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9
14、地球上的红飘带说课一、说教材《地球上的红飘带》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课。
通过本课的教学能使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历经了艰难险阻,从而了解一些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并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最终把长征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素质,促进自身的成长。
二、说“学情”考虑到现在的学生生活的条件都非常得优越,对于长征内容了解得非常少,可以说是纸上谈兵。
因此要让长征精神能扎根在学生内心,光靠照本宣读是起不了作用的,必须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观看录象、照片,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经历了艰难险阻,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以至有学习长征精神的欲望;通过学生讲述收集的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史,引导学生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讨论总结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
并激发学生学习红军精神的欲望,并积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之中。
四、说教法1、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遵循认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讲述法、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教学设备,如对长征历程的教学。
3、探究讨论法——激发兴趣,合作探究;采用“观看录象—情境创设—讨论回答”的方式,体现动眼动手动口“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五、学说法本节课主要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适宜、适时地对学群学,合作探究。
教学中紧扣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有劲”的效果!六、说实施本课我们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经历了艰难险阻,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以至有学习长征精神的欲望。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中,一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形象直观地反映出红军二万五手里长征的光辉历相,它犹如一条鲜艳的红色丝带飘扬在祖国的版图上:后以《大波河上的史诗》故事提示我们引导孩子了解长征故事,领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租、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知道一些长征故事,对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所感悟。
但这段历史毕竟高学生的生活久远,对长征的真实情况了解得很少、加之学生自身的生活条件优越,很难真切感受到长征的艰辛。
要让长征精神扎根学生内心,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已具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可借助网络媒体等途径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并通过问题教学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感悟。
教学目标:1、知道长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伟大的胜利,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需要秉承的民族革命精神。
2.通过识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体会长征的艰辛和伟大,交流长征故事感悟长征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懂得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路上要发扬红军革命精神,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教学重点:了解长征事迹,体会红军长征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理解红军长征是一条永远铭记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该秉承长征精神书写新的光辉历程。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长征故事,老师收集相关视频、图片资料活动过程:课前活动连环画书猜一猜一、出示《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书二、观察封面认人物三、根据人物猜内容[设计意图:借助连环画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主题学习作铺垫。
]活动一梳理已知问未知一、梳理已知1.揭示主题2.梳理已知老师根据学生了解的长征信息梳理:长征时间、人数、路线、故事……二、引导质疑主要引导学生提出有疑惑或是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进行长征?长征为什么能取胜?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求未知,既能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4、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目标:1、知道红军打破敌人围追堵截、胜利完成长征的史实,懂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2、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感受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3、培养学生初步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胜利完成长征的史实,懂得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胜利完成长征的史实。
2.懂得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激发对红军的崇敬,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胜利完成长征的史实,懂得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
教学过程活动一、启发学生,引入新课1.师:1934年到1935年,我们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一条红色的飘带,(课件出示课题:14 地球上的红飘带)它是由几十万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的足迹和鲜血绘成的,绵延二万五千余里,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悲壮、最英勇的一次进军,它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叫“长征”。
2.师:对于长征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3.学生交流。
活动二、学习课文,了解长征的史实。
1.师过渡: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了解这段历史。
看书本56页《历史坊》。
2、师: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他们一心妄想消灭共产党和工农红军。
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先后向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
3.师:这是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敌我力量对比表,(课件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看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4.学生交流。
