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部分 ;判断题1. 法治队伍业务工作能力是指法治工作者从事法治专门业 务工作时的错误率来判断的。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正确 √2. 法治工作者是国家法律的立法、执法、司法践行者,承担 正确 着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制定适用法律的职责。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3. 对于不同人才规格的培养作出分类指导,按照高校规格和 错误 功能定位,将法律职业人才和法学学术人才做分类培养。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4. 业务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在从事某项专项业务工作或 担任一个职位所具备的一组标准化的履职要求。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正确 √5.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 件和基本品质,是个人的思想观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 正确 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技能的综合表现。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第二部分 ;单选题√正确答案:A 无1.1951 年,刘少奇在( )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概念。
A. 《论联合政府》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 《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错误 ×D. 《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 作会议上的讲话》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C2.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正确 牢固树立坚持( )至上。
A. 党的事业 B. 人民利益 C. 宪法法律至上 D. 以上都是 您的答案:D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D√3. 能力通常反映一个人能够发挥出来的力量,以下哪个选项 正确 不是能力的组成部分?( ) A. 本能 B. 潜能 C. 才能 D. 势能 您的答案:D 答案分析: 4. 无 正确答案:D√根据本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上重点加强( )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黄进11月12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
这就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健全培养、招录、遴选、交流、晋升机制,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基础性工作。
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和后备力量,是法学教育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优化法学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法学师资队伍,是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为此,首先要坚定法学专业教师的理想信念,让其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其次要优化法学师资队伍结构,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建设需求,从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出发,建设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学术创新团队,推动法学理论研究发展与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第三是鼓励支持政法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到政法部门挂职,实现高校与法治实务部门人员双向交流,提高法学师资队伍素质。
优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要与法治队伍建设现实需求充分对接,在法律职业教育总体目标与规格统一基础上,实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化。
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三个类型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以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需求为导向,夯实基础、强化重点、突出特色。
进一步强化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重点加强与法治实务部门在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常态化、规范化体制机制建设。
创新公安院校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纳入司法考试必考范围。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这一决定明确了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公安院校是培养预备警察的摇篮,如何创新公安院校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已成为全面依法治国形势下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本文将围绕如何创新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公安院校的法治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
一、公安院校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特殊性公安院校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指以提高公安院校的法治教育质量为目标,促进公安院校法治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公安院校法治人才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合理配置公安院校法治人才教育资源,激发公安院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培养公安院校法治人才的创新能力。
与普通政法院校相比,公安院校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特殊性表现为:第一,公安院校教师身份的特殊性。
公安院校的教师具备双身份,一方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另一方面是人民警察。
因此,公安院校的教师不但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还应当具备人民警察“忠诚、奉献、担当”的品质,同时还应当遵守。
这就要求公安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实践知识,还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二,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特殊性。
公安院校在招录和培养学生过程中,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特别重视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体能的培养。
如何加强人民法院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和建设的感悟:
加强人民法院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是推进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一些感悟:
1.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人民法院应当把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全面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人民法院可以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建立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国际法、国际私法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涉外法治人才。
3.强化实践锻炼。
人民法院可以选派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到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机构实习、交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拓宽国际视野。
同时,也可以邀请国际知名法律专家、律师等来华交流、讲学,推动国内外法律界的互动与合作。
4.提升国际竞争力。
涉外法治人才应当具备高度的法律素养、语言能力、谈判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处理和解决。
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5.坚持开放合作。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推动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法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涉外法治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分享经验和做法,推动国际法治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加强人民法院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人民法院、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只有不断提升涉外法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研究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明确提出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一支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治工作队伍。
