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大教堂的穹顶(图文并茂)
- 格式:doc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28
世界十大穹顶建筑盘点The light of dawn is falling into the skylight of the dome。
从非洲的蜂巢小屋到巴克明斯特·富勒的短程线圆顶结构,穹顶都是一种美的象征。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穹顶更是一个传统的标志。
△非洲的蜂巢小屋与蒙特利尔生物圈穹顶建筑始于罗马,不同时期的文明都采用过这种半圆形的结构形式。
今天,它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建筑风格之一。
它被继续用来装饰寺庙、教堂、清真寺、纪念碑,甚至政府大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世界十大穹顶建筑。
▽Top10. 万神殿(Pantheon)·意大利万神殿修建于公元126年,原本用来供奉罗马诸神,自7世纪后这里便成为了罗马天主教堂。
万神殿圆顶为无钢筋混凝土质地,中间成中空状态,谓之为万神之瞳,其规模之大自竣工两千年来一直长踞世界同类建筑之首。
△万神殿万神殿的结构简洁明了,主体呈圆形,穹顶的最高点也是43.3米,穹顶内部五层凹格,凹格的面积逐层缩小,但是数量相同,因此更加衬托出穹顶的巨大,并给人以一种向上的感觉。
△万神庙的外观结构图Creator:Claude-Antoine Jombert穹顶顶部有一个直径8.9米的圆形大洞,用于采光。
这个洞也是万神庙唯一的采光点,这样以来光线从顶部泄下,并会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而改变光线的角度,给予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十分适合宗教建筑的本性。
△万神庙的大穹顶神庙整幢建筑都用混凝土浇灌而成,但是当时的人们能用混凝土浇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顶依然是一个奇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拜占庭式建筑。
△圣索非亚大教堂教堂内部的空间广阔,结构复杂。
教堂正厅之上覆盖着一个最大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圆顶,圆顶直径较万神庙的穹顶直径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却多了四分之一。
圆顶下连绵的拱廊使圆顶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使室内呈现色彩。
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结构原理说到圣索菲亚大教堂,它可真是个传奇!那穹顶,一看就让人觉得——哇,这怎么做到的?咋这么大,咋这么稳,咋这么牛!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教堂,后来成了清真寺,现在又是博物馆。
它的穹顶结构简直就是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简直让人觉得,哎呀,这得多聪明的人才能设计出来。
穹顶其实是一种很古老的建筑方式,用来支撑整个屋顶的重量,尤其是像圣索菲亚大教堂这种庞大的建筑。
那时候的建筑师可不像现在这么有高科技的工具和计算机辅助设计,都是凭借着经验和智慧去推敲的,真的是“看着办”。
不过,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在当时真的是打破了很多常规。
你想,穹顶那么大,直径有31米,比个篮球场还宽,重心得放得稳,得保证它不会掉下来才行。
怎么做到的呢?圣索菲亚的穹顶并不是直接支撑在柱子上,而是通过一圈小小的半穹顶将重力分散到四个角上。
这就好比是你挑一个特别重的东西,光靠自己双手肯定扛不住,但如果你找到几个朋友一起帮忙,一块儿分担压力,任务就轻松了。
设计师巧妙地在穹顶下方放置了四个巨大的半穹顶,这样一来,整个屋顶的重量就被平均分布开了,压力自然就能分担掉。
简直可以说是个天才的设计,了不起!但这还没完呢。
穹顶和四个半穹顶之间,还有一圈“巨大”又精妙的支撑结构——这就是著名的“拱顶结构”。
你看,拱顶原本就有点像拱桥,用拱形的设计去抵消来自上方的压力。
再加上穹顶下方的半穹顶,整个建筑物的重心就像是“蹦蹦跳跳”的小球,哪里有压力,哪里就有支撑。
那种灵活的“张力平衡”真的让人拍案叫绝。
你可以想象,建筑师肯定是想破了头,才把这些精妙的设计都拼接在一起的。
更妙的是,圣索菲亚的穹顶在设计上并没有单纯追求“稳重”,它还注重视觉上的效果。
穹顶中心的位置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圆形窗户,让阳光可以洒进来,整个教堂的气氛就瞬间变得明亮和神圣。
你看,古代的人没有电灯,没有那么多现代技术,可他们竟然想到了通过自然光源来增强气氛,真的有点像魔术一样。
图解西方建筑-文艺复兴建筑-1••文艺复兴风格的出现在经历了中世纪狂热的宗教建筑时期以后,建筑史上另一个伟大的时期---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到来了。
