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民间歌唱艺术的瑰宝,被称为“活化石”。
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富有魅力,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侗族大歌的起源、特点以及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初步探讨。
侗族大歌起源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的侗族聚居区,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其形式自由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歌词以侗文为主,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侗族大歌是民间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音乐旋律悠扬、动情感人,歌词抒发着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感慨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统方式逐渐被冲淡,年轻一代对此了解和熟悉的意愿也在减弱。
另外,侗族大歌的语言和字母系统变得陌生,很多年轻人不再使用侗文,使得大歌的演唱者和传承者日渐减少。
同时,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也给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侗族大歌的研究和文化挖掘。
通过深入了解大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归纳总结出其文化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其次,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人的培训和激励。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和比赛活动,鼓励并激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增强他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将侗族大歌列入学校教育课程。
通过将大歌纳入学校音乐课程或民族文化课程,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在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人才培养的不足是制约侗族大歌传承的主要问题之一。
缺乏专业的传承人和教育机构,限制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侗族大歌传承中的一个难题。
在现代社会中,侗族大歌很难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和关注,这导致很多传承人选择放弃这一艺术形式而寻求其他更有利可图的职业。
贵州侗族大歌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引言:贵州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群体,以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而闻名。
其中,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口头传统艺术。
本文将介绍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情况。
一、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
侗族大歌以自然界为题材,并取材于农田劳动、生育、婚嫁、祭祀等社会活动,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贵州侗族大歌的特点1. 音乐风格独特贵州侗族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独特的音调和节奏。
传统上,侗族大歌是通过口传和耳闻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地域特点。
2. 多样的演唱形式贵州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独唱外,还有合唱、对唱等形式。
合唱形式中,通常由一名主唱带领,其他人以和声的方式参与演唱;对唱形式中,两位歌手交替演唱。
3. 歌词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是由侗族人民自己创作而成的,以侗族方言演唱。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
歌词中常常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往往离开农村,接受现代教育,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2. 传承的重要性然而,侗族大歌作为贵州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侗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瑰宝之一,是侗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采取以下措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原始资料侗族大歌是源远流长的口头传统文化,其传承多为父传子,较少有文字记载。
因此,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原始资料是保护和传承的基础。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团队,深入不同侗族聚居地区,与侗族长者和歌手进行交流,记录下他们的唱法、曲调和歌词等重要信息,系统地整理成数据库或制作成音像资料。
二、设立侗族大歌保护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可以设立专门的侗族大歌保护机构。
该机构可以承担对侗族大歌的研究、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等工作,组织相应的培训班和讲座,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保护意识。
同时,该机构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保护侗族大歌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工作,确保其受到法律保护。
三、加强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宣传和推广,可以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社会价值。
可以在各地举办侗族大歌的音乐会和演出活动,邀请侗族歌手和乐队进行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侗族大歌。
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开设专门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侗族大歌的相关信息和音频、视频等资料,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和传播侗族大歌。
四、加强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传承是侗族大歌保护的核心问题,应当加强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工作。
可以在侗族聚居地区设立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吸纳优秀的侗族歌手和音乐家,开展传授侗族大歌技艺和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的侗族大歌传承人才。
同时,可以将侗族大歌纳入到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中,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从小学、中学延伸到大学和艺术院校。
五、倡导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侗族自身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侗族文化节、音乐节等活动,将侗族大歌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展示,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
论侗族大歌生态详细内容【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和曲调特点。
这些大歌不仅在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侗族大歌在传播与发展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因此需要加强保护与振兴措施。
尽管侗族大歌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着一定的传承和发展困难,但它们依然是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侗族大歌生态的健康发展,我们仍需不断努力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以保留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侗族大歌、生态、传承、演唱、曲调、歌词、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传播、发展、保护、振兴、侗族文化、保护、传承、生态、健康发展。
