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人教版新版原创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包括山峰、山脊、山谷等。
除了列出的三种部位,其他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需要学生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
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坡的陡缓形态,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
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结构合理,首先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方式,然后详细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最后,通过实例让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本节的重难点为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以及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三、教学目标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研究态度。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
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评价设计本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教材结构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研究态度。
对于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也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同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地理概念,明确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用途。
2. 能够识别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地形图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
3. 能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地形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用途,能够识别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掌握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地形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询问学生对该地图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含义。
教师向学生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使用等高线将地理高度描述和表示的地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以及地形的特征。
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引导学生识别和解读地形图上的不同地貌特征,并讲解各种地貌特征所代表的含义。
4.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2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和实际地形图,教师向学生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方法,包括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和方法。
然后以一个简单的地形图为例,引导学生用绘图工具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图数据,进行实际绘制操作,检验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绘制方法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介绍等高线地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包括军事、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其他可能应用。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强调等高线地形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巩固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解和认识。
四、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理数据,绘制一副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总结,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用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例为引导,使学生在观察地图的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用途,掌握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地理学科郭美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在地形图上识别常见的地形。
过程与方法:1、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定义和计算。
2、通过地形照片与等高线地图的观察、对地形的模拟,能判读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在地图上识别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知道坡度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3、通过观看绘制过程,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4、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在地形图上区分五种常见地形: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重点:1、相对高度的计算;2、判读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知道坡度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3、分层设色地形图。
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指导自习法演示法比较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生:比例尺、方向、图例)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生: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3.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生:指向标、经纬线、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入新课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说珠穆朗玛峰有8844m,而青藏高原上的居民却说它只有4000多米?阅读材料,自主学习一、相关概念课件出示问题:在课本上找一找: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如何计算?请学生回答:1、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播放动画演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讲解: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也就是说,海拔是一个高度值。
在这幅图上,A点的海拔有多高?B点的海拔呢?答:A点海拔1500米,B点海拔500米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那么这幅图上AB之间的相对高度等于多少?如何计算?答:用A点的海拔减去B点的海拔,等于1000米。
也就是说,相对高度二高点海拔-低点海拔板书:1、海拔、相对高度二高点海拔一低点海拔二、等高线与等深线课件出示问题想一想::4、地图是平面的,我们怎么能在地图上看出地表的高低不平呢?过渡:我们可以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的高低不平。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七年级地理上册1.4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七年级地理上册1.4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七年级地理上册1.4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
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
等高线的形成原理、地形图上中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判读.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展示】通过图片展示我国的壮美河山,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有高山,有低地,有河谷,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和学习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概念学习,夯实基础在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之前,我们先来铺垫两个知识点。
【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上图,小丁和小甲两人对两座山的高度的测量方法,并提示从不同起点算,甲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由于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归纳小结】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2。
自主探究学习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这就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
学生自读课文并观察P24图1.35,P25图1。
36,回答等高线,等高距的概念及其特点,【归纳总结】: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就是等高线,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是等高距.【随堂练习】1。
课题名称:1.4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一本全练)、地图册。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24-28页。
重点图幅:图1.35、图1.36、图1.37,图1.43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完成《一本全练》P17-18课自主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10分钟)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15分钟)
核对课前预习答案,对错题重点讲解。
课件配套讲解重难点知识。
如: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高度、相对高度计算)
图1.36,等高线示意(等高线特点)
图1.37,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完成随堂学练。
3、巩固记忆(10分钟)
4.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形态曲线闭合,数
值外地内高
曲线闭合,数
值外高内低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低
处凸出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高
处凸出
一对山脊线等高线重叠
【教学后记】。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及不同地形的关系;2、难点:掌握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体验探究法、多边互动法、读图分析法等。
四、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花泥、解剖盘、细线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制作山体模型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设计:(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阅读,谁记得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哪几个?学生:比例尺、图例、指向标。