关键词:德才兼备法治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的重大意义,报告中23次提到了“法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法治工作队伍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处在法治实践的最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一、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性法治工作队伍是一支专门从事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工作的法律职业群体。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法治,最终必须通过人来实现,由此,法治工作队伍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1、有利于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执法是法治高效运行的必要手段,司法是法治公平正义的体现,立法人员、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都是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一是能够保证立法人员实事求是,依据国情,遵循立法目标和法律制定客观规律,制定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二是能够保证执法人员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把法律文本准确应用为制约现实生活的行为规范;三是能够保证司法人员信仰法律、坚守法治,铁面无私、秉公司法,把守好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现实障碍和路径选择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现实障碍和路径选择导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法治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关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然而,当前我国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一些现实障碍,限制了法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本文将分析这些现实障碍,并提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现实障碍1. 体制机制不完善我国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在体制机制上存在不少不足。
首先,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分散在各个部门和机构,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其次,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的衔接不够紧密,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得到顺利的职业发展,并且缺乏激励机制,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主要依靠传统的法学院校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方式单一。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有所欠缺,缺乏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
此外,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存在着欠缺系统化的培养方案和途径不够通畅的问题。
3. 底层培养环境欠佳在底层基层人才的培养方面,现实障碍更为明显。
在一些地方,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缺乏切实有效的实践环境。
底层基层的法律环境相对复杂,对法治人才的要求往往更高,但是现实中培养和选拔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底层基层的法治人才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和锻炼。
二、路径选择1. 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了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我们应该首先完善法治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建立健全法治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避免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加强对法治人才的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的衔接,为法治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式为了提高法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的方式。
一方面,加强法学教育的改革,提高法学院校培养法治人才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注重培养法务人才和非法学专业人才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和教育方式,提高他们的法治素质和实践能力。
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一)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
抓住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政治标准,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
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门队伍的通道,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
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
初任法官、检察官由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统一招录,一律在基层法院、检察院任职。
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一般从下一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中遴选。
(二)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
提高律师队伍业务素质,完善执业保障机制。
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监督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强化准入、退出管理,严格执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
完善法治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管理、考核评价、表
彰激励等体制机制
为了完善法治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管理、考核评价、表彰激励等体制机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学院校的建设,提高法治人才培养的质量。
推动法学教育改革,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引进优秀法治人才:制定吸引优秀法治人才的政策,包括薪酬待遇、科研条件、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法治人才加入到我国的法治建设中来。
3. 选拔机制公平公正: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确保选拔的法治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选拔过程要公开透明,避免人情关系和权力干预。
4. 合理使用法治人才:根据法治人才的专业背景和能力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
为法治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5. 强化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法治人才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法治人才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法治人才的工作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6. 表彰激励机制: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对在法治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法治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法治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通过完善这些体制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引进、选拔、使用、管理、考核评价和表彰激励法治人才,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厚大司考论述复习资料微博:@厚大司考官博微信:厚大司考二十五道论述题第一编@理论法学安扣赵逸凡论述1/25:完善立法体制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立法权限的划分以及立法权运行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总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同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我们认为,完善立法体制必须做到以下部署:其一,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是完善立法体制的核心和根本:具体体现为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等重大问题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其二,完善立法体制的主要举措:(1)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在立法规划方面,通过每届任期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在法律起草方面,加强和改进法律起草机制;在立法工作者层面,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立法工作队伍,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2)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民参与政府立法机制;建立由专门的法制机构组织起草法律法规的工作机制;(3)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此外,还应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加强法律解释工作、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等我们认为,完善立法体制这是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要求,对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
创新涉外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涉外法律事务也日益频繁,对法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为培养出具有卓越的涉外法治素养和能力的人才,创新涉外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创新这一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
一、优化课程设置针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需求,学校应优化涉外法学专业课程设置。
除了传统的法律基础课程外,还应增设涉外法律、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等专业课程。
这些专业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涉外法治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实务技能,为未来从事涉外法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实践教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环节。
学校可以与相关法律机构或国际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