1. 引言1.1 侗族大歌的概念与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音乐形式中的一种,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侗族大歌通常是由一群人合唱而成,歌声悠扬动听,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侗族大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通常由不同声部的人共同演唱,其中包括高音、中音和低音等不同音域,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和声效果。
这种多声部合唱的演唱方式使其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
2. 口传心授: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头传承,师承制度严格,通常由长者传授给年轻一代,保证了歌曲的纯正性和传统性。
这种传承方式也使侗族大歌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3. 情感表达:侗族大歌常常表达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热爱与感悟,歌词朴实真挚,富有感情色彩。
通过歌曲的表达,侗族人民能够展现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
4. 舞蹈结合:侗族大歌常常结合舞蹈表演,舞蹈动作优美而富有韵律感,与歌曲的旋律相辅相成,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舞蹈结合也增添了侗族大歌的艺术魅力和观赏性。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与珍视。
1.2 侗族大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侗族大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贵州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摘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贵州民间特色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本文通过简述侗族大歌及其保护现状、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应对保护措施。
对贵州侗族大歌的保护与研究,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关键词】侗族大歌;保护;对策一、侗族大歌概况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主要聚居于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其聚居地风光秀美、民风淳朴。
“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轿”。
因此,侗族大歌是侗家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
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参演时的表现令世界震惊,世界音乐界开始扭转对中国复调音乐的偏见,重新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与评判中国音乐。
侗族大歌于2005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2022年11月15日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所以说,侗族大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侗族大歌是侗族歌队演唱的多声歌(叠声歌),(1)其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第二土语区。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
根据侗族大歌的特点又可将其划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以及戏曲大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传承,是侗族人民生活的缩影。
它以艺术的形式记载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精神生活等等。
侗族没有形成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其民族历史的传承基本上是使用“歌”这一载体来实现的,以歌代文。
侗族大歌是集娱乐性、教育性、传承性、交流性、文化性于一体的艺术。
所以我们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辉煌历史能够延续下去。
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象征,是侗家凝聚力的体现。
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摘要:中国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各民族的文化价值也由特色民族音乐充分体现出来。
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颗灿烂之星,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侗族来讲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以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以及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侗族大歌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1.非遗文化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与意义1.1非遗文化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侗族是一个友爱互助的民族。
族内人民和谐团结、友善、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形成了侗族大歌的特色:高亢嘹亮。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团结的关系都可在侗族大歌中表现出。
侗族大歌从各个方面立体展现还原人民的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
侗族大歌是侗族精神文明的高度体现,通过侗族大歌,能够充分领略认识到侗族社会精神文化世界的珍贵的人文美感。
1.2非遗文化侗族大歌的经济价值通过开发侗族大歌的内在经济价值潜力能够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的GDP。
因此,在宣传方面加大投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也会有效提高侗歌在大范围内的知名度。
重视侗歌所具有的经济发展潜力与价值,有助于拓宽大众的眼界,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2.1侗歌传承出现断层,生存发展困难侗族大歌在现在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现代飞速发展文化的打击,使其也被侗族人民渐渐遗忘。
在现代的生活发展中,相对于历史文化年轻人更喜欢潮流事物和新兴娱乐,不喜欢传承弘扬侗族大歌这种相对古老的音乐。
除了侗族大歌的古老这一原因,还有就是侗族大歌传承的工作没有办法满足现代的消费要求,因此大多数年轻人不得不放弃这一传统音乐,选择进入城市生活工作发展,跟上现代发展的需求。
2.2歌队成员老龄化问题严重由于现代发展需求,大部分年轻人选择进入城市生活发展,导致侗族歌队中成员大多数都是老人,出现老龄化的现象,年轻歌者很少对侗族大歌的发展很不利。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侗族大歌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瑰宝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侗族大歌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一系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侗族大歌的定义和特点入手,探讨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有效措施。
一、侗族大歌的定义和特点侗族大歌是指侗族人民在劳动、祭祀、娱乐和生活中创造出来并传唱至今的一种叙事性歌曲形式,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侗族大歌通常由数十名甚至上百名歌手组成合唱团体,分为数个声部,采用对答、间奏和合唱等形式进行演唱。
大歌既包含着对生活的赞美和祝福,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保护侗族大歌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侗族大歌的文化和历史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大歌的发展历程、内容和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从而为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支持。
