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65 KB
- 文档页数:3
《观潮》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描绘。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地展示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观潮》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巩固。
3. 钱塘江大潮相关知识的拓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观潮》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巩固。
(3)钱塘江大潮相关知识的拓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想象与感受。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观潮》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感受。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共同解决问题。
(2)组内成员互相检查生字词的书写,巩固记忆。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2)详细解析课文内容,阐述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钱塘江大潮。
(2)分享拓展资料,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由来和传说。
《观潮》教学案例及反思《观潮》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案例】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们基础教育高奏的主旋律。
我们所确立的培养目标,应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转变,强调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能动的人。
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阅读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在教学精读课文《观潮》一课中体会得最深:在初步谈话,理解课题,检查预习,反馈交流之后。
我马上让学生观看录像,感受大潮雄伟的情景。
这过程让我感到如果把传统的阅读教学与现代的计算机教学有机地融合,阅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具体过程如下: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陈老师呀,把这大潮从网上给下载下来了,想不想看?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教师播放从网上下载下来的钱塘江大潮录像:随着由声音到我的身边,“陈老师,这节课真是有趣极了!”“从小到大,我们还没见过这么壮观的景色啊!”“陈老师,下节课再看一遍吧。
”“课文中的三、四自然段的内容你们都能理解吗?”“起先对课文内容还有点不理解,有了电脑上的资料,我们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一群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兴奋劲头,让我陷入了反思之中:《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
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第三次作为作业让学生当“现场主播”,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观潮是一篇以观察潮汐景象为主题的散文。
这篇文章曾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其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蕴含着深刻的意义,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下面是一节《观潮》的初中语文教案,共分为导入、讲解、分析和巩固四个环节。
一、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主题,并对学生进行预习。
1.引出主题:潮汐景象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潮汐景象?那潮汐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预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1)老师:观潮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为什么会产生观潮的共鸣?(2)老师:潮水是怎样形成的?潮水变化有什么规律?二、讲解(30分钟)通过讲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1.结构分析(1)导语:通过引用古代人的描写,以及对潮水的描绘,为文章打下基调。
2.语言解读(1)字词解读:解释文中一些生僻、难懂的字词,如“潮”、“涨潮”等。
(2)修辞手法解读:解释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分析(30分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1.主题分析(1)发散思维: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讨文中的主题是什么。
如“观潮的乐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感悟”等。
(2)证据分析: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所用的例子和描写,从中判断文章的主题。
2.意境分析(2)图像比喻: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3.语言特点分析(1)语言简练: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语言简练,字数较少的特点,并分析简练的好处。
四、巩固(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解。
1.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文章的主题和意境进行讨论,并在班上进行展示。
2.个人思考:让学生思考自然界的其他景象,用类似的方式写一篇散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观潮》教案及反思《观潮》教案及反思(通用13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潮》教案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可谓是“天下第一奇观”,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宋代周密的《观潮》。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
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
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
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
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
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
此篇选自《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观潮》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案例背景《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
文章记叙了作者于1953年9月26日午后去海宁观潮的情况,以“潮”为观察线索,通过对大潮来前、来时、来后的景象进行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案例描述片段一:上课伊始,我告诉孩子们,老师将带他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人山人海,大家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马上想到“潮”。
我趁机揭示课题:《观潮》。
接着,我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作者观潮的顺序。
在充分交流后,我顺势引导:那么作者是怎样把潮水写成一幅幅画面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就是关键所在。
片段二:在理解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浩浩荡荡”、“横贯江面”、“水天相接”、“人声鼎沸”、“沸腾”等词语,想象潮来时气势非凡的景象;通过品读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体会作者比喻的妙用;通过配乐朗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当。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片段三: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作者站在岸边看到的是静态的景象,你能通过想象把钱塘江大潮写成动态的场景吗?学生写完后交流、点评。
我接着引导:其实,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还有许多许多。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只是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大潮,还可以展开想象,将大潮这壮美画卷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下来。
