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照生态市建设规划

日照生态市建设规划

日照生态市建设规划
日照生态市建设规划

日照生态市建设规划

1 总则

为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制定本规划。

以马世骏、王如松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辨识、系统模拟、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找出日照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导因子、限制因子和存在问题,弄清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明确人口、资源、环境与产业的发展战略,强化能力建设,促进日照市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推进经济国际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坚持“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的指导方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撑,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从本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出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阳光生态文化,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划》范围为本市行政区域,包括东港区、莒县、五莲县、岚山办事处、日照经济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面积5310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

近期:2001—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2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2.1自然条件

日照市地处黄海之滨,位于东经118°35′—119°39ˊ,北纬35°04ˊ—36°02ˊ之间。市域东隔黄海与韩国、日本相望,西接临沂市,南与江苏连云港相连,北与青岛、潍坊相邻,海岸线长99.6公里。市域下辖东港区、五莲县、莒县、岚山办事处、日照经济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人口275.3万,其中农业人口230.2万。市区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25万,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

2.1.1 地形地貌

日照地处海滨,境内地貌类型多样,有平原、山丘、水域、湿地、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日照地形中高周低,略向东南方向倾斜,属鲁东丘陵与鲁中南低山丘陵衔接地带。西部、中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和南部以平原居多。全市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5.8%;丘陵占38.7%;平原占22.7%,洼地占2.8%。

2.1.2 气象

日照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海洋环境的直接影响,又具有海洋气候的性质,气候温和,无酷暑严寒。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为南风、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2.7℃。年日照时数为2532.9小时,日照率达57.8%;无霜期215天,平均年降雨量870.3毫米。

2.1.3 水文

境内地表径流发育较为完善,市境内较大河流有8条,有付疃河、川子河、

两城河、绣针河潍河、沭河等。日照市内无天然湖泊,有日照、青峰岭、小仕阳和墙夼4 座大型水库,户部岭、峤山、马陵等10座中型水库。

日照市的地下水主要类型为潜水(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河谷及其两侧第四纪冲积、洪积层中。地下水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要求。

2.1.4 土壤与植被

全市土壤类型可分为七个土类,十六个亚类,25个土属,101个土种。全市土壤土类组成参见图2-1。

图2-1 日照各土壤类型面积比例

境内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系低山丘陵的地貌类型形成的林草植被景观。主要是以松类、麻栎混交林、矮林和阔叶杂木林构成的天然次生林植被,以及山丘稀疏灌草丛类和山区农林隙地类草场植被,天然植被经过度采伐、垦殖和滥牧已经稀少,逐步被人工植被所取代。

2.1.5 生物

境内地貌、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较为丰富多变,动植物种类也多种多样,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人工培育,逐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兽类有狐狸、狼、獾、豹猫、豺、黄鼬、刺猬、草兔等;两栖爬行类主要有丽斑麻蜥、山地麻蜥、北滑蜥、石龙子、蝮蛇、东方铃蟾等;蛛形纲有东方钳蝎;鸟类

有17个目,41科,200余种;木本植物有41科、119种。

2.2 资源

2.2.1 第一类自然资源

图2-2 日照市人口、耕地及人均耕地变化情况

本区光热条件较好,光照充分,热量资源较为丰富,气温适宜,能基本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但水资源比较短缺,多年平均降雨仅为870.6mm,多年平均径流282.8mm,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95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6.8%,属较为严重的缺水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日照土地资源较为紧张,1999年末全市实有耕地176,592公顷,且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中、低产田比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水浇条件差,耕地质量低;后备耕地资源贫乏,且主要为山丘

荒草地和少量盐碱地、沙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2.2.3 第二类自然资源

境内几乎没有能源矿产;金属矿产也仅有金、铜和白银,且储量很小;非金属矿产中石棉、蛇纹岩、饰面花岗岩和水泥石灰岩有一定的储量,其他如硫铁矿、红柱石等因矿石品位较低,开采价值不大。

2.2.4 第三类自然资源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拥有优质洁净海滩资源、“太阳”文化旅游资源、古现代名人和古遗址等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海、山、古、林”兼备,特点鲜明,拥有明显的度假旅游兼观光旅游的优势。

2.3 社会经济

2.3.1 历史沿革

日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西汉时,日照地区始置县,名海曲,属徐州刺吏部琅琊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日照划归沂水专署。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日照县和石臼办事处改为日照市,仍隶属临沂行署。1989年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设区带县,现辖东港区、莒县和五莲县。

2.3.2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日照市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为建设生态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有所提高。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60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2.3%,增幅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人均GDP达6760元。

——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80年的67:15:18调整为1999年的26.3:37.5:36.2,2000年为24.4:38.8:36.8,实现了由一次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的转变。农业生产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以机械、轻工、纺织、化工、食品、建材、电子等七大门类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2.3.3 人口与社会发展