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宣扬理性和人性的思想,并发展成为影响到文学、绘画、音乐以及建筑等广泛艺术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
虽然文艺复兴运动打着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旗帜,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进行的资本主义革命运动。
建筑领域所迎来的这场文艺复兴运动,无论从时间、影响范围还是影响程度上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与以往建筑运动不同的是,建筑界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虽然也建造了大量宏伟的教堂建筑,但更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则集中在各种宅邸和公共建筑上,同时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家,他们对以往建筑做了系统而详细的归纳和总结,还创立了很多新的规则,这些对后世和现代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影响也最为深远。
•绕枝饰这是一种半圆形卷须环绕中心柱形成的绕枝线脚(Twisted stem molding) 和装饰花边,也是诺曼式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装饰花边。
在文艺复兴时期,不仅仅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往流行过的一些建筑风格的细部在此时期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建筑上。
•文艺复兴时期圆窗圆窗作为一种形式活泼的窗形,也在此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当中。
此时的圆窗无论窗棂还是窗框的装饰都相对简单,这种简洁的装饰风格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装饰的一大特点。
•转角梁托位于转角处的梁托( Angle corbel) 可以利用巧妙的图案削弱拐角处的生硬感。
相同的叶形装饰与出挑的涡旋,因为处于不同平面而显得更富有立体感,而相同又对称的图案设置又使整个梁托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穹顶绘画穹顶采用了集中式的装饰图案,相同的区隔线脚围绕中心,呈发散状将整个穹顶分为大小格子相间的不同区域,并分别设置了宗教题材的画面。
图示位于罗马的圣玛丽亚人民教堂内穹顶装饰图案,由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兼建筑师拉斐尔绘制,并采用镶嵌方式完成。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是如何建成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CORPUS MAGNI JNGENII VIRI PHILPPI BRUNELLESCHI FIORENTINI伟大的佛罗伦萨天才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遗体长眠于此01 停滞百年的教堂1418年的夏季,在羊毛公会的主持下,佛罗伦萨又一次公布了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竞标。
圣母百花大教堂,从设计之初便以基督世界最大的教堂为目标,即便是佛罗伦萨街边最破落的小贩也会为之骄傲。
可这本该最伟大的教堂,从1296年奠基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修建完成。
这个43米的中厅上如果能有一个穹顶,她的跨度将超过罗马万神庙保持了千年的记录,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绝对会成为一个超越宗教、超越工程的人类奇迹。
但整整百年,佛罗伦萨没有一人能撑起如此宏伟的愿景。
虽说如此,佛罗伦萨的人民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尝试。
在1366年的那一轮竞标中,聂里似乎就要触碰到那个答案了。
当时,同聂里对垒的吉奥瓦尼提出:使用哥特建筑的飞扶壁来抵消巨大穹顶带来的侧推力。
哥特建筑的技术在当时已经非常成熟。
虽然在座的评审们都清楚,飞扶壁绝对是一个稳妥的选择。
可是作为罗马土地上的后裔,他们偏不想如此。
对哥特的地域黑在亚平宁半岛一直很有市场,甚至后世意大利人瓦萨里在《艺苑名人录》中充满鄙夷地写到:新的建筑师们为当时的野蛮民族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我们称它为'哥特式’;在他们的眼里,哥特式建筑美妙无比,但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却是那么滑稽可笑。
评委们对飞扶壁方案的评论就是:丑陋且笨拙的权宜之计。
