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知识点梳理-版
- 格式:docx
- 大小:82.57 KB
- 文档页数:13
1..管理的定义及内涵(特征、要素)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 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 管理者的技能及含义
(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把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内容、评价、应用)
内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评价:(1)贡献
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讲求效率和调查研究计划和执行相分离(2)局限性
把工人看作“经济人” 仅重视技术,不重视人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
6.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六大职能、十四条原则、管理要素(职能))
经营的六项职能
技术活动:生产, 制造
商业活动:购买,销售
财务活动:筹资,投资
会计活动:记帐, 盘点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集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管理要素(职能)
计划:预测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与人的双重结构
指挥: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协调: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控制: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对法约尔的评价:管理过程
理论的创始人 ——“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 弥补了泰勒的不足 职能与原则不够精炼 7. 人群关系论的主要观点、霍桑实验如何发现的
观点:( 1)人是社会人,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
(2)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
如何发现:试验背景:席卷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1920—— 1933 年长达 12 年之久且破坏严重的经济危机 霍桑 :美国西
方电气公司下属的位于芝加哥附近的工厂名
.
实验时间 :1924-1932 年 实验起因 :待遇很好 ,效率很低,为什么
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 : 工场照明试验( 1924-1927 );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1927-1928 ); 大
规模的访问与调查( 1928-1931); 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1931-1932)
8.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层次 追求目标 1.生理的 薪水、健康的工作环
境、
需要 各种福利。
2 .安全的 职业的保障、意外事故
需要 的防止。
3 .社交的
友谊(良好的人际关系)
需要 团体的接纳与组织的一致。
4 .尊重的 地位、名分、权力、责任
需要 与他人薪水相比之高低。
5 .自我实能发展个人特长的组织环
的需要 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两个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 要能够影
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
评价:对需求层次排列存在争议 没有说明具体需要的反映方式,以及各种和工作环境的关系。 9. 双因素理论(内容、评价、应用) 内容:(1)保健因素又称为维持因素,这些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却带有预防性、 保持人的积极住、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在工作中,保健因素起着防止人们对工作产生 不满的作用。 常见的保健因素有:组织政策、管理监督方式、工作条件、人际关系、报酬、地位、职 业稳定、个人生活需要等。
(2)激励因素是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在因素,其本质为注重工作本身的内容,藉此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们的进取心,激发人们做出最好的表现。
常见的激励因素有:成就、赏识(认可) 、艰巨的工作任务、晋升、成长、责任感等。 赫兹伯格所说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所交叉, 也因管理对象的不同而存在 差异。 评价: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不可相互替代,各自的 作用不同。他认为,满意与不满意不是相互对立的,与满意对立的是没有满意,与不满 意对立的是没有不满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管理制度与措施
身体保健(医疗设备)、工作时 间(时间)、住宅设施、福利设施。
职业保证、退休金制度、健康保 险制度、意外保险制度。
协谈制度、团体活动制度、互助 金制度、教育训练制度。
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 制度、奖金制度、选拔制度。 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 发展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第一,管理者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职工,必须改进职工的工作内容,给职工提供更大的激励和更多的满意机会,使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中感受到成就、责任和成长。管理者还须经常给予职工表扬和赏识,使他们感到自己受人重视和尊重。
第二,管理者也不应忽视保健因素,以消除职工的不满,保持职工的积极性
10. X、Y、超Y理论、Z理论(内容、评价)
1 )X 理论:人性本恶、无大志且不喜欢创新和压力
Y 理论:与X 理论相反
2)超Y 理论: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来决定。)3)Z 理论:企业领导者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11. “管理科学”学派(特点、评价)
特点(P76)
评价:是使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注重量化研究,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该学派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这使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12. “决策理论”学派(观点 4 方面、4 阶段)
(1)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的标准并非是“最优”.
(3)决策的过程
情报活动
设计活动
抉择活动
审查活动
(4)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13. 决策的定义及内涵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主体:管理者
本质:多步骤组成的过程目的:解决问题和利用机会
14. 决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决策原则:“满意”而不是“最优” 为什么: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1)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而在现实中上述要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15. 决策的类型与特点类型:时间:长期(长远、全局、战略)、短期(策略手段、战役)范围: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决策对象:程序化决策(例行问题),非程序化决策(例外问题)主体:集体决策,个人
决策环境可控程度: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起点:初始决策(未受环境
影响)、追踪决策(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