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河中石兽》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1.作者简介.课文作者纪昀,字晓岚,号石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也是《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2.作品简介课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一书,这是一部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全书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本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結局,而且悟出了天下大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二、全文翻译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这门学科)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5.是非木柿是:(古义:指示代词,这,指石兽;今义:判断动词)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却,表转折)四、一词多义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②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③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2.之:①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②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③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④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⑤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五、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六、通假字1.曳铁钯(钯:同耙”,钉耙,一种平地的农具。
河中石复要点:一、字解::凑近。
河干:河。
圮:倒塌。
并:一起。
焉;于此,在那处。
:,了。
募;募集。
竟:于,终究。
以:。
棹:船,里是划船。
曳:拖。
:听。
:你。
是:。
:怎么,:被。
暴:洪水。
去:走开。
乃;是。
湮:淹没。
:“ ” 狂。
服:佩服。
:。
确:精当确实的言。
凡;凡是。
盖;因。
其;它。
:侵、冲刷。
:成。
;摔倒。
如是;像。
已:停止。
固:固然、自然。
如:依照。
然;既然,那么。
但:只。
臆断:主地判断。
欤句末气,,呢。
一多能暴携之去(介,被)必于石下迎水外沙坎穴(,成)众服确(,是)一老河兵之(代,指”“求之地中” 种点)之其反激之力(构助,的)活用棹数小舟(名用,划船)暴(用作名,洪水)句式1.被句2.倒装句能暴携之去当求之于上流(⋯⋯⋯⋯,表被,可“被”)(状后置,状“于上流”放在“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边省略了“之”)二、句子翻:原文:十余,僧募金重修,求二石于水中,竟不能得,以流下矣。
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重修寺,在河中找两个石,竟然没找到,以它流而下了。
原文:“ 不能够究物理。
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文:“你些人不能够推究事物的道理。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走呢?原文:乃石性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沉深耳。
文:石的性又硬又重,沙的性又松又,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确。
文:沿着河找它,不也荒谬?”大家佩服地()是精当确实的言。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够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原因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必然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然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到下游搜寻石头,固然荒谬;在原地搜寻它们,不是更荒谬吗?” 原文:但是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好多,能够依照(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三、课文理解问答题:(答案见教参)1、在搜寻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深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深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R26;背诵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④,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⑥?”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⑦。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阅微草堂笔记》)R26;【注释】①干:岸边。
②圮(pǐ):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杮(fèi):木片。
⑥颠:通“癫”,疯狂。
⑦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一词多义】• (1)为: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 C.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是。
) D.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 (2)之:A.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 C.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④上流:河道上游译文】一位老河兵听了,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失落的物品,应该往上游去找。
”三、文章赏析本文是一篇志怪小说,以石兽的失落和寻找为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描写手法,如“二石兽并沉焉”、“曳铁钯”等,生动地描绘了情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文章中也蕴含了一定的哲理,如“尔辈不能究物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等,引导读者思考物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值得一读。
是一种嘲讽和轻蔑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懂得更多,而其他人都是无知的。
而老河兵的“笑”则是一种豁达和幽默的态度,他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并且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分享给其他人。
这两个“笑”展现了不同的态度和智慧,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老河兵的笑声传达出他对讲学家自以为是的嘲讽,同时也展现了老河兵自信和自满的态度。
文章的写作特点在于层层铺垫,思辨色彩浓厚。
在这个故事中,讲学家自诩博学多才,但XXX的笑声却暴露了他的虚伪和自大。
这种嘲讽也展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描绘出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文章的写作特点在于层层铺垫,通过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对话,展现出讲学家的自恃和自大。
同时,作者也巧妙地利用老河兵的笑声,传递出他对讲学家的嘲讽和自信。
这种铺垫的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文章还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通过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对话,作者探讨了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关系。
讲学家自以为是,但实际上却被XXX的笑声所揭示。
这种思辨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启示。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对话,刻画出了讲学家自恃XXX的心态,并通过老河兵的笑声展现了他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同时,文章的层层铺垫和思辨色彩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和深刻。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知识点,就是和重点差不多了,知识点就是说那句话的重要部分,或者说是整个课题的知识点,重要点的意思,或者是一段话的知识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河中石兽》知识点1《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背诵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④,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⑥?”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⑦。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干:岸边。
②圮(pǐ):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杮(fèi):木片。
⑥颠:通“癫”,疯狂。
⑦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一词多义】(1)为: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C、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是。
)D、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2)之:A、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一、读准字音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o ) 曳(y ) 铁钯(p ) 木杮(fi )湮( yān ) 啮(ni ) 坎穴( xu )溯流( s ) 臆( y )断欤( y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文学常识1.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文学家。
2.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1】临:靠近。