可不使用飞扶壁,43m圆拱带来的侧推力如何应对?聂里提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可行的方案:首先就是使用尖拱代替圆拱拱的弧度选择了五分之一尖拱,能减少一半左右的侧推力然后使用某种东西,在容易破裂的地方箍起来,就像是葡萄酒桶外面的铁圈一样。
再使用骨架肋与双层外壳来减轻整个穹顶的重量。
外壳为内壳遮挡风雨,内壳作为主要支撑。
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图解)拜占庭建筑的发展周期较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
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伊斯坦布尔)。
该堂圆顶直径达33米,由4根支柱和4个大圆拱支持,圆顶下面为一圈通光窗口,使堂内光线达到一种奇特的效果。
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
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
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图:圣马可教堂拜占庭建筑的风格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
这种风格是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腊城市拜占庭)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的官方艺术。
其思想内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扬基督教神学,为巩固贵族阶级的统治服务。
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葙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
中央圆顶形的结构及其内部金碧辉煌的装饰,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统治的权威。
在基督教神像学体系的建立和利用、改造旧形式为基督教宣传服务等方面,在教堂建筑、圣像画、镶嵌画、壁画、细密画及工艺美术的风格创造上,都有较大的成果。
拜占庭艺术之雕刻作品因受726至843年的圣像破坏运动的影响而所剩无几,多为反映宗教生活的浅浮雕与人物头像。
图解西方建筑(五-罗马式建筑-03)•原书精彩内容非常多,有喜欢的朋友请在评论区留下邮箱,休息日的时候我会把完整电子版发给大家德国的罗马式建筑德国由于地处欧洲中部,接触拱顶建筑的时间较早,又因此时期社会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各种教堂建筑也受到罗马式的影响,而德国的罗马式建筑又有新的发展,如首先在教堂立面上加入了双塔的形象,在众多欧洲国家中第一个在教堂中厅的墙壁上用雕刻来进行装饰等,发展出了带有本地区特色的仿罗马风格建筑样式。
早在公元8世纪初,由于当时查理大帝的提倡,德国境内已经遍布基督教堂,而造型独特的各种小洗礼堂更是遍布德国全境,因此在中世纪罗马式建筑风行的年代里,德国的罗马式教堂已经发展相对成熟,教堂建筑中经常被使用的是就是连续的拱廊、拱窗等元素。
早期教堂设东西两个环形殿,分别供神职人员和百姓使用。
为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教堂中墙面和拱券上的拱肩处都雕刻有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连续性场景,无论是画面的构图还是雕刻手法都相当精美。
此外,同教堂外耸立的尖塔一样,德国教堂所散发出的是一种昂扬、积极的状态。
教堂内部不仅墙面有精美雕刻装饰,柱子、檐口及门窗洞的边缘都有动感的图案和线脚装饰,可以说德国的罗马式建筑极富于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柱头编织纹是一种应用非常普遍的装饰图案,各个国家的工匠对这种纹饰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图示的柱头上部比较简约,但曲线形的凹槽和平直的线条形成对比,底部如束带的编织纹的出现也避免了整个柱头过于单调。
图示为德国罗马式柱头(German Romanesque)。
•德国罗马式建筑中楣罗马的苕茛叶图案在精细的德国风格中也变得更加规整和统一,虽然叶饰中也有大小和曲线变化,但看来更加节制,难免给人生硬之感。
图示来自12世纪德国罗马式建筑( German Romanesque )。
法国的罗马式建筑法国是古罗马帝国的殖民地,其境内建造有许多古罗马时期建筑的遗址,建筑上受意大利和东方风格影响较为深远。
西方建筑:大教堂的穹顶建筑之家历史回顾佛罗伦萨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
它其实是一组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组成,位于今天佛罗伦萨市的杜阿莫广场和相邻的圣·日奥瓦妮广场上。
1295年由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大教堂的基址上兴建,1296年市民们正陶醉于从贵族手中夺回政权的胜利中,为了庆祝胜利,乔凡尼·美第奇出资建造新的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于1436年建成。
