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八课 辛亥革命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9
第八课辛亥革命
教案设计:栗婷婷政史系1103班学号:201103510052
一、教学课题:第八课辛亥革命2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课标要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
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五、教学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七、学情分析:
通过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清末有志之士在清末衰败的历史中如何力挽狂澜的举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对
这一段历史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本课内容知识分布基本符合新课标的内容,内容少而精,课文中穿插了很多“活动与探究题”供同学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八、教学用具
地图、图片、多媒体课件、武昌起义形势图、
九、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一百多年前,在广东香山翠亨村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军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攥紧拳头,称赞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孩子就是童年的孙中山。他后来学医,通过实践,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心寻求救国的道路。那么,孙中山寻求的救国的道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孙中山寻求的救国道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的创建
背景
[教师介绍]兴中会成立的时间是1894年,这一年,是甲午战争爆发的一年,同时也是李鸿章拒绝孙中山上书的一年。孙中山上书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连遭失败,孙中山更感到国家民族危机的严重,便决定赴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11月,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下课本上的插图,从“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中体会当时的情景。然后掌握下列要素:时间、地点、革命纲领等。[学生回答]略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教师引导]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形成。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也在传播,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这为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准备。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了。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中国同盟会成立的
内容。看后,根据老师的引导提问,掌握其中的基本要素。
[教师提问]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地点是日本东京。成立大会上,孙中山被选为总理。
[教师提问]同盟会通过的纲领是什么?
[学生回答]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教师引导]同盟会成立的意义是什么?请同学们不要看课本的表述,而通过大家讨论,自己把结论得出来最好。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同盟会的成立,使原来分散的革命团体融合到一个统一的政党中,避免了一盘散沙的局面的存在。
回答二:同盟会的成立,表明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了。因为只有形势向前发表了,各个分散的团体才能产生联合的要求,所以从各个革命团体的由分散走向联合,就可以表明革命形势的发展。
回答三:同盟会的成立,必然要大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教师过渡]关于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先生对此有一个明确的阐发,那么,孙中山先生是如何阐发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三民主义的这段表述:“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字内容的解析,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概念。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答,“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如何和十六字纲领对应。
[学生回答]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民权主义对应“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对应“平均地权”。
[教师总结]
1、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民族主义决不是反对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统治者,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民族主义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2、“建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3、“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通过解决土地问题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消除国民经济生活中贫富悬殊和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二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平均地权“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是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解析说“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民生主义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列宁曾经高度评价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三民主义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弱点,主要是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等。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因此它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三民主义是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教师过渡]同学们,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和他的战友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都失败了,直到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下面,我们就来看本课的第二个问题——武昌起义。
二、武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