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考核大纲(渗透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21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MTⅡ级人员考核大纲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特种设备无损检测MT?级人员考核大纲,磁粉检测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专业基础知识1 绪论1.1 磁粉检测的发展简史和现状,A,1.2 漏磁场检测分类,磁粉检测定义、原理、适用范围、程序、优点及局限性,,B,1.3 表面无损检测方法,MT.PT.ET,的比较 1.3.1 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C,1.3.2 能检测出的缺陷及表现形式,B,1.3.3 优点及局限性,B,2 磁粉检测物理基础2.1 磁现象和磁场2.1.1 磁的基本现象,B,2.1.2 磁场与磁感应线,定义、特性,,C, ,1,圆周磁场,B,,2,纵向磁化,B,2.1.3 真空中的恒定磁场,1,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定义、单位,,B, ,2,安培环路定理,B,2.1.4 磁介质中的磁场,1,磁介质,C,,2,磁场强度,B,2.2 铁磁性材料2.2.1 磁畴:定义、特性及其应用,B,2.2.2 磁化过程:特性及其应用,B,2.2.3 磁特性曲线:定义、表征特性及其应用,C, 2.2.4 磁滞回线,1,定义、应用,B,,2,铁磁性材料磁滞回线的特性,A,,3,软磁材料、硬磁材料磁滞回线的特征,A, 2.3 电流与磁场2.3.1 通电圆柱导体的磁场,1,磁场特征及方向,右手定则,,C,,2,磁场强度计算a.计算公式、各符号的表征物理意义及单位,C,b.计算应用,C,,3,钢棒通电法磁化,C,,4,钢管中心导体法磁化,C,2.3.2 通电钢管的磁场,C,1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2.3.3 通电线圈的磁场,1,磁场特征及方向,右手定则,,C,,2,磁场强度计算,C,a.计算公式、各符号的表征物理意义及单位,C,b.计算应用,C,,3,线圈分类a.按通电线圈的结构分类,B,b.按线圈横截面积与被检工件横截面积的比值分类,B,c.按通电线圈的长度L和内径D的比分类,B,d.各种线圈的计算应用实例,C,2.3.4 感应电流和感应磁场,B,2.4 磁场的合成2.4.1 交叉磁轭的磁场合成,1,旋转磁场的形成,B,,2,旋转磁场分布特点,C,,3,交叉磁轭的提升力,C,2.4.2 摆动磁场的合成,B,2.5 退磁场2.5.1退磁场概念,1,定义、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B,,2,计算公式及各符号的表征物理意义,B,,3,退磁因子及应用,B,2.5.2 有效磁场定义及表达式,B,2.5.3 影响退磁场大小的因素,B,2.5.4 退磁场计算,B,2.6 磁路与磁感应线的折射,A,2.7 漏磁场2.7.1 漏磁场的形成:定义及形成原因,B, 2.7.2 缺陷的漏磁场分布,1,分布特征:水平分量、垂直分量和分量合成,A,,2,缺陷漏磁场对磁粉吸附的原理,B,,3,缺陷漏磁场与缺陷实际尺寸大小的关系,A, 2.7.3 影响漏磁场的因素,1,外加磁场强度的影响,C,,2,缺陷位置及形状的影响,C,,3,工件表面覆盖层的影响,B,,4,工件材料及状态的影响,B,2.8 磁粉检测的光学基础2.8.1 光度量术语及单位,A,2.8.2 发光,A,2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2.8.3 紫外线,A,2.8.4 人眼对光的响应,A,2.8.5 黑光灯,A,3 磁化电流、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3.1 磁化电流,1,交流电、整流电、直流电、冲击电流:定义、表示符号及单位,B, ,2,峰值电流和有效电流物理意义及换算关系,B, ,3,优点和局限性,B, ,4,交流电的集肤效应,B,,5,如何选用磁化电流,C,3.2 磁化方法3.2.1 磁场方向与发现缺陷的关系,1,磁粉检测的能力,C,,2,选择磁化方法应考虑的因素,C,3.2.2 磁化方法的分类,B,3.2.3 各种磁化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优缺点,B, 3.3 磁化规范3.3.1 磁化规范及其制定,1,制定磁化规范应考虑的因素,B,,2,制定磁化规范的方法a.用经验公式计算,A,b.利用钢材的磁特性曲线,A,c.用仪器测量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A,d.用标准试片确定,A,3.3.2 轴向通电法和中心导体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3.3.3 偏置芯棒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 3.3.4 触头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 3.3.5 线圈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 3.3.6 磁轭法磁化规范:磁轭法的提升力、检测灵敏度和标准规定,C,4 磁粉检测器材4.1 磁粉4.1.1 荧光磁粉和非荧光磁粉,特性、要求和应用,,C, 4.1.2 磁粉的性能:磁特性、粒度、形状、流动性、密度和识别度,B,4.1.3 磁粉的验收试验:污染、颜色、粒度、灵敏度、悬浮性和耐用性,B,4.2 载液4.2.1 油基载液,特性及要求,,C,4.2.2 水载液,特性及要求,,C,4.3 磁悬液4.3.1 磁悬液浓度,定义、要求和应用,,C, 4.3.2 磁悬液配制,配制方法和要求,,B,3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4.4 反差增强剂:应用、配方、施加及清除,B, 4.5 标准试片和标准试块4.5.1 标准试片用途、分类及使用,B,4.5.2 标准试块,1,用途、类型及使用,B,,2,磁场指示器:用途、类型及使用,B,4.5.3 自然缺陷试块:用途、类型及使用,B,5 磁粉检测设备5.1 磁粉检测设备的命名方法,B,5.2 磁粉检测设备的分类5.2.1 固定式探伤机,结构特征及应用范围,,B, 5.2.2 移动式探伤机,结构特征及应用范围,,B, 5.2.3 便携式探伤机,结构特征及应用范围,,B, 5.3 磁粉检测设备的组成部分5.3.1 磁化电源,主要结构及几种调压装置,,B, 5.3.2 工件夹持装置,装置特点及要求,,B,5.3.3 指示和控制装置,电流表、电压表的精度和量程,,B, 5.2.4 磁粉和磁悬液喷洒装置,装置组成和技术要求,,B, 5.3.5 照明装置,B,5.3.6 退磁装置,B,5.4 常用典型设备,A,5.5 测量仪器,A,6 磁粉检测工艺,工艺内容、工艺程序、检测时机及要求,,C, 6.1 预处理:方法和要求,C,6.2 磁化、施加磁粉或磁悬液6.2.1 连续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2.2 剩磁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2.3 湿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2.4 干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3 磁痕观察、记录与缺陷评定6.3.1 磁痕观察:观察时机、观察照明亮度及其他要求,C, 6.3.2 磁痕显示记录:方法及要求,C,6.3.3 缺陷评级,C,6.4 退磁6.4.1剩磁的产生与影响,B,6.4.2 退磁原理,B,6.4.3 退磁方法和退磁设备,B,6.4.4 退磁注意事项,A,6.4.5 剩磁测量,A,6.5 后处理与合格工件的标记4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6.5.1 后处理:方法和要求,B,6.5.2 合格工件的标记:标记方法、标记注意事项,B, 6.6 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和复验6.6.1 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B,6.6.2 复验,C,6.7 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内容、格式及填写规定,B, 6.8 影响检测灵敏度的主要因素,A,7 磁痕分析与质量分级7.1 磁痕分析的意义,B,7.2 伪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 7.3 非相关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 7.4 相关显示7.4.1 原材料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 7.4.2 热加工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3 冷加工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4 使用后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5 电镀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 7.4.6 常见缺陷磁痕显示的比较,C,7.5 JB/T4730.4—2005磁粉检测质量分级7.5.1 磁痕分类,B,7.5.2 磁粉检测质量分级,B,8 磁粉检测应用8.1 焊接件磁粉检测8.1.1 焊接件磁粉检测的内容与范围,C,8.1.2 检测方法选择,C,8.1.3 焊接件检测实例,1,坡口检测,B,,2,电弧气刨面的检测,B,,3,对接焊缝的检测,C,,4,T型焊接接头的的检测,C,,5,角接接头的检测,C,8.2 锻钢件磁粉检测8.2.1 锻钢件检测的特点,C,8.2.2 锻钢件检测方法选择,C,8.2.3 锻钢件检测实例,1,曲轴磁粉检测,C,,2,塔形试棒样件检测,C,,3,万向接头磁粉检测,C,8.3 铸钢件磁粉检测8.3.1铸钢件检测的特点,C,5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8.3.2 铸钢件检测实例,1,空心十字铸钢件检测,C,,2,高压厚壁三通管件检测,C,,3,凸轮件检测,C,,4,铸钢阀体检测,C,8.4 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8.4.1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的要求,C, 8.4.2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的特点,C, 8.4.3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检测实例,C, ,1,球形压力容器的开罐检测,C,,2,高压螺栓和石油钻管的钻铤磁粉检测,C, ,3,起重机械吊钩检测,C,,4,镀硬铬钢管检测,C,8.5 特殊工件磁粉检测,A,8.6 磁粉探伤—橡胶铸型法及其应用,A, 9 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9.1 磁粉检测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9.1.1 人员资格的控制,C,9.1.2 设备的质量控制,C,9.1.3 材料的质量控制,C,9.1.4 检测工艺的控制,C,9.1.5 检测环境的控制,C,9.2 磁粉检测安全防护,1,紫外线的危害和防护,B,,2,电气与机械的危害和防护,B,,3,材料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4,磁粉检测系统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5,检测场所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6,磁粉检测系统和检测环境相互作用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10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 10.1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编制要求、内容,B,10.2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编制要求、内容,B, 10.3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编制举例,B, 11 国内、外磁粉检测标准对比分析,1,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C,,2,其他相关磁粉检测标准,A,,3,国外标准,A,12 实验,A,第二章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相关知识6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1 材料力学基本知识1.1.1 应力与应变、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B, 1.1.2 有关材料的进一步知识,A,1.2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B, 1.2.2 热处理的一般过程,A,1.2.3 承压特种设备用钢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B, 1.2.4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热处理工艺,B, 1.3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材料1.3.1 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B,1.3.2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B, 2 焊接基本知识2.1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焊接方法:,手工电孤焊、埋孤自动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孤焊及电渣焊,,B,2.2 焊接接头2.2.1 焊接接头形式,B,2.2.2 焊接接头的组成,B,2.2.3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1,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B, ,2,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A, 2.3 焊接应力与变形2.3.1 焊接应力及变形的概念,B,2.3.2 焊接变形与应力的形成,B,2.3.3 焊接应力的控制措施,B,2.3.4 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B,2.4 承压类特种设备常用钢材的焊接2.4.1 钢材的焊接性定义,B,2.4.2 控制焊接质量的工艺措施,B,2.4.3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B, 2.5 缺陷的种类及产生原因2.5.1 外观缺陷,形状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2.5.2 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裂纹,1,分类,C,,2,形成原因,B,2.5.3 其他缺陷,1,分类,C,7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2,形成原因,B,3 非磁粉检测专业的无损检测基础知识 3.1 无损检测概论3.1.1 无损检测的定义与分类,B, 3.1.2 无损检测的目的,B,3.1.3 无损检测的应用特点,B, 3.2 非磁粉检测的无损检测基本知识 3.2.1 RT检测,1,RT检测的原理,B,,2,RT检测设备器材,B,,3,RT检测工艺要点,B,,4,RT检测的特点,A,3.2.2 UT检测,1,超声波的发生及其性质,B,,2,UT检测的原理,B,,3,UT检测工艺要点,B,,4,UT检测的特点,A, 3.2.3 PT检测,1,PT检测的原理,B,,2,PT检测的分类,B,,3,PT检测工艺要点,B,,4,PT检测的安全管理,B,,5,PT检测的特点,A,3.2.4 ET检测,1,ET检测的原理,B,,2,ET检测仪器和探头,A,,3,ET检测工艺要点,A,,4,ET检测的特点,A, 3.2.5 AE检测,1,AE检测的原理,B,,2,AE检测仪器和探头,A,,3,AE检测的特点,A,,4,承压特种设备的的AE检测,A, 3.3 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选择3.3.1 承压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A,3.3.2 检测方法和检测对象的适应性,B,第三章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8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 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 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2.1 压力容器概述2.1.1 定义和用途,B,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B,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 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筒体结构,A, 2.2.2 高压容器的筒体结构,A,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 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C, 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C, 