此外,加强侗族大歌的传统教育和培训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应该鼓励侗族青年学习和传承大歌,组织专门的培训班和交流活动,提高参与者对大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集体学唱和演唱比赛等形式,激发人们对大歌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应当注重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音视频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归档。
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保存传统的演唱方法和唱腔,还可以为后代的学习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亦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侗族大歌的版权保护和管理,打击盗版和侵权现象,确保大歌的传承和发展权益。
三、传承侗族大歌的措施传承侗族大歌需要在传统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培养一支新的大歌人才队伍。
可以通过设立侗族大歌的专业表演团队或学院,向广大侗族青年传授歌唱技巧和传统唱腔,培养专职歌手和演奏人员。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大歌与网络、APP等结合,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
此外,组织举办侗族大歌的各类演出和比赛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歌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的研究,探讨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一、侗族大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1.传承人逐渐减少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传承人的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已经离开了传统农村生活,技艺传承得不到继承,逐渐消失。
此外,如今的年轻一代更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逐渐降低,对于传统文艺的兴趣也较低。
2.文化多样性的丧失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着受到外部文化影响的风险。
新生代的歌手和听众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的音乐形式,忽略了侗族大歌的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
侗族大歌的风格和内容在现代音乐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也导致侗族大歌的文化多样性受到了丧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同质化。
3.传承方式的贫困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十分贫困,传统祭祀、家庭教育和口传等方式难以为那些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传承平台。
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也无法真正地帮助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因为侗族大歌的美学、文化内涵和演唱技巧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精细的技能传承,只有通过口耳相承和现场学习才能真正传承。
尽管侗族大歌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侗族大歌“非遗”传承:1.完善侗族大歌的保护政策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出台进一步细化的保护措施,加强培训和支持措施,倡导更多的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2.注重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侗族大歌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意识。
此外,应该加强村庄和社区的文化教育,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根基,防止侗族大歌在时代的河流中逐渐消失。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摘要】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
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2009年9月30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然而,在一连串的光环背后,侗族大歌却正面临着后继无人,乃至失传的尴尬境地。
本文主要是探讨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侗族大歌;保护传承;措施侗族大歌是一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多人合唱形式,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
侗族大歌在其传承体系中,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民俗习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孕育侗族大歌的环境正在被蚕食。
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侗族大歌这块文化瑰宝要如何才能得以保护和传承呢?一、侗族大歌传承困境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
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
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究竟和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
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当今民间传承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外出人口增多,歌班数量减少;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教育的普及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大歌的教育功能淡化,歌师的地位受到挑战,教歌的积极性受损:在文化交融过程中,休闲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导致民俗活动衰减,而且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
文旅融合发展中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1. 引言1.1 定义文旅融合发展与侗族大歌文旅融合发展是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简称,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欣赏和学习。
它既是侗族文化的精神象征,也是侗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通过歌唱方式展现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促进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丰富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地方的文化软实力。
【内容到此结束】。
1.2 侗族大歌在文旅融合中的地位侗族大歌在文旅融合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人民的灵魂和记忆。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侗族大歌扮演着连接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的桥梁角色。
侗族大歌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学习和欣赏。
侗族大歌在文旅融合中既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打造。
通过展示侗族大歌,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侗族文化的魅力,传承侗族传统音乐的精髓。
侗族大歌还可以为当地旅游业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侗族大歌的地位不可忽视。
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是对侗族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中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侗族大歌的地位将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呵护,成为推动侗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正文2.1 侗族大歌的历史与特点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特点。
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古老的传统宗教仪式,经过长期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侗族大歌通常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的合唱团队演唱,歌曲内容多为歌颂生活、表达情感或祈祷祈福。