1496年才最后完工。
这里曾经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宗教中心。
建筑和绘画也还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
世界上庄严雄伟的教堂很多,但很少有教堂能如此妩媚。
这座用白色,粉红,绿色的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的美丽教堂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座教堂大圆顶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圆顶,是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的杰作,设计并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於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
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
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
这座穹顶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天主教会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顶看作异教庙宇的形制,严加排斥,而工匠们竟置教会的戒律于不顾。
虽然当时天主教会的势力在佛罗伦萨很薄弱,但仍需要很大的勇气,很高的觉醒,才能这样做。
因此,它是在建筑中突破教会的精神专制的标志;第二,古罗马的穹顶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顶,在外观上是半露半掩的,还不会把它作为重要的造型手段。
但佛罗伦萨的这一座,借鉴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连采光亭在内,总高107m,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
这在西欧是前无古人的。
因此,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第三,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施工上,这座穹顶的首创性的幅度是很大的,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选修课“罗马天主教文明鉴赏”讲义之四欧阳家百(2021.03.07)AN APPRECIATION OF ROMAN CATHOLIC CIVILIZATION, UNIT 4大教堂屋顶和大小圆顶外景ABOVE THE ROOF AND AROUND THE DRUMS1. 这是从罗马的Pincio地区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景象。
2. 从圣彼得大教堂后面观看大圆顶(La Cupola)。
由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大圆顶在国际旅游声望中,常与古罗马的大圆形竞技场(Collosseo)相提并论、驰名遐迩。
诚如意大利学者巴路齐(Galassi Paluzzi)在他的专著《圣彼得大教堂》里所说:“罗马有两个国际象征:大圆形竞技场和米氏大圆顶”。
大圆顶直径42.34米(原说41.9米),周长71米;从大圆顶上的小圆球至教堂屋顶高77.9米,至地面高123.4米;顶外的十字架高9.1米;从十字架顶端至地面总高132.5米。
3. 从圣彼得大教堂屋顶阳台看到的87米高的大圆顶全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大圆顶,在内壁和外壁的夹层里面,还设计了专供游人从外部观赏大教堂的螺旋形攀登阶梯通道。
从前想登顶观赏的游人,必须从地面开始攀登145级台阶,非常艰难;现在有了电梯,从地面坐电梯可以直达45.5米高的大堂顶部阳台,先浏览大堂顶上众多小圆顶、警卫值班室、前沿13尊雕像乃至前广场后花园和大教堂周围建筑群;然后才步行攀登大圆顶夹层的阶梯通道。
从环廊出来,右边就是302级台阶的螺旋攀登通道。
游人在给定的通道路线,通过各种形状的窗户可以沿途观察大圆顶的内外结构,欣赏圆顶对面内壁的装饰画。
当攀登到距地面大约120米的高处,游人就可以走出夹层通道,登上环绕大圆顶尖部的天窗走廊(external gallery of the lantern),某种类似杜工部“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动心情便会悠然而生。
4. 天窗走廊是鼓形顶端朝外的环形看台,看台外围有铁栏杆保护。
外国建筑史班级:环艺二班姓名:秦小敏学号:1010731215指导教师:唐云题纲一、简介1、建筑背景2、建筑特色3、整体设计简介4、教堂前的铜雕塑5、建筑风格二、外部设计1、背景事件2、钟楼3、雕塑4、鼓形圆顶三、内部设计1、独特穹顶2、壁画3、内部结构等四、修葺过程五、建筑意义六、总结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这座教堂是受伊凡四世的委托,为纪念其对喀山汗国的征服而于1555年和1561年之间建造的。
