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住区建设标准

绿色住区建设标准

绿色住区建设标准
绿色住区建设标准

CECS :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绿色住区建设标准

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Green Residential Areas

(征求意见稿)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绿色住区建设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Green Residential Areas

主编单位: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3年×月×日

前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标协字[2012] 127号《关于印发〈2012年第二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编制基于主编单位的《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比较研究》、《规模住区人居环境评估标准研究》科研课题成果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标准共分七个章节。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可持续建设场地;2、城市区域价值;3、住区交通效能;4、人文和谐住区;5、资源能源效用;6、健康舒适环境;7、全寿命住区建设。主要涵盖了开放街区、步行交通、商业布点、人文创新、住区多样性以及提供就业机会等绿色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并对绿色住区相关的名词释义进行整理。

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归口管理,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际执行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主编单位(北京百万庄住建部南配楼505室,邮编100835,邮箱rjwyh@https://www.doczj.com/doc/237225735.html,)

主编单位: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

参编单位:北京梁开建筑设计事务所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

朗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圣象集团

江苏元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开彦王涌彬朱彩清张建陈喆王笑梦秦铮周静敏徐怡芳靳瑞冬

毛钺韩秀琦丛军吕高奇万育玲彭春芳王萌

目次

1 总则 (2)

2 术语 (3)

3 可持续建设场地 (5)

3.1 保护农田 (5)

3.2 保护自然栖息地和公共环境用地 (5)

3.3 水和雨洪基础设施的规划效能 (5)

3.4 场地整合(选址) (6)

3.5 场地生态保护 (7)

3.6 场地可持续性开发 (8)

4 城市区域价值 (9)

4.1 住区多样性 (9)

4.2 城市设施利用 (9)

4.3 街区设置 (10)

4.4 区域价值 (11)

5 住区交通效能 (12)

5.1 交通效能 (12)

5.2 步行交通 (13)

5.3 替代交通 (14)

5.4 低碳交通 (15)

6 人文和谐住区 (15)

6.1 社区开放性 (15)

6.2 开发强度 (16)

6.3 住区空间 (16)

6.4 住区公众性 (19)

7.1 最低能效性能 (20)

7.2 能源与环境保护 (20)

7.3 水资源和节水 (22)

7.4材料资源和再生 (24)

8.1 住区环境舒适保证 (26)

8.2 室内环境品质评估 (28)

8.3 装修材料污染控制 (34)

9 全寿命住区建设 (36)

9.1 住区节能系统试运行调试 (36)

9.2 全寿命质量管理 (36)

9.3 住区建设质量管理保证 (38)

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40)

条文说明 (41)

1

1 总则

1.0.1绿色住区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是绿色建筑的延伸和扩大。为配合城镇化进程的需求、高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目标,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城市新建住区、产业园区及生态城建设。城市更新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的绿色生态建设项目也可按本标准执行。

1.0.3本标准除涵盖《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编号)规定内容以外,对城市住区建设中的绿色规划要素:场地整合、城市价值、绿色交通、开放住区、步行街道、人文传承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以提升城市住区的建设品质、引领社区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

1.0.4本标准把引领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作为绿色住区建设主导方向。列入了绿色生活方式、城市价值共享、资源能源效率最大化、绿色交通模式、材料循环利用、健康舒适生活等内容作为重点。

1.0.5本标准的执行强调被动式绿色设计理念、强调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广泛采用成熟技术、易行技术、传统技术,力争把绿色成本降低到最小。强调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会贯通、实施技术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绿色技术的应用、以及绿色的建造方式。

1.0.6绿色住区开发建设中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材料设备生产、维修改造以及运营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以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相关条文的规定。

2

2 术语

2.0.1 绿色人居green human settlements

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实现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发展的高级阶段。

2.0.2 绿色住区green residential areas

是绿色建筑理念的延展。在城市住区中,实践绿色人居理念,体现绿色社会的发展目标。

2.0.3 开放性住区opening residential areas

开放性住区对应于传统有围墙的封闭住区。开放性住区与城市共享城市资源、城市空间、城市设施;同时住区的建设也可完善城市功能。开放性住区强调住区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营造有活力的城市氛围。

2.0.4 可持续住区sustainable residential areas

指住区的开发建设“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他人和后代的需求构成危害”,为此住区规划应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居住需求。

2.0.5 全寿命住区life cycle residential areas

是住区及其居住组团在从建设到拆除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包含规划设计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施工建造、使用运营、维修改造、终止拆除等全过程的绿色建筑理念及原则体现。

2.0.6 可持续场地sustainable site

指通过合理的规划对建设场地的土地、物种、水系、管网、文物等资源采用综合整理、保护、利用和改造,使建设场地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减少各种建设活动对建设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破坏。

2.0.7 区域价值regional value

指住区及居住组团所在的地域在城市中所体现的价值。包括住区建设对城市功能提升所创造的价值及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功能为住区所创造的价值。体现在住区多样性、公共设施、开放住区、交通出行、就业机会、文脉传承等方面。

2.0.8住区交通效能residential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指住区交通规划和组织的高效性。核心是住区规划应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提倡通过步行和公共交通的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3

2.0.11 住区公众性residential areas in public

指住区能为不同的个体需求提供充分和多样的活动空间,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大众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2.0.12 基准耗能和系统能耗baselin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基准能耗是指规定时间段内,项目范围所有用能环节的各种能源消耗指数。系统能耗是指在能源生产、运输等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指数,与设备效率、输送条件、运行技术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4

3 可持续建设场地

3.1 保护农田

3.1.1基本农田场址选择应遵循不占用国土资源部界定的基本农田的原则并符合当地政府的土地政策。

3.1.2 土地置换当建设场址占用基本农田时,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在相应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内,进行等质等量的补偿置换。并保证这些补偿置换土地切实用于农业。

【条文说明】3.1 保护农田此项制定原则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3.2 保护自然栖息地和公共环境用地

3.2.1保护性场地不应在下列保护性场地进行建筑、道路和停车场的开发建设:

1)各地规划及水利部门界定的洪水最高水位线以下的场地。

2)国家或地方列出的受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森林覆盖地和文物保护地。

3)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界定的,包括湿地在内的水域及其周围100m内的保护带。

4)由控制规划确定的城市公园,绿地和绿化保护带。

【条文说明】3.2.1 保护性场地本条文的目的是为避免将建筑、道路和停车场等建在不适宜建设的保护性场地,以保护自然栖息地、湿地和绿地,降低住区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3 水和雨洪基础设施的规划效能

3.3.1 基础设施利用住区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

1)开发建设项目应首选在已有给水及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区域内,且区域内应具有避免雨洪侵害的基础设施。

2)住区选址应建造在有明确规定的市政设施、给排水管网规划可实施的区域内。

【条文说明】3.3.1基础设施利用绿色住区注重对既有资源设施的利用,以降低成本减少废弃物。建设项目尽量选择在城市建设区内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原则。

5

3.4 场地整合(选址)

3.4.1 开发强度住区开发的强度应合理,并贯彻紧凑型城市规划原则。应利用原有城市基础设施,保护场地有价值的物种和文物。

1)通过城市功能分区确定开发强度,控制最低值容积率。在城市中心区的住区开发应符合城市核心区最低容积率并不小于2.5。

2)住区开发用地应按城市发展规划实施紧凑型开发,并宜留足城市住区绿地和必要城市空间。【条文说明】3.4.1开发强度(1)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城市规划地段(带),如历史文物保护建控地区必须根据具体保护规划规定情况执行。(2)紧凑型开发是高效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市政设施、提高住区功能效率的有效手段。原则上各地应结合本地条件,在满足日照、通风、防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紧凑开发,并考虑使用者心理可承受的开发强度,留出必要的绿地空间。

