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是近代动机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学成就动机的名词解释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成就动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获得成就和成功时的内在动机和需求。
它涉及个体对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的需求,并对个体的努力、持久性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1. 成就动机的定义成就动机是心理学中对个体追求成功和成就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它涉及到个体渴望追求和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的强烈欲望。
成就动机可以驱动个体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以期获得成功和成就感。
2. 成就动机的心理机制成就动机的心理机制包括个体对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的需求。
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任务中的能力和价值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于任务成功的渴望和追求。
当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努力和持久性。
3. 成就动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成就动机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有较高成就动机的个体通常表现出更高的动力、更专注的注意力和更强的决心。
他们倾向于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此外,成就动机还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使他们更愿意面对挑战、接受反馈和尝试新的方法。
4. 成就动机的培养和发展成就动机并非固定不变的个体特质,它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培养而发展。
为培养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提供有挑战性的任务和目标,激发个体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给予适度的支持和反馈,让个体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进步和成就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成就动机。
5. 成就动机的关联领域成就动机不仅在教育和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与其他领域有着密切关联。
例如,在职业发展方面,成就动机可以驱动个体不断追求更高的职业成就,并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
此外,成就动机也与创新和创造力密切相关,因为个体追求创新与突破时往往需要面对挑战并获得成功。
6. 成就动机的局限性和应用尽管成就动机在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有些个体可能表现出过度的成就动机,导致他们过分关注结果和比较,忽视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奥苏贝尔对成就动机的分类奥苏贝尔(Atkinson)是动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对成就动机进行了分类。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和取得成就时所表现出的动力和行为。
奥苏贝尔的分类主要包括四种成就动机,分别是需要成就动机、需要权利动机、需要亲和动机和需要无为动机。
需要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的认知,以及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反馈的需求。
这类人通常追求挑战和卓越,喜欢有目标的工作,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有较高的评价。
他们会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需要成就动机强的人会设立具有挑战性和可度量的目标,并付出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他们在取得成就后会感到满足和自豪,同时也会感到对自身能力的肯定。
需要权利动机指个体对于控制、影响和支配他人的需求。
这类人通常渴望在组织或社会中具有高地位和权力,他们追求权威和控制,喜欢管理和指导他人。
需要权利动机强的人通常具有领导才能和决策能力,他们善于调动资源和人力,追求权力的满足和影响他人的能力。
他们在取得权力和控制他人时会感到满足和满足感。
第三,需要亲和动机是指个体对于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需求。
这类人通常喜欢与他人交往,注重人际关系,追求友谊和合作。
需要亲和动机强的人具有较高的社交能力和情感智商,他们擅长与他人沟通和相处,善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他们在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和获得他人认可时会感到满足和快乐。
需要无为动机是指个体对于避免责任和不承担风险的需求。
这类人通常对于挑战和竞争没有太大的兴趣,倾向于避免有压力和风险的工作。
他们追求稳定和安逸,不喜欢面对不确定性和困难。
需要无为动机强的人通常选择相对简单和稳定的工作,他们在避免责任和风险时会感到安心和满足。
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分类为我们理解个体的动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不同的人在成就动机方面有不同的倾向和需求,这对于组织管理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激励员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目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成就动机理论动机是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它涉及个体追求目标、展示能力和满足需求的欲望。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是一个关于人们为什么追求成就和如何评估自己成就水平的心理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成就动机理论的起源、主要观点以及对个人行为和组织管理的启示。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起源成就动机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在1950年代提出。
麦克莱兰对个体稳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成就需求是人类的三种基本需求之一,其余两种分别是权力需求和隶属需求。
他观察到不同个体在追求成就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1. 需求差异: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在成就动机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人追求个人成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其他人则更关注外部奖励和避免失败。
成就倾向高的人更有可能追求挑战性的目标,并享受努力和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
2. 成就动机的形成:成就动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童年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以及文化环境等。
例如,家庭重视成就和成功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对个体的成就动机产生积极影响。
3. 成就目标的设置:成就动机理论指出,个体会自主设定适度挑战性的目标,这些目标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表现水平。
相比于容易达成的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能够更好地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
4. 成就动机的评价:个体对自己的成就水平进行评价时,会参考内在标准和外部标准。
内在标准是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标准,而外部标准是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个体与内在标准一致的成就会带来满足感和自我肯定,而与外部标准一致的成就会带来赞扬和认可。