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 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 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 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 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A,9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第三章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 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 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 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2.1 压力容器概述2.1.1 定义和用途,B,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B,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 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简体结构,A, 2.2.2 高压容器的简体结构,A,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 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C, 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C, 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 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10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 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的,A,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 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第四章无损检测知识在特种设备检测中的应用1 特种设备法规标准相关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1.1 我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的标准体系, 1.1.1 “法规”与“基础标准”的关系,“容规”与“GBl50”关系,,A, 1.1.2 “基础标准”与“相关标准”、“附属标准”、“产品标准”关系,A, 1.2 与检测相关的法规标准1.2.1 相关法规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2,《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3,《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检定,B, ,4,《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5,《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6,《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7,《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8,《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9,《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0,《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定》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1,《锅炉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2.2 相关标准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钢制压力容器》,GBl50,,A,,2,《管壳式换热器》,GBl51,,A,,3,《火力发电厂焊技术规程》,DL/T869,,A,,4,《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DL612,,A, ,5,《钢制球形贮罐》,GBl2337,,A,,6,《球形贮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4,,A, ,7,《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JB4732,,A, ,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A,11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9,《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A, ,10,《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A, ,11,《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A, ,12,《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A, ,13,《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A, 1.2.3相关法规对无损检测的具体规定,1,检测人员资格及技术等级的规定,C, ,2,无损检测质量等级的规定,C, ,3,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检测时机的规定,C, ,4,检测方法、质量验收应遵循的标准和合格级别的规定,B, ,5,局部检测的检测部位和比例的规定,C, ,6,局部检测发现不合格缺陷应做补充,扩大,抽查的规定,C, ,7,全部,100%,检测条件的规定,B,,8,有延迟裂纹和再热裂纹倾向材料的无损检测的规定,B, ,9,现场组装焊接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B, ,10,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的有关规定,B,2 JB4730中磁粉检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2.1 JB4730第一部分:通用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检测方法主要使用原则的规定,B,,3,有关术语的规定,B,,4,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新的无损检测设备的规定,B, ,5,检测单位及检测人员的职责,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视力的规定,B, ,6,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规定,B,,7,检测验收标记的规定,B, 2.2 JB4730第四部分:磁粉检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磁粉检测人员的规定,B,,3,检测程序的规定,B,,4,磁粉检测设备的规定,B,,5,磁粉、载液、磁悬液的规定,B,,6,标准试件的规定,B,,7,磁化电流类型及其选用的规定,B,,8,磁化方向的规定,C,,9,磁化规范的规定,C,,10,磁粉检测质量控制,B,,11,磁粉检测安全防护,B,,12,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B,,16,检测时机,B,,14,磁粉检测方法,C,12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15,磁痕显示的分类和记录,C,,16,退磁,B,,17,缺陷磁痕显示的分级,C,,18,复验,B,,19,磁粉检测报告和验收标记,B,3 磁粉检测工艺设计,编制,能力3.1 磁粉检测工艺的基本知识,1,磁粉检测工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a.磁粉检测工艺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格式的要求,B,b.磁粉检测工艺文件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c.通用工艺与专用工艺,或工艺卡,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 ,2,磁粉检测工艺文件和目的a.磁粉检测工艺,通用、专用,文件的属性,B,b.通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c.专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3.2磁粉检测工艺设计,编制,基本要求,1,工艺编制依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a.了解国家“规程”、“标准”与单位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b.单位资源条件与检测工艺之间的关系,B,c.受检产品结构特征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关系,B,d.顾主要求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e.市场条件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2,检测工艺文件编写和审批程序a.《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管理规则》对工艺编写人员资格要求,B,b.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编写审批的控制程序规定内容,B, ,3,检测工艺文件内容编写的基本要求a.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针对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b.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 3.3针对具体工件编制磁粉检测工艺能力3.3.1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磁粉种类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粉种类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粉种类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磁粉种类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磁化种类的选择与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磁化种类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2,磁粉分散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13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d.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检测速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磁粉检测安全防护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期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3,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和应用能力a.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磁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e.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f.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磁粉分散剂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g.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磁化电流的种类相关性分析能力,B, ,4,磁化电流的种类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化电流的种类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化电流的种类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与工件磁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5,磁化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化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方向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磁粉检测速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d.磁化方法的选择与工件规格尺寸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e.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磁粉检测速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f.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磁粉检测安全防护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g.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6,磁化方向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方向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磁化方向的选择与磁化方法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d.磁化方向的选择与磁化电流的种类相关性分析能力,B, e.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3.3.2磁化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用经验公式选择的应用能力a.通电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b.中心导体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c.触头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d.磁轭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e.线圈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f.经验公式中磁化电流有效值和峰值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g.通电法和线圈法磁化规范当量直径的分析和计算能力,B, ,2,根据材料的磁特性曲线确定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a.磁特性曲线和磁化规范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14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b.磁特性曲线和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期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c.根据磁特性曲线确定剩磁法和连续法标准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d.根据磁特性曲线确定剩磁法和连续法严格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 ,3,根据工件表面的实测磁场强度确定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 a.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和磁化规范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 b.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和磁粉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 c.根据工件表面的实测磁场强度确定连续法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 d.根据工件表面的实测磁场强度确定剩磁法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 ,4,根据标准试片确定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a.标准试片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标准试片选择与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期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标准试片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标准试片选择与工件规格尺寸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标准试片选择与与工件表面有效磁场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标准试片与标准试块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3.3.3磁粉检测程序设计能力,1,预处理程序a.根据工件表面状态确定预处理方法的应用能力,B,b.预处理程序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预处理程序与磁痕观察和评定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2,磁粉检测时机设计能力。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草案)1 总则1.1.为明确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以下简称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具体方式和要求,根据《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要求,特制定本细则。