3.4.3 利用周边资源住区选址宜位于成熟社区内或与在建社区紧邻,应综合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条文说明】3.4.3 利用周边资源建设绿色住区,要求项目建设融入城市,能利用住区的综合配套与周边项目进行资源共享和互补,达到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的最大化。

3.4.4 提倡旧区改造住区建设提倡采取旧区改造的方式,减少由于用地的扩张带来的多重环境破坏。在改造中应严禁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

【条文说明】3.3.4 提倡旧区改造旧区改造应以完善功能和提升品质为原则;采取拆建结合的方式,注重符合保持城市机理和文化传承的要求。旧城改造所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应审慎对待。

3.4.5 污染土地再开发对于开发用地被评估为污染地或已被地方政府划定的污染地,应积极实施可居住性用地开发,同时相关部门应采取奖励措施:

1、进行再开发之前,应采用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治理措施,对污染物清理处置,并经相关部门

检验验收认定该场地再利用是安全的。

2、建设场地若选择在清理较复杂或建设较困难的污染场址,费用超大的项目可申请由政府提供

的相应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性补贴。

【条文说明】3.4.5污染土地再开发(1)鼓励对已污染的土地进行可居住性的开发,提高土地的开发

6

利用效率。奖励措施或补贴应由地方政府制定,由开发企业申请。(2)较复杂或较困难污染场址是指土壤、水系受到综合污染(由多种污染源和多种污染途径同时造成的污染)或某一类型的污染(比如固体废物污染)的程度较大、治理难度大的场址。

3.5 场地生态保护

3.5.1 保护湿地和水体住区开发场地内存在湿地、河岸地、水体等已被相关管理部门划定的保护区域,应采取限定措施予以保护:

1)应在距离划定的保护区域范围的30米以外的土地上开发建设。

2)允许在湿地、中小盆地范围内或30米缓冲地带轻度开发。

【条文说明】3.5.1 保护湿地和水体本条拟通过水体和湿地保护来维护水质、自然水文和生态水质。(1)开发过程中应采取恢复生态自然水体和湿地,并建立湿地、河岸地、水体的保护措施。(2)轻度开发指的是不在保护区的90%的范围内建设或动土。

3.5.2 降低施工对生态的影响住区在自然绿地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对场地形态扰动(包括土方工程和植被清除)应限制在:

1)距离建筑外围12米内;

2)距道路和管道沟建设边线3米之内;

3)距人工铺设的可渗透地面(如可渗透铺装、雨水收集设施、操场)场地外围8米之内。

【条文说明】3.5.2 降低施工对生态影响保护场地内现有植被树木、地形地貌和水系河流,提供生物栖息场所,维系生物多样性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原则。应该避免现实场地施工中因为施工的便利性进行的粗暴破坏。如确实因施工需要造成了一定生态影响,也应采取积极措施并在施工后进行原状恢复。

3.5.3 减少施工用地在施工过程中应减少施工用地、降低对场址的干扰:

1)限制施工活动对土地的碾压,提倡利用建成道路或规划道路进行施工运输。

2)住区范围内土方挖填宜保持平衡,减少土、石方运输工程量。

【条文说明】3.5.3减少施工用地(1)施工用地是指项目建设需要的施工准备用地,如临时建筑、施工道路、材料堆场、设备安装场地等。(2)减少对场地干扰中,场地是指住区范围内的全部建筑用地、住区道路、广场及停车场等。

7

3.5.4 自然陡坡地维护住区建设用地中涉及坡地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坡地超过45%的地域,禁止作为建筑用地;

2)坡度为25%~45 %的坡地,开发用地比例应限于45%以内;

3)坡度为15~25%的坡地,开发用地比例应限于60%以内。

【条文说明】3.5.4 自然陡坡地维护(1)本条目的是保护陡峭斜坡使其处于自然状态。(2)当住区内的地面坡度超过8%时,地面水对地表土壤及植被的冲刷就严重加剧,行人上下步行也产生困难,就必须对道路和排水系统设施进行整理,缓解上述矛盾。无论是采取坡地式还是阶梯式的形式,建筑物的布局、道路和管线的设计都应做好相应工程处理。(3)对于已开发面积的超过45%斜坡的场址,应按照上述的要求对场址中已建设部分和规划部分进行调整,同时宜通过栽种当地植物等方式恢复坡地自然生态。

3.6 场地可持续性开发

3.6.1 场地保护应做好建设场地的环境保护。减少各种建设活动对土地及环境的破坏。

1)施工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因雨水和地表泾流冲刷或风化引起的水土流失;对表层堆土应有储存及再利用措施。

2)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防止施工扬尘、悬浮颗粒物的扩散以及降低噪声的措施。

【条文说明】3.6.1-2 场地保护(1)清理施工垃圾,应采用封闭专用垃圾道或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造成扬尘。拆除旧建筑物时,应配合洒水等措施,避免扬尘污染。施工现场道路宜利用规划设计中永久性道路。临时设臵的施工道路应硬地化,并应采取措施减少道路扬尘。散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宜进库内或采用封闭容器存放。(2)加强施工现场的噪声监测,凡超过《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的,要有噪声超标控制的具体措施。必须要在现场施工的强噪声设备的生产工艺,不应在晚间进行。宜采用工厂生产,现场集成装配工法施工,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

3.6.2雨水管理透水率小于或等于50%的地面应实施雨水管理措施。

1)住区应有收集雨水的规划设计,应采取措施保证年降雨量的90%能得到渗透和收集利用。

2)技术处理后应满足下列设计指标: A、消除年平均雨水中80%的总固体悬浮物和40%的总磷化物。B、工程完工后1.5年中的24小时高峰径流泄流率,不超过工程完工前1.5年中的24小时高峰

8

径流泄流率。

3)应采取有效的雨水渗透措施,消除收集雨水中80%的悬浮颗粒物,或采用符合地方雨水收集处理的标准。

【条文说明】3.6.2雨水管理通过雨洪径流管理,减少直接进入地表水系统的雨水,降低雨洪水自然流淌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

4 城市区域价值

4.1 住区多样性

4.1.1住区多样性住区生活组团建设用地不宜小于3.0公顷,应保持生活、环境、配套等具有多种选择和感受。

1)住宅套型设计的50%应采用居住类型不重复或户型不同的套型设计。

2)距住区边界500米范围内,应至少有4个公共配套设施;距离住区边界800米范围内,应至少有6个市政和公共配套设施。

【条文说明】4.1.1住区多样性本条是提高住区可居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居民方便出行的重要因素;是绿色住区品质的重要体现。(1)、公共配套设施包括:便民商店、邮局、银行、医疗诊所、药店、餐馆、超市、中心会所、公园、图书馆、幼儿园、学校、宗教设施。(2)、市政服务设施包括: 派出所、消防站、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办公建筑、公共服务中心、地铁站、公交车站。

(注:同一用途建筑物不能同时被统计成两种类型,例如,办公建筑只能算一种类型,任何一种商店也只能算一类设施。但是一个综合性混合用途的建筑容纳多种截然不同的公共设施,可以分类统计。)

4.2 城市设施利用

4.2.1接入公共空间住区规划应满足住区与至少一个城市公共场所的出入口的距离保持在800米范围内。

9

【条文说明】4.2.1城市公共场所指:城市公园、广场、商业中心、城市绿地等。住区规划设计要使住区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连接,目的是提高住区与城市的融合性。

