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下语文 【课后检测】 第23课《马说》2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课后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奴隶.(lì)槽.枥(cáo)食.不饱(shí)B.祗辱.于(rǔ)尽粟.(sù)一石.(dàn)C.骈.死(pián)其真无马邪.(yé)不以千里称.也(chèn)D.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jiàn)策.之不以其道(cè)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D.执策而临.之(面对)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公将鼓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也..之能安求其能千里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3课(马说)习题精选及解析【一】基础训练1、给以下加黑字注音。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一食或尽粟〔〕一石〔〕〔4〕才美不外见〔〕〔5〕其真无马邪〔〕〔6〕不以千里称〔〕也2、写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通__________,义: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通__________,义:__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通__________,义: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通__________,义:__________3、解释以下加黑词的含义。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4〕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5〕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4、联系语境,解释以下词语。
能: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5、翻译以下语句。
〔1〕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原文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马说练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重点字词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⑤执策而临.之()2.通假字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才美不外见.( )3.一词多义①能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 食不饱( )③其不知其能千里( )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策之不以其道( )⑤策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⑥以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今义:表顺接的连词。
)②故虽.有名马(古义:今义:虽然。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④是.马也(古义:今义:判断词。
)⑤策之不以其道.(古义:今义:道路。
)5.词类活用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对比阅读(17分)【甲】马说【乙】毛遂自荐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B.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并列C.得十九人偕.从偕:一同前去D.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平庸无能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认为只有“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B.从甲文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C.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有胆有识,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留下了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
D.乙文中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仇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祗()骈()死是()马也策()之食()马者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或()尽粟一石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8分①食之不能尽其材___通__ _含义:;___通___含义:②才美不外见通_ __含义:___ __③其真无马邪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⑤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选择正确的答案:(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2)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故虽有名马\虽千里不敢易也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屋舍俨然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3)下面句中斜体词的意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
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
请仔细品味——1.本文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1.仔细阅读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本文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B.其真无马邪食之不能尽其材C.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C.安求其能千里也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6.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 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8.学完本课后,班级开展走近“唐宋八大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人物】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______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_______、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23《马说》(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hí)D.其真无马邪(yé)【答案】C【解析】C. “食”应读“sì”,同“饲”,喂养。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
第23课《马说》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骈.死(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sù)B.才美不外见.(jiàn)食.之不能尽其材(shí)C.策.之不以其道(cè)槽枥.之间(lì)D.世有伯.乐(bó)其真无马邪.(yé)【答案】 B【解析】“才美不外见”中的“见”读“xiàn”,“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读“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C【解析】A.食:吃/同“饲”,喂。
B.策: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
C.虽:虽然。
D.能:才能/能够。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案】C【解析】应为“才美/不外见”。
4.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真无马邪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执策而.临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答案】D【解析】 A.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指千里马。
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C.且:连词,犹,尚且/副词,将近。
D.之:结构助词,的。
5.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2分)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C【解析】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第23课 《马说》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①介冑: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介冑而.驰C .食之未能尽其材. 致远之材.也D .不以.千里称也 不幸相继以.死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3.(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4.(甲)(乙)两文均是借马说人,说说两文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寓意。
【答案】1.A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2)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3.通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良马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的特点。
4.【甲】文告诉我们应懂得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正确使用人才。
【乙】文告诉我们应学会“厚积薄发”。
23《马说》(课后解析)
一、参考答案:表达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藏之情。
解析: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在论证这个观点的过程中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藏之情。
二、参考答案:变换称谓,如把“千里马”称为“名马”“马之千里者”;使用代词“其”“之”代替“千里马”。
不断变换称谓的方式,加上比喻、排比等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语势,读来一气阿成,痛快淋漓。
解析:先找出文中的例子,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参考答案: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它吗叫,却个能迪晓它的意思………
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解析:第1题中“一食”“或”“尽”的翻译要准确。
第2题要注意反问语气,注意“且”“等”“安”的翻译。
第3题中“而”是转折连词,“意”是关键词。
第4题要注意感叹语气,注意“邪”的翻译。
四、提示:这则历史资料中的封德彝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识千里马的“食马者”,结合《马说》,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谈如何做到识别人才,人尽其才。
马说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马说》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骈死..于槽枥之间(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各有何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马说》中起论点的作用,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4、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揭示食马者的昏庸无知。
6、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为了献身\"四化\"建设,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7、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本文的局限性:文章流露了个人的感叹,作者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8、各段段意: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3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通_____含义:_____ ____通_______含义:_____③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通_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解释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③策之不以其道道: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安:2、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家和家(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号,又称韩文公。
文学主张上强调。
提出的口号。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苏轼称他。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等作品。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说是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6、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7、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答:8、《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答:9、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答:10、读完本文,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11、下列各句对《马说》一文分析不恰当的有项是()A、《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B、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C、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3马说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求其能千里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4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
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测试题一、解释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不以千里称.也3.一食或尽.粟一石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之不能尽其材.6.食.之不能尽其材7.一食.或尽粟一石 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9.虽有千里之能. 10.策.之不以其道11.执策.而临之二、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3.才美不外见同三、翻译句子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文学常识填空《马说》的作者是,字,河阳人,代、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
宋代、、、、、。
五、简答题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1.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作者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2.本文运用了的写法,“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文章尖锐地讽刺了,抒发了韩愈的愤慨之情。
3.用原文回答。
a.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b.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还没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做?素材积累智者创造机遇,强者抢抓机遇,弱者等待机遇,庸者坐失机遇。
弱者依赖命运,勇者创造命运,庸者静观命运,智者改变命运。
如果一个人怕重任、怕承担、怕辛苦,则永远不会进步;如果一个人怨天地、怨命运、怨他人,则永远没有作为。
只要不甘于现实平庸,努力奋斗便会改变人生方向。
----《机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3 马说人教部编版课后练习第二篇第1题【单选题】选出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选出对文章《马说》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山茶花杨慎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
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
对这首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在本诗中就是花,《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一句中的“英”指的是花瓣。
B、全诗除第一句外,其他三句均用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傲雪怒放的山茶花。
C、一个“羞”字,把珠树在山茶花面前的羞涩姿态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D、作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云南山茶花由衷的喜爱之情。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面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骈(bìng)死于槽枥之间B、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才美不外见(xiàn)【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关于《马说》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第23课《马说》第二课时课后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马说》)
(乙)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
君子亦谮②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③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揭席④而起,曰:“趣⑤驾召颜渊。
”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矣。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⑥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侠马也。
今东野毕之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
步驟,朝礼⑦回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颜渊论御马》)
(注)①佚(yì):通“逸”,逃跑。
②谮(zè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
③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
④揭席:离席,散席。
⑤趣:同“促”。
⑥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
⑦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乡.寡人日
④是.以舜无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8.①甲文运用了_____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的愤懑以及对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②乙文运用_____方法进行推理推断出东野毕驾驭的马会逃跑的结论。
【答案】
1.C
2.B
3.B
4.(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6.①尚且②怎么③同“向“先前,从前④因此
7.①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②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
8.①托物寓意;怀才不遇②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