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满江红》柳体字帖

《满江红》柳体字帖

《满江红》柳体字帖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

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满江红》拼音及注释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mǎn 满jiānɡ 江 hónɡ 红〃 nù 怒 fà 发 chōnɡ 冲 ɡuān 冠 yuè 岳 fēi 飞 nù怒fà 发 c hōnɡ 冲 ɡuān 冠, pínɡ 凭 lán 栏 c hù 处、 x iāo 潇 x iāo 潇 yǔ 雨 x iē 歇。 tái 抬wànɡ 望 yǎn 眼, yǎnɡ 仰 t iān 天 c hánɡ 长 x iào 啸, z h uànɡ 壮 h uái 怀 jī 激 l iè 烈。 sān 三s hí 十 ɡōnɡ 功 mínɡ 名 c hén 尘 yǔ 与 tǔ 土, bā 八 q iān 千 lǐ 里 lù 路 yún 云 hé 和 y uè 月。 mò莫děnɡ 等 x ián 闲、 bái 白 l e 了 s hào 少 n ián 年 tóu 头, kōnɡ 空 bēi 悲 q iē 切。 jìnɡ靖kānɡ 康 c hǐ 耻, yóu 犹 wèi 未 x uě 雪。 c hén 臣zǐ 子 hèn 恨, hé 何 s hí 时 m iè 灭! j ià驾c hánɡ 长 c hē 车, tà 踏 pò 破 hè 贺 lán 兰 s hān 山 q uē 缺。 z h uànɡ壮z hì 志 jī 饥 cān 餐 hú 胡 lǔ 虏 ròu 肉, x iào 笑 tán 谈 kě 渴 yǐn 饮 x iōnɡ 匈 nú 奴 x iě 血。 dài 待cónɡ 从 tóu 头、 s hōu 收 s h i 拾 j iù 旧 s hān 山 hé 河, c háo 朝 t iān 天 q uè 阙。

《满江红》(秋瑾)答案

《满江红》(秋瑾)答案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 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 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 笼,另一方面叹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 )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叹无知音可交。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 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三、1. 空有对故乡浙江绍兴的思念。2.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3. 寻找,寻觅。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中考指向标”答案 1.(1)在。(2)擦拭。(3)空,白白地。(4) 苦,恨、遗撼。侬,音nónɡ,我。强(qiǎnɡ)派,强行指定。 蛾眉:指女子。 (5) 肝胆:指真诚的心。 (6) 莽:草木深邃的地方。 2.(1)民主革命志士(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鉴湖女侠(2)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3)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4)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5)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6)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7)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上阕写佳节美景,并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上阕写明丽秋色,并表现自己的矛盾心理。)下阕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将一个“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女词人形象活画出来。 4. 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表现喜悦之情的内容和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表现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怨幽之情。 5.略

满江红(秋瑾)

满江红[1] 秋瑾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 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 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 感人。 小住京华[2],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四面歌残终破楚[4],八年[5]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6],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7]!算平生肝胆[8],不因人热[9]。俗子胸襟[10]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11],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2]! [1] 秋瑾(1875—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曾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 同盟会等革命组织。 1907年春,到绍兴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事泄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这首词作于1903年秋词人寓居北京期间。词中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激越愤慨之情,充溢词间。 [2]京华:指北京。 [3]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象用布刚擦过一样。 [4] 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里用“四面楚歌”典故,感叹列强侵略,清廷腐败,中国前途危险;也叹自己冲破家庭束缚的艰难和孤单。下句意谓八年来远离故土,只能空想故乡浙江的风味。 [5]八年风味:词人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此词,恰为八年。[6]苦将侬、强派作娥眉: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苦,恨、遗撼。侬,我。强派,强行指定。蛾眉:指女子。 [7]烈:刚烈。 [8]肝胆:指真诚的心。 [9]不因人热:不靠人。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其他版本亦作“因人常热”,意思是因别人而热,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 [10]俗子胸襟:庸俗之辈的胸怀。[11]莽红尘:指尘世。莽:草木深邃的地方。红尘:人世间。 [12]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自伤沦落而泪湿青衫,秋瑾于此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 近现代:秋瑾 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