4.2.2住区规划应提供步行上学的安全保障方案,九年制以下学校学生步行上学不宜穿越城市次干道路。

【条文说明】4.2.2城市次干道:城市二级道路,或称为住区干道,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米。住区开发应位于居住功能齐全的区域内,宜避免城市次干道路穿越住区。保障上学安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

4.2.3临近小学校住区规划中应保证住区内有小学校或可使用临近本片区的至少一个小学校,宜有至少有半数居民住在距该小学校800米步行距离内。

【条文说明】4.2.3临近小学校应保证新建(既有)学校规模合宜,师生比例合理,可容纳新住区学生。

4.3 街区设置

4.3.1街区边界住区内街区边界的设置应利于管理、促进居民沟通、方便出行。

1)街区设计宜选择250-300米;300-400米;400-500米;500-600米四类规模尺度,并优先选择较小规模。

2)街区的设置应以能借助智能装置实施安保为原则,不设固定专职安保人员;

3)住区的出入口应当直接开向住区支路或小区三级道路;

【条文说明】4.3.1街区边界(1)对住区内的街区边界进行界定:每个街区的边界包括人行道或用于步行的间隔所提供所围合的用地,不包括人行道本身。(2)支路:又叫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米。相当于现有的小区三级道路;

4.3.2步行友好街道住区规划应创造步行友好的街道,并保证步行街道的连贯性。

1)住区中的居住建筑和主入口宜朝向公共空间,如绿地、街道、广场等。

2)住区中沿街的80% 的居住建筑主出入口距地界红线不应超过8米,或50% 的建筑正立面距

10

地界红线不超过6米;

3)住区中大多数综合性建筑和商业建筑宜沿街布置,沿商业街道的建筑应保证每隔30米有一处人流主出入口。

4)所有非居住建筑的首层的至少1/3立面,应有面向公共空间的透明玻璃;沿街不得有无透明窗户的超长的商店墙面;沿街商铺和公共设施首层晚间不得遮闭。

【条文说明】4.3.2 步行友好街道本条主要针对开放式街区,步行街道的设臵是绿色住区的重要原则,步行街的设臵应体现亲切友好的氛围。1、主入口人流使用频繁,因此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提供开阔的视野。距离红线的规定是为使居民方便到达步行系统,同时也是为了节约用地。2、注重沿街立面及出入口的设计,以优化环境、丰富街景效果、愉悦行人。3、除公共艺术墙面,建筑首层不可没有门窗。

4.3.3 创造就业机会应鼓励住区功能综合多样、平衡协调就业机会。

1)距居住街区边界800米范围内,新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应小于新建项目10%的住宅套数。

2)建设在已有住区场址内尚未被利用的公共设施项目,应安排在800米范围内提供不小于10%现有住宅套数量的新工作机会。

4.4 区域价值

4.4.1地方传统建筑经验住区宜采用符合地方气候条件的建筑形式和当地材料,延续地方建筑经验,保证建筑及材料的使用寿命。

1)住区的总体布局、建筑朝向、材料运用、墙面处理、屋面形式、园林绿化、细部处理等内容宜综合考虑,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2)宜对地方原有建筑进行再利用,并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应法规进行保护、更新、复原和利用,以传承地方文化。

【条文说明】4.4.1地方传统建筑经验有地方特色和传统建筑风格要求的住区项目,需要地方主管部门认可:(1)住区规划和设计应在地方特色方面创新,细节处理上下功夫,相应建设方案应得到规划管理部门审批、以确认方案对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已进行适当考虑。(2)原有地方建筑复原应按照国家或地方复原标准建设,并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规定的建筑复原要求。

11

4.4.2 地方文脉传承对于住区内及周边的古迹文物、标志物等历史文化遗产,应采取积极保护措施。

1)将对古迹和地方标志物的保护措施列入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宜采取措施使保护修复和利用并举、文物保护和景观设计相结合;

2)重视场地历史沿革,对住区建筑高度和密度做有效控制和协调,营造场所感体现地方文脉特色。

3)住区建筑风格和造型、色彩等方面应与周围已形成的城市空间文化景观协调。

【条文说明】4.4.2地方文脉传承对于历史文物和场址遗迹的保护是绿色住区的另一重要原则。传承城市文化情结、建筑文化特色,能丰富绿色住区的现代人文生活,是优秀绿色住区必备条件,是提升城市区域价值的重要因素。

5 住区交通效能

5.1 交通效能

5.1.1交通效能绿色住区规划设计应以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为目标,合理规划城市区域的功能结构、区域核心、道路网络,合理高效布置商业布点、公共设施;

1、住区新建建筑宜临近或在已开发的场地内建设,并配有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

2、道路网格等级分明,易于步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选点布局宜满足不超过出行500-800米步行半

径的要求。

3、住区交通规划应以便捷的步行道路为主线,商业规划应以步行商业街为主。

【条文说明】5.1.1提倡绿色步行和公共交通是绿色住区要实现的又一重要目标。减少因使用私家车带来的空气污染、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住区规划应体现紧凑高效:(1)减少新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避免浪费和提倡便于土地开发的TOD模式。(2)住区建筑和环境规划实现高低有致、疏密相间,空间有序,形态多样;人车分流并确保以人行优先的理念

12

5.1.2、靠近公交站点住区项目应建设在现有公共交通线和公共服务站点附近,或者规划已确定有公共交通线及服务站点的附近;

【条文说明】5.1.2靠近公交站点住区靠近公共交通站点和社区商业中心,有利于步行,减少住户对小汽车的依赖。

5.1.3 人车分行原则住区空间规划布局应采用人车分行的原则,并确保以人行优先。

【条文说明】5.1.3 人车分行原则人车分行是绿色住区的重要原则。但在适当的地点和条件下,还是应当有‘人车交往’‘人车共存’的做法。杜绝绝对的分离,地面应保证不小于5-10%的停车位,有条件的还可以加大这一比例。可利用山墙边角地、绿篱坡地、背阴地段的设臵平地或立体停车设施等等。

5.2 步行交通

5.2.1加密交通路网加密步行街道交通网设计。

1、住区规划中应满足每平方公里内至少应提供60个主、次交通道交汇点。并宜为新建社区至少

配置一个步行街。

2、住区沿街路每300米至少有一条直通支路。

【条文说明】5.2.1加密交通路网本条要求加密街道路网密度,为步行者和骑车人提供去往附近中心的直达、安全、舒适的交通线路,有利于增大住区开放性、增加街面商业人气。300米直通道路网格设臵,不应包括由于自然原因而修建的道路。例如:湿地、河流、地形上的末端以及因天然气线路、供水线路、高速路、主干线路和其他限制而修建的道路。

5.2.2 人行道设计沿道路应设置人行道,其净宽度不得低于1.2米。人行便道和汽车道间宜有种植绿带或行道树分隔。

【条文说明】5.2.2 人行道设计绿带分隔主要考虑种植和观景、实现舒适化步行的需要。行车时速低于15公里的街道,不必两边都配臵人行道。

5.2.3 街坊道路设计住区内新建或既有的街道应设计成为居住可达的基本道路,骑车最大时速宜为15公里,基本商业街道最大骑车时速宜为30公里。新建街道中80%应设置街边自行车停车位(场)。

