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6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详实性。
❖②日常监测:随时监测有关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等突发事件。
❖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
其特定的功能特点。因此,在选择监测指标时要因地制宜,体现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优势和生态过程的特点。
2. 1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
❖(1) 代表性原则
❖(2) 综合性原则
❖(3) 简易化原则
❖(4) 可行性原则
❖(5) 分类实施的原则
2.2 监测指标与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 Y/T 1606—2003),现列出主要监测指标与内容。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监测目的等,可从下列指标与内容中选择适宜的观测指标。
❖(1)气象常规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1 气象常规指标
❖(2)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2 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
❖(3)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3 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4)森林水文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4 森林水文指标
❖(5)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5 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3.1评价对象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就是对森林所固有的生态功能与效益的评价,即对所谓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价,而不是对所有环境因素进行评价。
3.2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纯粹的定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不多见,但在用来评价无法量化的指标上(或缺乏观测、调查资料)仍不失为一种评价手段,目前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
(1)历史比较评价法
❖借助历史资料,对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前后或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益,按照统一指标逐项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刘爱娟等对大运河宝应段圩堤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造林前(1949~1965)和造林后(1966~1991)圩堤修筑土石方量的不同,说明防护林在保持水土、减轻土壤侵蚀方面的效益(表14-6)。
❖表14-6 宝应段运河圩堤防护林营造前后修筑土石方量比较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
❖表14-6 宝应段运河圩堤防护林营造前后修筑土石方量比较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
❖由于指标间通常没有相同度量因素,影响指标变化(即前后土石方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未必完全是由森林生态环境功能带来的。
❖尽管如此,这种方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变化趋势,且易于掌握,因而在基层应用较普遍。
(2)直观的整体评价方法
❖直观的整体评价方法是一种借助于农民和专家的经验知识,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的一般过程是:
❖①选择评价项目。
❖②设计出几个等级并量化
❖③找若干有经验的农民和有关专家、行政管理人员,让他们单独选择。
❖④将他们的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平均,得单项分数,再通过适当的累计法求出总分数。
❖总分数越高生态环境效益越好,反之,总分数越低则生态环境效益越差。
❖总分数的累计方法有:
❖①加法评分法:
❖②连乘评分法:
❖③加乘评分法:
❖④加权评分法:
❖具体采用哪种累计方法视评价精度及评价指标的性质而定。
(3)分级评价方法
❖根据已有的国家或地方分级标准,或根据当地自然、社会状况对研究的指标进行分级,从而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的前期工作与上一种方法相同,即也要根据评价对象、目标,制定评价指标并进行测定,但在理论分析上与前者不同,也就是利用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这些标准一般分为4~6级,如全国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将土壤侵蚀强度分为微度侵蚀(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每一级都有具体明确的数量指标。
❖在已有全国或区域评价分级标准的基础上,只要在野外测出各指标数值,就可对号入座,给出森林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功能和效益定性评价结果。
(4)计量经济评价方法
❖用统一的货币尺度,将森林生态环境不同性质功能的效益,运用计量经济评价法,将森林的生态效益以等量的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更直观化。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货币化方法,不同性质效益的货币化问题一直是生态经济学界讨论的焦点,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被接受和承认。
❖在对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计量评价时,必须根据评价目的、要求,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因子作为指标,才能对环境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和经济评价。
①效益的表达方式
❖林业生产活动的效益可用下列几种表达方式:
❖绝对效益:又称净效益、净收益,可以用来说明林业经营活动有无效益和效益大小。
❖净效益=∑收益一∑成本
❖相对效益:又称成本效益、产投比、效益费用比等,不仅说明有无效益,而且还表示取得效益的水平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