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白杨礼赞》的诗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白杨树的形象特点,了解白杨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观察、描绘白杨树,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学生通过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培养坚韧、向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白杨树形象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感悟。
2. 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白杨树的图片或实物。
3. 诗文打印稿或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白杨树吗?它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诗文学习(20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c.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白杨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 实践环节(15分钟)a. 学生分组观察白杨树,并尝试描绘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b.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 作业布置背诵诗文,并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作文,可以是描述白杨树的形象,也可以是表达对白杨树的敬意。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其他赞美自然事物的诗歌,如《春晓》、《静夜思》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白杨树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杨礼赞》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感悟课文意义,理解到在自然中感悟生命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生命、积极探索生命意义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白杨礼赞》赏析1.导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它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启示?白杨树图片2.教师讲解:介绍《白杨礼赞》的背景和作者,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大体的认知。
3.共同阅读:让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节奏阅读《白杨礼赞》,体验课文的情感和思想。
4.分组讨论:将同学们分成小组,互相分享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以及自己感悟到的生命意义。
5.总结:让同学们走到讲台上阐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让全班共同分享。
2. 生命的意义探讨1.导入: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们的生活经历,有没有一些非常感人的瞬间或故事,哪些事情让你们感到特别的生命意义?2.分组讨论:将同学们分成小组,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感人经历,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点拨: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走动,引导同学们思考,帮助他们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
4.总结: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同学走到讲台上,向其他同学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
5.反思:教师和同学共同回顾今天的探讨,让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白生命的重要和生命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同学们真正理解《白杨礼赞》中表达的思想,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难点:如何引导同学们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如何让同学们在小组中深入讨论,同时做到他们的观点互不干扰、互相启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导入:图片展示2.教师讲解3.共同阅读4.分组讨论5.总结6.小组分享7.教师点拨8.桌游五、课堂组织及过程安排1.导入:5分钟2.《白杨礼赞》赏析:讲解—共同阅读—分组讨论—总结:35分钟3.生命的意义探讨:导入—分组讨论—小组分享—反思:50分钟4.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5分钟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生命的重要和生命的意义,无论是在《白杨礼赞》中还是在自己的感人经历中,都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价值。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6【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⑵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⑶了解白杨的特点。
2、能力训练点:⑴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3、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4、美育渗透点: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⑴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⑵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3、疑点:⑴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⑵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4、解决办法:⑴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
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白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小白杨》或展示白杨树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讲解生字、新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特别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如白杨树的形象特点、作者的描绘方式等。
归纳总结:总结归纳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会。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朗读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作业批改、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一、审题。
1、揭题读题。
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2、设置悬念。
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3)从字面上看。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白杨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⑴认读生字词: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巩固练习:晰()介()疆()析()价()僵()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教案)14 白杨礼赞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关于矛盾的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语句的特点及其作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讲述法讨论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学习抗日军民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培养名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句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4篇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__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三是文道统一原则。
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
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情景教学法。
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播放视频《小白杨》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生:《小白杨》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生:边防战士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通过歌词(很会学习)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白杨礼赞教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的课文是《白杨礼赞》,该课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是一篇描写白杨树的咏史抒怀之作。
通过对白杨树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以
及人们对白杨的崇敬之情的描述,展现了中华民族对长白杨的敬仰情感,
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了解白杨为什么成为中国人民的象征;
3.理解并记忆重要的词语、句子。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骄傲感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美和力量的敏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白杨树的样貌,让学生观察,描述白杨树的特点。
(二)预测:教师出示《白杨礼赞》的标题,让学生来预测课文的内容。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教案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教案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教案萧萧课题3.白杨二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化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化含义,学习边疆建立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情感态度价值观:歌颂了边疆建立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化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借物喻人。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读法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进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才能。
2.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重点字形区别。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文章的写法和父亲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情怀。