13

5.2.4 出入便道高差住宅底层地面与便道的高差应不大于30厘米。

5.2.5底层商店设计住区内的商业或综合建筑,至少50% 应设有底层零售店;所有商业和其它社区设施的底层,应和通向公共空间(街道、广场等)的道路直接相联。

5.2.5 行道树设计街道两侧种植的树木,其成树树冠成荫面积应占总街道面积的一半,遮荫长度宜为街道总长的一半以上。

【条文说明】5.2.3-5.2.5 舒适步行街道街道设计应考虑步行系统的舒适性,并将商业服务设施及绿化结合,创造方便舒适的交通环境。树冠成荫面积可用成树树冠的直径计算(太阳直射条件下阴影的宽度)。

5.3 替代交通

5.3.1 公共交通设计住区出入口与交通站点的距离应满足:

1)距已有或规划中的轻轨、地铁站在相距800米的步行距离范围以内。

2)距一个或多个公共汽车或其他公交方式停车站点在500米的步行距离范围以内。

5.3.2 公交服务设施住区应具备优良公共交通服务,平均每天至少应有60次以上的可用乘车次数。

(1)公交站点应设置遮阳、避风雨的棚盖,设置部分有围挡的站台。等候亭内应设告示牌及交通信息:包括沿途公交站点、路线图和运行时间表。

(2)公交站点应为残障者、老年人提供坐凳和无障碍设施。

【条文说明】5.3.2公交服务设施(1)对可用的公共车次的定义是,住区80%的住户及商业人口处所的500米的范围内公共交通停车站的汽车发车数量;以及在800米范围内的轻轨,火车及渡轮停靠站的发车数量的累计。(2)轻轨和火车可用的车数应该是每列车辆乘以车厢数。渡轮的乘车数量应在以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乘以3。(3)住区公共交通方式应和绿色住区简约交通理念相配套,有利于减少依赖汽车出行。即项目所在交通区内,家庭的车辆行驶里程或驾车比例至少不超过城市核心地区整体平均水平的80%。

14

5.4 低碳交通

5.4.1 停车位设计停车位的设置规模应满足需要但不宜超过当地规定,应为5-10%的社区用户提供合用或共用车辆的优先停车位;在改扩建项目中不宜新增地面停车位。

【条文说明】5.4.1 停车位设计改扩建项目中用地紧张,应尽量在满足规范和需要的前提下,减少地面专用车位的设臵,避免土地再开发建设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5.4.2自行车交通应提倡自行车的交通方式。在商业或公共建筑主入口180米范围内,宜设置有满足人流量的5-10%的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居住建筑宜为至少30-50%的住户提供平均每户1-2个的自行车停车位或停车设施。

【条文说明】自行车交通鼓励用户采用自行车的绿色出行方式,降低机动车使用频率。

6 人文和谐住区

6.1 社区开放性

6.1.1社区开放性住区规划应与周边社区和地域环境相协调,建立无边界的开放性社区,住区既能享受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住区的配套设施也能为城市居民服务。

【条文说明】6.1.1开放性社区是绿色住区的重要原则,它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一种住区必然模式。开放性住区能够解决住区与城市整体融合,实现城市资源的共享,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住区需要具备开放性、公共性、共享性和交往性,考虑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绿色住区强调适当缩小管理和安全单元。

6.1.2 共享城市空间规划中应确保项目内的街道、人行道以及公共空间与设施能为区域内的公众直接利用,避免出现被围墙、社区大门等围合起来的现象。

15

【条文说明】6.1.2共享城市空间开放式住区以鼓励步行交通和步行商业街为主进行城市道路设计,应适当加密道路网格以适应居民方便舒适出行和绿色低碳生活需求,减少机动车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增加城市公共空间,优化公共设施配臵,增加就业机会。

6.2 开发强度

6.2.1开发强度项目中适合住区开发建设的土地应按下列指标控制:

1)住区容积率:低层≤0.8~1.0 ;多层≤1.3~1.6;高层≤3.0;综合≤2.5。

2)住区建筑密度:低层≤30%;多层≤25%;高层≤20%。

3)住区内自成系统的商业配套建筑容积率应控制在0.8~1.0以内。

【条文说明】6.2.1开发强度本条针对宜居型人居环境住区的要求设计。应本着节省土地、保护环境、均衡可居住性和交通效能的原则进行。

6.3 住区空间

6.3.1规划布局住区空间规划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住区功能结构合理、建筑布置有序、空间层次清晰、景观环境均好性强。

2)路网设置应因地制宜,构架清晰、顺畅便捷、可达性强。人流车流组织合理,互不干扰,与景观环境有机结合。

3)停车位数量较充足、静态交通组织合理、停车方式得当、布局合理、方便使用。

4)与外部交通有便捷的联系,公共交通站点距住区主出入口不超过500米,公共交通便利。住区出入口的位置以及数量设置合理。

5)市政管线、井盖布置合理,符合无障碍的要求。

【条文说明】6.3.1 规划布局(1)住区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部分。人是住区空间的主体,住区空间应满足环境舒适、居住生活便捷、居民身心健康、人际交往融洽、绿化景观丰富等要求。(2)管线及井盖的布置直接影响环境安全和美观,不可小视,应当从管线综合布置着手细心安排。

6.3.2 立体空间开发住区建设应按照以下方针进行立体空间开发与综合利用:

1)地下空间宜分层分区、综合利用;应制定公共优先、分期建设的规划方案。

16

2)新建建筑地下空间宜与相邻建筑地下空间相连通或作为整体开发利用。

3)地下空间与地面交通系统应有有效连接,避免干扰住户、造成安全隐患。

4)城市中心地区宜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设备用房等,可考虑和临近住区的地下空间进行联建。

5)地面空间用地狭窄且紧邻拥挤的街道出入口的建筑可做架空处理,使底层空间与街道空间连为一体。

【条文说明】6.3.2 立体空间开发我国现状地下的利用和连片整合设计不充分,发挥效能的空间很大。(1)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效率。(2)地下空间相互进行有效连接,既能提高通行效率,又可作为公共活动空间。

6.3.3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再创造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住区规划结构清晰、与城市风貌相协调、文化气息浓厚。

2)公共空间设计具有文化主题内容,强调公众参与,绿地面积达到场地面积的2/3。

3)街道清洁卫生,标牌标识明显规范,广告有序规范,城市小品及雕塑具有品位。

4)公园绿地水系亲切宜人,水系清洁无污染,自然亲和性强。

5)社区商业设施形式具有大众性、文化性,有较高的生活品位。

6)住区建筑立面造型丰富,门头、阳台、外部装饰体现生活气息,标识清晰。

【条文说明】6.3.3人文景观城市住区中的人文景观是城市生活品质内涵的重要方面。人文景观的营造要求在传承当地的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创建新的文化生活形态,创造一个环境宜人、生活便捷、归属感强的全新社区文化生活模式。

6.3.4活动场地应在住区内通过以下方式保护活动场地。

1)必须确保住区内留有居民交往休闲场地,并不得被侵犯占用。

2)建筑与街道间不得设置超过一个的平行、斜置、垂直停车位场地。

3)住宅或商业用停车地面用地不得超过项目用地的20%。超出部分应设置地下停车或立体停车设施解决。

【条文说明】6.3.4活动场地保护活动场地不受侵扰,减少庭院雨水径流对活动场地的影响是促进邻里交往的重要举措。应鼓励增加住区范围内的活动场所和散步道,大众健身场地室内外面积指标为:

