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信号分析与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117.91 KB
- 文档页数:2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813信号与系统》大纲参考教材:郑君里《信号与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一、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1、了解信号的各种分类;2、掌握描述信号的各种方法;3、熟练掌握波形的各种变换及基本确定信号的函数波形;4、熟练掌握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的定义和性质;5、熟练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
二、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1、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的过程及步骤;2、掌握0-到0+状态的转换的意义;3、熟练掌握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定义,并运用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求解系统的响应;4、熟练掌握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的定义、性质及二者的关系;5、熟练掌握卷积的定义及性质,以及利用卷积的性质求解信号的卷积;三、傅立叶变换1、熟练掌握周期信号的傅立叶级数分解及傅立叶级数的性质;2、熟练掌握傅立叶变换的定义以及常用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立叶变换;3、熟练掌握傅立叶变换的性质;4、熟练掌握周期信号傅立叶变换的求解;5、熟练掌握抽样信号的傅立叶变换及抽样定理。
四、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1、熟练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2、熟练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并能够利用性质求解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3、熟练掌握拉普拉斯逆变换的求解方法;4、熟练掌握用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系统的时域电路;5、熟练掌握系统函数的概念并能够利用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分析系统时域特性、频域特性;6、掌握全通函数和最小相移函数的概念;7、熟练掌握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的判定方法;8、掌握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求解方法。
五、连续时间系统频域分析1、熟练掌握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2、熟练掌握系统频率响应的概念和求解方法;3、掌握用频谱分析系统对信号的响应,通过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阶跃响应,掌握带通滤波器的基本概念;4、熟练掌握系统因果和不失真传输的条件。
六、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1、掌握离散系统的描述方法;2、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3、熟练掌握卷积和的计算以及时域分析方法。
《自适应控制及应用(含案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自适应控制及应用(含案例)英文名称:Adaptive Control and Its Application开课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课程编码:Z5210401学分:2 总学时:32适用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修读基础:(简述,修读本课程需要具备的基础)主讲教师:二、课程目的任务1.课程地位作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主要面向控制学科的硕士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并了解自适应控制的相关前沿动态与应用情况。
2.课程主要内容(简述: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等)讲述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以及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应用及发展情况;系统讲授两类主要的自适应控制系统,介绍自适应控制系统稳定性,收敛性及鲁棒性的基本概念。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主要设计方法,掌握常规自校正调节器与自校正控制器的基本原理、主要设计方法与相关算法,并具备针对具体被控过程设计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含各时段学生课外学习要求)(一)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2学时)1. 自适应控制的一般定义、分类、发展概况;(1学时)理解自适应控制一般定义,了解其一般分类、发展状况与应用领域。
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自校正控制的基本原理、典型结构及其数学描述。
(1学时)重点掌握与理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自校正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要求:理解自适应控制的相关概念。
第二章自适应控制理论基础(6学时)1. 李亚普洛夫稳定性理论;(2学时)了解李亚普洛夫稳定性概念,掌握李亚普洛夫稳定性分析方法,重点掌握李亚普洛夫第二法。
难点:李亚普洛夫函数的选取与构造2. 动态系统的正实性;(2学时)了解正实函数与动态系统正实性的基本概念,掌握一般传递函数正实性的判定方法,重点掌握动态系统正实性的充要条件与相关判定方法。
西南石油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一、参考书目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科学出版社,第六版
二、考试范围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
2、了解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控制方式:(1)、反馈控制方式,(2)、开环控制方式,
(3)、复合控制方式等;
3、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4、了解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稳态特性)和快速性(动态特性)基本要求。
(二)基本内容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基本要求
1、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1。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电路、信号与系统》考试大纲(包括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两部分)一、试卷结构(一)内容比例电路分析约70分信号与系统约80分全卷 150分(二)题型比例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约60%解答题约40%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电路分析(一)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考试内容电路中电流电压及功率等变量的定义、参考方向的概念;基尔霍夫定律;电阻元件的定义及V AR;电压源、电流源受控源的基本特性、电路两大约束方程的独立性以及支路分析法。
考试要求1. 了解集总参数电路模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电压、电流及功率的定义和参考方向的概念。
3. 理解基尔霍夫定律,会理用基尔霍夫定律建立电路方程。
