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荔枝蜜》教例评析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小麻雀》教例评析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海滨仲夏夜》教例评析34.联系归纳比较辨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35.多角度利用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36.变序式教学——《谈骨气》教例评析37.酝酿教学高潮——《新诗三首》教例评析38.巧用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39.破解语言密码——《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死海不死》教例评析41.高效背诵——《口技》教例评析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口技》教例评析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答记者问》教例评析44.细细地讲个片段——《苏州园林》教例评析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读报常识》教例评析46.《白杨礼赞》句典——《白杨礼赞》教例评析47.给课文提点意见——《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49.诵读+诵读式评析——《听潮》教例评析50.提问之美——《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51.让课文更有嚼头——《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53.发现——《故乡》教例评析54.替代式朗读——《有的人》教例评析55.“白蛇娘娘”、“法海蝉师”、“我”——《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从三到万》教例评析58.层层推进美读美析——《爱莲说》教例评析59.连环问顶针问——《陋室铭》教例评析60.积累语言——《论求知》教例评析61.走出课文——《俭以养德》教例评析62.懂了之后再读——《“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七根火柴》教例评析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65.妙在这一“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67.谈谈孔乙己的偷——《孔乙己》教例评析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沁园春·雪》教例评析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移山》教例评析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岳阳楼记》教例评析73.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教例评析75.意在笔先——《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76.换一个角度分析——《曹刿论战》教例评析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哥白尼》教例评析80.三个环节三种手段三套方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81.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83.讲究创意——《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84.不妨试试“野路子”——《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包身工》教例评析86.全面感受重点研讨——《荷花淀》教例评析87.逆析——《〈呐喊〉自序》教例评析88.柳暗花明又一村——《风景谈》教例评析89.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90.传授方法更重要——《鸿门宴》教例评析91.《祝福》三问——《祝福》提问设计选评92.《药》也可以短教——《药》教例评析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94.巧问——《雷雨》教例评析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96.从一例探求一理——《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97.自读改编品评——《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98.一词以经纬——《治平篇》教例评析99.巧变角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100.创设审美氛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86.全面感受重点研讨——《荷花淀》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此教例综合方伯荣老师的教例《我教〈荷花淀〉》(《语文教学之友》1985年第2期)和陈策、陈书高老师的教例《〈荷花淀〉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之友》1988年第4期)而成。
课型:自读课。
课时:一节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全面感受,重点研讨。
教法:读中品析。
教学过程如下: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七组对话。
2.诵读七组对话,根据对话的特点,形成如下板书:夫妻夜语①对话精炼(小俩口夜话)②对话含蓄(永生嫂的“嗯”)寻夫遇敌③对话精妙(寻夫的借口)④对话幽默(寻夫不见时)⑤对话急切(遇到鬼子船)伏击歼敌⑥对话简朴(小队长问话)⑦对话风趣(妇女话打仗)3.分角色朗读各组对话,初步体会对话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和蕴含的情感。
4.精读、分析、再分角色朗读各组对话。
第一组对话:水生嫂的“抬着头笑着问”、察言观色的追问,表现了她细心、温柔的性格。
知道丈夫报名参军后,水生嫂的“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三句话表现了她深明大义、支持丈夫的优秀品质和对丈夫依依不舍的温存性格。
这一组对话委婉曲折,细腻清新,自然朴素,亲切动人。
简炼的对话,加上表情,动作,就让读者看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组对话:几句简洁的对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妇女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或坦率,或急快,或稳重,或淑静……尽管作者没有写出她们的神态、肖像,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点出,但读了这几句对话,这既勇敢又含羞、既大胆又忸怩的青年妇女的可爱群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
……5.弄清楚对话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继续板书: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
[评析]这个教例表现了自读课的一种教法:全面感受,重点研讨。
如果教学环节还齐全一点的话,这种教法可表述为:局部切入,全面感受,重点研讨。
本教例就是让学生全面感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对话描写艺术作了研讨。
对于本课来讲,它的意义在于:在教学内容上,讲出了文学作品的文学味,教师重在让作者的形象思维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共鸣,用“七组对话”这一有着浓郁文学因素的教学内容结构了教学的全程。
教课资料范本初中语文教例点评 100篇41《口技》教例评析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41.高效背诵——《口技》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口技》教课中的一个环节. 此时课文讲析的任务已经达成。
教课时间还有30 分钟。
教师:《口技》一文. 不到 370 字. 依据教课要求. 应该全文背诵。
此刻大家全神贯注、同心协力 . 在老师率领下频频朗诵、背诵。
下边用两分钟迅速朗读 . 朗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一——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 学生朗读 )教师:下边再用两分钟迅速朗读。
朗读之中默想 . 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侧面写声。