17

绿色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绿色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场需求性的城市建设自然也会全方位推进。相对于其他城市概念而言,绿色城市作为建设目标其内涵更丰富,定位更科学,目标层次更合理。下面是有绿色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绿色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为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畅通工程”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根据省建设厅、公安厅《转发建设部公安部关于开展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活动的通知》(粤建建字[20XX]160号)精神,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推广应用交通工程设计新技术、交通运营管理新方法,建设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率、低公害、有利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营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环境。 二、组织机构 成立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建设局局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委宣传部、市建设局、规划局、交通局、城管执法局、环保局、质监局、石岐区办事处、东区办事处、西区办事处、南区办事处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分管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

任。领导小组中各市属部门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创建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创建工作,各区办事处配合。创建单位依据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绿色交通示范城市”考核指标的任务划分(见附件),落实各自责任范围内各项指标的达标工作。 二、创建工作任务 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考核标准分五大项目,共66个指标,内容涉及组织管理、规划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按工作性质分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做好创建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建立组织机构,细化分配考核指标,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活动决策程序,建立和健全活动监管制度,制定各阶段工作目标、进度计划等。 (二)根据我市实际,制定和完善各项交通规划、管理制度和措施。包括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城市道路规划、城市停车规划、智能交通规划、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城市客运交通法规和政策、城市客运安全和卫生防范、重大突发事件对策和应急措施、控制机动车使用总量的全面管理规划和措施、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的措施等。 (三)统计和整理现状数据。各创建单位必须按照职责分工,对我市交通现状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和整理,找出差距,

交通绿道驿站配置要求

市级交通绿道服务驿站配置指南为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关于绿道网建设的战略部署,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我县绿道网建设,现根据XX市交通运输局委托编制的《XX市市域绿道网专项规划》文本相关章节内容,结合我县实际,梳理服务驿站建设配置要求,以指导我县交通绿道服务驿站建设工作。 交通绿道主要面向采用机动车旅游出行的人群,利用公路沿线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串联主要旅游景点,形成集旅游观光、生态保护为一体的风景廊道。同时,通过绿道建设提升公路整体生态环境,为城乡居民和过往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康体娱乐等活动的路径和场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健康生活需求,促进我县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服务驿站的规划建设原则: 充分利用现状相对成熟的乡镇、景区旅游服务中心、农家乐等服务设施,原则上不鼓励新建,宜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完善。新增设施应充分利用具有优良性价比的、反映健康绿色生活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二、服务驿站的概念、功能及分类: 服务驿站是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补给、换乘的场所,为绿道配套设施的集中设置区,是绿道休闲的重要节点。

服务驿站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服务驿站是综合配置服务驿站,二级服务驿站是一般配置服务驿站,三级服务驿站是简单配置服务驿站,包括观景平台、休息点及露营点。 三、服务驿站规划原则: (1)空间布局原则 按照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服务驿站系统的布局,确保方便游客的使用,同时便于经营管理与减少干扰,充分发挥设施效益。 (2)选址原则 各项服务系统设施应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区,应尽量结合现状已有的服务设施进行建设,例如尽量靠近景区或景点服务区、农家乐、乡镇等。但应避免在有碍景观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地段设置。 (3)建设原则 建设服务系统应有利于保护景观,方便旅游观光,为游客提供畅通、便捷、安全、舒适、经济的服务条件。 建设服务系统应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职业类型、年龄结构和消费层次游人的需要,使游客各得其所。 服务设施的建筑层数一般以不超过林木高度为宜;兼顾观览和点景作用的建筑物高度和层数应服从景观需要。 四、各级服务驿站空间布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求: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字体:大中小】2010-09-01 11:12:43 来源:中国天气网 目前全球对建筑“绿色”与否的评估标准主要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LEEDTM),英国的建筑科研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环境评价法”(BREEAM),日本的CASBEE体系等。其中以LEEDTM标准体系为最完善,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 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最具有影响力。 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级体系 为了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实践,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建立了一套自愿性的国家标准LEED (Leadershipin Energy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领导型的能源与环境设计),该体系用于开发高性能的可持续性 建筑,进行绿色建筑的评级。简而言之,LEED是设计、建造和世界上最好最环保建筑的一套先进体系,整个项目包 括培训、专业人员认可、提供资源支持和进行建筑性能的第三方认证等多方面的内容。 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 为了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06年6月1日,原建设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一次为“绿色建筑”贴上了标签。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以《标准》为基础,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通过这六类指标将建筑划分为一星至三星3个等级。 为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出通知,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明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有效期为3年。 通知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具体组织实施等管理工作和 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 标识工作。 通知指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对其进行评价标识, 标识有效期为2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对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 法》对其进行评价标识,标识有效期为3年。 从LEED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任何一套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特别是一些推荐性的评估体系,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如果这些基本的问题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 那么这套体系最终不可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施: 第一个问题就是开发商如何受益? 也就是如何让得到绿色认证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这会给开发商带来最直接的利益。当然这是针对那些不仅仅是想"打绿色牌",炒作绿色的发展商,而是一些脚踏实地的,具有前瞻性的开发商。因为我们目前所讲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建造完之后的给一个认证,而

关于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的研究

关于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15T09:30:59.4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作者:陈新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开始逐步的觉醒,而“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北大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深入人心,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已经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大趋势,建筑行业也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环保理念。本文着重探讨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通过对节能施工技术措施的深入分析和现实应用,实现绿色施工中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高效使用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施工;含义;技术要点;推广措施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开始逐步的觉醒,而“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对“绿色建筑”本身而言,其为当前的建筑业响应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而提出以及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其主要作用在于从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去指导以及规范当前建筑业的建筑工程各项活动。对于绿色建筑的意义而言,其弥补当前现代的建筑在环境方面的不协调以及纠正了当前建筑业与社会环境的对立关系。而就绿色建筑的作用而言,其能够为当前人类的生活提供一个健康和舒适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尽量减少当前社会建设对当前的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破坏而减少当前的自然资源的消耗,而做到有效地节约能源以及实现建筑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含义 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含义而言,首先,就其核心而言是指以建筑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基本的核心。其次,就其原则而言,指的是以环境保护优先为基本的原则,而追求高效、低耗能、以及环保的原则。最后,就其目的而言,那就是要做到对建筑工程建设以及环境的保护统筹兼,进而实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以及环保等等综合效益最大化。而且要值得注意的是,其不是独立于建筑工程企业的传统施工技术,其主要是指在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的思想下,以“可持续”的眼光去对当前的传统建筑绿色施工技术的重新定义而做到绿色节能的建筑施工。 2.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要点 要做到建筑的绿色节能施工,那么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要点那应该做到清楚明白,下面就从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六大要点即::绿色施工管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环境保护技术进行分析: 其一,绿色施工管理。对于绿色施工管理而言,其以施工的组织管理以及施工的规划实施管理还有工程的评价管理以及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四个方面构成,以这四个方面对工程的建设绿色施工管理。 其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当前,建筑工程的施工用水量极大,而目前我国水资源缺口达到为60亿,所以对于绿色施工技术而言,其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是重中之重也是必须要做到的。 其三,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对于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建设而言,在施工建设中,临时设施的处置,比如工地临房、临时围墙等等;以及施工道路的设置,比如施工便道 及硬地坪等等这些都对建筑施工的用地提出极大的要求,因此高效的利用建筑施工的土地,以及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其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对于当前建筑行业的材料问题而言,由于国家有关规政策法规的欠缺以及的管理不到位而使得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材料使用极其不规范而导致了各种的浪费,因此,节材技术也是当前的绿色施工技术的要点。 其五,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在当前的绿色节能建筑施工的各项技术而言,节能以及能源的利用技术应该整个技术的基础以及核心,而对于节能及能源技术而言,其主要的就是要对两个方面加以注意以及贯彻:第一,降低能耗的技术;第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的技术。这才能使得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真正的起到了作用。 其六,环境保护技术。对于当前建筑施工产生环境的问题来说,其主要表现在扬尘和噪声以及光污染这三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也在时刻的影响着人们大众的身体的健康,因此,对于环境的保护技术那么就应该从这三方面出发,妥善的解决这三大污染问题。 3.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措施 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而言,要想其能够真正的服务于大众以及服务于当前的社会,那么对其的推广也是必不可少,下面就对其如何推广的几大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第一,那就是建立政府参考以及大力的支持。对于绿色建筑节能技术而言,其推广首先就应该坚持政府和市场紧密结合的推广路线。具体而言,政府可将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作为政府工作中的重点扶持项目,其次,可以在绿色建筑施工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等方面结予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最后,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改革而达到消除当前的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一些不合理因素,为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创造出良好环境,为其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推进当前我国的节能建筑施工相关技术的科研推广体制改革。就我国的各项科技推广体系而言,其存在这部门众多但是却存在着重复以及自费和效率低下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对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那么就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而进行强制性的体系和制度改革和创新,也就是尽可能的建立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科研以及推广的一体化的组织机构而专门负责技术的推广。 第三,促进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主体的多元化。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而言,其推广的模式应该要做到优化。就目前来看,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趋势必然多元化,而对于推广的模式而言,就我国的国情分析那就应该做到因地制宜而调动各方对推广工作的积极性,而进行各种各样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工作。节 第四,完善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信息服务网络以及信息反馈机制。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而言,完善其供应信息的服务网络平台以及其信息的反馈机制这是其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必可少的。首先,做到建筑的信息网络为纽带.而为当前的建筑市场的科学技术需求主体提供一个技术的交流平台以及提供国外在建筑施工技术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而达到共赢的局面。其次,完善建筑信息咨询网络以及其信息的反馈机制,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极大的提高当前的建筑节能技术在推广方面的效果,不仅如此,这还能极大的促进技术的推广对象以及推广专家和技术的科技人员交流与沟通,而使得能够激发技术的推广对象对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兴致以及积极