教师:很好!这三个基本要素能帮助我们认识不同的地图,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学生:(预习)要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教师:对!这就是本节课讨论的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1、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教师:(展示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想要绘制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
(展示图1.34)思考一下问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是多少?相对高度是多少?学生: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教师:所以,我们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形成了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读法,能够关注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
3.善于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推断出山地,河流等地貌特征。
二、教学重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2.等高线地形图的读法。
四、教学方式1.导入:用经验探究等高线地形图。
2.呈现:分组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并用实物配合图解。
3.操练:让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和角色扮演模拟地图导航等训练。
4.归纳:对学生的学习所得进行梳理,让学生自己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读法。
5.拓展:让学生自主研究等高线地形图在不同科目领域的应用,例如地理、生物学等。
五、教学准备1.等高线地形图实物。
2.学生分组用的等高线地形图。
3.小组竞赛题目和扮演角色的海报等素材。
4.PPT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步骤1.导入(15分钟)导入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回忆较为熟悉的位置和地形,然后归纳地形和位置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2.呈现(15分钟)呈现部分主要用于加深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将等高线地形图与实物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图中代表的高低起伏。
并且要在学生掌握读图基本技能之后,让学生分组分析等高线地形图,通过讨论和图解等方式,加深对地图各部分的理解。
3.操练(20分钟)在操练环节中,我们可以利用小组竞赛和角色扮演模拟地图导航等训练方式,让学生在实战中去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读法,加深对地图上的地貌特征的把握。
既提高对地图的认知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归纳(10分钟)在归纳部分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读法进行梳理,形成自己的总结,以巩固在体验、分析和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同时,教师也可以点拨学生常见的误区和易混淆点等问题,加深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
5.拓展(15分钟)在拓展环节中,让学生自主研究等高线地形图在不同科目领域的应用,例如地理、生物学等,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交流。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础知识。
2、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
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4、初步学会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二、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等高线的形成原理、地形图上中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判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观察法、自主学习法等。
五、课时安排2个课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和学习的‘地形图的判读’。
【案例讲解】古代作战时讲究“天时,地利, 人和”;现代地形图多种用途。
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熟悉任务,准备解决问题【下达任务】要正确阅读地形图,我们需要掌握五个方面的内容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案例以及地形图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来说明判读地形图的重要性。
以设置任务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明确概念夯实基础【悬念设问】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并提示从不同起点算,甲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解决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
【随堂练习】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自主学习理解原【过渡承转】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这就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P24图1.35,P25图1.36,回答等高线,等高距的概念及1.学生观察比较: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2.理解并识记:海拔、相对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涵义。
2.通过动画演示说明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地形图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课前链接:同学们知道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吗?(学生回答:珠穆朗玛峰).对,在中国地图上珠穆朗玛峰的标注是8844米,而20年前,老师学习中国地理的时候,它的标注确是8848.13米。
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学习两个概念。
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活动一:请大家读图思考,(图1.27)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5.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为什么这个数字会变小呢?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个数字是海拔高度.)活动二:学生分组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白纸围成圆锥形,来代表特别规则的山.然后,在这座锥形山上分别点出距桌面10厘米(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米)的几个点,并把几点连接成线,我们把桌面看作海平面。
这条线就是等高线.同样的道理,我们画出距离桌面15厘米、2 0厘米、25厘米的等高线。
直视锥形山的山顶,观察几条等高线组成的图形。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组学生通过变换锥形山的形态,来发现各种形态等高线的画法,并能根据等高线判断是哪种形态。
学生小结: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活动三:攥紧我们的拳头,想一想,拳头的哪个部位可以形象的表示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活动四:引导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分布疏密的关系,教师展示结论。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一、课标要求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二、教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与义务(湖南)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主要包括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等高线的特点,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判断。
三、学情分析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世界地形类型的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是其中之一,对第二课时学习山地不同的部位识别有一定的基础借鉴意义。
该届学生总体来说基础比较差,平均分一般就40左右,而且对学习热情不大,特别是地理的学习。
因此,我的教学内容不会涉及太难,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就可以了。
四、教学目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部位教学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山脊和山谷的区别六、教学方法:、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坡度的陡缓。
七、教学准备:PPT,山体模型、A4纸、铅笔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学环节我们是生活在山区,可以说是“开门见山”。
也可以说是大山养育了我们。
那么我们对山了解多少呢。
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对山作进一步的了解,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讲授新课】[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出示海拔示意图][请学生看图思考]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幅图,图上的这几个数据表示什么意义呢?【活动】①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②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承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知道地球表面表示高低起伏可以用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种方式表示,那么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的状态如何在平面图表面出来呢?二、等高线的含义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一张】三、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出示图片,让学生指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形态]出示模型:老师这有一个山体模型,请你们来说说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分别在哪。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二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案新人教版教学设计〔主备人:〕教研组长审查签名:高中课程标准•区域地理教案执行时间: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基本判读技能、剖面图的做法与判读等内容。
2.解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养成较高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节内容既是初中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本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缓坡、陡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学会判读较为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判读与绘制地形剖面图。
2.能力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