( 学生朗读 )教师:此刻我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 . 注意 . 抢记中也有规律 . 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 . 加速背诵速度。
( 全班同学两分钟以内背完 )教师:下边我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 . 谁先背完谁举手。
竞争要讲究技巧 . 背诵本段能够用“画面涌现法” . 能够用“分层消化法” . 能够用“情节线索法” . 能够用“紧扣字词法”等 . 下边比赛开始。
( 全班同学你追我赶 . 三分钟背完 )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 . 很简单 . 一分钟背下来。
( 学生背诵 )教师:背第三段我们用了“限时法”。
下边背热潮段第四段。
此段自由背诵 . 以快为原则 . 不只要很快背下来 . 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 全班四分钟背完 )(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①分层消化法. ——按绘声——议论——侧面衬托三个层次背②电影镜头法 . ——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次序④表情朗读法⑤说书法 )(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响应 . 词句基真同样 . 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
下边我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 . 即我点什么 . 你们就背什么 . 开始:①背开头和结尾。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
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
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
如:“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
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
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
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
如: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没有卖……我送人了。
”。
“送给谁了?告诉我。
”。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不!”。
[评析]这样的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的兴趣何其盎然。
教师细心地从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教师又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
余映潮-人物简介余映潮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
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1](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
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等七本专著。
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
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本文来源于语文资源网() 原文链接:/mingjia/yuyingchao/8002.html)余映潮-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1.定位准确。
映潮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是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的。
他说过:“多年来,我所面对的、所接触的,是大面积的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
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教法设计不能解决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温饱’,所以我更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力图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接受的教学经验,力图为提高大面积的语文教学水平做一些教学艺术的普及工作。
”他还说过:“我认为,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
这个境界的实现,主要靠语文教师自己的努力和语文教学科研的导向。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像他这样服务方向明确的研究工作,还真不多。
2.提炼精细。
近年来,映潮不仅对数百节课进行了研究与评析,而且还对所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教学实践,所以,他的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语文教育名家:特级教师余映潮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
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等七本专著。
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
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教课资料范本初中语文教例点评100篇 70《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市特级教师徐振维老师的一个教例。
在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在讲析中只提了四个主问题。
一、此刻让我们登攀第一个坡. 你能不可以找出例子. 说明人物的动作是切合他的身份和性格的?( 学生列举“杨白劳畏缩地看看周围”、“穆仁智轻浮地用灯照喜儿”、“杨白劳一层层剥开包有红头绳的小纸包”、“杨白劳大惊、昏倒地战抖着”等例 . 剖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二、此刻我们来爬第二个坡. 说明语言也是切合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不一样的人物对同一事物都有不一样的语言。
( 师生就“杨白劳眼里的‘灯’与黄世仁眼里的‘灯’”、“杨白劳与穆仁智对于‘找地方说理’的对话”平剖析议论。
)三、此刻我们再来爬一个坡:从同一人物. 对同一事物 . 前后不一样的语言理解人物的性格在变化。
( 教师指引学生要点剖析杨白劳的躲避→ 忍受→ 侥幸→ 请求→抗争→愤慨的性格发展曲线。
)四、上边剖析人物语言与身份性格的关系. 都是经过一段一段的话.或许一句一句的话来进行的. 能不可以再从一个角度 . 即从人物的只言片语来剖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呢?( 师生剖析 . 黄世仁为把喜儿骗得手 . 七次喊“老杨” . 以后天性大裸露 . 口口声声喊了十几声“杨白劳”。
因而可知 . 一个简单的称号 . 也反应人物的性格。
[评析]此教例出自“大家手笔”. 很有大家风采。
从讲堂教课的整体设计看. 此为“抓纲拉网式”教课。
这堂课的“纲” . 就是剖析语言、动作与人物的身份、性格之关系;这堂课的“网” . 就是教者设计四个主问题所波及到的相关知识内容 . 教者抓纲挈领 . 纲举目张 . 利用四个问题切确实实地把课文从整体上各有要点地发掘了四遍 . 不单文体教课的特点分明. 并且教课容量之大 . 令人惊讶。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一、需要解决的主问题是学习重点之一: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二、为顺利透彻地解决主问题,需进行有力的铺垫,蓄足了势之后再让学生自求其解。
以上是备课的总体思路。
下面是两节课中的四大板块。
第一块:根据学习重点和课后思考题各自认真阅读课文。
15分钟。
第二块:讨论三个问题。
20分钟。
1.拟出全文的情节线索。
(受到提名——参加竞选——祖母忠告——遭到诬陷攻击——放弃竞选)2.罗织在“我”身上的,有几条“罪状”?(十大罪状:伪证、小偷、盗尸、酗酒、舞弊、讹诈、纵火、杀人、搜刮弃婴、流氓。
)3.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示出“我”的心理活动发展的线索?(暗自得意、心里烦乱、无法撒手、诧异、不知所措、有了戒心、提心吊胆、深感羞辱、恐慌、吓得要发疯、甘拜下风、满怀懊恼)第三块:再讨论三个问题。
10分钟。
1.小说摘引材料的方法。
(直接引用与转述相结合。
)2.小说摘引材料的形式。
(详引和略摘相结合)3.小说引文的内部联系。
(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顺承式发展,逐步升级)第四块:探讨“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完成如下内容:1.写发言稿,讨论上述主问题。