绿色建筑中环保节能技术和质量控制

绿色建筑中环保节能技术和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7-11-08T09:56:20.4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作者:苏召锋 [导读] 摘要: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身份证号码:13232619720903xxxx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研究,分析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三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同时提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制度保障和标准完善。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保;节能 1、前言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能源的需求,而相对于地球限定的资源,出现了能源危机。而全球50%的土地、矿石、木材资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供暖、照明、通风,5%的能源用于其设备的制造;40%的水资源被用于建筑的维护,16%的水资源用于建筑的建造;60%的良田被用于建筑开发;70%的木制品被用于建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条件的建筑也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减少建筑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人们生活舒适 度,是建筑的两大主要日标,也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可持续建筑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议题,从最初的低能耗、零能耗建筑到后来的能效建筑、环境友好建筑,再到今天的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和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有利于资源节约(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保护);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绿色建筑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使用和维护费用。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环保健康和节能。 2、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技术 (1)设计阶段 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阶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化境。在设计中,做好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重建。例如南方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绿色和屋顶绿化。这三项非常简单的技术应用可大大降低空调的使用,可使建筑能耗降低50%以上。在北方,需要在建筑墙体中加仁非常厚的聚乙烯泡沫保温材料,因为北方冬天的室内外温差可高达40℃以上;而南方室内外温差一般不超过10 0C,这种气候条件下就不需要特别加强墙体构造来保温。 (2)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筑中能耗消耗最多的阶段,也是环保和节能技术中关键阶段。在施工中,使用健康和节能的材料和设备,强化绿色建筑的施土技术,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手段。 ①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环保健康和节能,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例如合理使用经济适用的节能技术可在满足舒适要求的同时使建筑节约1/3左右的能源费用。低能耗高效能的建材、先进的绝热技术、充分考虑遮阳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统、建筑气密性的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高能效设备和用具的使用、区域热电冷联技术等在建筑的使用,将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②建筑施工方法 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以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很少,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发生冲突时,总是采取保证后者,放弃前者,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成本达到了要求,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给社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建筑物绿色施工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控制,强调施工全过程“四节一环保”。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 (3)使用阶段 绿色建筑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使用的功能。因此,要求环境品质能够满足环保健康和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此,室内环境要讲究通风和采光技术,还要采用地热,分户计暖等措施来进行节能。室外环境要能够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采用绿化措施还要采用节水、绿化等技术措施。 3、绿色建筑的质且控制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质量控制,需要政府的政策的支持和民众的支持,需要有标准来衡量和指导建筑。 (1)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力。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这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应该设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政策支撑,就必须要严守“法”的观念。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可以激励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这样,绿色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得到更有效地质量控制。 (2)标准完善 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已经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步入完善标识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由于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较晚。应特别注意的是,由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_卜是不适应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

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方案

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方案 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方案 摘要:健康环保的绿色生态住宅建筑已成为现代居住建筑发展的潮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设计实践,详细分析阐述了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要点,并对具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型住宅的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思考。实践证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是未来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住区规划;居住建筑设计;节能环保 Abstract: Th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 health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points of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nd analyses the thinking of building design of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c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 has proved, th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the future of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residential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desig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 我国住宅市场发展迅速, 住宅设计从生存型逐步向功 能型、舒适型转变,开始出现体现人文关怀、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理念的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建成人与自然双赢的住宅。笔者通过对某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的分析, 从生态住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一)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一) 内容摘要针对城市发展带来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这篇文章提出十一种新建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其主要意图在于改“单中心规划”为“多中心规划”,并将城市绿化、美化用地及其建设,以及人工蓄水工程等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中小城市建设和大城市改造步入一个新阶段......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单中心”问题,即一个城市一个市中心,围着这一个市中心“摊大饼”。它的主要弊端:是1.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程,形成“摊大饼”模式。2.使建设布局不合理,市中心建设密度过大,边沿地段没有去,建设差;影响了市中心地段公园、绿地建设。大量拆迁、反复拆迁,浪费大量建设资金。3.城区建设高度度化,引起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4.城区过大,城区扩展永无休止,形成恶 性循环,走进死胡同。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走“多中心”的规划建设道路。即在总体规划时就明确,本市将由若干个“城”组成,有分有合,分工协作,相对独立,互相配合。“单中心”走到了极端,必然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逐步转变为“多中心”。下面是按照“多中心”的思路提出的一些具体方案的框架,体现了“多中心”规划建设的思路及其主要优点。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市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申”字城。它是“田”字城的变异模式。其特点是:(1)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虽然与“田”字城相同,但整个城市是以其中的一条大街为主轴线,街道主次分明(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也可以不要这个区别),公园(绿地)等建设思路同上。(2)“申”字城的突出优点是便于未来发展第二个、第三个“申”字城,即发展为“子母城”或“三星城”、“雪花城”。日”字城。(1)它与“田”字城的主要区别是中心不成为明显的“十”字大街(小型街道忽略不计),而是只有一条主街道,以及两个长方形大型公园(绿地)。它将形成两个“十”字大街,即由两个“小中心”构成一个“大中心”。(2)它的发展前途是演化为“中”字城、“串”字城,或者“子母城”、“三星城”、“雪花城”等。中”字城。(1)是“日”字城的变异模式。主商业街延长建设后,可形成两个“十”字大街,也便于及时规划其他街道的建设; (2)未来可发展为“串”字城或“子母城”、“三星城”、“雪花城”等。串”字城。是由两个“中”字城组合而成。两个“中”字城的总体规划,除相连通的主商业街道以外,两城之间要留有绿化隔离带,其宽度应在2公里以上;隔离带以植树绿化或花、果、菜园地、旅游观光农业等为主。主商业街道的延长部分,可进行建筑物建设,建筑物背后为绿化隔离带。它打破了“城区建设必须连成片,不能留空隙”的传统观念,立意以“绿化隔离带”包围一切城区,分隔绿化城市,以便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串”字城实际上是“子母城”的一种特定形式,也属于“子母城”。棋盘城”。(1)是指众多大型街道将整个城分割成类似棋盘的若干个“方块”,而每个“方块”的中心都辟为花园或绿地的花园城市。它是“田”字城市(或“日”字城)的累加模式,由2、4、6、8个或更多个“田”字城或“日”字城组成。(2)“棋盘城”与传统的某些“格子城”的主要区别是,它原则上仍是只在沿街位置进行建筑物建设,而建筑物背后是绿化带,既有出行的便利交通,又有居住的优美环境。这就为解决城市过度膨胀会带来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现有“格子城”可以改造为“棋盘城”。子母城”。(1)是指总体规划建设大小两个城,包括上述的“串”字城。其优点是:①使城市不至于过大;②减少污染和

