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导管

通路,但PICC为侵入性操作,导管作为异物在血管内留置时间过长,容易并发静脉炎,文献

报道,静脉炎发生率为17%-323%。

静脉炎是由物理、化学、感染等因素对静脉血管壁刺激导致的血管壁炎性反应[1],患者主诉

为穿刺部位发红、灼热、紧绷及胀痛感,沿穿刺部位血管可产生条索红线或肿胀形成瘀斑,

触诊有发热,发硬,触痛的感觉。

静脉炎的分级。按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标准分为以下5级:0级:无临床症状;1级:局

部发红伴有/无疼痛;2级:局部发红伴有/无疼痛,有/无水肿;3级:局部发红伴有/无疼痛,有/无水肿,静脉条索形成;4级:局部发红伴有/无疼痛,有/无水肿,静脉条索形成,长度

大于2.5CM[2]。

PICC致静脉炎的预防

1 提高穿刺技巧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是预防静脉炎的前提。护士在置管前应充分评估患者血

管条件,穿刺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送管时应缓慢,用力均匀,如前进中有阻力时,可适当

调整手臂方向及高度,或稍拉回导管,轻微调整穿刺针,解决静脉瓣引起的穿刺困难。也可

抽取适量生理盐水,插管时边推边送管,既保护血管又有利于使导管头部漂浮到位[3,4],此外,不应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减轻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损伤,避免引起血管损伤导致静脉炎。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静脉炎的关键。置管前、中,必须严格执行无

菌操作,特别是穿刺过程要采取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微生物侵入。应选择粗直弹性好,充盈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无菌手套,以去除附着于手套上的滑

石粉或生物粉,避免滑石粉进入血管刺激血管发生静脉炎。消毒时,消毒剂不宜太多,要等

到干后再行穿刺,避免消毒剂沿穿刺隧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刺激而引起静脉炎。

3 选择适宜的血管部位目前公布picc应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贵

要静脉在肘窝处斜行,位置较深,不利于穿刺,但其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较少。

头静脉位置较浅,在肘窝外侧可见其管腔粗直,易于穿刺及固定,但其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细,分支多,不利于导管顺利通过。李新萍认为,最佳穿刺点在肘窝下2横指处,穿刺点过

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液回流障碍或因导管与血管壁摩擦而引起血管损伤;过高则可

能损伤神经及淋巴回流系统。因此,建议插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5]。

4 做好导管维护,减少静脉炎发生定时更换穿刺处敷料,穿刺后24小时内更换穿刺处敷料,以后隔天更换穿刺点敷料1次。保持肝素帽和正压接头处无菌:因为细菌容易定植在导管接

头缝隙间,故每次输液,给药前可用碘伏或安尔碘严格消毒肝素帽和正压接头,消毒范围包

括肝素帽和正压接头的顶端及周边,待干后再连接输液器,肝素帽每周更换一次,正压接头

每2周更换一次。

5 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技术输液前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液体输完后用10ml肝素生理盐水脉

冲式正压封管,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涡流,以清洁和漂净导管壁。推注速度宜慢,以降低

液体对血管壁的冲击力,避免造成导管破裂。但输注完胃肠外营养液及其他高分子液体如白

蛋白后,应先用生理盐水100ml彻底冲管,再用10ML肝素生理盐水封管。

6 做好健康教育,提高自护能力 PICC穿刺成功后一周内,指导患者避免术肢剧烈活动,置管

上肢时,肩关节活动度不可过大,以免穿刺局部血管受导管摩擦而导致静脉炎发生。一周后,嘱患者可每天湿热敷穿刺侧肢体2次,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肢体肿胀。指导患者正确洗澡,

不可按摩置管上肢,以免导管脱出,切不可将脱出的导管部分再送入血管内,以免局部皮肤

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隧道逆行侵入,造成细菌感染。

PICC致静脉炎的治疗

机械性静脉炎的处理:穿刺部位无血肿,渗血时,适当增加上肢活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要防止活动过度,避免导管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如穿刺部位或上方出现红肿热痛,首先

抬高患肢并制动,用25%硫酸镁湿热敷4-6次/天,每次20-30分钟。

化学性静脉炎的处理: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1次/天,持续外敷;1%普鲁

卡因加地塞米松5mg1次/天,涂抹在红肿皮肤边缘。

细菌性静脉炎的处理:当穿刺处出现分泌物增多或脓性分泌物时。应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同时给予红外线局部照射2-3次/天,每次20-30分钟,庆大霉素8万单位加地塞米松5mg局部换药,每日2次。若治疗2-3天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应考虑为全身感染,立即拔除导管,

