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3.91 MB
  • 文档页数:2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十三行成 为中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在中国经 贸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受到的影响 (环境 气候 )
• 气候:南方地区是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日 照时间长。要求建筑通风,隔热,遮阳,舒适。
• 地理:岭南地区古时候与中原地区之间阻隔大, 交通不便,但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而且政治 环境也较为安定。同时临海,踏上与世界交往的 道路,中外通商便利,经济文化交流紧密。建筑 有的也吸收外来建筑的特点,与岭南建筑特点融 合。多反映岭南人开放,务实,创新的精神。
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 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 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 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 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 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 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 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
磅 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
礴 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
的 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陈家祠的建筑
中 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 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
古 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
乐 既有大型的制作, 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
受到其他地方建筑的影响(澳门)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与岭南文化也有 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 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 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 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 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 ,并占据着主体地位。同时,由于澳门长期作为中 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 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 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 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以,16世纪中叶以后的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是相 互促进,双向互动的。
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
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
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
一 段 大 气
为三轴、三进,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 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 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 ”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
思想观念的转变
从西洋建筑在近代岭南的发展及 其影响这个角度来看,近代岭南建 筑文化经历了从抵制西洋建筑到学 习西洋建筑再到融合西洋建筑的发 展过程,它与中国近代文化对先进 西方文化所作出的文化价值抉择由 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 的不断深化存在着同构关系。
过程
• (抵制)鸦片战争以前,岭南虽有西洋建筑的存在,对岭南建筑影响很小, 人们对它的态度只是觉得新奇。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以胜利者姿态 出现在岭南,作为其生活方式之形象表现的西方建筑开始增多,并逐步影 响到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沙面租界这“国中之国”的建立,说明西方的生 活模式已经比较全面地移植岭南。人们怀着惨败之后的楚痛心情对西方 建筑愤慨而抵制。
华 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
章 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
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结构布局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 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 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 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 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 院宽敞幽雅。
• (学习)随着洋务运动的推广展开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西洋建筑的实际 接触逐步增多和加深,感受到西洋建筑的材料和技术的先进,通过生活的 体验分辩出西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孰优孰劣,淡化甚至改变了原来内 心存有的对西式建筑的蔑视和仇恨。特别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建筑 师(多为留洋人士)出现之后,在中国建筑界,接触过西方建筑学的人开始 从学理的层面批评中国传统建筑的落后,内容包括学理不科学、功用不科 学、结构构造不科学等。
建筑特点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 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 洲建筑群。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 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 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 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 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 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古 典式是模仿西方古典复兴手法,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 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如沙面大街54号的汇丰银行 、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南街60号的英国圣公会都是新古 典主义作品。 折衷主义式(新巴洛克式):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 流行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 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由 于折衷主义建筑往往在古典等风格上加上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新巴洛克 式。沙面英国领事馆以及沙面英国亚细火油有限公司、沙面招商局都属折衷 主义式建筑。
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 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 显得十分清新幽雅。
发展阶段
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
筑; 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大屋、竹简