2021年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绿色建筑技术 欧阳光明(2021.03.07) 1、定义 从采用技术的层面考虑,绿色建筑技术包涵: ①软技术:即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利用设计专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热岛、建筑热工、风场、日照、采光、通风等方面进行精细设计。 ②硬技术:采用高性能的围护结构部件、节能的冷热源系统、高效的暖通空调设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例如:太阳能集热器、沼气、地下蓄能(地下风道、地下水直接利用);海水供能、污水废热利用;太阳能光伏板、光导管、风能发电机等。 绿色/节能建筑应该采用:产出投入比高的技术,而不是盲目采用昂贵技术,应重视软技术而不是偏重硬技术,深入、充分的方案论证,精心仔细的设计是保证,否则再昂贵的设备也无法发挥作用,只是聋子的耳朵,软技术比硬技术的成本低得多,但作用却是决定性的。应因地制宜采用适宜技术,而不应该盲目追求新奇。“先进”体现在适宜和高效,不是“高新”。很多优秀的传统民居就是

因地制宜的节能/绿色建筑的典型,如土窑洞、徽居。 对于关于太阳能利用技术问题,如果需要低品位能源,应该直接利用太阳能。生活热水:太阳能热水器(平板热水器、真空管热水器);采暖:直接利用太阳热(保证日照、太阳房等)。太阳能光伏发电应保证高品位能源的需要。北京,10m2最大输出功率1 。2kW ,能瞬时带动1 。5匹空调,价格约 6~8万元。建议用途:室内(如楼梯间、地下车库)照明、路灯;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水景与绿地浇灌水泵(不需要蓄电池,是最好的选择)。 2、绿色建筑设计 (1)改变传统设计流程 事实证明,这种接力棒式的设计流程弊病极大;国外调研表明:建筑能耗特性的30%以上决定于建筑设计阶段(剑桥)。 (1) 设计方法 3、新型围护结构介绍 建筑师的主观控制

绿色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罗秋满

绿色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罗秋满 发表时间:2019-09-11T14:51:10.5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作者:罗秋满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的居住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东莞市塘厦镇人民政府住房规划建设局 摘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的居住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当今倡导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传统建筑行业的污染日益严重,显然节能环保已成为大势所趋。为改善生活环境、坚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新型的绿色建筑业应运而生,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那么在追求环保节能的前提下,如何确保绿色建筑业的施工质量,是当今人们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绿色建筑的介绍,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及控制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绿色建筑;施工质量;施工管理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能源紧张,而新型的绿色建筑符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其以节能、环保、健康等优势逐渐得到人们的追捧,发展前景广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色施工逐渐成为建筑行业新的发展理念。如何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绿色施工,减少污染,在既能注重实用性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等问题,对绿色建筑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完善绿色建筑设计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 绿色建筑作为新生事物,是指在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污染,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环保的生活居住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传统的建筑项目相比,绿色建筑监理周期长,对周边环境要求高,倡导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破坏,最大限度的为人们提供健康安逸的生活空间。因此对绿色建筑的设计选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充分考虑建筑施工的可行性问题。如是否采取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选址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极大地破坏,设计方案是否存在疏漏点,是否切实可行等。所以绿色建筑的施工需要多方面的考虑,涉及范围较广,只有财务与施工方、监理方之间的相互配合,做到科学合理的布局,才能确保绿色建筑在节能环保的同时,使得施工质量得到可靠地保证,才能为绿色建筑项目工程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绿色建筑项目中,因绿色建筑业的专业性较强,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应对成员进行专业考核,提升专业素质,加强设计队伍建设,确保项目可以顺利按期完成,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绿色建筑新设备、无污染原材料等各项支出,对绿色建筑的选址方案,空间布局,等进行详细的规划,做好预期的经费支出、项目沟通工作,确保建筑项目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的合理区间[2]。在整个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中,充分发挥团队各方面的优势,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应有的种种问题,减少安全隐患问题,尽量做到不返工,按照计划如期进行。在确保绿色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制定相对应的替换方案,发现问题时有效沟通,落实细化设计方案,将工程成本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二、严格把控建筑材料的使用,确保符合绿色建筑标准 在我国当前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下,绿色建筑虽受到好评,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并未应用较为成熟的高新技术,没有做到绿色施工,很多施工单位对绿色施工认识不足,也未形成相应的施工管理规范,从而使得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施工仍存在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因此对该施工单位严把材料源头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使用绿色施工材料 与传统的建筑行业相比,绿色建筑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在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要充分考虑建筑材料是否绿色环保,做好相应的成本管控。因与传统建筑的差异性。对绿色建筑的选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施工质量的硬性要求下,既要求对材质的性能过关同时也需要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施工方为降低生产成本,选取低质量的绿色材料,或选取污染较大的材料,造成资源浪费,加大环境污染[3]。因此,在绿色建筑的施工中,为确保施工质量,在选取材料时,应多因素考虑,使建筑材料强度满足规定要求,使用周期较长,耐久性,从中选取最优化的采购方案,保证绿色材料的质量符合国家绿色施工标准。 (二)使用先进技术 在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除了选取优质环保的施工材料外,还应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设备。为保证绿色施工,较少资源浪费,施工方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降低绿色施工的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在施工过程中,还可对污染较大的材料进行深层次加工,充分合理的运用有效的资源。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废物,进行统一加工回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因此,引进先进技术对绿色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有效降低绿色材料的采购成本,降低污染,加快推进绿色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而为使我国的绿色建筑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仅仅依靠使用现有的绿色建筑材料,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应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技术创新,扩大研发技术团队,为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监理管理 在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项目中,相较以往虽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施工环节中仍存有较多的问题,而外部的监督管理为绿色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一)加强对建筑原材料的监管 在新型绿色建筑项目中,施工质量的保证离不开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监理机构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加大对建筑原材料的监管。不可排出的部分施工方为获取更多的利益,降低生产成本,采购较为低廉的绿色原材料,或污染较大的建筑材料,与我国绿色建筑的标准不符,监理单位在监管过程中,要对原材料严加监管,从采购源头入手,一一排查,检查是否存在投机取巧、“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检查是否符合环保健康的绿色发展要求,从根源来对绿色建筑业的施工质量把关。 (二)对内部人员的监管 监理单位要充分重视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现场的监理人员进行考核,因绿色建筑业的特殊性,对监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监管单位应对内部人员组织专业培训,让其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通过考核提升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完善监督制度,将监理工作贯穿在项目始终,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关,将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放置第一位。

