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PDF.pdf
- 格式:pdf
- 大小:412.11 KB
- 文档页数:7
⽣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态学期末复习资料(打★为考过) 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物圈(Biosphere):地球上全部⽣物和⼀切适合于⽣物栖息的场所。
它包括岩⽯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圈(hydrosphere)和⼤⽓圈(atmosphere)的下层。
2.⽣态学(Ecology):研究⽣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Hackel,1869)。
研究⽣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问答题1.简述⽣态学的发展过程。
答:(1)⽣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整体观点为特点;(2)⽣态学的建⽴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欧洲科学家探索活动再度迭起,崇尚科学和科学实验,⼀些科学理论相继形成;(3)⽣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这⼀时期是⽣态学理论的形成、⽣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到定量描述,⽣态学实验,⽅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形成了著名的四⼤学派;(4)现代⽣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今):①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的⽅向发展、⽣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包括了分⼦、基因、个体直到⽣物圈;②研究⼿段的更新:⾃计电⼦仪、同位素⽰踪、稳定性同位素、⽣态建模、系统论引⼊⽣态学;③研究范围的扩展:符合⼈类活动对⽣态过程的影响以纯⾃然现象研究扩展到⾃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简答题)2.列出国内外各5位著名⽣态学家,并概括其在⽣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答:Odum, Tansley, Clements, 苏卡乔夫,孙儒泳等★3.现代⽣态学的发展趋势。
(论述题)答:(1)⽣态系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2)系统理论在⽣态学中得到了⼴泛运⽤;(3)从描述性科学⾛向实验科学;(4)研究对象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发展,由传统的个体、种群、群落向更宏观和更微观的⽅向发展,⽣态系统⽣态学、景观⽣态学、全球⽣态学和分⼦⽣态学的出现是现代⽣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5)⼀些新兴的⽣态学分⽀如进化⽣态学、⾏为⽣态学、化学⽣态学等相继出现;(6)应⽤⽣态学迅速发展。
⽣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指⽰⽣物:反映特定环境特征的⽣物。
(2)初级⽣产:是指绿⾊植物的⽣产,即植物通过光合作⽤吸收和固定光能把⽆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产过程。
(3)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称⽣态交错区或⽣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是⼀个特殊的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有⾃⼰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些种的密度有增⼤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4)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5)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被称为建群种。
(6)湿地: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域地带,带有或静⽌或流动,或淡⽔、半咸⽔或咸⽔⽔体者,当低潮时⽔深不超过6m的⽔域。
(7)限制因⼦:⽣物的⽣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态因⼦的综合作⽤,但是其中必有⼀种和少数⼏种因⼦是限制⽣物⽣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
(8)⽣态⼊侵:⼈类有意识或⽆意识地把某种⽣物带⼊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及分布区快速扩⼤,对其他⽣物种的⽣存构成威胁,这种过程称为⽣态⼊侵。
(9)⽣态因⼦:指环境中对⽣物⽣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0)逻辑斯谛增长: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种简单的增长形式。
在现实有限环境中,种群不可能始终保持指数上升,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停⽌增长,这种增长形式称为逻辑斯谛增长。
(11)营养级:是指处于⾷物链某⼀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12)⾼斯竞争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资源和空间的利⽤越相似,其⽣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竞争排除原理:在⼀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有相同资源利⽤⽅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简答题、部分填空和选择:⼀、演替的分类(1)⽣物群落演替类型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进⾏,因⽽存在各种各样的演替名称。
(2)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可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3)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可分为:原⽣演替、次⽣演替(4)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演替、旱⽣演替(5)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可分为: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6)按照群落代谢演替特征划分,可分为:⾃养性演替、异样性演替(7)(⽼师补充)按照演替⽅向分为:进展演替、逆⾏演替⼆、影响陆地⽣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对于陆地⽣态系统来说,⼀般情况下植物有充分的可利⽤的光辐射,但并不是说光不会成为限制因素,例如,冠层下的叶⼦接受光辐射可能不⾜,⽩天中有时光辐射低于最适光合强度,对C4植物可能达不到光辐射的饱和强度。
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1866年Haeckel提出)。
第一部分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对生物有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的环境要素的总和。
生境: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2、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性质特性及作用方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火因子、人为因子根据稳定性:(1)第一周期性因子:由于地球自转或公转及月相变化形成的周期性变化,如光照、温度、潮汐;(2)次生周期性因子:在第一周期性因子影响下形成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辐射和温度周期性变化导致大气湿度、降水量周期性变化;(3)非周期性因子:突发性或间断性出现的因素,如暴雨、山洪、冰雹、蝗灾、火山喷发、地震、地外物体撞击等。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各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2)主导因子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子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相应发生变化;(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如光、温度、水等;间接作用,如地形、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经纬度等;(4)阶段性作用:同一生态因子对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不同的;(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一个因子缺失会造成生物的死亡,但某一生态因子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或调剂。
3、Leibig最小因子定律:在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小于植物需要量的情况下)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补充:(1)该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2)应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的关键因子。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名词解释环境问题:生态: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掌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理解社会需求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二名词解释: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在的具体地域环境。
