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6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参考范文有哪些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鉴赏3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范文篇1浅谈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往往是形容我国古代艺术文化、悠久历史的最佳词汇。
一个线条,一个轮廓,一抹色彩,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彩绘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
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在美术鉴赏这门课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顾恺之大师。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老师上课细心地讲述了洛神赋的故事,《洛神赋》是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
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
1.1931年的一个晚上,达利由入口即溶的卡曼贝乳酪晚餐带来“超级柔软”的各种联想,脑子里忽地闪现出一幅描写柔软的画。
他望了白天画了一半的利加特港的风景画。
画面上的岩石被夕阳的光线照亮,前景是一棵截断的无叶橄榄树,他觉得应当把他作为某种观念的背景。
在关灯走出画室的一瞬间,“两只熔化了的软表”占据了他的头脑,其中一只悲哀地挂在橄榄树枝上。
他只用了两小时就完成了作品。
这幅画就是《记忆的永恒》。
《记忆的永恒》是一幅能给人带来巨大震撼,给人无限遐想但也抽象难理解的超现实主义作品。
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影响,它表现了一个错乱的梦幻世界。
《记忆的永恒》可谓超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也是达利的代表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整幅画的背景是遥望无际,无限延伸的荒凉海滩,给人以虚幻冷寂,怅然若失之感。
远处有朦胧的光照射过来,仿佛是破晓时分,但也有可能是黄昏。
整幅画的颜色基调是比较暗沉的,但又似在描绘阳光明媚的风景。
近处是无序地散落了一地物品,这些物品不像是我们平时看到的东西,只是类似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或者说是作者对这些东西的理解,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躺在地上的是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
它的旁边是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被砍断一截的枯死的树,树上完全没有树叶。
平台上还有一个类似红色陶瓷瓶的东西。
最特别的是画中有好几只湿面般软塌塌的钟表,它们有的贴在怪物身上,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半搭在平台上,剩下的一半挂在空中,软得仿佛会滴水一样。
这些本应该坚硬的金属制品仿佛因为时间太久而变得松垮,疲惫不堪.仔细看,还会发现水滴,手表等东西。
也许第一次《记忆的永恒》会觉得很难理解,将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东西画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要理解这幅画需要从作者本身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进行剖析。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
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位画家。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建筑学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
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在着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山石仅以“高古游丝”线条勾勒,而没有皴法,但我认为,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为纯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山水画初期的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而且见于史料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
他们可谓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起点,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却导致了美学上的最灿烂,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书画的隐士,且当时类似于陶哦渊明,谢灵运的隐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谢灵运《山居赋》中所记载的始宁山就是典型的例证,他的山水诗开拓了山水诗写实的审美之路,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
美学与艺术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论文关键词:美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论文摘要:“美学”这一学科的基础问题永远是关于它自身的问题,即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着的问题:什么是美学,什么是艺术,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问题因其基础而一直深深困扰着当代美学界。
本文呼应着宗白华先生八十年前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重提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自己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新的回答。
本文重点论述了:美学、艺术与现代性问题,艺术品成立的三个基础性条件,以及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美学学科的问题。
一、什么是美学?从美学到艺术学,横跨了两百多年,这门学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一门纯哲学变成了一门经验科学,研究的旨趣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流派、观点和著作。
这些著作涉及到了美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
概括起来,美学研究的主题大致上包括:1. 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它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
