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248.43 KB
- 文档页数:49
中国古代文学史2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2)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课程学分:3 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48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2学期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1)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2005年开课单位: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中文系学生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研究古代文学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对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民族新文化做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1、建安文学(4学时)(1)了解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2)掌握曹操、曹植、曹丕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3)理解“建安七子”及蔡琰的创作概貌;(4)了解建安的时代特征。
重点:曹植诗歌风格及其艺术成就。
难点: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
2、正始文学(2学时)(1)了解竹林七贤的概况;(2)了解阮籍和嵇康的生平和思想;(3)掌握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4)理解嵇康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阮籍《咏怀诗》的艺术风格。
难点:魏晋政治与文学之关系。
3、两晋文学(2学时)(1)了解左思和刘琨的主要作品及其艺术风格;(2)理解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三张”、“二陆”、“两潘”、“一左”;(3)了解玄言诗的基本情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进一步了解各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其流派,了解各时期文学嬗变的基本概况,掌握基本的中国文学史发展线索。
二、课程基本要求联系作品,掌握文学史各个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发展、演变的情况,宏观地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规律。
根据文学史的发展各种规律,联系各个时期的文论、诗论、戏曲论、小说论等,适当扩大作品的阅读面,加深对名家名作的理解。
在学完总课程后,能对各段文学史线索作口头、笔头的论述。
学生掌握情况通过作业(五次)和闭卷考试进行测查。
四、大纲内容一、先秦文学(一)概说(二)原始口头文学1 原始诗歌2 神话传说(三)《诗经》1《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 2《诗经》的思想内容3《诗经》的艺术成就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楚辞》1《楚辞》的产生与编集 2 伟大的楚辞作家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3《离骚》 4《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5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宋玉(五)历史散文1 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左传》 3《国语》 4《战国策》(六)诸子散文1 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论语》《墨子》与《孟子》 3《庄子》 4《韩非子》(七)先秦寓言1 先秦寓言的产生和发展2 先秦寓言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二、秦汉文学(一)概说(二)汉赋1 赋的起源和特点2 汉赋的发展3 西汉赋作家4 东汉赋作家(三)秦汉散文1 政论散文2 记事散文3 抒情议理散文(四)司马迁与史传文学1 史传文学的产生2 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著作 3《史记》的思想内容 4《史记》的文学成就 5 班固与《汉书》(五)汉代诗歌1 汉代乐府民歌 2《孔雀东南飞》 3 文人五言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概说(二)魏晋南北朝诗歌1 建安诗歌2 正始至永嘉诗歌3 南北朝诗歌4 南北朝民歌(三)陶渊明1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2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3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四)魏晋南北朝赋1 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2 魏晋赋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赋作家与代表作品(五)魏晋南北朝散文1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倾向2 魏晋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六)魏晋南北朝小说1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渊源和发展2 志怪小说3 志人小说(七)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发展的原因 2《典论论文》《文赋》与《诗品》 3《文心雕龙》《昭明文选》四、隋唐五代文学(一)概说(二)隋及初唐诗歌1 隋及初唐诗人 2“四杰”与沈佺期、宋之问 3 陈子昂(三)盛唐诗歌1 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2 高适、岑参和边塞诗派(四)李白1 李白的生平与思想2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杜甫1 杜甫的生平与思想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六)中唐诗歌1 中唐前期诗人2 韩愈、孟郊诗派3 刘禹锡和柳宗元4 李贺(七)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1 新乐府运动2 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3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八)晚唐诗歌1 杜牧2 李商隐3 晚唐其他诗人(九)唐代散文1 唐代古文运动2 韩愈3 柳宗元4 晚唐散文(十)唐代小说1 传奇小说的产生与发展2 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3 传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4 唐代变文(十一)唐五代词1 词的产生与发展2 晚唐词3 五代词五、宋辽金文学(一)概说(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1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2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3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三)北宋词1 北宋前期词人2 柳永3 北宋中后期词人(四)北宋诗1 宋初诗人2 梅尧臣与苏舜钦3 欧阳修与王安石4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五)苏轼1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2 苏轼的词3 苏轼的诗4 苏轼的散文5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六)南宋词1 李清照2 南宋前期词人3 南宋中后期词人(七)辛弃疾1 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2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3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八)南宋诗1 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2 四灵派与江湖派诗人3 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词人(九)陆游1 陆游的生平与思想2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3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4 陆游的散文(十)宋代散文1 北宋散文2 欧阳修散文3 王安石散文4 南宋散文(十一)宋代“话本”小说1 “说话”的兴起与“话本”2 “话本”的思想内容3 “话本”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十二)辽金文学1 辽金文学概况2 元好问3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六、元代文学(一)概说(二)元代杂剧的发展1 戏曲的渊源与元杂剧的体裁特点2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3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三)关汉卿1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2 《窦娥冤》3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4 关汉卿的散曲(四)王实甫1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2 西厢故事的演变3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五)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1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作品2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六)南戏1 南戏的兴起与发展2 “荆”“刘”“拜”“杀”3 高明《琵琶记》(七)散曲1 散曲的兴起与发展2 马致远与前期散曲作家3 张可久与后期散曲作家(八)元代诗文1 元代诗歌2 元代散文七、明代文学(一)概说(二)《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2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3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三)《水浒传》1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2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3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四)《西游记》1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2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3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五)《金瓶梅》及其明代其他长篇小说1 