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作者: ————————————————————————————————日期:ﻩ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ﻫ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ﻫ它是弹奏乐器。
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
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
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ﻫ《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
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ﻫ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
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
“大丈夫当该如是也!”刘邦说。
“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
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句的则多些率直。
古曲《十面埋伏》的历史故事古曲《十面埋伏》的历史故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十面埋伏》是一首汉族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
为上乘的艺术佳作。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提到一个神话中的天神,“刑天与天帝争,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操干戚以舞。
” 后人说,“干戚之舞,猛志常在。
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陶渊明也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诗句。
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超凡气概,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
这个人就是项羽。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项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古今少有。
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终结者。
诚如太史公所言,“(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做为暴秦的终结者,项羽创造了很多奇迹。
例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皆惧。
唯项羽率领楚军迎战强大的秦军。
从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任上将军渡河北上起,至这年七月章邯投降为止,历时九个月,先后全歼王离军,收降章邯军,使秦军的全部主力丧失殆尽,为推翻秦皇朝创造了条件。
又如彭城之战,千里奇兵突进,以三万击败数十万刘邦联军。
然而,打碎了旧王朝后,他却不能建立一个新王朝。
而刘邦,以一地位低微的亭长出身,与他的平民追随者们一道,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勇猛之余,项羽残暴的一面也相当惊人。
早年攻襄城之战中,由于秦军誓死不降,襄城被攻破后项羽将守城将士“皆坑之”。
巨鹿之战后,项羽下令将秦将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军将士全部坑杀。
汉高祖二年,项羽还支使手下杀了“义帝”。
手下谋士韩生劝项羽不成,说了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一首由古琴演奏的古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策略——十面埋伏,曲调悠扬而古朴,给人一种沉稳而深远的感觉。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艺术特色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古曲的内涵和意境。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古朴而悠扬的曲调。
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她的音色清亮悦耳,能够深情地表达诗情画意。
《十面埋伏》的曲调起伏自如,仿佛在描绘着一幅幅战争的画面,从而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战争的紧张与激烈。
这种曲调的特色在于其充满内涵和情感,让人产生共鸣和感动。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其曲式和演奏技巧上。
这首曲子的曲式严谨而复杂,要求演奏者具有较高的琴艺和音乐功底。
古琴演奏需要运用指法、换弦、按弦等技巧,配合各种手势和表情,才能将曲子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琴演奏还注重气韵和神韵的表达,这种表演方式非常注重细节和内在的表达,要求演奏者颇具情感和内功。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音乐情感和意境上。
这首曲子以十面埋伏这一军事策略为题材,音乐中融入了对这一战术的理解和表达。
在曲子的演奏中,可以听到丰富的情感和情绪,如悲壮、豪迈、慷慨等。
这些音乐情感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和战争的思考,让人们对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共鸣和感慨。
曲子的意境也十分深厚,能够引起人们对历史的遐想和对古代战争的感悟,给人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古朴悠扬的曲调、严谨复杂的曲式和演奏技巧、丰富深刻的音乐情感和意境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这首古曲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通过对其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曲,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作出积极的贡献。
