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2)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3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预习要求:1、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句。
2、熟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和你有疑惑的地方。
3、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出示课题《听听那冷雨》师:雨是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
春雨绵绵、秋雨潇潇。
雨落在地上,有时也落在人的心上,引人遐想,勾人情思。
文人笔下的雨更是词句优美,意象多端。
谁能来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请2—3位学生回答。
教师幻灯展示以下诗句: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前三首可能学生会讲到,教师只是强调一下,蒋捷的词是为了和课文的呼应。
)二、解题(再次呈现课题)师:当你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时,会获得哪些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请1—2位学生回答)信息:内心凄凉、乡愁等。
疑问:他是怎么“听雨”的?听到了什么?为什么选择“听雨”,而不是看雨或思雨呢?为什么选择“雨”,而不选择风或雪?为什么“雨”的前面加了“冷”?……过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太多的问题,这是一篇值得大家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文章。
三、意象探究师:这节课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个问题,也许它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2)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
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
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
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
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彼端敲起。
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听听那冷雨》是现代作家三毛所著的一本散文集,共收录了二十篇以“雨”为主题的散文。
我读完全书后,深深地被其中的文字所触动,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下面是我对《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以一个平常且细微的自然现象——雨为切入点,通过作者对雨水的描述和思考,展现出人生的苦难和美好。
整本书并非只是一味地赞美雨,而是通过雨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观察。
书中的文字简洁而又凝练,给人以一种诗意的美感。
比如,在《唱》这篇散文中,三毛用亲身经历来展现对于雨的喜爱,“下雨了,我们在地上唱。
”这句简单的话语让我不禁产生共鸣,仿佛我也能感受到雨水洗涤心灵的那种清新与喜悦。
同时,《听听那冷雨》也透露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生活中的一场雨,有时带来了丰收与希望,有时又给人带来了绝境和痛苦。
正如《赴一座雨城》中所写道:“雨在哭,人不能洗醒。
”这种描绘出的忧伤和无奈的情感,让我产生了对人生的反思。
生活常常是突如其来的,我们要学会接受和面对它带来的喜怒哀乐。
此外,《听听那冷雨》还展现出艰难与坚持之间的关系。
在《另一个城雨》一文中,三毛描述了城市的污浊和人们的冷漠,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生活中的变化。
我们常常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累,忽略了内心的渴望和真实的自我。
而雨水则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欲望与追求,并决定是否要为之一去不返。
只有在无尽的努力与困境中,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归属。
此外,《听听那冷雨》还表达了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飘怜露》一文中,三毛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雨后的马路,道出人们遇到困难时,对他人的不理解和漠然,以及个体间的隔阂与痛苦。
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爱他人,并在生活中展现出更多的善意与理解。
雨滴的冷漠,反映出现实中的人性,我们应该用关心和爱来对待他人,这样也许能在自己的同时,给他人带来希望与温暖。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我深深感受到了三毛作品中独特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1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地,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版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付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听听那冷雨赏析《那冷雨》是中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散文三绝之一。
作品以冷雨的形象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凉,同时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那冷雨》以一个普通的雨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小故事。
主人公是一名叫小冬的女儿,她的父亲在她小时候就去世了。
小冬原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父母之间和睦相处,但父亲的去世改变了她的一切。
母亲开始变得冷漠,沉默寡言,家庭也变得冷冷清清。
作品通过描述小冬的成长经历,以及她与冷雨的联系,展示了人生的悲剧性和无常性。
小冬因为父亲的去世而变得孤独、无助,她渴望父爱,渴望温暖的家庭,但却得不到。
冷雨成为她心中的象征,表达了小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
作品的意象都非常清晰而深刻,作者通过描写冷雨的冰冷、孤寂的特点,以及小冬与雨的亲密关系,巧妙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
小冬从儿时起就与冷雨相伴,她在雨中玩耍、生活,感受到了冷雨所带来的寒冷和阴郁。
与此同时,冷雨也作为一种象征,隐喻了小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整个作品给人一种沉重、悲凉的气氛,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希望的力量。
小冬虽然身处逆境,但她仍然坚强地生活着,她用自己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苦难,寻找着一丝温暖。
作品通过小冬的成长经历,传递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那冷雨》以简洁的语言、深入人心的情感和鲜明的意象,塑造了一个富有情感和思考的形象,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它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传递出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导人们勇敢面对现实,追求幸福和温暖。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范本记得高三的语文老师个性喜欢余光中的散文,时常在我们面前提到他。
但是,说句实话,我对散文却不怎样喜欢。
因为觉得散文就一个字——散!读起来,感到很吃力,往往几遍下来,还是不明白写的是什么。
看这篇《听听那冷雨》,是因为当时的天气很热,我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有些烦燥,需要些“冷雨”。
文章沿着作者的足迹,从大陆“听”到香港、台湾、美国最后又回到了台湾;随着作者的思绪,从现代听到了古代,从现实听到了历史;从少年听到青年再到中年。
每一次的“雨”都给作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听觉上的感受与心灵上的颤动。
