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适应症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输血适应症管理条例简介本条例旨在制定适当的输血适应症管理措施,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风险。
适应症判断标准1. 临床病情: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严重贫血、失血性休克和其他临床相关疾病可能是输血的适应症。
2. 实验室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判断输血适应症的重要依据。
例如,血红蛋白水平低于一定阈值、血小板计数低于一定阈值等。
3. 其他治疗方法:在确定是否进行输血时,应综合考虑其他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
有时,输血并不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输血禁忌症以下情况是输血的禁忌症,对于这些情况的患者应该避免输血:- 全身性感染- 高危传染病患者- 不可逆性晚期癌症- 没有明确病因的贫血- 对输血成分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 孕妇特定基因型输血适应症管理流程为了确保输血适应症的科学判断和临床实施,以下是输血适应症管理的基本流程:1. 医生判断: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输血。
2. 报告和审核:主治医生将输血适应症的判断结果报告给医院输血委员会,并经相关专家审核确认。
3. 记录和通知:医院输血委员会根据审核结果,将输血适应症的判断结果记录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中,并通知主治医生。
4. 输血操作:若输血适应症判断为肯定,医生应进行相应的输血操作,并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
法规依据本条例制定遵循以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规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规定总结输血适应症管理条例旨在确保输血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风险。
主治医生应根据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科学判断,医院输血委员会进行审核确认,并进行相应的输血操作。
同时,患者的禁忌症也需要充分考虑。
本条例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输血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输血指标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可以挽救许多病患的生命。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过敏等,因此输血指标管理十分重要。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输血指标的制定和管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输血的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等。
所有进行输血操作的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三、输血指标的制定1. 输血适应症:输血指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主要包括贫血、失血性休克、血液系统疾病、手术等情况。
具体的输血适应症应根据相关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来确定。
2. 输血禁忌症:某些情况下,患者是不能接受输血的,如严重的输血反应史、特定的过敏史、严重的免疫功能异常等。
医务人员在确定输血指标时,必须严格遵守输血禁忌症规定。
3. 输血目标值:输血指标还包括输血的目标值,如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等。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输血的目标值。
四、输血指标的管理1. 输血指标的审核:医务人员在确定输血指标前,必须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符合输血的适应症,同时排除相关的禁忌症。
2. 输血指标的记录:医务人员在确定输血指标后,必须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输血的适应症、目标值、输血量等。
3. 输血指标的监测:医务人员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必须不断监测患者的输血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压、心率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输血指标的评估: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的输血指标进行评估,如输血效果、输血反应等,确保输血的合理性和及时性。
五、输血指标的调整1. 输血指标的调整原则:在输血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输血反应、感染等不良情况,医务人员必须及时对输血指标进行调整,如暂停输血、减少输血量等。
2. 输血指标的调整流程:输血指标的调整必须经过医务人员的共同讨论和决定,确保调整的合理性和及时性。
2024年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导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输血管理在医疗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输血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过程,直接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输血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2024年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加强我国临床输血管理工作,提高我国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一、输血适应症的规定1. 严格控制血液临床使用指征,临床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给予合理的血液治疗。
2. 制定血液适应症指南,规范使用不同血液成分的适应症,避免过度输血或不必要的输血。
3. 推动临床用血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用血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二、血液安全管理的规定1. 加强血液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确保输血前的血液质量安全。
2. 完善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血液质量档案,追溯血液的来源和处理过程。
3. 制定严格的血袋和血液组分存储管理规定,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性,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4. 加强供血者病史调查和献血者筛选,排除潜在感染风险的供血者。
三、输血操作和监护的规范1. 输血过程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2. 完善输血操作规程,规范输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避免人为失误。