十面埋伏赏析十面埋伏赏析[十面埋伏]赏析一曲琵琶,满怀受伤琵琶奏响,是名曲《十面埋伏》。
铿锵有力的节奏例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嘹亮低沉的长音像金沟线山谷的号角声。
一副壮丽的画卷就此在我的脑海进行——刘邦大军的军营内,鼓声、号角声,声声震天,战马的嘶鸣声也与之相和。
将士们昂首挺胸,整装待发。
大军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紧张的气氛跃然纸上。
忽然乐音一割断,转而例如行军时笙管齐鸣。
将士们踏出了整齐的步伐。
浩浩荡荡,由离及近。
所向披靡的气势令人为之惊艳。
音调又渐渐轻巧,富于弹性,跳跃了起来。
大军训练的威武场面瞬间显露出——队形变换的快速,和士兵步伐的矫健无一不使人为之感叹。
乐声渐渐平缓,但在那一张一弛中,却让人感到紧张。
一种在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四面楚歌,被包围的不安感油然而生。
不禁想到霸王别姬,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有利兮骓不殁,骓不逝兮可以自知,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天下,贱妾何聊生”的凄美。
项王冲出了重围,但佳人已逝,那份凄凉,那份愤慨,那份与爱人诀别的痛苦定刺痛着他的内心。
琵琶刹弦收到的声响有如刀枪剑戟间的相撞。
旋律愈发的使人紧绷,为项王心痛。
刀枪剑戟的相撞声,又渐渐地与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欢呼和鼓舞士气的战鼓声相融。
乐曲步入了高潮。
项王率为余部四处冲杀,生擒众多汉将,依旧锐不可当。
汉军也加紧追击,步步紧逼。
但音乐渐渐高亢,那必须就是已至乌江了吧?旋律戛然而止,项王,自刎了。
乐音再次听到,如汉军凯旋,众将庆祝。
项王啊项王,你又是何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项王啊项王,你又就是何必?大势已去,但十年之后,你依旧就是英雄。
但我也明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愧责,与你那不屈的傲骨。
曲终,我大哭了。
因为我听见的——没有汉军的胜利,只有霸王别姬的悲壮;没汉军的胜利,只有项王突围的骁勇善战;没有汉军的胜利,只有乌江自刎的决绝!一曲琵琶,满怀受伤……。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我国重要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琵琶曲作品的杰出代表。
作为曲调激昂澎湃的琵琶武曲,它所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秦末楚汉相争中垓下决战的战争场景,在这场战争中刘邦运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将项羽的楚军逼上绝境。
《十面埋伏》是以刘邦带领的汉军作为歌颂对象,充分展现了汉军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奋勇杀敌的宏大场面,主要从战前准备、争斗过程和战争结束三个层面表现垓下之战宏伟激昂的场面。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02年,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共同逐鹿中原,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刘邦汉军占到了绝对的优势,而项羽楚军则困在垓下一隅。
刘邦部下的将领韩信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穷途末路的楚军与汉军展开了最后的激烈厮杀。
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根据这一段历史情景谱写的,主要反映垓下之战的全部过程,充分展现了垓下之战的宏大场面与激烈悲怆的厮杀场景。
在秦朝末年,即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众揭竿而起,纷纷想要推翻秦朝统治,发展到后来,形成了以刘邦、项羽为领导的两个最强大实力的军队力量,为了争夺天下,两军多年征战。
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以绝对的战略优势将项羽的楚军困在垓下,军师张良运用“四面楚歌”的方式,使楚军听到家乡的歌曲,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军心,使楚军军事力量涣散殆尽。
项羽听到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上演了霸王别姬的一幕,项羽知道大势已去,便突出垓下,结果在汉军的追杀过程中自刎于乌江。
琵琶曲《十面埋伏》主要通过慷慨悲壮的曲调再现那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历史,将项羽与刘邦的决战故事进行记录并保存流传下来。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曲式结构分析(一)引子以及战前准备阶段《十面埋伏》琵琶曲的引子主要是指曲子的前面四段,主要内容有“列营”“擂鼓”“掌号”和“放炮”。
这四部分曲调内容在弹奏过程中主要采用“轮拂”的弹奏技法,通过反复地渐进地轮拂弹奏将旌旗密布、士兵排列、鼓角争鸣的壮阔古战场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琵琶曲之一,曲名来源于古代典故,描述了将军潘凤十面埋伏,策划了成功的伏击战术。
这首曲子以激烈的情感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手法而闻名,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历史渊源、音乐特色和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历史渊源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创作可以追溯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酷爱参与的文学艺术。
