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33.77 KB
- 文档页数:10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B.予观夫巴陵胜状胜:胜利C.日星隐曜曜:光芒D.把酒临风把:持、执(2)下面句中划线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阴风怒号B.去国怀乡C.锦鳞游泳D.然则何时而乐耶(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所作的记文。
B.第三、四段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这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C.作者在文段中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D.作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宋)苏轼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①,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课外文言文《荀巨伯》回答1~6题(10分)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①攻郡。
友人与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疾,不忍委②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③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④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胡贼:指少数民族入侵的军队。
②委:丢弃。
③辈:指同一类的人。
④班:返回。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 .值胡贼攻郡 值:赶上,遇上B .子令吾去 去:离去C .败义以求生 败:失败D .而敢独止 止:停,留下来 2.对句中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败义以求生 以:连词,相当于“来” B .贼既至 既:副词,相当于“已” C .而敢独止 而:连词,相当于“却”D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以:介词,相当于“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4.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吾)远来相视 B .(我)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C .(却)而入有义之国 D .(贼)遂班军而还5.对故事中的荀巨伯所表现出的美好品德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B .注重友情 舍己为人 C .关心友人 热爱国家 D .讲究义气 主持正义6.反复阅读文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60字左右)(4分)(二)阅读课外文言文《陈元方舌辩袁公》回答7~12题(23分)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一〕子仪大度汾阳王①宅在亲仁里,大启其第,任人出入不问。
麾下将吏出镇来辞。
王夫人及爱女方临妆,令帨汲水,役之不异仆隶。
他日子弟列谏,不听,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隆赫,而不自崇重,贵贱皆游卧,*等以为虽伊、霍②不当如此。
〞公笑谓曰:"尔③固非所料。
且吾马食官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
向使崇垣扃户④,不通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
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诸子佩服。
鱼朝恩⑤尝修具邀公,或言将不利公,其下愿裹甲以从。
子仪不许,但以家僮数人往。
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子仪告以所闻。
朝恩惶恐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
〞(选自"智囊") 【注释】①汾:郭子仪,封汾阳郡王。
②伊、霍:伊,商汤之臣;霍光,受汉武帝顾命辅佐昭帝。
皆是历史上的名相。
③尔:你们。
④崇垣扃户:围墙高立,门户紧闭。
⑤鱼朝恩:宦官,恃宠骄横,后为唐代宗下令缢杀。
【阅读指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人欲而人不非之。
〞这二句评语,古往今来的文臣武将梦寐以求其一而不得,郭子仪却当之无愧地囊括了。
选文的两个事例分别表现了郭子仪的光明磊落、平易近人、宽宏大量、坦诚相见。
他的洞察世事、为人之谋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大启其第.( ) (2)麾下将吏出镇来辞.( )(3)鱼朝恩尝.修具邀公( ) (4)或.言将不利公( )2.以下句子中加点"以〞的意思和用法一样的两项是( )A.以.袅拥覆B.*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C.构以.不臣D.子仪告以.所闻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2)非公长者,得无致疑。
4.结合文章容。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目录1.胜人者先自胜2.王冕传(节选)3.赵威后问齐使4.六一居士传(节选)5.王翦将兵6.傅显迂缓7.北门之管(节选)8.卫灵公天寒凿池9.宋人酤酒10.荀巨伯探病友11.甲与乙相善12.公卢之谏13.乐不思蜀14.孔文举年十岁15.齐鲁夹谷之会(节选)16.狗监17.触龙说赵太后(节选)18.师旷论学19.创鹜之报20.吕氏春秋·贵因21.晋献文子成室22.孺子善谏23.庖夫24.孟子见梁惠王25.庄周家贫26.二翁登泰山27.范蠡浮海出齐28.文天祥传(节选)29.郑板桥开仓济民30.答谢中书书31.食喻32.张元饲弃狗33.太祖弹雀34.武帝游宴见马35.罗企生拒谢桓公36.梅圣俞诗集·序(节选)37.束氏狸狌38.子产论政宽猛(节选)39.李泰伯改字40.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41.劝学(节选)42.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43.朱文公受骗44.临江之麋45.亭林先生神道表胜人者先自胜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这里指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通“饰”,修饰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六卿请复.A B薄.如钱唇(《活板》)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钟鼓不修.战而.不胜C D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答】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译】②期年而有扈氏服。
【译】3.本文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论及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且在某些观点上不谋而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③心窃乐之________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第一段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
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
然性不耐静,读末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获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
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
婢不如命者,罚治之。
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
”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宏道,有改动)【注释】①口呿(q ū):张开口合不拢,形然受到震惊。
②帙(zh ì):卷。
③累马:牵马,备马。
④婢:使女,女仆。
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1.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C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2.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4.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4分)(二)阅读第二段文言文,回答5~8题。
(12分)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彼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者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且告之曰(将要)B .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C .顾见猛虎(回头)D .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 .能跳而越此/乃记之而去C .不然为怯/士卒多为用者D .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7.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一)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汝心之固.( ) (2)何苦..而不平?( )4.翻译下面的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2)曾不若孀妻弱子.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二)捕蛇者说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0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彻:齿: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亦忧退.亦忧B.谨食.之,时而献焉食.之不能尽其材C.若.毒之乎皆若.空游无所依D.殚其地之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1)傲尔远逝(2)斗折蛇行(3)犯寒暑11.填空、简答.(3分)(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1分)(2)甲文段运用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形成强烈反差.(2分)(三)鱼我所欲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故不为苟得也苟得: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是以: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游于是乎始B.即与之化矣春冬之时C.久而不闻其臭妇拍而鸣之D.亦我所欲也亦与之化矣3.翻译下列句子.