将近端各剪1-2cm进行细菌培养,同时抽对侧静脉血进行细菌培养,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血栓性静脉炎的处理:如置管侧上肢出现疼痛肿胀,肩周不适,臂围增加2cm以上,以及皮温升高,皮肤颜色发绀,应高度怀疑静脉血栓,立即停止静脉输液,若彩超显示静脉血栓形成,则应立即拔除导管,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避免压迫患肢,嘱患者做握拳、

松拳动作,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上臂肿胀。不要按摩患肢或做剧烈运动,以避免栓子

脱落引起严重并发症,严格遵医嘱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密切观察患肢疼痛肿胀好转情况以及

有无出血先兆,监测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

综上所述,PICC致静脉炎与导管材料、型号4Fr、穿刺技术、无菌技术、封管技术、患者血

管条件及自护能力有关。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picc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在置管前正确评估

患者血管,履行告知义务,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管径细的硅胶导管,并选择最适宜的血管在

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穿刺置管。置管成功后,应在输液前后、输液间隙期、规范进行冲管和

封管,同时加强患者健康教育,避免因知识缺乏造成静脉损伤,以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秀荣,蒋朱明,马恩陵.640例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回顾[J].中国临床营养杂

志.2002,10(2):133 134.

[2]陈玉平,袁方,赵养玲,等.拔出静脉导管注意事项[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9.19(10):488.

[3]朱石杰,尹向莉,崔春梅.等PICC管用于大静脉化疗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8,8(7):502.

[4]钟华荪,主编.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978.

[5]李晓华,程华.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的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07,3:7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导管 通路,但PICC为侵入性操作,导管作为异物在血管内留置时间过长,容易并发静脉炎,文献 报道,静脉炎发生率为17%-323%。 静脉炎是由物理、化学、感染等因素对静脉血管壁刺激导致的血管壁炎性反应[1],患者主诉 为穿刺部位发红、灼热、紧绷及胀痛感,沿穿刺部位血管可产生条索红线或肿胀形成瘀斑, 触诊有发热,发硬,触痛的感觉。 静脉炎的分级。按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标准分为以下5级:0级:无临床症状;1级:局 部发红伴有/无疼痛;2级:局部发红伴有/无疼痛,有/无水肿;3级:局部发红伴有/无疼痛,有/无水肿,静脉条索形成;4级:局部发红伴有/无疼痛,有/无水肿,静脉条索形成,长度 大于2.5CM[2]。 PICC致静脉炎的预防 1 提高穿刺技巧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是预防静脉炎的前提。护士在置管前应充分评估患者血 管条件,穿刺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送管时应缓慢,用力均匀,如前进中有阻力时,可适当 调整手臂方向及高度,或稍拉回导管,轻微调整穿刺针,解决静脉瓣引起的穿刺困难。也可 抽取适量生理盐水,插管时边推边送管,既保护血管又有利于使导管头部漂浮到位[3,4],此外,不应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减轻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损伤,避免引起血管损伤导致静脉炎。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静脉炎的关键。置管前、中,必须严格执行无 菌操作,特别是穿刺过程要采取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微生物侵入。应选择粗直弹性好,充盈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无菌手套,以去除附着于手套上的滑 石粉或生物粉,避免滑石粉进入血管刺激血管发生静脉炎。消毒时,消毒剂不宜太多,要等 到干后再行穿刺,避免消毒剂沿穿刺隧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刺激而引起静脉炎。 3 选择适宜的血管部位目前公布picc应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贵 要静脉在肘窝处斜行,位置较深,不利于穿刺,但其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较少。 头静脉位置较浅,在肘窝外侧可见其管腔粗直,易于穿刺及固定,但其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细,分支多,不利于导管顺利通过。李新萍认为,最佳穿刺点在肘窝下2横指处,穿刺点过 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液回流障碍或因导管与血管壁摩擦而引起血管损伤;过高则可 能损伤神经及淋巴回流系统。因此,建议插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5]。 4 做好导管维护,减少静脉炎发生定时更换穿刺处敷料,穿刺后24小时内更换穿刺处敷料,以后隔天更换穿刺点敷料1次。保持肝素帽和正压接头处无菌:因为细菌容易定植在导管接 头缝隙间,故每次输液,给药前可用碘伏或安尔碘严格消毒肝素帽和正压接头,消毒范围包 括肝素帽和正压接头的顶端及周边,待干后再连接输液器,肝素帽每周更换一次,正压接头 每2周更换一次。 5 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技术输液前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液体输完后用10ml肝素生理盐水脉 冲式正压封管,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涡流,以清洁和漂净导管壁。推注速度宜慢,以降低 液体对血管壁的冲击力,避免造成导管破裂。但输注完胃肠外营养液及其他高分子液体如白 蛋白后,应先用生理盐水100ml彻底冲管,再用10ML肝素生理盐水封管。 6 做好健康教育,提高自护能力 PICC穿刺成功后一周内,指导患者避免术肢剧烈活动,置管 上肢时,肩关节活动度不可过大,以免穿刺局部血管受导管摩擦而导致静脉炎发生。一周后,嘱患者可每天湿热敷穿刺侧肢体2次,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肢体肿胀。指导患者正确洗澡, 不可按摩置管上肢,以免导管脱出,切不可将脱出的导管部分再送入血管内,以免局部皮肤 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隧道逆行侵入,造成细菌感染。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防止与护理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防止与护理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该技术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等[1]。尽管PICC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本文就防止PICC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9月~2008年4月我院共为32例患者采用PICC置管用于大手术和需长期输液等治疗,置管时间9~14天,患者均未发生气胸、空气栓塞、出血、导管感染等并发症。 2 护理要点及体会 2.1 静脉炎的预防:(1)严格无菌操作:消毒时消毒剂不宜过多,且要等到局部皮肤晾干后再行穿刺。(2)减少机械性刺激: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送管时动作要轻柔,以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损伤;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不要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3)选择合适导管:尽量选择硅胶细孔径的PICC导管,其对血管壁和周围组织的损伤极小,由于双腔导管静脉通道多,增加了接头污染的机会,所以最好选用单腔导管。(4)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置管后24小时内应更换敷料1次,此后每周2次,以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更换敷料时提倡使用透明胶贴。导管脱出部分切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而造成细菌性静脉炎。(5)及时处理静脉炎征兆:首先要抬高穿刺置管肢体,行热敷或33%硫酸镁湿敷,4~6次/天,每次10~30分钟,可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必要时可给予激素治疗;也可结合中医治疗、局部理疗等。若处理后2~3天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拔管。 2.2 导管堵塞的预防:(1)正确合理的利用导管:PICC的导管管腔狭窄,易形成血栓,故不宜经导管输血、抽血。若需输全血、血浆、白蛋白等液体则应另辟通道。(2)尽量应用输液泵输注:PICC管腔相对较细,为预防导管堵塞,维持满意的输液速率,应采用输液泵输注液体,并防止血液倒流。应用输液泵期间,要加强巡视,防止导管夹关闭、输液袋走空、输液泵停机等。(3)正确冲管与封管:冲管时,尽量采用脉冲式动作,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清洁和漂

