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
- 格式:doc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8
一年四季脉象各不相同,不同的脉象中医是怎么摸出来的呢?胃神根即胃、神、根,是中医切诊中所指的平脉这一脉象所具有的三个特点。
胃神根一词实为胃、神、根三个字的组合写法,而平脉是指正常人的脉象。
总的概括为,有胃即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即脉的跳动柔和有力;有根即尺脉沉取应指有力。
胃、神、根是中医诊脉要诀,在临证中能掌握这三者,确实能得到诊脉的要领。
古人认为,一年四季各有其脉,是谓平脉,如春多弦脉,夏多洪脉,秋多毛脉(浮而无力),冬多石脉(沉伏在下)。
这四种脉是正常脉。
如春季气候温暖,生气蓬勃,血管扩张,血液充盈,脉搏表现强而有力,是为弦脉。
夏季气候炎热,主液沸腾,血管扩张,表现洪大现象,是为洪脉。
秋季气候转凉,洪大脉象转弱,出现浮而无力现象,是为毛脉。
冬季气候转冷,血管收缩,脉象沉伏在下,如石沉水底,是为石脉。
这四种脉象,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而胃、神、根就存在于这四种脉象中。
胃,即胃气。
古人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气即脉来悠扬和缓之意,在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中必能出现这种现象,否则就是病脉。
例如弦多胃少为肝病,洪多胃少为心病,毛多胃少为肺病,石多胃少为肾病,如见弦、洪、毛、石,而胃气全无者,其病情必危重。
神,即神气,见于浮中沉之中,即手指不轻不重得之。
临症:“中候有力,则有神矣。
”如为寒热之病,脉中有力,温之寒去,清之热退。
如果寒热偏胜,中候无力,为神气不足,病情较重。
根,即根气,重按乃得,且有力,两尺为根中之根。
《脉诀》云:“寸关虽无,尺犹未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这几句话,洵非虚语,夫人之有脉,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带未坏,则生意不息。
因此诊脉之法,必求其根,而总其要领,不外乎胃、神、根三者而已。
本人临床所遇到的各种脉象,不论浮、沉、迟、数……只要表现和缓有力,搏动有神,按之有根,则不致出现危候。
胃、神、根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时存在的,有胃就有神,有神就有根。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浮木。
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兼紧,为外感伤寒,浮而兼缓为太阳中风;浮而兼数为风热表症;浮而兼缓无力,因久病内伤,气血亏虚,虚阳外越。
浮涩为气虚,浮芤为失血。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主病为里症。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沉为阳气被邪所困,以致营气不能鼓搏脉气外现而致。
邪郁在里,气血困滞,则脉沉而有力;阳气虚陷,不能外举,则脉沉而无力。
3、迟脉: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主寒症。
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虚寒。
寒邪凝滞,阳失健运,故脉迟。
迟而有力为冷积郁结成实,气滞不通,故寒实疼痛之征;迟而无力为阳气不足,失于健运,故成阳损虚寒之证。
此外邪聚热结,阻滞血脉流行,亦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则又不可概以迟为寒。
4、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主热症。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数为阳气亢盛,阴液亏损病变。
阳热旺盛,则血流薄疾,故令脉数,这种数脉,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
阴液亏损,阳气偏亢,其脉也数,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是有热的症候。
但儿童稚阳,脉来较成人快,一息六至是为正常,不作热看待。
5、虚脉:轻按大而迟缓,稍加生按松软无力,甚至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主虚症。
如署伤元气,心虚血少等。
气血不足则虚。
凡虚脉见身热,而在夏季的为暑伤元气。
气行则血行,脉虚的出现乃由元气不足。
例卫气不固的自汗,心虚血少的怔忡,心神虚怯的惊悸,都是因元气不足而成。
虚脉是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养其气,则脉体空虚;虚脉又包括气血俱虚。
6、实脉: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
主实症,热蕴三焦。
正邪相搏,脉道坚满,故脉来劲实有力。
其所以成实,主要是三焦的邪热蕴结过甚而成。
热壅于里,以苦寒泻下以清热;热结于表,用辛凉发汗以解表解热;祛邪正安,才能恢复正常。
7、涩脉:往来艰涩,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
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中医把脉不骗人,看黄帝内经教把脉,五脏正常脉象、病脉和死脉中医平人的脉象是怎样的?黄帝内经给出了两个要点:一个呼吸脉跳5次,另一个要点是有胃气。
这个胃气不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脉跳有神。
那如果不正常的脉象又是怎样呢?黄帝内经根据五脏,在脉象大概的表现,总结出了五种大类异常的脉象甚至死脉。