三、教学反思1. 注重朗读感悟,培养语感《观潮》是一篇极富文采的文章。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细致、形象地描绘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气势的特点,还初步学习了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的方法。
《观潮》课堂教学案例及分析潘新菊(南安市国专中心小学,福建泉州362300)一、教材说明《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
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可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
因而,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学这篇文章的乐趣,同时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以及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三、教学片断实录片断(1):天下奇观师:同学们,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生1:“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生2: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3: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4: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多媒体播放潮来的过程。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生5: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6: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评点:创设情境,运用设疑法,巧妙设置悬念,通过声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其探知钱塘江大潮的欲望,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空间,刺激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的心里投入了一颗石子,平静的水面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先前的经验被激活了,于是新的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观潮》教学案例(通用13篇)《观潮》篇1《观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32课,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尤其适合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时,我通过各种方式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入阅读状态,收到了“情理自然渗透,朗读激情无限”的效果。
案例描述:一、谈话引入,激发阅读兴趣课一开始,我先让在海边长大的学生们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海水涨潮的情形,几名学生起来回忆描述了在生活中、电视上见到过的各种海潮。
当学生们纷纷赞叹海潮的壮观雄伟时,我用富有激情的声音引导:“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海潮气势雄伟,令人赞叹.知道吗?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宏伟,更壮观!想不想去欣赏?”全体学生高呼:“想!”此时的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我心中暗喜,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问题阅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分句指导朗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正确解答了我提出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后,我问学生:“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部分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潮来时,并各抒己见,阐述了喜欢的理由——“这部分写出了大潮的雄伟气势!”“这部分语言优美生动!”……我说:“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潮来时,那咱就先来学习这一部分。
”学生一听,眼睛变亮了,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尊重。
我接着引导:“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们立即进入状态,放声朗读,个个读得主动、投入。
他们都铆足了劲准备展示自己的风采呢。
开始交流了。
学生们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有声有色的读出来,就连平时怯懦胆小的学生也不例外。
一名学生站起来:“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他读得很努力,但气势还不够。
我不动声色,没有直接点评他朗读的优劣,而是引领学生都来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
《观潮》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片断:初读课文,理解了课文写作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师: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
想不想亲眼看一下大潮的样子、亲耳听一听大潮的声音?生:(迫不急待地)想。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相,不时发出惊叹声)师:其实这个壮观景象在课文中也有。
生:就是文中的3、4自然段。
师:请大家读一读,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你读出了大潮的变化,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孩子。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生:激动。
师:像他一样,一起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
你们能读出这种壮观的场面吗?(生分组比赛读,教师指导)师:棒极了!案例分析:在本片断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把大潮到来的画面表现给了所有的学生,首次震撼了他们幼小的心灵,把他们和文中的作者一起放到了海塘大堤上,亲眼看潮、亲耳听潮,把作者的激情点燃到学生的心中,使他们自不过然地进入到文本中的教学重点——潮来时的3、4自然段。
此时,我想学生们的经历、经验不同,感受和爱好各不一样,应该尊重他们的读书个性,于是,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并让他们即席展示。
在展示读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而后,带着鲜活的感悟学生又一次走向文本,在感悟中诵读。
朗读,既承载了学生对文本最初的感悟,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的展示读、感悟读中,我适时加入其中,我是“平等中的首席”,更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欢呼,适时点拔,并指引学生进入语境,在语境中体会“沸腾”、“人声鼎沸”,在情景朗读中再次体验文本,学生在展示、欣赏、鼓励这些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以读来解读文本,在读中,汹涌澎湃的大潮涌进了学生心里。
《观潮》课文的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观潮》这篇经典的文言小说,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课内外阅读能力,同时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和哲理故事的推理过程,增长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学历程分三步:1)预读《观潮》,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形象。
提醒学生关注写作手法,寻找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穿插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主旨内容,提高文言文的理解阅读能力。
2)读完《观潮》,让学生回忆并总结故事情节。
3)基于梳理出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道德寓意内容,并启发思考。
2.三个教学模块:1)“故事情节”模块通过故事情节初探《观潮》的主旨,引导学生领会禅学思想和人生哲理,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了解清代的好山好水风格。