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条长期,安全,无毒、无痛性的输液通道,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临床并发症,其发生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且给患者增加伤痛。评估、确定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以确保应用PICC治疗达到最大的临床功效 【关键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机械性静脉炎;预防;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1根有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1]。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护理工作量等特点【2】,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目前PICC广泛运用于临床,但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影响治疗效果。而Loewenthal等[3]统计4349例PICC患者,发现PICC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机械性静脉炎。现将其原因、预防及护理研究如下: PICC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与发生机制病因机械性静脉炎属于急性无菌性炎症,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h[4],好发于穿刺上方8-10cm【5】。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原因为:①血管的解剖特点:在肘部的静脉血管中,头臂静脉由下向上逐渐变细,高低起伏且静脉瓣较多,易受到机械性损伤,②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或血管条件差.③置管肢体过度运动:患者每一次曲臂运动,导管都会于血管内壁发生摩擦,导致血管内膜受损;④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不适宜[6],⑤患者体质和免疫力,⑥性别方面的差异,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7]。 1发生机制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摩擦引发的变态反应,导致血管痉挛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惹静脉壁发生静脉炎性反应,血液凝固作用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所致【8】。从而发生血管损伤、周围皮肤红肿、疼痛的反应,病变的血管变成暗红色或暗黄色,局部疼痛,触之呈条索状,严重者可导致栓塞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其分级如下:0级为无疼痛;I级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Ⅱ级为轻度肿胀、灼热,中度疼痛;Ⅲ级为局部中度肿胀,重度疼痛,水疱形成,直径;Ⅳ级为中度或重度肿胀,顽固性疼痛,水疱直径超过lcm,影响肢体功能【9】。 2 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1.置管时的预防与护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疗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的预防与护理 (1)应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

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病人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 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病人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 48 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病人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病人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PICC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研究