1999年全市总人口275.33万人,人口密度达519人/平方公里,约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86元。全市居民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供水供电、排水、医疗保健、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生态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教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有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3 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3.1 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日照以“港连陆桥”而显要,是国家正式确立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之一。位于“太平洋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的结合部,国家重点开发的沿海主轴线与日照—西安沿桥经济带交汇处,是山东省对外开放前沿城市、鲁南和中西部沿桥地区便捷的出海口,战略地位突出。

海陆交通便捷。日照“两港通四海,一线系亚欧”,拥有日照港和岚山港两

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其中日照港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岚山港是区域性重点港口,已开通7条国际国内航线;日照—侯马—西安铁路西行出境,经中亚和欧洲铁路网可直达荷兰鹿特丹等欧洲口岸。日照—东明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沿海铁路大通道、同三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日照至北京、郑州旅客列车夕发朝至,至韩国的客运航线已经开通,海陆交通十分便捷。

发展空间广阔。随着日照—侯马—西安复线铁路大动脉的全线贯通,日照的经济腹地已扩展到素有中国“金腰带”之称的整个黄河流域和陆桥经济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后备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市区土地开阔平缓,地质条件良好,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理想之地。

生态环境优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能力不断增强,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项目的建设初见成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大气质量、近岸海域水质、饮用水源水质稳定在优良水平,保持了“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环境优势,为生态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自然资源丰富。山、海、平原兼备,南北气候交汇,生物种类繁多,农业发展条件良好。拥有近百公里海岸线,近海岛礁众多,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近海水清浪稳,64公里优质金沙滩沙细滩平,为我国北方沿海所罕见,五莲山、九仙山、浮来山钟灵毓秀,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胜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16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富水区之一。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海流能、波浪能等清洁再生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清洁生产推行和生态企业建设初见成效,生态工业发展开始起步,垃圾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不断发展,循环经济显露生机。生态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

人才技术条件不断改善。大学争引工作成效显著,北大、清华、南农大、曲师大等多所高校已来我市设立研发基地或办学。随着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将有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我市。同时,全市教育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状况不断改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将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智力条件。

宏观环境日益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法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入世”后国际环境也进一步改善。这些都为我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

3.2 生态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3.2.1 制约因素

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局部地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现象仍然存在,个别指标甚至呈现逐年恶化趋势。如海岸带景观及海洋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区域水土流失日渐严重;个别河段呈重度污染;市区主要空气污染物在逐年增长;超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畜禽不合理养殖,导致土壤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呈扩大和加重趋势等。

环境管理效能不足。环境资源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整体合力;环境资源管理调控主要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约束手段,

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社会环境有待改善。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生活消费方式落后的问题仍相当突出,资源利用水平低下,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工业、服务业、民营经济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地方财力薄弱,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功能不完善,辐射带动力弱。

人才技术支撑不强。科技教育基础比较落后,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为2405人,高文化素质的人口比例很低,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技术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建设资金短缺。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利用外资规模较小,直接、间接融资困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水资源供求形势不容乐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属我国北方富水区之一,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时空分布不平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供应能力不足的矛盾将日益显露出来。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区位优势的发挥受到钳制。面临青岛、临沂等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致使我市自身优势和特色发挥受到很大制约。

3.2.2 面临的主要问题

3.2.2.1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80年的67:15:18变为1999年的

26.3:37.5:36.2,2000年为24.4:38.8:36.8,一次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过大。农业内部结构层次也比较低,农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例仍然超过50%。

3.2.2.2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日照市地形较为复杂多样,局部地区山地、丘陵较多,其土质瘠薄且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至1999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629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还有1100平方公里,而且治理难度愈来愈大,治理任务艰巨。林木资源虽较为丰富,但树种组成较为单一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因而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体系较为脆弱,抗干扰的能力以及受到干扰后的恢复能力较差。

3.2.2.3 城镇体系发育水平低

城镇规模小、凝聚力不强,1999年全市38个建制镇中有35个镇的非农业人口占镇域总人口比重达不到10%;城镇经济发展低,人均GDP 1万元以上的镇占18%;城镇基础设施缺乏,无污水处理设施,很多镇区内部布局零乱,土地利用不充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偏低;城镇职能雷同,有特色的城镇不多。

3.2.2.4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不足

环境治理投入不足,1999年全市环保投入仅占GDP的0.57%,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1%,全省17个地市中名列第14位。全市污水处理、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滞后,全市主要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3.2.2.5 海岸带景观及海洋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由于不合理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海岸带景观受到破坏;近岸海域的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使得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

3.2.2.6 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存在上述各项制约因素,日照仅靠自身人力和财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困难。从大的政策环境看,需要得到省级和国家级的政策倾斜和扶持。除了外部政策之外,内部政策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全市的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尤其缺少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法规,例如缺少资源使用的经济补偿办法或管理手段。此外,管理效率、法制公正和社会信用等还不够,发展的环境还需要改善。