1.2. 本细则规定了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的组织实施要求;射线(RT),超声波(UT),磁粉(MT),渗透(PT)四种无损检测方法的Ⅲ级(高级)Ⅱ级(中级)Ⅰ级(初级)资格的取证考核(初试)和换证考核(复试)的内容,方式,合格评定标准,以及复议规定。
涡流(ET),声发射(AE)无损检测方法的考核的内容,方式暂不作规定。
1.3.本细则由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考委会)提出,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锅炉局)批准,公布执行。
本细则由全国考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2.考核的组织实施要求2.1.年度考核计划2.1.1.各级考委会应在每年年初制定出当年的考核计划。
计划内容至少应包括拟举办考核的无损检测方法类别(RT,UT,MT,PT)、性质类别(初试,复试)、级别(Ⅲ,Ⅱ,Ⅰ)、时间(月份)、地点(城市)。
2.1.2.年度考核计划应在每年的二月底以前采用适当的方式(例如网上,会议上,报刊上)予以公告,同时报送国家质监总局锅炉局备案。
2.1.3.计划执行过程中,如因实际情况变化需要修改考核计划,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同时报送国家质监总局锅炉局备案。
2.2.考核准备2.2.1.报考人员条件审查考核机构应对报考人员的条件进行初审,根据《考核申请表》和所附材料的内容核查申请人条件是否符合《规则》的有关规定。
对《考核申请表》不符合要求,所附材料不全者,应督促其重新申报;对条件不符合规定,未通过审查者,应及时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申请人。
考核机构应及时将初审情况和通过初审的有关材料报同级安全监察机构复审,合格后方可参加考核。
TSG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 Z8001—2019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Examination Rules for NondestructiveTesting Inspectors of Special Equipment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2019 年5 月27 日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工作职责 (2)第三章取证 (3)第四章换证 (4)第五章考试机构 (5)第六章无损检测人员管理 (6)第七章附则 (7)附件 A 特种设备检测人员资格申请表 (8)附件 B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证(样式) (9)附件 C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试大纲 (10)相关规章和规范历次制(修)订情况 (3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是指从事《特种设备目录》适用范围内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
无损检测人员应当按照本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证(无损检测人员)》(以下简称《检测人员证》),方可从事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第三条本规则规定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声发射检测、涡流检测、漏磁检测。
无损检测人员级别,分为Ⅰ级(初级)、Ⅱ级(中级)和Ⅲ级(高级)。
无损检测方法、项目、代号和级别的划分见表1。
表1 无损检测方法、项目、代号和级别方法项目代号级别射线检测射线胶片照相检测RT Ⅰ、Ⅱ、Ⅲ射线数字成像检测RT(D) Ⅱ超声检测(注1)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UT Ⅰ、Ⅱ、Ⅲ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自动) UT(AUTO) Ⅱ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 Ⅱ相控阵超声检测PA Ⅱ磁粉检测磁粉检测MT Ⅰ、Ⅱ、Ⅲ渗透检测渗透检测PT Ⅰ、Ⅱ、Ⅲ声发射检测声发射检测AE Ⅱ、Ⅲ涡流检测(注1)涡流检测ECT Ⅱ、Ⅲ涡流检测(自动) ECT(AUTO) Ⅱ漏磁检测漏磁检测(自动) MFL(AUTO) Ⅱ注1: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项目覆盖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自动)项目,涡流检测项目覆盖涡流检测(自动)项目。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考核大纲(渗透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专业基础知识1 绪论1.1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和现状1.1.1 渗透检测的定义和作用(B)1.1.2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国内外渗透检测的现状(A)1.2 渗透检测的基础知识1.2.1 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C)1.2.2 渗透检测方法的分类(C)1.2.3 渗透检测的基本步骤(C)1.2.4 渗透检测工作质量及体系(C)1.2.5 渗透检测的优点和局限性(B)1.3 表面无损检测方法(MT.PT.ET)的比较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能检测出的缺陷及表现形式、优点及局限性(B)2 渗透检测的物理化学基础2.1 分子论(F)2.2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2.2.1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概念(1)表面张力定义及表达式、各符号物理意义(C)(2)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f=α×L)(B)(3)表面张力系数及影响因素(B)2.2.2 表面张力的产生机理(F)2.2.3 表面过剩自由能(F)2.2.4 界面张力与界面能(F)2.3 润湿现象2.3.1润湿(或不润湿)现象(1)物质三态及相互间组成的界面(B)(2)润湿(或不润湿)现象(C)(3)润湿及润湿剂(B)2.3.2 润湿方程和接触角(1)三个界面张力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平衡关系(B)(2)接触角物理定义及与各界面张力的关系(C)2.3.3 润湿的三种方式和润湿的四个等级(1)润湿的三种方式(A)(2)润湿性能的四个不同的润湿性能等级及应用(B)2.3.4 润湿(或不润湿)现象的产生机理(F)2.4 毛细现象2.4.1 圆柱形细管(毛细管)中的毛细现象(C)2.4.2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F)2.4.3 毛细现象中的液面高度(1)毛细管内液面高度(B)(2)两平行平板间的液面高度(F)(3)缺陷内液面高度(C)(4)有关计算及应用(A)2.4.4 毛细现象产生的机理(F)2.4.5 渗透检测中的毛细现象(1)渗透与毛细现象(C)(2)显像与毛细作用(C)2.5 吸附现象2.5.1 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2.5.2 液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2.5.3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F)2.5.4 吸附现象的产生机理(F)2.5.5 渗透检测中吸附现象(1)显像吸附过程与显像灵敏度(B)(2)渗透吸附过程与检测灵敏度(B)2.6 溶解现象2.6.1 溶解现象及溶解度(A)2.6.2 渗透剂的浓度(A)2.6.3 相似相溶经验法则(F)2.6.4 渗透检测与溶解度、浓度(A)2.7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2.7.1 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定义(B)2.7.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结构特点(F)及H.L.B值(A)2.7.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B)2.7.4 乳化作用(1)乳化现象及乳化剂(B)(2)乳化形式O/W、W/O(B)(3)乳化作用的机理(F)(4)多余渗透剂的乳化清理过程(B)2.7.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特性(F)3 渗透检测的光学基础3.1 光的本性(F)3.2 发光及光致发光3.2.1 发光(发光体及发光体种类)(B)3.2.2 光致发光(光致发光定义及特征)(B)3.2.3 渗透检测用光(B)3.2.4 发光机理(F)3.3 光度学:光度学相关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A)3.4 对比度和可见度3.4.1 对比度(1)对比度和对比率(B)(2)各种颜色物质表面之间显示背景的对比度(B)3.4.2 可见度(B)3.5 缺陷显示及裂纹检出能力3.5.1 缺陷显示(1)缺陷容积(深度×宽度×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2)缺陷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3)缺陷宽度、深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4)荧光检测缺陷最小显示尺寸(C)3.5.2裂纹检出能力(1)人眼的观察机能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2)渗透液种类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3)渗透液浓度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4 渗透检测剂4.1 渗透剂4.1.1渗透剂的分类(B)4.1.2渗透剂的组成(1)组成成份(B)(2)对各成份的要求(B)(3)各成份的作用和对渗透剂性能的影响(B)4.1.3 渗透剂的性能(1)渗透剂的综合性能(B)(2)渗透剂的物理性能a.物理性能的种类(C)b.各种物理性能的物理意义(B)c.各种物理性能对渗透剂的影响(C)(3)渗透剂的化学性能(B)(4)渗透剂的稳定性(F)4.1.4 着色渗透剂(1)水洗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B)(3)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C)4.1.5 荧光渗透剂(1)水洗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3)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待点及应用)(C)4.1.6 特殊类型的渗透剂(F)4.2 去除剂(种类、作用和要求)(B)4.2.1 乳化剂(1)乳化剂分类及组成(B)(2)乳化剂的性能a.乳化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b.乳化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c.乳化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d.乳化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F)4.2.2 溶剂去除剂(1)溶剂去除剂的分类(B)(2)溶剂去除剂的性能(B)4.3 显像剂4.3.1 显像剂的分类及组成(B)4.3.2 显像剂的性能(1)显像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2)显像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3)显像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4)显像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F)4.4 渗透检测剂系统4.4.1 渗透检测系统的定义及同组族(定义及构成)(B)4.4.2 渗透检测系统的选择原则(C)4.5 国内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A)4.6 国外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F)5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5.1 便携式设备(压力喷罐结构和应用)(A)5.2 固定式设备5.2.1 预清洗装置(种类和构造)(A)5.2.1 渗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3 乳化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4 水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5 干燥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6 显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B)5.2.7后清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8 整体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B)5.2.9 静电喷涂装置(F)5.3 检验场地及光源5.3.1 检验场地(B)5.3.2 检测光源(1)照明光源的种类及要求(C)(2)黑光灯及其工作原理(B)(3)黑光灯黑光强度及其使用要求(B)5.4 测量设备(种类和工作原理)(A)5.5 渗透检测试块5.5.1 铝合金淬火试块(特征及应用)(C)5.5.2 不锈钢镀铬辐射状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C)5.5.3 黄铜板镀铬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B)5.5.4 其它试块(特征及应用)(F)缺陷试件(B)6 渗透检测方法6.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2 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1)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3 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1)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4 特殊的渗透检测方法(F)6.5 渗透检测方法的选用(1)渗透检测方法选择因素(B)(2)渗透检测方法应用指南(B)(3)渗透检测工序安排(检测时机规定)(B)7 渗透检测工艺7.1表面准备和预清洗(目的和要求)(C)7.1.1 污物类别及其对渗透检测的影响(C)7.1.2 清除污染物的方法(B)7.2 施加渗透剂7.2.1 渗透液施加方法及要求(C)7.2.2 渗透时间和温度与检测灵敏度的关系(C)7.