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

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

满江红拼音版

满江红拼音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朝ch áo 代d ài :宋s òn ɡ代d ài 作zu ò者zh ě:岳yu è飞f ēi 怒n ù发 f à冲 ch ōn ɡ冠ɡu ān ,凭p ín ɡ栏l án 处ch ù 、潇xi āo 潇xi āo 雨y ǔ歇xi ē。抬t ái 望w àn ɡ眼y ǎn ,仰 y ǎn ɡ天 ti ān 长 ch án ɡ啸xi ào , 壮 zhu àn ɡ 怀hu ái 激j ī烈li è。三s ān 十sh í功 ɡōn ɡ名 m ín ɡ尘ch én 与y ǔ土t ǔ,八b ā 千qi ān 里l ǐ路l ù云y ún 和h é月yu è。莫m ò等 d ěn ɡ闲xi án 、白b ái 了le 少sh ào 年ni án 头t óu ,空k ōn ɡ 悲b ēi 切qi è! 靖 j ìn ɡ康k ān ɡ耻ch ǐ,犹y óu 未w èi 雪xu ě 。臣ch én 子z ǐ恨h èn ,何h é时sh í灭mi è !驾 ji à长 zh ǎn ɡ车ch ē ,踏 t à 破p ò贺h è兰l án 山sh ān 缺qu ē。壮 zhu àn ɡ志zh ì饥j ī餐c ān 胡h ú虏l ǔ肉r òu ,笑xi ào 谈t án 渴k ě饮 y ǐn 匈xi ōn ɡ奴 n ú 血xu è。待d ài 从 c ón ɡ头t óu 、收sh ōu 拾shi 旧ji ù山sh ān 河h é ,朝 ch áo 天ti ān 阙qu ē 。

满江红(秋瑾)

满江红[1] 秋瑾 小住京华[2],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四面歌残终破楚[4],八年[5]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6],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7]!算平生肝胆[8],不因人热[9]。俗子胸襟[10]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11],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2]! [1] 秋瑾(1875—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曾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 1907年春,到绍兴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 徽与浙江起义,事泄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这首词作于1903年秋词人寓居北京期间。词中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 激越愤慨之情,充溢词间。 [2]京华:指北京。 [3]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象用布刚擦过一样。 [4] 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里用“四面楚歌”典故,感叹列强侵略,清廷腐败,中国前途危险;也叹自己冲破家庭束缚的艰难和孤单。下句意谓八年来远离故土,只能空想故乡浙江的风味。 [5]八年风味:词人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此词,恰为八年。 [6]苦将侬、强派作娥眉: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苦,恨、遗撼。侬,我。强派,强行指定。蛾眉:指女子。 [7]烈:刚烈。 [8]肝胆:指真诚的心。 [9]不因人热:不靠人。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其他版本亦作“因人常热”,意思是因别人而热,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 [10]俗子胸襟:庸俗之辈的胸怀。 [11]莽红尘:指尘世。莽:草木深邃的地方。红尘:人世间。 [12] 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自伤沦落而泪湿青衫,秋瑾于此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一背诵课文。简要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梳理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 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八年风味徒思浙 ...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 3、何处觅.知音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原诗】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 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 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 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 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 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 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 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 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 衣服。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 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 家庭的牢笼, 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 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 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 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
1/5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山阴(今)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

《满江红·怒发冲冠》拼音及注释整理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mǎn 满jiānɡ 江 hónɡ 红· nù 怒 fà 发 chōnɡ 冲 ɡuān 冠 yuè 岳 fēi 飞 nù怒fà 发 c hōnɡ 冲 ɡuān 冠, pínɡ 凭 lán 栏 c hù 处、 x iāo 潇 x iāo 潇 yǔ 雨 x iē 歇。 tái 抬wànɡ 望 yǎn 眼, yǎnɡ 仰 t iān 天 c hánɡ 长 x iào 啸, z h uànɡ 壮 h uái 怀 jī 激 l iè 烈。 sān 三s hí 十 ɡōnɡ 功 mínɡ 名 c hén 尘 yǔ 与 tǔ 土, bā 八 q iān 千 lǐ 里 lù 路 yún 云 hé 和 y uè 月。 mò莫děnɡ 等 x ián 闲、 bái 白 l e 了 s hào 少 n ián 年 tóu 头, kōnɡ 空 bēi 悲 q iē 切。 jìnɡ靖kānɡ 康 c hǐ 耻, yóu 犹 wèi 未 x uě 雪。 c hén 臣zǐ 子 hèn 恨, hé 何 s hí 时 m iè 灭! j ià驾c hánɡ 长 c hē 车, tà 踏 pò 破 hè 贺 lán 兰 s hān 山 q uē 缺。 z h uànɡ壮z hì 志 jī 饥 cān 餐 hú 胡 lǔ 虏 ròu 肉, x iào 笑 tán 谈 kě 渴 yǐn 饮 x iōnɡ 匈 nú 奴 x iě 血。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词】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作者】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烈士,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原名闺瑾,字璇卿,号旦吾,后改名瑾,自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一生留下许多著作,皆收于《秋瑾集》中。 【背景】 《满江红》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1903年,丈夫王子芳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住。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之后写下了这首《满江红》。 【主题思想】

