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一健康教育的主要计划
1 转变理念
学校的领导和全体教师要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为社会培养健康人材作为学校的第一追求目标,并把理念的转变体现在具体行动上.
2 制定健康政策
创建健康促进学校,首先要求学校从政策(规章,制度)方面给予健康更高的重视,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适时出台相应的健康政策,例如不歧视残疾学生的政策;不准在校园内吸烟的制度;有关教师和学生运动时间的规定;营养午餐的规章等.
3 与学校所在社区形成健康互动的关系
社区中存在着丰富的促进学生健康的资源,如医疗卫生机构在学生常见病防治方面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社区中的学生实践场所资源,社区治安机构的学生安全教育资源,企业和商业机构的资金资源,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志愿者服务资源,学生家长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将有效促进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同时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到家庭和社区,影响社区居民的健康行为,形成学校和社区的良性互动.
4 跨部门合作
跨部门合作是健康促进活动的重要策略之一.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仅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好的,学生的健康促进需要形成跨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密切合作,对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十分关键.
5 与学校其他工作有机结合
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应与现有的教学改革措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的工作密切结合,融为一体,不能把健康促进工作视为学校的额外负担.
6 师生员工和家长共同参与
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健康工作,关注学生的健康,自己以身作则,并承担对学生健康的责任.
二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
进行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培训教职工
通过学习有关健康促进学校的文件和资料,邀请有关专家举办讲座,使全体教职工能够改变过去的"考试第一"的办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并通过培训使教职工理解自身对学生健康承担的责任,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健康知识和对学生的健康行为进行引导.
2 制定学校健康政策
健康政策是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制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应逐步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1) 把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和规划.
(2) 要求教职员工承担对学生健康的责任.
(3) 所有在校学生均应接受基础的健康教育,内容至少应包括生长发育,心理健康,合理膳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环境保护,以及常见病,传染病,寄生虫病,艾滋病的预防.
(4) 学校内禁止吸烟,酗酒.
(5) 反对歧视,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
(6) 保证学生每天课外运动时间.
3 改善学校物质环境
学校物质环境包括校舍建筑,照明,通风,饮水,可调式课桌椅,体育活动等基础设施,以及平衡膳食的供应等物质条件等,是影响学生健康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完善的物质环境必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时使用的建筑和设施应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如照明,采光和通风等,教室的黑板,灯光等要修整,照度要定期测定,使其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
(2) 学校有足够面积的体育运动场所,操场要平整,没有堆放杂物,没有坑凹.
(3)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和平衡膳食,学校要有足够数量的供水设施,学校的食堂要符合《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堂工作人员要接受体检.
(4) 校园要清洁,要有足够绿化面积和美化的环境.
(5) 校园内要有足够的卫生设施,如厕所蹲位要符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
(6) 学校内要有卫生的垃圾收集装置.
(7) 学生宿舍要求安全,整洁.
4 建立良好的校内社会环境(人际关系)
学校社会环境是指学校内部的人际环境,包括以下内容:
(1) 在师生员工之间形成相互关心,信任和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
(2) 使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得到尊重,要帮助残疾学生,保证他们不受歧视.
(3) 给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
(4) 学校的领导,教师随时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
5 与社区建立健康互动关系
强化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强调社区参与学校的健康促进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
(1) 学校利用所在社区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为学生的健康服务.
(2) 鼓励师生参与当地社区的健康实践活动,如参与社区的卫生宣传,把学校的健康新观念和健康信息带到社区去.
6 促进学生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改变,提高学生个人保健技能
(1) 开设正规的健康教育课程,并纳入整体教学计划(见附表一).
(2)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如安排平衡膳食与营养,选择适合于自的,安全的运动,懂得预防性病艾滋病等方面的知识,懂得怎样监测和控制自己的体重.
(3) 教会学生必要的健康选择,如拒绝烟草和毒品.
(4) 提高学生有关人际沟通,应对挫折和压力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