尽管现代美学普遍地将这个问题视为没有答案的问题,但“美”仍然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主要价值。
因而美是什么的问题决非无意义的问题,它仍然是美学保持自身和向前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因。
但是,“美是什么”的本质定义的困难早在苏格拉底那时就已经被认识到了,在当代分析美学中被最终定论为一个错误的问题形式。
但是,在当代的现象学——解释学美学那里,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人们可以不再试图给出一个本质的美的定义,但可以从经验水平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把美(优美)规定为和谐、对称、均衡、小巧、柔和、波浪线等,也可以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给出一种解答,如“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海德格尔)。
2. 美感和审美经验问题。
美感问题可以看成美是什么问题的另一种形式。
美学诞生时的本义就是研究作为一种认识形式的审美感性的,所以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问题。
当代美学又重新回到对这个基础问题的关注,尤其是今日的美学生物主义、身体美学和物质美学。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艺术中的残缺美在美学领域里,有一种“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的美,说的就是残缺美。
何谓残缺美?我没有能力,也不愿用一个条条框框的定义把它束缚住,既然它是美,必定动人。
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定义它,诉说它。
只知道,当我接近她、聆听她,感受她,我的心灵也随之澎湃,有时壮阔,有时低吟,却无时无刻不惊心动魄。
我只能以自己对西方美术短浅的认识,来讲述这博大的残缺艺术,却已经不知如何挑选例子。
因为,这样的美,太多太多。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残缺的美,是人类思维的飞翔;残缺的美因为遗憾更加灿烂。
在西方艺术的长河里,美妙的杰作无处不在,那是祖先、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那些建筑、雕刻、绘画艺术都各自以她们独特的姿态,伫立在这条历史的河流中,有时静谧,有时磅礴。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
就说说这建筑之美吧。
说到建筑,不得不提的是古罗马的建筑群。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罗马这片土地上,这里巍峨雄伟的建筑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接受着自然的洗礼,人为的破坏……但罗马却并没有因为这些,失去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庞培城、万神庙这些传奇……当时的世俗建筑已经相当成熟,建筑艺术成就很高。
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
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
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共四层。
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
场中间为角斗台,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整个斗兽场就这么矗立在意大利的市中心,从那些残存的建筑体里磅礴之气喷泄而出。
如今的斗兽场只有半个残荷般的躯壳,帕特农神庙也只剩下一堆柱子。
而就是这些看似破旧不堪的建筑群,映射了整个罗马文明的发展,她随着罗马而生而亡,即使残破也永远以骄傲的姿态伫立着。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美术鉴赏课程论文篇1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
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
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
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
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
艺术美学论文篇一:美学课程论文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摘要:关键词:美学作为这些研究的分支,是一门研究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意义为“对感官的感受”。
美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更多是关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构成审美活动的审美客体(美)以及审美主体(美感)两个方面。
人在审美活动中还可能产生美的创造,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然而美学并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哲学理论,美学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活动以及在当代文学创作以及影视创作中产生重大影响。
在当前娱乐至死精神下,这个时代被称为审丑时代,网民通过审丑的批判抨击从而达到内心情感的释放。
由此美学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纯理论学科,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产生新的意义,并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一、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代美学美学的诞生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在人类最初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意识,是美学的最初萌芽;随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朴素的美学思想体现的是一种自觉的、系统的理论的思考,其理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追求;直到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理论学科。
鲍姆加登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划分人类的心理活动,认为美学(感性学)是研究“情”的学科。
随后近代西方美学在鲍姆加登感性学的基础上,康德、黑格尔致力于解决感性和理性的和谐自由统一问题,代表德国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
在20世纪的西方美学流派可分为三个方面:沿着哲学方向进行发展,沿着心理学方向进行研究美学以及从艺术社会学角度研究美学。
而在中国则是在二十世纪初逐渐从西方引进美学理论。
