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
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
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
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
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1000字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可以归纳为两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矛盾。
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核心矛盾之一。
在清朝末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由于封建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为贫困。
在这种情况下,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民族危机愈发加剧。
为了让中国摆脱危机,不少人士开始反思旧有制度和经济体系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要“救国必先救民”的观点。
毛泽东更是提出了“消灭剥削阶级,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口号,明确表示要消除封建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观点的共同点就是要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阶级斗争的矛盾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矛盾之一。
随着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形成,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转型期,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变得尤为激烈。
以辛亥革命为例,它的最终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确立中华民国。
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革命党人对清末特权阶级的不满和反抗。
此后,中国逐渐演化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场。
革命的农民和工人纷纷发动了自己的斗争,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综上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斗争矛盾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不论是提出“救国必先救民”的民主革命,还是“消灭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消除社会矛盾。
这些从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是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
2.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把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把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4.社会阶级成分的变化
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5.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第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材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
引言是本课的导入,阐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推进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使学生通过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的历史成就,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讲述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人民反对压迫、抵御侵略的斗争中,为了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出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在比较与鉴别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和主张,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两框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第二框阐述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两框共同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三目。
“探究与分享”阐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的革命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为了配合“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教材提供了一幅图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下午3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广场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
“探究与分享”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引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实例,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兴趣,使其学会在思考中得出符合历史、符合逻辑的结论。
略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应对举措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阶级斗争,经历了社会民主主义时期的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到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和谐与发展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阶级斗争,而是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综合矛盾。
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需要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当前,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贫富分化的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不公、贫困、失业等,而这些社会问题反又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因此,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应对措施:1.法律保障。
政府应加强监管,加大惩治贪污、贿赂、非法行贿等问题的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减少阶层差距的加剧。
2.加强民生建设。
政府应加大投入,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化。
3.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是最有效的贫困突破方式,政府应实施全民教育,并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4.加强就业培训。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培训的管理,并鼓励企业为农民工等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职业知识普及。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
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保措施。
政府应该加强环保的监管和管理,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厉行环保教育普及,建立全国性的环保部门。
2.加强资源利用管理。
政府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管理,建立资源征收与节约使用的机制。
3.加强技术研发。
政府应该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利用环保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4.调整结构产业。
政府应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行业资源约束,响应环保与技术需求。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变化,社会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创新理念、优化政策,让人民群众受益,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浅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者:夏钧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6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已由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历史证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因此,针对这一变化,我们需要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针对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到“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对我们党把握今后工作的重点,制定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所谓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往往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找到工作的重点,而把握了工作的重心,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回顾近代以来我们党取得的每一次伟大胜利,无不是建立在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当时的国情出发。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认清国情,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正是因为我们党对主要矛盾变化的准确把握,才有了革命建设一次次伟大胜利的取得。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受到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变动方面:
1、封建社会的瓦解:清朝晚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激化。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体系逐渐瓦解。
2、资本主义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经济模式。
工商业逐渐崛起,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形成。
3、农民运动和土地改革:农民起义和农民运动在近代中国十分活跃,对封建土地制度进行了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了土地改革政策,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成为社会的重要阶层。
4、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1949年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体制。
在这个过程中,私有制被消灭,国家掌握了主要生产资料,工人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
5、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导致了社会阶级的混乱,知识分子和旧的官僚资产阶级遭到打击,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动荡。
6、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引入: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
发展,推动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私营经济、外资企业和中产阶级的兴起,重新塑造了社会阶级结构。
高三中外历史复习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2006-9-18 18:1【大中小】【我要纠错】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但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也发生着不同变化和演变。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内容: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先进的中国人民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中国近代化即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大平天国运动失败(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迅速成长的欧美资本主义与封建末世的中国,以鸦片问题为引子,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但也有鲜明的时代内容。