PICC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研 究

【摘要】正确评估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穿刺静脉的选择、药物干预和护理干预等多项中西医研究的成果,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通过严密观察以确保应用PICC治疗达到最大的临床功效。 【关键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机械性静脉炎;预防 机械性静脉炎增加了化学性和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率[1],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预防和治疗机械性静脉炎意义重大[2]。现将其原因、预防及护理研究总结如下。 1 PICC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与发生机制 1.1 PICC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 机械性静脉炎属于急性无菌性炎症,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h,好发于穿刺点上方8—10cm[3]。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原因为:①血管的解剖特点:在肘部的静脉血管中,头臂静脉由下向上逐渐变细,高低起伏且静脉瓣较多,易受到机械性损伤;②穿刺护士技术不熟练或所选血管条件差;③置管肢体过度运动:患者每一次曲臂运动,导管都会与血管内壁发生摩擦,导致血管内膜受损;④选择的导管型号与患者血管内径不符;⑤性别方面的差异,女性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机率高于男性。 1.2 PICC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机制 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摩擦引发的变态反应,导致血管痉挛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惹静脉壁发生静脉炎性反应,血液凝固作用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所致。 1.3 静脉炎诊断标准 依据美国静脉炎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I级:无临床症状;Ⅱ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Ⅳ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触及硬结。 2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PICC置管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PICC置管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插至上腔静脉的导管,药液通过导管输注 在中心静脉中,由于其管径较大,流速较快,从而可以减轻患者因高渗性、有刺激性药物对 管壁的损害,并且因其可以长期留置,从而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改善患者对治疗 的耐受性[1]。它一般适用于需要静脉高营养、化疗、高渗药物[2]及需长期静脉输液,但外周 静脉条件差者[3]。PICC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替代品,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此外, 它还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及质量。PICC以其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安全、 无需局麻和缝针固定,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推广应用。但是,在PICC置管过程中 常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如: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水肿、穿刺点感染、导管漂移或 脱出[4]等,其中静脉炎的发生最为常见[5],有人统计,大约有10%的患者接受PICC发生不 同程度的静脉炎[6]。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病情的 延误,因此,它的发生一直是护理界关注的问题。本文现将PICC置管导致静脉炎产生的原因 及其护理研究进展总数如下: 1静脉炎产生的原因 PICC置管导致静脉炎早期以机械性静脉炎为主,常出现在置管后3-5天[7]。它与PICC管的 选择[8]、血管的选择、肢体活动情况,穿刺部位及操作手法是其影响因素[1]。后期就以其他 形式的静脉炎多见了,其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凝血状态及体质、导管局部固定、药物的刺激等。 1.1 静脉炎与PICC管的关系当选择的导管型号与血管大小不相宜时,导管就容易摩擦、撞击 血管内膜,造成血管痉挛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惹静脉壁发生静脉炎反应;此外,选择的导 管材料过硬组织相容性差或者导管外壁粘附了手套上的滑石粉,都可以使静脉壁产生免疫排 斥反应,引起静脉炎。 1.2 静脉炎与血管的关系李君等[9]研究显示血管越细,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因为血管越细,血管壁越薄,血管的承受能力越弱,通过PICC管给药时,药液的冲击力和渗透压,对血管也 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此外,血管越细,PICC置管时及留置过程中,越容易对其造成损伤。根 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适宜的导管,以防止导管过粗引起的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 内形成异物刺激,造成上肢肿胀、疼痛、静脉炎。此外,血管的弹性越差,静脉炎的发生率 越高。 1.3 静脉炎与患者的凝血状态及体质的关系患者的凝血状态静脉炎的产生有一定影响。据吴 倩[1]研究得出血小板计数较高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较低,但机制尚不清楚。此外,据吴 倩研究,病人的免疫状况和营养状况与静脉炎的发生没有明显关系。 1.4 静脉炎与肢体活动情况的关系 PICC置管后,术侧肢体过度活动,造成肌肉挤压血管,血 管与导管产生频繁摩擦,以致损伤血管内壁,导致性静脉炎的发生;但是,如果术侧肢体活 动过少,易形成血栓,产生血栓性静脉炎 1.5 静脉炎与穿刺技术的关系美国75%的静脉炎的发生与护士的穿刺技巧有关[7]。护士的穿 刺技术不熟练,容易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多次牵拉回扯导管形成血管内壁的炎症,或者造成血管穿透性损伤,进而引起静脉炎。此外,护士进针角度、进针速度、持针方式、撤针芯的时间均可影响置管的成功率[10],从而增加静脉炎的发生。 1.6 静脉炎与穿刺部位的关系不同的穿刺部位,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也不同。据吴倩[1]显示穿 刺部位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静脉炎的发生率依次增加。这是因为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而头静脉内静脉瓣较多,管腔由粗变细且高低起伏,置管过程中易损伤血管 内膜或静脉瓣。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感染预防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感染预防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感染预防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的感染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 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 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 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 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 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 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 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 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 操作。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 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 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 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 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 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 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 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 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 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感染预防措施[篇2] 血管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针对性 控制措施: 一、人员要求