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7.3.1 水洗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2 后乳化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3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C)7.3.4 去除方法与缺陷中渗透剂被去除可能性的关系(C)7.4干燥7.4.1干燥的目的和时机(C)7.4.2 常用的干燥方法(B)7.4.2 干燥温度和时间(B)7.5显像7.5.1 显像方法(C)7.5.2 显像时间(C)7.5.3 干式显像与湿式显像比较(B)7.5.4 显像剂的选择(B)7.6 观察和评定7.6.1 观察时机(B)7.6.2 观察光源(B)7.6.3 注意事项(B)7.7 后清洗及复验(1)目的、方法和要求(C)(2)复验(C)8 显示的解释和缺陷的评定8.1 显示的解释和分类8.1.1 显示的解释(B)8.1.2 显示的分类(1)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定义及显示特征(C)(2)不同显示的区别(C)8.2 缺陷的评定8.2.1 缺陷显示的分类(线性、圆形、密集形、纵横向缺陷显示)(B)8.2.2 缺陷的分类(原材料缺陷、工艺缺陷和使用缺陷)(B)8.2.3 常见缺陷及其显示特征(1)种类(B)(2)产生原因(A)(3)检出能力和显示特征(C)8.2.4 缺陷显示的评定(1)缺陷显示等级评定的一般原则(定位、定量、定性和定级)(C)(2)缺陷显示评定的一般要求(C)8.3 JB/T4730.5—2005关于渗透显示的分类和评定要求(F)8.4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8.4.1 缺陷记录的方式(B)8.4.2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和格式(B)9 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9.1 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人、机、料、法、环的质量控制(B)9.1.1 渗透检测剂的性能校验(1)渗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2)乳化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3)溶剂去除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4)显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9.1.2 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鉴定(内容、方法和要求)(B)9.1.3 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1)新购进的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项目(B)(2)渗透检测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9.1.4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的质量控制(1)渗透检测工艺设备的质量控制(A)(2)黑光灯的质量控制(B)(3)紫外线辐照计、荧光亮度计、白光亮度计、紫外线辐照计校正仪(F)(4)渗透检测用标准试块的质量控制(C)9.1.5 渗透检测工艺操作的质量控制(B)9.2 渗透检测安全防护9.2.1 防火安全(防火注意事项、防火安全措施和灭火设置)(A)9.2.2 卫生安全(1)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A)(2)有毒化学药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A)(3)卫生安全防护措施(A)(4)强紫外线辐射的卫生安全防护(A)10 渗透检测应用10.1 焊接件的渗透检测(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10.2 铸件、锻件的检验(检测特点、检测程序和质量控制)(B)10.3 非金属工件的渗透检测(F)10.4 在用承压设备与维修件渗透检验(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11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略)12 国内、外渗透检测标准对比分析(F)13 渗透检测实验(F)14 附录(F)第二章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相关知识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1 材料力学基本知识应力与应变、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B)1.2 金属学与热处理基本知识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A)1.2.2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A)1.2.3 热处理的一般过程(定义、工艺过程)(A)1.2.4 承压特种设备用钢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A)1.2.5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热处理工艺(B)1.3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材料1.3.1 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B)1.3.2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B)2 焊接基本知识2.1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焊接方法:(手工电孤焊、埋孤自动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孤焊及电渣焊)(B)2.2 焊接接头2.2.1 焊接接头形式(B)2.2.2 焊接接头的组成(B)2.2.3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1)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A)(2)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F)2.3 焊接应力与变形2.3.1 焊接应力及变形的概念(A)2.3.2 焊接变形与应力的形成(A)2.3.3 焊接应力的控制措施(A)2.3.4 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B)2.4 承压类特种设备常用钢材的焊接2.4.1 钢材的焊接性(焊接性的含义、焊接工艺评定)(B)2.4.2 控制焊接质量的工艺措施(B)2.4.3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B)2.5 缺陷的种类及产生原因2.5.1 外观缺陷(形状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2.5.2 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裂纹(1)分类(C)(2)形成原因(B)2.5.3 其他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3 非渗透检测专业的无损检测基础知识3.1 无损检测概论3.1.1 无损检测的定义与分类(B)3.1.2 无损检测的目(B)3.1.3 无损检测的应用特点(B)3.2 非渗透检测的无损检测基本知识3.2.1 RT检测(1)RT检测的原理(B)(2)RT检测设备器材(B)(3)RT检测工艺要点(B)(4)RT检测的特点(A)3.2.2 UT检测(1)超声波的发生及其性质(B)(2)UT检测的原理(B)(3)UT检测工艺要点(B)(4)UT检测的特点(A)3.2.3 MT检测(1)MT检测的原理(B)(2)MT检测设备器材(A)(3)MT检测工艺要点(B)(4)MT检测的特点(A)3.2.4 ET检测(1)ET检测的原理(B)(2)ET检测仪器和探头(A)(3)ET检测工艺要点(A)(4)ET检测的特点(A)3.2.5 AE检测(1)AE检测的原理(B)(2)AE检测仪器和探头(A)(3)AE检测的特点(A)(4)承压特种设备的的AE检测(A)3.3 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选择3.3.1 承压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A)3.3.2 检测方法和检测对象的适应性(B)第三章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2.1 压力容器概述2.1.1 定义和用途(B)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A)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筒体结构(A)2.2.2 高压容器的筒体结构(A)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B)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B)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A)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第四章无损检测知识在特种设备检测中的应用1 特种设备法规标准相关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1.1 我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的标准体系)1.1.1 “法规”与“基础标准”的关系(“容规”与“GBl50”关系)(A)1.1.2 “基础标准”与“相关标准”、“附属标准”、“产品标准”关系(A)1.2 与检测相关的法规标准1.2.1 相关法规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2)《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3)《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检定(B)(4)《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无损检测的规定(B)(5)《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6)《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7)《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8)《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9)《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0)《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定》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1)《锅炉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2 相关标准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钢制压力容器》(GBl50)(B)(2)《管壳式换热器》(GBl51)(A)(3)《火力发电厂焊技术规程》(DL/T869)(A)(4)《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DL612)(A)(5)《钢制球形贮罐》(GBl2337)(A)(6)《球形贮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4)(A)(7)《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JB4732)(A)(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A)(9)《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A)(10)《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A)(11)《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A)(12)《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A)(13)《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A)1.2.3相关法规对无损检测的具体规定(1)检测人员资格及技术等级的规定(C)(2)无损检测质量等级的规定(C)(3)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检测时机的规定(C)(4)检测方法、质量验收应遵循的标准和合格级别的规定(B)(5)局部检测的检测部位和比例的规定(C)(6)局部检测发现不合格缺陷应做补充(扩大)抽查的规定(C)(7)全部(100%)检测条件的规定(B)(8)有延迟裂纹和再热裂纹倾向材料的无损检测的规定(B)(9)现场组装焊接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B)(10)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的有关规定(B)2 JB4730中渗透检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2.1 JB4730第一部分:通用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检测方法主要使用原则的规定(B)(3)有关术语的规定(B)(4)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新的无损检测设备的规定(B)(5)检测单位及检测人员的职责,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视力的规定(B)(6)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规定(B)2.2 JB4730第四部分:渗透检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渗透检测人员的规定(B)(3)检测程序的规定(B)(4)渗透检测设备的规定(B)(5)渗透检测剂的规定(B)(6)标准试块的规定(B)(7)检测方法的规定(B)(8)渗透检测操作的规定(C)(9)渗透检测质量控制(B)(10)渗透检测安全防护(B)(11)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B)(12)检测时机(B)(13)渗透检测方法(B)(14)显示的分类和记录(B)(15)后处理的规定(B)(16)缺陷显示的分级(C)(17)复验(B)(18)渗透检测报告和验收标记(B)3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能力3.1 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知识(1)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a.渗透检测工艺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格式的要求(B)b.渗透检测工艺文件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c.通用工艺与专用工艺(或工艺卡)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2)渗透检测工艺文件和目的a.渗透检测工艺(通用、专用(或工艺卡))文件的属性(B)b.通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c.专用工艺文件(或工艺卡)建立的目的(B)3.2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基本要求(1)工艺编制依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a.了解国家“规程”、“标准”与单位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b.单位资源条件与检测工艺之间的关系(B)c.受检产品结构特征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关系(B)d.顾主要求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e.市场条件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2)检测工艺文件编写和审批程序a.《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管理规则》对工艺编写人员资格要求(B)b.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编写审批的控制程序规定内容(B)(3)检测工艺文件内容编写的基本要求a.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针对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b.