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及课后题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
”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①首先是纬度。
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
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联系。
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15—18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推荐文章《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阅读附答案热度: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现代文阅读原文附加答案热度:大地的语言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热度:动物的语言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热度: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阅读理解题答案热度: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的家园。
这一认识看似平常,却是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转变过程之后才得以成为如今的常识的。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欢迎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材料大自然的语言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大自然的语言》阅读习题59.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B.布谷鸟唱歌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60.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A.下定义列数字B. 下定义举例子C. 作比较举例子D. 列数字作比较61.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竺可桢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②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分)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参考答案:1.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2.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一)阅读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大自然的语言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
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
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
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
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
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
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
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说明文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15—18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八年级上册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题答案八年级上册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题答案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答复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此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拟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低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防止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开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答复以下问题。
此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
次第,一个接一个。
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似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似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物候规律B. 气候变化C. 物候现象D. 四季景色变化.2.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A. 作诠释列数字B. 下定义举例子C. 作比较举例子D. 列数字作比较3.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B. 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C. 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D. 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B.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C.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D. 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5.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 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B.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C.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D.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A【小题4】B【小题5】D【解析】(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自然现象----物候现象,从第三段又对上文的总结可以知道。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16 课大自然的语言(13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9、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保持了一致。
(2分)10、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的科学。
(1分)11、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分)12、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_(答不超过12个字)。
(1分)1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2分)14、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
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联系。
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答案《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答复以下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此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拟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低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防止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开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答复以下问题此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
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似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似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1、采集几那么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然的语⾔阅读理解附答案 ⼤⾃然是⼈类的母亲、⼈类的家园。
这⼀认识看似平常,却是在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认识转变过程之后才得以成为如今的常识的。
下⾯是店铺整理的⼤⾃然的语⾔阅读理解,欢迎阅读。
《⼤⾃然的语⾔》阅读材料 ⼤⾃然的语⾔ 1 ⽴春过后,⼤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燕⼦翩然归来。
不久,布⾕鸟也来了。
于是转⼊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间草际的昆⾍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年年如是,周⽽复始。
2 ⼏千年来,劳动⼈民注意了草⽊荣枯、候鸟去来等⾃然现象同⽓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好像在暗⽰要赶快种⾕⼦。
布⾕鸟开始唱歌,劳动⼈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
”这样看来,花⾹鸟语,草长莺飞,都是⼤⾃然的语⾔。
3 这些⾃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产,已经发展为⼀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来等⾃然现象,从⽽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然的语⾔》阅读习题 59.⽂中加点的“⼤⾃然的语⾔”中“语⾔”是指( )A.劳动⼈民⼼中的话B.布⾕鸟唱歌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D.草⽊荣枯、候鸟去来等⾃然现象 60.第3段⽂字运⽤的说明⽅法主要是( )A.下定义列数字B. 下定义举例⼦C. 作⽐较举例⼦D. 列数字作⽐较 61.对选⽂中划横线的句⼦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说明⼀些普通的⾃然现象,在农业⽣产那⾥,起着预报农时的作⽤。
B.“传语”“ 暗⽰”“ 唱歌”运⽤了拟⼈的修辞⼿法,把⼤⾃然中⽆⽐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汇总]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及课后题大自然的语言
1、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属于什么类型的说明文,
物候学。
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
2、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3、第一自然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怎样的作用,
记叙、描写。
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而准确的说明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情况,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激发人们兴趣,引出下文物候与物候学的含义。
4、说明文语言有生动和平实之分,请举例,并说明作用。
属于平实说明: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运用平实的语言,准确严密的说明了物候学的定义,不加修辞,简洁明了,易于读者接受。
属于生动说明: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而准确的说明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情况,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激发人们兴趣,引出下文物候与物候学的含义。
5、划分层次
1-3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4-5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6-10 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
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7、这些因素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
这四个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层次清楚;另外,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按逻辑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楚。
8、为什么再讲经度时举了两个例子,
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认为会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地冷,举一个例子读者会认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会确信无疑。
9、研究物候学的目的是什么,
(1) 预报农时
(2) 安排农作物区划
(3)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0、包含物候现象的谚语
燕子低飞要下雨。
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清明前,开秧田。
11、《大林寺桃花》包含怎样的物候知识, 高下的差异影响物候。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1、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标题的好处是什么, 将自然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的特征,引人注意
12、本文四、五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13、说明方法及作用
(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运用作诠释的方法,准确全面的说明了物候学的特征。
(2)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运用下定义的方法,准确简明的揭示了物候学的本质特征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将北京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和1961、1962年的花期作比较,准确、具体、有力、突出的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将南京桃花开放比北京早的天数与南京刺槐开放比北京早的天数作比较,准确、具体、有力、突出的说明了纬度决定物候的来临。
(5)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广,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将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日期与北京作比较,将济南苹果开花的日期与烟台作比较,准确、具体、有力、突出的说明了经度影响物候的来临。
(6)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
叫逆温层。
运用下定义的方法,准确简明的揭示了逆温层的本质特点。
(7)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
准确、具体、有力的说明了物候的来临受高下的影响。
(7)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
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
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将1741-1750年平均初春七种乔木的抽青与开花日期与1921-1930年的平均值作比较,准确具体有力突出的说明了物候的差异受古今影响。
(8)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运用引用的方法。
生动有力、有文采的说明了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9)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
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
公阿婆,割麦插禾。
”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
准确具体有力的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10)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