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

论文题目: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专业名称:

教师评语: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摘要文章介绍了霍妮生平和其所提出的神经症理论,主要包括了霍妮对神经症的界定、神经症的产生、治疗,并在最后对其理论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评价

1关于霍妮

卡伦、霍妮(Karen Horne)1885年9月16日出生于德国汉堡。大学期间,师从于弗洛伊德得意门生卡尔·亚伯拉罕,按受精神分析训练,于1915年获医学学位,成为柏林精神分析门诊的医生,1932年她应邀去美国,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期,人们正为吃、住和工作等基本生存条件而担忧,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言的为性的问题所困扰。面对这样的客观的现实,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开始了她修正正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观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认为“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如果我们未能详细了解某一特殊文化对个人所发生的种种影响,就不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霍妮特别对神经症作了深人地研究,撰写了大量的神经症方面的文章。她于1952年12月4日卒于纽约。重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

2 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也称神经官能症(psyctconeurosis),它是对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瘫病、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症等。但上述神经症都有程度、轻重不同的焦虑症状。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就认为:“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俱、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紊乱。从实际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们才应将它叫做神经症。”

从霍妮对神经症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神经症的断定用的是二维标准即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从文化标准来看,是神经症还是非神经症,“这完全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强加于其社会成员身上的行为和情感标准”,而“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和

个体环境。神经症和非神经症的判定应相对于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霍妮指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有谁声称他与他已故的祖父长时间的交谈,他一定会被称为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但在某些印第安部落里,这种与祖先对话的方式是公认的行为方式。”,所以,所谓患神经症的人就是指他的行为、情感、思维方式不同于同一文化中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模式,“神经症就是对该时代文化的心理行为模式的偏离。”

文化标准固然重要,但以它来断定神经症并不充分。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存在这样的事实:人们可能偏离着普遍的行为方式,但未必真正患有神经症;而许多人虽然表面上完全适应现存的生活方式,但在实际中可能患有严重的神经症,因此还应从心理维度来诊断。从心理标准来看,霍妮认为共同的文化背景会给人带来共同的心理问题,但社会文化环境不仅会给人们造成一些焦虑,同时也可能提供消除焦虑的措施。当一个人能很灵活自如的解决这些问题,求得心理平衡时,就不会形成神经症;如果缺乏应变性,其焦虑超过了文化环境所赋予的防御措施,就会产生神经症。

2.1神经症的起源

霍尼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温暖的氛围”,而家庭是儿童得到这种氛围最重要、最基本的环境。但是,父母由于自身的神经症无法让孩子体验到安全感,不良的抚养方式使儿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感到威胁;儿童被迫接受一种外来的强迫意愿;儿童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等,这使儿童内心产生一种排斥父母的力量,而儿童又因为弱小,渴望父母的满足、保护、关爱,两种力量的冲突由于关系的持久性而长期维持,霍妮把这一冲突称为基本冲突。基本冲突得不到解决必然产生焦虑,霍妮把由基本冲突产生的焦虑称为基本焦虑,即在一个潜在的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感觉到无助和孤立。基本焦虑导致儿童无法以真实自我与世界建构关系。真实自我不是形式意义上的整体而是一系列内在潜能的组合,包括气质、天赋、能力、秉性,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它人自发的真实情感健康成长的意愿源泉。为了消除基本焦虑,儿童通过建构人际关系防御策略来应对世界。人际关系策略的采取使儿童的情感和行为丧失了自发性,儿童无法以自发的情感与世界建构关系,儿童以抛弃其真实感情为代价,使行为和情感具有了强迫性。霍妮把这一过程称为自我疏离——与真实自我的疏离。因基本焦虑而引发的自我疏离是神经症发展最初也是一贯的神经症驱力。

2.2 神经症的人际关系策略

由基本冲突导致的基本焦虑包含三种因素:无助感、敌意、孤立感。儿童必须做出三种相应的人际关系策略去缓解这三种情感。霍妮把人际关系策略区分为趋众、逆众、离众。无

助感迫使儿童顺从他人,顺从他人可以缓解儿童的无助感。敌意导致逆众的人际关系策略,孤立感导致离众人际关系策略。但由于这三种人际关系策略本身是矛盾、不可协调的,会涉及到各不相同的性格构成和行为取向,因此,儿童被置于强烈的内心冲突之中。为了消除内心冲突,获得行为动力和整体感,个体会强调其中一种人际关系策略使其成为主导倾向。这一过程具有强制性,即个体必须通过强调一种人际策略来内心冲突。由基本焦虑到主导倾向的形成过程霍妮称之为“转移”。但是,其它转移倾向并没有消失,仍继续存在,主导倾向和非主导倾向的冲突为神经症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祸根。

主导倾向对个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导倾向的形成是神经症个体应付不良人际环境较为有效的工具,他只要占据其中的一种主导倾向,它的生活也能较为顺利。另一方面,它使个体应付了基本焦虑,使其获得了很强的统一感。主导倾向是一种防御策略,扼杀了行为和情感的自发性,使个体的行为和感情具有强制性和反应性,它造成了自我的变异,推动神经症的进一步发展。至此,以某种主导倾向生活的人可以称之为神经症患者。

趋众趋向为主导的人表现为善良、谦恭、有爱心、柔弱,竭力避免不和、竞争等有冲突的人际关系。他们强烈依赖他人,特别需要感情和认同,尤其是来自伙伴的。他们往往有过高估计与周围人意气相投、志趣相同的倾向,会主动去努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另一方面,他压制自己的进攻倾向,无法容忍他人锋芒外露、我行我素,不体谅他人等行为。

逆众趋向为主导的人与顺从型的人有完全相反的目标、品性、价值观。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一书中霍妮把逆众趋向改为自负倾向,并区分出三类不同的神经症人格——自恋的、完美主义的、傲慢——报复的。自恋倾向的人试图藉自我崇拜、魅力训练来驾御生活,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并用别人的爱慕、忠诚来确认对自我的评估,从而得到自己优过他人的感觉。完美倾向的人有很高的标准,认为自己完美无瑕,并把高标准强加于人,让别人尤其是伙伴来遵守,并在此基础上藐视他人。傲慢——报复型的人则追求报复性的胜利。