4. 了解电阻元件的定义、电阻元件得分类、以及有源电阻的判别依据。
5. 了解电压源、电流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6. 了解受控源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
7. 了解电路中两大约束关系方程的独立性的基本内容。
8. 掌握支路分析法基本概念,能建立电路的支路电流或电压方程。
(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考试内容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和含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电路的分析。
考试要求1. 掌握网孔分析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含有受控电源和电流源支路的电路。
2. 掌握节电分析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含有受控电源和电压源支路的电路。
3. 掌握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会建立含运算放大器电路的节点方程,并利用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进行电路的简化。
(三)电路的基本定理考试内容线性电路的比例性,叠加定理,互易定理,置换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等效的概念以及简单电路的等效变换。
考试要求1.理解线性电路的比例性质,会利用电路的比例性质进行电路的求解。
2. 掌握叠加定理及其应用。
3. 了解互易定理的基本内容及适用范围。
4. 了解置换定理的基本内容以及使用条件。
5. 掌握戴维南定理的基本内容,戴维南等效电路的的计算方法,包括含受控源的电路。
《非线性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非线性控制理论英文名称:Nonlinear Control Theory开课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课程编码:S0811301学分:2 总学时:36适用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学位研究生、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修读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线性控制理论主讲教师:二、课程目的任务1.课程地位作用由于复杂的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大都是非线性的,因此,非线性控制理论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成为控制理论界非常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
本课程较全面地介绍了非线性控制理论中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包括: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相平面分析,描述函数法及其应用,李雅普诺夫方法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以及微分几何控制方法。
本课程从系统特性分析和综合设计两个方面介绍了非线性控制的一般问题,探讨了其分析方法及进行设计的工程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非线性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业过程中运用非线性控制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运用非线性控制方法解决实际工业过程控制问题的能力。
2.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非线性控制理论概述(4学时)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描述、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复杂性能以及常见的非线性系统设计与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1.1 非线性系统控制概述1.2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1.3 非线性系统特性1.4 常见的非线性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重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非线性系统特性。
难点:非线性系统特性。
第二章:相平面分析(4学时)目的与要求:相平面法分析是一种研究二阶非线性系统的图解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相平面的相关概念,绘制相平面图的方法,掌握借助于相平面分析提供的简单图形工具来研究二阶系统的方法。
主要内容:2.1 相平面的基本概念2.2 相轨迹的绘制方法2.3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重点:相轨迹的绘制方法、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自适应控制与最优控制》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自适应控制与最优控制英文名称:Adaptive Control and Optimal Control开课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课程编码:s0811403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修读基础:学生在修读该课程前,应先修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线性代数,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
主讲教师:二、课程目的任务1.课程地位作用《自适应控制与最优控制》是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硕士研究生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掌握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的有关理论、方法及应用,为从事控制领域的更深入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包括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两部分内容。
自适应控制理论部分在介绍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以及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应用及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两类主要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即自校正控制系统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自校正控制系统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
最优控制理论部分首先说明最优控制问题的提出,给出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描述,重点讲解确定性系统最优控制的三个基本理论:最优控制中的变分法、极小值原理和动态规划方法,同时对线性二次型问题进行介绍。
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主要难点是极小值原理和动态规划方法。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系统的构成原理以及应用及发展情况,为毕业后从事控制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部分自适应控制16学时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不少于16学时。