从梁启超、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美学自觉建构。
二十年代,吕澄、陈望道、范受康建立美学体系。
留学日本的朱光潜在日本接触到到西方美学,并写出《谈美》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国人介绍美学。
篇二:改艺术美学论文读书笔记朱光潜全集《谈美》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解放前出版的《谈美》的修订版,由中华书局重新编排,也加入了一些章节。
美术鉴赏论文3篇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美术鉴赏论文较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美术欣赏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
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
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
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较常见。
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引言美学是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理论研究。
它研究艺术作品的本质、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审美感受的特点。
美学不仅仅关乎艺术作品本身,也涉及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
本文将从形式美学、艺术哲学和审美经验等方面,探讨美学原理。
形式美学形式美学是研究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的美学学说。
它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构造对于美的产生和感染的重要性。
形式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是通过艺术家的表达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对形式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艺术家才能达到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审美效果。
在形式美学中,美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形状、色彩、线条、比例和结构等。
艺术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以形式美为中心的艺术作品。
例如,绘画中,通过画面中人物和物体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等元素的安排,艺术家可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情感,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美的享受。
艺术哲学在艺术哲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艺术哲学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于观众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启示。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它是一种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由个体对于艺术作品的感官感受、情感体验和思维反应组成。
审美经验是多元的,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艺术作品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背景、文化经验和情感状态都不尽相同。
此外,个体的审美经验也可能受到艺术作品本身的特点和创造者的意图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尽管审美经验是个体化的,但也有一些普遍的审美标准和原则,例如和谐、平衡、对比、统一和变化等。
这些原则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观众建立起对于美的感知。
结论美学原理涉及艺术作品的形式美、艺术哲学和审美经验等方面。
形式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构造对于美的产生的重要性,艺术哲学探讨艺术的真理与价值,审美经验关乎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感受和体验。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13篇摘要:美术欣赏是普通高校开设的选修课之一,是在美术课程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
美术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逐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的文化。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以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美术欣赏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素质教育理解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它。
要欣赏音乐的美,必须有具备音乐感的耳朵;要欣赏绘画的美,必须有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否则,再美的音乐和绘画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对我们也是毫无意义的。
这就是说,我们要想发现美、欣赏美,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实施美术教育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同时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其有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充分挖掘其潜能,就要完善教学方法,进一步推进课程。
目前,美术欣赏课程在高校教育中教学效果欠佳,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普通高校的美术欣赏教学历史其实并不长,它不等同于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有许多教学形式不能通用和照搬。
素质教育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举办书画培训班,也不是不考试、不留作业。
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笔者从事美术欣赏教学工作四年来,深切体会到现今部分普通高校的美术教学只侧重对学生技艺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