离众(超然)倾向为主导的人既不追逐爱慕,也不渴求主宰。他们向往自由自在、宁静、世外桃源的生活,压制内心的渴望避免被环境所左右。他们不仅逃避他人,也逃避自己。他们压抑、否认自己的感情和冲突达到无视冲突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霍妮是根据神经症的动力原则来进行类型的划分的。一个人具有上述的行为方式,并不一定意味着是神经症。判断是否是神经症的依据: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是否内置强制性,是否能弹性地应对各种情景。

2.3 神经症的心理内防御策略

儿童采用人际关系策略试图来对付基本焦虑,然后使其中一种策略占主导地位并抑制其他策略,以这种方式来处理各种策略之间的冲突。然而,这种人际关系策略并没有给患者带

来宁静的内心世界。主导倾向和非主导倾向之间的冲突以及随之相伴的无能、焦虑、软弱等感受迫使患者继续寻找进一步的防御,即心理内防御策略。心理内防御策略启动的标志是理想化形象的出现。

理想化形象为解决主导倾向和非主导倾向之间的冲突而产生,它通过强化主导倾向的价值观、情感取向、行为方式来以绝对的形式获得统一感。但压抑的非主导倾向并没有消失,冲突依然存在。为了获得更彻底的统一感和避免冲突带来的焦虑,个体创造了更完美的理想化形象。它把由基本冲突导致的三种性格结构整合进理想化形象的三个层面里,看成是丰富心灵的几个和谐部分。在这里,对立面显得很调和,主导倾向和非主导倾向所涉及的价值、信念、情感显得毫不冲突,相反被认为是种种崇高品质的超级组合,使个体获得彻底的统一感。在这一过程中,理想化形象代替真实自我成为各种意愿、动机、自我统一感的动力来源,进一步疏离了真实自我,使自我实现的力量从此趋向于实现理想化形象。

理想化形象是完美无暇的,实现它成为个体生活的全部意义。个体一方面为理想化自我(理想化形象随着神经症的发育逐渐变成理想化自我)感到强烈的骄傲,并据此对别人提出神经质的要求,按照自己的理想化自我要求受到相应的待遇,个体按照理想化自我的“专横的应该”(tyrannicalshoulds)来衡量一切,形成了霍妮称之为的“骄傲系统”。另一方面,当现实自我无法实现那些不具现实意义的理想化自我应该时,就会产生自我憎恨,即理想化自我憎恨现实自我的软弱无能,其结果就是产生了被鄙视的自我。自我憎恨及由理想化自我产生的内心冲突一旦增长,个体就会加强对理想化自我的认同,导致进一步的自我赞美(其结果是更强烈的自我憎恨和进一步的自我赞美)。自我憎恨和自我赞美成了一对不断恶性循环的冲突。为了应对由于理想化自我而带来的这种额外内心冲突,个体启动了以行为和想象来实现理想化自我的强迫性努力,即霍妮所谓的追求荣耀的过程。这种追求往往以渴求绝对事物的形式出现,其具体内容取决患者的主导倾向。骄傲系统的形成和追求荣耀的启动标志着患者走到了自我疏离的尽头。

2.4神经症的最终表现

为了应对最初的基本冲突而采取的人际关系策略却引发了主导倾向和非主导趋向之间的冲突,为了消除这一冲突而启动的理想化形象等一系列心理内策略却引发了自我疏离。神经症患者在防御策略的指引下,每一次消除冲突的努力都进一步加剧了冲突,促进了神经症的进一步恶化,造成个体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紊乱,并最终形成神经症的性格结构。

霍妮把由于防御性策略而形成的性格结构称之为保护性结构。保护性结构虽然表面上极具整体感,精心构造貌似坚固,实际上却极为脆弱和矛盾,患者时刻处于恐惧之中,不得不

小心翼翼应对内置冲突的性格结构,怕打破平衡、怕暴露冲突,怕精神错乱等,这都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具体神经症,如偏执狂、强迫症、人格衰竭等。霍妮区分了神经症的性格紊乱和神经症的临床症状两个概念。霍妮认为,各种各样的具体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临床症状,它可以表现各异,但都是由神经症的性格紊乱决定的。性格紊乱不一定引发具体的神经症症状,同样的性格紊乱也可以引发不同的神经症临床症状。霍妮还区分了情景性神经症和人格性神经症,前者是由于创伤性事件或由于外在的冲突性情景缺乏处理能力而形成的暂时的不良反应方式,后者是由于人际关系紊乱伴随着人格的形成而形成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功的采用人际关系策略与心理内防御策略应对神经症冲突的。神经症冲突持久得不到解决就会产生无望感,一方面,它可能会使一部分人放弃对生活的认真探索而转向生活的边缘,试图从某种刺激性行为,如过度抽烟、酗酒、纵欲,中攫取幸福。这就会使神经症患者成为老烟枪、酗酒狂、纵欲狂。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使神经症患者极具破坏性,通过奴役、玩弄、挫败他人以求代偿自己的生活成为虐待狂。

3神经症的治疗

霍妮的神经症理论是服务于治疗目的的。从上述霍妮关于神经症的揭示可以看出她对神经症的实质的独特理解。她认为神经症是焦虑、由对抗这些焦虑的防御策略、由缓和内心冲突的努力等等所造成的心理紊乱,当这种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的共同行为模式,就是所谓神经症。霍妮认为人生来具有实现自己潜能的建设性力量,神经症治疗就在于使病人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将其天赋中的建设性力量引向自我实现的轨道。

霍妮虽然也使用弗洛伊德创立的诸如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技术,但使用这些技术主要不是挖掘与性有关的早期经验。霍妮重视的是早期的亲子关系。尽管如此,霍妮还是反对夸大早期经验的作用。霍妮主张把分析治疗集中于病人的神经质需要和人格结构,以帮助病人克服冲突,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和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倡导自我分析是霍妮对精神分析治疗的一大贡献。霍妮在《自我分析》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自我分析的态度、规则、步骤和方法,以缓解社会对分析治疗的广泛需要与专家治疗的局限性(专家少、治疗费用高、费时等)的矛盾。当然,霍妮倡导自我分析并不是要取消专家治疗,而是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

4 评价

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她以当仁不让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

