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

  • 格式:doc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2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講古代音韵

本講介紹有關古音的基本知識以及古書的讀音問題。讓學生瞭解古今語音的差異,建立語音發展的觀點,瞭解漢語語音史與音韻學史的基本知識,掌握有關古音知識的一些基本概念,為進一步的學習古音知識打好基礎。

一、古今語音的異同

語音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古代語音與現代語音的差異表現在聲、韻、調三個方面。考察古今語音的材料可以從兩方面入手:(1)方言;(2)書面語

語音演變史的分期:

1.上古音(先秦兩漢)

以先秦兩漢韻文、諧聲字、重文、異文、假借、古書注音、聲訓等為研究材料。可以拿《詩經》音作爲代表。

2.中古音(魏晉至唐宋)

主要以隋陸法言《切韻》(宋《廣韻》的前身)為研究材料。一般以《切韻》音系作爲代表。

3.近古音(元明清)

元代周德清的韻書《中原音韻》是反映這個時期語音系統的代表作。

4.現代音

以現代普通話音系即北京音系為代表。

(一)古今韻母的不同

古今韻母的不同比較容易察覺。我們讀古詩就常常會發現有的押韻今音唸起來不和諧。如:

長干吳兒女,嫁得瞿塘贾,

眉目艷新月。朝朝误妾期。

屐上足如霜,早知潮有信,

不著鴉頭襪。嫁与弄潮儿。

(唐·李白《越女詞五首》之一)(唐·李益《相和歌辤·江南曲》)

李白詩中以“月、襪”為韻,古代同屬入聲月韻,但是現代韻母完全不同。李益詩中“期、兒”為韻,今天用普通話來讀覺得不押韻,但是用紹興話來讀聼起來又和諧了。

古代聯綿詞中有一類是叠韻的,叠韻是指兩個音節的韻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如“窈窕、輾轉、蹉跎”等,這些詞今天讀起來仍然能感覺到它們是叠韻的。但是也有不少古代叠韻聯綿詞,今天讀起來卻不叠韻了。如“倉庚”,今音一個韻母是ang,一個韻母是eng。又如“芣苡”,一個韻母是u,一個韻母是i。這些也都是古韻不同於今韻的表現。

(二)古今聲母的不同

古今聲母的不同,我們可以從雙聲聯綿詞去考察。雙聲指兩個音節的聲母相同。如“仿佛、參差、踟躕、栗烈”等,聲母都是兩兩相同。古代雙聲聯綿詞,有的今天讀來也不是雙聲了。如“繽紛”,今音一個聲母是b,一個聲母是f。

(三)古今聲調的不同

現代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而中古有平、上、去、入四聲。兩者差別很大。這在詩歌用韻上也反映得很清楚。如

朝辤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万重山。

(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韻腳“間、山”今讀陰平,“還”讀陽平。而在中古,平聲字是不分陰陽的。

至於上古時代的聲調,與中古時代又有所不同。如:

裳裳者華,芸其黃矣。

我覯之子,維其有章矣。

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矣。

(《詩經·小雅·裳裳者華》)

詩中以“黃、章、章、慶”為韻,“慶”在《詩經》時代讀平聲,而中古以後到現代都念去聲。

今音不同於古音,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我們學習古代漢語,要了解古代的語音,首先要建立語音發展的觀點,同時要掌握一點音韻學的知識,學會辨析古音,以解決閲讀古書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只學上古和中古兩期。

二、中古音

(一)中古音的代表著作——《广韵》

中古音以隋陸法言《切韻》(601年)為主要研究材料。《切韻》雖已不存,但其聲韻調系統保存在宋陳彭年等編撰的《廣韻》(1008年)中。清人研究中古音,用的是《廣韻》。

《廣韻》是一種按韻編排的韻書。當時主要是為了科舉作文用韻規範。《切韻》及《切韻》以前的韻書,最初目的應是為了辨音。辨音與作文用韻規範是《廣韻》的兩大功用。

《廣韻》編排體例:

同韻的字,韻腹(即主要母音)和韻尾(有的沒有韻尾)相同,不論韻頭(介音)是否相同。

一個韻選一個代表字作為本韻的名稱,叫韻目。如:東韻即以“東”為韻目。

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共206韻。

四聲相承,如,平聲一東、上聲一董、去聲一送、入聲一屋,四聲相配。

平、上、去只是聲調不同,韻母則相同。

入聲主要是收聲不同,收—p(盍)、—t(曷)、—k(德);

分別與陽聲收—m(談)、—n(寒)、—(登)相配。

所以,如果單統計韻母,只要計算平、入二聲的韻母就可以了。

第三、每一韻中以聲紐的不同再分若干小韻。

小韻是以聲母的不同來分別,所以小韻也叫“紐”。

小韻的頭一個代表字後面注反切。如:東韻有東(德紅切)、同(徒紅切)、中(陟弓切)、蟲(直弓切)……等23個小韻。

一個小韻包含一個至數十個同音字。“同”小韻中有同、仝、童、僮、銅 (45)

同音字。

《廣韻》是當時編的韻書,反映了中古的語音系統,所以,要研究中古音,就要分析其中的聲、韻類別系統。古代分析《廣韻》一系韻書中的聲韻系統的學問,就是等韻學。

(二)中古的聲

聲即今天說的聲母,還有聲紐、聲類、字母、紐、母等名稱。

1.有關聲母的幾個概念

字母

古代有所謂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指稱聲母的代表字。如:表示舌頭清音用“端”(包括切上字“都、丁、多、當……”從另一個角度看,把切上字發音部位、發音方法相同的歸

到一起,就得到聲母)。相傳這三十六字母是宋朝人在唐末僧人守溫創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間的漢語聲母系統。

唇音:帮、滂、並、明、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

牙音:见、溪、群、疑,

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五音、七音

把聲母按發音部位分為“唇、舌、牙、齒、喉”五類,即是“五音”。在五音的基礎上,再分出“半舌”(來紐),和“半齒”(日紐),共是七類,就是“七音”。

清、濁

分析聲母發音方法的術語。發音時聲帶不顫動是清音,聲帶顫動是濁音。濁音在現代普通話中喪失,在一些方言中保存。

等韻學又把清、濁音各分為兩類: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全清音:不送氣、聲帶不振動(如:端t)

次清音:送氣、聲帶不振動(如:透t‘)

全濁音:聲帶振動強烈(如:定d)

次濁音:聲帶振動不強烈(如:泥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