【2】河干:河岸。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划船。
【8】曳:拖。
【9】尔辈:你们这些人。
【10】究:研究、探求。
【11】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2】是.非木杮:这。
【13】湮:埋没。
【14】颠:颠倒、错乱。
【15】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
【16】为.坎穴:形成。
【17】如是:像这样。
【18】转转不已.:停止。
【19】溯流:逆流。
【20】臆断:主观地判断。
【21】如.其言:按照。
【22】固.颠:固然。
【23】遂:于是。
【2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5】确论:正确的言论。
三、翻译句子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处找到了石兽。
2.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1.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字,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2.重点字音河干()圮()棹( ) 曳( ) 铁钯()木杮()湮( ) 啮( ) 坎穴()溯流( ) 臆( )断欤()3.重点词义(1)沧州:(2)临:(3)河干:(4)山门:(5)圮:(6)并:(7)沉焉:(8)阅:(9)十余岁:(10)棹:(11)求石兽于水中:(12)竟:(13)曳:(14)铁钯:(15)设帐:(16)尔辈不能究物理:(17)是非木杮:(18)岂能:(19)为:(20)暴涨:(21)湮:(22)颠:(23)众服为确论:(24)河兵:(25)盖:(26)啮:(27)坎穴:(28)不已:(29)倒掷:(30)如是:(31)遂:(32)溯(sù)流:(33)固:(34)如:(35)然则:(36)但:(37)据理臆断:(38)欤:(39)耳:(40)其一:(41)其二:4.文言知识(1)一词多义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众服为确论○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之○1闻之笑曰○2沿河求之○3至石之半(2)古今异义○1阅十余岁○2尔辈不能究物理○3是非木杮○4但知其一(3)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特殊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省略句】○1(僧)以为顺流下矣。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倒装句】○1当求之于上流○2求石兽于水中。
○3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句子翻译:(1)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河中石兽》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知识归纳《河中石兽》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知识归纳【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通假字(1)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2.古今异义词(1)一寺临河干.:古义:岸边。
今义:做。
(2)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3)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4)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5)是.非木杮:代词,此,这。
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6)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指耳朵,用来听声音。
(7)但.知其一: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沿河求.之: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追求。
(9)转转不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如.其言:古义:像这样。
今义:如果(11)盖:古义:大概。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12)求之下流,固颠(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3.一词多义(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为:动词“认为是”或“是”)(2)重:僧募金重.修(重:读chóng,重新)乃石性坚重.(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3)之:沿河求之.(代指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当求之.于上流(代指石头)。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最新)一、文学常识:1.《河中石兽》一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二、读准加粗字的读音。
圮.( pǐ)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木杮.(fèi )湮. ( yān ) 啮.(niè )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三、重点词语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干:岸边)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阅.十余岁(阅:经历)4.以为..顺流下.矣(以为:认为)(下: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5.棹.数小舟(棹:划船)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这里是讲课的意思)7.尔辈...(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事物的常理)..不能究物理8.是.非木杮(是:这)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10.湮.于沙上(湮:埋没)11.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误)12.啮.沙为坎穴..(啮:咬,这里是冲刷掉意思。
)(坎穴:空洞)13.转转不已.(已:停止)1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副词,就,于是)(溯:逆水而行,这里指石兽在河底不断地向上游反转)15.但.知其一(但:副词,只,仅仅)16.求之下流,固.颠。
(固:确实)17.据理臆断...(理:道理,规律。
这里指事物的常理,一般的规律。
)(臆断:凭主观想象推断、揣测。
)四、重点字词分类归纳:(一)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常理;今义:物理学这门学科)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5.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指石兽;今义:判断动词)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却,表转折)(二)一词多义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②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③众服为.确论(动词,是)2.之:①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②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③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④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⑤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四)古字通假。
七年级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在学习文化课程时,我们不能忘记人类文明的历史与传承。
石兽就是一种保存着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物。
而河中石兽是其中的一种。
一、河中石兽的概述河中石兽又称水勇兽,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石雕,以鱼身龙头,石船基座为衬托,做成一种雕刻装饰品,通常用于作为建筑物室内、室外、墙面、花坛的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中石兽的种类1.鱼身龙头兽鱼身龙头兽是河中石兽的一个主要种类。
它的身子像鱼,头像龙,嘴巴往往张大,露出尖利的牙齿。
这种石兽多被雕刻在桥下,表示守护桥梁,抵御水灾。
2.狮子兽狮子兽又称“狮子头”,是中国传统景观建筑中常见的石兽种类之一。
这种石兽造型栩栩如生,格外威武,被雕刻在大门、枋柱、屏风等位置。
也可以作为花坛、鱼池的装饰。
3.石人兽石人兽是河中石兽中其他常见的种类之一,也是最具传统文化意义的一种兽像。
它们通常为搀扶着花草,或守护巨型缸,同时也可以与其他河中石兽类似,用于室内外的装饰。
三、河中石兽的特征1.形态各异,逼真生动河中石兽是一种雕刻艺术,它的造型通常奇形怪状,逼真生动,丰富多样,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以防水为设计目的河中石兽常被雕刻在建筑物的外部,目的是防水。
石兽的身体可以使雨水从身体顺流而下,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3.文化内涵丰富河中石兽虽是一种石制品,但它蕴含着广泛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艺术美学,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注意事项1.保护石兽,维护文明遗产河中石兽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需要各种形式的保护,避免被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文明遗产,共同呵护它们。
2.注意环保河中石兽制作时通常采用一些原材料,如石材,水泥等。
因此,在河中石兽制作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3.严重禁止私自寻找并挖掘河中石兽寻找并挖掘河中石兽是非法的,也是不道德的。
不仅可能破坏他们本来的地理位置及环境,也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①求之下流,固颠。
通“癫”可译为“疯狂”②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二、词类活用1。
棹: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2。
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
(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物理学。
(3二石兽并。
沉焉(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4阅。
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5是。
非木柿(是: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
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