3. 加强输血监护工作,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四、输血风险管理的规定1. 加强输血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中的风险因素。
2. 建立血液事故报告制度,对输血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3. 制定输血事故应急预案,确保输血事故的及时处理和救治。
五、建立血液管理信息系统1. 建立全国性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跨区域和跨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同步更新。
2. 加强血液管理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3. 优化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界面和功能,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医务科关于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合理用血的管理规定
一、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安全、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规定。
二、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三、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四、临床科室应在输血后对做出合理用血评价,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将用于医师个人业绩考核成绩测评与用血权限认定。
五、对不符合输血适应症的用血申请,血库不予发血。
六、急诊输血除外。
七、输血适应症一览表。
输血适应症管理方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输血适应症管理的方针和指导,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正确使用输血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福祉。
背景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处理方式,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的血液成分。
然而,不合理的输血使用可能引发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因此需要明确的适应症管理方针。
目标本方针的目标是确保输血服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慎重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并确保输血的适应症符合相关的医学准则和标准。
适应症管理原则1. 慎重评估:在决定是否进行输血之前,医疗专业人员应慎重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
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
2. 专业判断:医疗专业人员应基于临床指南、研究结果和自身专业判断,决定输血的适应症。
不应仅仅以患者或其家属的要求作为决策依据。
3. 替代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应优先考虑替代治疗方法,而不是仅仅依赖输血。
例如,对于低血红蛋白症,可以尝试使用铁剂补充和其他保守治疗方法。
4. 临床监测:对于已决定进行输血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其临床状况和输血效果。
医疗专业人员应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和需求进行个体化的输血管理。
5. 风险管理:输血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确保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
必须与输血相关的潜在风险和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结论输血适应症管理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福祉至关重要。
医疗专业人员应遵循本方针的原则和指导,以确保输血服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并减少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 注:本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输血管理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学准则进行判断和决策。
参考文献:。
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是指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对输血适应症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具体规定如下:
1. 输血适应症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2. 严格执行输血适应症审查制度,确保每一次输血都是必要的。
3. 对于有输血史的患者,应该详细了解其输血史、输血原因、输血量等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关检查。
4. 对于新的输血患者,应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5. 对于输血适应症不明确的患者,应该进行多学科会诊,确定输血指征。
6. 对于输血适应症明确的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选择合适的输血血型和血液制品。
7. 对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处理并报告。
8. 对于输血后的观察和护理,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反应情况,
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9. 对于输血访,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反应情况,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
10. 对于输血适应症管理的质量控制,应该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一、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1)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或病人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25%。
(2)浓缩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带氧能力,但血容量基本正常的病人。
血红蛋白>100克/升,可以不输;血红蛋白<60克/升,应考虑输血;血红蛋白在60-100克/升之间,根据病人的代偿能力,是否有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来决定。
(3)血小板,用于病人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血小板计数>100x109/升,可以不输;血小板计数<50x109/升,应考虑输;血小板计数在(50-100)x109/升之间,应根据出血是否易于控制来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限制。