静脉炎预防及护理常规

静脉炎预防及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年龄、血管,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材质。 2、评估穿刺部位皮肤状况、血管弹性及肢体活动度。 3、了解药物的性质、治疗疗程及输液程度对血管通路的影响。 4、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评估静脉炎状况。 二、护理措施 1、根据治疗要求,选择最细管径、最短长度和最小腔的穿刺导管;置管部位宜覆盖无菌透明敷料,并注明置管及换药时间。 2、输注前应评估穿刺部位及静脉情况,检查确认导管通畅。 3、直接接触中心静脉穿刺的导管时应戴灭菌无粉手套。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5、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宜选择中心静脉。 6、多种药物输注时,合理安排输注顺序,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时等渗液体冲洗管路后再输注另一种药物。 7、沿血管部位出现疼痛、肿胀或条索样改变时,应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 采取必要的物理治疗或局部药物外敷等处理。

8、根据静脉炎的处理原则实施护理,必要时拔除导管进行导管尖端培养。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穿刺侧肢体负重。 2、告知患者穿刺部位敷料松动、潮湿或感觉不适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四、注意事项 1、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尽量避开关节部位,不宜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 2、合理选择血管通路器材,及时评估、处理静脉炎。 3、湿热敷时,避开血管穿刺点,防烫伤。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最新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教学教材

关注┃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PICC)是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管插入使其顶端置入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其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药物带来的血管损害,减轻了因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 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出现许多并发症而影响导管的正常留置和应用,其中静脉炎是PICC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6%~9.7%,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如何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是护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现将PICC置管术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侧重于解释工作: 术前的端正认知,包括置管的安全性、可行性、实用性、必要性及置管术简要过程,介绍成功病例,现身说法以缓解各种心理障碍; 术中患者的配合对穿刺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给予真诚的安抚、有益的暗示以缓解焦虑、恐惧心理; 术后引导患者分散对置管的注意力,以减轻自觉症状。 研究显示穿刺次数与静脉炎的发生呈正相关。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针头对血管壁和血管内皮的损伤,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选择适宜的导管研究表明,导管的管径越大(型号越大)对静脉摩擦越大造成机械性刺激越大,对血管内膜刺激损伤也越大,发生静脉炎几率也越高;女性患者静脉炎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是由于女性静脉管腔比男性静脉管腔窄,导管与静脉摩擦的可能性大,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就高;老年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也高,与老年患者静脉较细、静脉瓣多、血管硬化、易痉挛有关。 因此,在置管前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管情况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尽量选择生物相容性高、表面光滑、柔软并能抵御潮湿及化学物品侵蚀的硅胶材质为好。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 PICC置管选择的静脉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贵要静脉在肘窝处呈斜型,位置较深,虽不利于穿刺,但其管腔前细后粗、直,静脉瓣少; 肘正中静脉粗、直,但个体差异大,静脉瓣较多;

输液引起的静脉炎护理与预防

输液引起的静脉炎护理与预防 摘要: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主要从静脉穿刺技术的基础、引起静脉炎的 危险因素、静脉炎的分类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及 近年来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关键词:输液、静脉炎、护理与预防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主要的药物吸收方式,静脉输液可以快速地使药物在最 短的时间内达到有效的浓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危重病人来说,可以起到立竿见影 的作用。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根据文献报告,约80%的静脉 输液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主要是因为注射药物的 刺激性、浓度过高、输液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其临床表现为疼痛、红肿或局部血 管形成条索状、硬化等炎症反应,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影响。在此基础上, 加强护理人员对静脉炎的了解,提出预防静脉炎的措施,加强对刺激性药物和无 生理性 pH的输注,可以将静脉炎的发病率从33.5%降低到20.9%。所以采取切实 可行的护理措施,明确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了解病因,减少病人的痛苦,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1静脉炎与输液有关的因素 1.1药物组成 药物输液性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其发病率高,危害大,给病人 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也会降低药品的使用效果。引起输液性静脉炎的 因素主要有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药物浓度、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本体的毒性 等都是导致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其原因有:内皮细胞脱水、缺氧、充血、水肿等,导致血管收缩、痉挛,导致血管收缩、硬化,甚至药物溢出,导致组织坏死。贾树艳对 pH值和输注时间的研究显示, pH4.5的溶液100%可导致周围静脉炎; 当 pH值为6.5时,静脉感染没有发生,甚至可以延长输液时间。有文献报道, 在病人中,57.65%存在静脉感染。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并发症的预防 及处理流程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具有以下特点:①避免发生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②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③保护外周静脉。④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⑤感染发生率较CVC低,<3%。⑥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放置PICC导管,有发生某些并发症的风险,如送管困难、穿刺部位渗血、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穿刺局部皮肤感染、血栓形成、导管异位、导管移位或脱落、导管断裂等,护理人员要注意预防,若发生必须正确处理。 (一)送管困难 1.原因 (1)静脉分叉、静脉疤痕、静脉硬化; (2)血管痉挛,导管与血管壁摩擦力增加,置管阻力增加,导致送管困难。 (3)血管小、选择的导管与血管大小不匹配;血管的静脉瓣膜多; (4)体位不正确,手臂外展<90°。 2.临床表现