高校美术欣赏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范文(精选5篇)第1篇: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关键词】艺术审美教育藝术实践一、艺术审美教育的现状近几年,高校都比较重视通过艺术审美教育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和修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现有的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审美知识,只注重从一种知识的角度去认识艺术,如果我们的课程只是能够看着或听着一些艺术作品,讲出一大堆艺术大师的人名、作品创作的背景等问题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这些内容无法令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部分学生完全没有进入到艺术审美的情趣、自我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中。
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是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基础,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艺术实践性越来越被重视,因此,艺术审美教育的培养方向就应该向实践培养出发,并结合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进行大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拓展,这样的模式才是艺术审美教育最成功的形式。
二、艺术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关系广义的艺术审美教育,内容有三点:文化知识的教育;艺术技能的教育;艺术行为的教育。
就艺术审美教育来说,无论哪点,都必需要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
但在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中,不难看出,我们注重强调艺术审美教育中的艺术文化知识,而忽略了艺术实践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
艺术审美教育是对生活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的“人”进行审美教育的工作,因此不能培养学生用其中一种固定的思维去进行艺术审美,不能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著名大师的名字和作品,而要通过学习,考查有没有激发起学生对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兴趣,有没有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没有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一个百花齐放、积极参与、互动性强和不断变化的艺术审美课堂才是我们所要的。
这些因素虽然产生的是一种“隐性”效果,可是对学生而言更能产生深刻印象的效果。
三、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艺术审美教育一定要从“课堂走向生活”。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及艺术美育论文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了艺术,艺术是人们一定的审美理想的实现。
因此,艺术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人们的审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确地鉴定艺术美,对提高人们的自觉意识和提高审美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艺术是人类利用物质的感情特征把自己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以专门供人欣赏的审美对象。
只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各种创作,确确实实地反映真、符合善的自由形式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才具有艺术美的魅力。
艺术美是一种领域宽广、品级层次非常丰富的美,艺术家则把现实生活不集中的、不充分的、不丑或不美的因素混杂在一起的东西经过提炼、概括、加工,熔铸成比现实美显得更为集中、精练,更具有典型的意义的艺术美。
别林斯基谈到绘画的时候深刻而形象地指出:“有才能的画家在画布上所有的风景,必优于自然中任何美好的景色。
因为在画幅中,没有偶然和多余的东西,所有的部分都从属于形成一个美丽的、完整的、独特的东西。
现实本身是美的,不过它是美在本质、成分和内容上,不是美在形式上。
就这一点而论,现实好似地下矿藏中未经洗练的纯金,科学和艺术则把现实这黄金洗练出来,熔化在美的形式里。
”艺术家在创造形式美的过程中,必须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倾注于艺术形象之中,把他对生活美丑的肯定或否定态度,把他的审美理想熔铸到作品之中,作为作品的血肉和灵魂。
他所表现的意思比现实生活本身更为理性化。
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理想的本质就是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表象附和心理,成为心灵的表现。
”例如文艺复兴时的画坛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名画《圣母像》,画面上,圣母在幸福地逗弄着自己心爱的婴儿,给人以善良、端庄、纯洁与平易近人的美感。
拉斐尔画圣母既不照模特,也不凭空想象,而是本着画家自己的审美理想来构思。
他在1514年致友人卡斯特里奥的信中曾说:“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我不得不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选出最美的一个做我的模特。
美术欣赏论文(最新8篇范文)-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美术欣赏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可以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美术欣赏论文范文,供美术专业的学者参考。
美术欣赏论文(最新8篇范文)之第一篇:浅议美术欣赏的认识摘要:美术欣赏课也就是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过程中去感受认识美的过程, 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欣赏课是为什么而进行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欣赏,审美力美术欣赏课是培养锻炼学生审美、观察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
如何利用好欣赏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思想品质、艺术感受能力, 让学生在感受美术作品美中达到美育的目的呢?就要求教师利用欣赏课来把握、实现了。
