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50
长江三角洲发展概况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
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
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嘉兴,镇江,常州,湖州,绍兴,南通,舟山,扬州,台州,泰州,合肥,马鞍山,衢州,金华,淮安,盐城22个城市。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
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南通、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
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
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
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扩大区域2010年3月在浙江嘉兴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宣布,协调会成员由此前16个增至22个,即长三角核心城市群扩容,不仅吸收盐城、淮安、金华、衢州等4个苏浙城市为新会员,而且让泛长三角区域内的合肥、马鞍山两个安徽省的城市也正式“加盟”。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知识要点知识点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是_______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_______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_,往北到_______运河,包括_______省东南部、_______市及_______省杭嘉湖地区。
2.成因:长江三角洲是_______及_______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交通运输发达,这里拥有________黄金水道和众多的______、______干线,以及现代化的_______群、________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4.“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哪些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_______,已形成_______、_______高水平的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_______的区域。
知识点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1.核心城市:_______,是中国高水平的_______、_______中心和_______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2.经济特色:工业高度发达,上海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_______、_______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对外依赖性高,同时也是举足轻重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产业基地。
3.作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_______区域,对_______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_______作用。
4.浦东新区(1)位置:位于_______东部、_______区域东缘。
(2)影响:浦东新区成为_______乃至_______区域的经济引擎,成为国际区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
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1.江苏南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较大城市,其中_______是北翼中心城市。
一、长江三角洲概述1.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具有得天独厚得江海交汇、南北居中得区位条件。
坦荡宽广的长江三角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长江三角洲的演变形成过程,大体由三个方三面组成:一是作为长江三角洲主体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的堆积;第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水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著名的舟山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均在其附近海域。
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大陆海岸线近1000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宁波、舟山、南京、镇江等组成的港口群,与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
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沟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3.5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占全国半数的整个长江流域,市场极为广阔。
2、自然环境长江三角洲处于亚热带的中、北部,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光、温、水分均较充足。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6~50亿焦/平方米左右,在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平均约为6亿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 000~2 200小时,7~8月日照百分率可达到60%~70%。
本区年平均气温14~17℃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20~250天,≥10℃的积温在4 600~5 300℃之间,持续日期为220~240天。
从四季温度分析,本区农业具有多熟制的条件,但据以往实践如实行双季稻—越冬作物(麦类、油菜)三熟制,在季节上显得偏紧。
一、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1、地理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区域”)①长江三角洲简称,是由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是中国最大的。
思考: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②位置: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为主体,地处中国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濒临海和海。
③范围:长江三角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达海滨,往南达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
思考: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自然、人文两个角度考虑)2、经济发展条件①自然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势,以地形为主,气候,土地,河网。
②社会经济条件:农耕条件,农业历史,农业生产水平高,被称为和。
长三角人口和城镇,工商业,消费市场,劳动力素质,经济基础。
3、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思考:长三角区域发展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①发达的交通运输长江三角洲拥有长江和众多的、干线,以及现代化的、,形成密集的。
②雄厚的经济基础长江三角洲是对外开放的,已经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城镇,工商业,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综合实力的区域。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1、上海市的经济特色与地位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上海是中国高水平的、和,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上海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或者,其产品大多远销国内外。
同时,上海也是中国举足轻重的、和产业基地。
2、浦东新区的开发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长江三角洲区域。
1990年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掀开了上海发展的新篇章。
浦东新区聚集了、临港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成为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引擎。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浦东成为了国际性、、贸易、中心。
3、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思考: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交通运输、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治理支持、技术协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浦东的大举开发,显著提升了上海的总体层次和国际化水平。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由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组成,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
本文将就该地区的城市群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一、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概况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沪浙皖的城市群。
