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是近代动机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动机是近代动机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课题。它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人们对自身复杂社会活动进行解释。心理学对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默里(Murry, H.A, 1938),他将其定义为“尽可能迅速和尽可能好地做事的愿望或倾向”。Murry提出,人格的中心由20种需要构成,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这种需要使人表现出以下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9。随后,希尔斯(Sears, S.)于1943 年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需求”,奥尔波特(Allport, F.H.)于1943年提出自我参与,勒温(Lewin, K.)于1944年进行志向水平的研究等。在1953年发表的《成就动机》一书中,麦克利兰(McClelland, D.)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力。” 奥伦特凯(Ollendick, T. H., 1977)则把成就动机简明概括为:“一种在广泛的情景中追求优胜的需要或动机”。但由于缺乏研究动机和测量动机的科学方法,各家的见解都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标准的动机定义。本研究把成就动机界定为:驱动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并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10。它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成就动机的研究一度低落,主要是由于研究结果的信度不高,结论不太可靠。此后,经过一些杰出的心理学者的努力,研究工作又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和进展,并把研究区域扩展到欧、亚、拉美的各个国家和地区。Horner 提出了“成就恐惧”的概念,指出人们有时不是希望成功,而是担心不成功会带来损失,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70 年代后,西方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转向归因问题。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认知。人们会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场景自觉的去归因,比如成功和失败。归属理论认为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普遍归结为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个方面的原因。心理学家韦纳(Weiner, D., 1972, 1979)认为期望和情感是成就动机归因中的两个主要特征,并对上述4 种因素重新归属为3 个主要维度:原因部位(内部的-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不稳定的)、控制性(可控的-不可控的)

20世纪80年代初,Dweck,Nicholls 等人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可以界定为成就行为的目的,是能力信念、成败归因和情感三者的整合。成就目标理论强调个体如何对待自己及自己的任务和成绩,重点强调个体投入任务的原因,而不是为什么持有或缺乏动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中,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也推动了动机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Wigfield和Eccles等人将Atkinsin传统成就动机的期望-

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期望-价值理论,着重论述了个体的成就任务选择、坚持性和绩效受到他对成功的期望和目标任务的价值两个因素影响。图2-1给出了成就动机期望-价值整合模型,从该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期望-价值理论已经在成就动机整合的思路方面迈出了一大步。遗憾的是这一整合模型尚缺乏广泛的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班杜拉(Bandura, A.)的自我效能理论、齐默尔曼(Zimmerman, B.J.)自我调节理论等也在不同角度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到20世纪末成就动机理论已经走向成熟。

在70 年代以前,社会普遍认为追求成功是男性的特点,因此西方的研究学者也主要研究男性的成就动机。M.S.Horner(1968)开拓了对女性成就动机的研究领域。他认为妇女具有“避免成功”的动机,因为女性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会导

致社交上遭受拒绝和缺少“女性气质”的后果。一些避免成功动机高的女性,可能是在早期生活中受到了父母有其针对式的教育影响,因而改变了职业兴趣,为适应传统的女性生活道路;年长的妇女更是将成功期望投射在了丈夫和子女事业上的成就Barineck(1971)的研究发现,女性的成就动机会随特定时期的变化而改变。当女性完成了女性角色的任务后,可能再度激发出成就动机。Alper(1974)的实证研究有表明害怕成就并不是妇女的普遍特点,而与特殊情境有关。在国内,有关性别差异在成就动机上的影响结果各不相同。如景怀斌(1995)研究认为在大学阶段男生成就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女性;而肖志玲(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女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合成动机维度显著高于男生,避免失败动机显著低于男生。

Mcdelland早在1950年代以档案法比较了30个国家人民的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论是中国人缺乏对儿童的独立性训练,因此普遍缺少成就动机。Olcen, M.J.(1971)和Li, A.K.F.(1974)的研究证明中国家庭(香港和台湾为代表)主要对男孩的成就动机有影响力Blumenthal(1977)分析中国儿童故事内容,发现中国人强调团体目标的成功,而非个人的目标。Hsu(1981)认为中国人追求成功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家庭的关心。Pusey(1977, 1982)发现中国人在追求成就时,比较担心的是成败之后的“面子”(face)问题(以上Blumenthal, Hsu, Pusey 等的观点引自,余安邦等,1987)为此,杨国枢(1982)提出了自我(个人)取向成就及他人(团体)取向成就动机的概念,并认为西方人的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特强,而东方人的他人取向成就动机特强。在此理论基础上,余安邦、杨国枢(1987)发展出了包括社会取向成就动机(Social-oriented achievementmotive)和自我取向成就动机(Individual-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e)在内的成就动机概念模型。

我国学者对在校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习动机的研究较多(如,张咏梅,方平和郭春彦,1999,2001;李晓东和张柄松,2001;肖志玲,2002;王云鹏,2006等)。也有部分关于运动成就及训练竞赛动机的研究(如,李安民,张力为和姚刚彦,1999等)。但文献中较少有专门针对MBA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吕欣,2006)。MBA学员的成就不仅与个体的自身因素有关,也较多地受到了社会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与追求高学术成就的成就动机存在本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