2015郑州市绿建施工图 审查要点。6附件表格2 绿建一星(居住)

附件2: 郑州市一星级绿色居住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审查表 填表日期:年月日 96

郑州市一星级绿色居住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审查表填表总说明 1. 本表适用于一星级绿色居住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文件的审查,审查方式为选择推荐项(☆)的方法。审查依据为《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1/T 109-201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 2. 表中除编号、审查结论、审查意见外,其余栏目均由申报单位填写,也可委托设计单位或绿建咨询单位填写。 3. 设计评价应填写相应的设计措施或计算结果,设计措施或计算结果也可指向相关证明文件、计算书等资料。 4. 本表条文所涉及的审查材料和审查要点见《郑州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审查要点》(2015年版)。 5. 表中,“—”为不作填写要求的栏目。无填写内容的单元格应置为“/”。如果某栏目内容填写不下,只可改变相应表格大小,不得改变表格固定样式。 6. 本表一式5份,随同《河南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发放。 97

郑州市一星级绿色居住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审查表(节地与室外环境) 表2.1 编号: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筑类型居住建筑 设计单位绿建咨询单位星级目标一星 评价指标类别/条目设计自评设计措施、计算结果审查意见 控制项4.1.1规划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布局的要求,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 的建设控制要求。 满足□合格□4.1.2 规划项目规划设计应符合相关法定规划的要求。满足□合格□4.1.3 勘察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 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满足□合格□4.1.4 规划 勘察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满足□合格□4.1.5 规划 有日照标准要求的建筑布局应满足相应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且不得降低周边 建筑的日照时数。 满足□合格□ 评 分项4.2.1规划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9分。对居住建筑,根据其人均居住区用 地控制指标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 表4.2.1-1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评分规则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A(㎡/人) 得分 3层及以下4~6层7~12层13~18层19层及以上 35<A≤41 23<A≤26 22<A≤24 20<A≤22 11<A≤13 15 A≤35 A≤23 A≤22 A≤20 A≤11 19 得分: 合格□ 不合格□ 98

浅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并分析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然性,并对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提出了发展构想,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并阐述了创建绿色生态城市的有关观点和手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资源的减少,工业化的大量生产,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以人口、资源、环境为重点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土地的大量开发,在山河壮丽的祖国大地上,令人痛心疾首的那些恣意开山毁林、削石、拓直路、填河塘、掘古树、破坏自然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在钢筋混凝土的从林里蜗居“鸽笼”,在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空间里惶恐于“城市病”的人们心底的声音呼唤着返朴归真,寻求协调经济发展、资源供应、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城市规划人员的伟大使命。 一、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须性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发展战略,在当今世界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人类享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的生活权利,但在发展中应坚持环境、社会、经济三者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凭借人们手中的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经济的发展,当代人的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当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片面的追求短期的超高速发展与消费而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机会。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

就是使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能得有效使用,城乡发展有序推进。由此可以看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保护自然环境,高效组织社会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生态城市的起源及含义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又象征和谐,绿色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生活中的绿色理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化的区域范围,并将生态学、美学、社会学原理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相结合,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较高的特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因此绿色生态城市要有健全的绿地系统和稳定的绿色文明的社会环境,使人们身心健康、安居乐业,这正是人类的理想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希归宿。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然性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之一,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精神活动的中心。城市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的实体,还是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实体。社会环境相对自然环境而言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复杂的环境体系,它涉及到社会秩序、社会政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场所、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在历史上,许多发展中地区由于一味追求物质环境的改善,忽视社会综合环境质量的提高,从而导致社会丑恶现象泛滥,犯罪率居高不下,甚至政局动荡,制约社会进步的例子举不胜举,教训惨重。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环境的生态

绿色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与对策研究 莫彩霞

绿色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与对策研究莫彩霞 发表时间:2018-11-09T10:02:20.48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8期作者:莫彩霞 [导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显着提高 莫彩霞 身份证:63212419851116XXXX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显着提高,并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理念的发展。今天,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的建设已成为人们的基本要求和选择。绿色施工可以减少施工建设对环境的污染,减轻项目的负面影响,提高施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可以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因此,要不断完善绿色施工技术,完善建设绿色建筑的水平,为社会建设经济、环保和绿色的建设项目。本文分析和论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和绿色建筑质量控制要点与技术措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质量控制;控制要点 1、绿色建筑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约土地、节约用水、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有效的使用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的“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意味着一般意义上的三维绿化,屋顶绿化和花园建设,而是一种概念或象征,意味着建筑物对环境无害,可以充分利用环境的自然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物,也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自然建筑、节约能源和环保建筑物。 1.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建筑物本身相较于传统的建筑物,其能耗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尊重当地的自然、人文和气候,适应当地的条件,并在当地进行材料的抽取。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型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并注意内外部的有效连接。绿色建筑的开放式布局与封闭式传统建筑的布局有许多不同。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整个过程都以环境保护为重点。 1.3绿色建筑的内涵 (1)节约环保 在现代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实现建筑节能减排是当前建设项目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建筑业是各行各业能耗最严重的行业,因此在建筑物建设中,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倡导节约和环境保护,减少生态破坏资源。可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水平,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对于经受过非典SARS肆虐和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困扰的人们来说,对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 (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1.4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污染。绿色建筑本身是一个大型能源消费国,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世界能源的50%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的原材料中有50%以上也用于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虽然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由绿色建筑物进行衡量与定义,但人们日常应用的住宅区、写字楼、公寓等是可以向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的,有效节约资源。另外,施工造成的空气污染、光污染和电磁污染占环境污染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是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道路、地下工程和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且能源消耗量也越来越大,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绿色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与对策 2.1 体制保障 政策制定的最终目的是要执行和落实,不然将会成为一纸空文,毫无意义,针对现在我国建筑领域执法力度不足的现状,必要设置专门单位,具体负责该领域的执法监督,以确保有关绿色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顺利实施(实际的行为)。另外,中国发展绿色建筑还必要相应的激发和鼓励机制,因此,相关单位也要尽快的出台激发和鼓励性质的政策、制定奖励机制,以便对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刺激引发及促进作用。为有这样,人们才能认同绿色建筑,接受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质量控制也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2.2完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外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确定评估参数的阶段已经完成,并开始向标志改进阶段迈进。相反,绿色建筑在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评估工作也进展缓慢。但由于国内外情况的差异,已经确定不能简单地复制已经在国外签订的评估体系,否则我们会从现实中撤离与我国相比,首要任务是进行彻底的调查和调查。此外,绿色建筑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必须与绿色建筑评估系统一起推行。 2.3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它对节能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监督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必须坚定地执行。首先,要制定节能工程质量监督和控制的详细规划和计划,明确节能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验收要求。其次,要特别注意节能改造行为在施工过程中的设计。每一次变更都要经过设计师、施工人员、监理人等的讨论和确认才能做出修改,而不符合节能要求的变更不予确认,不能实施。第三,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对节能工程建设重点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节能工程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2.4加强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 在中国建设项目验收中,建筑节能工程验收没有受到重视。在这方面,节能验收工作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经验,不利于建筑节能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