最最为引起我兴趣的是,在余光中的笔下于是各种器官都可感受到的。
视觉上: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嗅觉上: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与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听觉上: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着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我想,余光中先生就应是很喜欢雨的吧。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对雨的仔细观察和打心底的喜欢,对雨不会有如此青苔般的深刻记忆。
而对我,一个不喜欢雨,甚至有点厌恶雨的人来说,看完这些对雨的描述也不由得喜欢上了雨。
另一方面,我不得不佩服余光中先生,他的文笔给我一种很感性的美,行文间可感受到他情感的丰沛、想象的独特(没有多少人会认为雨是带有薄荷味的吧)。
再者,《听听那冷雨》中,还体现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一个特定:文藻丰富、瑰丽。
在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他连用了“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潇潇”、“潮润润”、“走入霏霏”、“凄凄切切”八个叠词,给人一种音乐美,也营造了一种古典的意境。
此外,这些戏也使我更确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冷雨”的感觉,同时也为下文作者对“冷雨”展开叙述起了必须的铺垫作用。
读完全文,恨不得天立刻下一场冷雨!当然,这是假的。
听听那冷雨教学目标1.培养美读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意蕴2.品味鉴赏充分感受作品的深邃意境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美读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听听那冷雨》。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朗读比赛,下面请每小组推选一名进行决赛。
其他同学在心里评判,标准是能否读出情感和意境美。
2.请学生对四位同学的朗读作点评。
下课后,给你认为朗读最好的同学投票,由课代表统计结果。
二.鉴赏文章意境之美1.美读只是我们体会文章之美的第一步,要进一步走进作品,我们还要学会鉴赏文章的意境之美。
2.首先回顾一下什么是意境?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简单地说,意境就是由客观景象与作者主观情感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情与景的交融,实与虚的结合。
3.欣赏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一幅画,这幅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课文的整体意境是否相同?课文中淅淅沥沥、迷迷蒙蒙的雨与绵绵不绝的乡愁,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清冷、迷蒙、凄凉。
4.在把握文章整体意境之后,我们再通过对文章具体片段的鉴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鉴赏散文通常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鉴赏意境的方法由意象切入揣摩语言注意修辞体味作者主观情感展开联想和想象5.第五段鉴赏示例鉴赏示例一:〔第五段〕全段200余字,从雨“更可听〞写到可“感〞可“回味〞;从听雨联想听雨者〔少年、中年、白头〕,又进而联想到听雨者遭受的生活磨难,内涵十分丰富。
在作者的笔下,“冷雨〞已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成为了人生社会历练的必然组成,有时甚至会变为使人“迷失自己〞的“鬼〞。
自然而然,“雨〞有了灵魂;“听〞雨就多了人生感悟。
鉴赏示例二:〔第五段〕全段200余字,却组成了三十多个分句,短者二三字,长者十七八;读起来徐者自徐,疾者自疾,又何尝不似那可听的雨声呢?再说有的分句,几乎不成句子:“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听听那冷雨》听课反思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李雪梅
听了湛江一中董老师的一堂“高效”语文课,感慨良多。
董老师尝试的是“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是高效性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
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和谐统一。
高效课堂一般包括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
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能多于10分钟,包括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点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
而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
基于以上对高效课堂的定义,再来理解董老师的高效课堂教学。
毋庸置疑,董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仪态磊落大方,声音高昂有力富有感染,略带沙哑低沉的嗓音是对余光中这位乡愁诗人的最好阐释。
当董老师说到余光中的诗《浪子回头》里面那两句“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时,作为听众的我,心中猛然一震,从此
余光中的形象在心里定格。
由此我佩服董老师的教学功力已然达到了一种高妙境界。
董老师是第一次尝试这种课,所以讲授的时间就多了一些。
他以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导入,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乡愁的氛围,接下来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余光中的《乡愁》诗。
把学生带入到了乡愁的体验之中。
然后老师讲作者余光中并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任务。
本该不到十分钟的讲解变成了30多分钟。
好在在这段时间里,有的学生主动查阅工具书,完成了导学案中第一部分的预习任务。
接着进入高效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
全班按照空间顺序分为8个学习小组。
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巡查本组组员的学习情况。
每两个小组完成的任务是一样的,这样有助于进行答案的对比。
然后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并讲解为什么。
在各小组进行自主探究之前,董老师也对任务进行了分析示例。
以鉴赏句子为例,要求要从写作手法这个角度入手。
这样,学生清楚了自己做什么、怎么做,顺利地进入了这一环节的学习。
由于每组任务量不大,这一环节学生用时并不多,完成的效果也比较好。
也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动口、动手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极好的促进。
但董老师对学生写下来的答案不置可否、不做臧否,他的观点是只要学生的思路对就可以,不纠正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想象,不耿耿于遣词用句,不汲汲于层次表达,
学生练得多了自然就可以抓住要领。
董老师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只要是考试,就会有一定的标准。
对于考生来说,自己的答案越接近标准答案,得到的分数也会越高。
因此教师对学生答案的纠正还是有必要的,要帮助和引领学生往标准答案上靠拢。
第三个环节是达标测评。
由于时间的关系,此环节进行的并不是很从容。
最后董老师对本文的题目《听听那冷雨》的“冷”字能否换成“寒”字或“苦”字进行了简单地总结和分析,至此,本课结束。
从客观上来说,董老师的这节“高效课堂”达到了一定的“有效”效果,但是否“高效”,我想这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董老师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在即将退休之时,尚有如此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改的探索之中,这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认真学习和反思的。
教无定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也是我们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