带拼音的满江红

mǎn jiāng h?ng 满江红 nùfàchōng guān píng lán chùxiāo xiāo yǔxiē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tái wàng yǎn yǎng tiān cháng xiào,zhuàng huái jīlia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sān shígōng míng ch?n yǔtǔ 三十功名尘与土, bāqiān lǐlùyún h?yua 八千里路云和月。 m?děng xián bái le shǎo nián t?u,kōng bēi qiē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jìng kāng chǐ,y?u wai xuě 靖康耻,犹未雪; ch?n zǐhan h?shímia 臣子恨,何时灭! jiàcháng chētàp?halán shān quē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z huàng zhìjīcān húlǔr?u 壮志饥餐胡虏肉, xiào tán kěyǐn xiōng núxua 笑谈渴饮匈奴血。 dài c?ng t?u shōu shi jiùshān h?,cháo tiān qua。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shuǐ diào gē t?u sū shì ? 水调歌头苏轼 míng yua jǐ shí yǒu ,bǎ jiǔ wan qīng tiān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a ,jīn xī shì h? nián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wǒ yù ch?ng fēng guī qù ,y?u kǒng qi?ng l?u yù yǔ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gāo chù bù shang hán 。 高处不胜寒。 qǐ wǔ n?ng qīng yǐng ,h? sì zài r?n jiān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zhuǎn zhū g? ,dī qǐ hù ,zhào wú mián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ù yīng yǒu han ,h? shì cháng xiàng bi? shí yuán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r?n yǒu bēi huān lí h? ,yua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ǐ shì gǔ nán quán 。 此事古难全。 dàn yuàn r?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ng chán juān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满江红》(秋瑾)教案教学教材

《满江红》(秋瑾)教 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

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1课时)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啊: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赏析词作,理解词作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背上节课学的词《渔家傲》,由此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生平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三.读 1. 初读词作,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学生齐读,个读,教师指导。 2. 整体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教师指导。 四.品 1. 学生找出词中典故,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 (1)“为篱下,黄花开遍” (2)“四面歌残终破楚” (3)“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 话。 (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五.感 1. 小结本词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词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2.再读这首词,把握语速、语调、感情 六.拓 赏析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满江红》秋瑾原文主题

《满江红》秋瑾原文主题 导语:《满江红》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满江红》秋瑾原文主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主题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赏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

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秋瑾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秋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秋瑾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秋瑾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教案

2020年春季上学期部编版 秋瑾《满江红》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中国历史上最拽十大女性 3、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诗文互译。 注意文中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作者简介】-1、满江红·小住京华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秋瑾(18751907)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生于福,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湖女侠”,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建闽县(今福州)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日在浙月年,浏醴起义未果。1907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6 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18秋瑾 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寓居北京从家出走,年中秋节,1903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

渡日本留学。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列,心却比男儿烈。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这是她在1903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注释】 故称为京华。人才汇集之地,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 中汉军破楚的故事,《史记·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项羽本纪》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满江红 小住京华

满江红小住京华 编写人:2016级C段张媛喆审核人:叶兰霞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背景。 2、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赏析词中的重要句子,感受词的格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重点、难点】 1.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赏析词中的重要句子,感受词的格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品味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战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2.写作背景: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自主学习夯基寻困】 1.字音 篱.下()拭()徒()蛾眉()肝胆()胸襟() 2.释义 小住:侬:殊未屑:列: 俗子:磨折:莽.红尘: 【合作探究互助解惑】 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2.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4.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步演练拓展提升】 1.开篇交代写作的 2.秋天是让文人伤感悲愁的时节,作者用“秋容如拭”目的是 3.“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两句是写、的处境。前一句词人化用“”的典故,以表达。后句透露词人。 4.“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此句表现词人内心。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两句进一步表达词人 6.“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词人进一步剖析自己,表明自己是个的人。 7.“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这两句表现词人。 8.“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末两句表达词人 9. 女词人秋瑾在《满江红》中慨叹自己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满江红》表现秋瑾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2分)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12.默写全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容如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秋瑾

满江红秋瑾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默写,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一、了解作者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大声朗读,并且仔细看字怎么写,能够准确默写。 三、【注释】看教材注意《满江红》秋瑾中运用了哪些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④“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因人常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叹无知音可交。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四、【翻译】理解诗的字面意思九下58页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五、概括文章的内容,体会词作感情 1、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2、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3理清词的结构,词中哪些句子写出词人这如此复杂的心情在横线上默写相关的句子。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 六、主旨:这首词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作者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抒发了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七、写作特点:活用典故,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