教学方法读议法读、思、评、悟相结合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络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阅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考虑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考虑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锦集五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1 首先,我要赞扬***教师的《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观察白杨的形态、特点和生长环境,学生对白杨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教师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图片展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其次,我要赞扬***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引导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设计并制作白杨树模型,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再次,我要赞扬***教师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白杨树的形态、特点和生长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同时,学生通过设计和制作白杨树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最后,我要赞扬***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准备,充满激情地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表达。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本节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教学态度积极向上。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非常成功。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2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借白杨树的形象来讴歌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马老师在处理这篇教材的时候,目标明确,从分析白杨树的形象入手,细致深入的分析白杨树的干、枝、叶、皮。
教学设计六:《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2.难点: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或播放关于白杨树的视频,引出课题。
2.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茅盾及其作品。
3.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象征意义分析
(1)学生分析白杨树的特点,理解其象征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从白杨树的外形、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5.托物言志写法学习
(1)学生讨论托物言志的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2)教师讲解托物言志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6.语言品味
(1)学生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品味文章的语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的特点,如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等。
7.拓展延伸
(1)让学生选择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2)讨论爱国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8.总结与作业
(1)总结文章的内容、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语言特点。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作文。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7篇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板书课题:白杨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1、讲读第一段:⑴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⑵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⑴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3、理解4~12自然段: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⑶“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①默读13~15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⑴齐读课文。
⑵说说爸爸沉思什么?⑶“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四、作业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
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白杨》教学设计《白杨》教学设计《白杨》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
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
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
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⑴你们看到了什么?⑵看完后有什么感受?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白杨(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提出以下要求: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⑵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⑶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检查自学情况:⑴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
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教师姓名包健单位名称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填写时间2020.8.20学科语文年级/册八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部编课题名称《白杨礼赞》难点名称理解《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理解象征手法需要先找到象征体的形和神,再找到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的相似性,还需要借助时代背景,因此理解起来有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1.在理解方面,白杨树的象征含义有一定的时代性,学生需借助背景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含义。
2.在运用方面,学生容易把象征的写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混淆,要想写出某物的象征含义需找到二者的相似点,发挥联想才能写出其象征含义。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知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
2.通过变换句式、打乱语序朗读和重点词句品析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出示白杨树和西北抗日军民的图片,问:白杨树和抗日军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就从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去寻找答案。
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感知白杨树的特点。
请欣赏文章第5自然段,思考:1.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什么?有何深刻含义?2.你能体会白杨身上某种内在精神吗?它具有怎样的品格?二、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作者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运用变换句式、颠倒语序朗读品析法理解四个反问句)三、象征的作用及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的作用:①把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寄托在事物上,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②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的告诉读者。
2、象征是写作手法,表现于篇章。
比喻是修辞方法,表现在句子。
四、背景介绍。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生活在国统区,无言论自由,所以运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感情。
)五、拓展延伸:读课后补白里的《题白杨图》。
六、微课小结。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拓展延伸:课上读课后补白里的《题白杨图》。
学以致用。
课下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训练。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标题: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引言:白杨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它以其高大挺拔的身姿和独特的风姿备受赞赏。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深入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生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室内和室外活动结合,以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白杨树的美,感受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通过相关的艺术创作进行巩固和表达。
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2.感受自然环境中白杨树的美丽和生命力。
3.培养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4.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白杨树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1.室内活动:(1)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白杨树的介绍视频,向学生展示白杨树的外貌和生长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探究:通过展示图片、实物或幻灯片,向学生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和生态环境,包括树干、树叶、生长地、适应环境等。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展示实物,用手触摸、闻一闻、听声音等多种方式感受白杨树的美丽和生命力。
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想象。
(4)知识巩固: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让学生归纳总结白杨树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
2.室外活动:(1)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学校或附近的公园、河边等地方实地观察白杨树的生长情况。
学生可以观察树干的形状、树叶的颜色和形状、树冠的伞状等,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2)生态交流:引导学生与身边的生态环境发生互动,观察和思考白杨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比如:白杨树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好处?它的树叶可以做什么用途?它的树木可以提供我们什么?等等。
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白杨树的生态功能。
(3)艺术创作:带领学生收集白杨树的树叶、树枝等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或摄影等方式表达对白杨树的感受。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和色彩,展示自己对白杨树的理解和情感。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
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
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许许多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里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
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