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52.73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对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呢?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数学故事、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者利用多媒体呈现直观的数学场景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每张门票 8 元,我们班有 30 个同学,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30 个8 元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乘法运算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画图法、列举法、假设法等。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同伴那里获得启发,拓宽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
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逐步推导得出答案。
例如,在解决应用题时,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和计算。
逆向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一些逆向思考的问题来实现。
比如,给出一个算式的结果,让学生反推算式中的未知数。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要明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数学学习态度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成就感的重要因素。
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引导性问题解决: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2. 创新性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实践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中共同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数学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因素,而核心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1. 积极的激励和奖励: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和努力,激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克服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 注重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教学案例和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总结有效的教学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引导,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9篇解决问题的策略 1教学内容:五上第63~64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教学准备:小棒、表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1、课前游戏:飞镖激趣请几个精神饱满的同学上来玩飞镖游戏。
投中内圈10环,中圈8环,外圈6环。
比一比谁最厉害?师: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打印:板书:一一列举2、揭示课题:师: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学习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引发列举需要。
出示例题:(小黑板出示)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1)创设情景:师: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生: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
师:围的时候要考虑什么?生:长方形的长和宽。
(2)猜猜看会有几种围法。
(3)动手操作:师:以两人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并记录你摆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①汇报交流:生1:长8,宽1米。
生2:长5,宽4米。
……②师:如果是180根栅栏用小棒摆又会怎么样?生1:用小棒摆有点烦。
生2:答案可能有重复和遗漏(板书:重复、遗漏)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2、运用填表列举(1) 出示表格:师:用表格列举长和宽的和会怎样?生:长和宽的和一定是9米。
(打印表格每人一张)(2)师:一共列举出多少种围法?师:比较学生两种围法(有顺序和无顺序)哪种好? 板书:有序师:用表格列举与摆小棒相比有什么好处?生:不重复,不遗漏。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科,对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问题的存在,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数学题目,要求学生思考并提出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发现问题的欲望。
二、培养逻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因此培养逻辑思维是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要求,提取问题中的关键信息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逻辑思维题,要求学生根据描述的条件,判断哪一个选项最符合逻辑推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合理的解题策略。
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是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并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会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必经之路。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寻找解题思路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
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
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
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
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
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
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
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
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基于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应用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策略、沟通和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
下面将从问题拆解、信息分析、解决方案选择和结果评估等方面介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拆解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
学生应该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对每个部分进行分析。
拆解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问题的要求,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并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或模型。
对于一个有关面积的问题,学生可以将图形分解成一系列已知形状的组合,通过计算每个组合的面积,最终得到整个图形的面积。
信息分析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环节。
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信息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将问题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数学符号或图形,并将其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对应。
学生还需要培养整合和转化信息的能力,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绘制图表的方式,清晰地呈现问题的关键信息,为下一步的解决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解决方案选择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步骤。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或算法,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计算过程,得到正确的解答。
解决方案选择需要学生具备多种解题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解决方案选择还需要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结果评估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该能够对解答过程进行自我评估,检验解答的合理性,并对解答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结果评估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估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或偏差,并进行合理的纠正和调整。
通过结果评估,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提高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摘要: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学习科目,和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需要学生保持数学的眼光,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因此,在制定数学的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将解决问题教学看成是教学的关键,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方法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主要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和解决。
应用这样的方式,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化,创建适合学生的生本化课堂,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价值分析1.1提升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综合性的应用这些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做到融会贯通,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可以做到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多方进行假设,应用问题分析、举例论证的方式,证明知识应用的可行性,做到生成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度的感悟。
在数学的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相关教学,能够让学生拥有一个更为良好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将理论化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学生对于逻辑性思维。
1.2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化的角度中,分析知识和问题解决之间的关联性,综合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这一基础上,学生从微观化的角度中,从局部到整体,逐步解决问题,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增加学生思维中的灵活性。
2、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2.1创设合理化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需要做好情境创设,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联系实际生活,确保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灵活使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准确分析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准确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练习法
3.提问法