5.师小结:由于根据地军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采取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针,大家齐心协力,从而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而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由于党内执行了错误的方针和政策,和敌人死拼,就这样根据地越来越小,红军伤亡惨重,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之一作者: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南阳里小学吴柳梅审稿:【教材分析】《地球上的红飘带》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第六单元《向人民英雄致敬》,主题三《光辉的历程》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历经了艰难险阻,从而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些英雄事迹,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并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最终把长征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素质,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学生本学期初次学习中国革命史,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如:长征的历史背景、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等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
因此,课前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及自己家的书柜里或上网查阅、了解、搜集有关长征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十分钟队会帮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史,形成一定的教学氛围。
并且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要求,把学生以往的知识和课本结合起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有效的教学方式,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的体验,以活动促进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学习以红军那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去面对生活、迎接困难。
【教学设想】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品德教学模式,课前我建立了专题学习网站“地球上的红飘带”,该专题学习网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针对“长征”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内容。
适合于小学五年级学生及老师在进行长征知识学习过程中查找资料、开展活动、进行反馈评价。
网站结构层次分明,内容丰富。
紧抓长征这一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切实可行的学习指导、丰富的游戏活动设计等,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画面清晰富有童趣,模块名称以贴合主题的语句出现,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查找,有效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较好地起到了辅助学习的作用。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红军打破敌人的围剿,胜利完成长征的史实。
懂得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2、通过影像、资料的收集,了解红军长征中的主要英雄事迹,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
教学准备:1、阅读收集有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
2、录像片段。
教学过程:活动一:启发生疑,引入新课1、从1934年到1936年(板书:1934——1936),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出现了一条红色的飘带(板书课题:地球上的红飘带),它是由几十万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的足迹和鲜血描绘的,绵延二万五千余里,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悲壮、最英勇的一次进军。
它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叫“长征”(板书:长征)。
2、对于长征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预设提问:(1)为什么叫“长征”?(2)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3)长征中都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吧!齐读课题活动二:交流学习,了解长征的原因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教师适时点评。
1934年10月,由于错误指挥,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央红军为了保存力量,被迫放弃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点击地图上的瑞金出示长征原因)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参加长征的红军人数很多,你们看,仅中央红军就有8.6万人。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阻止红军长征,(返回长征线路图,移动鼠标,指长征线路图上的四道封锁线)设了四道封锁线,红军连续突破四道冲出封锁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兵力锐减到3万人。
活动三:看录像,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1、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重要会议。
3、师互动:播放遵义会议的录像。
4、学生交流: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明确: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活动四:重返长征路,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1、再看看红军的长征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
地球的红飘带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地球的红飘带是科学家们发现的神秘现象之一,引起了广大学生的浓厚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科学好奇心,本教学设计将带领学生探索地球的红飘带现象并进行相关阅读活动。
二、目标1. 学生了解地球的红飘带现象的起因和影响。
2. 学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红飘带现象。
3. 学生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活动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地球的红飘带的真实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鼓励学生对红飘带现象提出问题,并记录下来。
2. 阅读与讨论教师提供与地球的红飘带现象相关的文章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或与同组同学共同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从阅读材料中挑选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互动,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并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答案。
4. 发表成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探究成果,并就所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5. 总结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的红飘带现象的起因和影响,并与之前的记录进行对比。
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或笔记的形式进行总结,强化所学内容。
6. 拓展扩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其他神秘的自然现象,如极光、彩虹等。
四、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发表成果时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
2. 学生提交书面总结以及对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的思考和回答,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五、拓展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前往科学博物馆或天文馆参观相关展览,或邀请科学家来校园进行科学讲座,以加深学生对地球的红飘带现象的了解和认识。
四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十四课:地球上的红飘带14 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目标1.知道红军打破敌人的“围剿”,胜利完成长征的史实,懂得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事业不可战胜。
