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7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选择,填空,判断1 . 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2.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3.现实型文学特点: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1)古代三种文学类型杂揉在一起(2)近代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流变5.三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6.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7.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形象层面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性的统一言语层包括:是内指性的,具有心里蕴藉性,具有阻拒性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8.中国古代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二层次说:庄子----言意说,《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三层次说:王弼(三国)-----言象意。
9.西方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四层次说----但丁(中世纪):字面意义,比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2)二层次说-----黑格尔(近代,18世纪):外在性状,内在意义(3)五层次说------英伽登(20世纪):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冲图示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的特质。
10. 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
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
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 便渐渐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型(又称理想型) 和象征型; 形成三种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11.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
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无论在中国或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因为诗的起源最早。
19世纪以前,整个文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笼统而未分化的状态。
19世纪以后,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从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习惯将文艺学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文学发展史,即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
文学史可按国别、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也可按历史时期为断代史,如《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按作品种类划分为专史,如《中国小说史》、《中国诗歌史》2、文学批评,即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泛指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论的科学。
其主要对象是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潮流。
3、文学理论,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上述三分支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
文学理论为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武器,离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发展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文学批评也就失去了活的灵魂。
反过来,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补充和发展文学理论。
注:“三分法”影响很大,但本课程还是倾向于采用“五分法”,即在以上和分支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
因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有着历史的发展,理应同文学发展史一样,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比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气质与风格的关系、文学鉴赏的条件、文学的社会作用等等。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
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
【文学的界说】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这个文学观念包含了五个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第一章文学观念A、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1、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2、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性质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文学审美情感的特点:(简答、论述题)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金圣叹:“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
”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李泽厚:“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乃是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
”(《美学四讲》之三)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即审美情感离不开审美形式,它是与艺术形式同构对应的情感形式。
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第一,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
第二,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第三、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必须放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来看待。
艺术掌握是一种通过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将人类社会和自然加工成艺术形象的精神活动。
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占有形式,艺术掌握面对的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
艺术掌握的特征:充满主体精神,想象和激情是其思维基本形式。
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活动。
追求艺术成果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
对美的追求,它将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将人及其社会生活对象化和形式化。
(简答题)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P173 (必考)1、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定时期的文学繁荣,往往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出现的。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意象”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意境”说、“出入”说。
4.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康德:审美态度说弗洛伊德:“无升华意识”说荣格“原型”说5.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初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
他在其社会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史诗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
6.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六个基本观念:(1)艺术活动论(2)艺术交往论(3)艺术生产论(4)艺术反映论(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6)人民文学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恩格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2.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3.中国古代的“感物说”,就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但这并不影响很多文论家对世界的强调。
4.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讲“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5.《尚书·尧典》:“诗言志”6.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第一大点: 文学理论1. 文学定义和特点a.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b. 文学的特点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2. 文学分类与流派a. 文学的分类方式和标准b. 主要文学流派的发展和特点3. 文学审美理论a. 审美的概念和特征b. 主要审美理论的介绍和比较4. 文学批评方法a. 文本批评和作品批评的关系b. 传统和现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5. 文学与社会文化a. 文学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b. 文学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分析第二大点: 文学史1. 古代文学史a. 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和重要作品b. 古代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的介绍2. 近代文学史a. 近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背景b. 近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品3. 现代文学史a. 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主要特点b. 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介绍4. 当代文学史a. 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品特点b. 当代文学的反思和创新5. 文学与时代精神a. 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b. 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第三大点: 文学作品分析1. 文学作品与艺术形式a. 不同艺术形式对文学作品的影响b.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分析2.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a. 文学作品的结构组成和层次分析b.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3.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a. 文学作品的主题提炼和分析b. 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析4. 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a.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情绪传递b. 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5. 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a. 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解读b. 文学作品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分析第四大点: 中国文学概览1. 