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3.3 针对具体工件编制渗透检测工艺能力3.3.1检测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渗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渗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渗透剂的选择与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渗透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2)乳化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乳化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乳化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3)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去除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4)显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显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3.3.2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用标准规范选择的应用能力a.溶剂去除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b.后乳化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c.水选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d.溶剂去除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e.后乳化型荧光法的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f.水洗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2)根据工件具体情况确定检测方法和分析能力a.根据工件温度选择检测方法的分析能力(B)b.根据工件规格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c.根据工件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d.根据工件表面状态确定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3)根据标准试块确定检测规范的应用能力a.标准试块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标准试块选择与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标准试块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
试卷组题要求一、相关法规、标准(10题,每题2分,共20分),其中:1、推断题:52、选择题:5二、NB/T47013标准(20题,每题2分,共40分),其中:1、推断题:102、选择题:10三、TOFD技术(5题,每题2分,共10分),其中:1、问答题:22、选择题:3四、工艺题(1题,30分)2023年UTn级换证开卷笔试命题范围一、相关法规、标准1)推断题1.《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规定考核范围内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射线(RT).超声(UT)>磁粉(MT)>渗透(PT)、声放射(AE)和涡流(ECT)六种。
2.《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规定,特种设备《检测人员证》的有效期为4年。
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要求报考的检测人员至少单眼或者双眼的裸眼或者矫正视力不低于《标准对数视力表》的5.0级。
4.《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规定,各级人员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的合格标准均为70分。
5.《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规定,年龄65周岁以上(含65周岁)人员的换证申请不再予以受理。
6.《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规定,换证分为考试换证和审核换证两种方式,审核换证应当在取证后首次换证时实施,以后实行考试换证与审核换证交替实施,不得连续实施审核换证。
7.《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于符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范围内的固定式承压蒸汽锅炉、承压热水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以及以余热利用为主要目的的烟道式、烟道与管壳组合式余热锅炉。
8.《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锅炉受压元件及其焊接接头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检验、通球试验、化学成份分析、无损检测、力学性能检验、水压试验等。
9.《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中选用超声衍射时差法(TOFD)时,应当与脉冲回波法(PE)组合进展检测,检测结论应进展分别判定。
10.锅炉受压部件无损检测方法应当符合NB∕T47013(JB/T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要求。
---------------------------------------------------------------最新资料推荐------------------------------------------------------ 无损检测二级考试特种设备基础第 1 部分特种设备基础知识特种设备Ⅰ 、Ⅱ 级检测人员培训考核习题集一、是非题:200 题二、选择题:200 题三、问答题:36 题一.是非题(在题后括弧内,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 1 金属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承受外力(载荷)作用时,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 1. 2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指标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
() 1. 3 金属材料的塑性,通常以伸长率 A(%)和试样断面收缩率 Z(%)表示。
A 与 Z 值越大,表明材料的塑性越好。
() 1. 4 硬度是表示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是衡量金属软硬的力学性能指标。
() 1. 5 硬度与强度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说来,金属的硬度越高,则强度越低,而塑性和韧性越高。
() 1. 6 金属的强度是表征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1 / 3形和断裂的能力。
() 1. 7 一般说来,钢材硬度越高,其强度也越高。
() 1. 8 一般来说,在室温下同种金属材料细晶粒的比粗晶粒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1. 9 提高冷却速度可有效地细化晶粒。
() 1. 10 通常把钢和铸铁统称为铁碳合金,其中含碳量小于 2. 11%为钢,含碳量 2. 11%~6. 69%为铸铁。
() 1. 11 相对而言,钢的性质是强而韧,而铸铁的性质是弱而脆;钢的熔点高而铸铁的熔点低。
() 1. 12 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与含碳量有关,与温度无关。
() 1. 13 纯金属的结晶是在恒温下进行的,而合金的结晶过程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即结晶开始和终了的温度不同。
() 1. 14 纯金属结晶后是双相组织,而合金特别是多元合金,较多的是双相或多相组织。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Ⅱ级)考核大纲(超声检测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专业基础知识1 超声波探伤物理基础1.1 振动与波动1.1.1 振动⑴振动的一般概念(B)⑵谐振动(A)⑶阻尼振动(A)1.1.2 波动⑴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波(C)⑵波长、频率和波速(B)1.1.3 次声波、声波和超声波⑴次声波、声波和超声波的区分(A)⑵超声波的应用(B)1.2 波的类型1.1.1 按质点的振动方向分类⑴纵波、横波及表面波(B)⑵板波(A)1.2.2 按波的形状分类平面波、柱面波和球面波(A)1.2.3 按振动的持续时间分类连续波和脉冲波(A)1.3 超声波的传波速度1.1.1 固体介质中的纵波、横波与表面波声速⑴无限大固体介质中的声速(A)⑵细长棒中的纵波声速(A)⑶声速与温度、应力及介质材质均匀性的关系(A)1.3.2 板波声速的一般知识(A)1.3.3 液体、气体介质中的声速⑴液体、气体介质中的声速公式(A)⑵液体介质中的声速与温度的关系(A)1.3.4 声速的测量⑴超声波探伤仪测量法(A)⑵测厚仪测量法(A)⑶示波器测量法(A)1.4 波的迭加、干涉、衍射和惠更斯原理1.4.1 波的迭加与干涉⑴波的迭加原理(A)⑵波的干涉(A)1.4.2 惠更斯原理和波的衍射⑴惠更斯原理(A)⑵波的衍射(绕射)(A)1.5 超声场的特征值1.5.1 声压、声阻抗及声强的定义(B)1.5.2 声压、声阻抗及声强的一般表达式及各参数的物理意义(A)1.5.3 声压、声阻抗及声强的单位及变化规律(A)1.6 分贝与奈培1.6.1 分贝与奈培的概念⑴分贝的定义及相互换算(B)⑵分贝与奈培的公式、计算及应用(A)1.7 超声超垂直入射到界面时的反射和透射1.7.1 单一平界面的反射率与透射率⑴声压反射率与声压透射率的定义及应用(B)⑵声强反射率与声强透射率的定义及应用(B)⑶声阻抗的定义及应用(B)1.7.2 薄层界面的反射率与透射率⑴均匀介质中的异质薄层(Z1=Z2≠Z3)①影响声压反射率、声压透射率有关因素(B)②声压反射率与波长、薄层厚度的关系(B)③反射和透射的特征(A)⑵薄层两侧介质不同的双界面(Z1≠Z2≠Z3)声压往复透过率与薄层厚度的关系(B)1.7.3 声压往复透过率⑴声压往复透过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计算(B)⑵声压往复透过率与声阻抗、入射方向的关系和变化规律(A)⑶声压往复透过率与检测灵敏度的关系(B)1.8 超声超倾斜入射到界面时的反射和折射1.8.1 波型转换与反射、折射定律⑴纵波斜入射①反射、折射定律及第一、二、临界角的定义、计算和应用(C)②产生波型转换的条件(B)⑵横波入射反射、折射定律及第三临界角的定义、计算和应用(C)1.8.2 声压反射率⑴纵波倾斜入射到钢/空气界面的反射①影响声压反射率、透过率的基本因素(A)②常见界面的声压反射率、透过率图及某些特征的应用(A)⑵横波倾斜入射到钢/空气界面的反射①影响声压反射率、透过率的基本因素(A)②常见界面的声压反射率、透过率图及某些特征的应用(A)1.8.3 声压往复透过率⑴声压往复透过率定义(B)⑵水/钢界面声压往复透过率(A)⑶有机玻璃/钢界面声压往复透过率(A)1.8.4 端角反射⑴端角反射定义及特征(B)⑵端角反射率及应用(C)1.9 超声波的聚焦与发散1.9.1 声压距离公式及各参数的物理意义(B)1.9.2 球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⑴在单一平界面上的反射(B)⑵在双界面的反射(A)⑶在单一平界面上的折射(A)1.9.3 平面波在曲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⑴在曲界面上的反射、透射、聚焦、发散的产生条件、特征和应用(B)⑵影响聚焦、发散的主要因素(A)⑶声透镜的应用及原理(B)1.9.4 球面波在曲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⑴球面波在曲界面上的反射①球面波在球面上的反射波及应用(B)②球面波在柱面上的反射波及应用(B)⑵球面波在曲界面上的折射现象及应用(A)1.10 超声波的衰减1.10.1 衰减的原因⑴扩散衰减(A)⑵散射衰减(A)⑶吸收衰减(A)1.10.2 衰减方程与衰减系数⑴衰减方程(A)⑵衰减系数(A)1.10.3 衰减系数的测定⑴薄板工件衰减系数的测定、计算及应用(B)⑵厚板或粗圆柱衰减系数的测定、计算及应用(B)2 超声波发射声场与规则反射体的回波声压2.1 纵波发射声场2.1.1 圆盘波源辐射的纵波声场⑴波源轴线上声压分布①波源轴线上的任意一点声压公式及应用(B)②近场区定义、其声压分布特征及应用(B)③远场区定义、其声压分布特征及应用(C)⑵波束指向性和半扩散角①定义、计算公式及各参数的物理意义(B)②波束指向性和半扩散角的影响因素(A)③波束指向性和半扩散角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及应用(C)⑶波束未扩散区和扩散区①定义、计算公式及各参数的物理意义(B)②波束未扩散区和扩散区的影响因素及应用(A)2.1.2 矩形波源辐射的纵波声场⑴定义、计算公式及计算、各参数的物理意义(C)⑵近场区声压分布特征及应用(B)⑶远场区声压分布特征及应用(B)⑷矩形波源辐射的纵波声场与圆盘波源辐射的纵波声场差异(A)2.1.3 近场区在两种介质中的分布⑴近场区在两种介质中的计算及应用(B)2.1.4 实际声场与理想声场的比较⑴实际声场与理想声场的定义(B)⑵近场区内的实际声场与理想声场的区别及原因(A)⑶实际声场与理想声场在远场区轴线上声压分布情况(B)2.2 横波发射声场2.2.1 假想横波波源⑴横波探头辐射声场的组成(A)⑵横波探头辐射的实际波源与假想横波波源的区别及相互关系(B)2.2.2 横波声场的结构⑴波束轴线上(当X≥3N时)的声压计算公式、计算及应用(B)⑵近场区长度计算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及应用(B)⑶半扩散角①横波声束半扩散角与纵波声束半扩散角的区别(A)②横波声束半扩散角的计算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及应用(B)2.2.3 聚焦声源发射声场⑴聚焦声场的形成(A)⑵聚焦声场的特点和应用(A)2.2.4 规则反射体的回波声压⑴平底孔回波声压(当X≥3N时)①平底孔回波声压的特征,声压与孔径、孔距之间的关系(C)②平底孔回波声压的计算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及应用(C)⑵长横孔回波声压(当X≥3N时)①长横孔回波声压的特征,声压与孔径、孔距之间的关系(C)②长横孔回波声压的计算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及应用(C)⑶短横孔回波声压(当X≥3N时)①短横孔回波声压的特征,声压与孔径、孔长、孔距之间的关系(C)②短横孔回波声压的计算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及应用(C)⑷球孔回波声压(当X≥3N时)①球孔回波声压的特征,声压与孔径、孔距之间的关系(C)②球孔回波声压的计算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及应用(C)⑸大平底面回波声压(当X≥3N时)①大平底面回波声压的特征,声压与距离之间的关系(C)②大平底面回波声压的计算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及应用(C)⑹圆柱曲底面回波声压(当X≥3N时)①实心圆柱体Ⅰ实心圆柱体底面回波声压的特征,声压与距离之间的关系(C)Ⅱ实心圆柱体底面回波声压的计算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及应用(C)②空实心圆柱体Ⅰ空实心圆柱体底面回波声压的特征,声压与距离之间的关系(C)Ⅱ空实心圆柱体底面回波声压的计算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及应用(C)2.2.5 A VG曲线⑴纵波平底孔A VG曲线(当X≥3N时)①通用A VG曲线的制作、计算及应用(B)②实用A VG曲线的制作、计算及应用(B)⑵横波平底孔A VG曲线(当X≥3N时)①通用A VG曲线的制作、计算及应用(B)②实用A VG曲线的制作、计算及应用(B)3 仪器、探头和试块3.1 超声波探伤仪3.1.1超声波探伤仪概述⑴仪器的作用(B)⑵仪器的分类①按超声波的连续性分类(A)②按缺陷显示方式分类(A)③按超声波的通道分类(A)3.1.2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的一般工作原理⑴仪器电路方框图⑵仪器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B)3.1.3 仪器主要开关旋钮的作用及其调整⑴用于调节探伤仪功能的开关旋钮(工作方式选择旋钮、发散强度旋钮、衰减器、增益旋钮、抑制旋钮、深度范围及深度细调旋钮、延迟旋钮、聚焦旋钮、)(C)⑵用于调节探伤仪工作状态的开关旋钮(频率选择旋钮、水平旋钮、垂直旋钮、深度补偿开关、辉度旋钮、重复频率旋钮、显示选择开关)(C)3.1.4 仪器的维护⑴仪器的维护的目的(B)⑵仪器的维护的内容和要求(B)3.1.5 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⑴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的特点(A)⑵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3.2 超声波测厚仪3.2.1 超声波测厚仪分类、主要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B)3.2.2 超声波测厚仪的调整、测试、维护和应用(C)3.3 超声波探头3.3.1 