2.了解一些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激发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的志向。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的大致史实、胜利原因及意义。
教材说明本课题为“地球上的红飘带”,实际指的是红军长征。
用“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样诗意的名词来比喻长征,可以更凸显长征的伟大气魄、革命性质和光荣胜利的色彩。
本课共分8个板块:1.篇首的诗歌,选自长诗《地球上的红飘带》(详见“教学资源”),使课文一开始就把长征的宏伟气魄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2.“历史坊”: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部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用红军出发、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过草地和到陕北这样几个重要片段,概括叙述了长征(实际上是指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的整个过程。
几幅图或为照片,或为经典性的油画,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红军长征的情景。
还有一幅红军长征线路图,既可以作为叙述红军长征史实时的辅助工具,也为学生寻找有关地点提供了便利。
3.“故事园”: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
红军长征的故事很多,考虑到在语文课本中对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和过草地等都已提到,因此选学生知道不多的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的故事,用这个故事主要帮助学生领悟红军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军队,所以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也是红军能胜利完成长征的原因之一。
4.“小舞台”:毛泽东诗《七律,长征》。
学这首诗,一是可以帮助学生简要概括已学的长征的史实,二是可以通过朗诵、欣赏或咏唱,激发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崇敬之情。
5.“交流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有关课文、知道的有关信息、搜集的有关资料交流红军长征中的动人故事,以增进对红军的敬佩之情。
这一部分也为学习“探究角”的内容作了铺垫,因为红军长征能取得胜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莲花街道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地球的红飘带”朗诵会策划方案主办方:莲花街道办事处、师书中学教育承办单位:深圳图书馆二〇一六年十月莲花街道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地球的红飘带”策划方案莲花街道办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党代会和区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打造“六朵莲花”的总体思路,努力建设“首善街区、幸福莲花”,以为居民群众建设一个“居住安全放心、环境优美舒心、生活方便称心、文化娱乐欢心、团结互助热心、社区人人开心”的新型文化社区为目标,创设了“阅读•深圳”经典诗文朗诵会。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地球的红飘带”是莲花街道“阅读•深圳”经典诗文朗诵会的十一月专题活动。
活动目的“地球的红飘带”——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旨在弘扬莲花街道办文化特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将听众再次带回那段无悔的峥嵘岁月,重温不能忘却的伟大纪念!用声音承载历史的厚重,用声音感动满堂的观众,用声音温暖城市的夜空,在妍妍冬日多了一些感动与深刻的民族记忆。
活动时间2016年10月22日晚上19点活动地点深圳市图书馆举办单位主办方:莲花街道办事处、师书中学教育、深圳市阅读联会承办单位:深圳图书馆参与人员张家声:全国著名朗诵艺术家、师书中学教育艺术顾问吴庆捷:国家二级播音员、深圳广电集团第二届“十佳节目主持人”李绍琴:师书中学教育理事 师书中学教育会员活动流程安排活动项目具体安排张家声全国著名朗诵艺术家、师书中学教育艺术顾问,亲临现场指导吴庆捷师书中学教育会长,担任本次活动主持马一朗诵:李恩泽朗诵:蔡印时朗诵:王英经费预算:以上为初步方案,经领导审核后策划具体执行方案。
北师大版第十册《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上的红飘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第六单元《向人民英雄致敬》中的第三课《光辉的历程》的第三节内容,这是一篇介绍历史知识的课文。
一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形象直观地反映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光辉历程,它犹如一条鲜艳的红色丝带飘扬在祖国的版图上。
本课的主旨在于通过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历经了艰难险阻,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学习和发扬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最终把长征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素质,促进自身的成长。
【学情分析】: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五年级学生对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于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所感悟。
但这段历史毕竟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对长征的真实情况了解得很少,只是纸上谈兵,而且学生自身的生活条件优越,很难真切感受到长征的艰辛。
要让长征精神扎根学生内心,光靠照本宣读是起不了作用的,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
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我非常重视课前准备工作,让学生人人动手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图片、影像资料等等,以调动参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知识的积累和感悟。
课中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加强体验探究,以增强学习效果。
【设计思路】:这节课故事性较强,从课文提供的内容到学生知道的长征故事,学生在故事中明理,学生在故事中感悟。
我将采用激发情感、比较体验和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来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红军长征的路线,红军长征的故事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层层质疑、层层析疑、层层释疑中加深了对道德认知的理解、对长征中英雄事迹的了解、对长征精神的向往。
此外,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长征中的英雄事迹,体验长征胜利来之不易,我准备了“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过草地”三个影片片断,让学生在直观的情景中去体验、去感悟,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更清楚地感悟到了红军战士团结互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地球上的红飘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有关情况,知道红军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2、感受和学习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指导日后行动。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第六部分的内容。
由于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中的一些故事有所听闻(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几篇有关长征的文章),但对这段历史的背景、内涵、来龙去脉的认识还是处于模糊阶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要通过生动形象以及思考性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脉络,提高感性认识,联系及指导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准备:1、制作张贴的卡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2、出示题目,检查学生对长征的了解情况。
3、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了解红军长征路线。
(1)口头回答。
(2)完成《查查看》。
(3)排列卡片,完成路线。
4、教师小结,朗读段落。
(1)小结。
(2)读一组数字。
(出示段落,学生朗读。
)5、看短片,感受长征。
6、分享课前收集的故事。
7、阅读课文故事。
8、阅读〈七律长征〉。