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甲文的观点乙文的观点共同的论证方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得之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B.舍身而取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名句.①鱼,我所欲也.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4.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本文旨在说明什么道理?6.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8——13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9.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10.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11.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译文:1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1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3分)[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万钟于我何加.焉②是亦不可以已.乎③然则..何时而乐耶④微.斯人,吾谁与归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9.甲段中的“本心”是指,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甲乙两段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3分)10.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3分)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③曾子之妻之.市之: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止: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译文:9.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10.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四)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望桓侯而还走.(2)汤.熨之所及(3)桓侯故.使人问之(4)司命之所属.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火齐之所及也b.又数刀毙之c.是以谓之“文”也d.桓侯故使人问之3.当桓侯要找扁鹊为他治病时,扁鹊为什么逃走?4.上文是按顺序展开情节的;这个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5.《扁鹊见蔡桓公》说明了什么道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一个人对自身的缺点要正视并及时加以纠正,不要坚持错误贻害自己.B.说明一个人帮助别人要诚心诚意,耐心细致,不要生硬简单.C.说明缺点不改,必然由小到大,因而要注意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D.说明一个人不能主观武断,刚愎自用,而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克服自身缺点. 6.翻译: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五)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虽有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之能安求其能千里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3.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4.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1.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A.不/以千里/称也B.才/美不外见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故虽.有名马:②策.之不以其道: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它们彼此依存.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千里马比伯乐多,说明伯乐难得.4.认真阅读第二段,用原文回答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5.上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将封建统治者比喻为“”,将人才比作“”.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6.“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请填充下列两个关于人才的名句.①“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龚自珍)②“江山代有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7.请写出四个带“马”字的成语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注释: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艄;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执策而临.之()②才美不外见.()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2.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⑴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⑵如果让你给涓人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这个做法评分(满分设为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样评分的理由.。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广①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②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③卖以共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④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⑤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
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⑥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贤而多财,则捐⑦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饷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
(《汉书疏广传》)【注】①广:疏广,西汉宣帝时的太子太傅,身居高位。
②共具:摆设酒食用具。
③趣:催促。
④昆弟:同族兄弟。
⑤几:希望。
⑥老悖:年老昏乱,不通事理。
⑦捐:舍弃(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广既归乡里(已经)B. 足以共食(值得)C.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通“无”,没有)D. 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增加)(2)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B.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C.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D.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②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4)文中所写的疏广的做法对于我们今人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请简要评析。
【答案】(1)B(2)A(3)①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
②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
(4)疏广的做法看似不尽情理,但他的一番议论又使人如梦初醒。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展示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巴陵郡政事通达百姓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全都复兴了,于是再度修整岳阳楼,扩大其原有规模,在上面刻录唐朝贤人以及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就在洞庭湖的风光上。
它包含远处的山峦,吞吐壮阔的长江,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晚明暗变幻,景色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非常详尽了。
这样,那么(从这里)向北可以通到巫峡,向南到达潇湘,被贬职的官员和多愁善感的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游览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还是有所不同吧?那雨水连绵纷纷而下,接连数月不放晴,寒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潮冲击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光辉,高大的山形也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猛虎长啸啼猿悲诉。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
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
②故事:向来规矩。
③朔: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划线字意思。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其仁足以示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 其施虽在越其西南诸峰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二处)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
