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分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31例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摘要】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等为主要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
PSD对患者恢复健康有消极影响,降低康复治疗的效果,延缓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恢复,使生活质量显著下降[1],明显增加死亡率[2]。
有关PSD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美国每年卒中患者多达600万人,其中有22% ~65%的患者发生PSD;国内PSD的发病率为34. 2%[3],与国外相近。
本文通过自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因脑卒中住院的31例患者进行如下分析以此探讨卒中后抑郁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中图分类号】 R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67-011 临床资料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5月入我院康复中心治疗的102例脑卒中患者,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佐以CT及MRI证实。
排除①具有精神障碍病史②伴有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③伴有明显失语或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
其中男性70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的33岁,最大的72岁,平均56.9岁;小学文化程度16例,中学33例,专科32例,大学21例。
抑郁状态评定本研究采用 17 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评分,。
根据评分结果分为3 组:①重症抑郁组HAMD评分>17分;②轻症抑郁组HAMD评分为8~17分;③无抑郁组HAMD评分<8分[4.5]。
各类抑郁组共和31例,占总人数的30.4%根据Barthel指数记分,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成良、中、差三级;>60分为良,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60~41分为中。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综合治疗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271-01【摘要】目的:探讨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17例采了综合治疗措施,同时与同期收治的行常规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5例就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组在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15例采用帕罗西汀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1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系统的心理康复临床干预,具体操作为: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因对手术的担心及脑卒中引起病痛,使身心都承受着较大的痛苦,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健康宣教和生活指导,引导他们自我放松,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建立康复的信心。
康复训练室干预:在患者者开展器械康复训练,如步行练习、套圈等,并鼓励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做器械康复,加强其与家属,与其它患者间的交流沟通。
中药饮服及针灸治疗:中药处方为:百合10g、柴胡10g、茯苓15g、白芍15g、菖蒲12g、郁金15g、半夏10g、栀子10g、枣仁10g、桃仁15g、丹参15g、薄荷6g等,水煎,1剂/d,分2次服,1个疗程为18剂,共服2个疗程。
针灸治疗:取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应用毫针直刺得气后行20min的留针,1次/d,1个疗程为15d,连用1-2疗程。
1.3疗效评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的nih-ninds 卒中评分、hamd评分进行效果评定。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数据采用均数±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hamd在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优于对照组hamd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选择16 项指标作为可能影响抑郁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对9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进行检测。
结果 49 例(54.4% ) 脑卒中患者有抑郁表现; x2检验表明, 负性生活事件、抑郁病史、生活依赖、病变位于前部、多并发症与卒中后抑郁症发病有关, p<0. 05; logist ic 回归分析表明, 负性生活事件、抑郁病史、生活依赖、多并发症成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
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且与躯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故其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相关因素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18-02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 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病率约为40%~ 60%[1] , 不仅导致患者的生理性残疾,同时在精神心理上也给患者带来很多的损害。
脑卒中后可并发各种情感障碍,其中抑郁是最常见的情绪改变。
本文对90例初发脑卒中病例中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与躯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为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门诊和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0例, 男40例, 女50例, 年龄41~ 79岁; 病程大于1月; 全部病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 影像学(头颅ct 或mr i) 确诊的脑出血、脑梗死患者; 卒中前无精神病史, 意识清晰, 无失语, 无理解障碍;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抑郁综合征) 的诊断标准。
1.2调查方法记录患者有关资料,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评定抑郁的严重程度,总分< 8 分为无抑郁, 8~ 16 分为轻度抑郁, 17~ 23 分为中度抑郁, ≥24 分为重度抑郁。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可导致大脑出现坏死性损害,使得病人在身体上和认知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障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对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1. 认知障碍和抑郁的定义认知障碍是指正常人的生理或病理因素导致的智力发展缺乏、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速度缓慢、判断能力减弱等症状的总称。
而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
两者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共同出现。
一些相关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是相互联系的。
研究人员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较容易出现认知障碍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抑郁症状使得大脑难以得到足够的养分和足够的运动。
而认知障碍的患者则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这可能是由于认知障碍的表现使得患者感到自卑和无能,并且社交能力的降低进一步使得患者产生负担,形成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损害。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的出现。
其中最常见的因素是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医学病史等。
年龄是促成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记忆能力、固定化思维和灵活性逊于年轻人。
因此,在血管疾病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特别关注。
性别方面,研究发现,女性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
文化背景是决定人们思维和心理特点的重要因素。
在文化上,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数据,可以发现不同民族的患病率表现风格的区别。
医学病史包括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认知障碍和抑郁的发生程度。
医学病史要详细掌握患者的病史及病情诊疗,制定治疗方案,降低出现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机率。
