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于鲁迅的文章-推荐word版 (8页)
- 格式:docx
- 大小:24.18 KB
- 文档页数:8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于鲁迅的文章
篇一:鲁迅文章赏析
随感录 65 暴君的臣民
《热风》
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语丝》《坟》雷峰塔倒掉了,这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为什么倒掉的?
“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可以“逢凶化吉”,你挖他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于是人们再三叹息:“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啊!”倒掉
的原因以及人们所发的感慨也并无不平常之处。然而,恰恰在这些平常的现象
后面,作者看出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象”:守旧、维持现状、惧怕变动。作者
称之为“十景病”,并以此为出发点,联系与之相类似的事,说明这正是统治
阶级维持统治所需要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守旧复古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十
景病”必然阻碍创新和变革,阻碍社会的发展。医治“十景病”的惟一办法是“破坏”,但作者指出,“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破坏”有“革新的
破坏者”和“寇盗式破坏者”、“奴才式的破坏者”三种,我们所需要的,是“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作者于文章结尾点出了主旨。
这篇杂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从日常生活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以艺术的手段
加以深化、强调、突出。作者借助于联想,按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许多零
碎的现象缀合在一起,使事物的本质更加突出、显豁,凸现它的历史、现状和
未来。
春末闲谈
《莽原》《坟》《春末闲谈》是鲁迅杂文中最好看的篇章,文字从容洒脱,
笔力却非常遒劲,通篇透出一种深沉透彻的神采,那种纵笔挥洒的气势和笔力,无人可学,无人可比。在《春末闲谈》中,鲁迅以一种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
物人格化,通过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对阻挠
民主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反动派进行了强烈抨击。
文章开头首先介绍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为食料的特异本领——用神奇的毒针蜇入
青虫,使其不死不活,不动不烂,以保新鲜。然后再由细腰蜂毒针的麻醉作用,联想到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种种麻痹手段和各种“治术”,他们在理论上用
“圣贤之言”将“治术”合法化,迷惑人民,实践上采取思想文化专制策略,
与细腰蜂捕食性质一致,目的只有一个,让统治者的地位永久稳固。文章最后指出,人们的思想终究是无法禁止的,妄想长久统治人民的种种“治术”终将
失败,人民群众必定会觉省,并起来抗争,奋战到底。
1.《春末闲谈》的知识性、趣味性特点。
丰富的知识性体现在文章的实例中,有中外历史文化知识,中外古今的各种麻
痹术等;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学知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这些有趣的知
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为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
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
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2.《春末闲谈》的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特点。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
生动,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
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行嘲弄
和讽刺之实。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也常使读者忍
俊不禁,读来趣味盎然。
灯下漫笔
发表于《莽原》,收入《坟》
《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出自杂文集《坟》。既曰漫笔,就说
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感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
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开头记叙袁世
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旧事,是引发议论的契机。鲁迅用叙议结合的笔法,生
动描写了这场风波,细致表现了自己忽忧忽喜的心情,然后笔锋一转,引发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精辟议论,犹如横云
断岭,使文章迭起奇峰,别开生面。他从自己的观察研究出发,把中国历史的各种时代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而高度概括、准确鲜明地揭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规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就是
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兼并鲸吞,弱肉强食的时代,往往出现杀人如麻,流血
盈野的惨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就是儒家标榜的太平盛世,由于新的统治
者制定了奴隶规则,重视生产,奖励农桑,同时规定了服役和纳粮的数目及办法。老百姓虽然当牛做马,毕竟还有口饭吃。1925年的中国究竟处于哪一时代,
(来自: : 关于鲁迅的文章 )鲁迅并不点明。因为他希望结束以上两种时代,创造前所未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种时代。鲁迅认为革命者也是不满于现状的,但无须反顾,不能再回到古代去重复走老路,要探索前面的新路,要创造“中
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就是他观察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得出的结论。
论睁了眼看
发表于《语丝》,收入《坟》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下文一转:
“(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
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
“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
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它们的基
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
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
俗习惯等等。”),深刻地揭示了“瞒和骗”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孔
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讽刺中国文人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的文艺思想,而他们的方法就是什么啊?(让学生回答?“瞒和骗”文中第一部分最后
一个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结尾结尾有这么一句话。),在这里点题且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6—11自然段)首先,从男女婚嫁的视角批评“大团圆思想”,
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作家“闭上眼睛”对中国婚姻的缺陷所作的补救。其次,
从《红楼梦》或续或改的结局处理方式上说明这种流弊对小说的影响。再次,
以宣扬“善有善报”的元杂剧为例,对“大团圆”思想的延伸进行批判.。最后,指出关羽、
岳飞的被杀,因有“彰明的史实,瞒不下”,便“别设骗局”,也仍是“大团圆”结局流毒的表现。在鲁迅看来,这些都是瞒和骗的文学,
正因这一文学思想的流毒和影响之深,,这才将一切社会人生的不足之处通通
加以掩盖,这无疑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妨碍。于是鲁迅以十分沉重的笔调写下
了一段含义极为深刻地话:“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成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不足忧悲似的。”这一部分分析“瞒和骗”思想的影响和危害,给人以警策。
第三部分:(12—14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同学们一起
读12自然段)。鲁迅开出了根治“瞒和骗”痼疾的药方,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
正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
的热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