侗族大歌的保护措施
作为一项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其得到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1. 传统的学习方式:侗族大歌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的,因此在学校和社区中,鼓励孩子们学习和表演传统的侗族音乐,并且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增强他们对侗族大歌的兴趣和理解。
2. 表演和传承平台:在侗族地区,侗族大歌被视为社区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举办音乐节、演出和其他文化活动,为侗族大歌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促进了其在社区内的传承和发展。
3. 数字保护:在数字化时代,侗族大歌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例如,通过音频、视频等数字媒介,可以将侗族大歌的传统表演方式记录下来,并使其得以在更多的场合中展示和传播。
4. 法律保护:为了保护侗族大歌的权益,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其传统表演方式和传承方式的法律地位。
此外,通过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为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金支持。
5. 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组织和合作伙伴的合作,可以将侗族大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例如,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就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这样的国际合作不仅提高了侗族大歌的知名度,也有助于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侗族大歌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是侗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非遗传承现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一、侗族大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传统音乐形式的代表作品,流传于侗族聚居的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
侗族大歌体裁繁多,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生活、劳动和爱情的歌曲,也有叙事抒情、祈愿祈祷的歌谣,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描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信仰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人口流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也逐渐失效,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越来越少。
2. 传承环境恶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侗族大歌的传承环境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许多传统的村落、民居和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破坏,许多传统的演唱场所也逐渐减少,这些都给侗族大歌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传承意识淡化: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侗族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承意识逐渐淡化。
侗族大歌的传承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坚定的信念,但是许多年轻人更愿意追逐时尚、娱乐和消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不够重视。
针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侗族青年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热情。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文化节庆等方式,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侗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口传心授的史诗,被誉为“侗乡之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希望能够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述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社会历史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情感。
侗族大歌通常由族中的老艺人口头传唱,其内容涵盖了侗族的民族地理、历史风情、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被誉为“侗族百科全书”。
侗族大歌既是侗族人民的心灵寄托,也是他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以其“见闻说唱”、“歌者村说”、“民歌情景体”、“通俗历史体”等特点,成为古老的史诗形式,其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爱情悲欢、生活琐事等。
在长期的口头传承中,侗族大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1.口传心授传承困难侗族大歌是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进行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口传心授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许多老艺人去世后,其所掌握的大歌内容也随之失传,导致侗族大歌的口传心授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现代生活压力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普及,侗族大歌的传唱者和传承者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参与度相对较低,这也使得侗族大歌传承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3.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目前,侗族大歌在保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在一些地方,由于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不力,导致一些珍贵的大歌内容和传承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1.弘扬侗族大歌文化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一、侗族大歌涵义与分类(一)侗族大歌的名称及涵义侗族大歌,名称取自侗语“嘎老”[Gal Laox ]或“嘎玛”[Gal Mags] 。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音乐工作者把侗族民间多声歌(合唱歌曲)―“嘎老”,译作“侗族大歌”,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什么是“嘎老”,尹庐慧在《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一文中,根据三个不同范畴的涵义,将其分为广义、狭义以及本义三种。
尹庐慧认为,广义上的“嘎老”,即“侗族大歌”,是侗族所有多声部民歌的统称,具有低音、高音两个声部,有时出现三个以上声部的特征。
狭义上的“嘎老”,是指在特殊礼俗场合,异性歌班在鼓楼里对唱的歌。
本义上的“嘎老”,也叫“鼓楼歌”。
在民间传统中,人们给歌曲分类并非像很多专家那样以“是否多声部”为标准,而是以歌的词义、唱歌的场合、是否有乐器伴奏等等来分类。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专家学者将“鼓楼大歌”划分为“侗族大歌”的一种,其实不然,在黎平侗族大歌又称“鼓楼大歌”,两者并非从属关系。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的总称,不同领域的侗人根据大歌的词义、唱歌的场合等来对大歌进行不同的分类。
在黎平,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分为以下四大类型:1、嘎所(声音大歌)。
这种歌以强调声音的优美、旋律的跌宕为主,以显示旋律为主,歌词一般较为短少。
“嘎所”的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之声,其标题(题名)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命名,如“嘎俩”《蝉歌》。
2、嘎嘛(柔声大歌)。
这是以抒发男女之间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其特点是歌词多,拖腔部分比较短,旋律有的缓慢、婉转,有的节奏轻快、活跃,如《装呆傻》。