导管送进有阻力感,无法送管,导管皱起或蛇样弯曲。 3.预防 (1)选择与血管大小匹配的导管。 (2)置管中与患者进行良好交流,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防止血管痉挛。 (3)尽量选择粗直及静脉瓣少的静脉进行穿刺,如贵要静脉。送管速度不宜过快。 (4)确保穿刺鞘在血管内,即感觉送鞘顺利,回血好。 4.处理流程 出现送管困难→手臂外展90°→退出导管少许,调整送管方向(如仍送管困难,则按摩血管缓解痉挛;对于静脉瓣丰富的血管可一边推注生理盐水,一边送管)→处理后导管还送不进去,则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穿刺点渗血 原因 (1)导入针型号过大,留置导管过细; (2)穿刺不当或创伤性穿刺; (3)患者化疗后药物毒性作用致骨髓功能抑制,导致血小板底下、凝血功能障碍; (4)穿刺后止血不够; (5)穿刺点位于肘正中而肢体活动过频。 2.临床表现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内插管或者输液过程中。它可以导致疼痛、红肿、发热、局部感染等不良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血栓形成、败血症等并发症。因此,预防和护理静脉炎非常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 一、静脉炎的预防 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或者动脉插管等。应尽量避免在血管蜿蜒、血管病变或者感染灶附近插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风险。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并佩戴洁净无菌 手套。同时,要确保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插管过程中要避免插管针头的反复进出,以减少细菌的污染。 3. 规范输液操作:输液前,护士应检查输液装置的完整性和清洁度,并确保输 液管路的无菌。在输液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输液装置的通畅性和密封性,并及时更换输液袋、输液管和输液针头等。 4.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为了避免细菌滋生和感染的风险,输液装置应定期更换。普通来说,外周静脉输液每24小时更换一次,中心静脉输液每48小时更换一次。对于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插管,应定期更换插管。 5. 加强患者教育: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包括正确 的插管和输液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同时,要教育患者及时报告异常症状,如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以便及时处理。 二、静脉炎的护理

1. 观察病情变化: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局部插管部位的红肿、温度升高、疼痛加重等。同时,还要观察全身症状的变化,如发热、寒颤、乏力等。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2. 定期更换敷料:插管部位的敷料应保持干燥、清洁和完整。护士应定期更换 敷料,同时检查插管部位是否有渗液、渗血或者感染迹象。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 维持血管通畅:护士应定期冲洗输液管路,保持血管通畅。同时,要定期检 查输液装置的密封性和通畅性,确保输液的顺利进行。 4. 疼痛管理:对于有疼痛感的患者,护士应及时赋予相应的镇痛治疗,以缓解 患者的不适感。 5. 防止并发症: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如发现血栓形成、感染或者其他并发症的症状,应即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报告医生。 6. 患者教育: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护理知识,包括静脉炎的预防方法、护理要点等。同时,要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插管部位的护理用品,如敷料、贴膜等。 总结: 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输液操作、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和加强患者教育,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更换敷料,维持血管通畅,进行疼痛管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护理知识。通过综合预防和护理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水平,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风险防范流程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风险防范流程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可引发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导管断裂等风险,其防范流程如下: 一、静脉炎: 1、临床表现:沿静脉走行的皮肤发红、敏感、条索状改变,几部肿胀、热、痛;有时表现 为局限症状局部硬结; 静脉炎分级: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形成,可触摸到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2.5cm,有脓液渗出 2、预防: (1)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穿刺前介绍穿刺过程、反应目的,做好心理护理,降低应激反应的强烈程度; (3)穿刺中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 (4)接触导管前冲洗干净手套上的滑石粉,有条件则使用无粉手套; (5)选择粗、细、直、弹性好的肘部大静脉,首选贵要静脉,次选正中静脉,末选头静脉;(6)送管中动作轻柔,尽量匀速送管; (7)选择粗细合适的导管; (8)避免患者肢体活动过度或过少 3、处理: (1)抬高患肢,高于心脏的位置,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2)在肿胀部位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次20~30min,每日4次; ①在肿胀部位使用抗炎消肿药;喜疗妥软膏、扶他林、如意金黄散等; ②一般不拔管,如材料过敏要拔管,用紫外线治疗仪:在15cm的距离使用,第一天 5s,第二天10s,第三天15s,症状未完全环节可以重复使用或预防性的使用 二、导管相关性感染: 1、发热,肌肉疼痛,寒冷、发抖,血压过低,休克,换气过度,呼吸衰竭,腹部疼痛,恶 心呕吐,突发性意识不清 2、预防: (1)最大限度地做好无菌防护; (2)妥善选择穿刺点; (3)保持导管末端适宜的位置,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 (4)预防性使用抗凝剂或给予溶栓形成的危险; (5)选择含预防感染设计或抗细菌物质的导管; (6)选择性高渗透性的透明敷贴 3、处理: (1)当白细胞升高,发热,穿刺点红、肿、热、痛或脓液流出时及时通知医生; (2)根据医嘱送血培养:两路取血,经外周静脉和劲导管取血; (3)血培养阳性,且无其他感染源,患者症状持续,拔出导管; (4)如果局部感染,穿刺点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更换,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并进行穿刺点培养; (5)使用抗生素治疗10~14d,如果感染在最初的48~72h内没有改善,可以考虑拔管 三、导管堵塞: 1、临床表现:导管部分或全部回抽或注入困难,输液泵持续高压报警,可以突然地,也可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定义:静脉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内膜受损继发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触痛、红斑、发热、肿胀、硬化、化脓或者可触及静脉条索。 (二)分类:静脉炎主要分为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血栓性静脉炎4 种类型。 (三)诊断:表1:静脉炎量表 表2:视觉输液静脉炎量表 (四)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二类:可干预的因素包括溶液的PH值、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注速度及输注量;不可干预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刺激作用。 (五)预防 1. 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①静脉输注抗肿瘤药物、腐蚀性药物或刺激性药物及PH值小于5或大于9,渗透压超过900mosm/L的液体或药物应使用中心静