3.2.2.7 部门、区域间协调机制不健全

在机构设置上,条块分割比较严重,机构职能交叉和重叠现象严重,各自之间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部门和区域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搞多头管理、多头开发,这种体制上的不合理也是影响日照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4 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思路、任务目标和框架布局

4.1 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坚持“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以光合资源型(生物资源型)产业、物资集散型产业、休闲度假型产业、再生能源型产业、海洋资源型产业和生态循环型产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加快建立生态景观、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体系,尽快建成富裕、健康、文明的现代化海滨生态城市。

4.2 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20年左右的努力奋斗,把日照市建设成为以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

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

杭州市规划局关于公布施行《杭州市建筑工程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的通知来源:杭规发[2006]423号作者:浙江省杭州市规划局日期:06-11-17 各有关单位: 我局制定的《杭州市建筑工程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试行稿)自2005年6月1日试行以来,对规范日照分析行为取得了成效。《杭州市建筑工程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经修改完善并报市政府已经批准。 根据市政府第B20061680号简复单要求,现予以公布,自发文之日起正式试行。 杭州市规划局 二○○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杭州市建筑工程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使日照分析工作规范化,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修订版)和《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结合杭州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定义 日照分析是指,具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部门采用计算机分析软件,在指定日期模拟计算某一高层建筑对北侧可能受其日照影响的某一规划或现状建筑的日照时数情况和日照影响情况的技术分析行为。 新建低层、多层建筑、危旧房改造与周边建筑的关系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按日照间距控制,不做日照分析。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杭州市城市规划区(萧山区、余杭区除外),萧山区、余杭区和其他县市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日照分析报告编制和复核要求 需做日照分析的建筑工程应编制《日照分析报告》。 《日照分析报告》须经指定的具有甲级规划设计或建筑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或专业咨询机构进行复核,作为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建筑管理(审核建筑方案、初步设计,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依据。对日照分析计算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再次复核,《日照分析报告》若经再次复核基本一致即作为最终结果。 第五条日照分析的对象、日照标准 1、受遮挡的住宅建筑主要朝向的居室大寒日的有效日照不应低于2小时。居室是指卧室、起居室(也称厅)。 低、多层农居单套住宅内含两个以上层次时,应满足其中一层居室的日照要求。 2、敬老院、老人公寓等特定的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其居室冬至日的有效日照不应低于2小时。 3、托儿所、幼儿园生活活动用房的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应低于3小时。中小学教学楼教学用房冬至日有效日照(一般为南外廊)不应低于2小时。中小学学生宿舍的日照要求参照住宅建筑。 4、医院病房楼的病房部分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应低于2小时。 5、传统风貌街区、历史街区、危旧房原址改建等经市政府批准的特殊区域或地块内,当含上述建筑功能时其日照标准不受上述规定限制。 非住宅用地上的建筑(酒店式公寓等)不作日照要求。 满足以上日照要求时即视为日照不受影响。 第六条日照分析客体建筑范围和对象的确定 日照分析客体建筑指在拟建建筑遮挡范围内,被遮挡需进行日照分析的居住、教育、医疗类建筑。客体建筑范围以外的建筑不进行日照分析。 日照分析客体建筑范围和对象的确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高层建筑上午9时至下午15时日照阴影范围内的居住等有日照要求的建筑;

对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思考——以滨州市经济开发区为例

对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思考 ■李艳春 我国经济开发区自80年代初兴建以来,已由初步探索阶段步入较规范化全面发展阶段。十多年来,经济开发区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步发展壮大,大多数已经走上正轨,成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生力军。 滨州经济开发区是山东省省级开发区,位于滨州新市区西部,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是滨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追赶战略”和“工业兴市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服务,以工业项目开发为主体,努力建成现代化工业示范区和高新技术的聚集区。 滨州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问题1.规划问题。不要混淆了开发区与城市的区别,导致开发区规划建设无章可循。我们应该认识到:开发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等同与城市;开发区的用地规模、用地结构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别,缺乏规划建设标准,忽视了开发区的规划特点,规划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开发区设立、建设的盲目性较大,存在“多占少用、早占少用,占而不用”等问题。 2.资金问题。滨州经济开发区开始定位偏高,后期资金跟进存在难度。滨州经济开发区在建设初期,坚持高起点的规划方针,建立了许多投资 以滨州市经济开发区为例 大,经济效益回报低的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这些建设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 水平,陶冶情操,有重要的意义,但建 设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不仅初期投入 较大,后期维护也需要大量资金。而滨 州本身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后期资金 的来源问题,成为现在开发区建设中 比较棘手的问题。 3.环保问题。在大力发展经济、有 效开放土地的背景下,如何切实保护该地 区的生态环境?如何尽可能避免和消除城 市用地扩张对农业用地,生态用地、水资 源保护用地等非建设用地的侵占和威胁? 在合理拓展城市空间的过程中,如何体现 对未来新兴产业和功能的前瞻性预测,以 进行可持续开发?这些都是开发区建设过 城市发展新区 程中应该予以重视的环保问题。 滨州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滨 州经济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对区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充分分 析研究 重视环境因素分析,研究发展战略 并及时调整策略,是开发区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环境因素包括 国内外经济与政策大环境、周边地区环 境和开发区内部的软、硬件因素,以及这 些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因素 复杂多变,加之策略调整本身就是一个 改革与自我扬弃的过程,因此,对内外部 环境分析研究与战略谋划易被忽视。当 54中国城市经济 万方数据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1. 总则 1.1 任务的由来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行政辖区) 1.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 (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 2.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生态环境现状 2.4 主要资源状况 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2.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对比《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3)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便于操作的原则。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3.2规划时限 以规划的前一年为基准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应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或中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3.3规划目标 3.3.1 总体目标 对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预期目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描述,以充分展示规划远景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可按规划的不同时限确定总体目标。 各地根据实际,生态县创建一般以5-10年为期,生态市创建一般以5-15年为期。 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要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3.3.2具体建设指标 具体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参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对指标进行补充。指标的确定应与不同规划期的目标相一致,并便于阶段工作考核。 3.3.3规划指标体系 列表表述生态县、生态市规划建设时段和指标值。 3.3.4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4. 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省域生态功能区划制订) 4.1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1.1 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况 4.1.2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服务重要性评价,以及主导功能定位 4.1.3 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 4.2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 重点说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及建议。