区域总面积17.1万平方千米,包括了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的一部分。
区域人口约1.13亿,居民收入比发达城市地区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该地区的城市群拥有多个国内知名的城市,如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常州等。
同时,该地区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完善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科技水平,该地区都领先于其他地区。
因此,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1. 优化空间结构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但是城市群之间的空间布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密集程度不均衡、城市间的距离过远、缺乏集聚效应等。
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应当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群的整体协调性和竞争力。
2. 加强区域协作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比如,长三角各城市群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建优质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深化改革等方面。
在加强区域协作的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品牌效应和国际知名度,进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 重点发展技术创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果。
可以加大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支持,推动科学技术向产业化和商业化转化。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可以通过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三角宏观经济概述长三角经济圈面积约为110821 平方公里,人口约9722万,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江苏省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和上海市,共计16个城市: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GDP的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长三角的进出口总额要高于其他的两大经济圈。
长三角吸引外商投资上远远高于其他两大经济圈,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2010年长三角地区规划的出台为长三角新一轮的发展带来契机战略定位: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目标: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房地产市场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人口扩张、购买能力增加、投资需求增加长三角城市的层次界定城市层次界定体系是基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房地产领域活动水平(供给与需求)的综合考量。
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二线城市对应那些处于增长阶段的城市;三线城市则是那些处于起步阶段和萌芽阶段的城市段特点增长阶段城市 国内外银行、制造厂商、零售商和酒店经营者的相继入驻,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强劲的需求。
起步阶段城市 逐步建立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形象。
其中的一些城市得益于当地的国内外企业,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房地产方面的需求。
萌芽阶段城市 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政府效率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商业发展,使得这些城市未来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
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一直扮演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开放窗口的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全国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的重要区域。
然而,长三角地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比如,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资源禀赋不均衡、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等问题,制约了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以期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介绍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概况,探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构建该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
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任务,需要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反映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
同时,应该将指标体系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要求相结合,形成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
文章的后续部分将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介绍,并深入分析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构建方法。
最后,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成部分和组织顺序,它对于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效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文章结构按照以下方式组织:第一部分:引言引入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背景和意义,概述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得到整篇文章的概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后续内容。
珠三角长三角概况2009-04-18“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
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
2008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29745.58亿元(4342.843亿美元),占全国10%。
1. 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2.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
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
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 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
备战中考:《长江三角洲》专题训练讲义一、《长江三角洲》考点1、长三角区域概况:(1)位置和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
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长三角有“鱼米之乡”“丝绸之乡”之称。
(4)内外交通:①长江黄金水道的河运、众多的铁路、公路运输,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
②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尤其加强了与上海市的发展联系。
③长三角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2、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和两翼:(1)上海——长江三角洲的核心,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各港口第一位。
上海是全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
浦东新区是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南京——长三角北翼的中心城市,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有“六朝古都”的美誉,是中国东部主要的电子、汽车、化学工业基地,也是江苏省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和教育科研基地。
南京港是中国内河航运第一大港。
(3)杭州——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号称“中国丝都”。
(4)宁波港是中国特大型深水良港,货物吞吐量在中国沿海港口中名列前茅。
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苏州高新区是中国著名的外向型高科技产业基地。
昆山是长江三角洲北翼的新兴工商业城市,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百戏之祖”昆曲发源于此。
二、《长江三角洲》题型分析(2022·吉林长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同城效应”。