接下来继续看平人脉象篇的条文:这篇提出一个很关键的要点,脉要有胃气。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下面的条文提出了正常的脉象有两个要点:根据时间不同,四季的脉有差别,但也是正常的。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脏真散于肝,肝脏筋膜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春天脉微弦,长夏胃微软弱,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
如果过多了就是偏了,就是生病了。
太弦胃气少时肝病,没有胃气是死脉,后面类推。
春天的脉如果微微浮是秋天(肺)的病,浮的厉害就是当下的病,例如感冒等外感病。
长夏,脉象是弱很厉害的而是脾的病,没有胃气是死,软而沉是冬(肾水)病,稍微弱一点是当下的病。
夏天脉是过于洪大是心病,洪大没有胃气是死,洪大而且沉在里边是冬病,沉的厉害是刚刚得的病。
秋天脉是浮的,太浮是肺有病,没有胃气是死。
浮且弦是春天的病,弦厉害是当下的病。
冬天脉微微沉,沉的多了是肾病,没有胃气是死,沉而洪大是夏天的病,沉的厉害是刚得的病。
小结:一年四季脉也会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这是正常的。
只要春天弦,长夏缓,夏天洪大,秋天浮,冬天沉。
古中医脉法古中医脉法是中医学的一项核心内容,它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预测病程,并综合确定治疗方案的一种诊断方法。
脉搏是指随动脉血流而产生的波动,通过它,可以了解体内气血运行状况。
古中医脉法始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一直发展至今。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古中医脉法。
一、脉搏的分类在古中医脉法中,脉搏主要分为三种:迅、缓、数。
迅脉指脉搏快速有力;缓脉指脉搏缓慢柔和;数脉指脉搏频率过快。
根据这三种脉搏的出现情况,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
二、脉象的类型在古中医脉法中,脉象主要分为正常、沉缓、浮数、涩硬、空虚、代替、结代、滑数、弦如以及细沉等十种类型。
通过观察脉象的特点,医生可以推断出患者的体质状况、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脉象与病症的关系在古中医脉法中,脉象与病症的关系非常紧密。
根据脉象的类型,可以推断出患者患有什么疾病。
例如:正常脉象通常对应着体质强壮者,而浮脉则通常与阳气亢盛有关。
另外,脉象的主要变化表现在节律、强度、性质等方面,不同变化会预示着不同的病情。
四、诊断分析古中医脉法的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诊断分析是其中一个重要步骤。
通过观察脉象,分析病人病情,综合其他症状进行分析,触摸和判断气血运行状况,把病人不同的脉象关系概括为一种病情,为治疗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
总之,古中医脉法是中医学的一大瑰宝,它与中医学、中药学、辩证法、针灸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使中医学在实际患者治疗中获得了显著效果。
在今天,尽管技术不断发展,古中医脉法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对诊疗与调养都极其重要,这也是中医学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中医脉诊解读1.脉为血腑,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注】经曰:脉者,血之腑也。
周身血脉运行,莫不由此贯通,故曰百体贯通也。
(难经)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生死。
寸口者,左右寸,关,尺,手太阴肺经动脉也;为脉之大要会也。
故曰:寸口动脉,大会朝宗也。
2.诊人之脉,高骨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
【注】凡诊人之脉,令仰其手,视掌后有高骨隆起,即是关部脉也。
医者复手取之,先将中指取定关部,方下前后二指于寸,尺之上。
病人长,则下指宜疏;病人短,则下指宜密。
因其界乎寸,尺二部之间,故命名曰关。
3.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
【注】从高骨上至鱼际,长一寸,因此命名曰寸。
从高骨下至尺泽,长一尺,因此命名曰尺。
寸部候上,故为阳也。
尺部候下,故为阴也。
4.右寸肺胸,左寸心膻。
右关脾胃,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两尺两肾。
左小膀胱,右大肠认。
【注】右寸浮候胸中,沉似候肺。
左寸浮候膻中,沉以候心。
右关浮以候胃,沉以候脾。
左关浮候膈胆,沉以候肝。
两尺沉俱候肾,尺浮候小肠,膀胱,右尺浮候大肠。
膻,膻中即包络也。
五脏皆一,惟肾有二,故曰两尺候两肾也。
然(内经)言腑不及胆者,以寄于肝也。
不及大,小肠,膀胱者,以统于腹中也。
不及三焦者,以寸候胸中,主上焦也;关候膈中,主中焦也?尺候腹中,主下焦也。
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至伪诀以大,小肠配于寸上,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配于右尺,其手厥阴包络,竟置而不言,悉属不经。
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候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眼也。
浮外候腑,沉内候脏之说。
5.命门属肾,生气之源,人无两尺,必死不痊。