古代中国文学a. 古代中国文学的特点和瑰宝b. 古代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2. 近现代中国文学a.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崛起和发展b.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诗歌与韵文a. 中国诗歌的特点和形式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4. 散文与小说a. 中国散文的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品5. 戏曲与戏剧a. 中国戏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品第五大点: 国外文学概览1. 古代西方文学a.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的发展和特点b.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2. 欧洲文学a.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特点和作品b. 欧洲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美国文学a. 美国文学的发展和主题特点b. 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4. 亚非拉文学a.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发展轨迹b.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5.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鉴a. 跨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学的影响b. 文学互鉴的案例分析和启示总结:。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0个、20分)1、文学包括3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分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文本由三个部分构成:语言系统—言、形象系统—象、意蕴世界—意。
3、文学的唯一媒介物是语言。
4、文学理论的四大分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
5、把典型人物说成“熟悉的陌生人”的是别林斯基。
6、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1、再现论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实用说“实用说”是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但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3、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先秦“诗言志”说(《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朱自清评其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4、课本剧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
改写的时候注意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
5、蒙太奇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
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说明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同样的东西因不同的剪辑表现出不同的意义。
6、三一律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
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王晓淼根据老师给的范围,我大致做了一下总结,时间紧迫,若不全请大家谅解,资料仅供参考。
预祝考试顺利!一.填空(10)1.文学作品文本层次文学作品是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既是想象的客体也是实在的客体。
一方面反映了现实中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与规律另一方面隐含了作者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个人的思想观念中国古代:提出了言、象、意的关系意象就是用象征的语言来表达意义和作家的思想的工具。
那么在刘勰的本文结构中就形成了。
思——意——意象(语言)的层次结构。
西方:真正把它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是黑格尔。
他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求它的意蕴和内容。
观相:是客体向主体显示的方式,实在的客体向主体显示为客体的观相内容。
文学话语的内指性:艺术世界是一个想象的客体,是具有虚幻性质的,文学作品中的逻辑与现实中的逻辑是不同的,普通的话语的指向必须符合现实的逻辑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表现性的语言,也是一种符合心理真实的语言。
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直在抗拒着习惯性的语言文学形象指作品中人物形象,也指有情有生气的意象,文学的形象是人心营构之象,来源于作者内心,有很强的主观性。
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2.意境王昌龄的意境:物境就是山水景色在心中形成的景象,这一景象先是“处身于境”,即作者沉浸于景物中,然后在心中形成镜像,可以伸手可触,然后要借助作者的思想和意念对其加工,这样形成物境,物境表达的是人对外物形象的模拟,其感觉来源主要是眼、耳、鼻、舌等具体感觉器官。
情境,就是娱乐愁怨等等作者的感情,从意中生发而处于身,情感意念和人的具体感觉以及处境结合在一起,然后驰思,从而是作者深刻地感受到人情事理,写成诗歌,这样就获得了情境,所以情境所表达的是人对生命、生活和人性的感受。
意境:它同情境的创造一样其感觉都是来于意这一综合感官,然后直接地思之于心,获得一种超然的超出一般生活经验的真知,达到一个大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得其真也。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本名文学学,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及相关知识的学科。
(2)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一切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从中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和价值的一门关于艺术的社会学科。
(3)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的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4)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
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
人的生活活动的过程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过程。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6)劳动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决定性的作用。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收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
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发生呈反方向的发展。
(8)文学:1、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2、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西方的艺术模仿说认为,如果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话,那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
2.西方另一些理论家认为,艺术主体实质是移情者。
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等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3.文学创造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4.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三个环节。
5.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6.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7.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忆法(把那些对自己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钩),挨次扫描法(对记忆的所有有关内容反复而有系统地搜寻,直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按层次推论法(作家把所需回忆的信息按类别、分层次地在头脑中搜寻,并不断与中心意念相联系、比较,以提取最精确、最能符合意念的信息)。
8.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9.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联想归纳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10.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
11.“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2.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一说,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3.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4.西方提出的“三一律”,要求动作、情节、时间空间的整一。
15.体现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即意境、典型和意象。
16.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17.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1.文学观念:是指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观念。
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作品、作者、世界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3.?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
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4.文学: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材料来营造艺术氛围和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即文学。
6.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意义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7.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地把握作品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如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再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体运动。
(即从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的意义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即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价值阅读表示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即文化价值)?。
8.体验和经验: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这些经历、见闻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体验是经验的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与个性色彩的一种形态。
即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9.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作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狭义文化即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教育程度。
10.视界融合:阐释学术语。
对同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