《金瓶梅》2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3 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六)明代短篇小说1 冯梦龙和“三言”2 “二拍”及其他3 文言短篇小说(七)明代戏剧1 明代杂剧2 明代传奇(八)汤显祖1 汤显祖生平思想与创作2 《牡丹亭》(九)明代诗歌1 明初诗歌2 明中叶诗歌3 明末诗歌4 明代的词和散曲5 明代民歌(十)明代散文1 明初散文2 明中叶散文3 明末散文八、清代文学(一)概说(二)《聊斋志异》和清代其他短篇小说1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2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3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4 其他短篇小说(三)《儒林外史》和清代其他长篇小说1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2《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4 其他长篇小说(四)《红楼梦》1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成书 2《红楼梦》的思想内容3《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4《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五)清代戏曲1 清代戏曲的发展2 李玉与《清忠谱》3 李渔与《风筝误》(六)《长生殿》与《桃花扇》1 洪昇的生平与创作2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3 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4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七)清代诗词1 清初诗歌2 清中叶诗歌 3清代词(八)清代散文1 清初散文2 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九、近代文学(一)概说(二)近代诗歌1 近代诗歌的发展2 龚自珍3 魏源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诗人4 黄遵宪与改良派诗人5 秋瑾与革命派诗人6 柳亚子与南社诗人(三)近代散文1 近代散文的发展2 梁启超与新文体作家(四)近代小说1 近代小说的发展2 李伯元与吴趼人3 《老残游记》及其他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IV 》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90502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IV英文名称: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古代文学作品选》IV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IV》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重点介绍明清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揭示明清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明清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如诗歌、散文、传奇、拟话本、章回小说等)的特点及发展概况;牢固掌握本时期著名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加深对封建时代末期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思想潮流以及社会的变迁等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As a basic specialized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trend in Ming & Qing dynasties and reveals its development, change, new features and accomplishments. O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1) gain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Ming & Qing dynasties; 2)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literary genres [like poetry, prose, legends, vernacular novels, chapter novels, etc.]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3) grasp the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literary works of famous authors in this period so as to hav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Chinese social customs, thought trends and social vicisssitudes;4)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o they can contribute to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通过各章节有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系统地了解明清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明清文学中一些重要文本的基本内容,明了明清文学与时代思潮的发展演变,揭示明清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
先秦文学史大纲第一讲绪论第一节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启建立夏朝,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
公元前十六世纪,汤建立商朝。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自商朝。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形态。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建立周朝。
中国社会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春秋时期,诸侯壮大,周天子权威衰落,由分封制度奠定的政治关系也遭到破坏。
史官以及史籍的载录成了此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
战国时期,周王室沦落为普通的小诸侯国,又被吞灭。
礼乐文化分崩瓦解。
士阶层迅速发展,百家争鸣。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百家争鸣也告一段落。
自周朝建立以来,楚国地处偏远,信巫重祀,具有很强的非理性特点,形成多重文化交融的特征。
第二节先秦作者的流变和文体的衍生巫师与巫文化:周代以前,巫师是最重要的社会角色之一。
用于占卜的甲骨文,有记事,也有韵语,本身就具有文学价值。
商周之交出现的《易》卦爻辞,也产生于巫官的占卜活动中。
巫术祭祀活动还产生了歌谣和神话。
史官与史官文化:大约从西周时开始,史官由颁朔告时、记录重大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开始记录社会事件。
到春秋时期,史官创造出基本的载录规范。
现存的《春秋》一书就是在鲁国史官载录的基础上删削编定的。
《左传》、《国语》等书的原始材料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贵族文化:贵族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早在西周时期,朝廷就建立了学宫制度,贵族子弟开始学习“ 六艺” 。
贵族士大夫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了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和创造者。
史官的载录也越来越理性化。
士文化:春秋时代,官学之外,私学开始发展兴盛,士阶层逐渐壮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 礼贤下士” 之风大盛,比如齐国设稷下学宫。
策士们发展了游说技巧。
第三节先秦审美精神和文艺观念殷商:早期音乐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乐器也是礼器的一部分。
人们在春秋时期通过音乐所认识到的“ 和” ,对中国美学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最大。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大纲执笔人:刘运好胡传志王昊大纲审定人: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承传流变的过程中,要抓住各个时期的重点,以大作家名作带动文学史的教学。
(2)在文学背景、作家和文学作品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阐述文学史的演变过程。
(3)注意寻绎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努力通古察今,为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借鉴。
(4)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
3、课程教学改革(1)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
(2)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
(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正文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34学时)总绪论(4学时)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
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
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
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
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
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
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
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元杂剧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