三、教学内容:
1.问题的本质
2.问题的分析方法
3.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道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并询问学生如何解决该问题。
2.引入新知
教师讲解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存在的问题,清楚问题的定义、范围和限制,找出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3.培养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师分别介绍抽象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和比较思维等分析问题的方法,归纳出适用于该问题的思考方法。
4.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前述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分别讲解:举例法、数学模型法、归纳法、分析法、探究法、反序思考法、特例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课堂练习
1.学生独自解决若干道题目,师生共同讨论。
2.教师提供一道开放式问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列举可
能的解决方案。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讲解和练习的训练,解决更多的问题。
六、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对问题分析的能力。
2.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表现的情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引言: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好数学不仅仅意味着能够熟练地运算和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问题。
一、理清问题,分析题意每个数学问题都有其独特的问题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理清问题意义和分析题意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应当注重细节,理解题目所给信息的含义,明确所需求解的内容。
在理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画图、列式、变量等方式降低问题难度,更好地理解问题。
二、寻找规律数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观察一系列数学问题,寻找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常见策略。
学生可以利用数列、图表、图形等方式来寻找规律,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地解决具体问题。
三、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当尝试不同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个复杂的计算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列竖式,试错法等方式进行计算;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学生可以尝试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相似性等特点进行解决。
通过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分步骤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采用分步骤解决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问题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子问题,逐个解决,最后将子问题的解汇总起来得到最终的解。
分步骤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还能够培养学生整合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应当灵活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相互联系的学科,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学生可以尝试将已学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将问题转化为已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六、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靠个体的智慧和能力,团队合作也是很重要的策略之一。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之一。
通过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
本文将从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概念、重要性、目标、实现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概念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步骤。
它包括了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和验证等环节。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决数学问题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并且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而言,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要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问题的解决。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要能够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需要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在交流合作中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4.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要能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而在教学过程中探究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一些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问题解决策略。
策略一:分析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前,学生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
分析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确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问题中给出了哪些条件?需要求解的未知数是什么?有哪些已知的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到这个问题中?例如,有一个数学问题:“小明有3本书,小华有4本书,小明和小华一共有几本书?”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问题得出解决策略:将小明和小华的书本数量相加。
策略二:寻找规律在解决一类问题时,寻找规律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通过观察数列或图形等形式,学生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
寻找规律可以帮助学生简化问题,直接应用规律来解决。
例如,一个数列问题:“1, 4, 9, 16, 25,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得出规律:每个数字是其所在位置的平方。
学生可以继续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后续的问题。
策略三: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另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学生可以通过逆向思考,倒推问题的解决步骤或者找到问题的逆过程。
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如果22加上某个数等于34,那这个数是多少?”学生可以通过逆向思维,将问题改写成等式22 + ? = 34。
然后,学生可以通过减法来计算得出答案。
策略四:试错法试错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试错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例如,一个试错法的问题:“如果A + B = 5,B + C = 7,C + A = 8,那么A、B、C分别是多少?”学生可以通过试错不断调整A、B、C的值,逐步逼近最终的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界对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一些关键技能和品质,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出发,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的能力。
在数学解决问题中,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和要求,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1. 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对于一个关于面积的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个问题里面的关键信息有哪些?我们需要找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制定解决策略。
2. 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问题解决思路,比如借助图形、模型、推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对于一个加法问题,教师可以提供多个解决思路,如利用数轴、组成数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思考。
对于一个关于几何图形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几何图形,然后计算一些相关的属性。
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个乘法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换位计算的方式解决,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三、培养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在数学解决问题中,沟通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1. 鼓励学生分享解决思路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一、了解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是了解问题,包括理解问题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关系和条件。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问题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加减乘除、面积周长、分数比例等,学生需要通过认真阅读问题,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条件,逐步梳理问题的逻辑关系和解题思路。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注重问题的文字描述和相关数学概念的联系,帮助他们建立对数学问题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二、分析问题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理清问题的逻辑思路和解题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强调的是数学问题的启发式解决方法,即通过启发式的思维,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涉及到面积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画图、列式、估算等方式进行思考,找出最合适的解题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寻找解题方法四、实际应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还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数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反思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是总结反思,学生需要对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复述问题、总结解题方法、对解题过程进行评价和改进等。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总结反思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和提高,通过总结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反思,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特点,采用一些策略与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就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进行探讨。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启发式教学法:1. 引导性提问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使用适当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思路,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分组探究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的互相学习与启发,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规律,将分散的知识点归纳为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问题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 探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调研、观察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景模拟教学: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模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模拟商店购物、模拟工程建设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元化评价与反馈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至关重要。