1588年,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沙皇在该建筑中一位俄罗斯东正教圣人华西里·柏拉仁诺之墓东上方添置了一个小礼堂。
此后,该教堂就被人们普遍称为“圣华西里教堂”。
柏拉仁诺教堂位于红场东南部(北纬55°45′08.88〃,东经37°37′23.00〃),对面则是克林姆林宫的斯巴斯卡亚塔。
教堂虽不巨大,却在一个地基上集合了九间礼堂。
该教堂的设计跟随了同时代的穹顶教堂风格,尤其是科洛缅斯科耶的耶稣升天教堂(1530年)和季亚科沃的施洗约翰斩首教堂(1547年)。
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是世界建筑史中的不朽珍品之一,它的设计人是巴尔马和波斯尼克。
它独特的形象来源于民间的木建筑,俄罗斯淳朴的农民,披着毡篷,拖着桦木鞋,却孕育了这样光华灿烂的纪念物,他们有多么深的智慧。
一、简介1、建筑背景历史上蒙古人曾经侵略过俄罗斯, 1552年俄罗斯攻下了蒙古侵略者的最后一个据点——喀山汗国,从而结束了俄罗斯三百年的奴役屈辱历史,为了庆祝俄罗斯民族的独立解放,伊凡雷帝下令修建了这座教堂,它是俄罗斯民族获得独立精神象征。
按照传统,国家性的教堂都造在克里姆林里面,但这座教堂是全名族解放胜利的纪念物,所以破天荒的造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墙外,红场和莫斯科河之间。
2、建筑特色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
其特点是整座教堂由9个墩式形体组合而成宽展的大平台把它们联合成整体,中央一个墩子,冠戴着帐篷顶,总高46m ,形成垂直轴线,越来越尖的塔楼顶部突然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葱顶,上面的十字架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
西方建筑:大教堂的穹顶建筑之家历史回顾佛罗伦萨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
它其实是一组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组成,位于今天佛罗伦萨市的杜阿莫广场和相邻的圣·日奥瓦妮广场上。
1295年由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大教堂的基址上兴建,1296年市民们正陶醉于从贵族手中夺回政权的胜利中,为了庆祝胜利,乔凡尼·美第奇出资建造新的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于1436年建成。
1496年才最后完工。
这里曾经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宗教中心。
建筑和绘画也还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
世界上庄严雄伟的教堂很多,但很少有教堂能如此妩媚。
这座用白色,粉红,绿色的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的美丽教堂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座教堂大圆顶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圆顶,是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的杰作,设计并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於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
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
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
这座穹顶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天主教会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顶看作异教庙宇的形制,严加排斥,而工匠们竟置教会的戒律于不顾。
虽然当时天主教会的势力在佛罗伦萨很薄弱,但仍需要很大的勇气,很高的觉醒,才能这样做。
因此,它是在建筑中突破教会的精神专制的标志;第二,古罗马的穹顶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顶,在外观上是半露半掩的,还不会把它作为重要的造型手段。
但佛罗伦萨的这一座,借鉴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连采光亭在内,总高107m,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
这在西欧是前无古人的。
因此,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第三,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施工上,这座穹顶的首创性的幅度是很大的,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