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情剧;曲状元;花间美人、水浒剧。
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
元杂剧形成的原因。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 中国古代文学史属汉语言文学系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至近代文学。
(2)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把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等,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课程,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1、本课程分中国文学史(一)[包括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五代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二)[包括宋辽金元明清近代文学]两段进行教学。
分别在大学本科第五、第六学期开设。
2、各段教学周数、周学时、总学时简表:三、教材及参考书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3、《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4、《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版;5、《中国文学史》,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6、《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7、《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8、《中国分体文学史》,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四、课程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20课时)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这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的、传统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任务: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与基本艺术特征.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与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的、符合基本学术规范的、文字流畅的学术论文.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的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与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与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能力和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的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的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的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以与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的要求.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的教学范围与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的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第一学年先秦两汉魏南北朝文学年课时:90学分:5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文学三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特征与文学成就先秦文学发端于原始歌谣和神话,主体是诗歌和散文.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第一节原始歌谣要点:艺术起源劳动,产生以二拍节奏为主的原始诗歌.形态诗、乐、舞三位一体;内容多与巫术活动有关.以卜辞与《周易》卦爻辞为主要形式.第二节古代神话要点:神话的概念;神话流传的口头形态;我国神话的保存与流传;我国古代神话"不发达"的问题,演变的三个方向;我国现存神话的主要内容与所表现的先民精神世界;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素材、精神、创作原则〕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第二章《诗经》第一节结集与流传要点:释名;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收集与编订〔采诗、献诗、删诗说〕;构成与分类〔诗之"六义"〕;作品产生的年代与地域;作者;研究与流传〔毛诗与毛诗大序、小序;"四家诗"、"今文"与"古文"诗〕第二节思想内容要点:《诗经》与先民的生活划分类型: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阐明内容特点与在《诗经》中的主要分布特点.第三节艺术成就和影响要点: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的章法、句法、字法、用韵、使用,《诗经》与音乐第四节地位要点:《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反映现实、干预政治〕;表现手法对后代文体形成的影响;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关睢》* 、《芣苡》、《氓》、《蒹葭》*、《伯兮》、《邶风·谷风》、《氓》《黍离》、《君子于役》、《静女》、《蓼莪》*、《无衣》、《七月》、《东山》、《采薇》* 、《何草不黄》、《緜》、《生民》、《伐檀》、《硕鼠》、第三章历史散文第一节概况要点: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史官设置,历史记载的出现,私人著述的发展〕;基本发展过程;早期历史散文《尚书》、编年史书《春秋》、记言历史散文集《国语》的体例、内容、语言风格与其地位等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无逸》、《召公谏弭谤》第二节《左传》要点:书名、作者与成书年代;体例、记事起迄与主要内容;与《春秋》的关系与"春秋三传";突出的民本思想倾向;叙事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第三节《战国策》要点:性质、书名与主要内容;编定、体例和卷数;纵横家的思想倾向;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第四节历史影响要点:奠定了史传文学传统〔微言大义,寓褒贬于记事,秉笔直书,形象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开创了不同的史书体例〕;古小说的源头之一;语言技巧与艺术风格的典范第四章诸子散文第一节概况要点:繁荣的背景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文化下移与士的崛起,诸侯相争与养士用士,处士横议与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与发展过程:早期语录体的《论语》和《老子》,战国中期的《墨子》、《庄子》,后期的《荀子》、《韩非子》,末期的《吕氏春秋》和李斯;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老子》:老子生平、成书时间,此书主要观点、文风,散文史影响《墨子》:墨子生平,此书主要观点、文风,散文史影响《吕氏春秋》和李斯:此书主要思想特征、文风,李斯的文学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公输》、《察今》、《谏逐客书》第二节《论语》与《孟子》要点:孔子生平与思想,《论语》的作者、编定、体例、篇数、内容与流传,艺术特点孟子生平与思想,《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文章形式,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论语·子路从而后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第三节《庄子》要点:庄子生平与思想,《庄子》的作者、篇数和内外篇区分;艺术成就与文学史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逍遥游》、《养生主》第四节《荀子》《韩非子》要点:荀子生平和思想,《荀子》的书名、作者、编定和篇数,艺术特点,《赋篇》和《成相》的文学史地位韩非子生平和思想,《荀子》的作者和篇数,艺术特点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荀子·劝学篇》、《韩非子·说难》第五节诸子散文的影响要点:儒、道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儒、道的文艺思想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基石.诸子散文的体式、内容与后代文体,创作经验、艺术风格对中国散文的影响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屈原与楚辞要点:屈原生平、经历与行踪,屈原的作品与其真伪,屈原作品产生的年代楚辞与《楚辞》,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北方文化与楚辞第二节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要点:《离骚》、《九歌》与《九章》解题与基本内容,创作背景与年代等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政治倾向,峻洁的人格精神,大胆的怀疑态度第三节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要点:纯洁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非现实主义精神,浓郁的悲剧色彩与抒情性,独特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性的诗体与精美的语言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离骚》*、《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九歌·山鬼》*、《九章·涉江》第四节宋玉与《九辩》要点:屈原以外其它先秦楚辞作家的基本情况,宋玉的生平与作品,《九辩》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九辩》〔节选〕、《风赋》、《对楚王问》第五节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要点:屈原的精神与作品影响到历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影响到汉赋形成,以与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性〔浪漫传统,香草美人的比拟方法等〕第二编汉代文学概说概述汉代的政治、思想文化与文学概况第一章汉代论说文第一节概说要点:汉代论说都是应用文,哲理文与政论文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论说文要点:贾谊生平、思想与主要著作