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51.17 KB
- 文档页数:15
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1、通过多媒体展示考纲2、考情回顾3、考向预测(二)教学过程1.识记层级在教学学案中展示必背答题术语(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理解层级(1)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两种表达方式:在理解时遵循教材结构(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方式;在表达原理与方法论时遵循第二种方式。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的相通问题。
(4)易混易错点判断(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不可改变。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联系。
(5)人们可以建立新联系,规律也是一种联系,所以人们也可以建立新规律。
(6)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所以部分统率着整体。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8)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9)只要着眼于整体性就一定会达到系统优化的理想效果。
3.应用层级(1)点明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个高频考点,各地高考命题年年都有考查。
试题既有客观试题,也有主观试题,试题考查往往通过选择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三、【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四、【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出示小组自主学习目标任务要求:第一小组: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要求。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一、唯物辩证法考点4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⑴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⑵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考点4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⑵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点42.联系的普遍性⑴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⑵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⑶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误区]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考点43.联系的客观性⑴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关系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目标(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2)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3、运用目标(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2)运用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开场白】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内容;3.理解联系观在实践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基本内容;2.联系观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演示;2.小组讨论;3.课堂练习。
四、教学内容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回顾在上一课中,我们讲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以辩证法为核心,与唯心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包括辩证思维方法、阶级斗争观、实践性和历史观。
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1 联系观的概念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联系观认为事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和条件,只有通过这种环境和条件的联系作用,事物才能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
2.2 联系观的基本要点联系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的臆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辩证的,包含着矛盾和冲突;•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3. 联系观的实践应用3.1 实践是联系的来源联系观认为实践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来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反映和实践的辩证过程。
3.2 实践是联系的展示通过实践,事物之间的联系得以展示。
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得以暴露和表现出来。
实践活动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形式和手段,通过实践,人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3.3 实践是联系的实现实践活动的进行,实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实践是连接认识和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将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从而实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4.1 开展辩证思维训练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联系的含义•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方法论2、过程与方法• 举例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学会用联系的原理分析社会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二、教学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三、教学难点• 联系的客观性与有条件性四、教学过程(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探究活动1】课本第54页●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客观性的原因3、联系的客观性的要求【探究活动2】课本第55页●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三)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的多样性2、把握联系多样性的意义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探究活动3】课本第56页(上)●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活动4】课本第56页(下)●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四、教后感第二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理解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剖析生活实例,理解系统优化的重要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三、教学难点•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四、教学过程(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区别2、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探究活动1】课本第57页(上)●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之的画?●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活动2】课本第57页(下)●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个部分?(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探究活动3】课本第58页●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复习内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A、实践的概念及理解B、实践的特点:C、实践的基本形式:(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A、真理的含义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真理都是有条件的B、真理都是具体的C、真理与谬论相伴而行(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A、认识具有反复性B、认识具有无限性C、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对我们的要求2、本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唯物论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点。
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是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性呢?既然联系有这么多的性质,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什么是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呢?什么又是整体、部分、系统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
二、知识讲解考点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理解: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影响、作用是相互的。
2、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一下几个方面:(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自然界内部是有联系的;第二,人类社会内部是有联系的;第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有联系的;第四,客观物质世界与人的思维也是有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联系的客观性1、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表现: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隔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人们也无法主观臆造出不存在的联系。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二框用联系的看法看问题讲课教师 :布吉中学高二级向海平2007-8-20一、设计企图(一)教育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识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色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想的方式运用举出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说明有关原理,组织学生议论如何才能兼顾全局,选择最正确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拥有坚持和掌握整体与部辩解证关系的能力,初步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能力。
在办理问题时,既要看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它们的差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想方式认识事物和办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建立整体意识,培育全局看法,正确办理好个人与集体或别人、个人与社会关系,努力带入社会。
锻炼培育学生的综合性思想,培育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看法。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内容目标: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试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等。
二、教课内容剖析(一)、坚持整体与都分的一致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互相区其余。
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一样,两者有严格的界线。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两者不可以混杂。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目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目上看它是多。
二是两者的地位和功能不一样。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拥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听从和服务于整体。
讲堂研究:1)黄荃为何没法变动吴道子的画2)假如让你变动这幅画,你会如何做谈谈你的见解。
研究提示: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荃之所以没法变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抉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好听从和服务于整幅画。
一旦变动,则失掉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标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目标:1.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特别是联系观的重要性;2. 掌握联系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2. 联系观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联系观的实际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哲学问题,如“人和自然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等,激发学生的思考;2.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引出唯物辩证法的概念。
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2. 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联系观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三、联系观的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例,如“如何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 学生代表组进行汇报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联系观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2.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联系观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联系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2.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寻找更多联系观的应用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2. 学生可以组织辩论赛,探讨联系观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小论文质量和思维深度。
教学资源:1. PPT和多媒体设备;2. 相关案例分析材料。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指导教师: 布吉中学高二级 向海平 2007-8-20一、指导(一)知识网络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定义 系统的特征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系统优化的方法(二)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 及系统的含义、特征;理解和把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树立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的意识,培养和锻炼综合的思维能力,最终使自己逐步树立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学法指导1.运用辩证的、全面的分析方法,去认识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克服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的片面的认识缺陷。