琵琶曲与古琴曲、笛子曲等传统音乐形式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十面埋伏》这一乐曲是在历代文人雅士的创作与传颂之下得以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特色1. 情感表达丰富琵琶曲《十面埋伏》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闻名于世。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通过琵琶的音色和技巧来表现曲子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曲子以慷慨激昂的旋律勾勒出潘凤十面埋伏的伏击战役,拉扯琵琶的音弦间接表现出人间百态中的沉郁、悲壮和无奈等复杂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使得琵琶曲《十面埋伏》在音乐演奏中显得更加生动鲜明。
2. 音乐技巧高超琵琶曲《十面埋伏》在演奏技巧上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琵琶演奏技巧。
曲子中的一些演奏要求,如琴音的转折、音域的跳跃、节奏的变化等,都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艺才能够胜任。
特别是在表现潘凤十面埋伏的伏击战役中,需要通过琵琶的演奏技巧来表现战场的激烈与紧张。
琵琶曲《十面埋伏》在演奏技巧上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三、表演艺术琵琶曲《十面埋伏》在表演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琵琶这一乐器的音色、音域和演奏技巧,来表现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从音色、音量、音调等各个方面加以把握,使得曲子能够更生动地展现出十面埋伏的伏击战争。
演奏者还需要在舞台表演中,通过自身的动作和神情,来为观众呈现更加生动的音乐故事。
《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琵琶武曲比较赏析《十面埋伏》最早称为《四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一样,四面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在《南北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中将原本四面改为十面,十面指的是一种战场用兵制敌战术。
《十面埋伏》中,为了表现气氛的紧张激烈,大量运用了扫拂、推拉弦和满轮技法,将十面埋伏的意境表现得生动形象,彷佛置之实境。
在《琵琶行》中,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描写的正是《十面埋伏》中的扫、拂技法。
一、《十面埋伏》历史背景《十面埋伏》是以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垓下大战为背景,刘邦听从谋士张良计策,在垓下设下埋伏,引诱项羽深入埋伏圈。
其中汉军通过唱楚歌来扰乱楚军军心,项羽军心尽失,大败已是必然。
大战中楚军败局已定,项羽爱姬虞姬因怕连累项羽自尽,项羽痛失爱姬,突围无能,遂拔刀自刎吴江,刘邦取得了胜利。
《十面埋伏》是从汉军角度出发,记录了这一旷世之战。
二、《十面埋伏》赏析《十面埋伏》虽是琵琶武曲,但其中也掺杂了些许凄美的情感场景,乐曲中既有兵马嘶鸣,又有柔肠寸断、生离死别。
战争是残酷的,不仅仅是通过在对大战中激烈的场面描绘来衬托,还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来烘托战争的无情。
在历史的洗练下,《十面埋伏》在琵琶演奏风格方法上也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不同流派,本文是以浦东派中《十面埋伏》曲目为分析乐曲。
浦东派《十面埋伏》分为十八段,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子,分别是“列营”、“擂鼓”、“掌号”、“放炮”;第二部分为战前准备,分别是“吹打开门”、“点将”、“排阵”、“埋伏”;第三部分是激烈的交战,从第九段的“小战”到第十六段“吴江”;第四部分是乐曲最后两段,为战后凯旋,分别是“凯旋”、“收阵回营”两段。
(一)第一部分--引子这四段为人们营造了整列有序的士兵阵容,鼓角争鸣,蓄势待发的场面。
以“轮拂”为开头拉开乐曲序幕,开头彰显快节奏强有力的紧张氛围;随后通过“拂轮”描绘出汉军擂鼓吹角先声夺人的场面,将战前军阵肃穆紧张强悍的氛围渲染出来,一声声战鼓响彻天空。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是由明代著名琵琶音乐家诸水仙所创作的一首琵琶曲,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之一。
曲调婉转悠扬,富有感染力。
配以叮当铛铛的铜鼓声和尖锐刺耳
的笛子声,令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战场上,既沉浸在悲壮的氛围中,又
感受到了英雄们的壮烈。
曲中描绘的是杨家将领导的抗金武将在潼关十面埋伏中与金兵激
战的故事。
武将杨业决定埋伏敌军十面,从而使得包围他们的金兵惨
遭失败。
歌曲中较为经典的段落为“雁塔新碑,烈士千家。
玉门关外,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这一段落幅员声势恢宏,令
人回味无穷。
《十面埋伏》作为一首传统琵琶曲,其美丽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
曲调在世界音乐领域中享有极高声誉。
同时作为一首反映英雄楷模、
爱国情怀的音乐,它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1.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哇塞,当那琵琶声响起,就好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你能想象那种震撼吗?就如同在战场上,感受着金戈铁马的冲击!比如电影里的宏大战争场面,不就是这样让人热血沸腾嘛!这十面埋伏琵琶曲啊,真是绝了!2.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嘿,听这十面埋伏琵琶曲,那急促的节奏,岂不是像我们着急时的心跳?就像百米冲刺时的紧张感!你听,那一段段旋律,仿佛在讲述着惊心动魄的故事,难道不让你着迷吗?3.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哎呀呀,这十面埋伏琵琶曲可真是神了!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有魔力,把你拉进那个充满硝烟的战场,这像不像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一样神奇呢?真的太不可思议了!4.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哇哦,十面埋伏琵琶曲里的转折起伏,不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吗?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让你的心情也跟着起起落落!