【注】两肾之中,名曰命门。
命门居两肾之中,故两尺属之。
命门之少火,即肾间动气,是为生气之源也。
人若无两尺脉,则生气绝矣,病者必死不能痊也。
6.关脉一分,右食左风,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注】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寸九分,寸,关,尺脉三分分之。
日关脉一分,乃关上之一分也。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陈余粮著自勉寄篱躬耕业继农,苦心医道皱重重。
但求世间少疾苦,几度寒晓报喜鸿。
序古云:望而知者神,闻而知者圣,问而知者工,切而知者巧,故后多有世人妄言切为四诊之末,诸工之尾,故轻脉而重问,舍望闻切而独从于问也。
其甚者竟谓脉不可学,学之则于医学倍加糊涂,哀哉!大凡言脉不足学,或言脉不为重者,皆畏其“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不知医道不精乃杀人无形之刀刃,不求精进则为挂壶之屠夫。
若果能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方可为明医也。
若可日日著心于此,何来习医之难,临证之险?何来药后狐疑,方后祈祷欤?可叹者,繁华盛世多刁钻孔方之人,少淡泊宁静之心也。
夫脉法分境界,若天地有高下,昼夜有温差。
论气化则百千脉象无非一气,论纲领则百千万人无非虚实,论脏腑则千丝万缕无非生克,论运动则变化多端无非升降出入而已。
既知气化则明阴阳,既知虚实则明攻补,既知生克则明辨证,既知升降则明用药,此脉法之精粹,不传之心法,千古毕竟之道也。
医者果能精熟本草、医理、天道、脉法,必少临诊之狐疑也。
道生一,一者太极。
一生二,二者阴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为气,地为形。
人以天为父,地为母。
天精地血,天气地味而成人,故人有气有形,脉亦有气有形。
形气相交,则变化万千,故脉有千百无非形气阴阳而已,此执简驽繁之术也。
形气于人便是动静,于脉便是气血。
能知形气之理,次晓持脉之道只在晰类、别殊、定名、测证、昭治、观应、洞生死,必可登堂问奥,洞明昭达。
医者当层层张罗,步步为网,务求清明治病。
余少年习业,偶有生慧之时,后世事繁杂气形不调,于不调中体悟病气之变化,故亦有所得,唯叹天心不明,世心日重,性光被遮,不能彻悟医道,通达秘奥。
修习医学中,或有感触,或得明师,不惭集录,感当世之士,多携家技,或有一得,暴敛财物,伤害天理,予故作此书,非求待善贾也,但求抛出之一砖尔。
然虽名为书,实不足言,不求篇幅鸿且巨,但求启迪后学,授人以渔,上无愧于国手教育之恩,下无咎于黎庶托生之情。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脉诊步骤歌诀: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什么是“首分浮沉”?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什么是“二辨虚实”?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什么是“三去长短”?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什么是“四算疾迟”?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什么是“五察脉形”?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
中医神秘的二十八脉脉象详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脉诊”,看
完本文或许
中医神秘的二十八脉脉象详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脉诊”,看完本文或许你也能懂了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老祖宗其实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精华医术,可惜因为太难以理解,毕竟都是古文,读起来晦涩难解,所以才造成了望闻问切等诊断医术闲的很神秘。
中医脉诊,图示加要点
实脉类,迟脉类,数脉类,
虚脉类,沉脉类
看看各类脉各主哪类疾病!。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观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观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观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观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观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
是湿证与虚证之象。
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中医二十八脉分脉脉歌及全部脉象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想知道?往下看!其实,中医号脉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
接下来,附上中医把脉歌诀,郎朗上口,太好记了!赶紧收好!播放GIF1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5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脉诊的常用脉象,经历了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
历史表明,《脉经》以前,脉象名称很繁杂,多达数十种,一般没有严格的脉形规范。