,《过秦论》与《治安策》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晁错生平、思想与主要著作,《论贵粟疏》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贾、晁比较东方朔生平、思想与主要著作,《答客难》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与其影响刘向生平、思想与主要著作,《谏营昌陵疏》的主要内容与语言特征,对后代奏议文的影响扬雄生平、思想与主要著作,散文门类与影响,创作的模拟性与其故作艰深,《解嘲》其他有特点的西汉散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杨恽《报孙会宗书》、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过秦论》、《论贵粟疏》第三节王充与东汉论说文要点:王充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生平、思想,《论衡》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色特征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与李固《遗黄琼书》王符与《潜夫论》,仲长统与《昌言》东汉后期论说文的一般特征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论死》、《遗黄琼书》第二章汉代辞赋第一节概说要点:"辞"与"赋"的文体分合,辞赋的文体功能,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与其代表作家第二节枚乘、司马相如与散体大赋要点:枚乘生平、思想,《七发》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意义、艺术成就与赋史地位,"七"体司马相如生平与思想,《子虚》与《上林》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意义、艺术成就与赋史地位,"曲终奏雅"与"劝百讽一",田猎赋;司马相如的其他赋体散文《难蜀父老文》、《喻巴蜀檄》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七发》、《上林赋》第三节扬雄、班固、张衡与散体大赋要点:扬雄生平、思想,主要赋作《甘泉》、《羽猎》、《长杨》等的主要内容,创作的模拟性,晚年对辞赋的认识,赋史地位班固生平、思想,《两都赋》的内容与思想倾向,班固与司马相如、扬雄的"讽喻"观的区别张衡生平、思想,《二京赋》的内容与思想倾向,对都市生活的表现第四节抒情小赋要点:张衡《归田赋》的思想内容与时代风气与文人思想的变化,赋史地位赵壹与《刺世疾邪赋》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归田赋》、《刺世疾邪赋》,《甘泉赋》、《两都赋》、《二京赋》的片断介绍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要点:家世与家学,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学术氛围与司马迁思想人格的形成,司马迁的经历〔劳动、游历、遗嘱、为太史令、宫刑、发愤著书〕,《史记》的体例与规模,《报任少卿书》第二节《史记》的思想成就要点:写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含义,《史记》的主要思想,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史才"、"史学"、"史识"与"史德"第三节《史记》的文学成就要点:汉代最杰出的史学与文学著作,写人艺术、抒情性与语言成就第四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要点:《史记》对后代散文、传记文学、小说、戏剧的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报任少卿书》、《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章《汉书》与东汉其他叙事文第一节班固的生平要点:时代、家世与生平,班彪的奠基工作,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思想"纬六经,缀道纲",《汉书》的规模、体例,班昭、马续对《汉书》的续补第二节《汉书》的思想内容要点:资料与体例的丰富与精密,进步与局限的思想表现第三节《汉书》的艺术成就要点:叙事炼与语言简炼规范,艺术性较《史记》为弱,史学地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苏武传》第四节东汉其他叙事文要点:《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规模、体例与其主要内容;《吴越春秋》的小说特征;蔡邕的生平、学术与碑铭创作;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封禅仪记》第五章汉代诗歌第一节汉乐府民歌要点:乐府概念的双重内涵,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汉乐府对建安诗歌与其以后诗歌的影响,《孔雀东南飞》的思想与艺术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东门行》、《十五从军征》、《有所思》、《上邪》、《孤儿行》第二节汉代的楚歌与文人五言诗要点:汉代楚歌、四言诗的作者与作品;文人五言诗的开端,在东汉形成气候,有班固、张衡、秦嘉等作者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内容、艺术与诗史地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垓下歌》、《大风歌》、《四愁诗》、《上山采靡芜》、《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 、《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庭中有奇树》*、《孟冬寒气至》*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要点:大动乱的时代,思想解放与学术气氛极为活跃的时期,古代文学极富创造性的时期;文学意识的自觉与文学创作的自由,诗歌领域:在五言诗方面,有建安文学〔三曹七子〕、正始文学〔阮、嵇〕、太康文学〔二陆、左思等〕、晋宋田园诗〔陶渊明〕、山水诗〔大小谢〕;鲍照对七言诗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齐永明新体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格律诗的形成奠定基础;梁陈宫体诗风靡一时;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兴盛散文领域:散文的多样化,骈体文与散体文共生;抒情小赋的形成,向骈化与律化两面发展小说领域初具规模,有志怪与轶事两类文论与批评: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以与永明声律论等,进入文学理论发展与文学批评繁荣的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一章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时代与建安风骨要点: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文人思想的解放,复杂多样的人生体验;曹氏父子对文学的倡导和组织,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三曹七子;建安风骨第二节曹操曹丕要点:曹操生平和思想,汉末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诗歌体式特征,主要内容,艺术特征;散文的艺术特征与影响曹丕生平与思想,诗歌题材、风格特征,对七言诗发展的贡献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其一〕*、《步出夏门行》〔其二〕、《燕歌行》、《杂诗》〔其二〕第三节曹植要点:曹植生平与思想,人生与创作分期,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建安之杰"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七哀》*、《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洛神赋》、《美女篇》、《吁嗟篇》第四节建安七子与其他作家要点:"建安七子"——孔融生平与创作,主要成就在文,辞锐气盛,文风豪壮王粲生平与创作,诗文兼擅,"七子之冠冕"陈、阮以书檄著称;刘桢诗名甚高,徐幹以赋见称,应氏特色不明显蔡琰的诗歌诸葛亮的散文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孔融《论盛孝章书》、王粲《七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蔡琰《悲愤诗》、诸葛亮《出师表》、刘桢《赠从弟》第二章正始诗歌和西晋文学第一节阮、嵇与正始文学要点:正始时期曹魏与司马氏集团激烈斗争的背景,社会黑暗,政治恐怖,玄学兴起"竹林七贤"阮籍生平与思想,《咏怀》八十二首的内容、艺术特色与风格;阮文风格嵇康生平与思想,诗文兼擅,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言发魏都〕;《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入军》、《思旧赋》第二节左思与太康文学要点:文学的形式化、士族化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潘岳、陆机潘岳生平,工诗善文,诗多组诗,善为哀诔陆机生平,诗名甚高,重模拟;骈体文的奠基人左思生平与思想,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咏史》组诗,"左思风力";辞赋亦有盛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潘岳《悼亡》、陆机《赴洛道中作》、《咏史》〔郁郁涧底松〕〔吾希段干木〕、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要点:家世背景,人生的三个时期,融合儒、释、道的思想特征第二节陶诗的思想成就要点:诗体长于五言,以咏怀与田园诗为主咏怀主要表现诗人不同时期的人生理想,田园诗主要表现田园风光之美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等陶诗的消极思想:饮酒行乐、随顺自然、躲避矛盾第三节陶诗的艺术风格要点:平淡自然,亲切淳真;浑融完整,意境高远;语言精工而本色陶诗风格有多样性:平淡自然,慷慨豪放第四节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要点:内容、艺术一反流俗,语言省净,文风淡泊第五节影响要点:思想情操方面——恬淡退隐,固穷守节,人品峻洁,精神高尚诗歌创作方面——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派的祖师,对田园诗的题材开掘、美学旨趣与风格都有奠基的作用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其二*、《杂诗》其二、《归去来兮辞》*第四章南朝诗文第一节概说要点:南朝历代君主重视文学艺术,南朝文人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主要反映自己的生活情趣与思想感情,诗歌创作注重形式美,风格多样,极为繁荣,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第二节谢灵运与山水诗要点:山水诗与玄言诗的关系,宋初"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谢灵运河生平与思想,开山水诗派,山水诗创作特色,与对扭转玄言诗风、振起永明新体诗与后世山水诗创作的影响颜延之的创作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第三节鲍照与七言诗要点:鲍照生平与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诗歌艺术特色与诗史地位,为七言诗的发展与繁荣有重大贡献,其边塞诗对唐代五绝形成的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