脉通路装置;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时,应每天更换穿刺部位,并于穿刺点上方2cm处沿静脉走向粘贴水胶体敷料预防静脉炎的发生。②在满足治疗的前提下,选择最小和最短的导管进行治疗。③使用硅胶、聚氨酯类生物材料导管置入,以减少发生静脉炎的风险。 2.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方法:①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时,首选上肢静脉进行穿刺,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而接受乳房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应选择健侧肢体输注液体或药物。②PICC置入时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 尔丁格技术,首选肘上贵要静脉,以降低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3. 严格无菌操作:①静脉输液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手卫生原则;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使用最大化的无菌屏障措施。②接触穿刺部位前后应彻底清洗双手,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维护时应戴无菌手套,规范各项操作。 4. 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精密过滤器的输液器,以减少微粒对机体的损伤。 5. 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应72-96h更换一次。 6.在拔管时,监测血管通路部位48h,以检查是否出现拔管后静脉炎,并及 时给以防治。 (六)处理: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及时通知医师,评估静脉炎的类型、等级,给予局部对症处理;患肢抬高、制动,避免受压,必要时,应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并记录。1.机械性静脉炎:①可采用喜疗妥软膏、地塞米松软膏外涂,或具有祛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如意金黄散外敷。②75%乙醇或50%硫酸镁溶液湿敷,以减轻疼痛、局部炎性水肿。③马铃薯片外敷:切薄片敷在病灶部位,范围超过病灶2cm左右为宜,外敷时应避开穿刺点,以防感染事件发生。④水胶体敷料、软聚硅酮保湿敷料、水凝胶敷料外贴用于预防与治疗静脉炎。方法: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局部皮肤清洗干净、待干,粘贴水胶体敷料,范围超过病灶2cm左右;若症状严重者,于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均匀涂抹一层水解胶,然后再贴水胶体敷料,并用保鲜膜包裹,予温热毛巾湿热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钟);敷料变白、发泡或潮湿、污染时予更换。⑤物理治疗:湿热敷或使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⑥注意事项:需在穿刺点处外涂治疗用软膏、水解胶或粘贴水胶体敷料时,应尽量避开穿刺点,同时均需先用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点及局部皮肤进行充分消毒、待干(时间2分钟,消毒面积直径大于水胶体敷料面积),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局部皮肤上的消毒剂彻底清洗干净、待干后,方可进行以上操作,以防止发生感染事