三、成就动机理论对个人行为的启示成就动机理论对个人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了解个体成就动机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一些个体可能更愿意承担挑战性的任务,而另一些个体可能更注重稳定性和安全性。
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定义成就动机问题的研究始于西方,其概念的形成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默里提出人有二十种需要,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
默里对成就的需要定义为:“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
”从此有更多的心理学家研究这一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1953)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的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①。
阿特金森(1964)进一步着重研究了成就动机的实质,发生发展及测定,他认为:“当人用较高的社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的成败时,表现的就是成就动机,它包括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部分”②。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最主要的成就动机是学业成就动机,即“学生视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③。
我国最早研究成就动机的杨国枢先生认为,成就动机是“与内在或外在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而在林崇德等编纂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动机。
国内外的学者对成就动机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也都有其共性,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
现在广泛的定义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二、成就动机的理论(一)、麦克里兰社会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发现,人们成就动机的差异,是由儿童时期的不同经历造成的。
高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表现给予很高的期望,当儿童表现良好时便给予赞许;而低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通常都给儿童明确的行为指示,代替儿童作决定,并且在儿童表现不良时便表现愤怒。
因此,专制型的父母大多不会有高成就动机的子女。
麦克里兰认为,如果鼓励父母在很早的年龄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就会导致高成就需要的孩子产生。
其结果便会导致社会有更多的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高成就需要的人的增多,又导致经济的增长。
成就动机名词解释摘要:教育可以培养并发展个体的成就动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个性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成就动机培养思考心理学中将成就动机表述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去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总会出现一些消极自卑、不思进取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就动机很弱。
从教育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塑造或改变个性的过程,是一种获得新的思想、行为习惯以改变旧的思想、行为习惯的过程。
一、关注、发现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激发其成就动机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而欣赏的肯定便是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是培养学生成就动机的有效途径。
由于一部分学生长期学习困难,从他们的身上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缺乏上进心,自暴自弃,他们渴望被重视、肯定而又没有机会,他们长期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难以享受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关注、发现和欣赏这部分学生,对他们充满信心,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关注是发现和欣赏的基础,由于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新知识困难,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对所学知识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
这部分学生只要不影响课堂纪律,一般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即使因扰乱课堂纪律,老师也只是点名提示或批评。
他们长期习惯于这种课堂角色,很少被重视。
但是这并不等于这部分学生没有“闪光点”,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和漠视了他们。
所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教师首先要充满爱心去关注他们。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或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到他作为个人发展的根源的“机灵点”。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成就动机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关心个体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激励自己与他人,尤其在教育、管理和心理咨询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成就动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成就动机的三个核心要素: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亲和需求。
在这三个要素中,成就需求是最为关键的,指的是个体追求成功、完成任务以及超越过去表现的内在动力。
1.1 成就需求成就需求是指个体渴望实现特定目标以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愿望。
这种需求往往驱动人们去设定挑战性的目标,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当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会促使他们继续努力而不是放弃。
1.2 权力需求权力需求则是指个体希望影响他人或环境,以实现个人目标的愿望。
对于一些人来说,拥有权力和控制力是一种满足内心需求的重要方式。
1.3 亲和需求亲和需求则强调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
这种需求驱动个体寻求对他人的支持和认同,呈现出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成就动机理论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大卫·麦克莱兰提出不同类型的动机,将其进行系统化,到后来不同学者对此理论进行扩展与修正,使其适应到更多元化的领域中。
2.1 麦克莱兰的研究成果在麦克莱兰的研究中,他使用了“主题抽测法”(TAT)来评估个体的成就动机。
通过让被试描述一些模糊的图像,他发现那些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表现出对竞争胜利与个人成功强烈的渴望。
2.2 后续研究及扩展随着时间的发展,许多学者将成就动机与其他心理因素相结合进行研究。
例如,阿特金森(Atkinson)强调了期望与价值在动力形成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成就动机如何影响行为决策。
三、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背景中有广泛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成就需求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动力,并增强自我效能感。