顽强鲜明的个性,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并最先建立起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基本框架。她善于吸收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新成果,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文化条件创建了一种新的神经症病理学,一方面继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将着重点从本能与文化的矛盾转移到文化本身的矛盾,强调自我分析,使精神分析治疗更广泛更有效地满足现代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霍妮坚信人生来具有自我实现的建设性力量,这种乐观主义的信念好比一股清新的空气,驱散了弗洛伊德造成的、而荣格的神秘主义和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理论又无能为力的悲观氛围。在这个意义上,可将其视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学的先驱。

但霍妮的分析重点是早期亲子关系失调所导致的对儿童安全感的威胁,这就把丰富复杂、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简单化了。尽管她反对过分重视早期经验,尽管他有较开阔的社会文化视野,还是没能真正克服弗洛伊德的早期经验决定论。其次,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创立一套完整的社会改革理论固然超出了职业范围,但霍妮一方面指出了现存社会文化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只关心个人如何去适应这种文化,没有提出社会改革的要求。相对于弗洛伊德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态度,霍妮在这一点上是一种倒退。

参考文献

[1]IngramDH, LernerJA.HorneyTheory:AnObjectRelationsTheory[J]AmericanJournalofPsychoanalysis,1992,52(1):37-44.

[2]ParisBJ.IntroductiontoKarenHorney[J].AmericanJournalofPsychoanalysis,1996,56(2):135-140.

[3]

IngramDH.TheHofgeismarlectures:AcontemporaryoverviewofHorneyanpsychoanalysis[J].AmericanJournalofPsychoanalysis,2001,61(2)

:113-141.

[4]ParisBJ.KarenHorney'svisionoftheself[J].AmericanJournalofPsychoanalysis,1999,59(2):157-166.

[5]郭永玉. 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02:119-122.

[6]刘启珍. 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

[7]刘翔平. 霍妮的神经症理论概观[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02:62-65.

[8]张爱群,郭本禹. 凯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及其价值[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85-88.

[9]子叶. 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J]. 哲学动态,1990,09:28-32.

[10]张灏,李乐平. 霍妮新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综述[A].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

文集[C].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2007:6.

[11]孙琴干. 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8:56-57.

[12]丁建略,田浩. 霍妮神经症理论述评[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06:43-45.

[13]刘红. 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现代家庭人格教育的启示[J].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8,02:38-41.

[14]汪新建. 霍妮对神经症人格的社会文化视角分析[J]. 医学与哲学,2000,10:47-49.

[15]丁建略,黄冬梅. 论霍妮神经症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J]. 心理学探新,2008,01:21-24.

霍妮思想概1

霍妮思想概述 摘要] 凯伦_ 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是一位著名的美籍德裔女精神分析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先驱。她和弗洛伊徳一样,从临床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焦虑理论,并且在此焦虑理论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神经症理论。本文将介绍其神经症理论并对其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 霍妮;基本焦虑;神经症;人格分型;人性 [正文] 一、基本焦虑 霍妮认为社会文化的矛盾所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将环境及其困难置于问题的中心。但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神经症“最终是由人际关系的障碍决定的”。这种障碍往往首先存在于神经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关系之间。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霍妮将这类父母行为称为“基本罪恶”。一个儿童的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霍妮称这种敌意为基本敌意。这样,儿童就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由于无能无助之感,由于害怕,由于敌意所导致的内疚之感等等,使他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基本敌意很容易泛化到整个世界和一切人,使人感到世间的

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这是一种在内心不知不觉地积累并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和无能之感,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助、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一种置身于一个充满欺诈、妒嫉、怨恨、背叛和荒诞的世界中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块随时有可能滋生神经症的肥沃土壤”。 可见,霍妮的焦虑理论还是在精神分析理论框架里,其将焦虑最终归因于童年的亲子关系中。 二、神经症需要 由于处于一种被设想为具有的一种潜在敌意的世界中,孩童感到孤独和无助。其基本焦虑的限制性压力阻止儿童以其自发的真正情感与他人打交道,而且,更主要的是,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苦,为了减轻这些基本焦虑,不安全感,儿童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无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称之为神经质需要。她在《自我分析》一书中,列举了10种常见的神经质需要: 1、对友受和赞许的神经质需要。 2、对主宰其生活的伙伴的神经质需要。 3、将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神经质需要。 4、对权力的神经质需要。5.对利用他人、剥削他人的神经质需要。6、对社会认和声望的神经质需要。7、对个人崇拜的神经质需要。8、对个人成就和野心的神经质需要。9、对自足和自立的神经质需要。10、对完美无缺的神经质需要。 上述需要的内容本身并非神经质的,正常人也需要友爱、赞许、伙伴、回避、节俭、权力、声望、成就、完美等等,但神经症的需要盲目地偏执于一种或少数