苏州日照影响分析规则(2015版)V2.3最终版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苏州市实施细则之二“日照影响分析规则”(2015年版) 苏州市规划局

1 总则 1.1 为规范建筑日照的计算,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GB/T50947-2014)(以下简称《国标》)、《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以下简称《省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以下简称《标准》)及《苏州市日照影响分析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则。 1.2 本规则适用于苏州市区范围的姑苏区、吴中区(含太湖度假区)、相城区,其他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吴江区)及其他各(县)市可参照执行。 2 日照标准 2.1 日照有效时间段按真太阳时统计。有效时间带为上午8时至下午16时(大寒日为日照标准日)、上午9时至下午15时(冬至日为日照标准日)。 2.2 本规则中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指《省规》 3.2.6规定的住宅建筑和3.2.12规定的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医院、疗养院、中小学、宿舍等建筑。 2.3 本规则中住宅建筑的居住空间,是指可作为卧室、起居室(也称厅)、书房的使用空间。 2.4 住宅建筑、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满足大寒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累计时间段不应超过两段;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活动用房,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累计时间段不应超过三段,其室外地面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中小学普通教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居住空间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累计时间段不应超过两段。 2.5 旧区范围内新建住宅项目自身的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1小时的日照标准,累计时间段不应超过两段。“旧区”的范围在城市、县总体规划中确定。可酌情降低的规定只适用于申请建设项目内的新建住宅本身,任何其他情况下的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不得降低。 2.6 每个有效时间段不应低于30分钟。 3 计算要求 3.1 计算范围 3.1.1 被遮挡建筑的计算范围:当拟建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米时,拟建建筑以北,150米扇形阴影范围内的现状、在建或规划的建筑;当拟建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大于100米时,拟建建筑以北,240米扇形阴影范围内的现状、在建或规划的建筑。 3.1.2 遮挡建筑的计算范围:以已经确定的被遮挡建筑为中心,南侧半径150米扇形范围内的现状、在建或者规划建筑和南侧半径240米扇形范围内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现状、在建或者规划建筑。 3.1.3 与高层建筑相连的低、多、小高层建筑,应按实际建筑高度确定日照遮挡的影响范围并计算日照时间。 3.2 计算方法要求 3.2.1 日照分析计算的常用方法有窗户分析、沿线分析、多点分析、单点分析等。 3.2.2 在进行日照分析时,新报建的有日照要求的场地、低层非单元式住宅及南外廊式中小学教学楼、宿舍、病房楼等采用沿线分析或多点区域分析,必要时辅用单点分析;除上述以外的有日照要求新报建的建筑应采用窗户分析方法。 3.2.3 本规则实施之前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的设计方案以及已竣工的建筑仍可采用原日照分析方法。 3.2.4 未进行过日照分析计算的现状建筑,在进行日照分析时,可采用沿线或多点区域分析的计算方法。

济宁市日照分析规划管理暂行规定讨论稿.