(4)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
PT或PTT>正常值的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病人急性大出血(出血量相当于病人自身血容量的60%),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病史或临床过程表明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二、内科输血指征:(1)全血:用于任何原因引起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80克/升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输注。
(2)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贫血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80克/升,或红细胞比积<0.30时输注。
(3)血小板:血小板数减少或血小板功能低下,伴有出血表现。
血小板计数<30x109升,或血小板功能低下且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4)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体重为10-15毫升/千克新鲜冰冻血浆。
(5)新鲜液体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的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6)洗涤红细胞: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高血钾症或缺IgA抗原但已有IgA抗体的患者。
术中输血管理制度一、引言术中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能够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血液支持。
为了确保术中输血的安全与有效性,严格的输血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术中输血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输血适应症、输血前检查、输血血样检测、输血过程监测等。
二、输血适应症术中输血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术前贫血,血红蛋白(Hb)<70g/L;2. 术中明显大出血,失血量大于预计的成人循环血量的10%;3. 术中出现严重出血导致血压下降和休克;4. 术中计划使用体外循环等需大量血液支持的手术;5. 其他特殊情况下的输血需求。
对于存在输血适应症的患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判断输血的必要性和输血量。
三、输血前检查术中输血前的检查对确保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免疫组化等检查项目。
全血细胞计数可用于判断患者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则能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以防止术中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风险。
免疫组化则是用于检测输血前免疫相关的血型、体液相容性等指标,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四、输血血样检测术中输血前需要进行输血血样检测,以确保输血的血型和体液相容性。
输血血样检测主要包括ABO血型、Rh血型、以及其他体液相容性检测(如远缘血型抗体筛查)。
血样检测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输血血样检测结果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容时,才可以进行术中输血操作。
五、输血过程监测术中输血过程的监测是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并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相关并发症。
监测内容包括输血速度、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动态监测。
输血速度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避免输血过快导致的心血管系统反应。
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的监测可帮助发现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体温监测则可用于发现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感染等问题。
六、输血记录与报告术中输血管理制度要求对输血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报告。
输血适应症管理规范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输血适应症管理规范,以确保正确应用输血,并降低输血相关风险。
输血适应症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的依据。
在输血治疗中,准确判断输血适应症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十分重要。
输血适应症管理原则1. 严格遵守《血液管理法》和相关法规,确保输血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2. 在患者需要输血时,医护人员应进行综合评估,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贫血程度、补充液体的可能性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适合输血。
3. 输血适应症判断应基于可靠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数等指标。
4. 针对不同病种和适应症,根据相关指南和专业知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输血策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5. 注意患者的输血史,特别是对既往输血不良反应的评估,以预防不良输血反应的再次发生。
6. 严格注意输血的质量控制,确保输血品质符合标准。
输血适应症判断指导1. 针对急性失血患者,应根据失血程度和血液循环状况,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在输血前尽可能进行输血反应风险评估。
2. 针对贫血患者,应根据贫血程度、症状和病情判断输血适应症,考虑输血疗效与风险之间的平衡。
3. 针对手术患者,在术前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和手术风险,制定输血策略,并在术后密切观察输血反应情况。
4. 针对特殊患者群体,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应结合其特殊生理状况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输血适应症判断。
5. 输血适应症判断应遵循最新的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
输血适应症管理流程1. 患者评估: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2. 输血指征明确:根据患者评估结果,确定输血适应症。
3. 输血决策:医护人员讨论和决定是否进行输血,确保决策过程透明、合理。
4. 输血控制:按照输血适应症管理规范执行输血操作,确保操作符合规范和要求。
5. 输血观察:输血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输血反应,及时处理输血相关问题。