下图是上海与苏州的“同城效应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1-3小题。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与其形成条件无关的是()A.地理位置优越B.经济发达C.交通便利D.水能丰富2.区域内各城市之间联系密切,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主要是借助()A.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B.航空运输C.手机和互联网D.内河航运3.下列旅游景点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是()A.秦兵马俑B.苏州园林C.明清故宫D.桂林山水【答案】1.D 2.A 3.B【解析】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核心城市是上海,该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该地水能资源不丰富,与其形成条件无关,故选D。
2023年长三角旅游市场调查含专项客群研究最全根据对长三角旅游市场的调查和研究,以下是对2023年长三角旅游市场的全面分析和专项客群研究的总结。
1.长三角旅游市场总体概况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化城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2.长三角旅游市场特点2.1 多样的旅游资源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世界遗产和自然景点、名胜古迹、现代化城市等。
这些资源为长三角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2 发达的交通网络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十分发达,包括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
这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并极大地促进了旅游市场的繁荣。
3.2023年长三角旅游市场预测根据对长三角旅游市场的趋势和前景分析,预计2023年长三角旅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3.1 增加的国内游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游客对于旅游的投资意愿不断增加。
预计2023年,长三角地区将吸引更多的国内游客。
3.2 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预计2023年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这将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并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旅游市场的吸引力。
3.3 关注专项客群需求在2023年长三角旅游市场,我们应该关注特定的专项客群需求,如年轻人、老年人、家庭旅游、商务旅游等。
通过研究客群需求,我们可以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旅游市场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预计2023年长三角旅游市场将蓬勃发展,并将继续吸引更多的游客。
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抓住机遇,共同推动长三角旅游市场的繁荣。
1引言1.1长三角概况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从GDP总量来看,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0%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1.2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
然而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部分分属三个独立的省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该地区分别形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经济格局,其中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国营龙头老大”。
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这必将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政府经济行政行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使得江、浙、沪根据自己的特色,各自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
正是由于此,三省市政府对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偏爱有加,对自己区域形成的产业结构也是衷心耿耿、不愿释怀。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1.引言1.1 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省份,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从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两个方面来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以及全球的地位。
在经济地位方面,长三角城市群拥有极为发达的经济体系和强大的产业基础。
上海作为该地区的核心城市,不仅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口,而且还拥有全球一流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与此同时,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份也各具特色,代表着中国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成就。
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内外投资和贸易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跨国公司前来发展。
因此,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被誉为中国经济的“龙头”。
除了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长三角城市群在政治地位上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政府高度重视该地区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和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
各级政府积极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也成为政府开展创新试验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样板。
综上所述,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以及全球的地位不可忽视。
它以其卓越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推动着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内外合作、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继续在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地图上占据重要位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方式,它决定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地位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在概述部分,可以简要介绍长三角城市群的背景和概况,包括区域范围、经济发展情况等。
1 引言1.1长三角概况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从GDP总量来看,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0%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1.2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
然而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部分分属三个独立的省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该地区分别形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经济格局,其中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国营龙头老大”。
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这必将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政府经济行政行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使得江、浙、沪根据自己的特色,各自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
正是由于此,三省市政府对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偏爱有加,对自己区域形成的产业结构也是衷心耿耿、不愿释怀。
到目前为止,江、浙、沪三地的分工与合作仍然相对封闭,甚至有所排斥。
在中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江、浙、沪三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不断增多。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公认程度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如何面对发展如此之快的经济格局,及时调整自己的职能,改变自身的行政理念,完善自身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1.3问题的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江、浙、沪三省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将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和增长点,同时也将推动这一地区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然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各地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采取的种种政府行为,带有明显的地方功利主义和保护主义色彩,而忽视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互补与协调。