通过与实际工作结合,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涉外法律实务,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加深学生对法治工作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提供国际化交流机会涉外法治人才需具备较高的国际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可以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国际化交流的机会。
例如,开展合作办学项目、组织国际研讨会等,使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专业人士交流和合作。
通过国际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法治体系和文化背景,提升自身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强化科研能力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学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
通过科研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深入研究法学问题,提升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同时,科研活动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法律研究和法律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实际操作环节涉外法治人才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实践操作环节的设置。
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案例分析讨论、庭审模拟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和角色扮演,提高他们处理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
法治人才的培养现状一、背景介绍法治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法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但是,目前我国法治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存在一定的短缺。
二、现状分析1. 教育体制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法学专业也得到了更多关注和支持。
但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仍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存在法学专业招生困难、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各大高校开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实践环节、开设跨学科课程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3. 政府投入加大政府对于法治人才培养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例如,各地政府加大对法学专业的招生计划和奖励政策、设立法律援助基金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法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4. 实践机会不足尽管现在的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化,但是实践机会仍然不足。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毕业后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工作环境。
5. 师资力量不足目前我国法学专业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由于社会对于法律人才需求增加,一些优秀的教师也被吸引到了企业或者律师事务所等更高收入的岗位上。
三、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教育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对于法学专业的投入。
同时,在资源分配上要更加公平合理,确保每个地区和院校都能够得到充分支持。
2. 推进课程改革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同时,要加强跨学科课程设置,提高法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能力。
3. 增加实践机会要加大对于实践机会的投入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经验。
可以通过与企业或者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合作,开展实习、调研等活动。
4. 提高师资力量要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培养法治人才-学术研究论文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培养法治人才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蓝图更加全面和完整。
《决定》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是靠人来做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同样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作保障。
因此,《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这无疑为政法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深化法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学教育的重点当前我们应该着重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更加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法治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先是受到苏联法律体系的影响,之后又开始大量吸收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的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都是如此。
法学教育的“本土化”,应该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内容。
《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格言警句式的措施,如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等,都是对我国传统法治思想之精华的总结和提炼,也为法学教育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提供了依据。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对接。
《决定》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对司法职业化、法律人才的职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如何实现法治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的充分对接,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对接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国际航运中心对国际化、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成立了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和国际航运法律学院;把握教育部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契机,通过卓越实验班、律师班、涉外班、西部政法干警班等,深化组织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推动应用型、复合式、开放性人才的培养。
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一、引言法治人才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培养机制的定义、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定义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通过教育、职业训练等多种手段,提高人们法治素质,培养一支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现状1. 教育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缺乏以法律为核心的教育课程,普通高校中开设法学专业的学校数量较少。
2. 培训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尤其是对于基层干部和公务员等特定群体缺乏有效的培训手段。
3. 缺乏实践锤炼: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律师、公证员等职业人士的实践锤炼政策,但对于其他法律从业人员来说,实践锤炼机会较少。
四、问题1. 教育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缺乏以法律为核心的教育课程,普通高校中开设法学专业的学校数量较少。
2. 培训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尤其是对于基层干部和公务员等特定群体缺乏有效的培训手段。
3. 缺乏实践锤炼: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律师、公证员等职业人士的实践锤炼政策,但对于其他法律从业人员来说,实践锤炼机会较少。
五、对策1. 完善教育体系:加大高校法学专业招生规模,逐步建立以法律为核心的教育课程;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和素质。
2. 健全培训机制: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针对不同职业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实践锤炼: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4.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投身法律事业,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
六、结论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成为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健全培训机制、加强实践锤炼和建立激励机制等多种手段,才能够培养出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法治人才队伍,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法治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法治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是以国家法制建设为基础,通过统一规范的培养机制、多元化的培养渠道以及全面的教育体系来培养具备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专业人才。
推动法治人才的培养,对于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法治人才培养相关政策的简要阐述。
首先,法治人才培养应该坚持全面、系统、科学的原则。
通过全面的法律知识教育、广泛的法律实践锻炼、深入的法学理论研究,培养法律素养扎实、法治思维敏捷的专业人才。
培养机制要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法治人才,不仅要注重法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法律实践能力、法律分析能力、法律创新能力等。