2)“文言词汇”模块解析作品中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和常见困难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性格描写”模块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描写,让学生领会人物性格刻画,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原因和逻辑,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人物尊重大自然的品质,探索人生哲理和禅学思想。
三.教学方法:1.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或尝试合作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对于主要人物和情节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旨。
3.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或讨论班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提供活动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5.教学手段:1.PPT展示教学内容和故事情节。
2.学生自行查阅历史背景材料来帮助理解文言文。
3.通过学生展示选定文章部分的讲解兴趣,轮换产生班级教学辅助若干次。
4.通过冰火开场和收场、提问、学生互动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状态。
五.教学效果的检验与评价1.通过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表现的分析,反馈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情况。
2.在制定课堂任务的同时,以练笔和作文等方式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实战演习,在课内、课后两段时间进行评分和讲评。
观潮【主题与课时】1.主题: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观潮》〔P2-4〕;2.课时:两课时【课标要求】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读文章能想象画面,能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3、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学习目标】1、通过词语测读,能正确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提升自主识字学词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仿照课文写法完成小练笔。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评价任务】1.完成课堂活动一(1)——〔4〕,检测目标1;2.完成课堂活动二(1、2),检测目标3;三〔4--6〕、五〔2〕,检测目标4。
4、完成课堂活动三〔8〕,检测目标2、5【资源与建议】1、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清楚,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
第3——4自然段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
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
2、教学时,结合“资料袋〞介绍一些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让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围绕“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理清课文大致层次。
3、抓住重点词句和语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奇特、壮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案例分析篇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
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观潮》教学实例及教学反思1、《观潮》教学实例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是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形式和意义所产生的敏锐而直觉的感受和领悟。
那似乎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
然而无论在人的言语活动还是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语感都具有决定性和标志性的作用。
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和吕淑湘都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
叶老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因此,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呢?下面的几个片段也许能给人以启迪。
【教学实例】〖片段一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
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
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
教师朗读这一句。
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生:我特别喜欢这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师:这声音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推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案例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水涌动的壮观场景。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了相关视频,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欣赏之情。
随后,教师提出了“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分别阅读并表达自己对“潮前、潮时、潮退后”三个部分的喜好和理由。
大部分学生表示最喜欢潮时,因为这一部分描写了大潮的雄伟气势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学生们积极参与,读得主动、投入,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我将第三、第四段的话打乱顺序,并在投影上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重新排列。
最终,学生通过思考后明白了作者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远及近的变化写作。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浪潮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的感觉,我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朗读方式,将学生分成四排,每排朗读一句,最后全班齐读。
这种朗读方式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朗读热情,将大潮越来越近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时,我问道:“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再看看?”学生兴奋地回答:“想!”于是我播放了录像,故意停顿了一会儿,让学生更加期待。
学生个个眼睛盯着大屏幕,真有点迫不及待了,他们真正体验到了课文中所描述的观潮前人们的急切心情。
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欢呼声,尤其出现与课文中描述相一致的情境时,他们更是兴奋地喊着“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此时,课文的语言已经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学生不是在简单地说话,而是一种美的感情抒发!看着学生满足而陶醉的样子,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调总结:“多么壮观的海潮!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热烈的舞!也正因如此,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
观潮教案评价设计方案分析教案标题:观潮教案评价设计方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观潮活动,学生能够了解潮汐的形成原因、规律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和实施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潮汐的形成原因和规律。
2. 学习观察、记录和整理潮汐数据。
3. 分析潮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的形成机制和规律。
2. 引导学生分析潮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观测工具等。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潮汐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潮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潮汐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潮汐的定义、形成原因和规律,包括地球自转、月球引力、太阳引力等相关知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观潮实验设计(20分钟):分组让学生设计观潮实验,并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观测工具。