16世纪的传记作家、建筑师瓦萨里热情地说,这个穹顶同四郊的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嫉妒,一次又一次地用疾雷闪电轰击它,但它屹立无恙。
穹顶是文艺复兴早期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佛罗伦萨城市建筑的标志性建筑,它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屋顶形式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佛罗伦萨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FlorenceCathedral)为意大利著名教堂。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
佛罗伦萨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
型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预计用穹顶。
15世纪初,布鲁内列斯基着手设计穹顶。
别名佛罗伦萨大教堂也叫“花之圣母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花之圣母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其圆顶直径达50米,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第四大教堂,意大利第二大教堂,能同时容纳1.5万人同时礼拜,教堂的附属建筑有洗礼堂和乔托钟楼。
建于1296-1436年。
花之圣母教堂在意大利语中意佛罗伦萨大教堂味花之都。
大诗人徐志摩把它译作“翡冷翠”,这个译名远远比另一个译名“佛罗伦萨”来的更富诗意,更多色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气质。
外形结构整个教堂装饰华丽。
教堂的右侧有高85米的钟楼用托斯卡那白、绿、粉色花岗石贴面。
佛罗伦萨大教堂一角属于佛罗伦萨哥特式建筑风格。
楼内有370级台阶,可登高俯瞰全城。
教堂的边上还有一座八角型的洗礼堂,青铜大门上雕有著名的的“天堂之门”。
是基贝尔蒂(Ghiberti)花费21年的杰作,将“旧约全书”的故事情节分成十个画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该隐杀害他的兄弟亚伯;挪亚醉酒和献祭;亚伯拉罕和以萨献祭;以扫和雅各;约瑟被卖为奴;摩西接受十戒;耶利哥的失败;菲利士人的战争;所罗门和示巴女王,浮雕分别镶嵌在铜门的框格内,现在的门上的作品是复制品,原件在大教堂的博物馆展出。
教堂的八角形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内径为43米,高30多米,在其正中央有希腊式圆柱的尖顶塔亭,连亭总计高达107米。
巨大的穹顶依托在交错复杂的构架上,下半部分由石块构筑,上半部分用砖砌成。
为突出穹顶,设计者特意在穹顶之下修建一个12米高的鼓座。
为减少穹顶的侧推动,构架穹面分为内外两层,中间呈空心状。
大教堂建筑的精致程度和技术水平超过古罗马和拜占庭建筑,其穹顶被公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第一个作品,体现了奋力进取的精神。
大教堂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部分,始建于1296年,建成于1462年,当时正是佛罗伦萨的繁盛时期。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状,本堂宽阔,长达82.3米,由4个18.3米见方的间跨组成,形制特殊。
教堂的南、北、东三面各出半八角形巨室,巨室的外围包容有5个成放射状布置的小礼拜堂。
整个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穹顶,仅中央穹顶本身的工程就历时14年,完成于1434年,顶高106米,由当时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勃鲁涅斯基设计,穹顶的基部呈八角平面形,平面直径达42.2米。
基座以上是各面都带有圆窗的鼓座。
穹顶的结构分内外两层,内部由8根主肋和16根间肋组成,构造合理,受力均匀。
穹顶内部原设计不作任何装饰,后来瓦萨里和祖卡里(1572~1579)在里面画了壁画。
屋顶灯亭也是由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
连灯亭在内,教堂总高为107米。
穹顶内还陈列了米开朗杰罗雕刻的圣彼德像和约20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
同时,人员可以登464级台阶通过环廊到达穹顶内部。
从这里还能眺望佛罗伦萨的街景。
在教堂的地下有大圆屋顶的设计者布鲁内莱斯基之墓。
在中央穹顶的外围,各多边形的祭坛上也有一些半穹形,与上面的穹顶上下呼应。
它的外墙以黑、绿、粉色条纹大理石砌成各式格板,上面加上精美的雕刻、马赛克和石刻花窗,呈现出非常华丽的风格。
整个穹顶,总体外观稳重端庄、比例和谐、没有飞拱和小尖塔之类的东西,水平线条明显。