〔2〕增强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激发读图、用图的兴趣。
2.解析〔1〕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能够绘制地形剖面图。
〔2〕培养学生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本节内容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读图能力,所以建议运用分层次教学的手段,既要照顾程度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程度较差的学生。
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2.本节内容过于抽象,尽可能让抽象、死板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多媒体课件、地形图、黑板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 课件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者其他的地形图〕教师首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是地形图?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学生答复地形图的概念〕 探究一:等高线地形图基本特征课件展示:如下列图 〔1〕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同线等高”的含义?教师:同线等高是指在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是相等的。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理解等高线的原理,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出山谷、山脊、山峰(山顶)、鞍部、陡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理图片、课件等的观察与分析,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四种地形细部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事例的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等高线原理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地形细部的判读;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图的阅读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未学习过有关等高线知识。
2)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3)绝大部分学生在东部大城市生活,对野外地形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
【教学环节】1、情景导入:出示两幅图:等高线图和景观图。
(教师引导)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引出课题(学生思考)野外考察的难处和主要装备2、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利用动画演示(教师引导)利用动画,演示说明等高线的特征(学生思考)实际的山体如何用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等高线有何规律和特征3、五种主要的地形细部(山谷、山脊、山峰、鞍部、陡崖)特征:出示野外实际地貌图(教师引导)野外考察中常见的地形细部,教师标注出五种地形细部的位置(学生思考)五种地形细部的特征4、课堂活动:拳头演示:手掌自然握紧,呈拳头。
(教师引导)拳头相当于是起伏不平的山体。
(学生思考)观察自己的拳头,在拳头上对应的五种地形细部分别在哪。
(教师引导)将拳头展开,不同的地形细部对应着的等高线分布不同。
(学生思考)不同地形细部对应的等高线特征,如何在等高线图上找出不同的地形细部。
5、探究:给出综合五种地形细部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辨别怎么判读等高线图,并小组讨论总结方法。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管城三中许晓丽【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通过观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会总结等高线的特点。
3.通过对比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教学重点、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导入】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姓韩的文人,学术造诣颇深,可谓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他写下了自己一生以来的求学之道,被后人誉为“求学秘籍”。
据说藏于某个隐蔽之地,经过多方打探,今天我有幸得到了这幅藏宝图。
(展示等高线地形图。
)大家看,能看懂吗?(生:看不懂。
)我们要想看懂,必须得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师:请同学们按照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要求,通过阅读课本第23-24页第一段,找出“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我们一会儿找同学展示。
生:(略)师:注意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是不同的。
【承转】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结合实体图和等高线图,尝试总结等高线的特点。
(课件展示图和问题,提问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评价。
)等高线的特点:1.等高线是(闭合/开口),(不相交/相交)。
2.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是(不等/相等)。
3.一幅图中等高距是(不等/相等)。
4.坡陡,则等高线(疏/密),坡缓,则等高线(疏/密)。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山体部位的实体图,(给学生看山峰,山脊,鞍部,山谷,陡崖,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边看边讲解。
)这些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又是怎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我们分成六个小组,按照小组顺序,每组讨论一个部位,一起来完成【合作学习】部分的表格。
(讨论时间2-3分钟,然后找代表发言。
评价标准:能辨别出山体的五种部位,理解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点。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及不同地形的关系;
2、难点:掌握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体验探究法、多边互动法、读图分析法等。
四、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花泥、解剖盘、细线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制作山体模型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阅读,谁记得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哪几个?学生:比例尺、图例、指向标。
教师:很好!这三个基本要素能帮助我们认识不同的地图,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学生:(预习)要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教师:对!这就是本节课讨论的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1、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教师:(展示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想要绘制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
(展示图1.34)思考一下问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是多少?相对高度是多少?
学生: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教师:所以,我们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形成了等高线。
看图 1.35,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数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是海拔的数值。
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海拔相等。
教师:(出示模型)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做等高距,我们用等高距相等的多个平面,水平切割山体,然后将等高面的边缘垂直的落到同一水平面上就得到等高线地形图。
(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教师:通过等高线的特征,我们就可以识别山峰、山谷、山脊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展示用花泥的自制的山体模型)
学生:指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陡坡、缓坡。
教师: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后,同学们想不想亲手绘制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
学生:想!
教师:想画图,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展示制作山体模型的要求)
学生活动:5~6人一组,教师发放材料用具。
1、将花泥雕刻成山体模型,要求刻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陡坡、缓坡等部位(坡度要明显、结构要清晰)。
2、用手擦拭山体模型表面,使其光滑自然。
看哪组雕的部位最完整、最清晰,注意安全!找两组同学结合自制的模型,介绍山体各部位名称。
教师:模型制作完了,接下来做什么?
学生:画等高线。
教师:需要哪些工具定位等高线呢?
学生:用尺、牙签确定等高线后,用刀切,发现不易切割、等高线切歪了,切割面不平整等问题。
教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找学生演示)一名同学将模型放入盒盖中按住,另一名同学将细线拉紧,紧贴盒盖边缘,完成对模型的切割,以此类推,每切一次间距都相等。
怎样保证每次切割得到的等高线能落到准确的位置上不偏离呢?用什么工具帮助你?
学生:要定位,将一张白纸放在解剖盘中,山体模型至于解剖盘中央,用两只竹签从两个山顶处垂直插入山体模型,要穿透纸张和蜡板,描出等高面的边缘即可,拔出来进行第二次切割,依然用牙签固定在原位,继续画图,以此类推,保留切割的每一部分,切割完毕后,重组山体模型。
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学生活动:等高线的定位和切割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展示要求)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在你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标出每条线的海拔。
假设第一条等高线海拔为0米,每切割一次海拔增加100米。
2、在图中标出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缓坡、陡坡等。
3、思考:陡坡和缓坡,等高线疏密有何差异?(陡坡——密集,缓坡——稀疏)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高线有何特征?(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到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叠)图1.37中,从B、C两点出发爬向山顶A,哪点更容易?(C点,等高线稀疏,坡缓)
(三)课堂练习:课件展示图片,辨认各种地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等高线的原理、绘图方法、及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征,也是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画的地形图非常好,课后同学们在你画的地图上,把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得到了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不同,海拔高度也不同。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1、海拔
2、相对高度:海拔差值
3、等高距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陡密缓稀
2、山峰——从中到周逐渐降低
3、山脊——向低处凸出
4、山谷——向高处凸出
5、陡崖——重叠
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