成就动机名词解释成就动机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内追求卓越,达到最佳绩效所显示出的一种内部驱动力量。
它强调努力克服困难和障碍,发挥自身潜能,并在工作中有所创造和突破,从而获得成功。
成就动机理论起源于西方管理心理学家,认为成就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
成就动机理论将成就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外部归因和不可控制的中介变量,强调了不同成就归因类型对动机的影响,以及三种归因方式与动机的交互作用。
成就动机对个体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成就动机理论把个体的动机分为两大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个体的成就动机主要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影响,并由此导致其行为的差异。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对成败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对成就的归因将决定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对成就的反应。
成就动机对员工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研究证实,成就动机高的员工,更容易为企业奉献,并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成就动机低的员工,缺乏工作动力,对工作不投入,经常不能完成工作,做事往往虎头蛇尾,只注意工作的最后结果,忽略工作过程,给组织带来的损失比成就动机高的员工大得多。
成就动机也称“抱负水平”或“自我期望”。
是指个体在其所希望的职位上有所作为的可能性。
高成就动机者表现出高于平均水平的强烈欲望。
高成就动机者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好工作,并希望在短期内做出显著成绩,获得公众和上级的赞扬,以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使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得到肯定。
1、成就动机具有五种成分:成就需要、自我效能感、控制点、特殊成就动机和附属成就动机。
2、成就需要是引起和维持成就动机的动力。
3、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和评价。
4、控制点又称“行为阻抗”,是指个体面临某种行为情境时产生的心理上的抵制和对抗,它由“操作性焦虑”和“操作性回避”构成。
5、特殊成就动机是指对某一特殊行为成功可能性的预测所引起的成就动机。
6、附属成就动机是指那些为了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赞许而表现出的动机。
成就动机论的主要内容成就动机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动机的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感和成功时会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该理论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提出,并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成就动机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需要成就的欲望、期望达到成功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回馈反馈。
首先,需要成就的欲望是指个体内在的渴望取得成就和成功的愿望。
某些人天生具备更强烈的需要成就的欲望,而且他们更容易在追求目标时表现出更大的努力和承担更大的风险。
这种需求通常与个体的个性特质和生活经历有关,例如竞争心理、关注他人的评价以及自我完善等。
其次,期望达到成功的信念和价值观是成就动机的核心因素之一。
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成功以及成功的可能性是抱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这些信念和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努力程度。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很有能力并且成功的机会很高,那么他们更有可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目标。
此外,个体对于成就的看重程度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动,例如对于成就感的渴望程度和对于成功与失败的评价标准。
最后,对成功和失败的回馈反馈对于成就动机的发展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当个体取得成功时,他们通常会感到满足和自豪,这种满足感成为了一个积极的奖赏,使得他们更有动力继续追求成功。
相反,当个体遭遇失败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挫败和失望,这种消极的体验可能成为进一步努力的动力或者导致他们放弃追求目标。
因此,及时和有效的反馈对于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和定向他们的努力方向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成就动机论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和成功时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行为。
个体的需求成就欲望、对成功的期望和信念、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回馈反馈是影响成就动机的三个主要因素。
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种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动机的方法,并为教育、工作等领域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启示。
成就动机是近代动机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课题。
它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人们对自身复杂社会活动进行解释。
心理学对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默里(Murry, H.A, 1938),他将其定义为“尽可能迅速和尽可能好地做事的愿望或倾向”。
Murry提出,人格的中心由20种需要构成,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这种需要使人表现出以下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9。
随后,希尔斯(Sears, S.)于1943 年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需求”,奥尔波特(Allport, F.H.)于1943年提出自我参与,勒温(Lewin, K.)于1944年进行志向水平的研究等。
在1953年发表的《成就动机》一书中,麦克利兰(McClelland, D.)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力。
” 奥伦特凯(Ollendick, T. H., 1977)则把成就动机简明概括为:“一种在广泛的情景中追求优胜的需要或动机”。
但由于缺乏研究动机和测量动机的科学方法,各家的见解都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标准的动机定义。
本研究把成就动机界定为:驱动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并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10。
它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成就动机的研究一度低落,主要是由于研究结果的信度不高,结论不太可靠。
此后,经过一些杰出的心理学者的努力,研究工作又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和进展,并把研究区域扩展到欧、亚、拉美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Horner 提出了“成就恐惧”的概念,指出人们有时不是希望成功,而是担心不成功会带来损失,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70 年代后,西方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转向归因问题。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认知。
人们会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场景自觉的去归因,比如成功和失败。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与成就动机1. 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科学领域。
