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图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
穴位贴敷穴位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敷贴人体穴位,道过刺激穴位,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洁热卸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操作流程(一)仪表仪表端庄,服装整洁。
(二)双人核对医嘱执行护士与主班护士持医嘱单和治疗卡核对医嘱,无误后持治疗卡到病人处评估。
(三)评估1.身份核对:床号、反问姓名、床尾卡、腕带(姓名+住院号)等。
备注:至少采用姓名、住院号等两种以上内容进行核对。
2.解释:与病人或其家属沟通病人现状(治疗史、既往史)等,解释操作目的、注意事项(如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庠、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穴位时问一般为6~8小时。
可权据病情、午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局部贴药后可出药物颜色色、油渍等染衣物)以取得患者配合。
3.评估病人:既往史、意识形态、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或月经期、治疗处的局部皮肤情况(有无感染、瘢痕、硬结)等。
2..评估环境:宽敞明亮,温湿度适宜等。
(四)操作前备1. 个人准备:七步洗于、戴口军。
2.物品准备:治疗盘,棉纸或薄胶纸,道医嘱配制的药物,无菌棉垫或纱布,胶布或绷带带,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操作中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反问姓名、休尾、腕带(姓名+住院号)、治疗方法、操作部位等。
2.解释并取得配合,取合理体位,安全舒适,暴露操作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3.用棉签楼取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待干,再次进行核对床号、姓名及操作部位。
4.选取穴位,进行贴敷并记录时间,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5. 贴敷完毕:消洁局部皮肤,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及操作作部位。
协劲患者穿衣,安置舒适体位,整床单位。
(六)操作后1.物品处理:医疗垃圾妥善处理,其他未污染物品放回原处。
2.七步洗手法洗手、摘口罩,在治疗单签执行时间及全名。
二、注意事项1.适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緩解期、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哮喘等症状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版泻、便秘: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目的】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适应症】我科的适应症主要有以下几种:1、老年人各类慢性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2、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辅助治疗。
3、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辅助治疗。
4、各种原因导致的眩晕的辅助治疗。
5、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用物准备】自粘性无菌敷料、75%乙醇、药物(失眠外贴膏、眩晕外贴膏、高血压外贴膏、慢性咳喘外贴膏,均由我院药物研发中心制作。
)【操作程序】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疾病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
2、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消毒: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5、方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6、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1-2天,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注意事项】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颜面部慎用。
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敷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恶性肿瘤、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自汗、盗汗、头痛、眩晕、高血压、不寐、过敏性鼻炎等多种临床急慢性疾病,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下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及对该项操作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穴位贴敷时间一般为4-6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敷贴胶布、遵医嘱配制的药粉、治疗碗、赋型形剂、压舌板或小勺、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剪刀、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3.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皮肤情况及敷药效果。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贴敷胶布,用压板或小勺将所需药物置于贴敷润色布中心,大小厚薄适中。
5.将药物贴敷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为避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物,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
6.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7.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8.穴位贴敷使用的胶布、纱布等物品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按照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消毒。
六、注意事项1.贴敷的禁忌症:①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②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③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贴敷,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中医操作流程图目录1、毫针法操作流程图2、电针法操作流程图3、水针法(穴位注射)操作流程图4、耳针法操作流程图5、火针法操作流程图6、皮肤针法操作流程图7、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8、艾炷灸法操作流程图9、温针灸法操作流程图10、盒疚法操作流程图11、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一、留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二、闪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三、走罐法操作流程图附四、针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五、刺络拔罐操作流程图附六、刮痧拔罐操作流程图12、穴位按摩操作流程图13、穴位埋线操作流程图14、耳穴压豆法操作流程图15、刮痧法操作流程图16、胸椎牵引法操作流程图17、颈椎牵引法操作流程图18、中药熏蒸操作流程图19、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20、中药热奄包操作流程图21、敷药法操作流程图22、湿敷法操作流程图23、贴药法操作流程图24、换药法操作流程图25、药熨法操作流程图26、坐药法操作流程图27、涂药法操作流程图28、超声雾化吸入法操作流程图29、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操作流程图1、毫针法操作流程图2、电针法操作流程图↓↓←↓→↓↓↓→↓↓→3、水针法操作流程图↓↓←↓→↓↓→↓↓4、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5、火针法操作流程图8、艾炷灸法操作流程图9、温针灸操作流程图10、盒灸法操作流程图11、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一、留罐操作流程图附二、闪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五、刺络拔罐操作流程图12、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图↓13、穴位埋线操作流程图14、耳穴压豆法操作流程图16、胸椎牵引流程图17、颈椎牵引流程图20、中药热奄包法操作流程图22、湿敷法操作流程图23、贴药法操作流程图24、换药法操作流程图25、药熨法操作流程图26、坐药法操作流程图27、涂药法操作流程图《》28、超声雾化吸入法操作流程图《》。