体会思想,加深认识。
9、出示段落,总结长征。
10、挖掘内涵,联系生活。
11、交流展示学习心得。
12、教师寄语,下课。
五、教学反思:(一)关于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的辨证关系:当代课堂教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之一是赋予学生在课堂中以生命,其体现是四个多动:动手操练,动口辩论,动脑评析,动情感受。
四动齐发、完美结合是我们的追求。
然而客观现实又是学生普遍的动手(搜集、整理资料)最难。
但是,个别学生对这方面有浓厚的兴趣,这部分学生是可以调动起来的,甚至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行动。
因此,在课前让这样的同学搜集资料,于课堂上进行展示,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又为课堂内容作了铺垫。
从策略出发,亦安排他们作小组长,树立其榜样形象,并使其他同学产生一定的归属意识。
这样,营造出了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看”与“思”的辨证关系:本课设计是运用较多的图象、历史资料、文学作品为学生呈现他们所不熟悉的一段历史。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第六单元《向人民英雄致敬》,主题三《光辉的历程》的课题3《地球上的红飘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知道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感受长征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提高学生处理、利用地图的能力,借助看图片、影视资料,让学生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影视资料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进而敬佩红军,去向红军学习。
教学重点:知道红军历尽艰难阴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千千万万的红军为了祖国、为了下一代,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和相关的影像资料。
直尺、绳子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了一首歌,想听吗?播放《七律长征》,歌曲。
想一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2、我们刚才听的是著名的诗词《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写的。
从1934年到1935年,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出现了一条红色的飘带,它是二十世纪人类最悲壮、最英勇的一次进军。
红军战士跋山涉水,转战万里,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也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就让我们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看看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
3、揭题、板课题二、重走长征路1、了解长征原因教师叙述长征原因:南昌起义后,(出示长征线路图)毛泽东、朱德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如星星之火,不断增多。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十分害怕,他们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的“围剿”,但都遭到失败。
1934年10月,由于指挥军师的错误指挥,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中国革命面临空前的危机。
14、地球上的红飘带说课一、说教材《地球上的红飘带》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课。
通过本课的教学能使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历经了艰难险阻,从而了解一些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并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最终把长征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素质,促进自身的成长。
二、说“学情”考虑到现在的学生生活的条件都非常得优越,对于长征内容了解得非常少,可以说是纸上谈兵。
因此要让长征精神能扎根在学生内心,光靠照本宣读是起不了作用的,必须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观看录象、照片,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经历了艰难险阻,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以至有学习长征精神的欲望;通过学生讲述收集的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史,引导学生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讨论总结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
并激发学生学习红军精神的欲望,并积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之中。
四、说教法1、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遵循认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讲述法、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教学设备,如对长征历程的教学。
3、探究讨论法——激发兴趣,合作探究;采用“观看录象—情境创设—讨论回答”的方式,体现动眼动手动口“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五、学说法本节课主要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适宜、适时地对学群学,合作探究。
教学中紧扣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有劲”的效果!六、说实施本课我们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经历了艰难险阻,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以至有学习长征精神的欲望。
活动一:启发学生疑问,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脑中对“长征”一词的质疑,概括出问题,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活动二:了解长征的原因。
解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这个问题。
通过学生看书了解大致的内容,同时运用形象的图帮助学生理解“围剿”的含义,运用红军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图,让学生比较表格中的数字理解前四次虽然我军人数少,但由于全军上下齐心协力,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取得了胜利。
从而概括出红军的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而第五次由于党内个别人排挤了正确的领导,采用错误的方针和政策,才导致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另外,从表格中第五次反“围剿”的人数也正是红军参加长征的人数,从而解决了有多少红军参加了长征?这个问题。
活动三: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因为遵义会议是长征的导火线,而且这内容又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因此我采用了观看照片和录象片段的方法,帮助学生对遵义会议有了大致的了解。
活动四: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这一环节是解决了先前所提出的红军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这个问题。
主要以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和过草地为主要的内容,所以这环节我同样采用了让学生看录象,来了解当时环境的险恶,在了解翻越大雪山的内容时,我还创设了两个问题:(1)过程中战士们为什么不能中途休息?(2)刚一上山便感到呼吸不畅,这又是怎么回事?问题的生成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翻越雪山的不易,从而体现出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了解过草地的内容中我还相应出示了图片,从这些图片可体现出红军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些都更能体现出长征途中战士们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活动五:重返长征路。
有了先前的铺垫,创设情景来体验走一走红军长征的路线,让学生以红一方面军为例,在地图上找到长征的起始点,遵义会议、卢定桥、大雪山、大草地的地点,以及红军一路经过的省。
既是对地理知识的巩固,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
活动六:聆听歌曲,升华情感。
让学生来读一读毛主席为长征的题词《七律。
长征》并欣赏填词谱曲后的歌曲。