工作原理(压电效应)⑴压电效应定义及产生机理(B)⑵影响压电效应的几个主要因素(压电材料性能主要参数)①压电应变常数d33定义、计算公式、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B)②压电电压常数G33定义、计算公式、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B)③介电常数ε定义、计算公式、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B)④机电耦合系数K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B)⑤机械品质因子θm定义、计算公式、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B)⑥频率常数N定义、计算公式、公式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B)⑦居里温度T定义及应用(B)3.3.2 探头的种类和结构⑴分类方法(按波型分、按耦合方式分、按波束分、按晶片数量分)(B)⑵探头的基本结构(直探头、斜探头、表面波探头、双晶探头、聚焦探头、可变角探头、高温探头)(B)3.3.3 探头型号(探头型号的组成内容)(B)3.4 试块3.4.1 试块的作用(B)3.4.2 试块的分类(B)3.4.3 试块的要求和维护(B)3.4.4 国内常用试块简介及应用(C)3.4.5 国外常用试块简介及应用(A)3.5 仪器和探头的性能及其测试3.5.1 仪器性能(垂直线性、水平线性、动态范围、衰减器精度)及其测试(B)3.5.2 探头的性能(入射点、K值和折射角βS、主声束偏离与双峰、声束特性)及其测试(B)3.5.3 仪器和探头的综合性能(灵敏度、盲区及始脉冲宽度、分辨力、信噪比)及其测试(B)4 超声波探伤方法和通用探伤技术4.1 超声波探伤方法概述4.1.1 超声波探伤方法的分类⑴按原理分(脉冲反射法、穿透法、共振法)(A)⑵按波型分(纵波法、横波法、表面波法、板波法、爬波法)(A)⑶按探头数目分(单探头法、双探头法、多探头法)(A)⑷按探头接触方式分(直接接触法、液浸法)(A)4.1.2 超声波探伤方法的应用(B)4.2 仪器和探头的选择4.2.1 仪器的选择(选择依据和选择原则)(B)4.2.2 探头(型式、频率、晶片尺寸、K值)的选择(选择的依据、原则、目的和要求)(B)4.3 耦合与补偿4.3.1 耦合剂(作用、要求、种类及应用)(B)4.3.2 影响声耦合的主要因素(耦合层厚度、耦合剂声阻抗、工件表面粗糙度、工件表面形状)(B)4.3.3 表面耦合损耗的测定和补偿(B)4.4 探伤仪的调节4.4.1 扫描速度的调节⑴纵波扫描速度的调节(试块、方法和要求)(C)⑵表面波扫描速度的调节(试块、方法和要求)(B)⑶横波扫描速度的调节(试块、方法和要求)(C)4.4.2 探伤灵敏度的调节⑴探伤灵敏度的定义、调节目的和要求(B)⑵调节方法(试块调整法、工件底波调整法)及应用(C)4.5 缺陷位置的测定4.5.1 纵波(直探头)探伤时缺陷定位(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C)4.5.2 表面波探伤时缺陷定位(方法、计算公式)及其应用(C)4.5.3 横波探伤时缺陷定位(方法、计算公式)及其应用(C)4.5.4 横波周向探测圆柱曲面时缺陷定位及其应用⑴外圆周向探测时缺陷定位(方法、计算公式)及其应用(B)⑵内壁周向探测时缺陷定位(方法、计算公式)及其应用(B)⑶外圆周向探测时最大探测壁厚的计算与应用(A)⑷外圆周向探测时声程修正系数μ和跨距修正系数m计算和应用(A)4.6 缺陷大小的测定4.6.1 当量法⑴当量试块比较法(方法、要求与应用)(C)⑵当量计算法(当X≥3N时):应用原理、计算方法与应用(C)⑶当量A VG曲线法(应用原理、计算方法与应用)(B)4.6.2 测长法⑴相对灵敏度测长法(应用原则、方法与要求)(B)⑵绝对灵敏度测长法(应用原则、方法与要求)(B)⑶端点峰值法(应用原则、方法与要求)(B)4.6.3 底波高度法(应用原则、方法与要求)(B)4.7 缺陷自身高度的测定4.7.1 表面波波高法(A)4.7.2 表面波时延法(A)4.7.3 端部回波峰值法(A)4.7.4 横波端角反射法(A)4.7.5 横波串列式双探头法(A)4.7.6 相对灵敏度法(10d B法)(A)4.7.7 散射波法(衍射法)(A)4.8 影响缺陷定位、定量的主要因素4.8.1 影响缺陷定位的主要因素⑴仪器的影响(仪器水平线性及水平刻度的精度)(B)⑵探头的影响(声束偏离、指向性、双峰、斜楔磨损)(B)⑶工件的影响(表面粗糙度、材质、表面形状、边界、工件温度及缺陷情况)(B)⑷操作人员的影响(扫描速度比例调整、入射点及K值调整、定位方法不当)(B)4.8.2 影响缺陷定量的主要因素⑴仪器及探头性能的影响(频率、衰减器及垂直线性、探头形式和晶片尺寸、K值)(B)⑵耦合与衰减的影响①耦合的影响因素:耦合剂声阻抗及耦合层厚度、探头施加压力、工件表面耦合状态等影响因素(B)②衰减的影响因素:介质晶粒度,工件尺寸(B)⑶工件几何形状和尺寸的影响因素:工件底面形状、粗糙度及与探测面的平行度,工件尺寸的大小及其侧壁附近的缺陷情况(B)⑷缺陷的影响因素:缺陷性质、形状及其表面粗糙度、位置及其与超声波入射方位,缺陷回波的指向性(B)4.9 缺陷性质分析4.9.1 根据加工(焊接、铸造和锻造等)工艺分析缺陷性质(B)4.9.2 根据缺陷特征(平面形、点状或密集形)分析缺陷性质(B)4.9.3 根据缺陷波形(静态波形、动态波形)分析缺陷性质(B)4.9.4 根据底波(底波消失、缺陷波与底波共存、底波明显下降而缺陷波互相彼连高低不等、底波和缺陷波都很低)分析缺陷性质(B)4.10 非缺陷回波的判别4.10.1 “迟到波”定义、形成原理、特征、识别方法及应用(B)4.10.2 “61。
1、按照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规定,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持证人员只要保证公正性,可以同时在2个以上单位中执业。
(×)2、按照TSG G0001—2012《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采用堆焊修理蒸汽锅炉锅筒(锅壳)时,堆焊后应进行渗透检测或磁粉检测。
(√)3、按照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对具有延迟裂纹倾向的焊接接头应当进行表面检测。
(√)4、按照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定期检验的方法以宏观检查,壁厚测定、表面无损检测为主。
(√)5、按照TSG R0005—2011《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长管拖车的角接接头应进行100%的表面检测。
(√)6、按照《锅炉定期检验规则》规定,工业锅炉内部检验时,对于T形接头的焊缝,应检查其是否有变形和焊缝的表面裂纹,必要时应进行表面探伤和超声波探伤。
(√)7、按照DL5007—199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焊接篇》规定,对淬硬性较大的钢材如果采用火焰气割下料坡口,加工后要经过表面检测检验合格。
(√)8、按照《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2003)规定,对于经重大修理改造的管道,在不具备使用液体或气体进行压力试验的情况下,可对焊接接头和角焊缝做磁粉检测抽查来代替。
(×)二、单项选择题(共2道题,每题2分,共4分)9、《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9年修订)规定:容积大于或者等于(C)L的承压蒸汽锅炉属于受监察范围的特种设备。
A.10B.20C.30D.4010、TSG G0001-2012《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蒸汽锅炉范围内的受压管道和管子对接接头如发现有不能允许的缺陷,应做抽查数量(A)数目的补充无损检测。
A.2倍B.3倍C.4倍D.1倍11、按照NB/T47013.5-2015规定: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矫正视力应不低于5.0,不得有色盲、色弱,并每年检查1次。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一、总 则第一条 为了提高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工作质量,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射线(RT)、超声波(UT)、磁粉(MT)、渗透(PT)、电磁(ET)、声发射(AE)、热像/红外(TIR)。
第三条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以下简称无损检测人员)的级别分为:Ⅰ级(初级)、Ⅱ级(中级)、Ⅲ级(高级)。
第四条 从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应当按本规则进行考核,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颁发的证件,方可从事相应方法的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工作。
第五条 无损检测人员的检测工作质量应当接受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考核机构第六条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工作分别由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并由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具体实施。
考核的具体工作由相应的无损检测人员考核委员会(以下简称考委会)组织进行。
考委会分为全国考委会和省级考委会。
考委会为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进行无损检测人员考核工作的具体办事机构。
第七条 全国考委会受国家质检总局领导,由有关部门及大企业集团公司的代表和无损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是:(一)负责Ⅲ级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及管理工作;(二)负责港、澳、台地区及境外人员申报各级别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工作;(三)制订无损检测人员考核大纲,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建立试题库;(四)制订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专用试件、底片及无损检测设备、器材的技术条件或标准;(五)主持、协调和参与特种设备无损检测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修订及评审工作;(六)开展与国内外无损检测人员考核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七)组织开展无损检测人员培训与考核相关课题的研究及技术交流活动;(八)协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无损检测人员证的制作、寄发工作;(九)承办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或委托的其他工作。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考核大纲(射线检测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专业基础知识1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1.1原子与原子结构1.1.1元素与原子(A)1.1.2核外电子运动规律(A)1.1.3原子核结构(A)1.2射线的种类和性质1.2.1 χ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B)1.2.2 χ射线产生及其特点(1)连续谱的产生和特点(B)(2)标识谱的产生和特点(A)1.2.3 γ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B)1.2.4 射线的种类(A)1.3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3.1光电效应(B)1.3.2康普顿效应(B)1.3.3电子对效应(A)1.3.4瑞利散射(A)1.3.5各种相互作用发生的相对概率(A)1.3.6窄束、单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B)1.3.7宽束、多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A)1.4射线照相法的原理与特点1.4.1射线照相法的原理(C)1.4.2射线照相法的特点(C)2 射线检测设备及器材2.1 χ射线机2.1.1 χ射线机的种类和特点(1)χ射线机的分类(B)(2)携带式χ射线机的技术进展(A)2.1.2 χ射线管(1)结构和种类:普通χ射线管、金属陶瓷管(B)特殊用途管(A)(2)技术性能①阴极特性和阳极特性(B)②管电压(B)③焦点(B)④辐射场的分布(B)⑤真空度(A)⑥寿命(C)2.1.3高压发生电路(1)半波整流电路(B)(2)全波整流电路(A)(3)倍压整流电路(A)(4)全波倍压恒直流电路(A)2.1.4 χ射线机的基本结构(B)2.1.5 χ射线机的主要技术条件(A)2.1.6 χ射线机的使用、维护和修理(1)χ射线机操作程序(C)(2)χ射线机的使用注意事项(C)(3)χ射线机的维护和保养(C)(4)χ射线机的常见故障(A)2.2 γ射线机2.2.1 γ射线源的主要特性参数(A)2.2.2 γ射线探伤设备的特点(B)2.2.3 γ射线探伤设备的分类与结构(A)2.2.4 γ射线探伤机的操作(B)2.2.5 γ射线探伤设备的维护和故障排除(B)2.3射线照相胶片2.3.1射线照相胶片的构造与特点(B)2.3.2感光原理及潜影的形成(A)2.3.3底片黑度(C)2.3.4射线胶片的特性(1)特性曲线(C)(2)特性参数(B)2.3.5卤化银粒度对胶片性能的影响(A)2.3.6胶片的光谱感光度(A)2.3.7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B)2.3.8胶片的使用与保管(C)2.4射线照相辅助设备器材2.4.1黑度计(光密度计)(B)2.4.2增感屏(C)2.4.3像质计(C)2.4.4其他照相辅助设备器材(C)3 射线照相灵敏度的影响因素3.1射线照相灵敏度的影响因素3.1.1 概述(A)3.1.2射线照相对比度(1)对比度公式的推导(A)(2)对比度的影响因素①影响主因对比度的因素(B)②影响胶片对比度的因素(A)3.1.3射线照相清晰度(1)几何不清晰度Ug(C)(2)固有不清晰度Ui(B)3.1.4射线照相颗粒度(B)3.2 灵敏度和缺陷检出的有关研究(1)最小可见对比度△Dmi n(A)(2)射线底片黑度与灵敏度(A)(3)几何因素对小缺陷对比度的影响(A)4 射线透照工艺4.1透照工艺条件的选择4.1.1射线源和能量的选择(1)射线源的选择(A)(2)χ射线能量的选择(B)4.1.2焦距的选择(1)焦距与射线照相灵敏度的关系(C);(2)焦距与被检工件的几何形状及透照方式的关系(B)(3)焦距与总不清晰度的关系(A)4.1.3曝光量的选择和修正(1)曝光量的推荐值(C)(2)互易律、平方反比定律和曝光因子(C)(3)曝光量的修正计算①利用曝光因子的曝光量修正计算(C)②利用胶片特性曲线的曝光量修正计算(A)4.2透照方式的选择和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4.2.1透照方式的选择(C)4.2.2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1)透照厚度比K值与一次透照长度的关系(C)(2)直缝透照一次长度的计算(C)(3)环缝单壁外透法一次长度的计算(C)(此要求宜针对图表法而非公式法)(4)环缝单壁内透法一次长度的计算(C)(此要求宜针对图表法而非公式法)(5)环缝双壁单影法一次长度的计算(C)(此要求宜针对图表法而非公式法)4.3曝光曲线的制作及应用4.3.1曝光曲线的构成和使用条件(C)4.3.2曝光曲线的制作(C)4.3.3曝光曲线的使用(C)4.4散射线的控制4.4.1散射线的来源和分类(B)4.4.2散射比的影响因素(A)4.4.3散射线的控制措施(1)选择合适的射线能量(B)(2)使用铅箔增感屏(B)(3)散射线的专门控制措施:背防护铅板、铅罩和光阑、厚度补偿物、滤板、修磨试件(B)4.5焊缝透照常规工艺4.5.1透照工艺的分类和内容(B)4.5.2焊缝透照专用工艺卡示例(B)4.5.3焊缝透照的基本操作(C)4.6射线透照技术和工艺研究4.6.1大厚度比试件的透照技术(B)4.6.2安放式接管管座焊缝的射线照相技术要点(B)4.6.3管子—管板角焊缝的射线照相技术要点(B)4.6.4小径薄壁管透照技术与工艺(1)透照布置(B)(2)厚度变化分析(A)(3)透照次数计算(B)(4)像质要求(B)4.6.4球罐γ射线全景曝光工艺(设备和器材选择、工艺程序、曝光时间的计算、及措施布置、注意事项、安全管理)(B)5.暗室处理技术5.1暗室基本知识5.1.1暗室布置及对工作质量的影响(B)5.1.2暗室设备器材使用知识(B)5.1.3配液注意事项(B)5.1.4胶片处理程序和操作要点(B)5.1.5胶片处理的药液配方(A)5.1.6控制使用单位的胶片处理条件的方法(B)5.2暗室处理技术5.2.1显影(1)显影液的组成及作用(B)(2)影响显影的因素(B)(3)显影的基本原理(A)5.2.2停显(1)组成及作用(B)(2)基本原理(A)5.2.3定影(1)定影液的组成及作用(B)(2)影响定影的因素(B);(3)定影的化学知识(A)5.2.4水洗和干燥(B)5.3 自动洗片机(A)6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6.1评片工作的基本要求6.1.1底片的质量要求(C)6.1.2环境、设备条件要求(C)6.1.3人员条件要求(C)6.1.4与评片基本要求相关的知识(A)6.2评片基本知识6.2.1管片的基本操作(B)6.2.2投影的基本概念(B)6.2.3焊接的基本知识(A)6.2.4焊接缺陷的危害性及分类(A)6.3底片影像分析6.3.1焊接缺陷影像(B)6.3.2常见伪缺陷影像及识别方法(B)6.3.3表面几何影像的识别(B)6.3.4底片影像分析要点(B)6.4焊接接头的质量等级评定6.4.1焊接接头质量分级规定评说(B)6.4.2射线照相检验的记录与报告(B)。
关于印发《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通知国质检锅[2003]2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单位:为了提高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工作质量,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总局制定了《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如发现问题,请及时报总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