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就必须把握认识、了解、学习三个关键环节。
一、认识开启审美的钥匙美育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这个世界, 开拓文明, 陶冶情操, 全面提高人的精神素养, 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世界和精神文明世界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 客观上必须认识到审美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美术欣赏课也就是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过程中去感受认识美的过程, 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欣赏课是为什么而进行的。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于美术作品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所以欣赏不是简单的看, 而是通过看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阶段, 对自身审美的需求和追求已不断提高。
如:衣着打扮、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等。
对于美的要求也是学生随年龄的成长而自觉认识美, 需求美的过程, 利用欣赏课去把握学生欣赏美、审美的方向, 了解欣赏目的, 也是客观上学生发展成长的需求和要求。
(二) 主观上教师必须认识到审美要帖近学生生活审美教育帖近学生生活,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现, 是重视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 兴趣、动机、经验是展开有效教育的根基, 是学生获取新知的出发点, 理解其他知识的基础。
『结课论文』美术鉴赏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
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有位大家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学习美术欣赏,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术欣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美术欣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
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不管我们有多么不同,不管多么的有个性,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被艺术影响着。
时代变迁,各个时代有它不同的主流艺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终于有人意识到人性的意义。
美术欣赏论文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精选11篇)美术欣赏论文篇1【摘要】美术欣赏课在中学教学中的宗旨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重视教师教学技巧的运用;结合现代教学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从而促进中学美术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中学教育;美术教育欣赏美术与进行美术都是创造的过程,整个美术欣赏过程是对欣赏者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经历路程。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时,会产生各种形象特征明显的视觉感受,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使欣赏者产生种种有关于各种事物或场景等的联系与想象,从而使欣赏者在自己的这种想象与关联之中产生作品的共鸣感。
而这种共鸣感则是来自于欣赏者通过对艺术者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深入体验和理解等一系列的视觉性思维活动。
一、美术欣赏课的概念所谓欣赏,作为欣赏者来说,一幅作品表现形式往往在画面上具有生动性,某一方面上容易触动观者记忆当中的某些形象画面,且作品往往来源于从生活,能够反映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满足人们从某一感情程度上的内心情感。
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所以对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艺术欣赏,就不会有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审美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个性,发展智力的方式。
二、中学美术教育的特点美术教育是一门发展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技术性学科。
在美术教育进程中,情感投入是必要的环节。
情感投入,一方面是教师能够把所讲述内容的情感倾注于美术课堂之中,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体会美术作品的精神和情感。
在美术课教室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程资源,比如剪纸或泥塑,剪纸或泥塑相对而言艺术感染力浓厚,比较浅显易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发性学习的成效会更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加入课堂户外教学,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艺术魅力。
中文摘要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是画坛超现实主义运动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没有用无意识的动作进行无控制的形象记录,而是采用理性的、有秩序的方法寻找和表现超现实的幻觉。
本文深入解读达利早期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画的内涵、艺术语言、风格特点等方面剖析达利对人的意识世界的洞幽察微的心理分析和表达能力。
达利在作品中把现实与梦境、幻觉相结合,把具体的细节描绘与任意的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现实与臆想、具象与抽象相混合的“超现实境界”。
这种在感观上给人以荒谬、怪诞的作品是达利主观构思而非潜意识的产物。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抽象画面、《记忆的永恒》、达利、荒诞派正文《记忆的永恒》是达利在1931年完成的布上油画,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画风。
《记忆的永恒》作于1931年,它受到弗洛依德的启迪,表现了一个错乱的梦幻世界。
我们看到,清晰的物体无序地散落在画面上。
那湿面饼般软塌塌的钟表尤其令人过目难忘。