寫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第四节谢脁和新体诗要点:新体诗的概念,新体诗是从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代表作家是谢脁、沈约谢脁生平,多写山水诗,表现亦官亦隐情怀,齐梁"首杰",艺术特色与诗风沈约的诗歌理论与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第五节萧氏父子与宫体诗要点:宫体诗概念,代表作家是萧纲、萧绎、徐陵、江总,萧纲的文学主张与其宫体创作徐庾体,《玉台新咏》江总的艳诗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咏美人昼眠》、《关山月》、《闺怨篇》第六节梁陈其他诗人要点:江淹生平,诗善模拟,风格幽丽精工吴均诗长于写景,善托物寄情何逊以山水诗成就最高,有小谢风致;阴铿诗风诗于何逊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陶徵君田园》、《咏宝剑》、《咏柳》等第七节南朝的骈文和散文要点:总趋势:由质趋文、全面骈化;丽情密藻、对仗工事、用典日繁骈体文的概念与基本特征鲍照、颜延之、谢惠连、孔稚珪、丘迟、陶弘景、吴均、徐陵的骈体文萧统与《昭明文选》萧纲、萧绎的抒情小赋南朝的散文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芜城赋》、《月赋》、《北山移文》、《别赋》、《答谢中书书》、《与陈伯之书》、《与宋元思书》第八节南朝乐府民歌要点: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与社会土壤,分类:吴声歌曲、神弦歌、西曲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与风格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子夜歌》<其一>*、《子夜四时歌》〔春风动春心〕〔春林花多媚〕、《那呵滩》〔闻欢下扬州〕、《西洲曲》第五章北朝诗文第一节概说要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魏孝文帝的改革与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斗争与融合北朝崇儒尊经的学术思想北朝文坛略前重后,诗文成就最高,兼有质朴绮丽的风格,代表作家:由南入北的王褒、庾信,实现南北诗风的初步融合北朝散文朴实流畅,对南朝骈文亦有借鉴北朝诗文对唐代文学有很大影响第二节温子升邢邵魏收要点:"北地三才"温子升为北魏文人之首,诗词富音协,文清新婉丽,风格均近南朝邢邵诗仿齐梁,不失北音;文尚骈俪魏收诗近宫体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春日临池》、《七夕》、《喜雨》第三节庾信王褒要点:庾信生平与思想,前期在南朝,出入宫禁,为重要的宫体诗人;后期滞留北方,高官厚禄,怀有故国之思与羁旅之情前后期诗的内容与风格迥展异,又是骈文、辞赋大家,称"四六宗匠",文学史地位:南北朝文学集大成者王褒生平,前后期诗风变化,边塞诗对唐文学的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拟咏怀》〔榆关断音信〕、《重别周尚书二首》、《哀江南赋序》、《小园赋》;《渡##》、《关山月》、《出塞》第四节颜之推郦道元杨衒之要点:颜之推与《颜氏家训》,文章以散体为主,骈散相间郦道元生平,《水经》与《水经注》,以散句为主,骈散相间,对后世游记文学有深远影响杨衒之生平,《洛阳伽蓝记》的内容与性质,寺塔记;文章以散句为主,骈俪之风较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水经注·江水》、《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第五节北朝乐府民歌要点:北方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于西晋末至北魏时期;题材、艺术与风格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木兰诗》*、《敕勒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古代小说溯源要点:古小说概念;神话、史传文学与小说起源;小说兴盛的原因,志怪与轶事第二节《搜神记》与志怪小说要点:志怪与神鬼信仰干宝生平,《搜神记》主旨"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与创作水平王嘉《拾遗记》、张华《博物志》、葛洪《神仙传》、吴均《续齐谐记》文学影响:后世小说发展的艺术借鉴,小说、戏曲题材,对鬼狐一派小说有直接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韩凭夫妇》、《宋定伯捉鬼》第三节《世说新语》与轶事小说要点:轶事小说发展与史传文学、清谈与品评人物的风气刘义庆生平,《世说新语》的编撰与体例、内容与其语言风格《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的先驱,为小说、戏曲提供了素材葛洪《西京杂记》、郭澄之《郭子》、邯郸淳《笑林》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刘伶病酒》、《王子猷居山阴》、《王蓝田性急》第二学年唐宋文学年课时:90学分:5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概说要点: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经济、政治、思想、艺术状况唐代文学演进的四个阶段与各自内容、形式特征,诗歌、散文的主要艺术成就第一章隋与初唐文学第一节隋代文学要点:隋文学是六朝文风向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隋文帝反对六朝华艳文风,李谔对六朝文风的批判,代表作家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炀帝时的宫体诗风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人日思归》、《送别》第二节唐初宫廷诗人要点:唐太宗对文学的提倡与对文人的重用.提倡文风朴实,反对浮华,绮丽与通脱朴实之风并存,在初唐很有影响上官仪与"上官体","文章四友"与杜审言武则天朝的宫廷诗人沈、宋,对律诗定型的贡献,后期诗歌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在狱咏蝉》、《度大庾岭》、《独不见》第三节初唐四杰要点:"四杰"的组成与共同倾向,题材、诗体与风格上的异同,对律诗定型的贡献,诗史地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从军行》、《长安古意》、《于易水送人》第四节陈子昂要点:生平与思想,文学主张:反齐梁文风,倡建安文风诗歌内容与风格,代表为《感遇》三十八首;边塞诗尤为出色,《登幽州台歌》;古文创作较多陈子昂是唐代诗文革新的先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登幽川台歌》*、《感遇》〔兰若生春夏〕第五节初唐其他作家要点:隋唐之际的王绩,长于田园诗,风格清新朴素,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魏徵的讽谏文与抒情诗张若虚、刘希夷的七言歌行贺知章与"吴中四士"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野望》、《述怀》、《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咏柳》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第一节概说要点:繁荣原因,代表诗人:孟浩然、王维、祖咏、储光羲、常建等山水田园文学发展概况,先秦、魏晋、陶渊明、二谢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孟浩然与其他诗人要点:孟浩然生平,主体诗风简淡幽雅、清空闲远,对盛唐浑融诗风形成的贡献祖咏的简洁、含蓄,储光羲的清新、自然,常建的清幽孤僻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临洞庭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第三节王维要点:生平思想,维摩诘的含义,善画,解音律;曾出使塞垣,四十岁张九龄罢相后的吏隐;安史乱中经历,晚年笃信佛教。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基本内容: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特征,奴隶社会的开始、完成及其兴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初期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文字的形成是先秦文化发展的分界线,口头文学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文字形成和文学因素的飞跃发展,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文学或有文学因素的作品。
春秋后期及战国时代的文学迅速发展:一、蔚为大观的散文及其两大走向;二、诗歌以新的面貌遽然兴起。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先秦时期文学的散文及诗歌基本要求:1、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总体把握先秦时期文学发展规律。
2、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文学的关系。
第一章文学艺术的起源和上古劳动歌谣基本内容:1、文学艺术的起源2、上古劳动歌谣教学重点:文学艺术的起源于劳动,口头文学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文字形成和文学因素的飞跃发展;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文学或有文学因素的作品。
基本要求:了解文学艺术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口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认识文字的形成和文学因素的飞跃发展状况。
第二章中国古代神话基本内容:1、神话的起源2、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3、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重点:远古的神话,远古的神话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远古神话的内容;散失严重,广泛深远的影响。
基本要求:了解神话的起源以及它保存哪些文献中,阅读上古著名的神话故事,分析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诗经》基本内容:1、《诗经》概貌2、《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3、古老的民族史诗4、政治讽刺诗5、祭祀诗和宴饮诗6、《诗经》的艺术成就7、《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教学重点:一部最古老的大型诗歌选集。
《诗经》的句法、词汇、韵例和重章迭句;《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地域和历史跨度;结集的时间。
