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的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936.00 KB
- 文档页数:11
技术支持的教学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又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建构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过程,追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因而派生出信息化环境下的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比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式教学、微课教学、视网研创教学等,同时创生了多种教育新形态,比如慕课、智慧型课程等等
1.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是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专题,利用各种技术搜寻和阐释相关资源,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探究、创新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是以主题开发为前提,以活动探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并从多维角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如图5-6所示。
图5-6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
一个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电磁场”,主题是“碳棒”,绕在“碳棒”外的线圈就是活动探究过程,评价反思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旦这个过程接通,就可产生磁力作用,整个磁场可以将“铁屑”(与主题有关的资源)从各种“屑”(所有资源)中筛选出来,为达到教学目标所用。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步骤如下:
①明确问题,阐述问题情境。描述问题产生的情境,恰当地呈现/模拟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②形成假设,确定探究方向。就问题的答案和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提出设想,明确探究方向。
③实施、组织探究活动。整个教学/学习过程的核心,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组合多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
④搜集、整理资料,找出资料的意义。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找到资料的意义,使资料发挥最大作用。
⑤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确定并阐明问题求解者的多种意见、立场和观点,生成多个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评价各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最终在最佳的行动方案上达成一致意见。
⑥探究结果展示/交流。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和交流,主要有报告、角色扮演以及辩论3种方式。
2.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WebQuest)
WebQues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活动的内容往往围绕一个特定的情境任务(问题或项目)展开。学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网络中获取大量有利于任务完成的因特网导航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分析与综合,最终创造性地解决任务。
WebQuest按学习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WebQuest和长期WebQuest。短期WebQuest 目的是知识获取和整合,一般1至3课时完成。长期WebQuest目的是拓展和提炼知识,即学习者除了要整合知识外,还要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一般为1周至1个月左右。
在WebQuest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教学目标,编制学习方案并精心设计成网页。学习方案体现的是如何让学生学,学生直接与教师设计的网页和资源对话,根据网页上的学习任务、活动指南、过程等开展探究、合作、讨论、创作等活动。
WebQuest通常包括6个部分:
①导言。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主要提供背景信息和设计动机因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WebQuest项目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做好研究的准备。
②任务。阐明学生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这个任务须是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
③过程。教师要告知引导学生遵循什么样的步骤来完成任务,如时间限制、人员分组、任务分配等具体计划和安排。
④资源。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教师编制网页,将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信息资源以超链接的方式整理成网页资源清单。
⑤评价。制定明确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工作,目前大多采用量规形式进行。
⑥结论。提供机会给学习者总结经验,鼓励对过程的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
3.TPACK整合模式
(1)TPACK整合模式概述
TPACK整合模式是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模式,是在反思WebQuest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方式,旨在弥补只强调技术和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教师所需知识以及学科知识、教学法、技术之间复杂的关系的误区,对于有效使用技术进行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2)TPACK模式的构成
TPACK模式由3个核心要素、4个复杂要素和1个境脉因素构成,如图5-7示。
图5-7 TPAC模式构成
1)TPACK模式的核心要素
①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CK)。具体的学科知识以及教师对于所教学科结构以及学科关系的深刻理解,是一种“超越事实和概念”的知识。
②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PK)。普通教学法知识,是所有学科所共享的一般教学法,是基本的、普遍适用的、不具备学科内容针对性。
③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TK)。包含传统技术和数字技术,TPACK框架中最具变化性的成分。
2)TPACK模式的复合要素
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交互形成了4种新的知识,即4个复合要素。TPACK 模式的4个复合要素和境脉因素是:
①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综合而成的,是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化”,适用于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CK)与教学法知识(PK)的复杂互动,能否正确理解这两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对教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这两种知识的有机结合就是学科教学知识(PCK)。
②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CK)。由技术与特定的学科知识双向互动产生,包括教师对新技术的学科影响以及使用技术合理表征内容的知识。
③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TPK)。由技术和一般教学法相互作用产生的知识,包括理解能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各种技术手段,并以此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和策略开发,也即具体技术应用于“教与学”过程的条件下,“教与学”应如何有效开展的知识(包括对相关技术工具可提供哪些教学功能以及对这些功能的适用性及局限性的了解)。
④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3个核心元素之间的复杂互动,是整合了这3种知识以后“整合”形成的一种新知识形式。代表着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需要,综合考虑 C、P、K 而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即使用技术有效表征和呈现内容以利于教学和学生理解的知识。TPACK既是一种整合了技术的全新学科教学知识,又成为一种能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的新的可操作模式。PACK读成“TPack”,意为教师知识的总包装(Total PACK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