二〇〇三年八月八日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工作质量,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射线(RT)、超声波(UT)、磁粉(MT)、渗透(PT)、电磁(ET)、声发射(AE)、热像/红外(TIR)。
第三条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以下简称无损检测人员)的级别分为:Ⅰ级(初级)、Ⅱ级(中级)、Ⅲ级(高级)。
第四条从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应当按本规则进行考核,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颁发的证件,方可从事相应方法的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工作。
第五条无损检测人员的检测工作质量应当接受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考核机构第六条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工作分别由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并由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具体实施。
考核的具体工作由相应的无损检测人员考核委员会(以下简称考委会)组织进行。
考委会分为全国考委会和省级考委会。
考委会为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进行无损检测人员考核工作的具体办事机构。
第七条全国考委会受国家质检总局领导,由有关部门及大企业集团公司的代表和无损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是:(一)负责Ⅲ级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及管理工作;(二)负责港、澳、台地区及境外人员申报各级别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工作;(三)制订无损检测人员考核大纲,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建立试题库;(四)制订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专用试件、底片及无损检测设备、器材的技术条件或标准;(五)主持、协调和参与特种设备无损检测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修订及评审工作;(六)开展与国内外无损检测人员考核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七)组织开展无损检测人员培训与考核相关课题的研究及技术交流活动;(八)协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无损检测人员证的制作、寄发工作;(九)承办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或委托的其他工作。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考核大纲(渗透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专业基础知识1 渗透检测概论1.1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和现状1.1.1 渗透检测的定义和作用(B)1.1.2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国内外渗透检测的现状(A)1.2 渗透检测的基础知识1.2.1 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C)1.2.2 渗透检测方法的分类(C)1.2.3 渗透检测的基本步骤(C)1.2.4 渗透检测工作质量及体系(C)1.2.5 渗透检测的优点和局限性(C)1.3 表面无损检测方法(MT.PT.ET)的比较1.3.1 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C)1.3.2 能检测出的缺陷及表现形式(B)1.3.3 优点及局限性(B)2 渗透检测的物理化学基础2.1 分子论2.1.1 分子运动论(A)2.1.2 最小能量理论(A)2.1.3 自然界的三种物质形态(A)2.2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2.2.1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概念(1)表面张力定义及表达式、各符号物理意义(C)(2)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f=α×L)(B)(3)表面张力系数及影响因素(B)2.2.2 表面张力的产生机理(A)2.2.3 表面过剩自由能(A)2.2.4 界面张力与界面能(A)2.3 润湿现象2.3.1润湿(或不润湿)现象(1)物质三态及相互间组成的界面(C)(2)润湿(或不润湿)现象(C)(3)润湿及润湿剂(C)2.3.2 润湿方程和接触角(1)三个界面张力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平衡关系(B)(2)接触角物理定义及与各界面张力的关系(B)2.3.3 润湿的三种方式和润湿的四个等级(1)润湿的三种方式(A)(2)润湿性能的四个不同的润湿性能等级及应用(B)2.3.4 润湿现象的产生机理(A)2.4 毛细现象2.4.1 圆柱形细管(毛细管)中的毛细现象(B)2.4.2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A)2.4.3 毛细现象中的液面高度(1)毛细管内液面高度(B)(2)两平行平板间的液面高度(A)(3)缺陷内液面高度(C)(4)有关计算及应用(B)2.4.4 毛细现象产生的机理(A)2.4.5 渗透检测中的毛细现象(1)渗透与毛细现象(C)(2)显像与毛细作用(C)2.5 吸附现象2.5.1 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2.5.2 液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2.5.3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A)2.5.4 吸附现象的产生机理(A)2.5.5 渗透检测中吸附现象(1)显像吸附过程与显像灵敏度(B)(2)渗透吸附过程与检测灵敏度(B)2.6 溶解现象2.6.1 溶解现象及溶解度(A)2.6.2 渗透剂的浓度(A)2.6.3 相似相溶经验法则(A)2.6.4 渗透检测与溶解度、浓度(A)2.7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2.7.1 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定义(B)2.7.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结构特点及H.L.B值(A)2.7.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B)2.7.4 乳化作用(1)乳化现象及乳化剂(B)(2)乳化形式(B)(2)乳化作用的机理(A)2.7.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特性(A)3 渗透检测的光学基础3.1 光的本性(A)3.2 发光及光致发光3.2.1 发光(发光体及发光体种类)(B)3.2.2 光致发光(光致发光定义及特征)(B)3.2.3 渗透检测用光(B)3.2.4 发光机理(A)3.3 光度学:光度学相关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B)3.4 对比度和可见度3.4.1 对比度(1)对比度和对比率(C)(2)各种颜色物质表面之间显示背景的对比度(B)3.4.2 可见度(B)3.5 缺陷显示及裂纹检出能力3.5.1 缺陷显示(1)缺陷容积(深度×宽度×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2)缺陷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3)缺陷宽度、深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4)荧光检测缺陷最小显示尺寸(C)3.5.2裂纹检出能力(1)人眼的观察机能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2)渗透液种类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3)渗透液浓度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4 渗透检测剂4.1 渗透剂4.1.1渗透剂的分类(B)4.1.2渗透剂的组成(1)组成成份(B)(2)对各成份的要求(B)(3)各成份的作用和对渗透剂性能的影响(B)4.1.3 渗透剂的性能(1)渗透剂的综合性能(B)(2)渗透剂的物理性能a.物理性能的种类(C)b.各种物理性能的物理意义(B)c.各种物理性能对渗透剂的影响(C)(3)渗透剂的化学性能(B)(4)渗透剂的稳定性(A)4.1.4 着色渗透剂(1)水洗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B)(3)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B)4.1.5 荧光渗透剂(1)水洗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3)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待点及应用)(B)4.1.6 特殊类型的渗透剂(1)着色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过滤性微粒渗透剂(A)4.2 去除剂(种类、作用和要求)(B)4.2.1 乳化剂(1)乳化剂分类及组成(B)(2)乳化剂的性能a.乳化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b.乳化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c.乳化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d.乳化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A)4.2.2 溶剂去除剂(1)溶剂去除剂的分类(B)(2)溶剂去除剂的性能(B)4.3 显像剂4.3.1 显像剂的分类及组成(B)4.3.2 显像剂的性能(1)显像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2)显像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3)显像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4)显像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A)4.4 渗透检测剂系统4.4.1 渗透检测系统的定义及同组族(定义及构成)(B)4.4.2 渗透检测系统的选择原则(C)4.5 国内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A)4.6 国外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A)5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5.1 便携式设备(压力喷罐结构和应用)(A)5.2 固定式设备5.2.1 预清洗装置(种类和构造)(A)5.2.1 渗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3 乳化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4 水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5 干燥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6 显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B)5.2.7后清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8 整体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9 静电喷涂装置(A)5.3 检验场地及光源5.3.1 检验场地(A)5.3.2 检测光源(1)照明光源的种类及要求(C)(2)黑光灯及其工作原理(B)(3)黑光灯黑光强度及其使用要求(B)5.4 测量设备(种类和工作原理)(A)5.5 渗透检测试块5.5.1 铝合金淬火试块(特征及应用)(C)5.5.2 不锈钢镀铬辐射状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C)5.5.3 黄铜板镀铬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B)5.5.4 其它试块(特征及应用)(A)5.5.5 缺陷试块(B)6 渗透检测方法6.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2 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1)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3 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1)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4 特殊的渗透检测方法(A)6.5 渗透检测方法的选用(1)渗透检测方法选择因素(B)(2)渗透检测方法应用指南(B)(3)渗透检测工序安排(检测时机规定)(B)7 渗透检测工艺7.1表面准备和预清洗(目的和要求)(C)7.1.1 污物类别及其对渗透检测的影响(B)7.1.2 清除污染物的方法(B)7.2 施加渗透剂7.2.1 渗透液施加方法及要求(B)7.2.2 渗透时间和温度与检测灵敏度的关系(B)7.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7.3.1 水洗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2 后乳化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3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4 去除方法与缺陷中渗透剂被去除可能性的关系(B)7.4干燥7.4.1干燥的目的和时机(C)7.4.2 常用的干燥方法(C)7.4.2 干燥温度和时间(B)7.5显像7.5.1 显像方法(C)7.5.2 显像时间(C)7.5.3 干式显像与湿式显像比较(B)7.5.4 显像剂的选择(B)7.6 观察和评定7.6.1 观察时机(B)7.6.2 观察光源(B)7.6.3 注意事项(B)7.7 后清洗及复验(1)目的、方法和要求(C)(2)复验(C)8 显示的解释和缺陷的评定8.1 显示的解释和分类8.1.1 显示的解释(B)8.1.2 显示的分类(1)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定义及显示特征(C)(2)不同显示的区别(C)8.2 缺陷的评定8.2.1 缺陷显示的分类(线性、圆形、密集形、纵横向缺陷显示)(B)8.2.2 缺陷的分类(原材料缺陷、工艺缺陷和使用缺陷)(A)8.2.3 常见缺陷及其显示特征(1)种类(B)(2)产生原因(A)(3)检出能力和显示特征(C)8.2.4 缺陷显示的评定(1)缺陷显示等级评定的一般原则(定位、定量、定性和定级)(C)(2)影响缺陷评定准确性的因素(显像时间和观察时机)(C)(3)缺陷尺寸测定和性质的分类方法(C)(4)缺陷评定与质量验收标准(B)8.3 JB/T4730.5—2005关于渗透显示的分类和评定要求(C)8.4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8.4.1 缺陷的记录的方式、内容和格式(B)8.4.2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和格式(B)9 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9.1 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人、机、料、法、环的质量控制(B)9.1.1 渗透检测剂的性能校验(1)渗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2)乳化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3)溶剂去除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4)显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9.1.2 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鉴定(内容、方法和要求)(B)9.1.3 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1)新购进的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项目(B)(2)渗透检测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9.1.4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的质量控制(1)渗透检测工艺设备的质量控制(A)(2)黑光灯的质量控制(B)(3)紫外线辐照计、荧光亮度计、白光亮度计、紫外线辐照计校正仪(A)(4)渗透检测用标准试块的质量控制(C)9.1.5 