其中,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2. 学习动机2.1 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所主导的内部驱动力。
它涉及个体对于知识、技能或成就的渴望,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而付出努力的意愿。
2.2 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水平。
•成功经验:先前取得成功对个体未来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影响。
•目标设定:明确具体、具挑战性和可衡量的目标对激发个体学习动机很重要。
•兴趣和好奇心: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能够增加个体的学习动机。
2.3 应用案例•教育策略: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挑战,让学生感到能够掌握任务。
•激励措施:奖励制度、鼓励和正面反馈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自我效能、兴趣和目标设定,根据其特点来调整教育方式。
3. 成就动机3.1 定义成就动机指个体在面对挑战时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内部驱动力。
它涉及个体对于取得优秀表现或避免低水平表现的期望。
3.2 影响因素•执行目标导向:个体为实现具体目标而努力并展示出高水平执行力。
•动态属性:个体在面对挫折时是否保持积极态度,以及如何将挫折转化为追求更高成就的动力。
•自我评价瞄准:个体会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水平相匹配的任务,并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内部或外部因素。
3.3 应用案例•目标设置:设定具有挑战性但可达到的目标,激发个体追求成就。
•动态评价:提供即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个体调整学习策略,提高成就动机。
•鼓励资源:提供支持、积极激励和赞扬,增加个体对成功的期望。
4. 结论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在教育心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概念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应用案例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实现其最大潜力的发展。
教育策略和激励措施应针对个体特点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在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估和信念,即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或达成特定目标的信心程度。
而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和取得成就时的内在动力和需求。
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即个体对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信心。
它由人们对个体能力的自我认识以及对任务困难度的评估构成。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自信心、努力程度和目标设定方式。
当个体对自我效能感到满意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追求目标,更长时间地坚持不懈地努力。
相反,如果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低下,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和沮丧,丧失对目标的兴趣和动力。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取得成就而产生的动力和需求。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成功和达到目标的需要。
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会影响他们对目标的努力程度和行为表现。
高成就动机的个体通常会设定挑战性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地追求成功。
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相反,低成就动机的个体可能会设定较低和容易实现的目标,缺乏动力去追求更高的成就。
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同时成就动机也会影响个体对自我效能的评价。
当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满意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追求更高的成就。
而且,当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较高时,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达到更高的目标。
这种积极的循环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教育和工作环境来说,了解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的特点对于激发个体的学习和工作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和领导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体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挑战性的任务和积极的反馈,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领导者可以设定具有挑战性和明确目标的工作任务,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和积极性。
成就动机知识点总结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成长和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是促使人们追求目标并克服困难的动力来源。
成就动机在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成就动机的定义、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就动机的知识。
一、成就动机的定义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和目标时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其追求成功并克服困难。
成就动机来源于个体对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渴望,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
成就动机与其他类型的动机(如权力动机、关系动机)相互影响,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成就动机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成就动机的理论基础1. 需求理论成就动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密切关系。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成就需要是人类需求的一种,位于需求层次的高层次。
个体具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而成就动机正是这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
成就动机激发了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和挑战性的追求,满足了个体在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
2.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tkinson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由成就动机水平和成就动机取向两个方面构成。
成就动机水平指的是个体对于成就的需求程度,成就动机取向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和成就动机取向会影响其对目标的追求和对困难的应对方式,从而影响其最终的成就结果。
三、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成就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在特质、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 个体内在特质个体的性格、智力水平、自我认知等内在特质会影响其成就动机。