25分钟。
(“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是:①表现了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②构成小说的基本情节,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发展设置了恰切的情景,⑤逐步显露资产阶级政客的无耻与狠毒,⑥在矛盾双方胜败强烈的反差中揭示资产阶级“竞选民主”、“言论自由的虚伪……”)2.以《哈哈镜中的变形世界》为题写小作文,字数300字左右,要求结合课文的“运用大量引文”的写作特点,结合人物和主题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时间15分钟。
然后交流、评议15分钟。
[评析]如果从“听课”的角度看,这两节课恐怕会使听课者坐冷板凳。
瞧,一上课,学生要自读课文15分钟,再瞧,学生要写讨论稿,还要写15分钟的小作文。
除了讨论的几个环节之外,一点儿也不热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3.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景物:长吟的鸣蝉肥胖而伏的黄蜂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冲向云霄的叫天子动态多彩生机勃勃活动:听油蛉低唱翻断砖头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故事拍雪人愉悦身心乐趣无穷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块的线条:景物:黑油的竹门挂匾的书房有鹿和古树的画狭窄的小园静态单调沉郁窒息活动:拜孔子拜先生死读书偷偷地描画悄悄地溜玩枯燥无味束缚不了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ZZ2〗对比——板块碰撞:两幅画面不同两类活动不同两种情致不同两种心态不同两相比照的结构传旨揭要的构思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稚,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方式。
[评析]这个教例,淡淡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个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
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
由这个响亮的“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
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思路!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玉立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余映潮精典课例评析50篇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余激起千层浪潮,后生在红杏中闻到芳香,长江后浪推者前浪,让语文教学艺术在浪里开花。
余映潮在语文界是人不是神,但却胜似神,每当阅读他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心中总能激起一阵波澜,这是教学艺术的结晶。
一个人有了毅力,就能勤奋,就能自信,就能坚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就能在浮躁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积累人生的美丽。
今天我编辑了他的经典课例评析50篇,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也以丰富我们的教学人生。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
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
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
如:“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
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
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
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
如: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教课资料范本初中语文教例点评100篇37《新诗三首》教例评析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37.酝酿教课热潮——《新诗三首》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王学勤老师的一个教例。
这节课在湖北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课比赛中获取一等奖。
主要教课过程以下。
第一首:1.激情导入 . 创建一种大方悲壮的氛围 . 把学生带入第一首诗。
2.指导朗诵 . 读出此诗的战斗性 . 读得节奏分明 . 语音响亮。
3.让同学们拟战斗口号并与诗的力量对比 . 使同学们领会到这首诗的激烈感染力。
4.老师范读 . 同学们再读 . 读出“大方悲壮”之情。
( 过渡。
过渡语以“中华民族的辱没史”将一、二两首诗联了起来。
)第二首:1.老师读诗 . 指出:黄浦江流淌的不只是是江水 . 也有磨难同胞的泪水。
2.同学们品诗。
品尝“横冲直闯”、“一齐搬进”、“猥亵”、“我哭了 . 我把眼泪交给你储蓄”等语句的含义。
同学们朗诵。
3.播放对于南京大屠戮的录相片断给同学看 . 教师从“悲忿”的角度. 再次调换同学们的感情。
4.同学们用不一样的形式朗读此诗 . 读出“悲忿骄傲”之情。
( 过渡。
过渡语以“爱国之情”“建设重生活”将二、三两首诗联了起来。
)第三首:1.老师范读 . 同学们用一个字归纳诗所表达的内容——“美”。
2.教师指导学生从语速、语调、感情方面美读这一首诗。
3.同学们演读 . 讲堂氛围和睦而热情。
4.全班再读此诗 . 读出“欢乐赞叹”之情。
[评析]这个教例有许多的美点。
如. 整体思路的清楚 . “情”以贯之的教课线索 . 不一样感情的品尝感觉. 过渡的圆润自然 .教师感情的丰富 . 语言的优美洁净等。
特别优异的是讲堂上时有教课的热潮出现。
第一首诗 . 在“口号”与诗的比较以后. 学生读出了热潮。
第二首诗 . 在品尝议论时有一个小热潮. 在播放录相片断以后 . 学生又读出了热潮。
第三首诗 . 在美读教课以后 . 同学们演读时 . 又读出了热潮。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目录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背影》教例评析3.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4.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5.分类式课堂笔记——《〈论语〉六则》教例评析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小橘灯》教例评析7. 不落俗套——《枣核》教例评析8.课中活动充分——《过故人庄》教例评析9.诵读品析积累——《卖炭翁》教例评析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卖炭翁》教例评析11.抓住“难”字讲文章——《老山界》教例评析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13.思路明晰单纯——《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14.《春》教学设计集评——《春》教例评析15.只取一瓢饮——《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16.开发学习潜能——《松鼠》教例评析17.穿插几次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19.教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0.美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1.把“球”抛给学生——《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22.一次多篇——《寓言三则》教例评析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一面》教例评析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鞋》教例评析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荔枝蜜》教例评析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小麻雀》教例评析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海滨仲夏夜》教例评析34.