屋和商业骑楼建筑; 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
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 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
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 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 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 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 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岭南建筑根据风格与地域的不同, 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
1.以广州、珠三角为代表的广府 建筑;
2.以潮州、汕头等地为特色的潮 汕建筑;
基督教教会建筑
如果说沙面建筑是外国列强为实施经济侵略而移入岭 南的一类建筑,那么,教会建筑则是外国列强在经济侵略 的同时又实施文化侵略,企图从社会上、政治上、宗教 上控制中国,在岭南出现的又一类建筑。与沙面西洋建 筑群一样,此时的教会建筑(1927年以前)也是外国人设 计,中国人建造,运用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在材料上使用 钢筋混凝土和工字钢等建材。不同的是,教会建筑出于 传教、布道等目的易于为国人心理所接受,其设计师们 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出现了不 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建筑样式。由此可见,近代岭南建 筑文化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在教会建筑这里表现出另 一番风貌,即西方的建筑师们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采取 拿来主义的态度,以西为体,以中为用,进行建筑文化的 再造。
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
—— 浅谈历代建筑的影响
园长:李晓阳 组员:陈明珠 林雪敏 刘婉欣 梁嘉宴 陈佳婷 演讲:陈明珠 李晓阳
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 ;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以及 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 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
岭南建筑在色彩选择上往往喜爱用比 较明朗的浅色淡色,同时又喜欢用青、 蓝、绿等纯色作为色彩基调,使建筑物 减少重量感,从而造成建筑外貌的轻巧 。
兼容性:鸦片战争后,外国在广州打开 了中国大门。自此,在武力与和平的并力 推动下,西方文化和文明渐渐得到国人的 承认和重视,为西方建筑文化在岭南的广 泛传播并被岭南建筑文化吸纳整合提供了 历史契机。
社会适应性:宗庙祠堂体现了建筑的 社会适应性。在中国古代,宗庙祠堂是 宗法族权的象征,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 的表征,是古代中国社会宗法氏族思想 的反映。
如广州的陈家祠,按封建礼制规定的 祭祀程序和要求,布置了它的平面与空 间,表现了敬天法祖的思想,以祈求对祖 先顶礼膜拜的行为会荫家族的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在此看来,近代岭南宗祠 建筑更主要地继承了古代建筑文化中建 筑的社会适应性的一面,特别是封建宗 法性。
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 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的阶 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 筑风格。
近代岭南建筑
•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对西方 建筑文化的吸纳整合,有 着自身的演进和发展过程 ,大体上分为观察期、影 响期和融合期。相应地可 以以沙面建筑、教会建筑 和三十年代建筑作为比照 加以说明。
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 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 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 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 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斋内用花楣、 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 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
封建礼教的思想观念
封建礼教是岭南古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中 轴对称、方整对称、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 布局的主流。
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 称 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 地衬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绕 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绕院环 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有秩序构成村落,形 成了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纵 横有序、网脉清晰。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 之族长根据族谱族规、乡约的宗规组织完成的 。
3.以梅州、韶关等地为代表的客 家围龙屋;
4.以江门侨乡为主的西洋碉楼建 筑。
• 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 的自然资源,它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和贸 易的重要媒介。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 的地方。悠久的商贸传统和良好的海港资 源为广州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 件。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地 区的经济中心。
• (融合)1932年11月,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赵深在《中国建筑》杂志《创 刊词》中倡议的:“融合东西方建筑学之特长,以发扬吾国建筑固有之色 彩。”这种时代强音在岭南建筑界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以林克明、杨锡宗 、胡德元为代表的岭南建筑师们不仅自觉地进行学理呼吁,而且还在建筑 实践方面积极地探索综合创新之路。
广州沙面建筑群简介
沙面欧洲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 原为珠江河中由泥沙堆积而成的一个沙洲, 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22万平 方米。原名为“拾翠洲”,此地自宋代至清 代均为广州对外通商要道和游览胜地。第二 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 给英、法帝国主义,该地沦为英法租界,现 已改名。
• 环境:岭南建筑多追求意境,讲究与自然环境融 为一体。园林建筑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园林匠 师灵活吸收了其他地方园林的特色,体现了岭南 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
受到的影响 ( 人文 )
风水:古代人们选择房屋,陵墓,宗祠等选址 会受到风水堪舆的影响。 用途:多为民居,宗祠,寺庙,陵墓。 中外文化交流:(光孝寺)传教,经济交流。 人口增长:清代以来人口较以前快速增长,人 口与用地的矛盾逐渐体现。 装饰精美:临海及航运通商便利,不仅使广州 成为了经济中心,广州人也渐渐富裕起来。 富裕的物质基础让广州人开始注重建筑的装 饰雕刻,强调气派和端庄。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庭院宽敞, 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 为木刻精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 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 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 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 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 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 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