其次,法治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教育和模拟法庭的建设。
通过模拟法庭、法律实习、律师实习等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案例中感知法律的力量,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法学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法治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在法学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法治人才培养还需要加强法治理论的培养。
法治理论的学习是培养法学专业人才的基础,要注重教育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对法律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考能力。
法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法学知识,适应法律发展的要求。
最后,法治人才培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法学教师是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保障。
需要大力加强法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法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思想觉悟,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法学教师队伍,为培养优秀的法治人才提供坚实的支持。
总之,法治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应该着眼于实际需求,坚持全面、系统、科学的原则,加强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法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法治人才培育引进体制机制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法治人才培育和引进也成为了当前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完善法治人才培育引进体制机制,提高法治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学科结构亟待优化。
目前,法学专业的学科设置还比较单一,狭隘,仍然以法律专业为主,而法学博士学位的授予也相对较少。
法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有待提高。
在培养法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
还需要加强对国际法、比较法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和培养,以满足法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优化法治人才引进机制目前,我国对于外国法治人才的引进政策还比较严格,而法治人才的引进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优化法治人才的引进机制。
其中,首先可以对法治人才的引进条件进行放宽,对于在法治领域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外国专家学者,可以给予更多的引进机会。
可以加大对法学领域的引进资金支持,提高引进的吸引力。
另外,还可以建立健全法治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为法治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三、加强对法治人才的培训和交流为了提高法治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加强对法治人才的培训和交流。
可以设立专门的法治人才培训项目,对于有志于从事法治工作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
可以加强对法治人才的交流合作,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吸引更多的国外法治人才来华交流学习,提升国内法治人才的整体水平。
四、建立完善的法治人才激励机制为了激发法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法治人才激励机制。
可以加大对法治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他们在法治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和贡献。
可以加大对法治人才的科研经费支持,给予更多的资源和经费支持,鼓励他们在法治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做出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完善法治人才培育引进体制机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1年2月第18卷第2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eb.2021Vol.18No.2“卓越法治人才”咅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学专业为例刘帷,李珺,伍晨(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社会对新时代法学专门人才有迫切需求,尤其是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项目研究以财经类院校法律人才培养的视角,解读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公布的《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框架下的特色型、复合型新时代法律人才培养的导向,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学专业办学经验为基础,探索新形势、新要求、新标准下,以特色专业见长的地方高校如何培养满足国家与社会急需的新时代复合型法律人才遥关键词:复合型法律人才;法学教育;人才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四十余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能力逐步提高,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成熟,社会对于法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叫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一般由传统的“五院四系”和综合类院校承担。
随着高校扩招,法学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财经类、理工类、农林类等以特色专业见长的高等院校相继设立法学专业,以特色专业为依托,培养满足专门行业需求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同时,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法学人才培养又有别于传统的政法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财经类院校的法律专业办学为例,培养“通法律、知经济、懂管理”的法学专业人才,建立交叉学科,开展复合型专业的法学教育,发展潜力不容忽视屮然而,财经类高校的法学专业的办学与发展如何统筹规划、协调贯彻学科融合,专业衔接,课程设置,启发学生“法+经+管”逻辑思维,构建学生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离《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普通高等学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国家标准还存在差距。
法治人才培养方案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审美主导的文化模式中脱离出来,以法治模式为核心,推动国家法治体系建设,政府及社会统一尊重法治,以此促进社会的规范化及繁荣。
继法治理念的推广后,人们开始力求弘扬法治文化,也为法治思维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而根据政府的目标,法治的核心就是要有更加成熟的法治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一套可行的法治人才培养方案,旨在营造法治人才氛围,帮助他们探索新思路,拓展新空间,实现法治人才的持续发展。
二、法治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探讨1、强化教育设施,注重系统理论性研究要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教育设施必须加以加强,应当重视系统理论性研究,以达到培养法治人才的目的。
首先,应当在国内相关院校招收尤其注重法律理论研究的法治人才,提高法治教育研究的社会规模及水平;其次,可以设立研究型社会实践培训中心,加强对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更加完善的法治教育知识系统来促进学员的成长。
2、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提倡社会实践,推广社会实践课程;提供实习、见习和志愿者等多样化活动,扩大学员社会实践的范围;在本科阶段实践课程中引入法治理论,辅以专家社会学研究、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紧密结合实践以增强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3、引进先进经验,完善法治体制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不仅要强化理论知识,更要完善法治体系,为法治人才营造良好环境。
因此,可以聘请国际有名的法学及公共政策研究者或机构的专家学者,开展关于法治的学术思想交流,以引进先进经验;还要建立国内外法治机构的交流合作机制,以提升法治的质量。
三、总结法治人才培养方案是推动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政府实现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
因此,应当加强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全面的法治理念和思想,以激励更多优秀人才的参与,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袁贵仁《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2日07 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好《决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深刻认识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这指明了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学位教育为主体、其他教育为补充,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进修相互衔接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为法治领域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与此同时,初步形成了教育部门宏观管理、司法部门行业指导、教育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法学院校自主管理“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既有以法学理论传授为主的法学学术学位教育,又有具备行业特点的法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有贯穿于法律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