如浮、沉、大、小、滑涩、细、迟、疾、代、钩、盛、躁、喘、数、弦、濡、弱、轻、虚、实、长、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等。
《脉经》成书时期,经古代医家筛选,脉诊的常用脉象定为二十六种。
即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洪、细、虚、实、弦、紧、缓、散、革、芤、微、濡、弱、伏、促、动、结、代。
这二十六种常用脉象都有一定的脉形规范,基本上可以概括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
这是脉诊形成完整体系和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从《脉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是沿用《脉经》流传下来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
近两千年以来,后人对二十六种脉象虽有补充,但总的看,都未超过《脉经》的水平。
因此,迄今为止,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仍以《脉经》为典则。
《脉经》的记载表明,在脉诊形成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常用脉象只有二十六种。
并且,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分别针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
这二十六种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基本上概括了对寸口脉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
如脉体大小、长短、至数、脉位、脉形、脉律、脉势、流利程度、间歇次数或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等,所以,这二十六种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错综复杂的脉象,能够满足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需要。
然而,现已证实,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其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未全部流传后世,其中,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了,有的已被误解。
由此导致,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受到很大影响。
比如,革脉、动脉、代脉、散脉、微脉、缓脉等,这都是脉诊的常用脉象,但是,近代以来,这些脉象很少发挥作用,甚至很少有人再用这些脉象。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含义】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沿革】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首用脉法诊断疾病;脉法具体记载于《黄帝内经》;脉法实践者是东汉张仲景;脉学专著创始者是西晋王叔和(《脉经》);许叔微首绘脉象图及施发的《察病指南》为学习脉法提供了直观教学;推广普及脉法的是明·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创新发展于近现代。
【地位】脉诊是中医学流传至今的一种独特的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病,不可缺少的步骤和内容。
其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诊检测方便,信息丰富,通过诊脉可了解人体表里诸多的生理病理变化,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诊脉主要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
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含义】(1)脉:即脉道,是血液汇聚之处,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道运行的作用。
(2)脉动(脉搏):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营血在脉道中运行时产生脉动,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3)脉象: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是血脉脉动所呈现的部位(深浅)、速率(至数,即快慢)、形态(长短大小)、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等组成的综合形象。
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原理】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简而言之,脉象是以心脉为主,在各个脏腑和气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信息窗口,具有见微知著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对应四时的脉象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对应四时的脉象【原文】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1),忽忽(2)眩冒而巅疾(3);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4)胁满。