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输血为一替代性治疗,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凝血功能。
1、输血的适应症1、大量失血:急性失血少于血容量的20%(相当于失血800~1000ml),经晶体液扩容后,如果循环血容量稳定、HCT≥0.30,则不必输血。
急性失血超过血容量的20%~30%往往需要输血,部分病人可能需要大量输血(24小时内输血量≥血容量)。
急性失血性休克时先给予晶体液20~30 ml/kg或胶体液10~20 ml/kg加温后5分钟内快速输注。
晶体液用量至少为失血量的3~4倍,失血量>30%血容量时可以考虑胶体液,晶体液:胶体液比通常为3:1~4:1。
如果循环血容量接近正常,血红蛋白<70g/L,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可考虑输红细胞纠正贫血。
但在扩容恢复心排血量和组织血流灌注后,如果患者较年轻、心肺功能良好,可以不输血。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慢性失血、红细胞破坏及白蛋白合成不足。
可输红细胞及血浆,可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3、重症感染:适用于全身严重感染,应输浓缩粒细胞。
4、凝血异常:根据凝血异常的原因补充相关的血液成分。
如:血小板、冷沉淀、冰冻血浆等。
5、输血前核对病人及供血者姓名、血型及交叉配血单。
血袋是否渗漏,血液有无异常及保存时间。
输血时严密观察病人,输血袋应保留2小时,以备化验检查。
二、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1、发热反应:输血后15—20分钟开始,原因①免疫反应,体内有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②致热原,(蛋白质、死菌或代谢产物)污染;③细菌污染和溶血,症状轻应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马上停止输血及时对症处理过敏治疗,严格消毒,控制致热原。
2、过敏反应:多发生输血膈数分钟,皮肤局部性或全身性瘙痒或荨麻疹。
严重为咳嗽、喘鸣、呼吸困难及腹痛、腹泻甚至过敏性休克。
原因①过敏病人对白蛋白类过敏或供血者中某种抗体,此反应抗体为IgE2病人因多次输血浆体内产生抗免疫球蛋白抗体,以抗IgA抗体为主。
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1、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安全、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制定本规定。
2、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3、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护理人员应正确使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4、对不符合输血适应症的用血申请,血库不予发血。
5、急诊输血除外。
6、输血适应症1、悬浮红细胞:⑴急性失血超过全血量20%。
⑵手术及创伤病人血红蛋白小于 70g/l⑶内可长期慢性贫血病人且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小于60g/l:⑴急性大量出血且失血量超过全血量30%。
⑵急性失血性休克。
3、冰冻血浆:⑴PT或APTT大于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⑵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血液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⑶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⑷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
⑸血清白蛋白小于25g/l,且白蛋白无法正常供应。
4、血小板:⑴血小板10-50×10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⑵血小板计数5×10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⑶血小板功能障碍。
5、冷沉淀:⑴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
⑵血管性血友病。
⑶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6、洗涤红细胞:⑴IgA缺乏症,须输红细胞者。
⑵阵发性夜间血色性尿症,须输洗涤红细胞者。
⑶须输洗涤红细胞者但对血浆成分有过敏之病患。
7、冰冻红细胞:⑴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
⑵稀有血型患者输血。
⑶新生儿溶血病换血。
8、自体输血:⑴避免传染疾病。
⑵稀有血型找不到血液。
⑶已知有众多同种异体抗体存在者。
⑷有严重输血反应病史者。
⑸因宗教信仰拒绝输他人血液者。
⑹ 血荒时七、将临床合理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
2013-06-09。
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了《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关于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如下一、临床医生在输血中的责职:1、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能不输者坚决不输;能少输者坚决不多输,输成分血,不输全血,积极开展自体输血;2、熟悉血液及其成分的规格、性质、适应症、剂量和用法;3、决定输血冶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以及做输血前检查的必要性。
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
4、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一日送交输血科备血。
5、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均应填写输血反应回馈单交输血科,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
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输血科及医务科报告。
6、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要对输血的疗效作出评价,还应防治可能出现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1、原则上血红蛋白>100g/L时不予以输血;血红蛋白<80g/L时应考虑输血;血红蛋白在80—100g/L之间时,应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并在病历中做好分析评估记录。
2、手术患者术前应根据术中估计出血量决定申请备血,失血量小于总量10%(500ml),机体代偿,原则上不输血;失血量10~20%(500~1000ml),HCT无明显变化,输注晶体、胶体、代血浆。
失血量20~30%(1000~1500ml),血压波动,HCT下降,加用浓缩红细胞(CRBC),失血量小于30%以下原则上不输全血。
输血与管理制度一、输血的类型和适应症输血根据输注的成分可以分为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和白细胞四种类型。
红细胞输血适用于贫血、休克、失血等状况下的患者,能够迅速提高患者的血容量和氧输送能力。
血小板输血适用于凝血功能异常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以预防或治疗出血。
血浆输血适用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能够提供凝血因子和维持患者的凝血功能。
白细胞输血适用于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输血的适应症包括:1. 急性大量出血:如外伤、手术、产后出血等导致的急性贫血。