比如,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容易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更愿意面对挑战和追求成功。
2. 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接受的教育背景会对其成就动机产生深远的影响。
成就动机的名词解释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面临某个任务或目标时,产生的去努力、去追求、去克服困难的内在驱动力。
它反映了个体对于成功的渴望,以及对个人发展和成长的追求。
成就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努力程度、耐力、创造力和毅力。
成就动机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亚伦·贝克提出,并在后来被其他学者加以发展和深化。
成就动机源自个体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机制,它与个体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密切相关。
个体具有高度的成就动机,通常表现出对于成功和成就的热情和渴望,他们乐于挑战困难、追求卓越,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成就动机的形成可以归因于个体对于自我价值感的关注。
个体希望通过取得成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因此,成就动机与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意识紧密相关。
个体越认为自己能够在特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高。
成就动机的来源非常复杂,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社会因素主要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包括亲友、师长、同事以及社会期望等的影响。
心理因素主要指个体内心的价值观、理念、目标和兴趣等,而个体因素则指个体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和能力等。
成就动机在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促使个体追求自我超越和不断进步,拓展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发掘潜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成就动机还与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能够促进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对于教育和职业发展来说,成就动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成效。
职场上,管理者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目标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提高他们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满意度。
总之,成就动机是个体在面临任务和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个体的行为和表现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成就动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对于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工作激情,推动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成就动机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在追求目标、寻找挑战和取得成就时的心理动力和行为表现。
本文将介绍成就动机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内涵,探讨其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成就动机理论概述成就动机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重要补充。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不断追求成功、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其不断努力进取。
成就动机包括三个要素:目标导向、努力和成功反馈,这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个体的成就动机。
二、成就动机与个体表现1. 目标导向目标导向是成就动机的基础,个体在设立明确可实现的目标时会激发内在的动力,促使其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研究表明,拥有具体明确目标的个体更容易取得成功,在教育和工作中也更具竞争力。
2. 努力成就动机激励个体付出更多努力,追求更好的表现。
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个体能够突破困难,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化。
3. 成功反馈成功反馈是成就动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个体通过获得成功反馈来验证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并从中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
成功反馈也可以强化个体的行为模式,增强其对目标的持续追求。
三、成就动机在教育中的应用成就动机理论对于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水平。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方法:设立具体挑战性目标,引导学生努力向上。
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增强自信。
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和成绩的内在关注,激发其自我激励能力。
四、成就动机在工作中的应用在职场上,成就动机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雇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提高工作绩效:提供具有挑战性但又可实现的任务目标。
注重员工绩效评估和成功反馈。
五、成就动机在生活中的启示除了教育和工作领域,成就动机理论也对个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析成就动机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尤其在教育心理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理论最初由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大卫·麦克里兰提出,旨在探讨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
它强调人们在追求目标时的内在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成就动机理论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解学生行为的新视角,也为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成就动机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个体在面临挑战任务时,为了实现高标准的表现而努力追求成功的倾向。
这种动机通常与个体体验到的成就感、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成功的渴望密切相关。
在教育环境中,成就动机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策略选择以及最终的学业成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例如,设定适当的挑战性目标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如果目标过于简单,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兴趣;而如果目标过于困难,学生可能会感到挫败。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来确定目标,使其既具有挑战性又可实现。
教学过程中,反馈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及时和具体的反馈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帮助他们识别需要改进的领域。