在预防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方面,首先应该监测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早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状,并对症治疗。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而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及抑郁等心理症状也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占据了全球各类卒中的约80%,为国内造成致残的主要原因。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的相关性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两者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研究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的相关性,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是两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认知障碍和抑郁的发生机制,我们希望为脑卒中后患者提供更科学的康复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也旨在为医学界对于脑卒中后并发症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之间的关联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的相关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的相关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者中有相当比例会出现认知障碍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抑郁也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抑郁症状的出现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还会对康复起到阻碍作用。
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患者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达30%以上,而且抑郁与认知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标签:脑卒中;抑郁症;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多在30%~50%[1],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学者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精神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本文对脑卒中后伴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2001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确诊为脑卒中病例共189例,其中男103例,女86例,年龄32~78岁(严重痴呆、失语及意识障碍影响抑郁情绪表达的患者除外),全部由CT扫描确诊,其中缺血性卒中128例,出血性卒中52例,混合性卒中9例。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2例,糖尿病史72例,冠心病史46例,高脂血症史106例。
1.2 抑郁症的判定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判定,总分>7分判为存在抑郁,>17分确定有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1.3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定(ADL)。
1.4 测定时间所有病例都在入院后1周和1个月分别进行HAMD和ADL测定。
1.5 治疗确诊为PSD后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正规康复训练,同时加用百忧解20 mg/d顿服,用药2周和4周后再进行HAMD测定,得分<7分为治愈,得分减少5分以上为明显好转。
1.6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2.1 PSD的发生率在近3年收治的脑卒中189例中,合并PSD的有62例,总发生率为32.8%,其中轻度抑郁36例,占19%,中度抑郁14例,占7.4%,重度抑郁10例,占5.3%。
2.2 PSD特点以言语减少,抑郁情绪,兴趣缺乏,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减退,食欲不振,思维迟钝,失望,绝望为主。
2.3 脑卒中不同时期的抑郁症发生率脑卒中急性期PSD的发生率为23.6% (29/123),恢复期PSD的发生率为49%(24/49),后遗症期PSD的发生率为53% (9/17),三者经过χ2检验P<0.001,表示PSD的发生率与脑卒中的病程时期有关,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
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明确诊断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病人进行评定。
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原因既有社会心理学因素,又有神经生物学因素。
治疗前后hamd、adl、nfds的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可严重影响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和疾病的康复速度,应及早诊治。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氟西汀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52-01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后,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及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是伴随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而出现的一种情绪障碍。
抑郁症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了患者原发疾病的康复和转归,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增加了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1]。
及早诊断,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通过药物疗法、心理疗法等手段,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减轻病情,促进疾病的康复。
本文对30例脑卒中患者发生psd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对象为2011年1月~2012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30例脑卒中患者,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佐以ct及mri证实。
排除①具有精神障碍病史②伴有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③伴有明显失语或严重
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
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的30岁,最大的73岁,平均54.9岁;小学文化程度5例,中学8例,专科8例,大学9例。
1.2评定方法
1.2.1 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hamd<8分为无抑郁,≥8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58例病人在常规治疗原发病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氟西汀,每日20 mg顿服,重度抑郁症则用氟西汀20 mg,每日2次,并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量表对抑郁症病人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对比。
1.3 治疗方法对抑郁症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治疗。
2 结果
见表1、表2.
2.3 抑郁与早期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早期抗抑郁药物治疗,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客观稳定的情绪,能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临床效果较好[2]。
本院收治的30例psd患者,经过治疗,医学观察指标显示,抑郁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康复效果较好。
3 讨论
psd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因失望或失败所产生的一种正常或异常的负性情绪反应,是目前阻碍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3]。
目前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主要是脑卒中后情绪调节通路受破坏,即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使神经递质合成减少而导致抑郁。
神经生物学研究认为,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和 5-羟色胺能神经能胞体位于脑干,其轴突通过丘脑及基底节到达额叶皮质,病灶累及以上位置时其含量下降可导致抑郁发生,本组资料研究大脑左侧半球受损抑郁发生率高于大脑右侧半球。
其次心理社会因素,脑卒中的高致残率以及长病程使患者逐渐变得依靠他人,交流困难,工作、生活、社交能力下降,自我评价降低,导致闷闷不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引起抑郁症状的发生[4]。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首先应积极诊治原发病,并及时给予抗抑郁治疗,本研究58例病人经氟西汀治疗(8~12)周后均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病人治疗前后hamd、adl、nfds的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氟西汀不仅可以选择性抑制脑内5-ht的再摄取,以达到缓解及控制抑郁症的目的,而且也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病人的康复[5]。
在临床上常可见到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慌、气短、恶心呕吐、乏力等,而抑郁情绪有时并不明显,提示综合性医院的临床医生一定要提高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特别要识别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以便尽早治疗卒
中后抑郁,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干预,不仅可以改善、消除和预防抑郁情绪,而且可促进病人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减少病人致残率或减轻致残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自杀企图和行为是psd病人最危险的症状,可以出现在症状严重期,也可以出现在早期或好转时,对于重度抑郁或有自杀企图行为者要及时转到精神科或精神病院,防止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1] 黄臻邱树卫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4)
[2] 常诚脑卒中后抑郁与抑郁症中医辨治异同的探讨[j] 陕西中医 2009,(2)
[3] 蒋仙国脑卒中后抑郁与部位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9,(5)
[4] 马景贺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09,(9)
[5] 吕淑琴赵丹庞延红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