既看到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又要看到二者是相互联 系、密不可分的;既看到整体在地位和作用方面的重要性,又不忽视部分的地位和作用。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首先,运用所学的关于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道理,剖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搞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就需要搞好班级中卫生值日的安排、运动会上各个项目的组织和运动员的调配等,从而在知识的应用中真正体会到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立足于全局,同时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其次,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中选取恰当的实例,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点拨: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本课第一框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了解了世界的联系全貌。
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了解和说明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所以,树立联系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同学们必须掌握好以下知识。
(一)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班级:学号:姓名:(1)知识目标:知道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能力目标: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全局观念,重视部分作用;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学习重点:联系的特征;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学习难点:系统优化方法学习过程: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
(一)个人自主学习预习教材P54-57,自主完成下列各题。
1.试列举我们身边的联系,并从中领会联系的含义,以及联系的普遍性。
2.世界上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吗?为什么?3.什么叫联系的客观性?它要求我们怎么做?4.什么是联系的多样性?它要求我们怎么做?(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下列问题,各小组组长认真组织交流讨论,并做好记录。
(1)等第:(2)评价人签字:组长签字:老师签字:2.有人认为,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这种观点对吗?请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
3.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
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用联系观点看,该公司为什么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三)探究性学习我们知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但是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如彗星的出现与人间灾难之间就没有必然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标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联系观的内涵。
2. 掌握联系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联系观的兴趣。
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联系观?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知识讲解:1. 介绍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联系观的内涵。
2. 解释联系观在唯物辩证法中的作用,强调联系观是辩证思维的核心。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联系观在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中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方面联系,找出问题的根本矛盾。
3. 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与总结:1. 分组讨论学生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
2. 总结联系观的重要性和作用,并与学生一起总结联系观的核心要点。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联系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拓展活动: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问题,并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
2.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更多关于联系观的应用实例。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分享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联系观的经验和成果。
教案评价:1. 通过引入生动的实例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讨论和总结,巩固学生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
3. 通过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注意事项:1.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案内容和难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10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或引发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提出
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2.概念解释与讨论(30分钟)
3.案例分析与实践(40分钟)
b)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分享他们的分析过程
和解决方案;
c)学生发表报告,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开始部分(10分钟)
展示一段关于辩证法的历史视频或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
学生表达自己对辩证法历史渊源的观点。
2.辩证法发展过程的介绍(30分钟)
a)教师给出辩证法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和重要人物,介绍其理论贡献;
b)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准备一份简短的展示PPT,分享辩证法的历史渊源;
c)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40分钟)
b)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
c)学生发表报告,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开始部分(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方法讲解与练习(40分钟)
b)教师给出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练习;
d)学生向全班展示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掌握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能够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3.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1.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辩证思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联系性等。
步骤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1.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2.讲解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包括联系观的本质、用户认识事物的关联等。
步骤三: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介绍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特殊性、由量到质、对立统一规律等;2.解释联系观的基本方法,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区别、运用对立统一法分析问题的方法等。
步骤四: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运用联系观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分析结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教学资源1.教材:教科书《唯物辩证法导论》第七章;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要求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2.课后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运用联系观分析自己身边的一个问题,并形成个人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包括概念、内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1第一篇: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1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
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举例法、图示法等。
【设计思路】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置场景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思考有关联系的相关成语和诗句!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有关的素材,做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为了缓解泉州中心市区交通拥堵问题,3月19日我们首次试行“朝五晚九”工作制,正如大家所希望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问题,但是这种制度的出台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思考,也需要“对应”措施的出台才能真正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视频显示该制度出台后百姓的反响)一个制度的出台不仅仅是其本身的问题,还可能引起非常多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本框题所要探讨的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生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设置意图探究活动1: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青蛙。
蜈蚣是种小动物,它那发达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无可奈何。
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为美食,蜈蚣不怕凶狠的毒蛇却怕青蛙。
有趣的是,捕蛇者经常发现三个冤家对头共处一室却相安无事。
毒蛇、青蛙、蜈蚣是不会有谋略的,可是经过了世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他们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形成了利用自己克星的天敌保护自己的本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及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2005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
来自东盟10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
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部分影响整体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东盟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引起20多个国家的关注,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故选A。
材料中虽然受灾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参加会议的国家不是包括受灾国的整体,因此B项不能选。
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课堂探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探究提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
故应选B。
本题中③说法有误。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答案:B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B项符合题意。
(三)、联系的多样性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探究:(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1)废旧电池通过污染耕地、水,继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进而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2)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能充分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课堂练习:联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下列属于联系表现形式的有( )①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②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③事物之间的本联系和非本质联系④“8”与生意之兴旺的关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①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④是主观臆造联系,应排除,故选A。
2.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课堂探究: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探究提示: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必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必将受到惩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
同时也承认联系具有多样性,它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环境,而且还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宝库。
人们一旦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成为自然的朋友。
◇课堂练习: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
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A.联系是普遍的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j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答案:C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说法错误,C项点明了题干主旨,故应选C项。
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课堂探究:(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
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
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
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探究提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
◇课堂练习: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答案:C解析:作为包含关系选择题,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