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种服装与哪个历史人物及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介辛亥革命的涵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新课推进】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在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掀起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爆发的背景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必然性)
②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思想的传播 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⑥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策动新军 ⑦四川保路运动(偶然性)
2、武昌起义(播放视频及示意图,再由学生说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提醒学生注意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关系,掌握两种纪年方法的换算。)
考考你:辛亥革命后确立了民国纪年的方法,目前台湾地区依然采用此纪年法,那么20XX 年时值民国纪元的哪一年?
A 99年
B 100年
C 101年
D 102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的意义重大。通过提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相关规定,从规定中让学生总结出宪法的民主精神和产生的深远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加强对这部宪法意义的理解。)
自主学习:阅读以下材料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
可能性
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思考:
(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1、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
阅读教材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胜利成果?
革命阵营承受着巨大压力: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1)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了哪些变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