3、嘎想(伦理大歌)。
这是一种以劝教戒世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
其音乐旋律起伏不大,主要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达,歌词以称颂或讽刺为主要手段。
重要曲目有《父母歌》。
4、嘎吉(叙事大歌)。
这类大歌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是侗族曲艺“多声说唱”的一个品种。
论侗族大歌生态详细内容【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特殊的意义。
它是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形式丰富多样的歌曲,更是一种传承文化、传播智慧的媒介。
侗族大歌的演唱方式多样,有独唱、合唱和对唱等形式,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着侗族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社会交流的手段。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侗族社会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立文化保护机构,开展文化传承项目等。
侗族大歌生态具有独特的特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将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侗族大歌、生态、传承、形式、演唱方式、意义、保护、文化价值、未来发展、生态特点。
1. 引言1.1 侗族大歌的定义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有的传统歌曲形式,是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通常是由一群人合唱的方式进行演唱,歌词内容涉及到民族传统、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更是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侗族大歌通过音乐、歌词等形式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成为了侗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朴实、真挚的表达方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大歌既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通过大歌这种传统形式,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1.2 侗族大歌的地位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在侗族社会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侗族大歌被视为侗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侗族人民的文化象征和精神支柱。
在侗族的生活中,大歌贯穿始终,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的节日庆典中,侗族大歌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歌曲形式,更是传承侗族文化、弘扬侗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文旅融合发展中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等地。
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民族交响乐”。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推进,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在侗族大歌的保护方面,应加大政策和经济支持。
政府需要出台专门的政策,制定激励措施,加大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
投入资金,加强人才培养,组织专门的培训班,培养一批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和专业人才。
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侗族大歌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侗族大歌的原汁原味得以保留下来。
在传承方面,应注重抓好基层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侗族地区的学校和社区,应开设侗族大歌的传统音乐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学习侗族大歌,培养他们对侗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和专业人才应走出去,到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和传统音乐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侗族大歌,提高其影响力和传播力。
应注重与旅游业的结合,推动侗族大歌在文旅融合中的创新发展。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在旅游业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可以通过举办侗族大歌音乐会、演出赛事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侗族大歌。
可以在旅游景点建设侗族大歌文化村、侗族大歌主题酒店等设施,提供更好的观赏和体验环境,进一步促进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应加强与其他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
民族音乐融合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侗族大歌可以与其他民族的音乐进行交流合作,融合各自的特色,创作出更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作品。
通过多元的艺术形式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使侗族大歌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和市场需求。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需要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努力。
只有加大保护力度,加强传承教育,注重创新发展,才能让侗族大歌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得以传承,为推动侗族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保护侗族大歌建议书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它是侗族人民用来祭祀祖先、迎接客人、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一种歌曲形式。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族特色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侗族大歌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为了保护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文化传承教育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是保护侗族大歌的关键。
应该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开展侗族大歌的传统教育,让年轻一代了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培养他们对侗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加强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
政府应该加大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加大对侵犯侗族大歌版权和侵害侗族大歌传统的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设立和使用为了保护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设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支持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筹备和使用中来,共同保护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侗族大歌作为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应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学习和传播侗族大歌。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为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五、加强科学研究与保护工作侗族大歌的保护需要有科学的研究作为支撑。