联系归纳比较辨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35.多角度利用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36.变序式教学——《谈骨气》教例评析37.酝酿教学高潮——《新诗三首》教例评析38.巧用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39.破解语言密码——《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死海不死》教例评析41.高效背诵——《口技》教例评析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口技》教例评析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答记者问》教例评析44.细细地讲个片段——《苏州园林》教例评析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读报常识》教例评析46.《白杨礼赞》句典——《白杨礼赞》教例评析47.给课文提点意见——《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49.诵读+诵读式评析——《听潮》教例评析50.提问之美——《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51.让课文更有嚼头——《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53.发现——《故乡》教例评析54.替代式朗读——《有的人》教例评析55.“白蛇娘娘”、“法海蝉师”、“我”——《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从三到万》教例评析58.层层推进美读美析——《爱莲说》教例评析59.连环问顶针问——《陋室铭》教例评析60.积累语言——《论求知》教例评析61.走出课文——《俭以养德》教例评析62.懂了之后再读——《“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七根火柴》教例评析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65.妙在这一“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67.谈谈孔乙己的偷——《孔乙己》教例评析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沁园春·雪》教例评析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移山》教例评析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岳阳楼记》教例评析73.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教例评析75.意在笔先——《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76.换一个角度分析——《曹刿论战》教例评析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哥白尼》教例评析80.三个环节三种手段三套方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81.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83.讲究创意——《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84.不妨试试“野路子”——《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包身工》教例评析86.全面感受重点研讨——《荷花淀》教例评析87.逆析——《〈呐喊〉自序》教例评析88.柳暗花明又一村——《风景谈》教例评析89.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90.传授方法更重要——《鸿门宴》教例评析91.《祝福》三问——《祝福》提问设计选评92.《药》也可以短教——《药》教例评析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94.巧问——《雷雨》教例评析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96.从一例探求一理——《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97.自读改编品评——《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98.一词以经纬——《治平篇》教例评析99.巧变角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100.创设审美氛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
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
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
如:“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
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
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
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
如: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没有卖……我送人了。
”。
“送给谁了?告诉我。
”。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不!”。
[评析]这样的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的兴趣何其盎然。
教师细心地从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教师又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
这就是: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教材用好、用够。
这就要求我们养成细读课文的习惯,把落实语言教学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对教师来说,还须巧妙设计教学,就是要求你把最能落实基础知识、最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内容科学而艺术地组织起来,实施教学。
这就叫“吃透教材”,有了这一个“吃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中学语文教材,是精选的语言现象之一。
聪明的教师就知道对它的充分利用,就知道让它发挥举一反三之功效,就知道让它一以代十。
谁能说,学生学习了这一课,他不会想到“千姿百态表示‘笑’”、“千姿百态表示‘想’”、“千姿百态表示……呢?2.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P20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南京送别——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讨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P14 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
板书:背影买橘子: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混入、再找不着两次落泪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车站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看讲拣嘱——无微不至我自责、负疚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奔丧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御——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3期P13 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朴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
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
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能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是《背影》教学设计中的一隅:从教学思路来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者主要地是从篇首讲至篇末;例二为“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选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条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