生境内包含生物所必需的生存条件以及其他的生态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耐受限度: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态适应: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也称为辐射适应或歧异适应,指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出现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些变异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如干旱和湿润)的作用和影响,结果使得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适应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的不同类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产生趋异适应,成为遗传上有差异的、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类群。
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所以生活型是生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类生活型。
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温度呈昼夜和季节的周期性变化,植物适应这种变化而节奏地生长。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定义: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等。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
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环境中的气候大气候:大环境(地区以上范围)的气候条件。
小气候:小环境的气候条件。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根据性质分: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人为因子: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
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地心引力等。
变动因子:1.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2.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
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的非等价。
作用的阶段性: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
2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环境对生物的作用1对生物存活的影响 2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对生殖、繁衍的影响4对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5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形态的适应、生理的适应、行为的适应各种适应都有相应的遗传基础1.3.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Li ebi g’s Law of m i n i m u 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生态学复习大纲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总要求:了解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生态学过程,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应用生态学的观点,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复习考试内容:一、绪论「要求」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及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生态学(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4)生态系统生态学(5)景观生态学(6)全球生态学●种群的自然调节在环境无明显变化的条件下,种群数量有保持稳定的趋势。
一个种群所栖环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生物,承载量接近饱和时,如果种群数量(密度)再增加,增长率则会下降乃至出现负值,使种群数量减少;而当种群数量(密度)减少到一定限度时,增长率会再度上升,最终使种群数量达到该环境允许的稳定水平。
对种群自然调节规律的研究可以指导生产实践。
例如,制定合理的渔业捕捞量和林业采伐量,可保证在不伤及生物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产量。
● 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常见的是:①食物链。
在食物链中,居于相邻环节的两物种的数量比例有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
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赖于被捕食者,其数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约;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数量也同样受捕食者的制约。
两者间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②竞争。
物种间常因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竞争:如植物间争光、争空间、争水、争土壤养分;动物间争食物、争栖居地等。
在长期进化中、竞争促进了物种的生态特性的分化,结果使竞争关系得到缓和,并使生物群落产生出一定的结构。
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阳的乔木,又有矮小耐阴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动物或有昼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异,互不相扰。
基础生态学第三版知识点总结题型:10个名词解释(20分);5个简答题(40分);3论述题(10,15,15)。
重要章节1、有机体与环境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 环境:针对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 生态福: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福。
5) 内稳态:生物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性。
6)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7) 有效积温:适宜温度下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
8)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即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 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的一个统一或系统。
9) 种群的空间结构: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10) 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11) 内廪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顺势增长率。
12) 最小可存活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13)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 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4) 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5) 变异:包括遗传物质的变质、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变异和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
一、绪论1.生态系统的四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
2.环境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4.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区别1)定义不同: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而环境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范围不同: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新分支,是属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而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3)研究内容不同: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研究内容侧重点不同,它侧重研究人类干扰下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自身的一系列变化,也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5.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主要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研究判断;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学科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二、生物与环境1.生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2.协同进化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常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
生物的协同进化有以下4种情况:1)昆虫和植物间的协同进化:如甘蓝分泌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防治昆虫接近。