2. 慢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
4. 免疫功能异常:如严重感染、肿瘤患者接受化疗等。
二、输血的管理制度1. 输血前的评估和准备在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输血的类型、数量和速度,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输血的标本采集和配血在输血前,需要采集患者和供血者的血样进行配血。
配血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型、Rh血型和抗体筛查结果确定适合的供血者和血液成分。
配血工作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输血的输注过程在输血的输注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核对血袋标签和患者信息,确保输血的正确性。
(2)使用专业的输血设备和器具,避免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4. 输血后的监测和处理输血后,患者需要进行监测和观察,包括排尿量、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输血后的记录和汇总输血结束后,需要将输血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汇总,包括输血时间、类型、数量、反应情况等,以供后续追踪和评估。
6. 输血后的随访和复查输血后,医务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复查,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康复。
为了加强和规范院内临床输血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献血法》,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一、组织管理成立临床输血管理督查小组,负责全院的临床用血管理、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指导、落实。
办公室设在:输血科二、输血申请1、临床输血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原则上血红蛋白>100g/L时不予以输血;血红蛋白<80g/L时应考虑输血;血红蛋白在80—100g/L之间时,应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并在病历中做好分析评估记录。
2、申请输血应由主管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科主任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一个治疗过程用血量超过2000ml时,应先上报医务科审批。
3、决定输血治疗前,主管医生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的患者需紧急输血时,应上报医务科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4、输血前应进行输血前的检查。
首次输血,应检查血型鉴定、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曾输过血的患者,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ABO血型和Rh血型,如上次输血超过3天,应进行抗体筛检;如本次新入院,应进行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
5、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三、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1、确定输血后,由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与申请单联号相同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采集血样时不准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采集血样,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
2、血液采集后,白天由医护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夜间待交叉配血无误后,由输血科工作人员将血液送至相关科室,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并签字。
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一、目的输血适应症的管理由输血委员会进行管理,积极推动科学、合理、有效、安全的输血理念,并提供咨询和实践指导,监测、分析临床用血情况,推进临床合理用血。
对输血是否合理进行定期考核。
二、组织结构管理主任:监查组长:监查人员:三、管理内容(一)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医师应当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征综合评估,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提倡互助献血。
医院对输血适应证应有明确的规定。
(二)输血委员会应高度重视临床输血管理工作,按照临床医师合理输血的评价机制和奖惩办法。
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应每季度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科室和医师绩效考核管理,并作为医师用血权限认定及医师定期考核的必需内容。
(三)经治医师应积极向输血患者宣传无偿献血和亲友互助献血相关知识。
在血液供应紧张时,在保障紧急用血的前提下,可优先保障持有无偿献血证书和亲友互助献血患者的临床用血。
输血指征综合评价指标一、输血适应证(一)大出血出血是输血的主要适应症,特别是严重创伤和手术中出血。
一次失血量在600ml以内,可由组织间液进入循环而得到代偿,在生理上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失血600~800ml,首先考虑输入晶体液或血浆增量剂,而不是输全血或血浆;失血量超过1000ml,要及时输血;除上述制剂外,应输给适当全血,有时还需补充浓缩血小板或新鲜血浆。
(二)贫血或低蛋白血症手术前如有贫血或血浆蛋白过低,应予纠正。
若条件许可,血容量正常和贫血;原则上应输悬浮红细胞;低蛋白血症可补充血浆或白蛋白液。
凡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00g/L和血球压积低于30%的属输血适应症。
(三)严重感染输血可提供抗体、补体等,以增强抗感染能力。
输用浓缩粒细胞,同时采用针对性抗生素,对严重感染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二、手术及创伤输血规定(一)去白悬浮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模版I. 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促进组织的康复与再生。
然而,输血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例如输血反应、传染性疾病传播等。
为了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
II. 输血适应症1. 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否存在明确的输血指征;2. 输血适应症应当明确,并记录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中;3. 在选择输血血型和配型时,应当遵守相关的血液制品使用指南。