济宁市日照分析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讨论稿)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生活居住类建筑的日照分析规划管理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本市规划管理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活居住类建筑是指国家相关规范或标准对日照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包括住宅、医院病房楼、老年人居住建筑、幼儿园和托儿所以及中、小学教学楼等。 第三条凡在本市规划区范围内申办建设工程项目,可能对生活居住类建筑产生日照遮挡影响的,建设申请人在向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审查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以及申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须进行日照分析并提交日照分析报告。 第四条承担日照分析的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至少具备丙级以上(含丙级)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工程设计、测绘资质或甲级城市规划技术服务资质的其中一项资质; (二)须使用建设部推广使用的日照分析软件; (三)具有2名以上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考核登记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五条具备日照分析条件和要求的单位可持书面申请、企

业法人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材料到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备案。登记备案有效期为2年,期满可申请办理延期。 办理登记备案的日照分析专业技术人员须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并考核合格。登记备案有效期为2年,期满可申请办理延期。 第六条日照分析应由建设申请人随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并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 受委托的设计单位如不具有日照分析资格和能力,建设申请人也可另行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单位承担。 第七条被遮挡的生活居住类建筑在申报建筑高度1.5倍扇形日照阴影范围内确定,但该扇形半径最大不超过150米。被遮挡的生活居住类建筑确定后,在其东、西、南三个方向各60米范围内确定其它遮挡建筑。 第八条下列情况下,被遮挡建筑可不纳入日照分析对象:(一)违法建筑以及临时建筑; (二)将建筑使用性质违法变更为生活居住性质的建筑; (三)低层简易住宅; 第九条申报建筑位于东西走向[包括东(西)偏南60度以内(含60度)]城市主干道(包括控制宽度40米及40米以上的河道)南侧的,道路或河道北侧建筑的日照遮挡情况考虑到相邻申报建筑的第一排。 申报建筑位于南北走向[包括南(北)偏东30度以内(不含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课程作业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概况简述 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及班级土管1班姓名何建明学号201131160707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一、基本情况与修编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市规划国土委对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于今日公布新一轮总规。 专家表示,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根本性蓝图。在特区进入第二个发展的30周之际,本轮总规充分体现了以全球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承担了在全国率先探寻城市转型路径的重要使命。它的公布,必将以城市转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加快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引领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和创新,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2、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提升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4、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先行、先导、先试的示范作用。 5、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发展。 三、城市性质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四、城市职能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发言

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发言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生态市的基本概念和目标要求生态市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 生态市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 其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形成并不断发展;城乡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生态市有六个基本条件:一是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同级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二是全市以上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或通过验收,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 三是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四是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五是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 六是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未对区域内其它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环境影响。 生态市的创建,坚持国家指导、地方自愿的原则进行;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考核验收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通过后命名。 生态市的建设考核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类共项。 这些内容全部体现在《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中。 二、《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基本情况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生态诸城的决议》,对生态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 这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认真贯彻落实人大决议,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重点抓了三项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好应遵循的原则《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抓住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三大重点和产业结构优化、污染综合防治、水资源优化

2007-2020年深圳市宝安区生态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区建 设实施办法》(深宝府【2007】1号),缓解宝安区社会经济发展、资源 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各类矛盾,顺利实现建设环境优美的 国家生态区的发展目标,遵循国家《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 纲(试行》、《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要求,编 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指导宝安区生态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提 供指导和依据。 第3条法律效力 本规划提交宝安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后,由宝安区人 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宝安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执行。 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与措施应纳入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 施。 本规划为开放性规划,应定期评估实施情况,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第4条规划范围 宝安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陆域及近岸海域,总面积712.95 km2,包括 光明新区和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石岩、观澜、龙华、大 浪和民治十个街道。

第5条规划时限 鉴于本规划编制主要目的,规划时间范围确定为2007~2020年,规划 的基准年确定为2006年。规划近期为2007~2010年,规划中期为 2011~2015年,规划远期为2016~2020年。以规划基准年为基础,以 规划近期为重点。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6条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绿色城市为目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关系,以人为本,以自然生态、环境支撑、生态经济、资源保 障、生态社会、能力保障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任务,走绿色生产、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7条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高效原则、循环经济原则、针对性原则、便于 操作原则。 第二节规划控制目标与指标体系 第8条规划控制目标 持续推进生态区建设工作,构建绿色城区。 ——经济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清洁生产企业和通过ISO14000认 证企业比例不断提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单位能耗、水耗持续 降低,2010年和2020年单位GDP能耗分别控制在0.5吨标煤/万元、 0.4吨标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分别控制在20 m3/万元和 16 m3/万元。 ——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保持在40.62%,不断提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指标;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010年和2020年COD排放量分别控制在 排放量控制在1240吨。加大环保投入,全面16700吨和9600吨,SO 2 提升环境质量,2010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远期进一