卡伦 霍妮 精神分析理论精要

霍妮的成熟理论 2009-01-26作者: zm 联系作者从《精神分析新法》一书开始,霍妮将神经症的中心特征,看作是因环境中压抑的力量而产生的对“自然本我”的扭曲。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恢复自我,重获自发性,并找到自己的重心。霍妮在一篇名为《你能固守立场吗?》(1939)的论文中提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术语,后于《自我分析》(1942)中再次提到,并首次采用“自我实现”的说法。《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开篇,霍妮即对健康的人格发展与神经质的发展进行比较区分,前者个人能意识到他们的潜能,后者人们则与真实的自我疏离。该书副标题为“实现自我的奋斗”,她的真实自我概念既是对健康心理也是对神经症认识的基础。 真实的自我并非一成不变的存在,它是整套“内在的潜能”--包括气质、才智、能力、禀性等--这些都是我们基因组合的一部分,而且需要有利的环境来培养发展。它不是学习的产物,因为没人能被教作自我;但它亦非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无动于衷,它是在能够提供多种发展途径的外部世界中通过相互作用得到实现的。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尽管如此,婴幼期的某些特定条件是每个人实现自我必不可少的。能使儿童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温暖氛围”,对儿童各种需要的善意满足,以及与周围其他人“愿望和意志的正常摩擦”皆属此类。 当父母由于神经症不能爱孩子,甚至不将他视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时,孩子会产生基本焦虑,阻碍他“自发地以真实情感将自己与其他人联系起来,迫使他寻找方法应对”。这时孩子的感情和行为已不纯粹是自我的表达,而被防卫策略左右。 霍妮的成熟理论描述了这些防卫策略,将它们归总入精密的分类。《我们的内心冲突》一书中,她致力于人际关系策略及导致其产生的矛盾根源;而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她对心理防卫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解说,并把它与人际关系策略结合--虽然结合得不甚完美。 霍妮于《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向“只重心理或人际关系因素两者之一”的做法提出警告,认为神经症可被理解成为“只是一个过程,此过程中人际关系矛盾导致特定的心理完形,后者反过来又依赖于并修正旧有的人际关系模式”。与此同时,她又漠视自己的警告,过分强调心理因素。这就给读者出了难题。因为人际关系矛盾导致心理完形,所以最为逻辑地展示她理论的方法应从人际关系开始。《我们的内心冲突》中她是这样做的。可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她急于表述最新的观点,首先讨论了心理策略,有时甚至将人际关系的解决追溯至心理原因,以致造成一些观念的混淆。这里我将她最后两本著作中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澄清混淆,使《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一书更易理解。 为了克服导致产生基本焦虑的不安全感、不被喜爱感和不受重视感,人们可能采取顺从或自我谦避的方法迎合他人,可能以攻击或自负的方式对抗他人,也可能变得超脱、与世无争,远离人群。霍妮在《我们的内心冲突》里采用前一组说法(顺从的、攻击的、超脱的),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则采用后一组(自我谦避的、自负的、与世无争的),其实这些倾向通常都交替发生。健康人能在三种取向里灵活变通地转移,但对自我疏离的人,转移是强迫性的,不加区分的。每种解决方法都包含有行为方式、个性特质的萃集,正义观及有关人性、人类价值和人类状况的整套信念,同时还包含与命运的一笔交易,依从该种方法被认为可获回报。在不同的防卫转移中,涉及基本焦虑的某一因素被夸大了:如顺从方法中的无助,攻击方法中的敌意,超脱方法中的孤立。由于产生基本焦虑的状况必然会滋生以上所有三种情感,个人就必须同时做出三种防卫转移;又由于这些转移涉及各不相同的性格构成和价值体系,他们就会被内心冲突所折磨。为获得某种完整感,他们会强调某一类转移强于其他,成为主导性格或自我谦避,或自负,或超脱的人。性格和环境因素在他们各自情形中的特有结合则决定他们强调哪种转移。 其余的倾向依然继续存在,它们潜意识地在伪装下以迂回的方式得到表现。不同转移间的矛盾虽无法解决,但可以简单地转入地下。当被湮没的倾向由于某种原因渐进表面,个人会体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 最初,人们并不认为内疚感在神经症中有重要作用。对它们的研究,都是与力比多冲动或前生殖器的幻想或**的性质联系在一起。但是,很少有人像马西诺斯基那样声称,所有的神经症都是内疚神经症。只是在“超我”的概念形成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内疚感,并把它们当作神经症原动力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实际上,强调内疚感,尤其是无意识内疚感理论和受虐狂概念,只是“超我”概念的其他方面。我之所以把它们分开加以论述,是因为某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可以得到恰当的关注。 在某些情况下,内疚感也许就当作内疚感来表达,因此可能使整个情形蒙上阴影。它们要么是普通的无用感,要么依附于特殊的行动、冲动、思想、与**有关的幻想、**、涉及亲爱的人的死亡愿望等等。但是,从临床上来说,导致确信内疚感在神经症中起了广泛而主导作用的,不光是这些相对来说较小出现的直接表达方式,更是那些经常出现的间接表达方式。在那些被认为是构成内疚感的众多现象中,我将讨论一些特别重要的。 首先,某些类型的神经症病人沉湎于涉及每件事情的或明或暗的自我谴责:伤害别人的感情,为人卑鄙,不诚实,尖刻,想毁掉每个人,懒惰,虚弱,不守时。这种反责通常与愿意承担不幸事件的责任有关,这种事件大可以大到谋杀一位达官贵人,小可以小到患了感冒。这类人生病时,这责怪自己没有保重身体,没有穿足衣服,没有及时求医,或者没有防范传染病。如果朋友有段时间没有拜访,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思量又思量,是否可能伤害过朋友的情感。如果约会有误,他觉得肯定是他的过错,是他没有听仔细。 有时候,这种自我谴责表现为没完没了地思考他本该说些什么,本该做些什么,或者不该忘记做什么,不该太过分以致排除了其他活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 论文题目: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专业名称: 教师评语: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摘要文章介绍了霍妮生平和其所提出的神经症理论,主要包括了霍妮对神经症的界定、神经症的产生、治疗,并在最后对其理论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评价 1关于霍妮 卡伦、霍妮(Karen Horne)1885年9月16日出生于德国汉堡。大学期间,师从于弗洛伊德得意门生卡尔·亚伯拉罕,按受精神分析训练,于1915年获医学学位,成为柏林精神分析门诊的医生,1932年她应邀去美国,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期,人们正为吃、住和工作等基本生存条件而担忧,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言的为性的问题所困扰。面对这样的客观的现实,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开始了她修正正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观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认为“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如果我们未能详细了解某一特殊文化对个人所发生的种种影响,就不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霍妮特别对神经症作了深人地研究,撰写了大量的神经症方面的文章。她于1952年12月4日卒于纽约。重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 2 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也称神经官能症(psyctconeurosis),它是对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瘫病、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症等。但上述神经症都有程度、轻重不同的焦虑症状。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就认为:“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俱、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紊乱。从实际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们才应将它叫做神经症。” 从霍妮对神经症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神经症的断定用的是二维标准即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从文化标准来看,是神经症还是非神经症,“这完全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强加于其社会成员身上的行为和情感标准”,而“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和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徐博文解读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徐博文解读 关于作者 卡伦·霍妮,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享誉世界的精神分析学家和治疗师。1885年9月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早年在柏林大学完成医学博士学位后,开创了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后期与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传统精神分析学派产生分歧,开始了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霍妮的思想在心理学之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文化、传记、性别、哲学、宗教等研究领域,一些学者积极运用霍妮的理论和方法在这些领域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于本书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可以称为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山之作,它开辟了精神分析运动的新方向。本书系统论证了社会文化因素与神经症人格形成之间的关系,大胆否定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提出“文化决定论”的核心主张。本书一经出版就受到西方心理学界的普遍好评,之后多次再版重印,一跃成为西方当代心理学的一部经典畅销书。虽然这本书属于学术书籍,涉及不少专业理论,但总体而言,它的语言平实,例子运用得贴切自然,对人与社会的洞察细腻而不失深刻。不仅如此,出版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这本书,其中的诸多观点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人与社会生活,能很好地帮助读者认识自己,调整心态,对抗我们内心的冲突。 核心内容 首先,对神经症人格的定义进行了解读;其次,列举了神经症患者共有的几个病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神经症人格形成的原因——人们的内心焦虑和为对抗焦虑所建立的心理防御机制;最后,为读者对抗焦虑、避免神经症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全书大约有19万字,我将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

