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共5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10 MB
- 文档页数:50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
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
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
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英美派是与法国派相对应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要学派。
它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研究女性作品的特殊性,批判传统文学标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
努力发掘和寻找女性文学的自身特点,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妇女加强团结和联合,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和,对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概念与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觉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的批评模式。
自从1985年挪威学者陶丽莫依(TorilMoi)在其出版的《性与文本的》(Sexual/TextuaiPolitics:FeministLiteraryTheory)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和“法国派”的概念之后,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与法国派的“视写作为,以语言的构合组织来抗拒和颠覆旧有男性社会秩序”不同,英美派“侧重的是对社会和,着力揭示潜藏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和女性被压迫的真实状况。
”可以说,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主力军,尽管没有形成什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纲领,但其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建立女性主义文学宫殿的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依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触。
本文试就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上述两大特点展开研究。
一、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在长期的父权制文化中,文学传统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女性,如夏娃、安德洛美达、潘多拉和象牙女郎,都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由内到外都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
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不容忽视,文学批评首先要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开始,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学,通过考察和分析,重新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
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新时期所有的文学批评中女性主义批评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没有一种批评能够像它那样贴近生存本体论的关注。
作为人类的一半──母亲、妻子、女儿,女性不但是女性自身说不完的话题,也是男性说不完的话题。
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女性问题就永远会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
用不着作任何一点夸张,女性的生存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
正因为如此,从八十年代初关于它的话头一提起,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兴致勃勃地探讨它,不断地深化它。
在本章设置的批评题目中,没有一种的资料──从论文到专著──在丰富性上可以跟它比肩。
仅仅梳理新时期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脉络的论文就有数十种。
而且耕耘者不只是女性作家、学者,还有相当数量的知名度较高的男性批评家。
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便利条件,也给我们设置了难以超越的高度。
我们只能放宽对自己的要求,作一次简单的描述。
考虑到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历时性研究文章较多,一些明显的演进轨迹已被说清,我们这里准备从共时性角度展开思考,抽释出女性主义批评的模式化特点。
又考虑到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是女性自身的话语,所以尽管男性批评家有不少精彩的发言,我们还是以女性批评文本作为评论的对象。
一、打开一个美丽、富有创造力的世界文学如同人类历史一样,其实是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
亚当和夏娃的同一性书写造就了人类的未来,也造就了组成一体的爱情、婚姻、家庭的文化模式。
但是由于野蛮人遗留下来的价值观长期地支配人的意识。
所以女性在创造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作用反而被忽略了。
男人无端的成为历史的唯一主宰,并且自我编撰着第一创造者的神话。
进入现代社会后,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被提出,但由于女性的社会实践历史的有限性、女性自我话语形成的艰难性,女性的作用仍然处在被遮敝状态。
直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她们找到了自己的意识、语言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包括写作,她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伟大贡献才被充分揭示出来。
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如火如荼阶段,我们目睹到了一幅壮观的图景:“发掘妇女文学著作,描绘妇女想象力的版图,分析女性的情节结构,使妇女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探索领域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肖瓦尔特创作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弗恩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不同于埃伦莫尔斯等女权主义批评人士的观点,她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源源持续的,不是由仅有的几位著名作家实现的,这其中还包括名贯古今的作家和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作家。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历史上某些女性作家走红一时、转瞬即逝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事实被人们遗忘,造成历代女作家无法搜寻到属于她们自己的成长历史,因此不得不重新翻看过去,反复地提醒和告诫自己,女性应当充分增强自己的女性意识。
透过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的英国小说来挖掘女性文学的历史特点,补充几位女性主义代表作家之间的差距与不同。
该书影响深刻,被赋予“时代杰作”之称,其根本原因在于作品将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英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重读,在继承前人女性作家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重新剖析,符合时代潮流,并且手法独到。
与此同时,该书将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一种“亚文化群体文学”,并指出,女性作家创作受亚文化影响深刻,具有一定意义。
总体而言,可将女性作家的作品划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女性阶段的创作,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史实方面,都对女性文学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女性批评要求通过女性自身的努力重新建立女性文学传统,重新书写女性历史。
女性作家们的友好情谊由此显现,她们呼吁当代妇女增强沟通和联系,携手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捆绑与束缚。
“女性文学被称之为亚文学,仅仅一个‘亚’字就决定了女性在创作时必须顺从、依附于男性的知识、智慧和力量。
肖瓦尔特提出了女性的理想化境界,即女性拥有很多金钱,并根据男性的工作量付给他们酬劳。
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法,所以肖瓦尔特也提到了双性同体,即沃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男女双性同体论。
”肖瓦尔特认为,女性批评重点在身为作者的妇女,对妇女创作的文学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分类进行分析。
女性的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都在女性批评课题中进行了解释说明,少数女性作家或女性团体创作进程、文学史等课题也有所涉及。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导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维的研究领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性别角度出发,关注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表达,以及作品对性别身份和权力关系的涉及。
本文旨在探讨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理论层面、文本解读和实践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层面上的多维视野1. 性别与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是性别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学研究往往忽视了女性作家和女性读者的存在,将文学视为男性中心的领域。
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对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进行了性别化的再思考。