生态学复习大纲生态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 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重点掌握)2. 生态学形成与发展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掌握)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特点(重点掌握)2、环境对生物的生态作用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4、生态因子作用规律: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重点掌握)第二节能量环境1、光照和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2、光质、光强、光周期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对光质、光强、光周期的适应(重点掌握)4、温度的生态作用,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5、生物对极端低温、极端高温的适应(重点掌握)6、根据生物对光、温的反应规律进行引种驯化第三节物质环境1、水的分布、形态及水的生态作用2、生物对淡水和海水、对干旱和湿润水环境的适应3、大气的生态作用和植物对光合生态效应4、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土壤环境的适应主要概念环境、生态因子、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限制因子、生态幅、驯化、内稳态、光合有效辐射、春化、气候驯化、发育阈温度、有效积温、贝格曼规律、阿仑规律问答思考题1. 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2. 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3. 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4. 光的什么特征对植物产生影响?它们又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5. 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物是如何适应极端温度条件的?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的概念(重点掌握)2、种群的特征:时空、遗传和数量特征(重点掌握)3、种群的各种参数:种群大小、种群密度、种群的内分布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重点掌握)4、种群的动态:种群增长、季节消长、种群波动、种群波动、种群的爆发、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灭亡、生态入侵5、种群增长模型6、种群调节机制(重点掌握)第二节生活史对策1、生活史的相关概念2、生物的能量分配与权衡3、r-选择和K-选择(重点掌握)4、C-S-R对策5、生物抵御不良环境的方式第三节种内与种间关系1. 种内关系的概念和基本类型2. 种间关系的概念和基本类型3. 种间关系的类型和协同进化主要概念种群、内分布型、年龄结构、性比、生态入侵、内禀增长率、生活史、生殖对策、r-选择、K-选择、他感作用、竞争、捕食、共生、生态位、竞争排斥原理、竞争释放、性状替换、协同进化问答思考题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种群分布型有几种?2. 种群调节机制理论如何?3. 什么是最小可存活种群,说明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得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得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1、光强对生物得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得作用光强就是光合作用能量得来源,适宜得光照能促进细胞得增大与分化,影响细胞得分裂与伸长,促进组织与器官得分化,制约器官得生长与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与组织保持发育上得正常比例。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得发育。
光强与体色也有一定得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中得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得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得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得透光带内,植物得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得下部,植物得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得呼吸消耗相平衡,就就是所谓得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与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得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得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得植物。
潮湿、背阴得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得阴蔽,或就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得遮荫。
日照长度得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得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得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得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与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得对日照长度变化得反应方式,这就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得光周期现象。
生物与许多周期现象就是受日照长短控制得,光周期就是生命活动得定时器与启动器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得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得植物,一般需要较长得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得繁殖与换毛长日照动物:在温带与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得季节繁殖后代。
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得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与进行繁殖。
如绵羊、山羊与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得“三基点”与积温在农业生产上与虫害预报有何意义?预测生物发生得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得北界;预测害虫来年得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学派的特点: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②法瑞学派,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③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而着名;④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物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现代生态学的特点: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更新;研究范围扩展(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为突出)。
21世纪生态学的研究特点:更加紧密的结合社会和生产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向解释社会的当前面临的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推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学研究;促进文化交融,创建一个前瞻性的国际生态学。
第二章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主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分类: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
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生态学复习提纲(共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力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是可提供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利用的能量。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相对适合度(Relative Fitness):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由于取量误差,新隔离的移殖种群的基因库不久就会和母体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遗传瓶颈(genetic bottleneck):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
干旱(drought):干旱是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生理干旱(physiological drought):生理干旱是指土壤不缺水,但其它不良土壤状况或根系自身的原因,使根系吸不到水分,植物体内发生水分亏缺的现象。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指种群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在群落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大的种称为建群种,一般优势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
(进展、逆行)演替(succession):植物群落发展变化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