除大教堂以外,整个建筑群中的钟塔和洗礼堂也是很精美的建筑,钟塔高88 米,分4层,13.7米见方;建于1290年的洗礼堂高约31.4米,建筑外观端庄均衡,以白、绿色大理石饰面。
教堂侧面有两扇十分壮观的大门:北面是十五世纪的曼多尔拉门,南面是十四世纪的卡诺尼奇门。
教堂内部为拉丁十字形,长153米,宽38米,可同时容纳一万人,教堂的外立面到1587年仍未完成,为完成这一工程,举办了多次竞赛招标,约三个世纪后才于1871年选中建筑师埃米利奥·德法布里的方案,于1887年竣工,用的是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绿色大理石和玛雷玛的粉红色大理石,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精美。
布鲁内列斯基出身于手工业工匠,钻研了当时先进的科学特别是机械学,精通机械、铸工,在透视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过建树,在雕刻和工艺美术上有很深的造诣。
经过刻苦努力,他掌握了古罗马、拜占庭和哥特式的建筑结构。
为了设计穹顶,他在罗马逗留几年,潜心钻研古代的拱券技术,测绘古代遗迹。
回到佛罗伦萨后,作了穹顶和脚手架的模型,制定了详细的结构和施工方案。
1420年,在佛罗伦萨政府召集的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日耳曼建筑师参加的会议上,他获得了这项工程的委任。
同年动工兴建,1431年完成了穹顶,接着建造顶上的采光亭。
1470年采光亭完工,但布鲁内列斯基前此于1446年去世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布鲁内列斯基没有画一张草图,也没有写下一组计算数据,不作任何计算稿,甚至不搭内部脚手架,完全凭心算和精确的空间想象开始动工。
仿佛整座圆顶已经在心里建好了。
他不光是一个建筑天才,也是一个谋略家,他知道一个对手随时想抢走他的设计单,所以他不留下任何图稿,让整个工程变成他一个人内心的秘密。
事实上,后来有人尝试替代他,却不知如何建造下去。
还一度把他关进牢里,最后还是得请他出山。
1436年教堂落成时,连教皇也惊讶于这个“神话穹顶”。
他的墓就在教堂地下。
教堂广场上他的塑像手指着心爱的圆顶。
”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生平对于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的早期生平所知甚少,仅有的资料来源是安东尼奥·马内蒂与乔尔乔·瓦萨里的描述。
据这些资料显示,菲利波的父亲是Brunellesco di Lippo,一名律师;其母亲是Giuliana Spini 。
菲利波在三个孩子中排行居中。
菲利波幼时受过文学和数学教育,家人期望他步乃父后尘成为一名公务员。
然而他更喜欢艺术,从而加入了丝绸制造商行会,会员也包括金匠、金属工匠以及青铜匠。
他于1398年成为一名金匠。
因而他的第一份重要委任──建设育婴堂──来自于他所属的行会就顺理成章了。
1401年,伯鲁乃列斯基参加了为佛罗伦萨圣乔凡尼洗礼堂设计新的青铜大门的竞赛,参赛者还包括一位年轻的金匠洛伦佐·吉贝尔蒂。
伯鲁乃列斯基创作了一块镀金的青铜板,描绘了以撒献祭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一座名为“拔刺者”的经典雕像,而吉贝尔蒂则创作了裸体的以撒形象。
1403年,吉贝尔蒂凭借其高超的技术赢得了竞赛,主要原因在于他的青铜板是一整块铸造出来的,体现了他掌握了更为复杂的铸造技术。
而伯鲁乃列斯基的作品却是由固定在底板上的多个部件组成。
吉贝尔蒂此后创作出来的青铜门在100年后得到米开朗琪罗的盛赞:真乃“天堂之门”也。
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建筑师生涯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设计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穹顶剖面图圣灵大教堂中殿,1441-1481关于伯鲁乃列斯基是如何从金匠转行成建筑师的资料很匮乏。
同样重要的是,他如何能够摆脱哥特式又称中世纪式风格的影响,转向我们统称为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并成为其先驱的过程,我们也知之不多。
在1400年,兴起了研究“人文主义”的兴趣,与当时的中世纪形式主义形成对立。
但最初这种对于罗马遗存的兴趣仅局限于一小部分学者、作家和哲学家,并没有影响到视觉艺术。
而正是在这个时期(1402至1404年),伯鲁乃列斯基和朋友多那太罗赴罗马研究古罗马遗迹。
正如伯鲁乃列斯基,多那太罗也是金匠学徒出身,他其后在吉贝尔蒂的作坊工作过。
尽管在此前的数十年间,作家与哲学家们探讨过古罗马的荣耀,但似乎在伯鲁乃列斯基和多那太罗之前,还没有人详尽实地研究过这些遗迹。
他们也从古罗马的作家那里获得灵感,尤其是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为当时仍然矗立的建筑提供了知识框架。
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重任伯鲁乃列斯基领受的第一项建筑任务是佛罗伦萨的育婴堂(1419-1445)。
它长长的券廊在佛罗伦萨拥挤、弯曲的穹顶剖面图街道上非常少见,其8米高的拱券更是让人一见难忘。