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五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上海日照计算规则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文件 沪规法【2003】482号 一, 日照分析的标准与计算规则 (一)日照标准 1.日照标准是指《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第二十九条“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层独立式住宅的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低层独立式住宅的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两小时;与其它居住建筑的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一小时”及第三十二条“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上述文教卫生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三小时;在市区旧区进行改建的,其间距应保证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两小时”的规定。 2.日照有效时间按《技术规定》附录一《日照有效时间表》执行。 附录一:日照有效时间表 (二)居住建筑满窗日照计算范围 1.满窗日照的计算,以经确认的日照计算基准面左右两个端点为计算点。窗户(或阳台)的宽度小于2.4米的,按实际宽度的左右两个端点为计算点。宽度大于2.4米的,按2.4米算,以窗户或阳台的中点两侧各延伸1.2米作为计算范围。(如图3-1) L<2.4 米:以A,B 为满窗日照计算点 L>2.4米:以C,D 为满窗日照计算 (O 为原窗户中点) 图3-1普通满窗日照的计算点 2.计算基准面按以下规则确定: 一般窗户以外墙窗台面为计算基准面; 转角直角窗户,转角弧形窗户,凸窗等,一般以居室窗洞口为计算基准面;(如图3-2) 转角直角窗 转角弧形窗 凸窗 图3-2异形窗满窗日照的计算点 两侧均无隔板遮挡与未封窗的凸阳台,以居室窗户的外墙窗台面为计算基准面,对阳台顶板所产生的遮挡影响可忽略不计; 两侧或一侧有分户隔板的凸阳台,凹阳台以及半凹半凸阳台,以阳台栏杆面与外墙相交的墙洞口为计算基准面;设计封窗的阳台,以封窗的阳台栏杆面为计算基准面。(如图3-3) 图3-3各类阳台窗日照的计算点 3.满窗日照的窗户计算高度(含落地窗,组合门窗,阳台封窗等门窗形式)按室内地坪0.9米的高度计算。 (三)日照分析客体建筑范围和对象的确定 1.日照分析客体建筑是指在拟建建筑遮挡范围内,需做日照分析的居住或文教卫生建筑。 2.日照分析前应认定拟建建筑的高度。拟建建筑的高度在100米以下的,按实际阴影范围确定客体建筑对象;拟建建筑的高度在100米以上的,以其高度的1.4倍为半径,作出扇形的日照阴影范围,该阴影范围最小不得小于建筑高度100米的实际阴影范围,最大不超过半径300米的扇形阴影范围。在上述阴影范围内,确定须进行日照分析的客体建筑具体对象(指日照标准所规定的居住建筑和文教卫生建筑)并进行编号。(如3-4) 图3-4客体范围计算规则 3.上述阴影范围内已经批准尚未建设或正在建设的居住建筑和文教

淮安市高层建筑日照分析管理规定

淮安市高层建筑日照分析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我市高层建筑日照分析的技术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以下简称《省规定》)和《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2006)》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本市规划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淮安市规划区范围内高层建筑对有日照要求的建筑的日照影响分析。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日照分析是指采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或国家有关部门鉴定通过的分析软件,在规定的范围内,就拟建的高层建筑(包括共同构成影响的建筑,下同)模拟其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对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包括拟建、在建、已建及规划建筑)进行日照影响分析。 第四条本规定称有日照要求的建(构)筑物是指住宅建筑、老年人居住建筑、学生宿舍、中小学普通教室、托儿所和幼儿园活动室及寝室、医院病房、休(疗)养院的寝室。 第五条日照分析的分析范围 被遮挡建筑的分析范围:北面为拟建高层建筑高度的1.41倍,最大不超过140米;东面、西面为拟建高层建筑最外侧向外各1倍的拟建高层建筑面宽距离。当拟建高层建筑超过一幢时,其分析范围应叠加(见图示一)。 遮挡建、构筑物的分析范围:以被遮挡建筑的北墙或被遮挡场地的北边界为基准向南140米;东面、西面为被遮挡建筑最外侧向外各1倍的拟建高层建筑面宽距离。(见图示二)。当被遮挡建筑超过一幢时,其分析范围应累计叠加。 违法建设的影响不在分析范围内。 位于或部分位于上述分析范围内的建筑物(包括设计方案已经审定、已经批准尚未建设、正在建设的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已明确的建设内容),应整体纳入计算。遮挡构筑物仅计算上述范围之内的部分。 上述范围外的所有建筑物、构筑物或场地可不作日照分析。 第六条日照标准 一、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应满足大寒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分两时段累计,最小连续时间30分钟。每套至少应有1个居住空间(卧室、起居室(厅),下同)满足日照标准。当1套居住建筑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4个时,其中应有两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原有住宅建筑已满足日照标准的居住空间数不得减少。 在《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旧区内,可满足大寒日不低于连续1小时的日照标准,但与周边原有住宅建筑的日照标准按前款控制。 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住宅建筑项目,已经过规划审批,按原批准的标准执行。 二、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主朝向的寝室,应能满足与住宅建筑居住空间相同的日照标准。 三、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及寝室、医院病房、休(疗)养院的寝室、老年居住建筑。 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及寝室,应满足冬至日不少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其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 医院病房、休(疗)养院的寝室、老年居住建筑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 上述有效时间,分两时段累计,最小连续时间1小时。 四、中小学教学楼普通教室