高等法学教育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大众化教育兼顾精英教育理念,初步形成了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及法律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培养造就了大批具有法律人格、法律知识和法律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和机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地区之间法学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配置仍不平衡,法学院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法律职业的衔接不够紧密,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刻不容缓。
正确把握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环节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遵循习近平同志关于“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论述,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扎实推进,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的首位。
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第一位的要求,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表现。
必须立足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全局,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法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对社会思潮辨析引导,分清重大是非,绝不给错误思潮传播提供任何渠道和空间。
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将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提能力、多样化、强协同”,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增强法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加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建设。
《决定》强调,“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纳入司法考试必考范围。
”这既指明了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明确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基本路径。
理论体系是关于客观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在丰富实践基础上累积而成的;学科体系是由理论体系提炼升华集成,具有稳定规范的基本概念、方法论、分析工具及其分支结构等;课程体系则是理论和学科体系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反映。
对人才培养机制而言,三大体系建设必须相互贯通、有机联系。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高等法学教育体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日臻完善。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学教育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有些地方、高校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偏重于西方法学理论、缺乏鉴别批判等问题。
深入贯彻《决定》要求,要落实好三个方面重点举措。
一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同教材编写、基础研究紧密结合,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集中全国高水平专家学者,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立足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研究各项法律制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法律文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
二是精心编写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力求全面准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最新成果,全面准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全面准确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高校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将其列为高校法律类专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学生必修的基本教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占领高校法学教育教学阵地。
三是加强政策措施的配套,在国家司法考试中将国家统编教材所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应知应会的必考内容;进一步强化法治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确保高校用好、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激发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活力。
着力培养造就优秀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决定》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实现建设法治中国宏伟目标,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法治人才队伍。
要认真落实《决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制定学校法治教育工作规程,努力在所有课程教学和有关学习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为每个公民从小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打好坚实基础。
要认真落实《决定》关于“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的要求,积极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多样化机制,完善与国外院校交流、双学位联合培养、国际组织实习等项目,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法治人才国际化视野,抓紧培养政治可靠、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涉外法治人才。
切实增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条件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基础性环节。
根据《决定》的总体要求,必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人才培养专家和教师队伍。
《决定》明确提出,“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重要思想。
要把建设高素质专家和教师队伍作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深入实施教育部会同中央政法委等六部门联合启动的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即选聘1000名左右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法学院系兼职或挂职任教,承担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选聘1000名左右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或挂职,参与法律实务工作。
在“双千计划”的牵引下,全国法学院校及法学研究机构还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多方位合作,精心打造专兼结合的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注重特邀法律界先进模范人物授课讲座或指导学生,重点加强案例教学领域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广泛开展探究式学习讨论,增强学习者全面适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需求的素质能力。
增强法治人才培养多方协作的合力。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多方配合、增强合力,多措并举、协同攻关。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法治人才培养,在强化教育系统培养法治人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业务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收到明显实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邀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政法部门把在职攻读法律硕士项目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全国共有两万多名在职人员获得专业研究生学位,为大幅提高法治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后,将继续加强培养单位与法治工作部门之间紧密合作和联合培养,着力增强实践能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努力在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使用效益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强化法治人才培养的政策配套。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还要在政策配套上作出不懈努力。
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完善法学院校和法学研究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在培养单位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交流互聘、积极试行“双导师”制等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走出新路,合理安排不同单位和部门的人员选聘条件、程序、期限、考核管理和政策保障。
高度重视法治人才的职业发展,统筹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推进从业人员在职进修培训、攻读学历学位的学习成果累计、认可、转换等制度的规范化,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执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构建符合国情的法治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教育部门将与法治工作部门密切联系,推动法治人才培养规划和各类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培养单位的对口支援,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法学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特别是重视和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法治人才培养,加大少数民族法治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好法学教育发展与法治人才培养地区不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