PICC置管并发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现状

PICC置管并发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现状 静脉炎是化疗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常见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可导致拔管,影响患者化疗的进行,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早期预防护理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PICC置管并发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即对其进行综述。 标签:PICC;静脉炎;预防;护理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项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较少的置管技术[1-2],但患者PICC置管化疗中因多种因素的影响,静脉炎发生率较高,不仅影响到化疗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痛苦。有效的预防护理方案对于进一步降低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措施。本文即对PICC置管并发静脉炎的预防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1 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及原因 1.1 静脉炎发生情况 根据现阶段研究报道,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多为3%~30%之间,周丽华等[3]研究报道,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15.08%(19/126);梅丽娜等[4]报道,60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静脉炎16例(26.67%),其中以头静脉置管发生率最高(55.0%),其次为正中静脉(15.0%),贵要静脉发生率最低(10%)。 1.2 静脉炎发生原因 根据静脉炎发生原因的不同,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主要有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和感染性静脉炎。其中机械性静脉炎主要是穿刺过程中,由于导管型号与血管不适宜、肢体过度运动的原因导致导管对静脉壁机械刺激、未达到预期位置等引起的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导管外周或导管尖端和导管内形成血栓;化学性静脉炎主要是由于消毒剂、滑石粉等的化学刺激而引起的静脉炎;在导管穿刺及护理过程中,由于清洁或无菌条件不足,可引起感染性静脉炎。PICC静脉炎以早期机械性静脉炎为主,据报道,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时间多在置管后48~72h内,绝大多数发生于置管1周内[5]。 2 PICC置管患者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毛慧慧等[6]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未使用微量输液泵、置管穿刺次数过多、化疗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是PICC置管患者发生静脉炎的高危因素;陈英[7]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穿刺静脉选择、穿刺次数、活动度及导管预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感染的原因及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感染的原因及护理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可给长期间使用化疗药物或静脉高营养的患者带来便利。但护理不当会引起并发症的出现,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气胸、导管破裂或脱出、管腔阻塞、误刺锁骨下动脉,这些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给治疗护理带来了障碍。其中感染为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因此做好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工作能保证患者长期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有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标签: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并发症;护理 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优点是能够长时间留管,通过中心静脉导管频繁使用化疗药物或静脉高营养等刺激性药物可避免长期周围静脉输注引起的静脉炎及静脉血栓[1]。外周静脉输液限制了患者手足的活动,而中心静脉置管能使患者生活自理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有一定提高。目前已广泛用于肿瘤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及休克、脑疝等急危重患者[2]。它不仅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了开放的静脉通道,使静脉高营养(PN)等治疗得以进行,而且还能经导管(SWAN-GANZ CATHETER)获得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与监测手段。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CVC-RI)的几率也在增高,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部分,其发生率为5%~30%[3]。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为探究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我科对122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病人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监测与分析。自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对肿瘤患者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1229例,年龄18一90岁,平均56岁,置管时间为2~180d,平均置管时间15天。其中行化疗840例,静脉高营养者289例。出现感染并发症者45例。 2.置管方法 其中颈内静脉629例、锁骨下静脉522例、PICC管78例,常规置入11-13cm。置管后常规行胸部透视,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无异常。 3.感染诊断标准 感染表现为局部导管入口处组织感染及全身感染。局部感染表现为导管入口处组织红肿、痛、硬结伴或不伴有渗液。细菌培养阳性。全身感染表现为发热、畏寒伴血培养或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且拔出中心静脉导管或经抗生素治疗后菌血症即得到控制者。对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无明显原因突然出现高热应首先考虑为中心静脉导管有关的感染并发症。许多情况下,病原微生物通过导管插人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护理分析及并发症防治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护理分析及并发症防治 【摘要】目的分析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的护理,及时发现并发症,找到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0例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并发症的防治。结果50例患者中一次性置管成功46例,成功率92%,至化疗结束发生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1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总计8%。结论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如能及时发现,并根据其发生原因及时正确处理,一般均可解除。但应以预防为主。 【关键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并发症防治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1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1]。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NICU患者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者,本文对我科50例PICC 置管护理体会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我科放置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35~78岁,平均48.4岁,食管癌11例,食管烧伤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例,肺癌14例,肝癌12例,脑转移癌4例。 1.2 方法首选贵要静脉,次选正中静脉,末选头静脉。在预期穿刺部位10 cm 以上扎止血带。先用皮尺测量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距离,常规消毒范围上、下直径20 cm,两侧至臂缘,铺洞巾后穿刺。穿刺者一手固定皮肤,另一手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减小穿刺角度,推进1~2 mm,右手保持钢针针芯位置,左手单独向前推进外插管鞘,左手拇指固定插管鞘,食指、中指按压插管鞘末端外上方的静脉止血,右手撤出针芯,固定好鞘管,插管鞘下方垫无菌纱布,自插管鞘处缓慢匀速置入PICC导管,插管至预订长度后从血管内撤出插管鞘。保留体外5~6 cm以安装连接器,用20 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安装肝素帽,常规用X线摄片定位证实导管末端位置在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水平之间,相当于上腔静脉处方可输液。 2 结果 50例患者中1次性置管成功46例,成功率92%,至化疗结束发生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1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总计8%。 3 护理分析及并发症防治 3.1 静脉炎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6%-9.7%[2],发生原因:穿刺技术不够熟练,反复送管、导管过粗,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置管后期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