听着它,你不觉得特别带劲吗?5.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嘿哟,这琵琶曲中的气势,简直了!就好像汹涌澎湃的海浪,不断冲击着你的耳朵,这和大海的澎湃是不是很像呀?真是让人惊叹不已!6.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哎呀,当我第一次听到十面埋伏琵琶曲,我就被震撼到了!那感觉,就像突然被闪电击中一样,这和你遇到特别惊喜的事情时很像吧?真的是太牛了!7.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哇,十面埋伏琵琶曲营造的氛围,真的是太浓厚了!仿佛让你置身于古代的战场,这不就像你穿越到古代去打仗一样吗?想想都觉得好刺激呀!8.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嘿,你听听这琵琶曲里的细节,多丰富啊!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你面前展开,这和那些精美的画作有啥区别呢?简直妙不可言!9.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哎呀呀,这十面埋伏琵琶曲的魅力,真的是无法抵挡!它能让你一会儿紧张,一会儿兴奋,像不像坐旋转木马一样好玩呢?真的太有趣了!10.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哇哦,听了这么多次十面埋伏琵琶曲,每次都还是会被惊艳到!它就像一个永远挖不完的宝藏,总能给你带来新的惊喜,难道不是吗?我觉得这十面埋伏琵琶曲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艺术赏析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于特点的弹拨乐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流派纷呈而流传于世,至今还深受世人的喜爱。
一、历史渊源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
汉军刘邦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兵力孤弱、迎战不利。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1]歌声传入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
项羽收集残部,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
天明,刘邦发现项羽已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向性的作用。
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二、演奏技巧中国古代音乐常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播音乐,由此产生出众多的流派,而各个流派在技巧上均有所不同。
仅《十面埋伏》就分为浦东、崇明、汪派等四个版本。
以汪派为例,全曲共分为九个部分:[列营] 全曲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乐曲采用“半拂轮”的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立刻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由,力度最强。
在演奏时,右手要放松,把力量全放下来、沉下去,这样才能呈现出战争场面的气势,使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屏住呼吸,将人带入一幅壮丽的古战争场面。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它最初是由古琴演奏而成,后来也被改编为琵琶曲。
这首曲子源自中国古代的战争故事,曲名“十面埋伏”取自春秋时期吴国大将葛婴利用地形,以小部队伏击大军的策略。
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艺术内涵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品之一。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旋律、节奏、音色和结构等方面。
它的旋律优美动人,通过琵琶的演奏,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曲子的节奏变化多样,既有平缓舒展的部分,也有急促激昂的部分,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色独特,琵琶的悠扬琵琶的悠扬慨壮柔美,旋律变化多端,富有表现力和幻想性。
在结构上,这首曲子以叙事性强,通过音乐表达出战争故事的情节和情感,使人们在音乐中产生对历史的回忆和对勇士的崇敬。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
作品的创作源自中国古代的战争故事,这使得琵琶曲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更是对历史、战争和勇士精神的一种表达和诠释。
曲子所包含的风景意境也使人们联想到古代的山水田园,唤起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向往和思考。
在演奏和赏析过程中,人们常常会从琵琶曲中感受到一种崇高、慷慨和豪放的民族气质,这正是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所独具的魅力。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文化内涵既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又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价值所在。
除了上述艺术特色外,琵琶曲《十面埋伏》还有许多独特之处。
它的演奏需要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要求演奏者具备扎实的琵琶基本功和对曲子内涵的深刻理解,能够演奏《十面埋伏》的琵琶演奏者往往是琵琶演奏界的精英。
这首曲子在演奏时需要准确把握节奏和音准,以呈现出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氛围,这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和感染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琵琶曲《十面埋伏》在演奏和赏析上也要求人们对古代战争文化和中国古典音乐具有一定的了解和鉴赏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其艺术魅力。
