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PPT:热起来了-教科版2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5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具有感性的理解,如:浸在热汤中的金属勺子,勺柄也会热起来;装了热水的杯子外面也会烫起来等等,但是这种理解是比较模糊的零散的,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展开探究,亲眼“见证”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教学目标:1、热总是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热的方式叫热传导。
2、设计实验“看见”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并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结论。
3、体验积极思考和探究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想办法“看见”热的传递过程;难点:修正完善实验设计;教学过程:课前互动:1、“请你帮老师把桌上的金属棒轻轻放进杯里,谢谢!”2、魔术表演---变色杯3、“厉害吧,你能破解老师的魔术吗?”生回答4、“这真是种神奇的材料呀!老师也很好奇,所以特地买了来想研究下,有兴趣的同学咱们下课能够交流下。
”一、情境导入1、“现在请你拿出刚才的金属棒,摸一摸,告诉我们你的感受”生说一说2、为什么?(为什么下面这么烫?为什么上面也会热?)生回答3、热真的在这里是这样传递的吗?(手拿金属棒)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你“看见”了吗?你能想办法让我么“看见”吗?2、生思考(1分钟)全班交流对实验方案的设想(教师拿实物配合)预设:温度计放哪?一支?怎么放?--------指向等距怎么测?一次?---------指向时间间隔、连续测量什么时候开始计时?--------点火开始加热了开始计时四支要同时看(温变实验类似,侧重于其中一个实验的设计与完善,第二个请学生说)3、注意事项:两个同时、一个连续4、学生实验(教师注重A点温度计的情况,以及加热点)5、共享实验结果①竖看、横看(对测量温度的数据解读)(图表转化)②色变 A B C × D (重点:D点为什么没有变色?是没有热传过来吗?温度计测量的温度来证明D点的受热情况)③为什么是A B不是B A?(揭示:存有温度差,才会传递热)6、酒精灯金属棒A……热水浸入热水的金属棒金属棒上端直接接触自身传递热传导(用语言描述概括)三、推断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机动)。
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分析: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注重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因为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观察的经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并实行迁移。
因而,教科书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观察方法。
当然,教科书还是通过观察实验器材及用文字作了提示。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方法很多,除了教科书提示的利用气球来观察的方法之外,也能够用I.型玻璃管中液柱移动现象来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只要学生们设计的观察方法有利于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都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实践。
学情分析:对于5年级学生,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
在探究了水的冷热变化,明确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学生对具有特殊性的空气更具探究的欲望,对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来完成任务,随着活动的展开,会发现一些问题,接着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相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实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很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能够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