第1章绪论1学时1.1自适应控制的概念1.2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类型1.3自适应控制的理论问题1.4自适应控制的应用概况第2章自适应控制的理论基础5学时2.1Lyapunov稳定性理论2.2正实性和正实引理2.3超稳定性理论2.4实时参数估计2.5随机控制基础第3章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5学时3.1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的设计问题3.2局部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3.3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3.4基于超稳定性理论的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设计3.5自适应模型跟随控制系统3.6离散时间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设计第4章自校正控制系统5学时4.1随机性和预测性自校正控制4.2极点配置自校正技术4.3自校正PID控制第二部分最优控制16学时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井场录井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孙瑜;王兵;杨力;曹谢东;廖浩德【摘要】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comprehensive logging inform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aiming at the lack of existing remote well-logging monitoring system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sensors, automati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 new integrated architecture of comprehensive logg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platform was put forward. First, well site wireless local area data center based on multi-sensor fusion RTU, wireless security transmission channel based on IPSTAR satellite and real-time interaction platform between well field and remote data center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Second, main key technologie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finally a new means is provided for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logging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o digital well field.%针对现有录井远程监控体系的不足,运用现代传感器、自动化、计算机及通信技术,提出了新一代综合录井信息采集远程监控平台;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井场现场监控,基于IPSTAR 卫星实现安全移动传输通道,利用基于Web services的SOA架构构建远程中心发布平台,使用短信、电子邮件和手持移动设备实现立体监控;通过实验仿真和现场应用到苏丹、伊拉克以及国内川西气田录井信息采集中,表明系统可靠、稳定并收到良好效果,为数字井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期刊名称】《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年(卷),期】2012(020)008【总页数】3页(P2136-2138)【关键词】IPSTAR;远程监控;综合录井;SOA【作者】孙瑜;王兵;杨力;曹谢东;廖浩德【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30 前言由于油气勘探的特殊性:探区分散、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现场人员较少[2],勘探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何快速及时的利用井场钻录井信息实现安全高效的钻井和及时进行油气层评价解释和分析是现代综合录井信息化需要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2]。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系统建模与仿真英文名称: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开课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课程编码:S0811402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修读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自动控制理论等本科生课程。
主讲教师:二、课程目的任务1.课程地位作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该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一门专业课。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的掌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方法,具有对所设计的工程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的能力。
2.课程主要内容(简述: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等)“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为一门学科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环境、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数学模型与建模原理,微分方程建模方法学,基于线性代数与差分方程方法的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建模与应用,板带轧制中典型问题的建模与仿真。
本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的联系,结合实例讨论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工学硕士生和工程硕士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系统建模与仿真基本方法,掌握相关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对所研究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含各时段学生课外学习要求)(一)理论教学第1章、绪论(2学时)目的与要求:了解系统、模型、仿真的基本概念,建模与仿真的研究发展概况、发展趋势及应用;了解课程学习方法、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
重点:系统建模与仿真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状况难点:建模与仿真作用第2章、常用系统建模方法(6学时)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针对不同系统其模型基本特点、建模的逻辑思维方法;掌握机理建模法、图解建模法、层次分析建模法、概率统计建模法及实验建模法等;要求学生具备将实际系统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重点:系统建模方法。
难点:机理建模法、实验建模法。
第3章、连续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6学时)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连续系统时间域建模方法,包括微分方程模型、传递函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等;掌握连续系统频域建模法,包括替换法、根匹配法;掌握连续系统数值仿真方法,包括数值积分法及稳定性分析。
电气工程系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指导科目代码:00506科目名称:电气工程综合一、复试由笔试200分和面试150分两部分组成。