滨州行政区划

滨州行政区划 滨州市辖滨城区、无棣县、阳信县、沾化县、惠民县、博兴县、邹平县、滨州经济开发区两区六县。全市18个乡,57个镇,9个办事处,各县区所辖镇、乡、街道办事处如下: 滨城区辖11个街道、2个镇、2个乡. 市中街道、市西街道、北镇街道、市东街道、彭李街道、滨北街道、里则街道、小营街道、梁才街道、杜店街道、沙河街道、旧镇、堡集镇、尚集乡、单寺乡。其中,杜店街道、里则街道、沙河街道由滨州经济开发区管理。 惠民县:10 镇、4乡。 孙武镇、石庙镇、桑落墅镇、淄角镇、李庄镇、胡集镇、麻店镇、姜楼镇、清河镇、魏集镇。何坊乡、皂户李乡、辛店乡、大年陈乡。 阳信县:6 镇、3乡。 阳信镇、温店镇、商店镇、流坡坞镇、翟王镇、河流镇。劳店乡、水落坡乡、洋湖乡。 无棣县:6 镇、5乡。 无棣镇、小泊头镇、水湾镇、碣石山镇(旧名:大山镇,2007年启用‘碣石山镇’,取曹操东征到访此地,登‘山’望海,作《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马山子镇、埕口镇。信阳乡、佘家巷乡、西小王乡、柳堡乡、车镇乡。 沾化县:5 镇、5 乡、1 街道办事处。 富国镇、下洼镇、古城镇、冯家镇、泊头镇。 下河乡、利国乡、大高乡、黄升乡、滨海乡。 海防办事处。 博兴县:9 镇、3 街道办事处。 曹王镇、陈户镇、兴福镇、庞家镇、湖滨镇、店子镇、纯化镇、乔庄镇、吕艺镇。城东街道办事处、锦秋街道办事处、博昌街道办事处。 邹平县:13 镇、3 街道办事处。 长山镇、魏桥镇、西董镇、好生镇、临池镇、焦桥镇、韩店镇、孙镇、九户镇、青阳镇、明集镇、台子镇、码头镇。黄山街道办事处、黛溪街道办事处、高新街道办事处。 滨州经济开发区:1 镇。 杜店镇 2010年,滨城区撤销旧镇镇,设立青田街道;撤销尚集乡,设立杨柳雪镇。惠民县撤销孙武镇,以其原行政区域和原何坊乡的部分行政区域设立孙武街道、武定府街道;撤销何坊乡、辛店乡、大年陈乡,设立何坊镇、辛店乡镇、大年陈镇。阳信县撤销阳信镇,设立信城街道、金阳街道;撤销水落坡乡,设立水落坡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前言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春节亲临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之际实地指导;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福建,对海西建设细致关心与具体指导;多个中央部委、中央企业协力支持海西战略实施推进,为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福建省迈入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国务院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闽北作为福建生态资源大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生态市,自觉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事关大局、事关未来,意义重大。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进一步要求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2年3月,福建省第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同年8月,福建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四个生态省建设试点。2004年11月,省委、省政府正式颁布《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闽委发[2004]15号),明确提出建设福建生态省的目标,并提出各市、县(区)政府要按照《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组织编制市、县(区)生态建设规划,并经同级人大批准颁布实施。 南平市生态优势明显,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00年11月,南平市政府向省环保局报送了《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请示》,并报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2001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88号文批准南平市为全国第六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008年12月,南平市顺利通过了环保部授权福建省环保局组织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初审验收,并报环保部审核命名。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建瓯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提出既要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力争在海西绿色腹地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作贡献,着力打造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又要把建设生态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规划,与南平建设海西绿色腹地相结合,与本地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建瓯的创建特色和模式,使建瓯的生态市建设走在南平市、福建省前列。创建生态市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事关全市乃至南平市跃升发展的战略任务,将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本规划时段为2011~2015年,规划到2014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到2015年初步建成绿色突显、工贸发达、生态休闲、文明和谐的闽北绿色生态经济强市,率先在南平、全省中建设成生态市。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举全市之力投入并参与生态市建设,按照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福建生态省建设和南平生态市建设要求,从全市实际出发,编制了《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生态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措施。本规划纲要是建瓯市建设生态市的指导性文件,是各乡镇和各部门编制相关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市情概况 1.地理环境

潍坊市日照分析技术管理暂行规定

潍坊市日照分析技术管理暂行规定 潍规发〔2007〕13号 关于印发《潍坊市日照分析技术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规划局、各分局、各直属单位: 为加强潍坊市建筑日照阴影分析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我市城市规划管理有关规定,市局制定了《潍坊市日照分析技术管理暂行规定》,并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七年六月七日 潍坊市日照阴影分析管理技术暂行规定 第一条目的 为使日照分析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保障居民的日照采光权,鼓励建设高层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本市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 日照阴影分析(以下简称为日照分析)是指,在指定日期进行模拟计算某一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群对其北侧某一规划或保留地块建筑的日照影响情况或日照时数情况进行的分析。 第三条使用范围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申办规划和建设工程项目,可能对有日照要求的建筑产生日照遮挡影响的,建设申请人在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批准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时,必须提交日照分析报告。 第四条基础分析参数