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大学生心理的指导作用

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大学生心理的指导 作用 【摘要】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以社会文化视角剖析了神经症的病因与发展,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因其幼稚与成熟并存的心理特点,其产生的心理问题不适合用道德说教的方式解决。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不仅可以用于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整,也可以在高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挥与传统心理咨询相互补的作用。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理论;大学生;心理咨询 卡伦·霍妮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人物。她以追求安全感、消除焦虑的神经症驱力为线索,纵向地探讨了神经症的动态过程[1],其思想深刻、细微而又不乏严谨,使我们得以看穿神经症各种表面现象而深入发现其共有的逻辑结构。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内容。当今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数见不鲜,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一些实用的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霍妮的理论比较简单易懂,且其社会文化的视角也容易被接受,因此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一、霍妮的神经症理论概述

霍妮把人格分成三部分: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真实自我。其中现实自我是个体当下心身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是个体的潜能总和。神经症患者的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现实自我产生冲突,他们脱离了真实自我所提供的可能性,以一种幻想的完美形象去排斥现实自我,对自己和他人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2]在处事上,他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些内心指令,这些内心指令包含了“神经症患者应该能做的、能存在的、能感到的、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及一切他不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做些什么等方面的禁忌”[3]。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外界对我们的施压——父母希望子女成龙成凤,朋友要求忠诚,领导青睐能干等——而使自己想要的比真实的自己多得多。而这种偏差最初来自儿童在被父母抚养过程中的冲突。儿童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想要得到父母的保护和关爱。但父母望子成龙的希望施加压力于儿童,这会给儿童带来矛盾:一方面父母是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是危胁的来源。于是产生了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个体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去形成让父母满意的理想自我。这个理想自我并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而是以他人期望为参考,形成行为的强迫性。当这种强迫性要求令身体无法承担时,神经症症状就会产生以使个体放弃对完美的追求。 因为强烈的神经症需要,神经症患者放弃了人际间的原本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曾茂春 摘要: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她将神经症置于文化和 心理的二维标准,认为神经症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焦虑和基本敌意,对基本焦虑的不恰当的防御方式使得个体与他人和自我关系的失调,并最终导致神经症的产生。基于对人格倾向和神经症的理解,霍妮提出了自己的治疗目标和步骤。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理论;人格倾向 一、霍妮生平及学术思想 (一)生平 凯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家庭。1906年进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191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霍妮先后师从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卡尔·阿伯拉罕及弗洛伊德的虔诚信徒汉斯·萨奇斯,接受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1917年,霍妮发表了她的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1918年霍妮成为一名精神分析临床医生。1920年到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任教。1932年,为了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霍妮接受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弗兰兹·亚历山大的邀请,离开柏林来到美国,并担任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霍妮任职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在该所任教并训练精神分析人员,创办诊所、开业行医。在此期间,她著书立说,培养学生,宣传她的思想,直到1952年去世。 (二)学术思想 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人物,她继承了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的一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扬弃。她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就是在批判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37年出版的《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是霍妮的第一部

重要代表作,标志着她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的自己的独特思想。在本书中霍妮引入了社会和文化因素来说明和解释人 的心理和人的精神疾病,认为神经症的驱动力量不是先天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人际关系失调所形成的。她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人类行为中的生物学因素而忽视社会与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的倾向。这一思想在后来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及其他专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这一基本前提和基本取向的批判,使她的理论和传统的精神分析发生了偏离,也正是由于她的理论的社会文化定位改变了整个精神分析的方向。 虽然霍妮对弗洛伊德的理论采取了全面批判的态度,但她并没有彻底抛弃弗洛伊德。她认为,弗洛伊德提供的基本原则仍然是自己前进的基点,她推动的仍然是弗洛伊德的事业。她曾说“如果认为精神分析完全是由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大量理论构成的,那么,我在这里做的就不是精神分析。然而,如果认为精神分析的本质在于某种基本的思想倾向,它涉及的是无意识过程的作用,无意识行为表现的各种方式,使这些过程进入意识的治疗形式,那么,我在这里所做的就是精神分析。”[1] 由此可以看出,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的形成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继承、批判和发展。霍妮的主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以及由其弟子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1967)。 二、霍妮的神经症理论概述 (一)神经症的标准及其含义 1、文化标准 在霍妮看来,研究神经症必须首先确定什么是神经症,即判断神经症的标准是什么。对此她认为,神经症这一概念既有心理的含义,又有文化的含义。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或什么是正常人,对于什么是心理疾病或什么是神经症,首先“应用的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与我们时代的普遍认可的行为模式合拍。”[2] 霍妮把社会文化看作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决定因素。她认为,由于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启示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启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特质的综合体,而这些稳定的特质会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人格的社会文化取向(Socialculturalper-spective)强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亚文化环境及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对人格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其基本假设是文化不应只看作是影响人格形成过程的因素之一,人格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产物。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考察个人行为模式与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关系。社会文化取向人格思想将人格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从动态的角度理解人格问题,将人重新放回其生活的环境中,使人更加真实,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对人格理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无疑会对现代人格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1.社会文化取向人格思想 1.1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1.1.1人类文化学派观点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人类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

和他的学生米德、本尼迪克特和萨丕尔等人。博厄斯认为,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强调“通过对文化决定人格的研究,可以解释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使文化与社会行为真正结合起来”。米德、本尼迪克特和萨丕尔则将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理论的观念引入人类学领域进行研究,全面阐述了文化塑造人格的思想。概括而言,这一学派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人格。人类之所以有各种不同的行为模式,是由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决定的。文化给个人提供了生活的素材,个人正是被局限在这种素材中发展。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符合自己文化特点的人格特征。其次,童年期的教养方式和社会环境对人格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类本质确有使人难以置信的适应性,他们对于不同的文化可以精确恰当地分别做出反应,所以不同文化中个体间的差异也和同一文化中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一样,几乎无例外地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尤其是童年的早期经历而各种条件又是受文化所决定”。zhlzw.com中华勵志网博厄斯和米德、本尼迪克特和萨丕尔的研究与文化决定论直接推动了精神分析的发展,新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的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观点。