(6)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答案】(1)谨慎;稍微(2)A(3)募僧二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 令无失所恃。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令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襄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同“途”,路上。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选文【乙】出自西汉________编订的史书《________》。
文言文阅读(一)岳阳楼记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 备⎩⎨⎧ 前人之述备.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薄⎩⎨⎧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号⎩⎨⎧阴风怒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极⎩⎨⎧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夫大国.,难测也惊⎩⎨⎧ 波澜不惊.与蒙论议,大惊.曰和⎩⎨⎧政通人和.春和.景明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日出而林霏开.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阴⎩⎨⎧朝晖夕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乃⎩⎨⎧乃.重修岳阳楼 去后乃.至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 则.有去国怀乡而⎩⎨⎧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之.述备矣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1.嗟 夫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或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哉2.不 以 物 喜 不 以 己 悲 居 庙 堂 之 高 则 忧 其 民 处 江 湖 之 远 则 忧 其 君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表达作者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对自己是自我勉励,自我鼓舞,对滕子京有慰勉和规箴之意。
B.迁客骚人是因个人得意和因“外物美丽”而乐,古仁人们是因天下之乐而乐。
C.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D.全文采用了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尽情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训练四:整篇训练王导其人[清]陈康祺周顗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
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①,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①游宴,周顗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
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周顗(yǐ):两晋时大臣、名士。
下文的琅琊王睿,东晋元帝。
桓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
王导,元帝即位后任宰相。
①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①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①戮:同“勠”,并力,勉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举目有江河之.异/何陋之.有B.因相视流涕./临表涕.零C.王导愀然变色.曰/声色.俱厉D.众皆收泪谢.之/长跪而谢.之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何 以 济 3.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短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 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然⎩⎨⎧颓然.乎其间者 蔚然.而深秀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发⎩⎨⎧野芳发.而幽香 舜发.于畎亩之中归⎩⎨⎧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溪深而.鱼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行者休于.树之⎩⎨⎧山间之.四时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者⎩⎨⎧名之者.谁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其⎩⎨⎧其.西南诸峰 颓然乎其.间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1.其 西 南 诸 峰 林 壑 尤 美 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琅 琊 也 2.作 亭 者 谁 山 之 僧 智 仙 也 名 之 者 谁 太 守 自 谓 也3.太 守 与 客 来 饮 于 此 饮 少 辄 醉 而 年 又 最 高 故 自 号 曰 醉 翁 也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
B .作者在本文中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
C .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
D .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反复强调“醉”“乐”二字,“醉”为表象,“乐”为实质,最后将“醉”“乐”统一,揭示了文章的“与民同乐”的主旨。
B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衬托出了全文的主旨。
C .本文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且生动精练,写景时,动静结合,而且前有伏笔,后有呼应,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D .作者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读来只觉神采飞扬,摇曳生姿,但给人单调重复之感。
训练四:整篇训练兴利赈灾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①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①。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注释】①殍殣(piǎo jìn):饿死的人。
①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①佛事:佛教,求神拜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术甚备./前人之述备.矣 B .吴人喜竞渡./故五月渡.泸 C .近岁遂著为令./令.初下,群臣进谏 D .因.之以成就民利/因.地制宜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是 岁 两 浙 唯 杭 州 晏 然 民 不 流 徙 皆 文 正 之 惠 也 3.范文正是如何赈灾的?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得⎩⎨⎧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苟⎩⎨⎧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勿相忘 苟.全性命于乱世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之⎩⎨⎧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而⎩⎨⎧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 1.鱼 我 所 欲 也 熊 掌 亦 我 所 欲 也 2.生 亦 我 所 欲 也 义 亦 我 所 欲 也 3.一 箪 食 一 豆 羹 得 之 则 生 弗 得 则 死4.呼 尔 而 与 之 行 道 之 人 弗 受 蹴 尔 而 与 之 乞 人 不 屑 也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于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B .本文强调虽然只有贤者有“舍生取义”的“本心”,但是若其他人坚持不丧失本性也可以成为这样的贤者。
C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食物,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 .本文开头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义重于生”,当两者不可以兼得的时候,要“舍生取义”的道理。
(2)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这对日常饮食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第一段中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阐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第二段分析达官贵人“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既有自家的原因,又有周济别人的原因。
训练四:整篇训练梁上君子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陈寔①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①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选自《后汉书·陈寔传》)【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末颍川许(今河南省许昌县)人。
①稽颡(qǐ sǎnɡ):叩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止.于梁上/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B.乃.起自整拂/去后乃.至C.自.投于地/太守自.谓也D.令遗.绢二匹/深追先帝遗.诏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3.读完这个故事,你认为陈寔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步练习郭子仪以国事为重[宋]司马光郭子仪①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①,不相能①,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
”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①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①猜忌。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注释】①郭子仪:唐代名将,和后文李光弼,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
①牙将:副将。
①不相能:不能和睦相处。
能,和睦,此义只用于“不相能”这个词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