帝曰:善。
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5);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6)。
帝曰:善。
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7)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8);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9)。
帝曰:善。
冬脉如营(10),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11),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12),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13),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教你把脉脉象脉理脉象分类和辨脉纲领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历代医家分类方法不一,常使人无法适从。
清张石顽对脉象分类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现一般仍沿用28脉。
据临床体会,脉象分类不宜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
根据临床需要,对一般常用的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心体会,使用熟练,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运用八纲八法诊断疾病,立法用药,即能得心应手。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人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以大、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至数,以滑涩候形状。
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各脉。
芤浮脉包括芤脉、革脉、散脉。
沉脉包括牢脉、伏脉。
迟脉包括结、代。
数脉包括促、紧、动。
虚脉包括弱、濡、细、微、短、涩。
实脉包括滑、长、洪、弦。
大脉包括缓脉。
以上28脉,可通过脉位、脉率、脉力、脉形来辨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脉率的不同;大小微细,是脉形的不同;虚实芤弱,是脉力的不同。
这些脉象均是在病邪与正气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大细长短的不同,故取八脉,作为28脉的纲领,是初学诊脉的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
先掌握这八种脉象,再进一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脉学不难体会,今根据前人的分类方法,加以具体化,以浮沉迟数长短细大为纲,而以兼见之脉附于其中。
为使易于分析记忆,编成脉象八纲四言体状歌,附录于后,为初学入门之用: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按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浮而无力虚脉阴伤浮而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血殃浮如按鼓革脉外强浮而柔细濡脉湿伤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里属脏属阴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沉而底硬牢脉寒淫沉而细软弱脉虚寻沉兼三脉须守规箴迟脉主寒脏病亦是二至三至数目可揣迟而不衍缓脉病解迟不流利濇脉血痞迟而时止结脉郁实迟止定期代脉多死数脉主热腑病亦同五至以上七八病凶数而流利滑脉痰涌数而牵转紧脉寒攻数而时止促脉热烘数见于关动脉崩中数见四脉休得朦胧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迢迢不短长而端直弦脉属肝指下迢迢气郁多见短脉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多因禀虚瘦枯其相诸脉见此宜补阴阳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明显微脉气殃细而小沉弱脉失养细有三脉辨须明详大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大而坚硬实脉邪肆大兼二脉病盛邪炽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古代形容脉象的句子1. “脉象如流水,潺潺而平稳,就像那山间的清泉流淌不息。
”例子:张大夫给那病人号脉后说:“你这脉象如流水,没啥大毛病呀,咋还这么愁眉苦脸的呢?”2. “脉象似琴弦,绷得紧紧的,这是得多紧张啊。
”例子:李郎中摸着他的脉惊讶道:“哎呀,你这脉象似琴弦,是不是遇到啥吓人的事儿啦?”3. “脉象如同微风,轻柔而舒缓,身体应该很舒适吧。
”例子:王太医笑着对那贵妇说:“夫人脉象如同微风,看来最近调养得不错哟!”4. “脉象仿若惊涛,汹涌澎湃,这得是多么激动的情绪呀。
”例子:赵先生着急地问大夫:“我这脉象仿若惊涛,是不是身体出大问题啦?”5. “脉象好似飞鸟,时快时慢,不太稳定呀。
”例子:刘大夫皱着眉说:“你这脉象好似飞鸟,最近是不是生活不太规律呀?”6. “脉象如同鼓声,咚咚有力,身体挺健壮嘛。