二、笔试科目及主要内容(1)笔试科目1:自动控制理论(80分)参考书目:《自动控制理论》,夏德钤、翁贻方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第4版。
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及相关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控制系统分析的主要问题及性能指标。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线性系统数学模型及微分方程的建立;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及方框图的建立和化简;信号流程图和梅逊公式。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包括:典型输入信号;线性定常系统时域响应的求取,一阶系统的响应;二阶系统的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劳斯稳定判据、霍尔维茨稳定判据;稳态误差分析和计算。
根轨迹法,包括:根轨迹的基本概念;绘制根轨迹的幅值及相角条件;常规根轨迹的绘制规则;参数根轨迹;应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性能。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包括: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的表示方法;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幅相频率特性和对数频率特性);奈奎斯特判据;稳定裕度;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系统的频域和时域性能指标的关系;闭环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综合,包括:校正综合的一般概念;系统基本的控制规律;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应用频率法、根轨迹法);期望特性法;反馈校正。
非线性系统分析,包括:非线性系统概念和特点;描述函数的概念;典型非线性的描述函数;描述函数的应用;相平面法的概念和性质;相轨迹的绘制;相平面图的应用。
(2)笔试科目2:电力电子技术(80分)参考书目:《电力电子技术》,西安交通大学王兆安、刘进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第5版。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19科目名称:现代测试技术适用专业:仪器仪表工程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方式:笔试总分:150分考试范围:一、测量误差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定义、分类、主要特征及基本处理方法;按精度等级选择仪器仪表。
二、信号及其描述周期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非周期信号的频域分析;随机信号的基本概念。
三、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测试装置的数学模型描述;测试装置的静态特性分析,测试装置的动态特性分析;不失真测试的条件及实际应用。
四、传感器常见传感器的原理、特性、测量电路分析;新型传感器原理及发展;传感器的选择及应用。
五、信号调理针对放大、滤波、调制、电桥转换等基本信号调理方法,掌握基本原理、主要特性及实际应用。
六、信号处理初步了解信号数字化处理的过程及对信号的影响;掌握采样定理的应用。
掌握相关分析方法及在测试中的应用。
了解功率谱分析方法及应用。
七、计算机测试系统1.计算机测试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采集各环节功能及实现;2.虚拟仪器的构成方法,虚拟仪器的软件实现;3.测控网络构成及应用。
样题:一、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1. 某传感器给定相对误差为2%FS,满度值输出为50mV。
(1)求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δ(以mV计)。
(5分)(2)当传感器使用在满刻度的1/2和1/8时计算可能产生的相对误差。
(5分)(3)由此说明使用传感器选择适当量程的重要性。
(5分)2.以图1所示的差动变气隙式电感传感器为例:分析差动式传感器可以提高灵敏度,改善非线性的原理。
(15分)图1差动变气隙式电感传感器结构图3.说明什么是无限带宽信号,为什么在采样前,对这种信号要进行抗混叠滤波?(10分)4.图2中余弦信号与方波信号周期相同,不用数学推算,根据物理意义说明上述两信号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关函数会取得最大值?为什么?(10分)图2 正弦波与方波二、传感器原理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热电效应,并说明为何要做冷端温度补偿?2.用镍铬-镍硅(K 型)热电偶测量某低温箱温度,把热电偶直接与电位差计相连接。
回首过去一年的各种疲惫,困顿,不安,怀疑,期待等等全部都可以告一段落了,我真的是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安稳的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了。
虽然时间如此之漫长,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这可真是血与泪坚坚实实一步步走来的。
相信所有跟我一样考研的朋友大概都有如此体会。
不过,这切实的果实也是最好的回报。
在我备考之初也是看尽了网上所有相关的资料讯息,如大海捞针一般去找寻对自己有用的资料,所幸的是遇到了几个比较靠谱的战友和前辈,大家共享了资料和经验。
他们这些家底对我来讲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现如今,我也终于可以以一个前人的姿态,把自己的经验下下来,供大家翻阅,内心还是比较欣喜的。
首先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备考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细致到每日、每周、每日都要规划好,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另外,复试备考计划融合在初试复习中。
在进入复习之后,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我们的计划。
总之,定好计划之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由于篇幅较长,还望各位同学能够耐心看完,在结尾处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西南石油大学电子信息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916)数字电路参考书目为: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关于考研英语考研英语几乎就是考阅读,做了历年的试卷后我越发觉得如果不能真正的读懂文章,那么阅读题目是很难做对的,而想要读懂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要读懂文章中的长难句,这是需要训练的,真题就是很好的训练素材。
做完阅读题后,可以先不要急着对答案,把文章中的长难句和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试着自己翻译出来(可以借助词典),翻译完后再看看你先前的答案,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让你想改答案的,此时再去看看书后面对整篇文章的解析(而不是题目的解析),主要看你翻译的和解析翻译的差别,有没有理解上的偏差,进而再次思考自己的答案,并确定自己最终的答案,再对后面的答案,此时应该仔细揣摩自己做错的原因,仔细理解出题人的思路和其对文章的理解方式,找出与自己的思路的不同之处,下次做题尽量向他们一样思考。
《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英文名称:Computer contro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开课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课程编码:S0811406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主讲教师:二、课程目的任务1.课程地位作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建模和仿真方法;能够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复杂对象,或难以建立模型的对象,运用计算机控制理论和手段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学生进一步从事该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主要内容(简述: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等)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建模、仿真及实现方面的问题。