鸦片战争严重冲击了闭关、落后的中国,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时期,则是阶级矛盾居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义和团运动失败(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
清政府适应当时局势,设立总理衙门,开展洋务运动。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主要矛盾。
这些矛盾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几个主要矛盾,包括国家与农民、工人与资本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国家与农民的矛盾近代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长期以来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群体。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与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一方面,农民的负担逐渐增加,税收和租金等负担让许多农民陷入生活困境。
另一方面,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与要求也不尽相符。
土地政策、农田水利等问题成为农民与国家之间的重要矛盾点。
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工人作为生产的主力军,为国家和资本家带来了巨大财富。
然而,工人阶级的权益却受到了忽视和侵害。
工人的劳动条件、工资待遇以及职业健康和安全等问题成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焦点。
工人组织和罢工等行动也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
城市与农村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的集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城市就业机会的不足、社会福利的缺失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生活。
与此同时,农村资源和土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环境和农民生计带来了威胁。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遭受了重大挑战。
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封建思想等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推动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道德失范、社会风险等。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也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难题。
结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涉及国家与农民、工人与资本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这些矛盾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试述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其中,民族矛盾是指中国被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等外部压迫,这种压迫加深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使他们更加渴望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而阶级矛盾则是指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对立和斗争。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地主、富农、农民、工人和资产阶级等。
这些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得中国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现代化建设。
其中,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是第一位的任务。
在这个时期,中国被列强压迫、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等,这使得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因此,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爱国志士们积极投身于反对列强的斗争中,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和反帝运动,包括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
中国也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
由于长期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割地,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十分落后。
因此,中国必须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够摆脱困境,实现繁荣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爱国志士们积极推进各种现代化建设,包括工业化、教育现代化、科学技术等,最终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三、总结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动荡的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爱国志士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和努力,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解放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转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影响展开分析。
1.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换言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温饱问题逐步转向了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
2. 经济结构的转变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过去,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我国的经济结构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导,农业是次要的产业。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少。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分配关系。
3. 城乡差距的缩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逐渐得到缩小。
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地区。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这一转变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 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向我国输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及清政府失败原因论述。
答:主要影响:1)经济上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政治上的变化: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4)社会阶级结构变化:战前,中国社会阶级主要为地主和农民两大对抗阶级,战后,五口通商区又出现列强培植的买办商人,充当列强的经济人,是近代买办资产阶级的前身,同时也出现近代中国最早产业工人。
5)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分析。
答:相同点: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都具有反封建的内容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都未得到真正实践不同点:1)《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废除私有;而《资政新篇》的核心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维护私有。
2)《天朝田亩制度》在内容上带有空想性和落后性;而《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历史潮流。
3)《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而《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近代中国关税主权沦丧过程评述。
答:1)通过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等,列强或等了片面的协定关税权。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涉及到中国在近代历史中经历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为了更好地回答问题,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1.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中外矛盾和阶级矛盾。
中外矛盾体现在中国与外国列强的斗争中,包括自然社会和历史社会两个阶段。
在自然社会阶段,中国抵御了匈奴、蒙古等外族的入侵。
在历史社会阶段,中国以不同形式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阶级矛盾主要是封建制度与农民、工人之间的矛盾。
封建制度的压迫使得农民和工人阶级日益赤贫,触发了一系列反封建斗争。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合。
封建残余占主导地位,社会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导,封建礼教影响深远。
而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迫下,中国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并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3.近代中国的基本特征近代中国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政治的剧变、经济的混乱、社会的动荡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政治的剧变主要指的是清朝的衰落与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朝统治的腐败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系列变革为中国政治带来了新的局面,虽然步履维艰,但也逐渐开启了中国现代政治的大门。
经济的混乱主要是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外国列强的侵略所引起的。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经济落后、封闭,无法应对外国列强的挑战。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面临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这一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的动荡主要源于人民群众对封建压迫的反抗。
农民和工人对封建社会的贫困和压迫感到不满,开始反抗和斗争。
这些斗争的结果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革命的发展。
民族意识的觉醒主要是中国人民认识到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在外族侵略的打击下,中国人民开始强烈要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和理解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变化。
从过去的“人民对封建主义的反抗”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再到今天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程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进步过程。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当前,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过去我们强调的是经济增长速度, 而现在我们更加注重的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现在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创新、绿色、开放、共享, 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因此,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现为: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 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所带来的新矛盾。
二、社会治理的新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会治理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当前, 我国社会治理的重点已经从单一的治安维稳转变为综合治理。
这种综合治理包括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同时, 我国的社会治理也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现为: 社会治理的综合性和人民群众参与的深入。