无限深远的背景,给人以虚幻冷寂,怅然若失之感。
达利的绘画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充分展示了无意识的梦幻场景。
但实际上,这些看似偶得的幻觉形象,必定经过了画家相当的努力;而看似无意识的画面,必定是有意识计划的结果,甚至是惨淡经营的结果。
《记忆的永恒》也不例外。
弗洛依德曾这样对达利说,“你的艺术当中有什么东西使我感兴趣?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
”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
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
美学论文范文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和本质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关于审美的学科。
美学在艺术中的应用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它涉及到艺术的创作、鉴赏和理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美学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影响。
首先,美学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体现在艺术创作上。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会受到美学的启发和指导。
美学理论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理论基础和审美标准,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例如,现代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会考虑到美学原则,如对称、比例、色彩等,以达到作品的审美效果。
美学的应用使得当代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审美价值。
其次,美学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也体现在艺术鉴赏上。
美学理论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审美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通过美学的引导,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享受。
此外,美学的应用也促进了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考和讨论,有助于形成艺术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然而,美学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化,美学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
艺术家和观众对美学的理解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美学理论与当代艺术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
同时,美学的应用也需要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避免对某种特定审美标准的过分强调和偏见。
综上所述,美学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对艺术创作和鉴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学理论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理论基础和审美标准,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美学的应用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审美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然而,美学的应用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希望在未来的艺术实践中,美学能够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当代艺术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
论中西绘画媒介异同对审美影响摘要;中西方的绘画媒介的异同导致人们对其审美观念不同,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人考虑问题以人的思想知道比较多,所以西方人在绘画媒介上追求贴近生活和大自然。
而中国画以水墨媒介,强调的是意境,是画家意识中的东西。
关键词;媒介,油画,水墨,色彩,审美。
什么是绘画媒介? “艺术媒介是构建意象物态化产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已经是心灵化了的东西。
”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绘画媒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绘画媒介是绘画作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包括创作作品的材料、作品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等形式要素的组合;二是绘画媒介是一种艺术符号,它是熔铸了画家精神与情感的艺术传达的载体,因此,对绘画媒介的选择体现了画家的特质与画风。
不同的媒介对绘画形式上所产生的审美也是不同的。
西方的绘画媒介一水彩(粉),油画颜料为主。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了水彩颜料绘制成的画作。
水彩颜料一般都很透明,用胶水调制而成。
水彩画主要是借助水来表现色调浓淡和透明度,利用质地结实、吸水性适中的画纸和水彩颜料的掩映和渗融的作用,体现一种透明、明丽、轻盈、滋润和淋漓的艺术效果。
绘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水彩画家有泰纳、康斯泰勃尔等,这些以水彩为媒介的绘画,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感觉世界非常的柔和,舒适,真实,生活在这然的环境下是莫大的幸福。
其实油画媒介给人的感觉也是差不多的,厚重,真实,能表现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中国的水墨,飘逸,流畅,由画出诗,由诗而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画来抒发自己心中不畅或者是仕途不顺,借画抒情,都是以意而画,由请而画。
英国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谈到:艺术家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
媒介是他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
”事实上,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首先打交道的就是物质材料,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物质材料。