琵琶曲《十面埋伏》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音色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并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曲,曲目源于中国古代战争史诗《三国演义》,此曲以古代战争代表性文学作品为题材,曲名来自同名战役,以琵琶独奏为主要表现手段,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气势和悲壮,是在琵琶音乐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曲目之一。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是怎样的?究其原因,我们需要从曲目的历史渊源、音乐形式、表现手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历史渊源《十面埋伏》来自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情景。
最知名的战役之一就是“十面埋伏”,它讲述了诸葛亮以少胜多,智胜力的战术,取得了重大胜利,成为古代军事策略的经典之一。
琵琶曲《十面埋伏》正是基于这段历史故事而创作,音乐表现了战争的悲壮与壮美。
二、音乐形式琵琶曲《十面埋伏》以琵琶独奏形式为主,采用了古典音乐的曲式和结构。
整首乐曲分为序曲、主曲、过门和尾声四个部分。
序曲铺陈了整个乐曲的基调,主曲部分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悲壮,过门用来过渡主曲和尾声之间的过渡,尾声则是整首乐曲的收尾部分。
这种曲式的设置,使得整首曲子在表现古代战争的气势磅礴的也有着鲜明的层次和变化,更加突出了战争的场面感和情感表达。
三、表现手法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多样。
一方面,在旋律方面,曲子的旋律优美动听,通过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将战争的悲壮和气势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节奏方面,曲子的节奏多变,有的时候激烈有力,有的时候又缓慢悠扬,能够将情感表现得十分细腻。
曲子的音域宽广,高低音的转换使得整个曲子更加丰富多彩。
四、演奏技巧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要求琵琶演奏者具备高超的琴艺功底。
在演奏曲目时,演奏者需通过变换右手的指法和左手的按弦,来表现曲子的旋律和情感。
演奏者还需要灵活运用琵琶的颤音、滑音、颤音和顿音等演奏技巧,来展现出战争的悲壮和壮美。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曲子的表现更加生动鲜明,更加具有感染力。
《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在艺术特色上具有着独特的魅力。
◎孙莉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独奏曲,乐曲中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刀光剑影、人鸣马嘶的古战场场面。
在传统琵琶曲中,《十面埋伏》以其壮丽辉煌、雄伟奇特的乐曲风格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艺术魅力成为深受世人喜爱的古典琵琶曲。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表现的历史背景公元202年,汉军刘邦、楚军项羽逐鹿中原,争霸天下,汉王刘邦以韩信为将,在垓下设下伏兵,楚汉大军在此进行了激烈的决战。
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根据该段历史情景改编而成的。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众纷纷响应,最后刘邦、项羽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两支力量,两军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对战。
公元202年,刘邦重用谋士张良在垓下设下埋伏,将项羽引入埋伏之中。
张良让一些会说楚地方言的汉军士兵在楚营外唱楚歌,用箫吹奏楚曲,楚军士兵听闻故乡歌曲,思家厌战,军心涣散,斗志瓦解,许多楚军士兵逃离战场。
霸王项羽听到悲凉的歌声以为楚地尽失,不仅潸然泪下,项羽的爱姬虞姬因怕连累项羽,举剑自尽。
项羽见大势已去,爱姬已死,想突出重围重返江东,汉军紧追其后,在九里山决战时,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在四面楚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自刎于乌江。
慷慨悲壮的乐曲中霸王项羽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
历史虽已远逝,但《十面埋伏》却以琵琶独奏曲的形式永远地记录下这一段历史,并永远流传了下来。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十面埋伏》虽称之为琵琶武曲,但曲中表现的并非只是厮杀的场面,其中也有许多细腻的、凄美的情感场景,乐曲中表现的既有战争的残酷,又有生离死别的动人情感的描绘。
虽然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但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以人的情感的表现来衬托战争的残酷,既突出了战争的雄浑气势,又恰当地刻画出动人的柔美气质。
[1]《十面埋伏》乐曲真实展现了中国历史战争的恢弘与壮观。
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它是弹奏乐器。
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
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
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
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
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
“大丈夫当该如是也!”刘邦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
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句的则多些率直。
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