三、文化建设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已经从单一的文化传承转变为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
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包括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国际文化的交流、现代文化的创新等多个方面。
同时, 我国的文化建设也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现为: 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深入发展, 以及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过程。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1840-1919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 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什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5.列举5位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
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自忠,左权,孙立人赵一曼冯玉祥杨靖宇李宗仁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7.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辨析题先辨别正确与否是否认可这种说法1/3 的分数说明认为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什么2/3的分1.军事侵略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手段。
正确,他们一张先进的俗气和军事结束,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升值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
历史复习专题总汇1专题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
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
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
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
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
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
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度激化了的中外民族矛盾,暂时缓和下来,退居于从属的地位。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
2、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本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清政府调整了统治政策,奉行“中外和好”,以共同镇压人民革命。
实行两项举措:一、设立总理衙门,管理外交;二、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
但好景不长,“中外和好”的局面,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破。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早在60年代,西方列强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置,逐步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了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80年代,法国占有越南,签订《中法新约》。
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强占以重要港口为中心的“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在瓜分狂潮中迟来一步的美国,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就是由于列强侵略的步步加剧,并不断地提出新的特权要求,中外“和好”合作的局面被打破了,先后出现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顽固派支持、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侵华。
此时的清政府已丧失抵抗能力,“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在这一阶段,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经历了“和好”到再对抗,最后完全投降的过程。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广大爱国官兵为捍卫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前赴后继,奋起抵抗。
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出不少的民族英雄。
为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试图“师夷长技以自强”,推行洋务运动。
19世纪末,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学习西方文化和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推动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
此时,光绪帝出于夺取最高权力和不作“亡国之君”的意图,启用维新派实行变法。
“百日维新”刚结束,作为民族矛盾总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在山东揭开了序幕。
“扶清灭洋”的口号,既集中体现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及阶级局限性,又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激化。
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采取先“抚”后“剿”,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以上事实从不同角度说明,在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以后发展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确立,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侵华政策的制定,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侵略,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清政府的对策和人民的探索、抗争,诸种因素合力的结局。
3、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本阶段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成为依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洋人朝廷”;而帝国主义也调整了侵略政策,“以华治华”,利用清政府作侵略工具,由军事侵略转变为较“温和”、隐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侵略。
与此同时,清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如海关、常关和盐税),都成了赔款的担保,国家财政日益困难,于是更加紧了对人民的搜刮。
因此,国内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这就使得人民大众与清朝统治者的矛盾又上升,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高涨的反清情绪,把资产阶级革命派推上了政治舞台。
20世纪初,在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随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它提出了完整的革命纲领,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为己任。
同盟会一方面开展与保皇派的论战,一方面组织、发动多次武装起义,把斗争矛头直接对准清政府,促进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为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但结果适得其反,它削弱了清政府自身的统治基础,引发了革命大风暴的来临。
此时,立宪派在四川组织保路运动。
革命派利用保路运动创造的有利时期,发动了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成功,成为向清朝封建统治总攻击的突破口。
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政府的对立和抗争上。
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清朝皇帝,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的官僚统治,代替了清政府的皇帝贵族的专制统治。
从此,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的统治暗无天日,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专制独裁,人民怨声载道。
帝国主义又先后以袁世凯、段祺瑞作为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这时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斗争的焦点是共和与反共和、真共和与假共和的斗争。
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继续较量。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先后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则是稍后的新文化运动。
(二)第二阶段1、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从1919年5月至1923年底),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五四运动和中共“二大”制定的纲领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帝国主义分赃会议,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引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慑于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的声威和压力,北洋军阀政府被迫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
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沿用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中国的盟的。
这样,中国又回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各派军阀展开更为激烈的争夺,引发多次大规模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政局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
严酷的现实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真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中共“二大”指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的革命。
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简言之,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可见,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洋军阀统治集团身上,而帝国主义则是它的总后台,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北伐战争时期(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中国仍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表现为北洋军阀统治集团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的压制。
在帝国主义策动下,军阀混战继续扩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在这种形势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勃然兴起。
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针对社会问题明确提出:对内要打倒军阀,召开国民会议;对外要“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作为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北伐战争,同样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为目的。
五卅运动,掀起了反帝斗争的新高潮。
“三•一八”惨案,表明段祺瑞执政府与帝国主义公开勾结,镇压人民。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个军阀。
它的胜利进军,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先后制造“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案”。
中国人民给予坚决回击,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可见,在北伐战争时期,尽管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但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也是社会主要矛盾之一。
当时在民主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特别是争夺军队领导权的斗争异常尖锐;在中共党内正确路线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斗争亦十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