III.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 医护人员应当核实患者的身份、医嘱及相关检查结果;2. 输血前,应当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例如是否存在输血过敏史、是否需特殊输血处理等;3. 患者的血型及免疫学背景应当尽可能地了解,以便更好地判断输血的适宜性;4. 输血前,应当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说明,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5. 输血前,应当核对所使用的输血血液制品及配型标签,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IV. 输血操作流程1. 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当进行手卫生,戴上无菌手套,按规范程序进行输血操作;2. 输血时,应当确保输血管路的通畅性,观察输血速度,避免输血过快或过慢;3. 输血期间,医护人员应当不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输血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4. 输血过程中,患者的监护应当密切,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5. 输血结束后,应当对输血过程进行记录,并进行输血效果的评估。
V.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1. 针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当提前准备相应的急救药物和设备;2. 在发生输血反应时,应当及时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3. 输血反应应当及时上报,并进行相关调查和处理;4. 对于反复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应当重新评估输血的必要性,并寻找合适的替代治疗方法。
VI. 输血后的观察与护理1. 输血结束后,应当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2. 对于输血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应当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并嘱咐患者遵守医嘱,配合护理工作;3. 输血后,应当加强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4. 输血后的观察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但通常至少应当观察数小时以上。
陆川县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为积极推动科学、合理、有效、安全的输血理念,制定院内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进而推进临床合理用血。
请各科室认真组织学习,遵照执行。
一、手术、创伤患者及急性贫血的输血原则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血。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
3、急性贫血或休克患者,失血量>血容量20%,可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谢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5、血容量损失<20%,一次失血<600ml,应使用晶体及胶体液。
二、慢性贫血的输血原则
1、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急慢性贫血病伴缺氧症状。
2、HGB<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是考虑输血(地贫患儿除外);
3、HGB在60-90g/L的病人,如合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时,可考虑输血。
三、血小板输注适应症
1、用于手术创伤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
2、用于手术创伤患者时,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3、如术中出血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4、内科的患者,根据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5、血小板计数10-50×109/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6、血小板计数<50×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注: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总数(1011)
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
CCI>10者为输注有效。
四、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适应症
1、手术、创伤时,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及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应输入10-15 ml/kg 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2、用于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 ml/kg)。
3、用于肝肾功能衰竭及中毒患者的血浆置换、人工肝及大面积创伤、烧伤、纠正休克、DIC患者。
五、普通冰冻血浆输注适应症
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如II、VII、IX、X因子缺乏,以及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者;用于婴幼儿严重感染。
六、洗涤红细胞输注适应症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七、冷沉淀输注适应症
1、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凝血因子少于正常的30%,可考虑输注。
2、可用于有第VIII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XIII因子、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的外伤病人。
3、可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4、可用于大量失血输入库血引起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八、新生儿的输血适应症
1、急性失血:①有呼吸困难,HCT<0.40;有血容量不足表现,面色苍白,
心率>160次/分,收缩压<50mmHg;②48小时内失血量>血容量的10%,HCT <0.45,应考虑输血。
2、慢性失血:①HCT<0.35或HGB<30g/L,伴有严重心肺疾病;②HCT<
0.30,心率>160次/分,伴轻-中度心肺疾病或明显的呼吸暂停或需外科手术;
③HGB<100g/L伴有贫血症状;④出生时HGB<130g/L;⑤失血量已达血容量的10%。
3、早产儿贫血:①与急性失血有关的休克;72小时内,累计丢失血容量>10%;②HGB<130g/L或HCT<0.4并伴有急性心肺疾病的早产儿;③早产儿生理性贫血HGB<80-100g/L或HCT<0.25-0.30,临床因贫血易产生不利的影响;④贫血导致充血性心衰者,可于2-4小时内小心输注红细胞5ml/kg。
4、新生儿输注血小板适应症:①常规血小板<20×109/L;②以下特殊情况下,阈值调整为:早产儿<50×109/L;正在出血的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病态早产儿或需做侵入性操作术的患儿血小板计数<100×109/L。
医务科检验科
二0一一年六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