”例子:孙郎中拍了拍那大汉的肩膀说:“嘿,你这脉象如同鼓声,壮得像头牛啊!”7. “脉象恰似云朵,飘忽不定,这可不好判断呀。
”例子:钱大夫摇着头对病人说:“你这脉象恰似云朵,还得再仔细瞧瞧。
”8. “脉象仿佛小鹿,活泼乱跳的,是心情很好吗?”例子:周大夫打趣地问那小姑娘:“你这脉象仿佛小鹿,是不是有啥开心事儿呀?”9. “脉象就像蜗牛,慢悠悠的,这也太迟缓了吧。
”例子:郑大夫担忧地看着病人说:“你这脉象就像蜗牛,可得注意啦!”10. “脉象好似火箭,蹭地一下就上去了,这是咋回事呀。
”例子:吴大夫瞪大眼睛说:“哎呀呀,你这脉象好似火箭,是不是刚跑完步呀?”我的观点结论:古代形容脉象的这些句子真的很生动形象,能让我们对脉象有更直观的感受,也能帮助大夫更好地诊断病情呢!。
《黄帝内经》揭秘:正常脉象是哪样的?一、四季常脉【原文】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1];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2];秋日下肤,蛰虫将去[3];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4]。
(《素问·脉要精微论》)【注释】[1]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春季之脉虽浮动而未全出,故如鱼之游在水波之中。
[2]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形容夏季之脉象浮于肤表,盈满指下而洪大。
泛泛乎,众盛貌。
[3]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下肤,指脉象由浮趋沉,在皮肤之下。
蛰虫,指藏伏土中越冬的昆虫。
去,藏也。
[4]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形容冬日脉沉在骨,如蛰虫潜藏,人们居室不出。
周,《太素》作“固”。
宜从。
【译文】脉象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春天脉上浮,像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非常,像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像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像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
【原文】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1]。
(《素问·脉要精微论》)【注释】[1]规、矩、权、衡:均为古之衡器和量具,引申为判断的准绳。
此喻四时脉象,规,做圆之器,喻春季脉圆滑之象;矩,做方之器,喻夏季脉方盛之象;衡,秤杆,喻秋季脉不上不下,平衡于中;权,秤锤,喻冬季脉伏沉之象。
【译文】脉搏的往来上下与这四季的变迁是相应的:春脉之应像圆规一样,圆滑而动,夏脉之应像矩尺一样,方正而盛,秋脉之应像秤杆一样,其取在平,冬脉之应像秤砣一样,其势下垂。
二、五脏之脉【原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1],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素问·宣明五气》)【注释】[1]脾脉代:张介宾曰:“代,更代。
脾脉和软,分王四季。
如春当和软而兼弦,夏当和软而兼钩,秋当和软而兼毛,冬当和柔而兼石,随时相代,故曰代。
此非中止之谓。
”【译文】五脏的脉与四季相对应的情况是:肝脉应春而弦;心脉应夏而钩;脾脉应长夏而和软,分王四季;肺脉应秋而毛;肾脉应冬而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
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
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
脉象,虽然它本就是具有形象的,可如果想用言语表达,却不简单。
古时候没有照相、录音、录影等技术,更没有如今之电脑绘图等简便的显示和画图方法,
若要用文字形容一个脉象给学子们了解,有相当的困难。
因此,中医的先圣先贤们,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水流……等,找出许多很贴近的形容词语,用来形容脉
象,使后世的中医学子们能够以较轻松的方式,掌握脉学的丰富知识。
在这儿,笔者选一些古时候医生们形容脉象的词出来,由此希望能了解古人在使用语词上的天才。
“来、去、疾、迟”,脉由沉部向浮部跳出来的感觉叫“来”,由浮部向沉部回去的感觉叫“去”。
有力的、快速的叫“疾”,无力的、慢速的叫“迟”。
《伤
寒论·平脉法篇》:“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形容了把脉之时,如果发
现它从下往上跳出时的脉状快速而且有力,可从上往下的脉状慢速且无力的就是“内虚外实”,相反的,就是“内实外虚”。
“大、小”,就是脉动
有大的、有小的样子。
在脉管的底部感觉脉之“本”,在脉管的上面感觉脉的“头”。
《伤寒论·平脉法篇》中“假令脉来微去
极度有力的脉,如“浮而极有力,谓之‘革’。
沉而极有力,谓之‘牢’。
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
”还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
按之至骨,推寻始得,谓之‘伏’。
”这些都是以浮沉的部位,兼以形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脉名。
把脉,还要看脉的跳动速度。
脉跳动的速度,也有不同的形容词,可用以叙述;可以用“迟、数、缓、疾、结、促、代”等来形容它们。
古人没有钟表,不能用钟表数秒,他们却知道用每次呼吸的心脏跳动次数,又叫作“至数”,来形容脉的跳动速度。
古时候的大部分医生都是修道人,都有打坐炼功的习惯,所以他们的呼吸比较匀称。