这内容也是对这节课内容的小结,在气势庞大的歌声中,让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伟大,从而感情由此也得以升华。
活动七:课后拓展,明确任务。
这是一个拓展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学习后去收集一些长征路上的动人故事,这个作业其实也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
第二课时要求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史,引导学生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可让学生在课前先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随后在课中进行交流。
整堂课由学生参与教学,从而在教学中体会长征精神。
第三课时在学生对于长征精神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红军精神的欲望,并积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之中。
找找身边的事例以及说说自身的表现。
教学设计(分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红军长征打破敌人的“围剿”北上抗日,经历了艰难险阻,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2、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以至有学习长征精神的欲望。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这段艰难的历史。
(一)启发学生疑问,引入新课1、从公元1934年到1936年,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出现了一条红色的飘带,(出示课题)它是由几十万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的足迹和鲜血构成的,绵延二万五千余里,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悲壮、最英勇的一次进军,它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叫“长征”交流:对于长征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概括提问:(1)为什么叫“长征”?(2)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3)有多少红军战士参加了长征?(4)长征中都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二)了解长征的原因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这段历史同学们有可能不大了解,下面就让老师和同学一道去了解这段历史。
(解决问题2)(1)看书本58页。
(2)自从我们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他们一心妄想消灭共产党和工农红军。
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先后向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
“围剿”也就是包围起来攻打的意思。
红军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3)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下,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从而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党内个别人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执行了错误方针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中央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长征的主要原因。
(4)想一想,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严守纪律紧密团结)(5)(补充:参加长征的人数可对照表格中第五次反围剿时的人数)(问题3)(三)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1、在长征的过程中,我军分别冲破了四道敌人的防线,虽然防线被我们冲破了,可我军的人数明显从原先的八万多人集聚降低到三万多人。
为了保持军力,我军在遵义召开了重要的会议。
(看录象)2、介绍参加会议的人。
(看照片)3、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否定了不正确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和政策,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四)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1、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艰难险阻,在他们面前都出现了哪些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呢?(解决问题4)2、学生看书,书本中向我们介绍了三个事例,在小组中读一读,并交流在课前你所了解到的内容。
3、学生交流,教师补充图片和录象。
飞夺泸定桥:录象、图片翻越大雪山: 1、录象2、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过程中战士们为什么不能中途休息?刚一上山便感到呼吸不畅,这又是怎么回事?(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过草地:录象、图片(坚忍不拔勇往直前)4、这些只不过是在长征途中战士们遇到的一部分的困难,在课后再去找找其他相关的资料,红军还遇到些什么艰难险阻,以各种形式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
(五)重返长征路(解决问题1)1、我军有四支队伍参加了长征,来看看他们的长征路线图。
(录象)2、以红一方面军为例,(出示:长征路线图)(1)照书本59页,在这些地方画上小红旗。
(2)找找红一军都经过了哪些省?圈出来。
3、学生交流。
(六)聆听歌曲,升华情感1、长征是伟大的,是前所未有的,读一读毛主席的《七律。
长征》来总结今天的课,说说自己的体会。
2、欣赏这首诗谱成的曲。
(七)课后拓展,明确任务在长征的过程中,我们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不仅克服了种种的艰难险阻,其中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课后收集一下,下节课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
2、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史,引导学生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一)复习旧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不可战胜”1、复习旧知: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当时我们都知道,长征是在我军没有退路的前提下进行的,当时我军是势单力薄,(出示对比图)为什么国民党几十万人的军队围追堵截挡不住红军几万人,使长征走向胜利呢?3、学生小组交流。
4、小结:正是因为红军的那种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交流动人故事,感受长征的艰辛1、除了上节课中我们了解到的关于长征途中的动人故事外,你还收集了哪些其他的资料,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其他各种形式与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2、小组交流,准备。
3、全班交流。
(三)思考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如何将红军精神落实到自己的身上?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红军精神的欲望,并积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之中。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红军精神的欲望。
(一)了解长征的重要意义1、(出示)书本一段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看录象)(二)找找身边“新时代的长征”1、(看录象)了解原先红军长征的道路如今的变化。
2、小结:现在的西部如今也旧貌换新颜了,人民都在不断的努力,为改变旧城区作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3、你身边有没有事例可以证明呢?4、学生交流。
(三)我能行,指导行为1、结合长征精神,说说长征精神在自身的表现。
2、小结: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空前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愿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随时应付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困难,让我们一起为创造美好生活努力、奋斗吧!教学反思:要让学生快乐学习本节课初着手时觉得内容还是线索清晰的,应该是比较好教的。
但随着教学设计的深入,发现确是难点重重。
比如说,课文容量大,知识点又多,如果光靠老师教授,那只是以事论事,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学生难以理解;今昔差别太大,学生很难想象红军在长征时的艰苦,他们会用新奇的视角来看长征,甚至会认为长征是一次冒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