知其一(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
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
(9 转转不已。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干:古义:水边,河岸。
今义:跟“ 湿” 相对。
四、一词多义“之”的用法和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曰代词,它,这件事2、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代词,代石兽3、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4、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讲学家的话5、当求之。
于上流代词,代石兽6、其反激之。
力助词,的7、至石之。
半助词,的8、求之。
下流,固颠代词,代石兽9、求之。
地中代词,代石兽10、然则天下之。
事……助词,的“其”的用法和意思1、其。
反激之力:代词,水2、但知其。
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其中“为”的用法和意思1、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介词,被2、众服为。
确论:动词,认为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动词,成为“于”的用法和意思1、山门圮(pi于。
河介词,在2、求石兽于。
水中介词,在3、湮(ydn于。
沙上介词,在4、当求之于。
上流介词,从,到5、必于。
石下迎水处介词,在6、果得于。
数里外介词,在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一、《河中石兽》原文①沧 州南一寺临河干(g ān ),山门圮(p 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 ān)。
阅十余岁,僧(s ēng)募(m ù)金重(ch óng)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y ǐ),棹(zh ào )数(sh ù)小舟,曳(y è)铁钯(p 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 èi),岂能为暴涨(zh ǎ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 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 è)沙为坎(k ǎn)穴(xu 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 ì)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 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sh ù)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 ì)断欤(y ú)? 二、课文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河底。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下,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颠倒吗?”大家很信服,认为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最新)一、文学常识:1.《河中石兽》一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二、读准加粗字的读音。
圮( pǐ)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木杮(fèi )湮 ( yān ) 啮(niè )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三、重点词语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干:岸边)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阅.十余岁(阅:经历)4.以为..顺流下.矣(以为:认为)(下: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5.棹.数小舟(棹:划船)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这里是讲课的意思)7.尔辈...(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事物的常理)..不能究物理8.是.非木杮(是:这)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10.湮.于沙上(湮:埋没)11.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误)12.啮.沙为坎穴..(啮:咬,这里是冲刷掉意思。
)(坎穴:空洞)13.转转不已.(已:停止)1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副词,就,于是)(溯:逆水而行,这里指石兽在河底不断地向上游反转)15.但.知其一(但:副词,只,仅仅)16.求之下流,固.颠。
(固:确实)17.据理臆断...(理:道理,规律。
这里指事物的常理,一般的规律。
)(臆断:凭主观想象推断、揣测。
)四、重点字词分类归纳:(一)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常理;今义:物理学这门学科)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5.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指石兽;今义:判断动词)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却,表转折)(二)一词多义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②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③众服为.确论(动词,是)2.之:①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②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③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④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⑤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四)古字通假。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文言文复习之《河中石兽》一、2、通假字: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3、词类活用: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
)(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
今义:跟“湿”相对。
)5、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认为)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
)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文言文复习之《河中石兽》一、通假字:不亦颠.乎二、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2)尔辈不能究物理..(3)二石兽并.沉焉(4)阅.十余岁(5)是.非木柿(6)盖.石性坚重(7)但.知其一(8)求.石兽于水中(9)转转不已.(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5、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之:①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2)求之()地中(3)()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2)当求之于上流()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五、填空:1.(),是非木杮,()2.转转不已,()。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背诵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④,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⑥?”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⑦。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 【注释】①干:岸边。
②圮(pǐ):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杮(fèi):木片。
⑥颠:通“癫”,疯狂。
⑦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一词多义】
• (1)为: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
•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
• C.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是。
) D.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 (2)之:A.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
• C.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
• (3)如:A.如是再啮(介词,像。
)
• B.如其言果得(动词,按照。
)
【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2)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看)(3)阅十余岁(古义:年;今义:年纪)(4)是非木杮(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5)如其言(古义:按照;今义:如果,如同等)
(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
【重要句式】
• (1)否定句是非木杮(使用“非”表否定)
• (2)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介词结构后置)
• (3)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省略宾语,果得(之)数里外〕
【重要词语】
•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岸边)(2)阅十岁(经历)
• (3)棹数小舟(划船)(4)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
• (5)转转不已(停止)(6)如其言(按照)
【重要句子】
•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 (2)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寻到了石兽。
〕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è 木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经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
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