分别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常规设计方法、基于状态方程和传递函数模型的极点配置与最优控制的设计方法、系统辨识和自适应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仿真和性能计算、采样周期选择和量化效应分析、数字控制器的实现及设计举例等内容。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成原理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了解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及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等概念。
2)正确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分类方法;理解数据采集系统(滤波、线性化处理、标度变换、误差修正、越限报警等)基本概念;理解离散化设计方法、模拟化设计方法、大滞后对象的Dalin和Smith算法设计基本概念。
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常用数值控制算法、数字PID控制算法、最小拍控制器、Dalin和Smith控制器等设计方法;掌握微机控制系统的构成方法,且能对一个实际对象,给出实施方案。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36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介绍模式、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概念;模式识别的一些基本问题。
1.1什么是计算机控制系统1.2计算机控制的发展概况1.3计算机控制理论1.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重点: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常规仪表控制系统的区别;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信号分析与处理
英文名称: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开课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课程编码:S0811202
学分:2总学时:36
适用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
修读基础:
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
主讲教师: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
信号分析与处理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电子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介绍各种类型信号的基本分析和处理方法,是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
2.课程主要内容
介绍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理论,包括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描述方法、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以及模拟数字处理方法,序列的傅里叶变换(FT)、Z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DFT),以及用它们对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进行频域分析。
介绍数字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的技术实现。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掌握信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2)掌握模拟信号和离散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处理方法;3)了解信号分析和处理方法新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32学时)
1.信号概述(2学时)
目的与要求:信号的定义及特性,信号的分类,信号的运算,信号的性质
重点:信号的定义,信号的运算
难点:信号的运算
2.信号的时域分析(4学时)
目的与要求: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采样过程,信号的时域分解,信号通过LTI系统,时域卷积积分、卷积和,时域相关分析
重点:采样过程,信号的时域分解,时域卷积积分、卷积和
难点:信号的时域分解,时域卷积积分
3.信号的频域分析(10学时)
目的与要求: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的频域分析,FT,LT,ZT,DFT,FFT,信号通过LTI系统
重点:FT,LT,ZT,DFT,FFT
难点:DFT,FFT
4.数字滤波器(8学时)
目的与要求:数字滤波器的定义、类型特点;IIR型数字滤波器的设计、FIR型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重点:IIR型数字滤波器的设计、FIR型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难点:IIR型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5.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4学时)
目的与要求:MATLAB环境中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DSP技术
重点:MATLAB环境中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难点:MATLAB环境中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6.随机信号(4学时)
目的与要求:随机过程的定义、特点,随机信号的统计特性,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重点:随机过程的定义、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难点:随机信号的统计特性
(二)实验教学(4学时)
目的和要求:MATLAB环境中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方法、DSP技术中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方法
必修实验项目
1必修MATLAB中用FFT算法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方法
2必修MATLAB中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选修实验项目
1选修用DSP实现数据采集
2选修用DSP实现FFT算法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笔试、论文、口试等)
笔试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比例)
平时成绩20%(包括出勤、作业、课堂小测验),上机和实验成绩20%,期末笔试6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数字信号处理》,清华大学胡广书主编
(二)参考书:《数字信号处理》、清华大学程佩清主编,《数字信号处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丁玉美主编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大纲执笔人:胡泽
大纲审批机构:电气信息学院学术(或教授)委员会
2015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