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
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
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很好的溶剂;水是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原料;缓和调节体温;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就植物而言,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最低的三基点。
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降水在地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致。
(1)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适应方式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且薄而长,以增加光合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2)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陆生植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形态适应:发达的根系;叶面小;单子叶植物中一些具扇状的运动细胞,可使叶面卷曲。
具发达的贮水组织。
生理适应:原生质的渗透浓度高,高渗透压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不至于发生反渗透现象使植物失水。
(1)水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渗透压调节可以先至体表对盐类和水的通透性,通过逆浓度梯度主动地吸收或排出盐类和水分,改变所排出的尿和粪便的浓度和梯度。
(2)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形态适应:减小皮肤的透水性、减少身体的表面蒸发、减少呼吸失水、减少排泄失水。
行为适应:动物的昼伏夜出,迁移,季节性迁徙,暴发性迁徙。
生理适应:利用代谢水。
土壤的生态作用有哪些?3种耐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
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
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如分解过程、固氮过程)。
1、聚盐性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上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
2、泌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的,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并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弥补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
3、不透盐性植物:这种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中,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里,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简述生态因子的特征及其限制作用。
生态因子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对环境来说,主导因子的改变会使环境的全部生态关系发生改变,使综合环境发生质的变化;对生物来说,主导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变化会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的改变。
直接性和间接性;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制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Shelford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和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什么是有效积温?什么是阿伦定律?什么是贝斯曼定律?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短变小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寒冷气候地区的同类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趋向于大,而在温暖气候地区生活者体形则趋向于小。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的散热量相对较少。
第三章: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特征?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空间格局。
分为3类:均匀的,随机的,成群的。
什么是种群的年龄结构?什么是种群的性别比?年龄结构:种群内各年龄群(龄期)数量与整个种群数量的比率。
增长型种群:基部宽,顶部狭。
稳定型种群: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具有缓慢变化或大体相似的结构。
下降型种群: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性比(sex ratio):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简述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应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间变动。
种群的波动:多数种群不会在平衡密度稳定下来,而是在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
不规则波动:由环境因子特别是气候的随机变化引起;小型、短寿命物种的变化大周期性波动:通常由捕食或食草作用导致的延缓的密度制约造成;可能发生在食物链的不同营养级中,但食草动物和食物的变化最基础。
种群的爆发: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种群都可能爆发。
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种群的衰落和消亡: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数量出现持久性下降的现象。
第四章:什么是生长与发育的定义和特点?生长: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发育:伴随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的个体。
体型小体型大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第五章:什么是种内关系的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变化,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致的。
Y=W*d=K i-3/2自疏法则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率,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lgW=lgc-a*lgd第六章: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简述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增加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数量。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一、生物因素竞争和捕食对群落结构的作用最为显著。
竞争导致了生态位分化。
捕食对群落结构形成的作用,要看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化种。
泛化种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捕食提高多样性;过捕多样性降低。
二、干扰干扰造成群落的缺口层以后,有的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会逐渐地恢复,但缺口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种侵入和占有,并发展为优势者,哪一种是优胜者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这可称为对缺口的抽彩式竞争。
中度干扰学说:1、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2、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三、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包括:非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生物空间异质性。
四、岛屿与群落组成和结构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称为岛屿效应,因为岛屿处于隔离状态,其迁入和迁出的强度低于周围连续的大陆。
大岛具有较多物种数是含有较多的生境的简单反映,即生境多样性导致物种多样性。
简述是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观点: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
个体论观点:群落仅仅是一种人为划分的,偶然的生物组合。
什么是优势种?什么是建群种?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什么是生活型谱?数量特征:多度:是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
植物群落中植物种间的个体数量对比关系,可通过各个种的多度来确定。
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
密度的倒数为每株植物所占的单位面积。
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频度: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高度:是测量植物体体长的一个指标。
重量:是用来衡量种群生物量或现存量多少的指标。
体积: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
生活型谱:某地区或群落中各类生活型所占百分数,并把结果列成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