1. 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观察、小组合作评价、作业评定等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以及解题思维能力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及时的正向反馈:及时给予学生正确解题和思维的肯定与赞扬,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与积极性。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学科,小学的数学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解题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认真审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是认真审题。
好的解题者首先要学会看题能力,学生应该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限制和要求。
只有认真审题解题才会做得更准确和更快。
二、抓住关键抓住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关键是指问题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核心的信息。
学生应该学会从题目中找出关键词汇,以帮助自己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通常问题的关键有两种情况:1. 找出问题中给出的数字、数据等量化信息。
2. 找出问题中所要求的目标、结果、答案等。
抓住关键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解题的算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寻找并且解析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准确掌握计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学生要准确掌握计算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和运算符号之后,要进一步掌握解方程、证明和应用等高级数学技能。
因此,学生应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参与各种比赛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经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掌握一些解题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用于面临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
因此,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多思考,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自己的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五、勇于尝试和探索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和结合性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应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勇于尝试和探索,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通过深入探索和尝试,学生能够探索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发掘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应用能力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认真审题、抓住关键、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总结经验和勇于探索。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解答应用题一直是许多孩子做数学题的“心头大患”,因为它既要综合应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本的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觉得难的原因。
下面我们就针对一些典型问题给孩子们出谋献策啦!问题一:阅读能力差孩子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拿到题目,无从下手,苦思冥想,眉头紧锁。
这时,如果我们将题目读一遍,强调重点的字眼,或者加以停顿、重音,孩子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马上列出解题算式。
这说明孩子在数学能力上并没有问题,造成解题困难的原因是:不能够准确地抓住重点词,理解题目要求,从而不能快速正确的答题。
老师的对策:正确阅读和梳理数学信息1. 训练孩子抓住主要概念以及重点词句的能力,帮助他们体会题目的主要意思,引导他们正确地阅读和梳理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 对于做错的题目,引导孩子形成错题分析的习惯,明确错误原因,明白“正确阅读”的重要性,监督孩子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后再下笔。
问题二:反复栽在一道题上常有爸妈抱怨自家孩子不长记性,同一类题目反复出错,每次改正后,都觉得自己懂了,但下一次遇到,还是要错。
这样的情况,并不仅是孩子忘性大,还需进一步分析原因,比如,是因为孩子没有吃透知识点,造成的同类题型解题困难?还是因为阅读能力低,造成题目“易容”后无法理解?只有找到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老师的对策: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这个情况比较普遍,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对于这类问题,小蓝老师首先会让孩子检查自己错在哪里,思考题目考察的是什么知识点,要用哪些知识去解决,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弄懂弄透。
其中,每个宝贝准备一个错题集就是很好的方式。
问题三:对数量关系分析不明确教师在教学解决应用题时总是把分析数量关系看作重中之重,但孩子们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注意力往往被题目中的情节吸引,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的能力较弱。
六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学内容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转化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本单元教学转化策略。
学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经常进行转化,已经积累了关于转化的体验。
本单元深入体验转化,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编排2道例题、一个练习,把教学分成两段进行。
例1,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从策略层面上认识它,体会转化的价值。
例2,利用已有分率进行推理,转化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发展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让学生体会转化,感悟策略。
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再认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思想方法是形成策略的有效途径。
学生曾经进行过许多转化,是感悟策略的宝贵资源,本单元从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开始,例1的教学分三步进行。
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转化。
方格纸上呈现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不容易直接看出面积是否相等。
学生会想到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
其中一个图形平移它的一部分,另一个图形旋转它的两小块,转化成的两个长方形长相等、宽也相等,面积肯定相等。
这个问题利用直观情境让学生主动转化,初步体会转化有助于解决问题。
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体会转化是一种策略。
教材指出转化是策略,让学生回忆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验转化。
第72页列举了推导面积公式时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分数除法时转化,这些仅是曾经进行过的一部分转化,学生还能说出许多。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回忆,简要说说怎样转化的,转化有什么好处,达到体验转化的目的。
有意识地应用转化解决问题。
试一试计算四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数形结合,把原式转化成1-,能很快说出得数。
练一练计算多边形周长,在图形启发下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实现了化繁为简。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再让学生说说解题策略,不仅深刻体会了转化,还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
的策略和方法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
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
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
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
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
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
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
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
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
作开始数学教学。
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
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
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
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
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3)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整堂课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生活,问题来源于学生,突出“应用性”。
通过平均分、平均身高、每季度用水情况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策略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
例4 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
在本学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策略五:从问题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比如:对于50,98,38,10,51这些数,请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又如: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 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等等。
学生从中都能领悟到一些规律。
数学中解决问题还需要用运用各种能力:如理解问题的能力,空间思维的想象能力,新旧知识的联系和问题的切入点等。
但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提倡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地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
问题的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原有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