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形成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11.再现说: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名词解释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基本概念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活动: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从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 文学理论的性质【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对象和任务】 任务: 世界 (文学四要素) 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发展的根由、规律。
M 。
H 。
艾布拉姆斯 2。
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作品 《镜与灯》 3。
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读者 作家5。
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应有品格】实践性: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其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也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价值取向:民主的:以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归依;科学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现代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文学理论的形态【形态多样化依据】文学活动过程分类两种文学哲学: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应→反映论视角(马克思主义) / 表现论文学心理学:创作-作品-接受是一个心里转换过程,带有特殊的心理行为。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
1.孔子----兴观群怨(文学的社会作用)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 感情之波动, 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文学的美学作用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
2)“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文艺能比较具体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 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3)“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群的理解--子曰: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4)“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
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一个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5)“兴观群怨”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孟子——浩然之气1)“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
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备:2)“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 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
(与曹丕的气不同,与韩语的气较为一致)备:3)志气言的关系。
“志”, 指心, 即指人的内在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
3.庄子——虚静1)“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虚静’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有它的两重性。
一方面它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
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式的转型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
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
谷鲁斯提出“模仿说”。
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
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
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
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文学称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
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
5.文学的含义:广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和等一般文化形态(西方十八世纪前,中国晋前(3-6世纪))狭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他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中国晋时期开始,宋文帝建立四学正式脱离,西方16到18世纪,1747年,查理斯巴托七种美的艺术,提出美的艺术才是文学。
文学的审美含义脱颖而出)文学审美艺术形态属性的表现: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双重缠绕状况。
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是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
无功利性为阅读无功利性和审美(创作)无功利性。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
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
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是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
文学必然地要表现为直觉方式,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理性而获得的瞬间领悟。
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理性,通常被认为与形象相对,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普遍本质而形成观念的方式。
理性以特殊方式存在:第一,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依赖于理性的力量。
第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认识是人对世界的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方式。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话语五要素: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①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
②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③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
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有两种情形:含蓄(小中蓄大)含混(一中生多)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审美特征: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6.文学创造: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即自然,客体即情感,客体即原始意象。
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丑的有个性,审丑批判);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模仿者与创造者,旁观者和移情者,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没得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具体的社会人。
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文学作品是创造主体与创造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的双重超越的产品。
文学创造的过程:发生,构思,物化。
发生:材料储备(源泉是社会生活),艺术发现(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创造动机(分为:美学动机,社会政治动机,心理动机,对象刺激动机,经济动机)情绪记忆:艺术家在对外部世界材料的积聚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时获得这一材料时的情绪、心境、情感存储下来了。
这种存储,在文艺心理学上成为“情绪记忆”想象与联想:想象即构想意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有三种形态:一是再现想象,指在心复现外部事物或现象的过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二是比拟想象,指将某种难以言状的东西形象化的过程。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三是虚构想象,指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无物想成有物、或常物想成异物的过程。
“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悟空”。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想象之一种。
联想有三种形态:一是接近联想,这是将两种以上在时空上接近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二是类似联想,这是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三是对比联想,这是把两种以上可以比照又有关系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联想在文学构思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诗歌构思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拓宽形象意境,造出读者意想不到的美妙境界来。
灵感含义: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特点:突发性。
亢奋性。
创新性。
来源: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是灵感产生的根源。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特点: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品的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
其具体情形有两种:第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第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即兴与推敲是物化阶段冲的两种不同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不同手段。
即兴是作家因外在刺激或在动的作用而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作品的情形。
即兴创作的作品往往有如下特点: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推敲是作家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和妥贴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作品的文字操作情形。
有如下特点:匠心独运,精雕细琢,精确鲜明。
7.文学真实:艺术真实的定义:在作家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蕴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蕴的真实(合情合理)、假定的真实(假定性情境)与科学真实不同,主观的真实、诗艺性(诗的艺术手段和技巧)艺术概括是创造艺术真实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从个别到一般,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诗意的裁判”。
涵: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容的规定。
8.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现实型:含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1、再现性,摹拟现实;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倾向的隐蔽性2、逼真性,感性状貌和细节真实理想型:含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1、表现性,主观理想高于一切;直接表达情感态度2、虚幻性,充分运用夸、变形、虚构的方法;创造出奇人、奇事、奇境,按照“假想的逻辑”来塑造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