教师应该培养一种积极的反馈文化,让学生在获得反馈时感受到被关注与支持。
这种强烈的支持会激励学生面对挑战,提升他们的内在成就动机。
除了课堂内的激励措施,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就动机也有显著影响。
家庭成员对学习的态度、期望以及支持程度都会影响学生对成就的追求。
促进家长与教育者的有效沟通,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场景中都获得一致性的信息和支持。
例如,家长可以参与学校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孩子的成就动机。
社会文化背景同样是影响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
在某些文化中,对成功的追求可能被高度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主义可能更受欢迎,这会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近代动机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课题。
它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人们对自身复杂社会活动进行解释。
心理学对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默里(Murry, H.A, 1938),他将其定义为“尽可能迅速和尽可能好地做事的愿望或倾向”。
Murry提出,人格的中心由20种需要构成,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这种需要使人表现出以下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9。
随后,希尔斯(Sears, S.)于1943 年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需求”,奥尔波特(Allport, F.H.)于1943年提出自我参与,勒温(Lewin, K.)于1944年进行志向水平的研究等。
在1953年发表的《成就动机》一书中,麦克利兰(McClelland, D.)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力。
” 奥伦特凯(Ollendick, T. H., 1977)则把成就动机简明概括为:“一种在广泛的情景中追求优胜的需要或动机”。
但由于缺乏研究动机和测量动机的科学方法,各家的见解都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标准的动机定义。
本研究把成就动机界定为:驱动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并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10。
它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成就动机的研究一度低落,主要是由于研究结果的信度不高,结论不太可靠。
此后,经过一些杰出的心理学者的努力,研究工作又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和进展,并把研究区域扩展到欧、亚、拉美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Horner 提出了“成就恐惧”的概念,指出人们有时不是希望成功,而是担心不成功会带来损失,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70 年代后,西方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转向归因问题。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认知。
人们会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场景自觉的去归因,比如成功和失败。
归属理论认为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普遍归结为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个方面的原因。
心理学家韦纳(Weiner, D., 1972, 1979)认为期望和情感是成就动机归因中的两个主要特征,并对上述4 种因素重新归属为3 个主要维度:原因部位(内部的-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不稳定的)、控制性(可控的-不可控的)
20世纪80年代初,Dweck,Nicholls 等人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可以界定为成就行为的目的,是能力信念、成败归因和情感三者的整合。
成就目标理论强调个体如何对待自己及自己的任务和成绩,重点强调个体投入任务的原因,而不是为什么持有或缺乏动机。
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中,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也推动了动机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Wigfield和Eccles等人将Atkinsin传统成就动机的期望-
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期望-价值理论,着重论述了个体的成就任务选择、坚持性和绩效受到他对成功的期望和目标任务的价值两个因素影响。
图2-1给出了成就动机期望-价值整合模型,从该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期望-价值理论已经在成就动机整合的思路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遗憾的是这一整合模型尚缺乏广泛的实证研究的支持。
同时班杜拉(Bandura, A.)的自我效能理论、齐默尔曼(Zimmerman, B.J.)自我调节理论等也在不同角度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到20世纪末成就动机理论已经走向成熟。
在70 年代以前,社会普遍认为追求成功是男性的特点,因此西方的研究学者也主要研究男性的成就动机。
M.S.Horner(1968)开拓了对女性成就动机的研究领域。
他认为妇女具有“避免成功”的动机,因为女性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会导
致社交上遭受拒绝和缺少“女性气质”的后果。
一些避免成功动机高的女性,可能是在早期生活中受到了父母有其针对式的教育影响,因而改变了职业兴趣,为适应传统的女性生活道路;年长的妇女更是将成功期望投射在了丈夫和子女事业上的成就Barineck(1971)的研究发现,女性的成就动机会随特定时期的变化而改变。
当女性完成了女性角色的任务后,可能再度激发出成就动机。
Alper(1974)的实证研究有表明害怕成就并不是妇女的普遍特点,而与特殊情境有关。
在国内,有关性别差异在成就动机上的影响结果各不相同。
如景怀斌(1995)研究认为在大学阶段男生成就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女性;而肖志玲(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女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合成动机维度显著高于男生,避免失败动机显著低于男生。
Mcdelland早在1950年代以档案法比较了30个国家人民的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论是中国人缺乏对儿童的独立性训练,因此普遍缺少成就动机。
Olcen, M.J.(1971)和Li, A.K.F.(1974)的研究证明中国家庭(香港和台湾为代表)主要对男孩的成就动机有影响力Blumenthal(1977)分析中国儿童故事内容,发现中国人强调团体目标的成功,而非个人的目标。
Hsu(1981)认为中国人追求成功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家庭的关心。
Pusey(1977, 1982)发现中国人在追求成就时,比较担心的是成败之后的“面子”(face)问题(以上Blumenthal, Hsu, Pusey 等的观点引自,余安邦等,1987)为此,杨国枢(1982)提出了自我(个人)取向成就及他人(团体)取向成就动机的概念,并认为西方人的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特强,而东方人的他人取向成就动机特强。
在此理论基础上,余安邦、杨国枢(1987)发展出了包括社会取向成就动机(Social-oriented achievementmotive)和自我取向成就动机(Individual-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e)在内的成就动机概念模型。
我国学者对在校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习动机的研究较多(如,张咏梅,方平和郭春彦,1999,2001;李晓东和张柄松,2001;肖志玲,2002;王云鹏,2006等)。
也有部分关于运动成就及训练竞赛动机的研究(如,李安民,张力为和姚刚彦,1999等)。
但文献中较少有专门针对MBA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吕欣,2006)。
MBA学员的成就不仅与个体的自身因素有关,也较多地受到了社会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与追求高学术成就的成就动机存在本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