这种视角揭示了文学作品中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并呼吁关注女性作家和女性读者的视角。
2. 多元身份的交叉与重叠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一步突出了多元身份的交叉与重叠。
除了性别,种族、阶级、性取向等身份因素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也得到了重视。
通过多维视野的应用,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身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织,并探索这些身份如何在文学作品中互动与表达。
3. 话语权和叙事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话语权和叙事权。
传统文学作品通常以男性视角为中心叙述,忽略了女性的体验和声音。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呼吁重塑女性话语权和叙事权,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和对女性经验的表达。
通过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叙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力结构和话语体系。
二、文本解读中的多维视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注重对文本中的性别关系的解读和分析。
它通过几种关键的解读方法和概念,帮助我们从多维度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1. 母性与女性身体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母性与女性身体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
母性被视为女性的一个重要身份,它涉及到生殖、社会角色和权力。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分析母性形象和女性身体的描绘,揭示了对女性的身体和生育能力的束缚以及社会对母性的规定。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一部分阅读与写作:在《作为妇女的阅读》中,乔纳森·卡勒援引《卡斯特桥市长》说明作家在写作时呼唤的理想读者是有性别的。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经验将使她们评价作品时表现出与男性同行不同的选择,男性同行把妇女遇到的独特问题只当做一种有限的兴趣。
以《黄色糊墙纸》与《陷坑与钟摆》的对比为例,女性批评家试图证明重新挖掘出的女作家作品在文学价值上也不输于男作家,而不仅仅只是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
妇女经验是她们作为读者对作品进行权威性评价的一种渊源——重新估价被忽视作品。
卡勒总结的女性主义批评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关注妇女经验与其读者经验的连续性,于是批评兴趣在于对女性人物的处境和心理的研究上,放在了一个作家、一种哦能够流派以及一个时期的作品中对妇女或女性形象的态度的研究上。
——有力的对控制文学作品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批评。
比如波伏娃《第二性》以及凯特米利特《性别政治》,第二时期重心转向拷问妇女为什么总不能作为女人去阅读?女性主体与经验的分离性问题。
“作为女性的阅读”的基础或者判断的经验在哪儿?问题恰恰在于,女人们一直没有作为女人去阅读。
女人被引导去认同男性人物,去反对她们自己作为女性的利益。
比如小说《永别了,武器》女主角的死免去了男主角的负担,而男人的生命才是最珍贵的,我们的眼泪为男主角而流,并体验这种理想女性形象的寓意——唯一的一个好女人只是一个死去的人。
读者必须接受作者的男性视角才能欣赏结尾时的那种悲怆之情。
于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行为就是:从一个赞同型读者变成一个反抗型读者,通过这种拒绝赞同的行为,开始把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男性意识去除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对“菲勒斯批评”的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对男性批评的批评越令人信服,它就愈能提供一种更宽泛和更综合的洞见,以分析和确定男性批评家有限和带偏见的阐释。
第二个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力图证明自身比省略与歪曲的男性阅读更理性、更严肃、更具反省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批评学界的学者将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翻译和引进到中国。
针对我国当时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十分繁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学作品的批评文章数量多却因为没有理论体系支撑而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引进传播阶段和深化理解阶段。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传播阶段引进传播阶段主要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就是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通过我国的国外文学研究学者的翻译进入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
可以说,1981年朱虹在其文章《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一文中,首先将美国妇女文学引进中国。
并于1983年出版《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书中系统地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和理论知识进行翻译和介绍。
中国由此真正意义上的感知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其理论。
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章和书籍也随着理论的引进传入中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玛丽伊格尔顿编辑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该文章可以说是引领了中国读者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了解和学习,纠正了当时因为社会思想层面误导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
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翻译出版之后,中国批评学界通过这部极具原创性、体系性的书籍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研究,也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中国后的一个标志性转折。
接下来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贝蒂费里丹的《女性的奥秘》、肖沃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和米利特的《性》等文章,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潮,对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的几年间,中国的文学界逐渐加快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引进和借鉴,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性文章大批量地引进至中国,如黄梅的《女人与小说》、李小江的《英国女性文学的觉醒》、王逢振的《关于女权主义批评的思索》、黎慧的《谈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和朱虹的《“女权主义”批评一瞥》等文章,将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批评范式,引进到中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和奠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阐述以“妇女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观,实际上最早是由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自己的一间屋》(1929)中提出来的。
从伍尔芙到波伏娃再到米利特,她们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
这也是女性意识的要义和中心所在,“女性意识”由此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在我国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中,女性意识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它成为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标准和尺度,甚至有人认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是界定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依据。
“躯体写作”一词,是在八九十年代之交,随着欧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陆续被介绍到中国大陆时渐为人们所知。
“躯体写作”说到底,还是在男性中心的文化传统中女性如何表述自身,如何突破传统限制,保持女性写作的想象自由。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一文中,从性别角度揭示女性写作的特殊涵义,并阐述了“躯体写作”的概念。
她认为,以往文学史由于缺乏女性观点,女性的生命状态没有得到出自女性自我的真实表达。
因此,西苏在这篇文章中对女作家说;“写吧!写作是属于你的,你是属于你的,你的躯体是属于你的,接受它吧。
”接着她通过揭示女性写作在男性中心社会和文化传统中遇到的阻力,进一步说明“妇女必须写妇女”的意义。
从而说明“躯体写作”真实的内涵决非一种纯粹生理上躯体感受,而是强调女性写作在历史中的无可替代性,和其中潜在的错综复杂,被以往历史和文化遮蔽的那些历史和文化内涵。
她呼吁:“妇女必须参与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
就如同被驱离她们自己的躯体那样,妇女一直被暴虐地驱逐出写作领域,这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依据同样的法律,出于同样的目的。
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本文—就象通过自己的奋斗嵌人世界和历史一样。
”川对“躯体写作”观念的认同,使中国女性写作真正回到了女性自身。
如王安忆、张洁、铁凝、刘索拉、徐小斌、蒋子丹、徐坤等大批女作家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对男性中心话语的挑战,通过“身体书写”,在“性”的描写上表现得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无所不至,以女性话语,以“女性独语”书写生命体验,女性经验,赤裸裸地祖露女性的性觉醒、性期待、恋父恋母情结、性恐惧、自慰、同性恋等女性的一切神秘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