比如,长三角出现了诸多类似“倾销式开发区建设”、“区域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大幅雷同”、“各地争相发展制造业基地”等一系列政府间协调失败的案例。
那么,“为什么文化如此丰富、资源禀赋如此相同、历史具有如此的密切联系、经济结构如此互补的地区,却在经济发展中如此四分五裂,形不成一种一体化发展的格局”1?是什么导致了在信息能完全沟通的情况下,其协调搏弈结果仍然达不到帕累托最优而导致博弈失败?通过对政府这些经济行政行为的实证分析,我们从政府协调博弈的预期得益、博弈成本、博弈对象和信息沟通等方面来研究政府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协调搏弈失败,并由此从政府职能改革方面着手,提出政府如何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整、完善自身职能,从而加强博弈的协调功能,构建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服务。
1.4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面对国际大市场挑战的不仅仅是企业,更重要的反而是政府。
WTO的许多规则恰恰是针对政府而来,这些规则也只有政府才能执行和遵守,不是企业,而是政府1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页成了WTO的首要冲击对象。
中国各级政府面对如此机遇和挑战,如何尽快调整自己的行政理念,改革现行行政体制,完善自身行政职能,以及转变行政行为和管理方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
1.4.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2000)就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模式方面提出了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并对不平衡发展理论提出了四种发展模式:梯度推进、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12]。
中国人民大学高洪深等(2000)对区域经济的结构、组织形式、区域空间结构、区际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4]。
洪银兴、刘志彪等(2003)在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方面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相似,产业分散开发,经济发展路线接近,发展水平相当,易于形成竞争局面;同时,各地经济结构相近但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为区域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可能[9]。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方面,陆大道(2001)将其划为四个阶段,即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朱传耿等(2001)[23]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刘思华(2002)就各类区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问题与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11]。
李文良等(2003)关于政府职能及其转变等方面提出: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可以从职责范围和作用层次两个方面确定政府行政管理的目标、内容、过程及其运作方式,以形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职能体系,为政府科学地进行管理奠定基础。
新型的政府行政理念也在不断兴起,如服务行政[10]。
其要求:1、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2、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3、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的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
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
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4、政府行政中引入市场化模式。
2[美]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月,第288页我国学者王传宏等(2002)就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方面指出: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各方力量在互相冲突中获得平衡[18]。
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公共部门及其人员对公共政策制定有着主要的直接的影响,他们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体制形式。
1.4.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亨利(2002)就政府间行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政府间行政指的是为实现具体的政策目标对政府间关系的管理和协调......而政府间关系是指所有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威和管辖自治权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的一系列金融、法律、政治和行政关系”[8]。
关于博弈论方面的研究则比较丰富,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对微观经济领域,也有涉及宏观经济领域的。
博弈论是一种独特的处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
博弈论是由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创立的。
博弈论领域第一本重要著作是诺伊曼与另一个伟大的数理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共同写成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当然,摩根斯坦把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带入了合作中,但是诺伊曼也同样意识到那些思想并对新古典经济学做出了其他的贡献。
而纳什均衡是最经典的现代博弈论范例。
20世纪50年代,纳什就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囚徒的困境)。
1968年,格雷特•哈丁成功地将“囚徒的困境”和资源耗竭结合起来,提出了“公用地灾难”。
哈丁说:“在信奉公用地自由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各自最大的利益。
这是灾难所在。
......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2] [13] [15]。
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Russell W.Cooper(2002)则提出了宏观经济学中的协调博弈理论,并提出了政府在解决协调问题中的角色,既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又可能导致政策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时间不一致性”,“在一些情况下,私人行为主体与政府之间不同的目标会导致时间一致性问题的出现。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私人行为主体无法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也会导致时间一致性问题。
这些外部性的存在既为政府干预提出了理由也同时成为时间一致性问题的基础”;“从直觉上来说,政府可以选择一个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影响私人行为主体的选择。
然而,一旦选择了X,政府就无法影响私人行为主体,所以政府必然想采取一个不同的行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里克•拉斯缪森(Eric Rasmusen)(1989)从信息的角度对博弈论提出了对称信息动态博弈、声誉和对称信息重复博弈以及不对称信息动态博弈的理论[15]。
虽然,从宏观背景看待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无论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之下,还是如同整个中国政府一样处于WTO的环境氛围中,中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侧重点有:地方政府作为独立行政体,其在本国经济大背景下应当成为什么样的角色?政府和本行政区企业、本辖区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共同面对经济问题等。
但是,纵观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间政府职能和协调博弈方面的研究,以及引发的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问题,我们觉得目前还鲜有人问津。
在区域范围内地方政府相互间如何面对既独立又统一、既竞争又合作的市场环境、既是独立的行政体又必须互相联合的政治环境、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如何进行公共行政决策、如何协调局部利益和区域利益、如何处理区域利益与区域外部利益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区域外市场等问题,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5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构成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也成了政府制度创新、协调发展、共谋未来的实验田。
但在许多的辉煌背后,我们也看到,在各行政区域政府间的互相协作、协调机制的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根据艾里克. 拉斯缪森(Eric Rasmusen)相关博弈理论,“博弈中包括如下必不可少的因素:参与者(players)、行动(actions)、信息(informations)、策略(strategies)、支付(payoffs)、结果(outcome)和均衡(equilibri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