(注:计算标准日为当年的大寒日或冬至日,如当年是闰年则顺延一年。) 第五条承担日照分析的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一)须使用建设部推广使用的日照分析软件; (二)具有乙级或乙级以上规划技术服务资质的技术单位; (三)具有乙级或乙级以上规划设计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 第六条日照分析的对象及日照标准 (一)受遮挡的住宅建筑主要朝向的居室大寒日的有效日照不应低于2小时。居室是指卧室、起居室(也称客厅); (二)敬老院、老人公寓等特定的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其居室冬至日的有效日照不应低于2小时; (三)托儿所、幼儿园生活活动用房的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应低于3小时,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中小学教学楼教学用房冬至日有效日照(一般为南外廊)不应低于2小时,中小学学生宿舍的日照要求参照住宅建筑; (四)医院病房楼的病房部分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应低于2小时; (五)位于东西向干道北侧的连片旧区改造开发用地范围内,新建居住建筑间距可执行大寒日1小时的日照标准,但用地范围以外被遮挡的住宅建筑仍执行大寒日2小时日照标准; (六)单身宿舍半数以上居室应有良好朝向,并应具有住宅居室相同的日照标准; (七)旧城改造区(东到潍县路、西到长松路、北到玄武街、南到宝通街)现状多层或高层住宅两侧建设高层建筑时,应与现状多高层住宅之间满足13米距离要求,侧向遮挡相邻单元应达到大寒日日照2小时标准。若达不到大寒日日照2小时标准,则侧向与被遮挡建筑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16米的间距要求,且相邻单元必须达到大寒日日照1小时标准。 统一规划的居住区不考虑高层对多层住宅的侧向遮挡; 满足以上日照要求时即视为日照不受影响。

滨州市经济发展区位分析

滨州市经济发展与区位分析 【摘要】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关键一年。本文从滨州市经济现状的调查入手,通过分析滨州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深入思考滨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提出滨州经济发展的建议,寻求一条适合滨州经济发展之路。 【关键词】滨州经济发展区位分析优势劣势 1.滨州市概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六县一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0多万。滨州市处于华北新生代沉降区东南部的济阳拗陷中。全境地势大体是南高北低,略向东北倾斜,渐次过度到大海,境内山地为泰沂山地余脉,走向近南北,仅邹平县境内有少量山丘地。境内除过境黄河外,以黄河为界,南部为小清河流域,北部为海河流域。各河大致流向东北,注入渤海。 2.滨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科学发展是主题,改善民生是根本,调整转型是主线,招商引资是重点,创新实干是关键,和谐稳定是基础,清正廉洁是保证”的“49字”工作方针,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1.52亿元,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103.99亿元,增长29.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86.12亿元,增长2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9.83亿元,增长16.6%,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2010年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3.滨州市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3.1区位优势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域。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六县一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0多万。 滨州交通便利。济青高速、滨博高速、京滨高速和205、220国道穿越境内,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3.8亿元,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港航建设全面加快 3.2资源优势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已探明的矿藏有29种,已开发利用的19种,尚未开发的10种。据地质资料显示,滨州市矿产潜在总值1400亿元,居全省第六位。滨州海岸线长23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8%;滩涂17万公顷,约占山东省的31%;负十五米浅海20万公顷,宜盐面积9.6万

深圳绿地系统规划

深圳绿地系统规划--

————————————————————————————————作者: ————————————————————————————————日期: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指导深圳市绿化建设项目的安排,加强全市绿化工作的规划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深圳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 003-2005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纲要办法(试 行)》和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结合深圳市的 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项目的规划范围为深圳市行政辖区,包括深圳经济特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和宝安区、龙岗区,总面积20 20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04-2020年。 第四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图纸以及说明书组成。 第五条根据深圳实际情况,建设由“区域绿地—生态廊道体系—城市绿地”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与此相对应,本次规划所指的绿地, 既包括城市建成区内各项绿化用地,也包括建成区外对生态环 境改善起积极作用的林地、园地、耕地、牧草地、水域等各类 生态绿地,前者主要对应于各级城市绿地的分类规划,后者纳

入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范畴。 第六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全市绿色开敞空间总的建设指引。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与绿色开敞空间相关的规划、 绿化及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其他各种类型的开 敞空间规划应与此相协调,实现城市生态空间资源合理保护与 有效利用的“双赢”。 第二章目标和原则 第七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1、全面提高城市绿化质量,优化绿地布局结构,提高绿地配置 和养护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效果,缓解深圳乃至区域的快速城市 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2、加强对区域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沿海滩 涂、河流水系、各类湿地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实现区域生态环境 的共保、共建和共享,维护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安全。 第八条建设生态城市,推进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国际化城市和现代化中心城市的 发展目标,以及建设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