应该加强对侗族大歌的科学研究,了解侗族大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为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总之,保护侗族大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加强文化传承教育、加强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设立和使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科学研究与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得到传承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更大的贡献。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誉为“活化石”、“中国民歌之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亟需进行研究和保护。
当前,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传承人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变生活方式,不再选择从事传统的大歌艺术,导致传承人的数量逐渐减少。
二是传统的口传承模式难以持续。
侗族大歌一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给后代,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使得这种传统模式不再适用,传承的动力和机制遭到破坏。
三是传统的表演场所与机会减少。
侗族大歌多在村庄的集会广场、庙会等场所进行演唱,城市化的推进和商业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场所和机会日益减少,给大歌传承带来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大歌的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侗族大歌的历史、形式、演唱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内涵与意义,为传承和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加强对传统知识的收集与整理。
通过对传承人的访谈、录音、视频等方式,收集传统知识的存量,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为传承和保护提供资料和参考。
三是创新传承方式与形式。
在保持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放映、展览、数字化技术等方式,将侗族大歌带入更多的人群中,增加传承的机会和可能性。
四是培养传承人与继承队伍。
通过开展培训班、学校课程等方式,培养年轻人对侗族大歌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增加传承人的数量和传承力度。
五是加强政策支持与保护力度。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经济支持和政策红利,推动侗族大歌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于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现代化带来的挑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研究、整理与传承工作,以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这一非遗文化遗产。
只有如此,侗族大歌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文旅融合发展中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摘要】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侗族大歌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本文从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影响因素分析、保护措施探讨、传承策略探讨以及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了侗族大歌保护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展望。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文化机构等多方合作,制定综合性的保护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侗族大歌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关键词】侗族大歌、文旅融合、保护、传承、文化价值、影响因素、保护措施、传承策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生活、劳动和娱乐等方面创作并传唱的长篇史诗性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传承源远流长,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体现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传统的大歌演唱形式正在逐渐失传,年轻一代对侗族大歌的兴趣也逐渐减弱,这给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只有通过持续的保护工作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侗族大歌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侗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2 问题提出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侗族大歌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年轻一代对侗族大歌的了解和传承也面临困难。
2. 正文2.1 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以其雄浑激越的音乐风格、悠扬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的当前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探讨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况侗族大歌,又称侗歌,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它以人声为主要演唱工具,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鼓、扁鼓等。
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旋律优美、激昂热烈,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侗族的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等方面的内容。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湖南省等地方,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非遗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者数量较少。
很多年轻人因为上学、就业等原因离开家乡,无法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影响。
2. 传承环境恶劣:部分侗族村寨的经济条件较差,文化设施匮乏,传承环境恶劣,缺乏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资源。
传承人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3. 传承方式陈旧:现今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渠道。
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在无形中变得困难和艰巨。
三、侗族大歌传承问题探讨1. 传承人才储备不足: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首先源于传承人才储备不足。
年长者逐渐衰老,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心不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才储备不足,长此以往将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摘要】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
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2009年9月30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然而,在一连串的光环背后,侗族大歌却正面临着后继无人,乃至失传的尴尬境地。
本文主要是探讨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侗族大歌;保护传承;措施
侗族大歌是一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多人合唱形式,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
侗族大歌在其传承体系中,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民俗习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孕育侗族大歌的环境正在被蚕食。
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侗族大歌这块文化瑰宝要如何才能得以保护和传承呢?