采诗说、删诗说;四家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我国奴隶社会从走向鼎盛到趋于衰亡的种种情景;两周王朝的兴衰;人民大众的苦难;恋爱婚姻的生活;自主自属的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创作技巧,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意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能力;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5.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 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传承2. 先秦文学- 《诗经》和诗歌的发展演变- 《楚辞》和辞章的艺术魅力- 《论语》和散文的早期形态3. 先秦散文- 《庄子》和形象思维的运用- 《韩非子》和辞章的技巧4. 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选》和文人墨客的兴起- 《世说新语》和人物形象的塑造5. 唐宋诗词- 唐诗的山水田园与抒情主题- 宋词的婉约风格与爱情主题6. 唐宋散文- 《唐代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变迁 - 《宋词钞》和情感表达的艺术7. 元明小说- 《水浒传》和英雄形象的塑造- 《红楼梦》和社会现实的揭示8. 其他古代文学形式- 戏曲和曲艺的表演艺术- 史书和史传的文学叙述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分析和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创作技巧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 探究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对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形式的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展示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撰写一篇有关该作品的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得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得、传统得学科,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她课程得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得任务: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得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得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得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及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得、符合基本学术规范得、文字流畅得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得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与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得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得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基本得文学理论知识.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及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与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得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得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得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得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得教学任务,以及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得其她工作岗位得要求。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得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得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第一学年先秦两汉魏南北朝文学年课时:90学分:5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文学三个历史阶段得社会特征及文学成就先秦文学发端于原始歌谣与神话,主体就是诗歌与散文.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第一节原始歌谣要点:艺术起源劳动,产生以二拍节奏为主得原始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3课程教学大纲(理论课程)◆课程编号:010011◆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3◆课程类型:☐通识通修☐通识通选√学科必修☐学科选修☐跨学科选修☐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学术研究)☐专业选修(就业创业)◆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二年级◆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1、中国古代文学史2◆总学分:4◆总学时:68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通过讲授使学生基本掌握元明清段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师讲授结合课堂讨论。
三、教学知识点提示(一)教学重点对重点作家与作品分析论述。
(二)教学难点对重点作家与作品进行举一反三分析论述。
四、学时分配计划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1、《中国文学史》【日】前野直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3,《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中华书局2010年版4、《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夏志清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剑桥中国文学史》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三联书店2013年版6、《元曲选》中华书局1989年版7、《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年版8、《现代中国文学史》钱基博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考核类型】√考试 考查【考核方式】☐开卷(Open-Book)√闭卷(Close-Book)☐论文☐其它:(填写具体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综合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七、课程内容概述第七编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概述(一)教学要求:了解元代社会背景、历史环境与元代文学概貌特点。
(二)知识点提示:元代历史概况,宽松的文网,发达的俗文学(三)教学内容:1、元代历史:注意文学作品的分期,特别是金元与南宋对峙时期作品的归属。
中国文学史(先秦汉魏六朝段)教学大纲(共60学时)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中国文学史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三个大段依次讲授,因课时所限,本课程采用专题的方式讲授,共八个专题八讲。
本课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总学时:60学时。
周学时3。
二、课程内容第一讲诗经教学目的:掌握《诗经》的文化精神学时分配:8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诗经》概貌(一)《诗经》名称及产生的时代、地域和分类《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
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的、传统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
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及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的、符合基本学术规范的、文字流畅的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的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
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及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和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的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的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的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的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的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
第一学年先秦两汉魏南北朝文学年课时:90学分:5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文学三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特征及文学成就先秦文学发端于原始歌谣和神话,主体是诗歌和散文。
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第一节原始歌谣要点:艺术起源劳动,产生以二拍节奏为主的原始诗歌。
形态诗、乐、舞三位一体;内容多与巫术活动有关。
以卜辞及《周易》卦爻辞为主要形式。
第二节古代神话要点:神话的概念;神话流传的口头形态;我国神话的保存与流传;我国古代神话“不发达”的问题,演变的三个方向;我国现存神话的主要内容与所表现的先民精神世界;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素材、精神、创作原则)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第二章《诗经》第一节结集与流传要点:释名;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收集与编订(采诗、献诗、删诗说);构成与分类(诗之“六义”);作品产生的年代与地域;作者;研究与流传(毛诗与毛诗大序、小序;“四家诗”、“今文”与“古文”诗)第二节思想内容要点:《诗经》与先民的生活划分类型: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
阐明内容特点与在《诗经》中的主要分布特点。