四、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是将药物贴附于患者体表局部或穴位上的一种操作方法。
通过局部刺激,疏通腠理,活血行气消痞,止咳平喘,宣肺理气,平肝降压,提脓去腐等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恶性肿瘤、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禁忌症皮肤破损、皮肤过敏者慎用。
四、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穴位敷贴时间一般为6~8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穴位贴敷治疗贴或遵医嘱配制药物、剪刀、纱布、0.9%NS、胶布、打火机、污物缸、棉签、松节油、必要时备酒精灯。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贴药部位,注意保暖。
3、清洁皮肤,遵医嘱取穴,定位,将穴位贴准确贴于穴位处或遵医嘱使用己经配制的药物并根据病灶范围,选择大小合适的膏药贴,剪去膏药周边四角,将膏药背面置酒精灯上加温,使之烊化,贴于患处。
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4、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置舒适体位。
5、整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除拔毒膏外,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敷贴药物,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2)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覆盖敷料大小适宜。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中医操作流程图目录1、毫针法操作流程图2、电针法操作流程图3、水针法(穴位注射)操作流程图4、耳针法操作流程图5、火针法操作流程图6、皮肤针法操作流程图7、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8、艾炷灸法操作流程图9、温针灸法操作流程图10、盒疚法操作流程图11、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一、留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二、闪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三、走罐法操作流程图附四、针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五、刺络拔罐操作流程图附六、刮痧拔罐操作流程图12、穴位按摩操作流程图13、穴位埋线操作流程图14、耳穴压豆法操作流程图15、刮痧法操作流程图16、胸椎牵引法操作流程图17、颈椎牵引法操作流程图18、中药熏蒸操作流程图19、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20、中药热奄包操作流程图21、敷药法操作流程图22、湿敷法操作流程图23、贴药法操作流程图24、换药法操作流程图25、药熨法操作流程图26、坐药法操作流程图27、涂药法操作流程图28、超声雾化吸入法操作流程图29、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操作流程图1、毫针法操作流程图2、电针法操作流程图←→ ↓ → ←→←→ ←↓→3、水针法操作流程图← → ↓→ ←→→←→4、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5、火针法操作流程图6、皮肤针法操作流程图7、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8、艾炷灸法操作流程图9、温针灸操作流程图10、盒灸法操作流程图11、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一、留罐操作流程图附二、闪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三、走罐操作流程图附四、针罐操作流程图附五、刺络拔罐操作流程图附六、刮痧拔罐操作流程图12、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图13、穴位埋线操作流程图14、耳穴压豆法操作流程图15、刮痧法操作流程图16、胸椎牵引流程图17、颈椎牵引流程图18、中药熏蒸法操作流程图19、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20、中药热奄包法操作流程图21、敷药法操作流程图22、湿敷法操作流程图23、贴药法操作流程图24、换药法操作流程图25、药熨法操作流程图26、坐药法操作流程图27、涂药法操作流程图注:蘸药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厚薄均匀。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目录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3-5二、穴位贴敷法6-8三、艾条灸9-11四、拔罐法_12-13五、穴位注射法14-16六、刮痧法17-20七、熏洗法21-23八、中药塌渍法24-26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蒙医医院蒙式治疗(蒙药贴敷疗法)操作指南蒙药贴敷疗法是指将药物贴敷于体表及穴位上,以祛除疾病的疗法。
[适应苑围]1.肝胆热所致的食欲不振、关节痛、神经衰弱患者。
2.跌打损伤等引起的局部红、肿、热、痛等。
3.缓解各种慢性疾病的部分临床症状。
[禁忌]1.皮肤有破损未愈合者。
2.皮肤过敏者、婴幼儿、皮肤薄处慎用。
3.孕妇腹部及腰骶部。
[评估]1.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用屏风遮挡。
2.患者合作程度。
3.患者主要临证、生命体征、既往史、过敏史、年岭、体质。
4.患者敷药部位皮肤状况。
5.患者心理状态。
[告知患者]1.告知患者贴敷疗法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2.局部有热,麻、胀、痛等反应.[物品准备]1.治疗盘、蒙药、治疗碗、无菌纱布,0.9%盐水、绷带、胶布、中单。
2.治疗单、消手液、记录本。
[操作程序]1.核对医嘱,评估病室及患者,做好施疗解释工作。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边,再次核对医嘱及患者信息。
3.关闭门窗,根据敷药部位取施疗体位,暴露敷药部位皮肤,注意保暖。
4.用0.9%盐水清洁局部皮肤,观察皮肤情况。
5.根据敷药部位大小选取纱布,把药物均匀涂抹在纱布上,药物面积应略大于患处,将涂好药物的纱布敷于患处皮肤或穴位上,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6.施疗期间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感。
7.施疗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衣着。
8.再次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安抚患者。
9.整理床单,整理用物,垃圾分类处。
10.洗手、记录、签名。
[操作流程](见下页流程图)[注意事项]1.施疗前关闭门窗,保持室温,以防受风着凉,施疗后避免雨淋、受风及潮湿。
2.施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面部表情,若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师。
3.贴敷时间应遵医嘱。
4.有皮肤过敏史者、婴幼儿、皮肤薄处不宜使用膏药剂,避免产生过敏反应,在贴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食物。
蒙药贴敷疗法技术操作流程蒙药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100分)D23243231224。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