当时,项羽若依范增之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有后面的楚汉之争,而心高气傲的项羽却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了与自己抗衡的军事阵营。
十面埋伏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
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国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
为上乘的艺术佳作。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特点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力。
《十面埋伏》是一首着名的大型琵琶曲,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乐曲的内容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中是罕见的。
它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十面埋伏》又名《阳平楚》,其曲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平编译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琵琶谱》)。
乐曲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楚汉之争”的故事情节,着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
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
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
明王猷定(1598—1662)着《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
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
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
”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
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
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琵琶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比较研究近现代以来,中国艺术创作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影响力。
在这些作品中,琵琶曲是非常著名的一种。
通过琵琶曲,我们能够了解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以及传递艺术信息。
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两首曲子都是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被广泛传唱,创造了不小的影响。
然而,这两首曲子的主题、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有所不同。
本文章将通过比较研究这两首曲子,分析它们在琵琶曲艺术创作中的共性与差异。
《十面埋伏》是传统中国琵琶曲的代表作之一,曲子初传于明代,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据说它取自范增的《十面埋伏计》故事,讲述在楼兰叛变的前夕,黄巾军领袖张角(俗称张道陵)在云台山向大家宣布起义计划,号召民众响应。
然而,他的起义梦想最终破灭,黄巾军被各路联军所消灭。
听起来是令人沮丧的故事,但是琵琶曲《十面埋伏》却是乐观、豪迈、激烈、雄健,旋律中充满着战斗的勇气和力量。
这个曲子的起调也非常独特,阴阳调交替,更显得紧张、震撼。
整首乐曲以五个聚众场面、一个大合奏和三个自由曲段组成。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当属合奏部分,它将十面埋伏中所有人物汇聚于一处,展现出了一种磅礴的气势。
而节奏方面,《十面埋伏》的速度逐渐加快,而且强调交替和变化,来表达战斗的紧张感和胜利的喜悦。
整首曲子的情感表达也很饱满,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和正义的向往,以及对胜利的热烈祝贺。
相比之下,琵琶曲《霸王卸甲》则更富于细腻和感人。
相传,这首曲子是由明代琴师弦廉所传,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在其《庚辰岁月笔记》中曾写道:“小时,与三五酒客细听人弹琵琶,而好这曲,皆为《霸王卸甲》也。
”《霸王卸甲》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毛公路去楚国向楚王投降,将自己的军队解散,自己卸下军袍,继而向楚王献上自己的剑和盾牌。
这个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省略的毛公路所代表的品质——卸下威风装的品质,在中国文化中被看做是难得一见的大气和胆识。
琵琶曲《霸王卸甲》的旋律也颇突出暗示性和节奏感。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面埋伏出处
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
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赏析
全曲分13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
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最后的3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小段;
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最后的5个段落中的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艺术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的细腻感情。
而武曲则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既简练,又生动,情景交融,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