第三节艺术成就和影响要点: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章法、句法、字法、用韵、使用,《诗经》与音乐第四节地位要点:《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反映现实、干预政治);表现手法对后代文体形成的影响;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关睢》* 、《芣苡》、《氓》、《蒹葭》*、《伯兮》、《邶风·谷风》、《氓》《黍离》、《君子于役》、《静女》、《蓼莪》*、《无衣》、《七月》、《东山》、《采薇》* 、《何草不黄》、《緜》、《生民》、《伐檀》、《硕鼠》、第三章历史散文第一节概况要点: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史官设置,历史记载的出现,私人著述的发展);基本发展过程;早期历史散文《尚书》、编年史书《春秋》、记言历史散文集《国语》的体例、内容、语言风格及其地位等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无逸》、《召公谏弭谤》第二节《左传》要点:书名、作者及成书年代;体例、记事起迄及主要内容;与《春秋》的关系及“春秋三传”;突出的民本思想倾向;叙事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第三节《战国策》要点:性质、书名及主要内容;编定、体例和卷数;纵横家的思想倾向;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第四节历史影响要点:奠定了史传文学传统(微言大义,寓褒贬于记事,秉笔直书,形象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开创了不同的史书体例);古小说的源头之一;语言技巧与艺术风格的典范第四章诸子散文第一节概况要点:繁荣的背景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文化下移与士的崛起,诸侯相争与养士用士,处士横议与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与发展过程:早期语录体的《论语》和《老子》,战国中期的《墨子》、《庄子》,后期的《荀子》、《韩非子》,末期的《吕氏春秋》和李斯;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老子》:老子生平、成书时间,此书主要观点、文风,散文史影响《墨子》:墨子生平,此书主要观点、文风,散文史影响《吕氏春秋》和李斯:此书主要思想特征、文风,李斯的文学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公输》、《察今》、《谏逐客书》第二节《论语》与《孟子》要点:孔子生平与思想,《论语》的作者、编定、体例、篇数、内容与流传,艺术特点孟子生平与思想,《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文章形式,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论语·子路从而后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第三节《庄子》要点:庄子生平与思想,《庄子》的作者、篇数和内外篇区分;艺术成就与文学史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逍遥游》、《养生主》第四节《荀子》《韩非子》要点:荀子生平和思想,《荀子》的书名、作者、编定和篇数,艺术特点,《赋篇》和《成相》的文学史地位韩非子生平和思想,《荀子》的作者和篇数,艺术特点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荀子·劝学篇》、《韩非子·说难》第五节诸子散文的影响要点:儒、道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儒、道的文艺思想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基石。
诸子散文的体式、内容与后代文体,创作经验、艺术风格对中国散文的影响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屈原与楚辞要点:屈原生平、经历与行踪,屈原的作品及其真伪,屈原作品产生的年代楚辞与《楚辞》,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北方文化与楚辞第二节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要点:《离骚》、《九歌》与《九章》解题及基本内容,创作背景与年代等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政治倾向,峻洁的人格精神,大胆的怀疑态度第三节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要点:纯洁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非现实主义精神,浓郁的悲剧色彩与抒情性,独特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性的诗体与精美的语言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离骚》*、《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九歌·山鬼》*、《九章·涉江》第四节宋玉与《九辩》要点:屈原以外其它先秦楚辞作家的基本情况,宋玉的生平与作品,《九辩》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九辩》(节选)、《风赋》、《对楚王问》第五节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要点:屈原的精神与作品影响到历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影响到汉赋形成,以及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性(浪漫传统,香草美人的比拟方法等)第二编汉代文学概说概述汉代的政治、思想文化与文学概况第一章汉代论说文第一节概说要点:汉代论说都是应用文,哲理文与政论文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论说文要点:贾谊生平、思想及主要著作,《过秦论》与《治安策》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晁错生平、思想及主要著作,《论贵粟疏》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贾、晁比较东方朔生平、思想及主要著作,《答客难》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及其影响刘向生平、思想及主要著作,《谏营昌陵疏》的主要内容与语言特征,对后代奏议文的影响扬雄生平、思想及主要著作,散文门类与影响,创作的模拟性及其故作艰深,《解嘲》其他有特点的西汉散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杨恽《报孙会宗书》、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过秦论》、《论贵粟疏》第三节王充与东汉论说文要点:王充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生平、思想,《论衡》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色特征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与李固《遗黄琼书》王符与《潜夫论》,仲长统与《昌言》东汉后期论说文的一般特征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论死》、《遗黄琼书》第二章汉代辞赋第一节概说要点:“辞”与“赋”的文体分合,辞赋的文体功能,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作家第二节枚乘、司马相如与散体大赋要点:枚乘生平、思想,《七发》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意义、艺术成就与赋史地位,“七”体司马相如生平与思想,《子虚》与《上林》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意义、艺术成就与赋史地位,“曲终奏雅”与“劝百讽一”,田猎赋;司马相如的其他赋体散文《难蜀父老文》、《喻巴蜀檄》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七发》、《上林赋》第三节扬雄、班固、张衡与散体大赋要点:扬雄生平、思想,主要赋作《甘泉》、《羽猎》、《长杨》等的主要内容,创作的模拟性,晚年对辞赋的认识,赋史地位班固生平、思想,《两都赋》的内容与思想倾向,班固与司马相如、扬雄的“讽喻”观的区别张衡生平、思想,《二京赋》的内容与思想倾向,对都市生活的表现第四节抒情小赋要点:张衡《归田赋》的思想内容与时代风气及文人思想的变化,赋史地位赵壹与《刺世疾邪赋》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归田赋》、《刺世疾邪赋》,《甘泉赋》、《两都赋》、《二京赋》的片断介绍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要点:家世与家学,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学术氛围与司马迁思想人格的形成,司马迁的经历(劳动、游历、遗嘱、为太史令、宫刑、发愤著书),《史记》的体例与规模,《报任少卿书》第二节《史记》的思想成就要点:写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含义,《史记》的主要思想,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史才”、“史学”、“史识”与“史德”第三节《史记》的文学成就要点:汉代最杰出的史学与文学著作,写人艺术、抒情性与语言成就第四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要点:《史记》对后代散文、传记文学、小说、戏剧的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报任少卿书》、《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章《汉书》与东汉其他叙事文第一节班固的生平要点:时代、家世与生平,班彪的奠基工作,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思想“纬六经,缀道纲”,《汉书》的规模、体例,班昭、马续对《汉书》的续补第二节《汉书》的思想内容要点:资料与体例的丰富与精密,进步与局限的思想表现第三节《汉书》的艺术成就要点:叙事炼与语言简炼规范,艺术性较《史记》为弱,史学地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苏武传》第四节东汉其他叙事文要点:《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规模、体例及其主要内容;《吴越春秋》的小说特征;蔡邕的生平、学术及碑铭创作;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封禅仪记》第五章汉代诗歌第一节汉乐府民歌要点:乐府概念的双重内涵,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汉乐府对建安诗歌及其以后诗歌的影响,《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及艺术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东门行》、《十五从军征》、《有所思》、《上邪》、《孤儿行》第二节汉代的楚歌与文人五言诗要点:汉代楚歌、四言诗的作者与作品;文人五言诗的开端,在东汉形成气候,有班固、张衡、秦嘉等作者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内容、艺术与诗史地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垓下歌》、《大风歌》、《四愁诗》、《上山采靡芜》、《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 