一、侗族大歌传承困境
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
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
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究竟和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
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当今民间传承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外出人口增多,歌班数量减少;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教育的普及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大歌的教育功能淡化,歌师的地位受到挑战,教歌的积极性受损:在文化交融过程中,休闲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导致民俗活动衰减,而且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
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三者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侗族大歌的传承。
学校如今是侗族大歌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但目前学校缺乏师资和有效实用的教材,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学校环境脱离了原生语境,致使侗族大歌的本原功能和意义缺失,音乐性和艺术性凸显,并逐渐走向舞台化。
二、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一)提高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的认识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
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物种”,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
(二)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具体措施
1、加强对民俗活动的宣传、保护和推广
建议政府和民间加强对民俗活动的宣传、保护和推广让侗族大歌有生存的空间;对歌师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扶,保证歌师队伍的存在;发展侗族大歌主题的旅游项目,扩大就业,吸引外出者回乡,重新组建歌班;舞台表演中加入文化展示的内容,尽可能让舞台上的侗族大歌“神”、“形”兼备。
举办一系列侗族村寨的文化交流活动,活跃了村寨文化,为家乡送上了一个美好的节日礼物,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对侗族文化的关注和向往。
2、在侗族村寨文艺队和邻近各寨的侗戏班中发展传承人
有条件的话将文艺队与侗族大歌队同时组织到一起,进行联欢,在联欢中培养年轻人的兴趣。
在兴趣的基础上,让文艺队的年轻人凭借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才华,先把侗族大歌学好。
同时还得要在侗族地区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有眼界的,能跟外界交流优秀的年轻人。
因为城市化和商业旅游正在不断的蚕食、异化着侗族大歌。
在这样的环境中,侗族大歌要选择什么,拒绝什么,就需要这批人来做出回答。
这就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的帮助,文化学者以及社会组织成为了一股保护侗族大歌专业而强大的力量。
3、走向专业化
走向专业化——发展侗族村寨旅游业,组织专业侗族大歌队演出,使得歌队走向稳定化,专业化。
这将有利于侗族大歌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获得新时代的新生气。
4、搞好乡村建设
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老百姓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要保护好它,最根本的还得要保障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能在这里幸福的生活下去,唱歌没有经济支撑是很难生存下去。
因此,侗族地区的经济如何发展,是一个很重要、也需要慎重的问题。
这就要从乡土里头找到,而不是空降年轻一代传人。
只有把乡村建设好了,文化才能保护。
这需要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老百姓富裕
起来,进而把歌唱好。
5、官民共搭建一个平台
政府和老百姓要找到一个契合点,官方的参与,民间的介入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在磨合的过程当中找到一条最好的路径。
此外,跟相关的专家建立长期的合作和联系,把文化资源变成优势,同时要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
侗族大歌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必要时需要政府扶持,不能让唱好歌的孩子都因生计出去简单打工,让他们不离家门唱着歌就可以过得好,譬如建一个官方的侗族大歌实地演出场景;再有就是系统的做一个传统大歌高质量录音集成,因为随着时代变迁,真正的味道都可能流失,趁着会唱原汁原味侗族大歌的老人们还在,由政府支持做一个大歌高质量录音大全,这将会是将来宝贵的遗产。
6、把侗族大歌引进课堂
把侗族大歌引进课堂,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制定条例,对其进行法律层面的保护。
在侗族集中的乡镇中学正式挂牌建立了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每年选取若干名优秀学生组成侗族大歌培训班;对全县的侗族大歌歌师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侗族文化传承人;同时在侗寨民族小学开展“汉、侗”双语教学,各村校都建有侗歌班、幼儿园也把侗族大歌作为幼儿的启蒙音乐。
为侗族大歌人才及旅游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把侗族大歌推向市场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人们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教歌、唱歌已经逐步变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传统的侗族大歌都是在侗族村寨里演唱,受众基本上都是懂侗语的侗族群众。
如今,侗族大歌已经走出侗乡,走向全国,甚至是面向世界,受众的多样化也对侗族大歌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此可知,侗族大歌必须发展才能适应新生活、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勇敢、坚定地走向未来。
因为这是把侗族大歌推向市场的第一步!
8、建立了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
比如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区贵州省黎平县岩洞、肇兴等乡镇,现已建立了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工作。
总之,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同样需要保护。
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物种”,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
发掘、抢救、保护侗族大歌,对侗族地区甚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