学生需要确定观测点、观测时间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同时需要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4. 实验实施(30分钟):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观测和数据记录。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5. 数据整理与分析(20分钟):学生将观测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绘制图表、计算平均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的规律和变化趋势,并讨论潮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潮汐的重要性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分析能力。
《观潮》教学案例(3)7.理解课文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的作用。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
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三、总结全文: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附板书:潮来前雄伟壮观观潮潮来时如临其境(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潮过后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译,教师补充,纠正)1、译第一自然段: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B、方:当••••••时C、仅:几乎,将近D、既而:随着E、际天: 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G、沃:用水淋洗 H、势极:来势极其2、译第二自然段:重点字词:岁——年。
尽——穷尽。
标——树立,举。
倏尔——忽然。
略——一点点逝——去,往3、译第三自然段:重点字词:文——画着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鲸波——巨浪4、译第四自然段:重点字词:溢——满穹——高赁——租用容——许,使。
二、整体感知:提示:(教师补充)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d) 写观潮人数之多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三、研读赏:1、指明读第一自然段:(讨论)A、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B、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C、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2、齐读2、3、4段,回答: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观潮>教学案例分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我们可爱的家乡——日照以”蓝天碧海金沙滩”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师:从文中找出这俩词,标注出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认为它们是什么意思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
我及时抓住这个“观”字,教给学生理解字义的方法。
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创设情境,分句指导朗读
师:“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部分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生:这部分写出了大潮的雄伟气势!
生:这部分语言优美生动!”……
师: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潮来时,那咱就先来学习这一部分。
[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尊重。
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学生们立即进入状态,放声朗读,个个读得主动、投入。
]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他读得很努力,但气势还不够。
我不动声色,没有直接点评他朗读的优劣,而是引领学生都来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
学生在我的示范指挥下做得兴致盎然,有的甚至还用嘴给配上了音——“呜——哗——!呜——哗——!”)
师问:浪怎么样?
学生们异口同声:“大!猛!”
师又追问:“两丈多高,能有多高?”
生:我知道,一丈等于三米,两丈是六米,两丈还多——我想,能比一层楼高吧?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学生争着起来读,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
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他读的声音仍然有些平直,感情不够充沛。
师:“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
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
生:我会兴奋地挥舞着手高喊:潮来了!潮来了!
生:我会拿起照相机赶紧拍照。
生:我会高兴的跳起来,向潮来的方向张望。
……
(我让学生扮演观潮的人,想象模拟当时的情境。
我高喊“潮——来——了——”学生有的欢呼雀跃,有的下位张望,有的做拍摄动作……教室里热闹非凡。
我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沸腾”、“人声鼎沸”的含义。
再让他们读时,大家都读得兴味盎然,语调富有变化,感情处理得当。
此时,学生的朗读热情越来越高涨。
)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生: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
学生们一次次富有感情的朗读,使得教室里掌声不断,激情无限。
生:我特别喜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师自己也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
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
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
(嘿,听说老师要与他们比赛,个个毫不示弱,读书的兴致更高了。
宣布师生比赛开始后,我首先声情并茂地读完此句,不着痕迹地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对我精彩的朗读抱以热烈的掌声。
轮到学生读时,我让他们个人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变换形式,人人参与,大家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看着学生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明白,此时的他们真正体验了朗读的乐趣。
)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
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
四、媒体再现情境,回味享受朗读
此时,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了,观看录像重现当时情景。
观看录象的过程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欢呼声,尤其出现与课文中描述相一致的情境时,他们更是兴奋地喊着“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课文的语言已经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学生不是在简单地说话,而是一种美的感情抒发!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练习。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降低了背诵难度,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
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
总结:
以前的授课,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次在网络上找到视频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学习字词上,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本课注重了我注重了多种形式地读的应用:范读、自读、比赛读、齐读、配乐读、小组读等,学生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想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读中顺理成章地背诵,积累好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