、《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庭中有奇树》*、《孟冬寒气至》*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要点:大动乱的时代,思想解放与学术气氛极为活跃的时期,古代文学极富创造性的时期;文学意识的自觉与文学创作的自由,诗歌领域:在五言诗方面,有建安文学(三曹七子)、正始文学(阮、嵇)、太康文学(二陆、左思等)、晋宋田园诗(陶渊明)、山水诗(大小谢);鲍照对七言诗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齐永明新体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格律诗的形成奠定基础;梁陈宫体诗风靡一时;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兴盛散文领域:散文的多样化,骈体文与散体文共生;抒情小赋的形成,向骈化与律化两面发展小说领域初具规模,有志怪与轶事两类文论与批评: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以及永明声律论等,进入文学理论发展与文学批评繁荣的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一章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时代与建安风骨要点: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文人思想的解放,复杂多样的人生体验;曹氏父子对文学的倡导和组织,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三曹七子;建安风骨第二节曹操曹丕要点:曹操生平和思想,汉末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诗歌体式特征,主要内容,艺术特征;散文的艺术特征与影响曹丕生平与思想,诗歌题材、风格特征,对七言诗发展的贡献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其一)*、《步出夏门行》(其二)、《燕歌行》、《杂诗》(其二)第三节曹植要点:曹植生平与思想,人生及创作分期,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建安之杰”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七哀》*、《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洛神赋》、《美女篇》、《吁嗟篇》第四节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要点:“建安七子”——孔融生平与创作,主要成就在文,辞锐气盛,文风豪壮王粲生平与创作,诗文兼擅,“七子之冠冕”陈、阮以书檄著称;刘桢诗名甚高,徐幹以赋见称,应氏特色不明显蔡琰的诗歌诸葛亮的散文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孔融《论盛孝章书》、王粲《七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蔡琰《悲愤诗》、诸葛亮《出师表》、刘桢《赠从弟》第二章正始诗歌和西晋文学第一节阮、嵇与正始文学要点:正始时期曹魏与司马氏集团激烈斗争的背景,社会黑暗,政治恐怖,玄学兴起“竹林七贤”阮籍生平与思想,《咏怀》八十二首的内容、艺术特色与风格;阮文风格嵇康生平与思想,诗文兼擅,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言发魏都);《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入军》、《思旧赋》第二节左思与太康文学要点:文学的形式化、士族化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潘岳、陆机潘岳生平,工诗善文,诗多组诗,善为哀诔陆机生平,诗名甚高,重模拟;骈体文的奠基人左思生平与思想,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咏史》组诗,“左思风力”;辞赋亦有盛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潘岳《悼亡》、陆机《赴洛道中作》、《咏史》(郁郁涧底松)(吾希段干木)、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要点:家世背景,人生的三个时期,融合儒、释、道的思想特征第二节陶诗的思想成就要点:诗体长于五言,以咏怀与田园诗为主咏怀主要表现诗人不同时期的人生理想,田园诗主要表现田园风光之美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等陶诗的消极思想:饮酒行乐、随顺自然、躲避矛盾第三节陶诗的艺术风格要点:平淡自然,亲切淳真;浑融完整,意境高远;语言精工而本色陶诗风格有多样性:平淡自然,慷慨豪放第四节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要点:内容、艺术一反流俗,语言省净,文风淡泊第五节影响要点:思想情操方面——恬淡退隐,固穷守节,人品峻洁,精神高尚诗歌创作方面——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派的祖师,对田园诗的题材开掘、美学旨趣与风格都有奠基的作用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其二*、《杂诗》其二、《归去来兮辞》*第四章南朝诗文第一节概说要点:南朝历代君主重视文学艺术,南朝文人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主要反映自己的生活情趣与思想感情,诗歌创作注重形式美,风格多样,极为繁荣,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第二节谢灵运与山水诗要点:山水诗与玄言诗的关系,宋初“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谢灵运河生平与思想,开山水诗派,山水诗创作特色,及对扭转玄言诗风、振起永明新体诗及后世山水诗创作的影响颜延之的创作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第三节鲍照与七言诗要点:鲍照生平与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诗歌艺术特色与诗史地位,为七言诗的发展与繁荣有重大贡献,其边塞诗对唐代五绝形成的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寫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第四节谢脁和新体诗要点:新体诗的概念,新体诗是从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代表作家是谢脁、沈约谢脁生平,多写山水诗,表现亦官亦隐情怀,齐梁“首杰”,艺术特色与诗风沈约的诗歌理论与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第五节萧氏父子与宫体诗要点:宫体诗概念,代表作家是萧纲、萧绎、徐陵、江总,萧纲的文学主张及其宫体创作徐庾体,《玉台新咏》江总的艳诗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咏美人昼眠》、《关山月》、《闺怨篇》第六节梁陈其他诗人要点:江淹生平,诗善模拟,风格幽丽精工吴均诗长于写景,善托物寄情何逊以山水诗成就最高,有小谢风致;阴铿诗风诗于何逊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陶徵君田园》、《咏宝剑》、《咏柳》等第七节南朝的骈文和散文要点:总趋势:由质趋文、全面骈化;丽情密藻、对仗工事、用典日繁骈体文的概念与基本特征鲍照、颜延之、谢惠连、孔稚珪、丘迟、陶弘景、吴均、徐陵的骈体文萧统与《昭明文选》萧纲、萧绎的抒情小赋南朝的散文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芜城赋》、《月赋》、《北山移文》、《别赋》、《答谢中书书》、《与陈伯之书》、《与宋元思书》第八节南朝乐府民歌要点: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及社会土壤,分类:吴声歌曲、神弦歌、西曲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与风格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子夜歌》(其一)*、《子夜四时歌》(春风动春心)(春林花多媚)、《那呵滩》(闻欢下扬州)、《西洲曲》第五章北朝诗文第一节概说要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魏孝文帝的改革与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斗争与融合北朝崇儒尊经的学术思想北朝文坛略前重后,诗文成就最高,兼有质朴绮丽的风格,代表作家:由南入北的王褒、庾信,实现南北诗风的初步融合北朝散文朴实流畅,对南朝骈文亦有借鉴北朝诗文对唐代文学有很大影响第二节温子升邢邵魏收要点:“北地三才”温子升为北魏文人之首,诗词富音协,文清新婉丽,风格均近南朝邢邵诗仿齐梁,不失北音;文尚骈俪魏收诗近宫体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春日临池》、《七夕》、《喜雨》第三节庾信王褒要点:庾信生平与思想,前期在南朝,出入宫禁,为重要的宫体诗人;后期滞留北方,高官厚禄,怀有故国之思与羁旅之情前后期诗的内容与风格迥展异,又是骈文、辞赋大家,称“四六宗匠”,文学史地位:南北朝文学集大成者王褒生平,前后期诗风变化,边塞诗对唐文学的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拟咏怀》(榆关断音信)、《重别周尚书二首》、《哀江南赋序》、《小园赋》;《渡河北》、《关山月》、《出塞》第四节颜之推郦道元杨衒之要点:颜之推与《颜氏家训》,文章以散体为主,骈散相间郦道元生平,《水经》与《水经注》,以散句为主,骈散相间,对后世游记文学有深远影响杨衒之生平,《洛阳伽蓝记》的内容与性质,寺塔记;文章以散句为主,骈俪之风较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水经注·江水》、《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第五节北朝乐府民歌要点:北方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于西晋末至北魏时期;题材、艺术与风格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木兰诗》*、《敕勒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古代小说溯源要点:古小说概念;神话、史传文学与小说起源;小说兴盛的原因,志怪与轶事第二节《搜神记》与志怪小说要点:志怪与神鬼信仰干宝生平,《搜神记》主旨“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与创作水平王嘉《拾遗记》、张华《博物志》、葛洪《神仙传》、吴均《续齐谐记》文学影响:后世小说发展的艺术借鉴,小说、戏曲题材,对鬼狐一派小说有直接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韩凭夫妇》、《宋定伯捉鬼》第三节《世说新语》与轶事小说要点:轶事小说发展与史传文学、清谈及品评人物的风气刘义庆生平,《世说新语》的编撰与体例、内容及其语言风格《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的先驱,为小说、戏曲提供了素材葛洪《西京杂记》、郭澄之《郭子》、邯郸淳《笑林》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刘伶病酒》、《王子猷居山阴》、《王蓝田性急》第二学年唐宋文学年课时:90学分:5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概说要点: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经济、政治、思想、艺术状况唐代文学演进的四个阶段及各自内容、形式特征,诗歌、散文的主要艺术成就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第一节隋代文学要点:隋文学是六朝文风向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隋文帝反对六朝华艳文风,李谔对六朝文风的批判,代表作家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炀帝时的宫体诗风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人日思归》、《送别》第二节唐初宫廷诗人要点:唐太宗对文学的提倡与对文人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