于是,用自己匀称的呼吸,以一呼一吸叫作“一息”,计算病人的脉动在医者的一息之间有多少次的跳动,例如:“一息三至,谓之‘迟’。
一息六至,谓之‘数’。
”如果医者的呼吸,一息之间,病人脉动六次,就是“数脉”,而一息之间,病人脉动三次,就叫“迟脉”。
现今的中医都知道,数脉主阳,在府,主热;而迟脉主阴,在藏,主寒。
中医使用鉴别病证的方法治病,就是以称之为“八纲”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来看
病,以及开处方疗治;有了这些好的方法,就已经能轻易的掌握病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病,到中医这儿就都能治的原因所在。
又如:
“一息四至谓之‘缓’。
一息七至谓之‘疾’。
”这说明了正常的脉,
叫作“缓脉”的,是一次呼吸有四跳的,匀称的呼吸一分钟约十八次,每一次呼吸有四跳的
话,就是一分钟跳七十二跳,和现代人云之脉动完全一致。
而一次呼吸脉有七跳的,那就是太快了,不能再用数脉的名,就用“疾”来形容。
又,如果脉跳动的不规则,就属不正常的,集合至数兼跳动的不规则而命名“促”、“结”、“代”等脉象:“数时一止谓之‘促’。
缓时一止谓之‘结’。
至数不乖,动而中止,不能自还,须臾复动,谓之‘代’。
”脉跳动的大小形状,也可用以形容特殊的脉象,“芤、洪、滑、弦、紧、虚、实、微、濇、细、软、弱”等都属这种。
随
意举几个例子:例如《脉经》记载的“芤脉”就说它“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也有人用“如葱管之状”来形容“芤脉”的。
“芤”是一种类似葱的植
物。
“弦脉”是“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而“紧脉”则“数如切绳状,如转索之无常”。
又例如“实脉”是“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微脉”
则是“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濇脉”却是“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其实,脉的形象还有很多难以完全掌握而辨别得清的。
所以,聪明的古中医,将脉象中有相似而难以分辨的,都聚在一起,让我们能有较清晰的分辨。
例
如“浮脉”与“芤脉”相类似,而“芤脉”又与“洪脉”很类似;“弦
脉”与“紧脉”也很相似,且“革脉”、“牢脉”与“实脉”也相类似;又“滑”与“数”相
类,“沈”与“伏”相类,“微”与“濇”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等,让人能用比较的方式,分辨它们的类似与不同之状,就能掌握与了
解脉象。
脉的跳动速度,有极不正常的,也有形容的方法。
例如“离经”脉、“夺精”脉、“死”脉、“命绝”脉等,都是脉跳动得失去原有的生理了。
《难
经》有:“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及“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
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
一呼就是形容“一息”的一半。
量测病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动的次数,一呼有两跳,就是“一呼再至”、一吸又两跳而
“再至”,即是一息之间有四跳的意思。
这种脉象极度不正常的速度改变,也意味着人何时可能死亡。
所以有“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的预测
方法。
认为人的脉象发现了“损脉”,“从上下者”由上面的病情“皮聚毛落”,而到了下面的病情“骨痿不能起于床”的人会死。
而在脉象中发现了“至脉”,
“从下上者”,由下面的病情“骨萎不能起于床”,到了上面的病情“皮聚而毛落”之时会死亡。
《伤寒论》有一些关于脉象大
小形状有趣的形容
词。
列举几种:(a)浮大有力,且速度快,有向上踊之象的“蔼蔼如车盖”,属于“阳结”之脉象;古时候的车子行走快速时,上面的蓬盖大,而且动荡的幅度也
很大。
(b)沉石有力、沉迟强硬,并且有似堆积的样子,“累累如循长竿”属“阴结”之脉;好像摸寻长竹竿上面的竹节,累累然。
(c)脉浮而无力的“瞥瞥如
羹上肥”属于“阳气微”的“濡脉”,形容得很有趣,像浮在浓汤上面的小块肥肉一样,轻而浮,无力的样子。
(d)脉沉而无力的,“绵绵如泻漆之绝”的、前大
而后细之“荣气微”的弱脉;形容像油漆似的、细细的流下来,有一种像要断绝了似的,那种很弱、很无力的样子的脉象。
(e)脉细小,难于寻按的,“萦萦如蜘
蛛丝”,浮中沉取都似有似无的微细欲绝状的脉,属于“阳不足,而且阳气衰”的微脉;形容它有如蜘蛛丝般缠绕着的,很细、很微小的样子的脉象。
还有,当生命非常垂危了,会出现的脉象,叫作“怪脉”。
有些书中有“七怪脉”,也有些书中有“十怪脉”的说法。
“七怪脉”即:“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虾游、釜沸”等;此外,再加上“偃刀脉”、“转豆脉”和“麻促脉”等三种,合起来就叫作“十怪脉”。
它们都反映了脏气将要断绝、胃气将要枯竭的危重状况。
现
在仅举几个例子解释如下。
只要想一想那个形容词,就可以
知道古人的描述是多么地贴切:(a)“屋漏脉”,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均匀,像下雨天
的屋漏,水滴下来的节奏不齐之状。
(b)“雀啄脉”,脉象急,速度快,而且节律不均匀,停止后又再动起来的样子,像雀鸟啄食之状。
(c)
“鱼翔脉”,脉搏动的似有似无,像静止的鱼,只有那些鳍的轻微游翔之状。
(d)“虾游脉”,脉自底部向上部跳动时,隐隐约约,自上部向底部回去时,一跃而
消逝,如虾之游动的样子。
(e)“转豆脉”,又称为“转丸脉”,脉来去不定,捉摸不着,如旋转的豆子之状。
脉象的形容语汇,由以上所举的少数例子,可以知道,古时候的中医观察事物,够仔细、够翔实。
他们把事物的表现性状,跟脉象连结起来的高深功夫,也是很了得。
由此,也可见到,中文字使用之时是那么的多采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