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及启示

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及启示 摘要:幸福的人,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留守儿童心理和人格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其发展问题倍受关注,文章从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出发,试析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发展表现以及影响等系列问题,并从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结合的角度,提出消解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教育启示 童年期是人格形成的奠基时期,健康的人格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人数已达6100万之多,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经历,成长之路充满了波折[1]。他们的心理健康倍受瞩目,尤其是部分留守儿童长期体验亲情缺失、孤独、焦虑等负性情绪,不断沉淀在心灵深处,形成了稳定的人格结构,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成长。这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深层的人格问题。本文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出发,试析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发展及核心表现,并就其消解之道提出对策。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卡伦·霍妮(KarenDanielsenHorney,1885-1952)。目前,就笔者所查询到的文献中,大多数研究主要是运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对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与阐释,挖掘剖析人物性格或人物悲剧的病因。如:HamidFarahmandian运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对詹姆斯·乔伊斯小说进行研究,剖析其小说中人物的性格[2]。赵梦鸽、戚涛等[3]从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入手,阐述了文化和环境对人格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分析了小说中威尔赫姆的顺从型人格。蒋军[4]从霍妮式视角对《密码》进行解读,剖析其作品中的人物特点与悲剧成因。王博[5]以神经症人格作为分析视角,对索菲亚·科波拉电影人物的人格形象进行剖析。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就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大量的研究主要聚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学校适应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内容。如:梁沁苗、袁书、李宏翰等[6]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焦虑、忧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农村

《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 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 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1]。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

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2]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所谓超我,也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主要是习俗教育的产物。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伊低的冲动。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1.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存在动力过程、人格化过程、和认知过程三个发展过程。 沙利文认为人格乃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相对持久的模式,人格从来不能够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模式中有两个基本的倾向。一是对满足的追求,一是对安全的追求。沙利文把这两种基本的倾向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沙利文用人格化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式,人格化是个体对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满足和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人格化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人格化,一种是他人的人格化。“在儿童人格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焦虑,主要来自于婴儿期的无助情境。假如没有受到很好的养育,婴儿就会焦虑,过多的焦虑会导致儿童企图回避社会情境产生坏妈妈的人格化,反之会产生好妈妈的人格化”。[3] 沙利文把人类的所有经验都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未分化模式,这种经验是混乱的、无组织的、模糊的。婴儿的经验就属于这一

《又来了,爱情》人物性格的霍妮式心理分析解读

《又来了,爱情》人物性格的霍妮式心理分析解读多丽丝·莱辛是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创作题材广泛且形式多样,小说、话剧、诗歌、散文、传记等均有涉及。《又来了,爱情》是她从科幻主题回归现实主题的力作。该作品向读者证实了莱辛在刻画人物方面的非凡天赋。莱辛在《又来了,爱情》中刻画了多个面临各种心理问题,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本文认为,这些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由不同性格导致的行为方式都与精神分析社会文化 学派的先驱及主要代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十分相符。本文以霍妮理论中的三种人格类型定义为基础,以文本细读的方法分四章探讨《又来了,爱情》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第一章简要介绍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包括基本焦虑和应对基本焦虑的各种防御策略。第二章到第四章从文本入手,分析了分属于敌对型、退缩型和顺从型人格类型的人物:哈尔、朱莉、史蒂芬和莎拉。霍妮认为,人的童年经历对后期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本文指出,童年时期母亲的偏爱是哈尔敌对型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除分析其占主导地位的敌对型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本文还挖掘了哈尔被压抑的顺从型人格趋势,揭 示了哈尔性格的复杂性。朱莉的私生女身份和两次失败的爱情经历使其成为退缩型的人物。但其性格发展是动态的,敌对型人格趋势对其也有影响。其自杀行为既是退缩型性格导致的逃避现实的结果,也是其受到压抑的敌对型性格趋势反抗旧俗的手段。第四章为全文重点,除讨论顺从型人物史蒂芬性格形成的原因和行为及其被压抑的敌对 型人格特征之外,还以小说主人公莎拉的经历为例,重点阐述了解决

内心冲突和克服性格缺陷的途径。本文结论认为,莱辛在《又来了,爱情》中的人物塑造不仅是对人物本身复杂性格结构的体现,而且是对人类心理变化和发展的深入探讨。通过分析莎拉内心冲突的解决过程,我们认为,人的自我认识是长期而痛苦的,老年人尤甚,因为他们面临着外在形象与内心真实之间的矛盾。所以,表现莎拉解决内心冲突的意义也是莱辛为遭受神经症困扰的人们提供的一剂良方。此外,莱辛对老年人这个边缘化人群的关注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析《又来了,爱情》的人物形象,旨在挖掘小说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现实性,提供解读莱辛作品的新视角,同时期待读者和批评界对《又来了,爱情》给予更多关注。

精神分析视角下霍华德·雅各布森的《芬克勒问题》解读

精神分析视角下霍华德·雅各布森的《芬克勒问题》解读 霍华德·雅各布森(Howard Jacobson,1942-)是英国犹太裔小说家、专栏作家,以喜剧创作见长,尤其善于描写困境中的英国犹太人。2010年,他凭借自己的第十一部小说《芬克勒问题》(The Finkler Question)摘得布克奖桂冠。 小说以主人公特雷斯洛夫和他的犹太朋友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展现了性格各异的英国伦敦犹太人的生活境况。本论文运用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的理论对小说《芬克勒问题》进行解读。 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理论”,其中包含基本焦虑、神经症人格、亲近人和对抗人的防御策略等基本概念。霍妮认为人们为解决因感到不安全、不被喜爱、无价值而产生的焦虑,否认自己的真实情感,精心设计出人际间及心理内部的防卫策略。 霍妮还从社会文化环境出发,将个人童年经历作为重要因素,揭示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人成长造成的影响。本论文分析了特雷斯洛夫和芬克勒产生基本焦虑的原因、神经症形成后进行对抗的防御策略以及两人向好转变的因素。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从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批评理论、研究问题及章节分布等方面对论文展开介绍。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童年经历和成人之后的社会生活两方面分析了特雷斯洛夫和芬克勒产生基本焦虑的原因及不同的对抗焦虑的防御策略:亲近人和对抗人。第四章分析了两人因受到不同人物和事件的影响而向好的方面转变。 第五章总结全文,通过对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分析,及其表现的不同神经症人格,指出除了带有童年印记的个人自身特征外,社会文化环境也对神经症的产生和恢复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用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