在不同的时代,因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材料。
艺术家对待物质材料的态度与一个普通人是不太一样的。
他注重的不是物质的功能方面,而是它的审美方面,他认识的研究各种物质材料的性能,目的是从中提取适合作审美表现或艺术表现的媒介。
在其“具象”的艺术作品中,构成其作品的物质材料性质
和效果常常被掩盖和淡化。
当人们欣赏这些作品时,注意的焦点常常不是落在构成其作品的物质材料上面,而是落在具体的形象和复杂的形式上面;人们感兴趣的不是那些实在的东西,而是那些虚构出来的东西。
在“抽象”的艺术作品中,以及那些结构相对简单、装饰相对较少的艺术作品中,物质材料的效果常常被强化和突出。
可以这样说,抽象性的发展是把具象绘画中媒介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状态的过程。
换句话说,抽象性是对媒介的能动利用。
例如,中国画里墨晕的效果,西画中油画色彩的艳丽等等。
人们在对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包含着对加工过的媒介物质特征的兴趣,而画家的创作过程,从某个方面来看,就是对发挥媒介某些特征的思考和处理。
与写实的绘画相比,我们容易产生这样一个错觉:写实绘画以其多样的对象要求,更可以炫耀于用色、体积和空间之间的控制技巧,而对于抽象性所表现出来的无规律、零散随意被认为是不被控制的,这实在是一个错误。
我们知道,对于视觉艺术而言,艺术家非常重要的当然首先是对生活的敏感,但表达语言的准确选择和锤炼同样重要,因为语言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内涵的价值。
在强调主观个性绘画中,技术性不仅仅是个人语言的一个支撑点,而且也是分辨真伪艺术家的一个最低的,也是可以度量的界线。
在它区别于现实世界而自成的艺术世界里,从一开始,这种语言就没有直接被模仿的对象,而是建立自己一套独特的体
系,产生一条与观众共鸣的纽带。
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审美范围内,一种单一的兴趣可使我们对某个类型和某一风格的艺术有所了解。
比如水彩画中常常用水彩透明的特性表现宁静的小河,秀丽的山村;利用水彩流动的性质、水与色交融的特性来表现迷蒙的雾景,浪漫的雨季等等,都能诱发我们对水彩媒介美的独特领会。
但是,如果过于片面追求,最终将限制我们的视野而走向审美的反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单一、重复的刺激将逐渐降低我们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我们对事物的感觉常常因为重复和习惯而变成没有感觉,随着感觉的丧失,事物将不可能再引起我们的注意、兴趣和惊奇。
另外,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陌生化”的观点也值得我们重视。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们对司空见惯、熟知的事物持续保持清醒的意识和新鲜的感受。
艺术创作中那些被人们所熟悉和习惯了的技法手段、视觉效果或形式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除了“理所当然”带来的麻木之外,无法再激起新的感受。
而为了激活人们新的感受,必须抛弃那些陈旧手法和形式,代以新奇的方式重新组织那些人们业已熟悉的材料,又让人们对它产生“陌生”的感觉。
事实上,从自己所熟悉和习惯了的事物中挣脱出来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例如水彩画中黑色的应用,习惯上,我们总是在黑色中掺入很多的水份,而这样去处理黑色时,
很难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沉着、稳健效果。
由于这个缘故使黑色在水彩画中的使用很谨慎。
而在刘寿祥先生的静物画中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他用几乎不加水的黑颜料浓浓的平涂在画中黑布的位置,干后用清水冲去浮色,然后用含水很少的画笔,概括精炼的擦出黑布的结构,黑布极具沉稳、坚实的质地感就跃然纸上。
整个过程是简单的,材料上突破也仅仅只是颜料中少掺一点水,但正是这“一点”在观念上却进了一步,能带给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
另外,不同的画种由于不同的媒介特点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感受。
如油画和水彩相比较,油画色易于厚涂,因凝脂的质地、色调、色阶的强度较大,由深的色调到浅的色调很多变化,因此易于表现物象的体面;经久,不易褪色,在视觉上有极强的色调冲击力。
而水彩轻薄透明,因其流动的性质,色调的深浅程度难定,因此不易表现物体的体面。
水彩用水稀释,追求水色交融,色彩冲击力弱且因为是在纸本上作画的缘故,易于褪色,且不经久;由于水彩材质上的这些特点,所以传统水彩更容易倾向于个人抒情的描写,更适宜表现雨、云雾的现象。
随着现代绘画语言的不断拓展,其材料的发展,已由观念的变更转为对物质材料的要求;同时,物质材料又直接反作用于绘画理念的成形,其间的关联需要另作探讨和研究。
在生活中,对物质材料各种表现性因素敏感和认识,对
审美上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画大多以单色水墨来表现自己的情怀和个人情趣,西方大多追求事物的结构和理性的东西,所以借以色彩丰富的颜料媒介,来表达需要。
中西方在绘画的媒介上不同,在表现自己不同的目的下,也给欣赏者留下不一样的审美观念,在欣赏西方油画色彩厚重艳丽的同时,还可以欣赏中国画的水墨飘逸和意境高远。
不同的物质完全不同感受
参考文献;《美学三讲》英国美学家鲍山葵
《论绘画媒介审美》
杂记:
1;中西方不同的绘画媒介,使得中西方绘画的方向发生了差异。
中西方的绘画之始祖都是岩画,从这个意义上说并没有媒介的不同。
在绘画主要功能是墓葬的时代,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也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中西方绘画差距的拉大主要是绘画分离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之后。
根据这一点,有人提出是当时的绘画媒介使得中西绘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因为在当时,东方的绘画工具主要是毛笔,而西方的绘画工具却是类似小刷子一般的画笔。
毛笔长于线条和渲染,而小刷子长于色块的平涂和颜色的混合。
这种说法有一定根据,但是解释不了一些关键问题。
比如何以在前绘画时期(就是绘画还没有分离成独立艺术的时候)中西绘画已经不尽相同——如果后来的壁画还可以用以上的方法解释,那么中西的原始岩画已经呈现不同面貌,这就难以用这类思路解释了。
2,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
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主流观点。
这个观点认为:东方思维方式倾向于概括性、直观性、感性;而西方思维方式倾向于归纳性、分析性、理性。
在艺术上则表现为:东方绘画追求的是以画面来传达个人的审美倾向、品位追求以及境界趣味;而西方绘画倾向用画面来分析客观世界(注意:这里要将“分析客观世界”和“描绘客观世界”严格的区别,简单说,前者包括后者,而后者不过是前者的一个方面的体现而已)。
这种观点比较直接,但是被一些人认为缺乏根本的说服力。
因为持此观点的人并没有试图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东西方的思维方式会发生这样的区别。
3,还有的人试图用自然环境的区别来解释这个问题。
大体是说东方自然环境受到大陆性的影像,重视描绘大陆山川的线条;而西方自然环境是海洋性为主,重视描绘海洋的光色变换;这个属于少数派,不过一些见解也可以参考,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