渗透检测工艺操作的质量控制(B)9.2 渗透检测安全防护9.2.1 防火安全(防火注意事项、防火安全措施和灭火设置)(A)9.2.2 卫生安全(1)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A)(2)有毒化学药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A)(3)卫生安全防护措施(A)(4)强紫外线辐射的卫生安全防护(A)10 渗透检测应用10.1 焊接件的渗透检测(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10.2 铸件、锻件的检验(检测特点、检测程序和质量控制)(B)10.3 其它零件制品(机加工件、非金属件及使用的零部件)的检验(A)10.4 在用承压设备与维修件渗透检验(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11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11.1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编制要求、内容(B)11.2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工艺卡:编制要求、内容(B)11.3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工艺卡编制举例(B)12 国内、外渗透检测标准对比分析(1)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C)(2)其他相关渗透检测标准(A)(3)国外标准(A)13 渗透检测实验(A)第二章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相关知识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1 材料力学基本知识1.1.1 应力与应变、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B)1.1.2 有关材料的进一步知识(A)1.2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B)1.2.2 热处理的一般过程(A)1.2.3 承压特种设备用钢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B)1.2.4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热处理工艺(B)1.3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材料1.3.1 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B)1.3.2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B)2 焊接基本知识2.1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焊接方法:(手工电孤焊、埋孤自动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孤焊及电渣焊)(B)2.2 焊接接头2.2.1 焊接接头形式(B)2.2.2 焊接接头的组成(B)2.2.3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1)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B)(2)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A)2.3 焊接应力与变形2.3.1 焊接应力及变形的概念(B)2.3.2 焊接变形与应力的形成(B)2.3.3 焊接应力的控制措施(B)2.3.4 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B)2.4 承压类特种设备常用钢材的焊接2.4.1 钢材的焊接性定义(B)2.4.2 控制焊接质量的工艺措施(B)2.4.3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B)2.5 缺陷的种类及产生原因2.5.1 外观缺陷(形状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2.5.2 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裂纹(1)分类(C)(2)形成原因(B)2.5.3 其他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3 非渗透检测专业的无损检测基础知识3.1 无损检测概论3.1.1 无损检测的定义与分类(B)3.1.2 无损检测的目(B)3.1.3 无损检测的应用特点(B)3.2 非渗透检测的无损检测基本知识3.2.1 RT检测(1)RT检测的原理(B)(2)RT检测设备器材(B)(3)RT检测工艺要点(B)(4)RT检测的特点(A)3.2.2 UT检测(1)超声波的发生及其性质(B)(2)UT检测的原理(B)(3)UT检测工艺要点(B)(4)UT检测的特点(A)3.2.3 MT检测(1)MT检测的原理(B)(2)MT检测设备器材(B)(3)MT检测工艺要点(B)(4)MT检测的特点(A)3.2.4 ET检测(1)ET检测的原理(B)(2)ET检测仪器和探头(A)(3)ET检测工艺要点(A)(4)ET检测的特点(A)3.2.5 AE检测(1)AE检测的原理(B)(2)AE检测仪器和探头(A)(3)AE检测的特点(A)(4)承压特种设备的的AE检测(A)3.3 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选择3.3.1 承压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A)3.3.2 检测方法和检测对象的适应性(B)第三章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2.1 压力容器概述2.1.1 定义和用途(B)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B)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筒体结构(A)2.2.2 高压容器的筒体结构(A)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C)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C)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A)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第四章无损检测知识在特种设备检测中的应用1 特种设备法规标准相关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1.1 我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的标准体系)1.1.1 “法规”与“基础标准”的关系(“容规”与“GBl50”关系)(A)1.1.2 “基础标准”与“相关标准”、“附属标准”、“产品标准”关系(A)1.2 与检测相关的法规标准1.2.1 相关法规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2)《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3)《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检定(B)(4)《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5)《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6)《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7)《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8)《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9)《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0)《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定》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1)《锅炉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2 相关标准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钢制压力容器》(GBl50)(A)(2)《管壳式换热器》(GBl51)(A)(3)《火力发电厂焊技术规程》(DL/T869)(A)(4)《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DL612)(A)(5)《钢制球形贮罐》(GBl2337)(A)(6)《球形贮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4)(A)(7)《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JB4732)(A)(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A)(9)《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A)(10)《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A)(11)《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A)(12)《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A)(13)《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A)1.2.3相关法规对无损检测的具体规定(1)检测人员资格及技术等级的规定(C)(2)无损检测质量等级的规定(C)(3)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检测时机的规定(C)(4)检测方法、质量验收应遵循的标准和合格级别的规定(B)(5)局部检测的检测部位和比例的规定(C)(6)局部检测发现不合格缺陷应做补充(扩大)抽查的规定(C)(7)全部(100%)检测条件的规定(B)(8)有延迟裂纹和再热裂纹倾向材料的无损检测的规定(B)(9)现场组装焊接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B)(10)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的有关规定(B)2 JB4730中渗透检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2.1 JB4730第一部分:通用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检测方法主要使用原则的规定(B)(3)有关术语的规定(B)(4)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新的无损检测设备的规定(B)(5)检测单位及检测人员的职责,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视力的规定(B)(6)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规定(B)2.2 JB4730第四部分:渗透检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渗透检测人员的规定(B)(3)检测程序的规定(B)(4)渗透检测设备的规定(B)(5)渗透检测剂的规定(B)(6)标准试块的规定(B)(7)检测方法的规定(B)(8)渗透检测操作的规定(C)(9)渗透检测质量控制(B)(10)渗透检测安全防护(B)(11)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B)(12)检测时机(B)(13)渗透检测方法(B)(14)显示的分类和记录(C)(15)后处理的规定(B)(16)缺陷显示的分级(C)(17)复验(B)(18)渗透检测报告和验收标记(B)3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能力3.1 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知识(1)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a.渗透检测工艺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格式的要求(B)b.渗透检测工艺文件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c.通用工艺与专用工艺(或工艺卡)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2)渗透检测工艺文件和目的a.渗透检测工艺(通用、专用)文件的属性(B)b.通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c.专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3.2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基本要求(1)工艺编制依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a.了解国家“规程”、“标准”与单位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b.单位资源条件与检测工艺之间的关系(B)c.受检产品结构特征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关系(B)d.顾主要求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e.市场条件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2)检测工艺文件编写和审批程序a.《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管理规则》对工艺编写人员资格要求(B)b.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编写审批的控制程序规定内容(B)(3)检测工艺文件内容编写的基本要求a.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针对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b.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3.3 针对具体工件编制渗透检测工艺能力3.3.1检测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渗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渗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渗透剂的选择与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渗透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2)乳化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乳化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乳化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3)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去除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4)显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显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3.3.2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用标准规范选择的应用能力a.溶剂去除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b.后乳化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c.水选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d.溶剂去除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e.后乳化型荧光法的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f.水洗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2)根据工件具体情况确定检测方法和分析能力a.根据工件温度选择检测方法的分析能力(B)b.根据工件规格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c.根据工件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d.根据工件表面状态确定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3)根据标准试块确定检测规范的应用能力a.标准试块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标准试块选择与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标准试块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