霍妮相关理论在咨询中的活用

霍妮相关理论在咨询中的活用 活用霍妮的相关理论,将神经症发展变化的程度归纳为三个阶段:理想化自我层级、外归因层级、自我分离层级,并通过数字化形象地呈现其内在变化结果,便于咨客理解和接受,促其改變。 标签:神经症阶段能量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534-01 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1]、《神经症与人的成长》[2]等专著中细致入微地描述了神经症的内在心理轨迹及变化规律,也涉及到症者发展不同程度的阐述,但多散落在不同的章节中,有关神经症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没有形成最终的结论。我们在咨询实践中,结合霍妮的有关论述,提炼出神经症发展的三个阶段:理想化自我层级、外归因层级、自我分离层级。这是从内在角度来分析症者自体变化程度的最根本标准,借此可以有效判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转归[3]。 一、概述 神经症者内在无数的冲突来源于定位的静态化,症者先把自己摆在高位之上,当这一切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症者就会恼羞成怒地攻击外界来缓解内压,但当发展到怨责别人、攻击环境也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仍然抵制着、对抗着、挣扎着,就是为了不去面对自身的冲突,最终不得不陷入精神恍忽的境地,以脱离现实来化解自身越积压越难化解的冲突,其严重程度可划分为三个层级。 理想化自我层:运用大量掩饰手法和主观扭曲现实的防御机制来保护完美自我形象。不同的年龄段表现不一样,在青少年阶段,主要表现为思维上坚守幼稚,行为上自恋自迷。在成年阶段主要表现为唯我独尊和极度自负。 外归因层:为缓解积累的内在压力,找个替罪羊(他人或者社会)而大肆宣泄。主要表现为推卸责任、寻找借口、挑剔、攻击、武断、漠视、否认等。 自我分离层:为了内在的一致性,思维上完全扭曲客观现实,并与自我分离。主要表现为偏执、多疑、顽固、虚幻、麻木、人格解体等。 二、发展变化公式: 在实际咨询中,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公式,可以用数字向咨客形象地阐述神经症内在变化规律,便于他们的理解,达到促其改变的最终目的。 具体公式为:结果=规划×10%+执行×30%+创意解决×60%=(规划×折扣)

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

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 ———读后感如果说20世纪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作为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来记载的话,那么心理学研究还有一次颇具历史意义的变革,即女性价值观取向的学说建立,同样是石破天惊的,而扭转这一乾坤的大师就是《文明时代的神经质人格》的作者卡伦·霍妮。 ——徐光兴华东师范大学《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是一本写病态人格的书,书中大段大段是对病态人格个人行为的描述。这样的描述方式也有它的好处,它提供了让我们思考遨游的空间和材料。比如书中提到的很多病态人格行为,其实在大部分正常人身上也能见到,我就一边读一边发散“这是谁谁的样子……那是谁谁的毛病……”,当然也能时常观见自己的问题。正如作者开篇解释的那样,很多情况下,区分病态和正常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并且一定是以特定的社会时代文化为背景,而当站在人类学的视角上观察时,很多所谓的病态人格在换个背景以后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正常的。 霍妮的基本思想是: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环境,如果不能了解某类特定文化对个人发生的种种影响,也就不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及其内心冲突的本质。关于神经症,霍妮提出了“情境神经症”与“性格神经症”的概念。“性格神经症”乃是由人格障碍所导致。但所有的神经症共同的基本因素是“焦虑”,以及为对抗焦虑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本书的重点在于强调神经症患者实际存在的冲突和他为解决这些冲突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神经症患者实际存在的焦虑和他为对抗这些焦虑所建立的防御系统。书中较大的篇幅放在了对病态人格焦虑情绪的描述上,作者偏向于从各种因素的逻辑联系上分析引发焦虑的条件、焦虑引发的结果、逃避焦虑的方式及其内在动力等。她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遗传禀赋、童年经历等个人特征,但本质上却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霍妮将道德价值,社会文化重新引入精神分析,用来解决对内心冲突的研究,她的分析著作以一种哲学方式给因为内心冲突而备受煎熬的神经症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音。 关于焦虑 读卡伦·霍妮的书,让我感觉是一个自我检查,自我反省的过程。反思自己,检查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语言简单朴实,不像弗洛伊德的书那么晦涩难懂,也不像弗洛伊德习惯把问题解释为生物特性,卡伦·霍妮更偏向于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她认为导致神经症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焦虑,焦虑是神经症的动力核心。焦虑是什么,是指个人面对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而产生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我们内心种种自发的、不自发的反应都是来面对和抵抗焦虑。 我一直自觉自己并不没有多少焦虑,偶尔面对考试时才会有一些焦虑,然而读到后面,我发现自己的焦虑那么多,正如作者所言,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有焦虑,

霍妮对神经症人格的分析

霍妮对神经症人格的分析 姬雪松 如果说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是维多利亚时代所孕育的,即它是弗洛伊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精神的反映,那么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所赖以产生的时代精神已开始发生变化,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墨菲所描述的:“2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开始在每一次有关人类行为的概述以后都加入‘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一短句,正如在上一个20年代中开始给‘本能’一词加引用号一样。”霍妮(Horney, K)这个曾接受过严格、系统的经典精神分析训练的人格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切,并力图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把它反映到学术研究和治疗实践中。她说:“虽然我保留着我所重视的弗洛伊德教导的基本理论,但是我觉得,为了得到更好地理解,使我的研究走向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方向。”这里所谓的“不同方向”,便是指否定“性”因素的突出地位、摒弃本能论和力比多的概念,转而把焦点集中于文化因素如何对人产生影响;社会条件如何制约心理与行为;以及社会文化与神经症有怎样的关联等等。在霍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围绕着神经症人格问题所展开的讨论。 基本焦虑 霍妮确信,神经症是由不适当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并把分析重点置于儿童和双亲的关系即亲子关系上。她认为,儿童最基本的需要是获得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恰是由父母提供的。若父母能予子女以真正的关心和爱抚,他们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其身心便可得到正常的发展;相反,若父母不能提供甚至损害儿童的安全感,将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在霍妮看来,父母损害儿童安全感的行为方式主要有:冷漠、拒斥、敌意、奚落、羞辱、怪癖、不守诺言等等,父母如果总是采用上述某种或几种方式对待儿童,儿童就会产生出一种对父母的敌意,然而社会文化对此是不容许的,所以儿童必须要压抑它。由此,儿童会被置于一种不幸的处境之中:一方面对父母怀有敌意;另一方面必须压抑敌意,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赖他们。更为不幸的是,由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所造成的这种敌意还会泛化和投射到周围的世界和所有的其他人身上,儿童会认为身边的一切人和一切事都是不可信赖的,都存在着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势必会体验到一种“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即“一个儿童在潜伏着互相敌视的世界里所产生的那种孤立无援的情感。”霍妮说:“我所提及的这些因素产生孕育出的那种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并向各方面渗透,它是一块随时都有可能滋生神经症的沃土。因为它在神经症中起着根本的作用,我给它冠以一个特定的名称:基本焦虑,它与基本敌意不可分割地相互交织在一起。” 简言之,父母与儿童不当的关系引起儿童的敌意,敌意又被投射到身边的一切人和一切事上,从而引起基本焦虑,正是这种焦虑,为神经症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神经症人格 如前所述,基本焦虑是一种孤立无助的痛苦体验,所以,个体必然要发展出若干的行为策略尽可能地将其降低到最小程度。霍妮把这些行为策略叫做神经症性的需求或神经症人格的表现,她创造性地将其归纳为如下10种: 1、对爱和被赞许的神经症性需求:活着就是为了得到爱和赞扬;

『心理知识』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回眸 4

『心理知识』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回眸 4 (二)精神分析的外部整合路径 1.社会文化学派的文化理论整合 社会文化学派对精神分析的整合表现为对本能和文化之间的整合。车文博先生曾指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三个综合之一是文化派(指社会文化学派)对精神分析的综合,'新精神分析注意克服弗洛伊德的极端片面性,日益重视社会文化的因素,不否认意识的作用,甚至开始注意意识的机能'。 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和弗洛姆等人,虽然在理论上各有侧重,但都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动机和人格的动力学观点及重视意年经验的传统,抛弃了驱力模式中的本能决定论、婴儿性欲论和人格结构论,同时他们都加入了社会文化因素,强调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将微观的家庭环境与宏观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研究人。例如,霍妮在治疗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心理问题的根源在社会环境,而不在生物本能。她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神经症的标准,而当前社会神经症的根源是个人在充满矛盾和敌意的社会中所产生的基本焦虑。沙利文特别重视人际关系对人格的影响,将人际关系作为其全部理论的核心概念。并从人际关系寻找精神疾病的根源,确立了人际关系在精神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卡丁纳致力于对土著民族的现场调查材料进行精神分析的阐释,认为不同文化的基本制度造就了不同的基本人格结构,而人格也会对文化变迁产生反作用,形成不同的宗教和禁忌系统,他主要关注的是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使人失去了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的密切关系,现代人虽然获得了自由,却陷入孤独和不安全的境地,这正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他把心理现象放到广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加以研究,创立了社会潜意识理论,开创了

考研心理学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有关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言语活动中枢在A.杏仁核 B.边缘系统 C.大脑左半球 D.大脑右半球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和行为的神经机制的了解与掌握。边缘系统是由下丘脑、海马、杏仁核组成。在边缘系统中,海马在外显记忆或长时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杏仁核在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的形成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大脑皮层则与言语活动存在密切关系。但是,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大的脑区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有一个言语运动区(即布洛卡区)。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有一个言语听觉中枢,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即威尔尼克区)。 2.在学年开始时,实验者测试了所有儿童的智商,然后从每班随机抽取几名儿童,告诉他们的班主任这些儿童“智力超常”。学年结束时,再对所有儿童进行同样的测试,发现“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分数提高的幅度明显超过其他儿童。这种现象称为 A.罗森塔尔效应 B.安慰剂效应 C.反应定势 D.肯定偏向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学实验中几个影响实验效果的典型效应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实验者效应。实验者效应是指实验者在实验中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以某种方式如动作、表情和语言等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的现象。1968年罗森塔尔和其助手在一所小学中以随机的方式给校长和相关教师提供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8个月后,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实验者效应的存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两个骰子掷一次,出现两个相同点数的概率是 A.1/3 B.1/6 C.1/1 2

心理学史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 1.【填空题】 在心理学史研究方法中,强调其他科学的发展、政治氛围、技术进步、经济条件等诸如此类的非心理学因素的作用,被称为(时代精神说)。 2.心理学史不过是一些有影响力的、非常重要的人物的传记(伟人说)。 3.强调行为的心理因素的决定论被称为(行为主义×/机械论)。 4.根据库恩的观点,许多科学家在探索他们的科学主题时所共享的观点和方法被称为(范式)。 5.【判断题】 波普尔的“可证伪原则”是划分理论的有用和无用的标准。(×) 6.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荣誉应该归 1875 年詹姆斯的教学演示实验室。(×) 7.“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独立的,但二者又相互关联,因为它们被(上帝)设定成按同一进程运动”这是一种“前定和谐论”观点。(√) 8.对人类行为的任何解释,只要它强调无意识的决定因素,就都是“非理性论”的。(√) 9.理性论者假定了“被动心灵”的概念。(×)经验论者 第二章 1、【填空题】经验世界的一切都是抽象存在的纯粹“形式”之表现,这是柏拉图的(经验论×)。 2、亚里多士多德认为一切生物皆有其灵魂。共有三种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3、笛卡尔把统一性、无限性、完美性、几何学公理和上帝纳入了他的(唯理论×)。 4、【判断题】探讨刺激量的变化和感觉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称为心理物理学。(√) 5、加尔的颅相学认为各种心理官能在大脑占有不同的部位,与37种心理官能相对应、头骨有37个区域。(√) 6、康德认为认识的形式是经验的、认识的材料是先验的。(×) 7、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认为五种感觉神经各有其特殊的性质或能,所谓外部世界只是我们的内部感觉。(√) 8、康德通过“有纹路的大理石”拥护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莱布尼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